《二十四史》经典名句欣赏

合集下载

千古绝唱《二十四史》十则经典佳句,以古为镜,以史为鉴

千古绝唱《二十四史》十则经典佳句,以古为镜,以史为鉴

千古绝唱《二十四史》十则经典佳句,以古为镜,以史为鉴明星大小事 2019-10-11 16:40一、渊深而鱼聚之,山深而兽往之。

出自汉代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

水深了,鱼就会纷纷聚集;树林茂密,鸟兽就会争相前来。

比喻领导者德政广施,民心就会归附。

二、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百里奔袭敌人而追逐战功的,会使上将受挫折;追击敌人五十里而想立功,军队只能到达一半。

此言长距离追击敌人的不利与不可取之处。

三、一日不作,百日不食。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

作,耕作。

百日,泛指多日。

不食,没得吃。

这句话强调不违农时、勤于农耕对于解决温饱问题的重要性。

四、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因为贫困而求致富,那么务农不如做工,而做工又不如经商。

此言经商是发家致富的最好途径。

这话今天看来还是对的,真是经典!五、深耕諩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引耕田歌。

深耕密种,立苗要稀,不是禾苗,把它锄掉。

六、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

出自《史记·货殖列传》。

致富没有固定的行业,财货也不会总是属于某一个人。

对于有能力的人,财富就像车的辐条一样聚集在车轴的周围,对于没有能力的人,财富就像破碎的瓦片一样,很快就消失了。

七、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

如果商人不做买卖,粮食、物品和财富就无法流通;如果掌管山泽的人不开发利用资源,那么财富就会减少。

说明商业流通是十分重要的。

八、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此其大经也。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在没有财力的时候,应该努力创造财富,等到有了一些财富后,就要靠才智来经营;财富多了,就要努力争取赚钱的时机,这才是发财的常理。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鉴赏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鉴赏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鉴赏二十四史中的经典鉴赏读《二十四史》,可阅尽世间兴衰、人情世故。

但读过《二十四史》的人,都知文言文枯燥隐晦,读起来很累。

现将经典名句撷取66句分享品读,以史为鉴,阅尽人间兴衰事。

《史记》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感悟: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聪明之人不可能永远聪明,他也有失误的时候,只有正确对待失误,才能将它降低到最少。

反之,看似愚笨的人,他也有聪明的时候,只要加以学习,就会有所收获。

2.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译文:明智的人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早早预见,聪明的人在无形中就能避开灾祸。

感悟:沿袭古意,指事物还没有发生之前就预见到了事情的发生,危险出现之前就已经安排好了避免危险的方法,喻指要着眼长远,居安思危。

3.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感悟:人在危难关头,生命的火焰即将熄灭的时刻,最容易流露真情。

儒家早期的代表人物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回归到善的境界。

善是人心的本来面目,孟子说:“人人皆可为尧舜”,就是要求人听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恢复人心的“善”。

4.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译文:能够做到一件事情的人,未必能够说出他是如何做的;而能够说出怎么做这件事情的人,不一定能够做得好。

感悟:在现代社会中,如果我想要改变别人的思想和行为,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心口一致的人,如果自身行为不端,只是口头提倡和标榜某些文明理念,当然不能让别人心悦诚服。

5.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感悟:名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名利无止境的贪念;真正摧毁一个人生活的并不是名利,而是随名利而来的虚荣、黑洞一样越来越大的欲望。

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浓缩成最经典的24句,发人深省!

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浓缩成最经典的24句,发人深省!

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浓缩成最经典的24句,发人深省!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

——《晋书·符登传》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格,不同的诉求。

对君子晓以大义,对小人用利益诱惑。

对待不同的人,要使用不同的方法。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

——《晋书·周岂页》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朋友。

任何事情一旦失去分寸,就会走向反面。

3、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光说不练假把式,想法再好,也不如切实行动。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再聪明的人,也有失误的时候;再愚笨的人,也有成功的时候。

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有两面,要辩证而不要绝对。

5、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对大多数人而言,赤裸裸的谈利益,更接近理性。

6、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

——《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防微杜渐,真正的智者,总可以洞察未来。

7、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

——《后汉书·王符传》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决定一个木桶盛水多少的是短板,决定人成就的却是一个人的长板。

所以,与其取长补短,不如扬长避短。

8、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

——《隋书·文帝纪》君子在社会上立足成名,尽管需要修养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诚和孝才是最重要的。

9、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

——《北史·后妃列传》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险意识,东西满了就要防止它溢出来。

亢龙有悔,事情极盛,必然要衰。

10、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二十四史》名言名句集锦(100条)

《二十四史》名言名句集锦(100条)

《二十四史》名言名句集锦(100条)1、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史记》2、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史记》3、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史记》4、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史记》5、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7、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史记》8、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史记》9、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史记》10、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11、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汉书》12、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汉书》13、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1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汉书》15、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汉书》16、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汉书》17、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

《汉书》18、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19、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后汉书》20、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汉书》21、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22、专己者孤,拒谏者塞。

《后汉书》《后汉书》23、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后汉书》24、精诚所加,金石所开。

《后汉书》2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26、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

《后汉书》27、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

《后汉书》28、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三国志》29、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

《三国志》30、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

《三国志》31、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三国志》3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三国志》33、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

《三国志》34、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

《三国志》35、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三国志》36、全一人者德之轻,成天下者功之重。

《二十四史》中的30则经典名句(值得分享收藏)

《二十四史》中的30则经典名句(值得分享收藏)

《二十四史》中的30则经典名句(值得分享收藏)《二十四史》中的30则经典名句(值得分享收藏)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北史·后妃列传》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

《晋书·周岂页》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

立人之要,先质后文。

《宋书·江夷传》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

《后汉书·刘般传》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汉书·高帝纪上》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2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

《汉书·文帝纪》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二十四史经典句子

二十四史经典句子

《二十四史》经典佳句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为国之道,食不如信。

立人之要,先质后文。

《宋书·江夷传》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汉书·高帝纪上》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

《汉书·文帝纪》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汉书·成帝纪》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汉书·食货志》译文:在寒冷的天气,人们不会去等待狐裘或丝绵做的轻暖的冬衣(寒不择衣);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会去等待甜美的食物(饥不择食);人在饥寒交迫之时,也就不会考虑到廉耻之心了。

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

《明史·汤和传》译文:有长远打算的人不应为眼前的一点怨言而担忧,做大事的人不必顾及一些细微琐事。

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

《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译文: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

《后汉书·王符传》译文: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二十四史经典语录

二十四史经典语录

二十四史经典语录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

《晋书・符登传》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

《晋书・周岂页》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

立人之要,先质后文。

《宋书・江夷传》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

《后汉书・刘般传》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汉书・高帝纪上》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2、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

《汉书・文帝纪》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汉书・成帝纪》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14、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汉书・食货志》译文:在寒冷的天气,人们不会去等待狐裘或丝绵做的轻暖的冬衣(寒不择衣);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会去等待甜美的食物(饥不择食);人在饥寒交迫之时,也就不会考虑到廉耻之心了。

古人24史经典语录

古人24史经典语录

古人24史经典语录《古人24史经典语录》:1. 不识功名者,安于现状,不求改进。

——《论语·阳货》2.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

——《论语·颜渊》3. 为人君子,先礼后兵,以义除暴。

——《论语·雍也》4. 智者,博文而笃志,仁者,宽厚以正,勇者,刚毅以进。

——《论语·子路》5. 衣冠整齐,而后可以有言论;滴水不流,而后可以抒情。

——《论语·季氏》6. 量其所不能,而后可以有过;见其所不明,而后可以有见识。

——《论语·子罕》7.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子张》8.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子罕》9. 君子量也,小人计也。

——《论语·子罕》10. 善之爱之,必在其身;不善害之,亦在其身。

——《论语·子罕》11. 君子不以辞令,小人以辞令。

——《论语·颜渊》12. 爱仁不爱财,是以有财而无财;爱智不爱势,是以有势而无势。

——《论语·子罕》13. 君子之财,贵以义;小人之财,贵以贱。

——《论语·阳货》14. 扬己而志用,立功而归荣;志用不成,归荣空虚。

——《论语·子罕》15. 知不足而不改,是谓固也。

——《论语·子罕》16. 贤贤易色,事父母平,言而有信,行而有恒。

——《论语·子张》17. 其言不可不谨,其行不可不密。

——《论语·子罕》18. 无人而不用心,不能而有不及。

——《论语·子罕》19. 仁者,其待臣也忠。

——《论语·颜渊》20. 君子之居,非有酒食之乐也,非有庙宇之俊也,非有竹帛之贵也,其乐必在其言。

——《论语·子路》21. 君子有志,然后可以有为。

——《论语·子路》22. 不怒自威,不悲自怨。

——《论语·子罕》23. 信如狱,言如棘,义不可没也。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优美名句及翻译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优美名句及翻译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优美名句及翻译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

《晋书·符登传》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

《晋书·周岂页》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

立人之要,先质后文。

《宋书·*夷传》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侯列传》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

《后汉书·刘般传》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汉书·高帝纪上》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2.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

《汉书·文帝纪》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汉书·成帝纪》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史记》20句《二十四史》经典佳句30则,以古为镜以史为鉴

《史记》20句《二十四史》经典佳句30则,以古为镜以史为鉴

《史记》20句《二十四史》经典佳句30则,以古为镜以史为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出处:《屈原贾生列传》大意: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本源。

人困顿时就希望回到本源,所以劳苦疲倦致极的时候,没有不呼喊天的;疾病忧伤悲惨的时候,没有不呼爹喊娘的。

点评:中华民族有崇天敬祖的天命观,认为天能左右人间祸福,《易经》里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中国人对不可饶恕的罪行称为“天谴”。

中华民族对“孝”的强调远远超过其他民族,也由此有强烈的“家”的意识,所谓“家国天下”。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出处:《商君列传》大意:恃(shì)是依靠的意思。

依靠德政的昌盛,依靠暴力的败亡。

点评:中华民族崇尚德行、德政,不崇尚暴力。

强暴者不能持久,终会灭亡。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出处:《孝文本纪》大意:农业是国家的根本。

点评:中国古代文明就是农业文明,历来都是重农抑商。

农耕生活培养了中华民族对土地的深情和文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民以食为天。

出处:《郦生陆贾列传》大意:老百姓把吃饭作为最要紧的事。

点评:生存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础。

古代的老百姓只要能吃上饭,就能忍受很多盘剥。

法之不行,自于贵戚。

出处:《秦本纪》大意:法令得不到贯彻执行,主要来自于皇亲国戚的阻挠。

法律得不到执行,阻力来自于达官显贵,皇亲国戚。

点评:权贵凌驾于法律之上,使得法律成了一纸空文。

这也使得古人有“清官”情结,那么多小说戏曲里都有拦轿鸣冤的情节。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出处:《陈涉世家》大意:那些称王侯、拜将相的人,就是天生的贵种吗?难道就比我们高贵吗?点评:这句口号从两面看,一方面有追求平等自由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有取而代之的意思,而取而代之也是后来治乱循环的一部分。

累累若丧家之狗。

出处:《孔子世家》大意:神情憔悴颓丧,像无家可归的狗。

“累累”是瘦瘠疲惫的样子。

点评:这是孔子的同时代人对孔子的评价:丧家犬,孔子欣然接受。

中考作文素材之《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

中考作文素材之《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

中考作文素材之《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中考作文素材之《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导语:如何让孩子的作文有深度?来看看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这些句子适当的引用在作文中,作文分值瞬间提升!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

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

《后汉书·刘般传》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汉书·高帝纪上》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二十四史》10则经典佳句,字字珠玑,读懂受益一生

《二十四史》10则经典佳句,字字珠玑,读懂受益一生

《二十四史》10则经典佳句,字字珠玑,读懂受益一生《二十四史》是我国历朝历代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被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

其中的内容是丰富,包含了许多经典的人生智慧,值得我们学习与品鉴。

1、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

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桓谭传》。

废兴,兴亡。

由乎,在于。

辅佐,指辅佐国政的人。

国家的兴亡,在于政事处理得好坏;政事处理得是否得当,关键在于辅佐国政的人是否得力。

这句话是说治国安邦的关键在于人才。

2、春秋之法,常责备于贤者。

出自宋·欧阳修《新唐书·太宗本纪》。

春秋:即《春秋》,相传为孔子所著,为儒家经典之一。

《春秋》中经常责备有才德的人,这句话是写出《春秋》对人评价的严格。

3、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做事情要想成功是很难的,但要失败却十分容易;抓住机遇是一件难事,但要是失去机会却十分容易。

这句话说明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把握机会。

4、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出自后晋·刘籧等《旧唐书·李密传》。

罄,尽。

书,写。

伐尽南山之竹,也写不尽其罪恶(古代刻字于竹简之上);决开东海之水,也流不尽其罪恶。

此以夸张修辞手法,极言某人罪恶之深重。

成语“罄竹难书”,即源于此。

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大行:干大事。

辞:拒绝。

让:责备。

做大事情的人不要考虑那些微小的末节,行大礼的人不要避开小的责备。

6、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裴松之注引《曹瞒传》。

吕布,汉末名将。

赤兔,吕布所骑的骏马。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吕布虽反复无常,先依丁原而杀之,后投董卓而诛之,品德实在不堪。

但是,就其英勇善战这一点,当时确实是天下无敌,堪称人中之龙。

《二十四史》最经典的24句名言:饱含哲理,字字珠玑,句句如金!

《二十四史》最经典的24句名言:饱含哲理,字字珠玑,句句如金!

《二十四史》最经典的24句名言:饱含哲理,字字珠玑,句句如金!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

——《史记》白马过隙,骏马驰过狭小的空间,速度极快,一闪就过去了。

狐疑犹豫,后必有悔。

——《汉书》顾忌小事而忘了大事,日后必生祸害;关键时刻犹豫不决,将来一定要后悔。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只要有至诚的心,就可以将石头断开。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

——《三国志》人心各不相同,就像人的面貌各不相同一样;古人所警惕的是那些当面听从,而背后又反对的人。

贪于近者则贵远,溺于利者则伤名。

——《晋书》贪图眼前利益,就会失去长远利益;沉溺于物质利益,就会损伤名誉。

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

——《宋书》起了强风,才知道何种草足以抵挡风力;下了冰寒的霜,才知道哪种树能够受耐严寒。

义兼长远,莫不肃然。

——《南齐书》考虑问题从长远着眼,上上下下肃然敬服。

以言取士,士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

——《梁书》根据言语来选取士人,士人必将夸饰他们的言辞;根据行为来选取士人,士人必将竭力而行。

朽株将拔,非待寻斧,落叶就殒,无劳烈风。

——《陈书》拔除腐朽的植物,不需要用斧头,即将落下的落叶,不必用大风吹落。

即将过时的事物,不必特意去去除,它自己就会慢慢消失,这其实是自然而然的事。

单者易折,众则难摧。

——《魏书》势单力薄,便容易受到别人的欺辱;人多气壮,便难以摧折。

单个人的力量脆弱,容易受挫折;集体的力量强大,不容易被打垮,这是团队力量的直观表现。

事贵应机,兵不厌诈。

——《北齐书》用兵作战在于能够抓住时机,利用计谋迷惑地方。

在对敌斗争中,欺诈之术是非使用不可的,任何时候都讲究光明正大的人,无疑是天真和幼稚的。

立非常之事,必俟非常之人。

——《周书》办不同寻常的事,就要依靠不同寻常的人。

川泽纳污,所以成其深,山岳藏疾,所以就其大。

——《隋书》川泽接受肮脏,所以形成了深广,山岳包容缺点,所以造就了高大。

成败相因,理不常泰。

《二十四史》中的千古名言,句句精辟,让你读出格局和智慧

《二十四史》中的千古名言,句句精辟,让你读出格局和智慧

《二十四史》中的千古名言,句句精辟,让你读出格局和智慧◎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史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史记》◎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史记》◎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史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史记》◎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史记》◎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史记》◎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汉书》◎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汉书》◎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汉书》◎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汉书》◎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汉书》◎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

《汉书》◎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后汉书》◎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汉书》◎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专己者孤,拒谏者塞。

《后汉书》《后汉书》◎精诚所加,金石所开。

《后汉书》◎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

《后汉书》◎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

《后汉书》◎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三国志》◎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

《三国志》◎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

《三国志》◎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三国志》◎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三国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

《三国志》◎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

《三国志》◎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三国志》◎全一人者德之轻,成天下者功之重。

《晋书》◎清平者,政化之美也;枉滥者,乱败之恶也。

《晋书》◎非得贤之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

《晋书》◎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

《晋书》◎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原文与译文)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原文与译文)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原文与译文)《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原文与译文)一般来说,“经”主要是南宋以后形成的“十三经”。

是科举考试的基础内容。

如果说经书用于立论,史书则是进行佐证,提供思路。

也正是史学先驱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用处。

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

——《晋书·符登传》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

——《晋书·周岂页》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

立人之要,先质后文。

——《宋书·江夷传》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

——《后汉书·刘般传》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二十四史》经典语录,每一句都值得背下来!

《二十四史》经典语录,每一句都值得背下来!

《二十四史》经典语录,每一句都值得背下来!古人云,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历史以沧桑的笔墨,道尽人世的真相。

01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感悟】世态人情,难遂心意。

天下人以利而聚,以利而散,这再正常不过。

不必责难,不必愤慨。

02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后汉书·张衡列传》【感悟】人生难得的是清净,是安宁,是闲淡。

但所有的悠闲,皆是用经年累月的繁忙换取。

事物皆有其来之不易的过程,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03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规祸于未萌。

——《三国志·魏书》【感悟】真正的智慧,是洞察未来的能力。

一个人能见微知著,在一点小的细节里,把握到未来的大势。

这样的人,才能顺遂无忧,规避祸患。

04千人所指,无病而死。

——《汉书·王嘉传》【感悟】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不负责任的流言蜚语,会置人于死地。

05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

——《隋书·帝纪》【感悟】诚信是一个人在社会立足的基石。

如果失去诚信,一个人再有能力,也不会被别人信任。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

人生来被父母哺育,这是父母之恩。

如果对父母都不懂得回馈,不懂得感恩,何谈他人呢?06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传》【感悟】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帮你度过难关,这样的朋友值得信赖,不能忘记。

和你携手共患难,经过风风雨雨的妻子是最为珍贵的,不能抛弃。

和你携手患难,经历风风雨雨的人,才是最值得珍惜的人。

二十四史佳句30

二十四史佳句30

《二十四史》佳句30则,读懂受益终生!经典一词在古是指“经”和“典”。

一般来说,“经”主要是南宋以后形成的“十三经”。

是科举考试的基础内容。

如果说经书用于立论,史书则是进行佐证,提供思路。

也正是史学先驱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用处。

那么,接下来一同读读史书里的名句吧。

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

《晋书〃符登传》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

《晋书〃周岂页》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

立人之要,先质后文。

《宋书〃江夷传》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

《后汉书〃刘般传》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汉书〃高帝纪上》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

《晋书·符登传》
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

《晋书·周岂页》
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

立人之要,先质后文。

《宋书·江夷传》
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
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

《后汉书·刘般传》
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
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
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汉书·高帝纪上》
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2.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

《汉书·文帝纪》
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汉书·成帝纪》
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14.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汉书·食货志》
译文:在寒冷的天气,人们不会去等待狐裘或丝绵做的轻暖的冬衣(寒不择衣);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会去等待甜美的食物(饥不择食);人在饥寒交迫之时,也就不会考虑到廉耻之心了。

15.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项籍传》
译文:先出击就能制服敌人,随后应战只会被控制
16.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

《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
译文: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17.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

《三国志·魏书二十七·王昶传》
译文:担心的是人们知道前进却不知道后退,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满足,所以才会有受困窘侮辱的过错,才会有产生悔恨的过失。

18.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伤也。

《三国志》·《吴书三·三嗣主传》
译文:对于读书这件事,担心的是人们不喜欢它,喜欢它是没有什么伤害的。

19.成败相因,理不常泰。

《南史·宋本纪》
译文: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

20.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

《南史·徐勉传》
译文: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后代子孙,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笔财富吗?
21.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暴,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背着木柴去救火,扬起沸水来止沸,用残暴来代替残暴,与原来的混乱同出一辙,其
后果之严重是很难测的,这样下去,继前朝而为君的,给后代还有什么可显示的呢?
22.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

《元史·刘斌传》
译文:当官的人应该廉洁公正,坚持自己的操守,不要因为贪财而丧身败家。

23.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

《明史·汤和传》
译文:有长远打算的人不应为眼前的一点怨言而担忧,做大事的人不必顾及一些细微琐事。

24.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

《元史·郝经传》
译文:(用兵之道在出奇制胜):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如同山丘一样不可震撼,分散的时候又
如风雨一样无处不在,行动可以像闪电一样迅速,动作可以像鹰鹘一样凶猛。

25.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金史·世宗上》
译文:朝廷里的人自己行事都不正,怎么要求天下的人行为端正呢?
26.馨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旧唐书·李密传》
译文: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笔)也写不完罪恶;放尽东海之水也无法流完恶行!(罪大恶极)
27.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
征传》
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28.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

《北史·后妃列传》
译文: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险意识,东西满了就要防止它溢出来。

29.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

《后汉书·王符传》
译文: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30.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

《隋书·文帝纪》
译文:君子在社会上立足成名,尽管需要修养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诚和孝才是最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