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口迁徙

合集下载

客家民系五次大迁徙

客家民系五次大迁徙

客家民系五次大迁徙客家民系第一次迁徙(东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17-589年,受五胡乱华、晋室南渡、南北朝对峙等影响,部分中原汉人南迁,停留在鄂豫南部及皖赣沿长江两岸,以至赣江上下游。

少量抵达今广东大埔、梅县等地。

移民仍操中州口音。

客家民系第二次迁徙(唐末至北宋)公元880-1126年,受唐末黄巢事变、五代十国及北宋战事等影响,中原汉族移民的后裔再度南迁,落脚于皖南、赣东南、闽西南,及至与之接壤的粤东北边界。

汉族移民仍操中州口音,并开始吸收迁入地原住民的语言。

客家民系第三次迁徙(南宋至明朝)公元1127-1644年,受金人南下、宋室南渡、元人入主、元明鼎革等影响,部分客家先民及在此期间形成的客家人,在客家大本营内迁移,人口重心先从赣南转移到闽西,再转移到粤东北,少量移居海外。

汉族移民与原住民语言融合,汉语客家话从北方话中分离出来。

客家民系第四次迁徙(明末清初以来)公元1645-1867年,受满洲人南下及入主等影响,部分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迁至广东中部沿海及川、桂、湘、黔、赣、浙、台等省,有的移居海外。

移居后仍操客家话。

客家民系第五次迁徙(公元1867年以后)受太平天国运动、广东西路事件及契约华工制等影响,部分客家人迁至广东西南部、海南岛以及海外各地。

移居后仍操客家话。

客家在国内五次大迁徙路线图客家文化中心转移变迁说客家文化,各地发展虽不尽平衡,在各个历史期其文化中心也不断推移。

但作为一个整体,则彼此存在互相吸引、影响和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有宋一代,客家文化中心有二一是福建路的汀州。

汀州,是客家移民早期进入的重要基地。

传说宁化石壁乡为客家人的祖居地,并非空穴来风。

因此,客家文化在汀州生根开花,是情理中事。

故有"风声习气,颇类中州"之誉。

其出众人物有:宁化郑文宝,宁化张达观、张良裔父子,长汀杨方诸人。

郑文宝,长于诗。

其诗颇受同时人的文坛大家晏殊、欧阳修、司马光的青睐。

杨方,以理学著称,曾从学朱熹,对客家地区理学的兴起,其功阙伟。

浅谈客家人

浅谈客家人

浅谈客家人客家人,可追溯自东晋时的中原人。

西晋末年,中原地区的战乱和天灾,使客家的先民逐渐南迁至两湖一带;后来又经唐末五代十国的离乱,继而南迁移居到江西、福建一带;到南宋末年,宋元交兵,天下大乱,这是客家先民大量移人广东的时代。

这些先民流落到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到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分别称之为"客人"、"客户",这就是"客家人"称谓的由来。

这些客家人来到岭南,他们带来了中原文化,又因他们多居住在山区,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客家文化既保留了许多中原文化的传统习俗,又吸收融合了沿途及当地土著的各种文化,由此创造出许多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围龙屋、客家山歌、客家妇女和别具风味的客家美食交织出一种绚丽多姿的客家风情。

客家人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

早期则主要是源于灾害的胁迫。

诸如残酷的战争、水、旱、虫等特大自然灾害的打击及瘟疫的流行。

中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战乱,几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迁徙。

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就有过客家先民的大迁徙。

试想,在漫长的岁月里,“五胡十六国”,战火不断,哀鸿遍野,不逃离能活命吗?据说我们陈氏先祖就是在那个时期离开豫西故土辗转来到江西最后定居赣县的。

“月是故乡明”啊,开始,先民们也许只想暂时客住一段时间,但慢慢地也就习惯了。

于是建造房舍,开垦田地,畜养猪牛,长久地居住下去。

由暂时的客住到长久的家居。

就这样,也就永远的“客家”了!客家人,又称客家民系,是中国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汉族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1] 客家源流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2] ,历魏晋南北朝、唐宋,由于战乱等原因,他们逐步往江南、再往闽、粤、赣边,最迟在南宋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族群——客家人[3] ,然后又往南方各省乃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迁徙,并最终成为汉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

客家的起源

客家的起源

客家的起源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

秦汉之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

汉武帝发兵南下平定南越,然后在秦代南疆三郡的基础上设置了九郡,其中就有闽中郡。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群雄割据,战乱频繁,烽火连天。

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大批汉族民众,纷纷往南迁移,正所谓“群雄争中土,黎庶走南疆”。

三国时,曹魏曾采用招致边民内迁的政策,延至西晋。

建武年间,晋元帝率臣民南渡,即“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移。

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

罗香林教授《客家源流考》称:“迄晋武帝统一中国,以见及三国割据的由来,而尽罢州郡兵权,边州因而空虚。

会八王相继作乱,国力因而削弱,边区内徙的部族,便得相继乘机而起,于中国内地的一部分,建立他们的割据政权。

晋代的中央政府,不得已也迁到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内地的人民有迁移力量的,或有迁移的机会的,都相率南迁,当时称为‘流人’。

”当时,福建地处东南海滨,局面较为稳定,因此南迁的中原民众一批一批涌来,沿武夷山南下或由赣南到汀州、宁化的石壁寨(现名石碧村)一带,然后继续移迁汀州郡各属地;一部分则由赣北向赣南散居各邑。

入汀的中原民众与当地闽越族、畲族逐渐融合,成为汀州早期客家人。

唐朝二年,闽粤之间有少数民族不满政府的压迫,聚众反抗。

朝廷命左郎将陈政为岭南行政总管,统率大军入闽镇守。

唐咸通年间,驻军因故反叛,以庞勋为首,率军进攻中原,后黄巢起义,十几年动乱,使得中国各地人民分头迁徙。

其后,黄巢部下朱温弑唐昭宗,改国号梁,开始了五代纷争的割据局面。

从东晋至五代,汉人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

当时中原氏族入汀者数以千计。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

简述客家迁徙史

简述客家迁徙史

简述客家迁徙史
客家人是中国民族之一,其迁徙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历史上,客家人经历了多次迁徙和定居,至今广泛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东南亚等地。

客家人最早的迁徙可以追溯到汉代。

据历史记载,原本生活在中
原地区的一些汉族人因战乱、民族迁移等原因,逃离中原地区,向南
迁徙到今天的广东、福建等地。

这些人后来成为了后来的客家人。

在隋唐时期,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从中原地区
转移到了长江流域一带。

一些汉族人又开始向南方迁徙,其中也包括
了客家人。

这次大规模迁徙使得客家人开始在江南一带落地生根,形
成了江南客家的分支。

宋代以后,中国南方地区遭受到了多次外族侵略。

南宋时期,徽、岭地区的苗族人先后占领了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客家人再次被迫迁徙。

许多客家人逃离了江南,向南方、西南方迁徙,最终在广东、福建、
广西、江西等地再次定居下来。

明清时期,随着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客家人的迁徙又
进一步加强。

一些客家人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和机会,开始向更远的
地方迁徙,如台湾、海南岛以及东南亚各国。

总的来说,客家人的迁徙史可以概括为从中原地区向南方迁徙,
再从江南向更南方的地区迁徙。

这种迁徙和定居的历史,使得客家人
广泛分布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中华客家文化专业《客家人的迁徙》

中华客家文化专业《客家人的迁徙》

客家人的迁徙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的历史,就是一部迁徙史。

客家先民是因为受到了边疆部族的侵扰,才逐渐从中原辗转迁到南方来的。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后,为了防止边疆游牧民族的侵扰,修筑万里长城,戍驻重兵。

然后又派屠睢率大军区50万驻岭南,以防南越族的入侵。

秦皇还将先期滞留在豫、皖、闽的流亡客人驱赶到广西兴安筑灵渠,于铧咀地方将汀江和湘江和漓江凿通,以便运军输粮,继续向南疆用兵。

秦亡后,这支庞大的部队没有北返,继续留在当地,成为客人,这是大批汉人南下之始。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南方的一个分支。

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土河洛的眷恋,自称“河洛郎〞。

客家文化一方面保存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典范,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人,有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历史上,客家人有六次大南迁,时延1500年的记载。

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50万人“南征百越〞。

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

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

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

当时,为了避难,一局部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

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

其中一局部人口流入赣南,一局部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

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

先是唐代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

客家介绍

客家介绍

闽西土楼数量与类型繁多,形态别具一格,在中华民居的大家庭里独树一帜。

这种以土为材料建成的房屋,施工方法主要是将未经焙烧的黏土和砂土按比例混合,再用灰板墙夯筑制成坚固的墙体,梁柱等构架则用木料建成。

客属祖地独特环境谈到土楼就不能不提及客家。

客家人是有别于江浙、闽海、广府人的汉民族的一个分支,约占汉族人口的6%。

客家人祖籍中原,西晋(公元265-317年)以降,中原汉人受战乱影响逐步南迁,经多番周折,一部分人迁徙到今天的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偏僻山区,与当地民族经过漫长的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客家”就是相对“土著”而言),在历史上产生了一个独特的地理文化圈,成为客家人的大本营。

闽西客家人主要聚居于宁化、清流、上杭、长汀、永定、连城、武平7个纯客家县。

此外,还聚居于客家人与汉族其他民系混居的非纯客家县,包括明溪、顺昌、建宁、泰宁、邵武、光泽、南靖、平和、诏安等11个县。

闽西地区南部的众多客家人以土楼为宅,现存许多重要的土楼也位于客家聚居区。

这种现象缘于土楼所在地区的地理文化背景。

历史上,闽西客家大都是从邻近的江西省迁入。

因此,闽西客家地区的西北部为客家文化的核心区域。

这一带明清时期为汀州府辖地,而汀州府的府治长汀就位于闽西客家地区的西北部。

同样,“客家发祥地”石壁、商贸重镇四堡也位于这一区域。

在这些最核心的客家文化区中,多层土楼却较少见。

倒是往南,即客家人与其他民系如福佬人混居的区域,土楼则大量出现。

明清时期,这一带族群纷争激烈,械斗时有爆发,史书上称之为“寇盗”和“匪患”。

在严峻的形势下,当地的客家人和福佬人不得不调整原有的生活方式,住进了防御功能较强的土楼。

崇文尚武外刚内柔闽西土楼给人第一眼的震撼印象,就是那庞大的建筑体量。

土楼形体单纯,几何感较强,常为圆形、方形,也有椭圆、八卦、半月、多边形平面的。

此外,还有一种屋顶檐口高低错落呈多层叠名为“五凤”楼的。

在古代,几何形象突出的建筑大多具有纪念或祭祀功能,如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天坛等,它们容易使人产生一种神秘感。

客家源流考

客家源流考

客家源流考客家源流考目前关于客家渊源的看法主要有2种:(1)北方南迁汉人发展演变而来;(2)北方南迁汉人融合南方土著发展演变而来;在一般人看来,客家人是移民,是北方汉人南迁移民的一支,在漫长岁月里,筚路蓝缕,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不断融合当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拥有数千万人口的大民系。

1.根源客家人之根在汉族。

客家人之源,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在河洛,所谓河洛,指的是黄河、洛河。

广义上的河洛就是黄河中游、洛河流域这一广阔的区域。

狭义的河洛就是洛阳。

“根在河洛”的依据有三:①家谱记载,很多客家族谱都记载先祖居住于河洛。

②泰山石敢当的传说。

③客家文言;是一种官话,很像中州的河南话。

根在河洛并不是指所有客家都出自河洛,其范围应包括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汉水流域以东、淮河以西的中原旧地,其核心在河洛。

2.迁徙原因客家人的迁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迁和客家人的国内迁移与国际迁移。

就迁徙行为而言,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与迁移过程的历史相对应,迁移原因在各时期各不相同。

总概各种迁移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A.与迁出地有关的因素,即推因。

①耕地面积与人口数量的逆向发展,这是经常发生作用的根本因素。

②战乱。

残酷的战争使繁华的城市和富饶的乡村化为废墟,数以百万计的人在战乱中丧生,剩存者为寻求安定的社会环境,被迫背井离乡,迁徙各地,这是大规模突发性迁移的根本原因。

③官职迁调定居。

④游学、经商⑤争斗,包括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等。

B.与移入地有关的因素,即“拉因”。

北方开发早,南方开发迟。

面积辽阔,人口稀少而战乱又少的南方有着南迁汉人定居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

如广东梅州在南宋时,“土旷民惰,而业农者鲜,悉汀赣侨寓者耕焉,故人不患无田,而田每以工力不给废。

”加上唐宋时期在南方百越地区推行“毋赋税”政策。

客家人——汉族的独特民系一客家人及其分布

客家人——汉族的独特民系一客家人及其分布

客家人——汉族的独特民系一客家人及其分布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稳定而叉独特的民系。

他们主要是4世纪初(西晋末年)、9世纪末(唐朝末年)和13世纪韧(南朱未年),为躲避战乱而从黄河流域逐渐迁徙到南方的汉人。

他们都操共同的客家方言,有着共同的生活习俗和共同的心理素质。

日莳,国内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汀两、广西、湖南、四川、贵州、台湾、海南等省、自治)。

其巾,义集中壤肼在广东的东北部、福建西部和扛西南部,即人们常说的闽粤赣交界地区。

由于客家人分泛,但义有相对集中的聚居区,为此贴片钽电容,学术界将客家居住地分为“纯客住县”和“非纯客住县”:前者指该县的客家人超过90%;后者的客家人数多少小,但必须足形成客家人聚墉的乡镇、利落或独立定化区的。

伞围究蔚有多少“律忙县”前,于缺乏权威的闻家统}f数亨而翅衷一是,950年,著名客家学々家罗香林教授发表《窖家源流考》时,公布其摘查结果是全同9个省区,共有客住县1 84个,其中“纯客仟县”33个,“非纯样作址”I51个、近年,有此客家’青埘过器种途径进行渊杏,提…其统计结果。

兑小,房学嘉在《客家源流探盟》,伞旧9个省共打字T 县”220个(未《分样停且与非纯客住县)。

KEMET钽电容台湾学者陈运栋在《客家人》中称,包括台湾、香港在内,全国16省228县有客家人聚居。

林嘉书在《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出,在全国19个省区中,共有286个客住县、市。

刘正刚在《闺粤客家人在四川》中,援引崔荣昌先生的调查研究,介绍了四川客家话的分布状况。

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客家方青专家黄雪贞编绘的中国客家话分布图,则比较准确地标示了客家人的分布。

参照上述各种调查、客家话分布圈以及有关统计资料客家人的分布区域,计有:江西省纯客住县:宁都、兴目、石城、瑞金市、会吕、信丰、安远、寻乌、定南、龙南、全南、于都、赣县、南康、大余、崇义、铜鼓、犹(18个县、市)。

非纯客住县赣州、厂吕、宁冈、井冈山市、水新1.安、遂川、万安、泰千、占水、修水、武宁、靖安、奉新、宜丰、万载、萍乡、爪牛、横峰、婪源(20个县、市)。

客家人渊源

客家人渊源

客家人渊源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中原的汉族,历经五次的大规模南迁,在南方各省形成的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八大民系中重要的一个支系。

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有过5次大规模的南迁:第一次南迁是在公元317—879年间。

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

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

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近百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

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

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

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族上出现。

第二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

先是唐代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

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

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第三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

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

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

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这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

宋亡后,他们退往了更偏远的广东东、北部。

第四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

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

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

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这就是“西进运动”中著名的“湖广填四川”。

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客家人大迁徙

客家人大迁徙

客家人大迁徙
客家学奠基人罗香林先生认为,历
史上客家人曾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
运动,并在迁徙的过程中形成了客家民
系。

第一次: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
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第二次:唐末的黄巢之乱,迫使客家
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粤、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

第三次: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的土著和先期
迁入其地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
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第四次:明末清初,客家内部
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大批闽、
粤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向外迁
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
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即发生
在此时期。

第五次:受广东西路械斗事件及太平天国运动影响,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和海南岛等地。

客家大本营:即闽西、粤东、赣南这块三省交界的地区,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区域。

客家先民:客家先民与客家人的区分时限以客家民系形成的先后为界,即经过三次大迁徙而进入客家大本营至客家民系的形成之前称为客家先民,客家民系形成后的即为客家人。

客家六次中原迁徙说

客家六次中原迁徙说
客家六次中原迁徙说
综合海内外(含马来西亚、美国等地)的汉人(包括客家)从各家各族的族谱统计[1],总计有六次主要的迁徙时期:(其他说法,参见注解二)
第一次在秦始皇统一全国时期:秦始皇为了巩客家。
第二次在东晋永嘉年间:因为五胡乱华,使山西、河北及河南一带的汉人纷纷渡过黄河,由皖渡长江经赣北;
第三次在唐朝僖宗乾符二年:因为黄巢之乱,使江西北部的居民再迁往江西西部、福建西部及南部和广东东部及北部;
第四次在南宋末年:这是客家民系南迁到广东的关键时期。随着蒙古军的南进,赣闽客家先民随败退的宋皇室进入广东东部、北部;
第五次是明末清初:粤闽地区部分客家人由于湖广填四川的政策迁徙到川渝;尤其以川东地区重庆居多。
第六次是清朝中期:广东客家地区田寡人稠情况日趋严重,大量客家人移民至南洋、台湾等地。

中华客家文化专业《客家六次中原迁徙说》

中华客家文化专业《客家六次中原迁徙说》

客家六次中原迁徙说
综合海内外〔含、等地〕的汉人〔包括客家〕从各家各族的族谱统计,总计有六次主要的迁徙时期:〔其他说法,参见注解二〕
•第一次在统一全国时期:秦始皇为了稳固新取得的南方国土,派遣了大批军民到粤北。

后代子孙被称为。

•第二次在年间:因为,使、及一带的汉人纷纷渡过黄河,由皖渡长江经赣北;
•第三次在二年:因为,使江西北部的居民再迁往西部、西部及南部和东部及北部;
•第四次在末年:这是客家民系南迁到广东的关键时期。

随着的南进,先民随败退的宋皇室进入广东东部、北部;
•第五次是:粤闽地区局部客家人由于的迁徙到川渝;尤其以地区居多。

•第六次是清朝中期:广东客家地区田寡人稠情况日趋严重,大量客家人移民至、等地。

客家人的历史

客家人的历史

客家人作者:中华大学副教授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中原地区的中原汉族,从秦汉开始不断南迁,而逐步叠加而顽强地保留中原文化和语言而形成的一个族群。

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

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广东客家人是广东岭南文化的最早的开拓者,是在广东地区传播中原文明的最早的群体,也是一个不断吸取百越文化精髓的群体。

相对与广府民系形成于南宋末年而言,广东客家群体的形成,要早得多。

广东客家人,是广东岭南文化最早的开拓者。

历史上,进入广东的客家人有六次大南迁,有时延2000多年的记载。

第一徙:河源原为古龙川属地。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秦王朝派兵平定岭南后设龙川县,由平定岭南副将赵佗任龙川县令。

之后,受南海郡尉任嚣所托,主南海郡事,公元前204年,为防中原战乱祸及岭南,赵佗在岭南建立南越国,自封为南越武王。

南越国延续93年,其中赵佗执位67年。

赵佗任龙川县令和建立南越国,为岭南的开发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他带来了中原文化,改变了岭南百越人过去野蛮落后的风俗;他施行“与越杂居”、“和集百越”的政策,促进了中原汉人与百越各民族的融合;他将几十万军队留驻在岭南,成为南迁的第一批北方移民,为后来历代中原人迁入岭南打下了基础。

赵佗在任龙川县令时,为解决驻在这里的将士兵卒缝补浆洗问题,曾上书朝廷,要求拨三万北方妇女,结果朝廷许其“万五”。

留驻在这里的将士兵卒及其家庭,成了最早的客家先民。

所以,河源、惠州是客家人最早居住的地方,是名符其实的“客家古邑”,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岭南文化的最早的发祥地。

第二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

唐末至北宋的客家迁徙

唐末至北宋的客家迁徙

唐末至北宋的客家迁徙唐末至北宋的客家迁徙研究客家源流,不能不重视客家先民在中国唐朝末年(简称唐末)至北宋时期南迁的历史。

这不仅因为它是整个客家源流史中继东晋末年"司豫流人"迁离中原而揭开客家史序幕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客家南迁运动,并且其结果还催生了华夏民族中一个独特的民系--客家族群的形成。

仅以这段时期的客家源流而言,其流寓于以后成为客家基本住地--闽粤赣边的北方汉民,比之上。

历史时期不仅移民的来源更为广泛,而且移民的数量也更加庞大。

据统计:今日客家姓氏中有一半"是在唐末至宋初迁人闽粤赣边区的"。

然而,以往却有不少客家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汉人南迁的时间和动因是唐末黄巢暴动,并且还普遍以葛藤村的传说认为黄巢曾用兵于闽西宁化。

这些说法其实与史实不甚相符。

如果真的仅仅如此,那么在唐末以来绝不可能有这么多的移民流入闽粤赣边区。

事实上这一历史时期汉人移民向闽粤赣边大量流入,其时间与动因除唐末黄巢起义而使大半个中国处于战火之中外,还有五代各地割据势力的纷争与残杀,和北宋软弱国力与消极政治所带来的社会混乱,另外,闽粤赣边区特别是闽西和粤东在唐末至北宋相对安定与人烟稀少,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一、唐末至北宋移民背景勾勒唐王朝经"安史之乱"严重摧残后,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都朝衰败的方向迈步,特别是到唐末,这种命运已到了病人膏肩的境地。

唐懿宗(860-873年)时,刘允章便上书直陈当时的社会形势是"国有九破","民有八苦"。

这种社会形势,终于在俏宗乾符儿年(874年)爆发了燃起上濮州(个河南范县)和曹州(今山东曹县北)以上仙芝与黄巢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而且不出几年,战火便燃遍了中原大地。

特别是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战死而领导权归十黄巢之后,农民军更是势如破竹,由山东进河南,而后南下渡江突人江西并占虔(今赣州)、吉(今吉安)、饶(今波阳)、信(今上饶)诸州再转安徽,接着进浙江自衢州到闽北建州(今建瓯县)攻占福州,而后沿闽东南沿海转广东并占广州,并由广州北上人广西、湖南、湖北,再顺长汀东下进入江西而占赣东北的饶州(今波阳县),又入安徽至河南……到广明三年十二月五日(881年1月8日)攻占长安。

从客家人的迁徙史看赣南客家山歌的演变与发展

从客家人的迁徙史看赣南客家山歌的演变与发展

第2 期
唐玉琴 , 等: 从 客家人的迁徙史看赣南客家 山歌 的演变 与发展
1 0 1
文、 地理条件下随着社会发展 、 民族融和与迁徙等过程 , 逐渐分化 、 整合 , 于是 , 先后产生 了各种不同的地方 方言。客家方言就是其 中最具代表性 的移 民方言之一 。中原汉人的五次迁徙一方面带来了古老的中原文 化, 造成了文化 的传播 , 另一方面又使不同地域的文化发生交流 , 产生新 的文化 。随着世事沧桑 , 年代久远 和长期流变 , 汉语 中的不少字词已不 同程度地游离 了汉字原来 的音调 和意思 。如爷 ( y a 父) , 爹( d i a 祖父 ) ,
V0 1 . 3 0 No . 2 A p r . , 2 01 3
从 客家人的迁徙 史看赣 南客家 山歌 的演 变与发展
唐 玉琴 , 杨 婷 , 周琳 添
( 1 . 华 东交通大学艺 术学 院 , 江西 南 昌 3 3 0 0 1 3 ; 2 . 南 昌市文化艺 术中心 , 江西 南 昌 3 3 0 0 0 8 )
1 . 2 语言的流变性因素

汉语言作为汉 民族 的一个构成 因素 , 与汉 民族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 在不同时期 、 不 同社会 、 不 同的人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1 . 1 5
基金项 目: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基金项 目( Y S l l 0 2 ) ; 江西省社科规划项 目( 1 1 Y S 0 7 ) 作者简 介 : 唐玉琴 ( 1 9 5 5 一) , 女, 教授 , 研究方向为音乐学 、 声乐演 唱与教学。
聊( 玩) , 歇( 睡) , 叫( 哭) 等 。另外 , 大批汉 民在与畲、 瑶等 当地的土著居 民发生血缘 、 经济文化上 的交融 中, 也 相继 出现 了很 多无 汉 字或 无 确切 汉 字 书写 的字词 。如 : n a i ( 我) , j i 几, ( 他) e n g , 唔( 不) , q i ( 站) , b u ( 蹲) ,

客家人口的分布与迁移正式版5.20

客家人口的分布与迁移正式版5.20

客家人口的分布与迁移—以广东、福建客家为例学生姓名:陈秋香指导老师:史利江摘要:客家,一个传奇的民系,客家人口可以说是遍及全球,但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江西等南方地区。

她的一言一行总是影响着历史进程,不管是哪次的迁移,都和当时的历史紧紧联系着,她们的一次次迁移造就了后来辉煌的客家历史,她们的迁移史也是汉族史的重要部分,很好的诠释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形成客家精神,她们在中国的诗篇上留下了重重一笔。

了解客家迁移史能让我们清晰的了解民族文化发展和融合的状况,对加强民族凝聚力起到作用。

关键词:客家人,分布,迁移1.引言1.1研究动态客家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学说,客家学海内的客家探究多见于社会学科:如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研究实质涵盖了客家侨民的史籍。

客家民系的源流客家文化的形成、客家文化景观等。

探究方法方法以对历籍典籍文献、谱牒资料的考证和田野考查为主,我们已注意到多学科相融合定量分析手段在国内外的文化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问题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应用。

20世纪末从头振起的客家探究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是欠缺乏哲理性的、文化学的、人类学的、地理学的,也就是说理论基础较为缺少,让人眼红不说,但是静心积淀下来做;理性思考的依然不够。

如今,对于客家学的研究大部分人还是执着于客家根源的探究,这是远远不够的。

1.2研究意义客家人,又称河洛郎,是一个稳定性不强的群体,是汉族在全球范围内存在人数最多、遍布范围最广阔,号召力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口是在历史上由于政治、饥荒等各种原因形成的汉族的一个分支,在她这个民系的形成历史进程中,她的迁移距离、参与迁移人数、迁移规模是空前绝后的大,乃至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是屈指可数的,所以她在众多的中原移民中独领风骚,风景独好。

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则绕着武夷山脉和罗霄山之间的赣闽粤交界地区形成了“无山不成客,无客不住山”的分布特征。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客家人,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上,都有着并不断推出自己的宝贵人才。

客家文化 PPT课件

客家文化 PPT课件

陈寅恪 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 家、语言学家。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傅斯年 对陈哲三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胡 适在19日记中称:“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 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林丹,著名的是羽毛球运动员。教练钟波曾说,林丹具有成为一名世界 高手的气质。国家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也曾感叹林丹将是中国羽毛球未 来第一男单最有力的争夺者。自2004年至2008年,林丹在羽联超级系列 赛和各项国际大赛中获得大量冠军,长时间占据男单世界排名第一的宝座, 被称为“超级丹”。
• 张国荣是一位在全球华人社会和亚洲地区具有影 响力的著名歌手、演员和音乐人,大中华地区乐 坛和影坛巨星,演艺圈多栖发展最成功的代表之 一。他是1980年代香港乐坛的殿堂级歌手之一, 曾获得香港乐坛最高荣誉金针奖。他是第一位享 誉韩国乐坛的华人歌手,专辑《爱慕》创造了华 语唱片在韩国的销量纪录。他于1991年当选香港 电影金像奖影帝;1993亦凭此 片蜚声国际影坛,并获得日本影评人大奖最佳男 主角奖以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特别贡献奖。
客家源流—迁徙
• 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迁. • 第一次的大迁徙是在公元317— 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 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 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 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 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着渡 过黄河南下。
• 第二次大迁徙是在公元880—— 1126年间。唐朝末年,黄巢举 兵起义及“五代十国”,天下 大乱,客家先民又从皖赣某地 居所,现迁往江南南部、福建 西北及广东北边。
客家文化—客家名人
历史名人 客家历史源远流长,培育了大批 对中华民族的文明与进步作出重 要贡献的出类拔萃的风流人物如 洪秀全、廖仲恺 、叶剑英 、叶挺、 何子渊、黄遵宪、胡文虎、张弼 士等杰出人物。如:孙中山、朱 德、 詹学传、罗孟郊、文天祥、 宋湘、丁日昌、徐骧、姜绍祖、 罗福星、罗明、张榕轩、廖仲恺、 陈寅恪等。

客家人从哪里来?一部迁徙史,一部血泪史

客家人从哪里来?一部迁徙史,一部血泪史

客家⼈从哪⾥来?⼀部迁徙史,⼀部⾎泪史说起客家⼈的历史,是⼀部⾎泪史,是⼀部迁徙史。

客家⼈为了躲避战乱,从中原迁徙到南⽅,中间经历了五次⼤迁徙。

也正因为这五次⼤迁徙,从中原⼈慢慢孕育、形成和发展成为客家民系。

历史上,往南迁徙的中原⼈有很多,但并不能认为往南迁徙的中原⼈就是客家⼈。

秦始皇统⼀天下后,对岭南的百越发动了3次战争,最终占领岭南,并任赵佗为龙川令,战后留下30万秦军镇守岭南,这30万秦军并不是客家⼈,⽽是⼴府⼈的先⼈。

那么怎样才算客家⼈呢?第⼀,家族式迁徙。

客家⼈的祖先都是以家族的⽅式迁徙的,并不是个⼈的⽅式迁徙,这样的好处就是他们⾮常重视和继承家族的传统,维护家族的⽂化,不容易被其他⼟著同化。

特别是客家⼈⽆论迁徙到哪⾥落地⽣根,⾸先要做的事就是⽴祠堂、祭祖和修家谱等,客家⼈把这句谚语常记于⼼:“宁买祖宗⽥,不忘祖宗⾔”,由此知道客家⼈⾮常的重视并继承家族的传统⽂化。

第⼆,地理环境的影响。

客家⼈迁徙的过程中,⼀般会选择靠⼭的地⽅,客家⽼话常说“逢⼭必有客,⽆客不住⼭”。

虽然⼭区环境⾮常的恶劣,条件也落后,不太适合⼈民居住,但也是有好处的,那就是竞争相对⼩,受到外界⽂化的⼲扰也⼩,所以客家⼈的语⾔、风俗可以⼀代⼀代的传承下来。

第三,⾮常重视教育。

客家⼈⾮常重视⼦孙后代的教育,在客家地区,存在有很多和读书有关的谚语,⽐如“唔读书,没⽼婆”,“唔读诗书,有⽬⽆珠”等等。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才使得这部分中原⼈受当地⼟著的影响不⼤,最后形成今天的客家⼈。

那么客家⼈经历了哪五次⼤迁徙呢?是什么原因造成客家⼈不得不⾛上背井离乡这艰苦的道路的呢?第⼀次⼤迁徙晋元康元年,以贾后与外戚争权为导⽕线,从⽽导致了“⼋王之乱”,“⼋王之乱”造成社会动荡,西晋内耗严重,百姓苦不堪⾔。

这时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乘这个机会,进军中原,各⾃为王,互相攻伐,出现了“五胡乱华”的局⾯,西晋灭亡后,中原成了胡⼈的天下,他们不重视农⽥,只知道牧放⽜⽺,⽽且不把汉⼈当⼈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人口迁徙
10历史丁惠松 100200007
摘要:人口的迁徙是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的迁徙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合, 文化的交流,客家人是汉族五大民系之一,客家人的迁徙是汉族民系中迁徙范围最广,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迁徙。

迁移模式和路线总的来看是从北到南、自东到西,从平原到丘陵、山区,沿着河流到核心地区,由国内走向国外,散居世界各地。

客家的迁徙对迁移所在地的发展影响是重大的。

关键词:客家迁徙人口分布
迁徙的原因
就迁徙行为而言,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与迁移过程的历史相对应,迁移原因在各时期各不相同。

总概各种迁移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A.与迁出地有关的因素
①耕地面积与人口数量的逆向发展,这是经常发生作用的根本因素。

②战乱。

残酷的战争使繁华的城市和富饶的乡村化为废墟,数以百万计的人在战乱中丧生,剩存者为寻求安定的社会环境,被迫背井离乡,迁徙各地,这是大规模突发性迁移的根本原因。

③官职迁调定居。

④游学、经商
⑤争斗,包括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等。

B.与移入地有关的因素。

北方开发早,南方开发迟。

面积辽阔,人口稀少而战乱又少的南方有着南迁汉人定居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

如广东梅州在南宋时,“土旷民惰,而业农者鲜,悉汀赣侨寓者耕焉,故人不患无田,而田每以工力不给废。

”加上唐宋时期在南方百越地区推行“毋赋税”政策。

这些对北方逃难的汉人看来,可谓“世外桃源”而纷纷定居于江南、岭南地区。

C.与介入障碍有关的因素。

客家先民从河洛、中原迁至江南、岭南地区,就交通条件,虽极为困难,但也不是无路可走。

从秦代起,就有驿道; 从隋代起,就有运河水道,特别是东南道路和岭南道路; 从宋代起,就有“塘铺”等。

东南道路以大运河为主干,把关中、淮南、东南连接起来,并延伸至今赣、闽等地。

入岭南道路有4:一由荆襄道路南下湖南,经湘水、灵渠、桂江、西江进入珠江三角洲;
一由湖南越大庚岭沿浈江、北江南下;一由长江、赣江越大庚岭沿浈江、北江南下;一由福州沿海岸西南行至粤东。

道路的畅通为历代客家先民南迁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封建政府的拓垦,如康熙23年的“迁海复界”,康熙51年的“湖广填四川”等,也为客家人的再迁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D.与个人心理、生理有关的因素。

迁移者是具有特质的人,而不是迁出地的平均人,体现为富有冒险精神、不满现状等等,与个人因素密切相关。

如把身体矮小者称为“末朝人”的实质。

迁徙的路径
客家民系第一次迁徙(东晋南北朝时期)①
公元317-589年,受五胡乱华、晋室南渡、南北朝对峙等影响,部分中原汉人南迁,停留在鄂豫南部及皖赣沿长江两岸,以至赣江上下游。

少量抵达今广东大埔、梅县等地。

客家民系第二次迁徙(唐末至北宋)②
公元880-1126年,受唐末黄巢事变、五代十国及北宋战事等影响,中原汉族移民的后裔再度南迁,落脚于皖南、赣东南、闽西南,及至与之接壤的粤东北边界。

客家民系第三次迁徙(南宋至明朝)③
公元1127-1644年,受金人南下、宋室南渡、元人入主、元明鼎革等影响,部分客家先民及在此期间形成的客家人,在客家大本营内迁移,人口重心先从赣南转移到闽西,再转移到粤东北,少量移居海外。

汉族移民与原住民语言融合,汉语客家话从北方话中分离出来。

客家民系第四次迁徙(明末清初以来)④
公元1645-1867年,受满洲人南下及入主等影响,部分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迁至广东中部沿海及川、桂、湘、黔、赣、浙、台等省,有的移居海外。

移居后仍操客家话。

客家民系第五次迁徙(公元1867年以后)⑤
受太平天国运动、广东西路事件及契约华工制等影响,部分客家人迁至广东西南部、海南岛以及海外各地。

移居后仍操客家话。

现今的分布
大陆和港澳台的分布情况
罗香林先生在1933年发表的《客家研究导论》一文统计的客家人分布情况是:纯客
①《客家源流考》
②《客家源流考》
③《客家源流考》
④《客家源流考》
⑤《客家源流考》
住县:广东17、江西10、福建5,合计32县;非纯各住县:广东44、江西17、福建4、广东13、四川10、湖南4、台湾3,合计95县;纯客住县与非纯客住县总数为127县。

后在1950年出版的《客家源流考》一书中,他又称客家人的分布情况是:纯客住县:广东15、江西10、福建8,合计33;非纯客住县:广东50、江西17、福建7、广西45、四川13、西康1、湖南5、贵州1、台湾5,合计144;纯客住县与非纯客住县总数为177县。

亚洲客家人的分布情况①
旅居亚洲的客家人共约380万人,分布在21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印尼约为150万,其主要居住地爪哇、苏门答腊、婆罗洲、苏拉威西、摩鹿加群岛;马来西亚125万,居住在马来西亚各州,尤以马六甲、槟榔屿、霹雳、吉打、柔佛、雪兰莪、沙巴、沙捞越为多;泰国55万,主要居住在曼谷、清迈、北揽坡、万仑、普吉、合艾等城市;新加坡20万;缅甸约10余万,主要居住在仰光、曼德勒、土瓦及墨尔阶等地;越南约15万,以西贡(胡志明市)和堤岸为多;菲律宾约6800人,多集中在马尼拉;印度约2.5万人;日本约1.2万人,集中在东京和大坂。

大洋洲客家人的分布情况②
旅居大洋洲的客家人约6万人,分布在11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澳大利亚4.3万人,主要居住在墨尔本、悉尼、新威尔士、维多利亚以及南澳洲,培斯及大尼亚洲;另外在大溪地(又译作塔希堤)、斐济、新西兰、所罗门、马绍尔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瑙鲁、西萨摩亚也有客家人聚居。

美洲客家人的分布情况③
旅居美洲的客家人约46万人,分布在21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美国约28、4万人,主要居住在檀香山、三藩市、纽约等地;加拿大约8.1万人;中南美洲的秘鲁与牙买加是客家人较集中分布、人口也较多的国家,分别有15万人和10万人。

在古巴、圭亚那、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苏利南、巴拿马、巴西也有较多的客家人。

此外,阿根廷、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墨西哥、哥伦比亚、智利、多米尼加、玻利维亚也有少数客家人居住。

欧洲和非洲客家人的分布情况④
欧洲:旅居欧洲的客家人约有20万,分布在16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英国最多,约有15万人,法国约有3万人,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也有数千人至上万客家人。

非洲:旅居非洲的客家人约8万人,分布在12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毛里求斯较多,约3.5
①钟声宏黄德权《中国大陆客家人居的空间分布及群体的特质》
②钟声宏黄德权《中国大陆客家人居的空间分布及群体的特质》
③钟声宏黄德权《中国大陆客家人居的空间分布及群体的特质》
④钟声宏黄德权《中国大陆客家人居的空间分布及群体的特质》
万人,留尼旺约1.8万人,南非约2.5万人。

20世纪中叶以来,又有部分人由原住国向欧美等国乃至世界各地再行迁移。

现在客家后裔已遍布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正所谓“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迁徙的影响
客家人迁徙的影响是重大的,客家人迁移对调整当地人口分布、劳动力盈缺、促进地区文化交流、新资源的开发、经济文化区的建立、民族和种族的融合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A、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联系;更好的利用土地资源;但也会导致人才外流,劳力短缺。

○2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但也会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管理难度;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B、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影响人口和人种的分布;
○2影响人口年龄结构;
○3影响经济、文化的发展;
○4改变迁入地和迁出地的环境人口容量,进而影响人口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地理分布;
○5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促进了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
○6促进了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罗香林:《客家源流考》、《客家研究导论》
2.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刚要》
3.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
4.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西汉人口地理》
5.费省:《唐代人口地理》
6.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7.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8.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简明中国移民史》
9.谢重光:《客家源流新探》
10.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
11.蓝勇:《中国历史地理》
12.曹树基《赣闽粤三省毗邻地区的社会变动和客家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