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RC2010气道吸引的指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ARC2010气道吸引指南

10项推荐操作标准:

①推荐发现气道内分泌物时按需吸引,而不是按时吸引。

②吸引过程影响氧合时,建议预给氧。

③建议机械通气者不断开呼吸机连接进行吸引操作。

④建议浅度吸引代替深度吸引,尤其在给婴幼儿患者做吸引操作时。

⑤建议吸引操作前不要进行气道内滴注生理盐水。

⑥建议在高吸氧浓度或高PEEP、有肺泡萎陷风险,婴儿患者采用密

闭式吸引方式。

⑦婴儿采用密闭式吸引。

⑧急性肺损伤患者如气道吸引导致肺萎陷,建议避免断开呼吸机,

使用肺复张手法。

⑨儿童和成人患者使用小于气道内导管内径50%的吸引管,而婴儿患

者应使用小于导管内径70%的吸引管。

⑩建议气管内吸痰吸引时间小于是15秒。

1、0简介

气道内吸引是人工气道患者比较普通的一项操作。是气道分泌物清除治疗和预防机械通气患者气道阻塞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气道吸引程序包含患者准备,气道吸引和吸引后护理三步骤。吸引技术包括开放式吸引和密闭式吸引两种,开放式吸引需要断开呼吸机连接,密闭式吸引技术包含一个无菌辅助装置,内罩式吸引管进行气道吸引,无需断开呼吸机连接。有两种深度方式进行吸引,包含浅度吸引和深度吸

引。深度吸引是指吸引管插入人工气道直至遇到阻力,再回抽吸引管1cm,浅度吸引管插入一定预设深度,通常为人工气道长度加上辅助装置的长度。

2、0患者准备

推荐尽可能使用更小的吸引管,因为吸引压力对潮气量的影响比吸引管型号小。吸引管型号和吸引压力的选择需要联合考虑。大直径的吸引管型号,通过气道内的吸引压力小。

2、1成人患者吸引管不超过气道内导管内径50%,儿童和婴儿50-60%,不超过70%。

2、2吸引前给成人患者30-60秒的100%吸氧浓度,婴幼儿患者给提高吸氧浓度10%。

通过以下方式完成操作:

2、2、1呼吸机调节吸氧浓度。

2、2、2呼吸机临时高浓度吸氧功能。

2、2、3不推荐手动通气来提高氧浓度,如果没有前两项提高氧浓度技术,操作者需确认PEEP。

2、3每次吸引前应检查负压,压力应在有效清除分泌物前提下越小越好。推荐成人负压在150mmhg,儿童在80mmhg。

2、4密闭式吸引方式可以在吸引过程中维持机械通气和供氧。

2、4、1预防肺泡萎陷。

2、4、2高吸氧浓度和PEEP时,

2、4、3既不增加也不减低VAP 发生率。

2、4、4每日更换密闭式吸痰管并不能减低VAP的发生危险,也不节省成本。(三天更换一次)。

2、5患者须有脉搏血氧监测仪器进行氧合状况监测。

3、0操作步骤

3、1为了避免气道粘膜损伤,推荐浅度吸引。

3、2深度吸引的相关损伤比浅度吸引大。

3、3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5秒。

3、4开放式吸引时,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3、5气道内生理盐水滴注:

经人工气道滴入生理盐水,认为可以稀释气道内分泌物,便以粘稠分泌物的清除,但是支持这假设的循证资料很少。生理盐水的滴注可以引起刺激性咳嗽从而增加分泌物的清除,近期研究提示吸引前滴注生理盐水可以增加VAP的发生率,大量的研究文献提示生理盐水的滴注没有益处,不建议每次吸引前滴注。

4、0吸引后护理

4、1吸引操作后应给予至少1分钟的高浓度氧,尤其患者在吸引前和吸引中并发低氧血症。

4、2不例行给过度通气。

4、2、1有明显有肺泡萎陷证据时可以尝试肺复张手法。

4、3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

5、0环境

气道内吸引操作需经过培训的人员在包含并不限于以下的环境进行。

5、1医院。

5、2其它护理机构。

5、3家庭。

5、4门诊。

5、5诊所。

5、6医疗救护转运车。

6、0适应证

6、1需要维护人工气道通畅。

6、2需要清除气道内积聚的分泌物,有以下指征之一时。

6、2、1v-p曲线环内有锯齿状改变或气道内有明显大气泡。

6、2、2容量控制模式时气道峰压增高或压力控制模式时潮气量减少。

6、2、3氧合或血气值恶化。

6、2、4气道内有明显的分泌物。

6、2、5患者没有有效地自主呼吸能力。

6、2、6急性呼吸窘迫。

6、2、7怀疑胃内容物或上气道分泌物误吸。

6、3需要获取痰液标本进行化验检查时。

7、0禁忌症

气道内吸引是人工气道患者所必需的一个操作,无绝对禁忌症。

8、0并发症:

8、1减少肺的动态顺应性和功能残气量。

8、2肺不张。

8、3缺氧、低氧血症。

8、4气管和或支气道粘膜损伤。

8、5气道狭窄/气管痉挛。

8、6增加下气道细菌定植。

8、7改变颅内血流灌注和增加颅内压。

8、8高血压。

8、9低血压。

8、10心律失常。

8、11生理盐水滴入并发症。

8、11、1过度咳嗽。

8、11、2氧合状况恶化。

8、11、3支气管痉挛。

8、11、4气管导管内壁细菌生物膜下移至下气道。

8、11、5疼痛、焦虑、呼吸困难。

8、11、6心动过速

8、11、7增加颅内压。

9、0方法的局限性

气道内吸引并不是一个良性操作,操作者必须保持警惕相关损害和并发症,采取所必需的预防措施保证患者安全。气道内吸引无法清除周围气道内分泌物。

10、0评估吸引需要

操作者需要常规评估患者吸引适应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