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审计准则..
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
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行为,保证内部控制审计质量,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对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控制审计活动。
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董事会及管理层的责任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使之有效运行。
内部审计的责任是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促进组织改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
第五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组织单个或者整体控制目标造成的影响程度,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关注串通舞弊、滥用职权、环境变化和成本效益等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第六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在对内部控制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的内部控制。
第七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真实、客观地揭示经营管理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情况。
第八条内部控制审计按其范围划分,分为全面内部控制审计和专项内部控制审计。
全面内部控制审计,是针对组织所有业务活动的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所进行的全面审计。
专项内部控制审计,是针对组织内部控制的某个要素、某项业务活动或者业务活动某些环节的内部控制所进行的审计。
第三章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第九条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参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相关规定,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通过审查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对组织层面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
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内部环境要素审计时,应当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各项应用指引中有关内部环境要素的规定为依据,关注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组织文化、社会责任等,结合本组织的内部控制,对内部环境进行审查和评价。
新审计准则中内部控制规定诠释
新审计准则中内部控制规定诠释
广西财经 学院
20 年 2 2 颁布 的《 06 月 5日 中国注册会 计师执业 准则 》 以下 ( 简称 “ 新审计 准则”) , 内部控制进 行 了相关 规定 , 旧准则 中 对 与 中的相关规定相 比发生 了较大变化 。这些规定既适应 了被审计单 位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 中不 断的发展变化对审计实务提 出的新 要 求 ,同时也充分体 现了新 审计准则所倡导 的风险导 向审计的理 念, 将对我 国的审计实务与注册会计师产生深远的影响 , 笔者拟对 其予以诠 释和归纳。 为 了规范注册会计 师在会计报表 审计 中对被审计单位 的内部
刘 蓉
部控制的框架 。 1 1 号准则 的第 6 在 21 6条至第 9 中分别 指出了 5条
被审计单位 的控制环境 、 风险评估 过程 、 息系统与沟通 、 信 控制 活 动和对控制的监督 五要 素的涵义 、 组成 要素 、 作用及各要素间的关 系,同时规范了注册会计师对五要素了解的具体内容与执行的风 险评估程序。 由于控制环境包括治理职能和管理职能 , 以及治理层 和管理层对 内部控 制及其重要性 的态度 、 和措施 , 由对诚 认识 具体 信和道德价值 观念 的沟通与落实 、 任能力 的重视 、 对胜 治理层 的参 与程度 、 管理层 的理念和经 营风格 、 结构 、 组织 职权与责任 的分配 以及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七个要素构成 。这充分说明控制环境实 质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 和治理层对 内部控制 的整体态度 、认 识以 及所采取的措施的综合 反映 , 控制环境设定 了被审计 单位的内 即: 部控制基调 , 可影 响员工对 内部控制的认识 和态度 , 既可增强也可 削弱特定控制的有效性 , 进而影响到企 业内部控制 的贯彻 、 执行以 及企业经营 目标与整体战略 目标 的实 现。因此 , 1 1 号准则第 在 21 7 条 中提出 “ 0 控制环 境对重大错报 风险的评估具有广 泛影响 , 注 册会计师应 当考虑控制环境的总体优势是否为 内部控制 的其他要 素提供 了适 当的基础 , 并且未被控制环境 中存在 的缺 陷所 削弱 ”, 在第 10条 中指 出 “ 0 财务报表层次 的重大错报 风险很 可能源于薄
中国现行内部审计准则(全面)
现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目录:(全面)一、序言:1项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二、基本准则:1项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三、具体准则:27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号——审计计划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号——审计通知书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3号——审计证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4号——审计工作底稿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内部控制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后续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审计督导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结果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2号——遵循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3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分析性复核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3号——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4号――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5号——经济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6号——效果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7号——效率性审计四、实务指南:2项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1号――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2号――物资采购审计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一条为了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有关法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经济责任审计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经济责任审计内部审计是指由组织内部的专业审计机构或部门对该组织的财务、经济责任执行情况和内部控制体系进行独立、客观、全面审查和评价的工作。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经济责任审计是对组织在经济责任执行方面的情况进行审计,以评估和改进组织经济责任的执行情况。
下面是关于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经济责任审计的详细说明。
一、审计目标和原则1.审计目标: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是对组织在经济责任执行方面的情况进行审计,明确责任主体、责任范围和责任内容,评估责任主体的经济责任执行情况。
2.审计原则:审计按照事先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以真实、准确、完整的资料为依据,遵循客观、公正、独立、保密的原则,确保审计结果的可靠性。
二、审计范围和内容1.审计范围: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包括组织的所有经济责任活动,包括财务管理、资金使用、资产管理、成本控制等。
2.审计内容: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责任主体的经济责任执行情况、财务管理的合规性、资金使用效益、资产管理的安全性、成本控制的有效性等。
三、审计程序和方法1.审计程序:经济责任审计按照确定的工作程序进行,包括审计计划的制定、资料的收集、风险评估、审计测试、证据的收集和分析、发现问题和提出改进建议等。
2.审计方法:经济责任审计采用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核实抽样、现场检查、比较分析等,以获取证据并评估经济责任执行情况和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
四、审计报告和使用1.审计报告: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要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提供给审计委员会或组织的管理层,报告内容应包括审计目标、范围、程序、发现的问题、改进建议等。
2.使用审计报告:组织的管理层应根据审计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改进经济责任执行情况,并定期进行自查,确保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五、审计监督和评估1.审计监督:组织内部的审计委员会或审计主管部门应对内部审计的实施进行监督,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推动组织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完善。
审计机关内部控制测评准则-审计署令第5号
审计机关内部控制测评准则正文:---------------------------------------------------------------------------------------------------------------------------------------------------- 审计机关内部控制测评准则(2003年12月15日审计署令第5号)第一条为了规范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测评行为,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证其管理或者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遵守有关法规,而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程序和措施的过程。
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个要素组成。
第三条本准则所称的内部控制测评,是指审计人员通过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设置和运行情况,并进行相关测试,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评价,以确定是否依赖内部控制和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时间和重点的活动。
第四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保证其有效实施是被审计单位的责任,审计人员的责任是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
第五条审计人员进行内部控制测评分为下列四个步骤:(一)对内部控制进行调查了解;(二)对内部控制进行初步评价,评估控制风险;(三)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符合性测试;(四)提出内部控制测评结果,并利用测评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和方法。
第六条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调查了解和初步评价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一)查阅被审计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相关文件;(二)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三)检查内部控制过程中形成的文件和记录;(四)观察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实际运行情况。
第七条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控制环境进行了解的内容主要有:被审计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的控制意识和诚信程度,经营规模及业务复杂程度,组织机构和相关制度,各部门的分工和职责,主要财政预算和财务计划,人力资源政策等。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正文:----------------------------------------------------------------------------------------------------------------------------------------------------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会计报表审计中研究与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估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保证执业质量,根据《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第三条本准则所称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第四条注册会计师执行会计报表审计以外的其他审计业务,除有特定要求者外,应当参照本准则办理。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五条注册会计师编制审计计划时,应当研究与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第六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拟信赖的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据以确定对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影响。
第七条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运用专业判断,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第八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将研究、评价内部控制和评估审计风险的过程及结果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
第三章内部控制第九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会计责任,相关内部控制一般应当实现以下目标:(一)保证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进行;(二)保证所有交易和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记录于适当的帐户,使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三)保证对资产和记录的接触、处理均经过适当的授权;(四)保证帐面资产与实存资产定期核对相符。
新审计准则下如何进行内部控制的了解、测试及评价概要
了解内部控制-整体层面对内部控 制的了解和评估
1、评价过程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没有固定 的公式或指标可供参考 2、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很可能源 于薄弱的控制环境,因此,注册会计师在 评估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时,应 当将被审计单位整体层面的内部控制状况 和了解到的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其他方面 的情况结合起来考虑。
了解内部控制
(二)风险评估过程;
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内 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 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 节。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 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了解内部控制
风险评估通常发现的问题: 1. 缺乏企业整体目标,包括战略目标的确定 与更新 2. 下属机构与总部目标不一致,导致对风险 识别的不一致 3. 缺乏风险识别与预警机制以及缺乏对新市 场、新产品/服务的风险评估 4. 缺乏机制来进行定期系统的风险评估
了解内部控制-业务流程层面了解 和评价内部控制
(4)重要的输出文件、报告和记录; (5)基本的职责划分,即列示各部门所负 责的处理程序。 可用流程图进行记录
了解内部控制-业务流程层面了解 和评价内部控制
三、确定容易发生错报的环节 (一)控制目标(见后表) (二)注册会计师通过设计一系列关于控 制目标是否实现的问题,从而确认某项业 务流程中需要加以控制的环节。(见后表) 设计问题的数量,取决于下列因素: (1)业务流程的复杂程度; (2)业务流程中发生错报而未能被发现的 概率;
了解内部控制
(五)对控制的监督。
是企业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作出相应处 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监督检查 主要包括对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进行 持续性监督检查,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 方面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以及提交相应的检查报告、 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等。企业内部控制自我 评估是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准则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准则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是指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的一套规范和指导原则。
这些准则通常包括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范围、方法和标准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准则:
1. 目标: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评估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有效性,以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资产的安全性和业务运营的效率。
2. 范围:内部控制审计应覆盖企业的所有重要业务流程和关键控制点,包括财务报告、运营、合规和风险管理等方面。
3. 方法:内部控制审计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技术,如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等,以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标准:内部控制审计应遵循公认的标准和准则,如《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
5. 独立性:内部控制审计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审计人员不应参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以确保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和公信力。
6. 保密性:内部控制审计应尊重被审计单位的保密性,审计过程中获取的信息应严格保密,除非得到被审计单位的授权或法律法规的规定。
7. 责任:内部控制审计的责任应明确划分,审计人员应对审计结果负责,被审计单位应负责整改和完善内部控制。
8. 沟通:内部控制审计应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反馈审计发现和建议,促进内部控制的持续改进。
以上准则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一般性指导,具体实施细则可能因企业类型、规模和行业特点而有所不同。
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相关准则要求进行操作。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2010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制定本准则。
第二章定义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控制,与适用的法律法规有关内部控制的概念一致。
控制,是指内部控制一个或多个要素,或要素表现出的各个方面。
第三条认定,是指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中作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注册会计师将其用于考虑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型的潜在错报。
第四条风险评估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无论错报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而实施的审计程序。
第五条经营风险,是指可能对被审计单位实现目标和实施战略的能力产生不利影响的重要状况、事项、情况、作为(或不作为)而导致的风险,或由于制定不恰当的目标和战略而导致的风险。
第六条特别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识别和评估的、根据判断认为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
第三章目标第七条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无论该错报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从而为设计和实施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提供基础。
第四章要求第一节风险评估程序和相关活动第八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为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提供基础。
但是,风险评估程序本身并不能为形成审计意见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第九条风险评估程序应当包括:(一)询问管理层以及被审计单位内部其他人员;(二)分析程序;(三)观察和检查。
需要询问的被审计单位内部其他人员,是注册会计师根据判断认为可能拥有某些信息的人员,这些信息有助于识别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第十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客户接受或保持过程中获取的信息是否与识别重大错报风险相关。
第十一条如果项目合伙人已为被审计单位执行了其他业务,项目合伙人应当考虑所获取的信息是否与识别重大错报风险相关。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一、独立性内部审计应独立于被审计的业务和管理职能,独立于组织的其他部门和员工。
内部审计人员应自由选择审计对象,自主决策审计计划和方法,对审计结果负责,并有权向组织的最高管理层报告。
二、客观性内部审计应客观公正地评估和报告审计对象的状况。
内部审计人员应遵循事实导向的原则,以客观的标准评估业务风险、内部控制和流程,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三、保密性内部审计应保护审计结果的机密性和安全性。
内部审计人员应妥善处理审计过程和结果中的敏感信息,并仅在需要知情的人员间共享。
四、专业知识和技能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适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确保他们能够有效地完成审计任务。
内部审计机构应为其成员提供持续的培训和发展机会,以确保他们与业务环境和内部控制的最新变化保持同步。
五、计划和执行内部审计应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明确审计目标、范围和时间表。
内部审计人员应设计和执行适当的审计程序和测试,以获得足够的审计证据来支持审计结论。
六、风险评估内部审计应对组织的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审计计划的重点。
内部审计人员应能够确定与风险相关的关键业务和流程,并对其进行重点审计。
七、内部控制评估内部审计应对组织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估。
内部审计人员应确定并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来加强内部控制系统。
八、报告和沟通内部审计应及时编写和提交审计报告,包括审计结果、发现的问题和建议的改进措施。
内部审计人员应确保审计报告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清晰度,并向组织的最高管理层提供相关信息。
九、绩效评估内部审计机构应定期评估和监督其绩效,以确保其有效性和适当性。
评估包括审计活动的质量和效率,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绩效。
总结起来,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涵盖了独立性、客观性、保密性、专业知识和技能、计划和执行、风险评估、内部控制评估、报告和沟通、以及绩效评估等方面。
这些准则对内部审计的实施提供了指导,有助于确保审计工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守这些准则,并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组织提供有价值的审核结果和改进建议。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最新版全).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1201号——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行为,维护内部审计职业声誉,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中应当具有的职业品德、应当遵守的职业纪律和应当承担的职业责任的总称。
第三条内部审计人员从事内部审计活动时,应当遵守本规范,认真履行职责,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组织利益和内部审计职业声誉。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内部审计活动时,应当保持诚信正直。
第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客观性原则,公正、不偏不倚地作出审计职业判断。
第六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并提高专业胜任能力,按照规定参加后续教育。
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保密原则,按照规定使用其在履行职责时所获取的信息。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违反本规范要求的,组织应当批评教育,也可以视情节给予一定的处分。
第三章诚信正直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当诚实、守信,不应有下列行为:(一)歪曲事实;(二)隐瞒审计发现的问题;(三)进行缺少证据支持的判断;(四)做误导性的或者含糊的陈述。
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当廉洁、正直,不应有下列行为:(一)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二)屈从于外部压力,违反原则。
第四章客观性第十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当实事求是,不得由于偏见、利益冲突而影响职业判断。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审计业务前,应当采取下列步骤对客观性进行评估:(一)识别可能影响客观性的因素;(二)评估可能影响客观性因素的严重程度;(三)向审计项目负责人或者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报告客观性受损可能造成的影响。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识别下列可能影响客观性的因素:(一)审计本人曾经参与过的业务活动;(二)与被审计单位存在直接利益关系;(三)与被审计单位存在长期合作关系;(四)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有密切的私人关系;(五)遭受来自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六)内部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七)其他。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全文」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全文」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一般准则第四条组织应当设置与其目标、性质、规模、治理结构等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具有相应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
第五条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责和权限等内容应当在组织的内部审计章程中明确规定。
第六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决策与执行。
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并通过后续教育加以保持和提高。
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履行保密义务,对于实施内部审计业务中所获取的信息保密。
第三章作业准则第十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全面关注组织风险,以风险为基础组织实施内部审计业务。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充分运用重要性原则,考虑差异或者缺陷的性质、数量等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组织的风险状况、管理需要及审计资源的配置情况,编制年度审计计划。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年度审计计划确定的审计项目,编制项目审计方案。
第十四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实施审计三日前,向被审计单位或者被审计人员送达审计通知书,做好审计准备工作。
第十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审查和评价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关注信息系统对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影响。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全)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全)实用文案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1201号——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行为,维护内部审计职业声誉,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中应当具有的职业品德、应当遵守的职业纪律和应当承担的职业责任的总称。
第三条内部审计人员从事内部审计活动时,应当遵守本规范,认真履行职责,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组织利益和内部审计职业声誉。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内部审计活动时,应当保持诚正直。
第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客观性原则,公正、不偏不倚地作出审计职业判断。
第六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并提高专业胜任能力,按照规定参加后续教育。
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保密原则,按照规定使用其在履行职责时所获取的息。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违反本规范要求的,组织应当批评教育,也可以视情节给予一定的处分。
第三章诚正直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当诚实、守,不应有下列行为:(一)歪曲事实;(二)隐瞒审计发现的问题;(三)进行缺少证据支持的判断;(四)做误导性的或者含糊的陈述。
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当廉洁、正直,不应有下列行为:(一)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二)屈从于外部压力,违背原则。
第四章客观性第十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当实事求是,不得由于偏标准文档实用文案见、利益冲突而影响职业判断。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审计业务前,应当采取下列步骤对客观性进行评估:(一)识别可能影响客观性的因素;(二)评估可能影响客观性因素的严重程度;(三)向审计项目负责人或者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报告客观性受损可能造成的影响。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识别下列可能影响客观性的因素:(一)审计本人曾经参与过的业务活动;(二)与被审计单位存在间接利益关系;(三)与被审计单位存在长期合作关系;(四)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有密切的私人关系;(五)遭受来自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六)内部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七)其他。
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现和解决企业内部管理问题、提升经营效率、保障公司利益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国际上及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陆续制定了一系列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下面我们将对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进行深入探讨。
1. 内部审计的定义及目的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明确了内部审计的定义:指由一家组织的员工开展的、旨在提供独立、客观的保障和交流活动,旨在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其运营活动的方式和手段。
内部审计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 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通过评估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合规性,为组织提供风险评估和建议,帮助组织更好地实现其目标。
1.2 改善内部控制。
通过检查、评估和改善信息和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流程,提供有关内部控制改进的建议。
1.3 监督和评估组织活动。
通过评估组织的经营、会计、信息技术和其他方面的活动,帮助提高运营效率、保护组织资产,并促进组织稳健发展。
1.4 提供独立的保障和交流。
以独立的方式,对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流程提供交流和建议,为组织的决策提供独立的保障。
2. 内部审计的原则和价值观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应该遵循一系列内部审计的原则和价值观,以保证其工作的独立性、客观性和有效性。
2.1 诚信和诚实。
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做到诚实守信,不得隐瞒真相,不得为了谋求金钱或其他个人利益而篡改审计结果。
2.2 独立性。
内部审计人员应该独立于被审计的对象,不受任何影响干扰,独立行使审计权力,确保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3 客观性和公正性。
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被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受个人情感、利益冲突等因素的影响。
2.4 效率和质量。
内部审计人员应该以高效、高质的工作态度,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2.5 尊重。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22.3.2 舞弊内部审计准则
(1)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舞弊行为的性质、涉及人员、舞弊手段及原因、检查结论、处理意见、提出的建议及纠正措施。
(2)若发现的舞弊行为性质较轻且金额较小时,可一并纳入常规审计报告。
(3)若发现的舞弊行为性质严重或金额较大,应出具专项审计报告,如果涉及敏感的或对公众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应征求法律顾问的意见。
(1)确定强化内部控制的措施。
(2)设计适当程序,对公司未来检查类似舞弊行为提供指导。
(3)使审计人员了解、熟悉相关的舞弊迹象特征。
第5条 舞弊汇报
1.在舞弊检查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时,审计人员应及时向审计部汇报。
(1)可以合理确信舞弊已经发生,并需深入调查。
(2)舞弊行为已导致财务报表严重失实。
(3)发现犯罪线索,并获得应当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证据。
22.3.2 舞弊内部审计准则
内控制度名称
舞弊内部审计准则
执行部门
内控制度编号
监督部门
制度受控状态
生效日期
第1条 为了规范对舞弊的内部审计行为,根据国家相关审计法律法规,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准则。
第2条 范围
本准则适用于公司舞弊内部审计活动,相关审计项目组和审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
第3条 名词解释
(2)对参与舞弊检查人员的资格、技能和独立性进行评估。
(3)设计适当的舞弊检查程序,以确定舞弊者、舞弊程度、舞弊手段及舞弊原因。
(4)在舞弊检查过程中与公司总经理、专业舞弊调查人员、法律顾问及其他专家保持必要的沟通。
(5)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以避免损害相关公司或人员的合法权益。
3.在舞弊检查工作结束后,审计人员应评价查明的事实,以满足下列要求。
内部控制审计准则
内部控制审计准则
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是指在审计过程中,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和标准,对企业的财务和业务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估的一套规范。
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是由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旨在规范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行为,提高审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内部控制审计准则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一、内部控制环境:包括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组织架构、人员配备、企业文化、风险管理等方面。
二、内部控制程序:包括企业的会计制度、财务报表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备查档案管理制度等方面。
三、内部控制监督:包括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控制、合规监督等方面。
根据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要求,审计人员需要深入了解企业的业务和财务情况,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程序和内部控制监督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和审计,以判断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完善、有效和可靠。
同时,审计人员需要根据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规范,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和程序,确保审计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为企业提供可靠的审计报告和建议。
- 1 -。
PCAOB审计准则第2号-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摘要)
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 (PCAOB)审计准则第2号(节选)――与财务报表审计协同进行的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目 录准则的适用性 (4)审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 (4)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相关的定义 (5)管理层评估运用的框架-COSO框架 (6)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 (6)合理保证的概念 (6)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中管理层的责任 (6)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中重要性的考虑 (7)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 (7)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执行 (8)应用通用的外业和报告准则 (8)计划审计业务 (9)评估管理层评估的流程 (9)获得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了解 (11)识别公司层面的控制。
(12)评估审计委员会的监督效果。
(13)识别重要会计科目。
(13)识别与财务报表相关的认定。
(15)识别重要的流程和主要的交易类别。
(15)理解期末财务报告流程。
(16)实施穿行测试。
(17)识别控制以进行测试。
(18)将重要会计科目的控制和认定联系 (19)测试和评估设计效果 (19)测试和评估运行效果 (20)形成关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意见 (23)对书面声明的要求 (26)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关系 (27)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中的控制测试 (28)财务报告审计中的控制测试 (28)控制测试对实质性程序的影响 (28)实质性程序对审计师关于控制运行有效性结论的影响 (29)文档记录要求 (30)关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报告 (30)管理层的报告 (30)审计师对管理层报告的评估 (31)审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管理层评估报告 (32)审计师负责评估管理层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披露事项的确认 (34)管理层的必要确认...................................................错误!未定义书签。
审计师的评估责任 (34)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的必要沟通 (35)生效日 (36)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审计准则第2号准则的适用性1.本准则为审计师审计公司的财务报表和管理层对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制订要求和提供指引。
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
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2013—08-28 08:33:05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行为,保证内部控制审计质量,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对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控制审计活动.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董事会及管理层的责任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使之有效运行。
内部审计的责任是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促进组织改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第五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组织单个或者整体控制目标造成的影响程度,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关注串通舞弊、滥用职权、环境变化和成本效益等内部控制的局限性.第六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在对内部控制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的内部控制。
第七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真实、客观地揭示经营管理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情况.第八条内部控制审计按其范围划分,分为全面内部控制审计和专项内部控制审计。
全面内部控制审计,是针对组织所有业务活动的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所进行的全面审计。
专项内部控制审计,是针对组织内部控制的某个要素、某项业务活动或者业务活动某些环节的内部控制所进行的审计。
第三章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第九条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参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相关规定,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通过审查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对组织层面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
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内部环境要素审计时,应当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各项应用指引中有关内部环境要素的规定为依据,关注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组织文化、社会责任等,结合本组织的内部控制,对内部环境进行审查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阶段—财务报表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评价阶段
背景:20世纪初,内部控制评价就开始进入 审计的视野,以依赖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审计 实践亦由此开始。 内容:审计师有重点地加强对内部控制的 研究。
第二阶段—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核阶段
背景:①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生一系列公司破产、 财务舞弊和审计失败案例,使公众极为不满。而纳 入研究范围的欺诈财务报告案例中约有50%是因 内控失效导致的。②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商业银 行破产频发,激发民众对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命运的 担忧 内容:管理层在年度报告中报告对财务报表和内 部控制的责任,以及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结果 对管理层有关内控的声明进行验证等内容
3.3AS5
背景:PCAOB则密切监督AS.2的执行,并 收集来自各方对准则实施的反馈。其中实 施成本成为修订AS.2、出台AS.5的主要原 因
3.3AS5
内容(变化):①AS.5指引审计师将注意 力投向最重要的控制,强调风险和所需获 取的证据之间的关系②修改对重要缺陷和 重大缺陷的规定③阐明审计中重要性的角 色④取消对管理层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程序 进行评价的要求 ⑤消除使用其他人员工 作的障碍⑥重新调整穿行测试的要求⑦为 较小的公司量身定制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变化及其背景分析
内容摘要
美国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变化及其背景分析
中国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变化及其背景分析 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准则与美国的差异及建 议
美国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变化及其背景分析
第一阶段—财务报表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评 价阶段 第二阶段—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核阶段 第三阶段—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阶段
3.1萨班斯法案
内容:公司CEO、CFO或类似职务者必须书 面声明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的 有效性负责,并要求董事会对公司的财务报 告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估,作为年度定期报 告的组成部分对外披露;同时,还要求注册会 计师对公司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 告进行审计。
3.2AS2
背景:由于《萨班斯法案》是应安然等财 务丑闻的爆发而出台的,主要的着眼点是 防止财务欺诈的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而 非企业全面的内部控制,因此也就缺乏整 体性。为指导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审 计业务,作为对《萨班斯法案》404条款的 回应,PCAOB于2004年3月9日发布了第2号 审计准则 (以下简称AS2)
3.2AS2
内容:①明确审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审计的目标 ②明确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相 关的定义 ③提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固有 局限性 ④明确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中管 理层的责任 ⑤提出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 计中重要性的考虑 ⑥提出财务报告内部控 制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 ⑦规定财务报告内 部控制审计的执行 ⑧提出财务报告内部控 制审计过程中的必要沟通
第三阶段—2 3.3AS5
3.1萨班斯法案
背景:2001年,安然公司申请破产,其后 一系列财务丑闻爆出,此次事件暴露出美 国内部稽查体系的诸多缺陷立刻引起了政 府的高度关注。安然、世通等舞弊案件的 发生极大动摇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 为了强化上市公司的责任,保护投资者利 益,2002年7月,布什总统批准了《2002年上 市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简称萨 班斯法案、SOX法案或SOA法案)。
发展阶段
内容:①最早提出内部控制的定义和内容 (即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②要求 注册会计师审查企业内部控制 ③规定上市 公司要定期检查和评估自身内部控制设计 及运行的有效性,并且还规定了外部审计 机构要核实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以及自我 评价报告情况。
不断完善阶段
背景: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和为了加强对 上市公司的监管
从规范制定层面分析 美国的内部控制准则体系已趋近成熟,拥有包括 第2 号审计准则和第5 号审计准则在内的一整套指 导体系,并被独立的划分为一条独立的准则,现 行的美国第5 号审计准则采用了偏向规则式的表 述方式。与之相比,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仍未能 被列为一条独立的审计准则,仅作为2006注册会 计师执业规范第 1211 号的第四章节对内部控制审 计作了有限的规范,并且所涉及的内容大多采用 了原则式的表述方式,在随后的准则指南中对具 体操作方法作进一步的解释。
成熟阶段
背景:财政部领导关于着力完善中国注册 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加速实现与国际准 则趋同的指示,顺应国际资本市场监管变 革趋势
成熟阶段
内容:对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各个关键环节 的要求进行补充和细化 ,为注册会计师更有 效地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提供了全 面的技术指引。
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准则与美国的差异及建议
不断完善阶段
内容:①提出了内部控制的内涵和要素, 并且对于2003年提出的内部控制五要素进 行了进一步的解释 ②增加了注册会计师应 当如何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以及如何 进行控制测试的内容 ③规定上市公司要对 自身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同时鼓 励有条件的上市公司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对 公司与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情况发表评 价,并且披露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报 告以及外部审计机构的评价意见。
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准则与美国的差异及建议
建议:可以通过将美国的第2 号审计准则和 第5 号审计准则作为参考,制定出一套适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整内部控制审 计准则,规范内部控制审计的服务性质、 审计责任主体、审计方式、评价标准,指 导审计师职全面地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任务, 提高内部控制审计的规范性和可靠性。
中国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变化及其背景分 析
发展阶段 不断完善阶段 成熟阶段
发展阶段
背景: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市场 经济的逐步完善,企业规模化经营和资本 大众化程度逐步提高,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日益突出。许多企业因内部失控导致企业 失败,如巨人集团、沈飞集团、郑州亚细 亚等等,促使企业界越来越重视自身内部 控制的建设 ,我国财政部于1996年12月发 布《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 — 内部控 制和审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