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统计年鉴2018台湾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入学率和教育经费

合集下载

教育公平数据分析报告(3篇)

教育公平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教育公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本报告通过对教育公平相关数据的分析,旨在揭示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指标体系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

2. 指标体系为全面评估我国教育公平状况,本报告构建了以下指标体系:(1)教育资源分配公平:包括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图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等指标。

(2)教育机会公平:包括入学机会、升学机会、招生机会等指标。

(3)教育质量公平:包括学生学业成绩、教师素质、教学质量等指标。

(4)教育保障公平:包括教育政策、教育投入、教育设施等指标。

三、教育公平现状分析1. 教育资源分配公平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资源分配公平,通过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地区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数据显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2. 教育机会公平(1)入学机会: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保障了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然而,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入学机会仍存在一定差距。

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教育资源匮乏,部分适龄儿童无法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2)升学机会: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升学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障。

但农村地区学生升入高等教育的比例仍低于城市地区。

(3)招生机会: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政策逐渐向农村地区倾斜,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多升学机会。

但农村地区学生进入重点高校的比例仍有待提高。

3. 教育质量公平(1)学生学业成绩: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生学业成绩存在一定差距。

农村地区学生学业成绩普遍低于城市地区。

(2)教师素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师素质存在一定差距。

农村地区教师学历、职称普遍低于城市地区。

我国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我国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我国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先导,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发出了教育现代化的动员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国家十三五规划》)等均提出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明确了教育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开启了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新征程,彰显了教育现代化的时代精神和本质特征。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成为当前和今后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通过研究构建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评价各地区教育现代化水平,不仅能为客观评价我国和各地区教育现代化水平提供科学合理的测评工具模型、方法和量化标准,提高教育现代化研究的科学化水平;而且能更好地了解我国和各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水平,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也能引导各地区以评价指标体系为目标和抓手,更好地改进教育工作,提高各地教育现代化水平。

本研究在构建我国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使用统计指数方法对《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区域差异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

我国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教育现代化评价体系不仅要体现教育发展的目标要求,也要满足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需要,还要有利于发挥指标的导向功能。

因此,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教育现代化的评价监测至关重要。

由于各国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现状、规划目标及统计监测数据等也有所不同,国内外关于教育现代化的评价指标没有统一标准,所涵盖的范围也不尽相同。

本研究从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现实以及国内外教育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出发,在参考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兼顾相关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获得性,初步构建了我国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德尔菲法,综合学者和专家意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评价指标体系。

安徽宣城市统计年鉴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18—12 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收入情况 (2018年)

安徽宣城市统计年鉴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18—12  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收入情况 (2018年)

319 319
5200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
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
的教育经费
民办学校
其他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
小计 科研经费
其他
小计
中举办者 其中:彩 投入 票公益金
捐赠收入
小计
其中:港 澳台及海
外捐赠
事业收入
单位:万元
小计
其他教育 其中:学 经费

21841 881 881
25640 19594
19
25640 19594
19
13129
9214
13
7191
6124
2
12510 10380
6
8596
6958
6
9014 9014 7838
9014
806
806
3201
4
9014
806
806
3201
4
7838
229
229
3201
4
7134
5538
4
7134
5538
4
6573
5140
10289
10289
10224
10223
1
35592 24433
5044 14771 12289
13437 10521
5044 14499 12182
13437 10521
5044 13966
9812
12817 10095
4489 13042
9550
12498 9776 4489
13042 4350
18—12 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收入情况 (2018年)

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与衡量统计指标体系

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与衡量统计指标体系

引言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充分发挥教育统计工作对教育管理、科学决策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教育部组织专家对1991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试行)》进行了修订。

修订工作广泛征求了教育部各司局、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以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的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对监测指标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和测算验证。

本次修订更加关注促进教育公平和科学监测教育发展的需要,参照国际教育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结合新修订的教育统计报表,在原监测指标的基础上,删减了部分陈旧指标,新增了教育信息化、学生体质健康、学校安全以及教师培训等相关指标。

同时,修订了部分指标统计口径和计算方法,进一步明确了指标定义、适用范围和数据来源。

修订后的指标体系分为五类102项,与修订前的指标体系相比,保留原指标9项,修订原指标18项,新增指标75项;修订后的指标有12项为国际组织的常用教育指标,如毛入学率、净入学率等;有9项借鉴了国际教育指标,并基于我国教育事业统计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调整,如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等。

本指标体系可用于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科学开展教育事业发展监测与评价工作。

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参照使用。

说明1.指标体系中,城乡划分参照国家统计局2010年发布的《统计用城乡划分代码》,将城乡分为三大类,即城区(含主城区、城乡结合部)、镇区(含镇中心区、镇乡结合区、特殊区域)、乡村(含乡中心区、村庄)。

同时,若无特殊说明,指标中农村指大农村(镇区+乡村)。

2.指标体系中,若无特殊说明,幼儿园指独立设置幼儿园;小学指普通小学;初中包括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高中阶段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含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指按国家规定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成立,并在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机构),包括调整后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专、职业高中和成人中专等,未含技工学校。

公办普通高中生均经费充足标准的测算——以南京市为例

公办普通高中生均经费充足标准的测算——以南京市为例

公办普通高中生均经费充足标准的测算——以南京市为例马林琳;姚继军【摘要】实现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充足保障,是"后4%时代"教育财政的主要任务.在借鉴美国教育财政充足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本文以南京市38所公办普通高中为样本,从需求和产出两个维度,运用循证法和示范学校法,测算南京市公办普通高中生均教育经费充足标准.计算结果表明,南京市高中经费充足水平较高,但校际差异明显.为实现教育财政充足保障,需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强化教育财政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财政充足标准及保障机制.%How to offer adequate funding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s a main task of educational finance in the'post 4% age'.Based on the experience learning from the educational finance reform of the U.S., this study takes 38 Nanjing public high schools as samples, and uses the evidence-based approach and the successful school approach to determine the adequate expenditure standard of high school in Nanjing. It finds that, the financial adequacy of high schools in Nanjing has reached a high level, but huge difference exists between schools.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crease the financial investment on education, set up a complete database of educational finance and establish a reasonable system of adequate expenditure standard and relevant safeguards.【期刊名称】《教育与经济》【年(卷),期】2018(034)001【总页数】6页(P74-79)【关键词】教育财政充足;公办普通高中;循证法;示范学校法;生均经费标准【作者】马林琳;姚继军【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8;G40-054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4.28%。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分析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分析

2006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分析2010 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2020 年)》将特殊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大 局之中, 把特殊教育作为八大教育发展任务之一, 体现了党和政 府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 为我国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的提供了良好发展的机遇。

一、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一)在校残疾学生数存在波动情况,但近三年有反弹上升 的趋势 从数据可以看出, 不同残疾类别的残疾儿童教育存在较大差 异。

智力、听力和视力三类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状况相对比较好。

其次,女童在校人数不仅增长很慢, 而且所占在校学生总数比例 偏低。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 2010 年普通小学在校 生人数为 9940 多万人,其中女生人数为 4595 多万人,女生占在 校生人数的比例为 4623%,而 2010 年残疾女生占在校残疾学生 人数的比例为 34.60%。

如果残疾儿童中男女性别比较均衡,则 说明女生占残疾儿童在校生人数的比例偏低。

第三, 城市地区残 疾儿童少年在校人数逐年增长, 农村地区残疾儿童在校人数有逐 步减少的趋势。

(二)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增加显著,其中综合性特殊教育学 校增加显著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可以看出,自 年以来,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断增长。

截至 2015 年,我国 共有特殊教育学校 2053所,与 2006年相比, 10年间增加 448 所,平均每年增加 44.8 所。

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分析发现,各类 别特殊教育学校增长趋势不同。

2006 年之前,传统的盲校、聋 校和培智学校增加比较快, 同时,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数量稳步 增长,到 2011 年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占五成。

(三)普通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人数逐渐缓慢下降,附设特教班的残疾人学生规模有萎缩趋势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安置特点是普通学校安置为主体,特教学校安置为骨干。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主要指标解释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主要指标解释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主要指标解释一、医疗卫生机构简要说明医疗卫生机构分类1、机构类别:医疗卫生机构分为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四类。

2、登记注册类型:分为公立、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

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登记注册类型为国有和集团办的医疗卫生机构;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包括联营、股份合作、私营、台港澳投资和外国投资等医疗卫生机构。

3、按主办单位分为政府办、社会办和私人办。

政府办包括卫生健康(原卫生计生)、教育、民政、公安、司法等行政部门办的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办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办的医疗卫生机构。

4、按分类管理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

5、按城乡分,城市包括直辖市区和地级市辖区,农村包括县及县级市,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计入农村。

按市县分,市包括直辖市区、地级市区和县级市,县包括自治县和旗。

主要指标解释医疗卫生机构:指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从民政、工商行政、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取得法人单位登记证书,为社会提供医疗保健、疾病控制、卫生监督服务或从事医学在职培训等工作的单位。

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医院:包括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各类专科医院和护理院,不包括专科疾病防治院、妇幼保健院和疗养院。

中医医院:指中医(结合)医院和中医专科医院,不包括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民族医院。

专科医院:包括口腔医院、眼科医院、耳鼻喉科医院、肿瘤医院、心血管病医院、胸科医院、血液病医院、妇产(科)医院、儿童医院、精神病医院、传染病医院、皮肤病医院、结核病医院、麻风病医院、职业病医院、骨科医院、康复医院、整形外科医院、美容医院等其他专科医院,不包括中医中医专科医院、各类专科疾病防治院和妇幼保健院。

公立医院:指经济类型为国有和集体的医院。

民营医院:指经济类型为国有和集体以为的医院,包括联营、股份合作、私营、台港澳投资和外国投资等医院。

2016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精选文档】

2016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精选文档】

2016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精选文档】200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目录一、卫生机构1-1 卫生机构数1-2 2002年各类卫生机构数1-3 2002年各地区卫生机构数1-4 2002年各地区医疗机构数(非营利性) 1-5 2002年各地区医疗机构数(营利性) 1-6 2002年医院、妇幼保健院等级情况 1-7 2002年各地区医院等级情况1-8 2002年按床位数分组的医院、妇幼保健院(所、站)和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数1-9 2002年各地区按床位数分组的医院数 1-10 2002年按床位数分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院数1-11 2002年各地区按床位数分组的乡镇卫生院数 1-12 村卫生室数简要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二、卫生人员2-1 卫生人员数2-2 2002年卫生人员数(按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分) 2-3 2002年各类卫生机构人员数2-4-1 2002年各地区卫生人员数2-4-2 2002年各地区卫生人员数(市) 2-4-3 2002年各地区卫生人员数(县) 2-5-1 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数2-5-2 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2-10 2002年各地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 2-7-1 2002年执业(助理)医师数2-7-2 2002年各地区执业(助理)医师数 2-8-1 2002年分科执业(助理)医师数2-8-2 2002年各地区分科执业(助理)医师数 2-9 2002年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范围2-10 2002年医疗机构卫生人员数(非营利性、营利性)2-11 2002年医疗机构卫生人员数(政府办) 2-12-1 2002年医院卫生人员数2-12-2 2002年各地区医院人员数2-13-1 2002年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数 2-13-2 2002年各地区乡镇卫生院人员数 2-14-1 2002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人员数 2-14-2 2002年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数2-15-1 2002年妇幼保健院(所、站)人员数2-15-2 2002年各地区妇幼保健院(所、站)人员数 2-16-1 2002年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卫生人员数 2-16-2 2002年各地区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人员数2-17-2 2002年各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人员数 2-18 2002年分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技术人员数 2-19 2002年卫生监督机构人员数2-17-1 2002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人员数 2-20 2002年卫生监督员数2-21 乡村医生、卫生员与农村接生员数2-22 2002年各地区村卫生室人员数简要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三、卫生设施3-1 卫生机构床位数3-2 2002年各地区卫生机构床位数3-4 2002年各地区医疗机构床位数(非营利性) 3-5 2002年各地区医疗机构床位数(营利性)-6 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 33-7 各地区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分科床位数3-8 2002年卫生机构万元以上设备台数3-9 2002年医院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使用情况3-10 2002年各地区医院大型医用设备台数3-11 2002年妇幼保健院大型医用配置使用情况 3-12 2002年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检验机构大型医用设备台数 3-13 2002年各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大型医用设备台数 3-14 2002年卫生机构房屋建筑面积(平方米) 3-15 2002年卫生机构业务用房面积(平方米)3-16 2002年医疗机构房屋建筑面积(平方米)简要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四、卫生经费4-1 卫生总费用4-2 卫生事业费4-3 卫生基本建设投资4-4 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4-5 2002年卫生机构资产与负债(不含诊所.医务室.村卫生室) 4-6 2002年卫生机构资产与负债(按经济类型/主办单位/地区分) 4-7 2002年各类卫生机构收入与支出(不含诊所.医务室.村卫生室) 4-8 2002年卫生机构收入与支出(按经济类型/主办单位/地区分) 4-9 2002年医疗机构资产与负债4-10 2002年医疗机构收入与支出(不含村卫生室)4-11 2002年政府办医院、妇幼保健院收入与支出 4-12 卫生部门综合医院收入与支出4-13 2002年卫生部门五级综合医院收入与支出 4-14 卫生部门综合医院门诊和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 4-15 2002年各地区卫生部门综合医院门诊和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4-16 2002年30种疾病平均住院医疗费用 4-17 2002年五级医院30种疾病平均住院医疗费用 4-18 2002年诊所、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收入与支出 4-19 2002年村卫生室收入与支出简要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五、医疗卫生5-1 医院诊疗人次数5-2 2002年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情况5-3 2002年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情况 5-4 2002年营利性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情况 5-5 2002年政府办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情况 5-6 2002年各地区医院门诊服务情况-7 2002年各地区非营利性医院门诊服务情况 55-8 2002年各地区营利性医院门诊服务情况 5-9 2002年各地区政府办医院门诊服务情况 5-10 综合医院分科门诊人次及构成5-11 2002年各地区综合医院分科门诊人次数 5-12 医院入院人数5-13 2002年医疗机构住院服务情况5-14 2002年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住院服务情况 5-15 2002年营利性医疗机构住院服务情况 5-16 2002年政府办医疗机构住院服务情况 5-17 2002年各地区医院住院服务情况5-18 2002年各地区非营利性医院住院服务情况 5-19 2002年各地区营利性医院住院服务情况 5-20 2002年各地区政府办医院住院服务情况 5-21 医院病床使用情况5-22 2002年医疗机构床位利用情况5-23 2002年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床位利用情况 5-24 2002年营利性医疗机构床位利用情况 5-25 2002年政府办医疗机构床位利用情况 5-26 2002年各地区医院床位利用情况5-27 卫生部门综合医院工作效率5-28 2002年各地区卫生部门医院医生人均担负工作量 5-29 2002年卫生部门城市医院出院病人疾病转归情况 5-30 2002年卫生部门县医院出院病人疾病转归情况 5-31 2002年卫生部门医院出院病人疾病别年龄别情况(合计) 5-32 2002年卫生部门医院出院病人疾病别年龄别情况(男)5-33 2002年卫生部门医院出院病人疾病别年龄别情况(女)5-34 1993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就诊率(‰) 5-35 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就诊率(‰) 5-36 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两周就诊率(‰) 5-38 1993年调查地区居民住院率(‰) 5-39 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住院率(‰) 5-40 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住院率(‰) 5-41 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经常就诊单位及原因构成(%) 简要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六、农村与社区卫生6-1 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及病床使用情况 6-2 2002年各地区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数 6-3 2002年各地区乡镇卫生院入院与出院人数 6-4 2002年各地区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与平均 6-5 2002年各地区村卫生室主要工作情况 6-6 2002年各地区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方式 -7 2002年各地区家庭卫生服务人次数 6 6-8 2002年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情况简要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七、妇幼保健7-1 孕产妇保健情况7-2 2002年各地区孕产妇保健情况7-3 儿童保健情况7-4 2002年各地区儿童保健情况7-5 妇女病查治情况7-6 婚前检查保健情况(合计)7-7 婚前检查保健情况(男性)7-8 婚前检查保健情况(女性)7-9 计划生育手术情况7-10 2002年各地区计划生育手术情况简要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八、人民健康水平8-1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8-2 2002年各地区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8-3 婴儿死亡率、期望寿命8-4 年龄别男女期望寿命8-5 各地区婴儿死亡率与期望寿命8-6 1993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8-7 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 8-8 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两周患病率(‰) 8-9 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疾病严重程度 8-10 1993年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 8-11 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 8-12 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长期失能率及其平均持续时间 8-13 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残障流行率及其严重程度 8-14 城市七岁以下儿童身体发育情况8-15 城市青少年、儿童身体发育情况8-16 农村青少年、儿童身体发育情况8-17 城乡居民平均每人每日营养素摄入量 8-18 城乡居民每人每日营养素摄入量占供给量百分比 8-19 城乡居民热量、蛋白质、脂肪摄入量来源构成(%) 8-20 城乡居民平均每人每日食物进食量(克)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资料简要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九、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1 2002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排序 99-2 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 9-3 2002年各地区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9-4 一岁儿童免疫接种率(%)9-5 2002年学生常见病预防控制情况9-6 2002年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情况9-7 城乡居民高血压患病率(‰)9-8 2002年血吸虫病防治情况9-9 2002年血吸虫病查灭螺情况9-10 2002年克山病防治情况9-11 2002年大骨节病防治情况9-12 2002年地方性氟中毒(水型)防治情况 9-13 2002年地方性氟中毒(燃煤污染型)防治情况 9-14 2002年地方性砷中毒(水型)防治情况 9-15 2002年地方性砷中毒(燃煤污染型)防治情况 9-16 2002年碘缺乏病防治情况9-17 农村改水情况9-18 各地区农村改水情况9-19 农村改厕情况9-20 1996年不同人群吸烟情况9-21 1996年居民吸烟种类及公共场所吸烟情况 9-22 1996年居民被动吸烟及戒烟情况简要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十、居民病伤死亡原因10-1 1990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10-2 1995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10-3 2000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10-4 2002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10-5 2002年大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 10-6 2002年中小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 10-7 2002年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合计) 10-8 2002年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男) 10-9 2002年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女) 10-10 2002年大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合计) 10-11 2002年大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男) 10-12 2002年大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女) 10-13 2002年中小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合计) 10-14 2002年中小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男) 10-15 2002年中小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女) 10-16 1990年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10-17 1995年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10-18 2000年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10-19 2002年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10-20 2002年农村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合计) 10-21 2002年农村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男) 10-22 2002年农村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女)简要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十一、卫生监督(缺)11-1 各地区公共卫生预防性监督情况11-2 食品卫生监督情况11-3 各地区食品卫生监督情况11-4 各地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及从业人员数11-5 各地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从业人员培训体检情况 11-6 食品卫生抽样监测情况11-7 各地区食品卫生抽样监测情况11-8 食品卫生监督行政处罚情况11-9 发生食物中毒致病因素情况11-10 各地区发生食物中毒情况11-11 有害作业工人职业性健康检查11-12 各地区有害作业工人职业性健康检查11-13 生产环境职业危害情况11-14 各地区生产环境职业危害情况11-15 各地区急性农药中毒发病及死亡情况11-16 不同种类急性农药中毒情况11-17 各地区重大职业性中毒情况 11-18 分部门各类职业病新病例及死亡病例 11-19 各地区各类职业病新病例及死亡病例 11-20 事故性环境污染情况11-21 公共场所及从业人员卫生监督情况 11-22 公共场所卫生经常性监督、监测情况 11-23 化妆品产品卫生监督情况11-24 化妆品生产经营企业及从业人员卫生经常性监督情况11-25 化妆品企业及从业人员卫生监督情况 11-26 生活饮用水供水卫生监督情况 11-27 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情况11-28 放射卫生预防性监督情况11-29 放射卫生经常性监督情况11-30 实施放射卫生监督单位情况 11-31 放射性卫生检测情况11-32 放射照射事件11-33 各地区放射卫生监督基本情况 11-34 学校卫生经常性监督情况11-35 学生体检(经常性)情况十二、医学教育与科研12-1 普通高中等学校医学专业招生及在校学生数 12-2 普通高中等学校医学专业毕业人数 12-3 医学专业研究生及出国留学人数 12-4 卫生人员出国留学情况(截止2002年底) 12-5 2002年卫生人员培训情况12-6 2002年医疗机构人员培训情况 12-7 2002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人员培训情况12-8 2002年卫生监督检验(监测)机构人员培训情况12-9 医学科技成果获奖情况12-10 2002年医学科技成果情况12-11 2002年医学科技活动经费简要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十三、人口13-1 人口数及构成13-2 2002年各地区总人口13-3 五次人口普查数13-4 人口年龄结构13-5 各地区总人口及人口增长情况 13-6 各地区人口年龄结构13-7 各地区性比例、人口密度与负担系数 13-8 各地区每十万人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13-9 各地区文盲人口和文盲率简要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十四、社会、经济主要指标14-1 全国行政区划(2002年底) 14-2 农村基层组织情况14-3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 14-4 2001年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与财政收支 14-5 价格指数(当年=100) 14-6 2002年各地区价格指数14-7 就业情况14-8 享受补助、救济人员情况14-9 城乡居民家庭收支情况14-10 2002年各地区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支情况 14-11 城市设施水平14-12 入学率、升学率、每万人口学生数简要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十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主要卫生指标附录一:台湾主要卫生指标附录二:我国卫生指标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以下是附加文档,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删除,谢谢高二班主任教学工作总结5篇高二班主任工作总结1本学期,我担任高二(14)班班主任。

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专业名称经济学班级名称1403学生姓名宋丽丽学生学号2014010757指导教师李建华二零一六年十月二十七日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4%的目标。

中国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地改善,同时也使中国在国际中的政治、经济地位得以提高。

为了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主要从1992至2010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计量的方法,探求教育的发展所带来的高素质劳动力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的影响,从而提出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建议。

从长期来看,政府教育支出作为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能大大提高劳动力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这必然导致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从而对宏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研究发现:教育支出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类型经济区域的影响作用不同。

而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国家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的比重直接体现了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

一国师范学校的数量、教师队伍的总人数、学龄儿童入学率以及高学历毕业生(大学本科以上)人数、教育支出所占比重等都可以作为衡量一国教育发展情况的指标。

正是这一问题的出现,本人则选取了“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这样一个命题作为本文的研究课题。

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探求教育的发展所带来的的影响,从而提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支出;人力资本;计量分析;菲德模型;国民生产总值;前言一、文献综述(一)国内文献综述经济增长模型的发展引发了对包括教育在内的经济增长决定因素作用的实证研究。

应该指出,虽然人力资本是一个比教育更为宽泛的概念,但鉴于教育在提高人力资本中的重要作用,大量文献通常是用教育的有关指标作为人力资本的代理变量进行研究,也正因如此,大量对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实际上探讨的也主要是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中国统计年鉴2020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标:1-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比例和效益指标

中国统计年鉴2020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标:1-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比例和效益指标

63.9
98.4
98.8
45.4
96.7
97.3
3.7
14.1
14.4
33.2
31.9
4753
6120
6272
445
1093
1819
1764
60.81 1.62 5.56
56.50 1.98 6.84
56.48 1.81 6.66
53.9 927.3
83.0 3885.6
137.1 5048.5
145.8 5221.3
0.4
19.1
126.0
128.0
0.0
6.7
112.2
农村贫困发生率(2010年标准) (%)
财政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
外债
偿债率
(%)
负债率
(%)
债务率
(%)
能源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
电力生产弹性系数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电力消费弹性系数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
18.25 6.25
12.00
5.3
385 385 2.57 97.5 30.8 30.5
医疗卫生机构病床使用率 (%)
城市市政建设
用水普及率
(%)
燃气普及率
(%)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平方米)
注:计算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的 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按2000年可比价计
2018年、2019年按2015年可比价计算 。

10.8
16.8
25.9
16.8
60.3
63.0
60.8

“数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经济和民生发展成就

“数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经济和民生发展成就

2024年第2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2022年度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类研究生 数说中国发展 案例数据库建设研究 (SJGY20220551)的阶段性成果㊂作者简介:王翌佳(1986-),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博士,黑龙江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应用社会学;黄鹰航(1985-),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尹海洁(1958-),女,蒙古族,黑龙江肇源人,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科与法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研究方法㊁社会统计学㊂数说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经济和民生发展成就王翌佳1㊀黄鹰航2㊀尹海洁3(1.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2.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广州深圳518000;3.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㊀要:基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采用‘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经济和民生发展情况,发现该时期中国GDP 总量增长约3.42倍,GDP 年平均增长率显著高于同期世界水平;工业产值增加,工业结构初步齐全;全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提升;文盲率大幅下降,基础教育覆盖率大幅提升;医疗资源快速增长,医疗水平不断提升㊂上述成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㊂关键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经济发展;民生发展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2.0030㊀引言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㊂ 这一论断是对新中国成立70多年建设发展成绩的高度概括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1949年10月开始,到1978年12月结束㊂在这一时期,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㊁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些发展成就和经验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㊂有鉴于此,本研究选取中国统计年鉴中部分代表性指标,利用社会学统计学的方法和技术,展现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经济和民生发展成果,突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特色,以期为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总结经验,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和结论㊂1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成就1.1㊀经济总量的稳步增长GDP 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标㊂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1952年中国GDP 仍仅有679亿元,可见建国初期中国经济之落后,发展任务之艰巨㊂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从1957年开始,中国GDP 有了显著增长,1960年达到1470亿元,1966年达到1889亿元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到1976年),我国经济在大部分时间里仍呈现增长趋势,这充分反映出新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仍坚定地站在生产第一线,维护了中国发展的成果㊂1978年,全国生产已经全面恢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又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工人㊁农民及知识分子的劳动工作热情迸发,社会充满活力,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当年中国GDP 达到3679亿元,约是1952年的4.42倍㊂进一步对比GDP 的升降年份可以看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共30年,其中经济增长的年份共24年,GDP 年平均增长率约为6.7%㊂可见中国的经济在这一时期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均处于提升状态㊂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1962年到1978年,世界GDP 年平均增长率约为0,即世界整体的经济在这段时期无显著增长,相比之下,同时期中国GDP 年平均增长率为3%,显著高于同期世界水平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相互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发展从本质上看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实践㊂可以认为,新中国建设的前30年是新中国从一穷二白走向现代化的伟大壮举,是值得肯定和铭记的㊂1.2㊀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中国处于长期战争破坏㊁国内经济社会衰败混乱和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封㊃7㊃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2期锁禁运的三重困境之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自力更生㊁艰苦奋斗,将新中国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国逐步建设成为工业门类初步齐全的工业国㊂新中国的工业化首先表现为工业产值的增加㊂1952年我国GDP为679.1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为345.9亿元,约占GDP的51%㊂工业增加值仅为119.5亿元,占GDP的约20.8%㊂经过30年的发展,工业增加值在GDP的占比迅速提高,到1978年,我国GDP增长至3679亿元,工业增加值提高至1621.4亿元,占GDP比重增加至44.8%,农业占比下降至27.9%,工业逐渐确立了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㊂新中国的工业化也注重工业结构从简单到齐全㊂1952年,我国钢产量134.9万吨,常用有色金属产量合计7.4万吨,汽车工业和军事工业等均处于初步发展阶段㊂在后续的20多年中,我国工业结构门类不断健全,不但保证了钢铁㊁有色金属㊁电力㊁机械㊁食品轻纺等工业部门不断发展成熟,国防军事工业也获得了较大发展,而且出现了航天㊁汽车等高科技工业部门,到1978年,我国钢产量增长至3178万吨,位居世界第4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合计增至99.6万吨,汽车产量增至14.9万辆,水泥产量6524万吨,纱产量238.2万吨,布产量110.3亿米,初步建成了行业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㊂从工业产值构成上看,1949年轻工业产值占比73.6%,重工业占比26.4%㊂经过30年的发展建设,到1978年,轻工业产值占比为43.1%,重工业占比增至56.9%㊂工业体系结构日趋平衡㊂2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积贫积弱,人民生活水平低下㊂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迎难而上,经过近30年的奋斗,在粮食供给㊁教育发展和医疗卫生等方面取得了众多成绩,为改革开放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㊂2.1㊀人民基本生存需求的满足程度逐步提高粮食产量与人民基本生存需求息息相关㊂1949-1978年间,除了三年困难时期,新中国粮食产量基本上逐渐稳步提升,中国粮食产量从11318.0万吨增长至30476.5万吨㊂经计算,这一时期中国粮食年平均增长率约为3.5%,其中,1961-1970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5%,1970年至1978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0%㊂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资料,1961-1970年世界粮食总产量的年平均年增长率为3.0%,1970年至1980年的年平均年增长率为2.3%㊂中国的粮食产量增长率远高于同期世界粮食年平均增长率㊂上述数据反映出,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经超越了世界同期水平㊂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对中国人民的基本生活㊁新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工业化建设均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㊂而对于这一时期粮食产量仍无法完全满足人民需求的问题,还应综合考虑当时农业生产基础薄弱㊁农村贫困㊁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㊁人口众多等历史条件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阶级为新中国粮食生产做出的巨大贡献值得肯定㊂2.2㊀基础教育普及率稳步提升,人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5.4亿人口中,文盲㊁半文盲占总人口的80%以上,学龄儿童入学率仅有20%左右㊂三十年来,党和国家在降低文盲率㊁提升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覆盖面,丰富教育资源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我国人民的基础文化素质与建国初期相比有了显著提升㊂文盲的存在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巨大阻碍㊂自1950年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后,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开展了四次扫盲运动,有效地降低了文盲率㊂1949年至1964年,全国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从80%下降到52%,新中国实现了上亿人口脱盲㊂1978年,我国文盲率下降至约25%㊂远远低于同年全球范围内32.5%的水平㊂扫盲运动改变了几代人的生活和命运,提升了人口的文化素质,为新中国建设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㊂小学㊁初中和高中在校生数反映了基础教育在适龄人口中的覆盖面㊂1949年至1978年,我国普通小学在校生数由2439.10万人增加至1462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6.4%;普通初中在校生数由83.20万人增加至4995.2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5.2%㊂基础教育人数的稳定增长从提升了我国人口素质,进一步巩固了扫盲成果,为改革开放后义务教育的普及奠定了基础㊂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数也有了显著提升㊂普通高中在校生数由1950年的23.8万人增加至1978年的1553.1万人,增长了约64.3倍,为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奠定了人员基础㊂这一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资源也日渐丰富,主要表现在小学教育的普及㊂1949年到1978年我国小学学校数量从346769所增加至949323所,年平均增长率为3.5%;专任教师数由83.6万人增加至522.6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6.5%㊂小学学校数和专任教师数的增加,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居民基础教育资源的占有量,为全民基本文化素养的提升创造了物质和人力基础,为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知识保证㊂2.3㊀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人民健康稳步提升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基础薄弱,经过近30年的建设发展,我国医疗在卫生机构数㊁卫生技术员数和医疗床位数方面取得快速发展㊂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医疗卫生机构数由3670个增长至169732个,比1949年增加45.2倍;医疗机构床位数由8.5万张㊃8㊃2024年第2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作者简介:张元婕(1997-),女,陕西渭南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式现代化㊂增加至204.17万张,比1949年增加23.2倍,医疗资源在总量上不断提升㊂而且,卫生技术人员数由50.5万人增加至788.3万人,比1949年增加13.6倍㊂医疗资源的快速增长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改善了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水平㊂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世界银行公布的统计数据,1978年,我国居民的死亡率已经由1949年的17ɢ下降到6.25ɢ,平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35岁提高到65岁,高于同年全球平均预期寿命62.2岁㊂3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展成就的历史作用3.1㊀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彻底改变了旧中国 一穷二白 的面貌㊂新中国通过编制和实施五年计划的方式,不仅实现了经济体量的持续快速增长,而且建立了较为完整㊁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粮食和生活品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医疗水平不断上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水平也不断提高㊂这些发展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的创造性成果,它巩固了社会主义政权,保证了人民的生活和国家安全,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腾飞和完备的工业体系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㊁劳动力基础和人才技术基础㊂3.2㊀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行了前期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㊂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㊂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属于广大人民的现代化,是物质和精神㊁人与自然协调统筹的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这些特点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在性质㊁受益阶级㊁发展维度和发展方式等方面差异较大,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均无法找到参考㊂但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在经济发展㊁工业建设㊁社会进步等方面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发展思想,这些独创性成果符合社会主义中国的国情,深刻塑造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因此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㊂参考文献[1]左乐平,卢美稻.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的理论演变㊁内在逻辑和现实启示[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3,(03):52-61.[2]魏明孔.坚持改革开放主旋律:近年来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成就与展望[J ].中国经济史研究,2022,(04):5-13.中国式现代化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分析张元婕(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延安716099)摘㊀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需要物质和精神共同发展㊂新时代人民对物质需求的标准是物质富足,具体表现在人们对教育㊁就业㊁医疗㊁养老㊁生态等层面的需求㊂新时代人民对精神需求的标准是精神富有,具体表现在文化和思想层面的真善美㊂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的辩证关系,要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㊂关键词:美好生活;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中国式现代化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2.004㊀㊀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物质富足㊁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㊂ 因此,正确认识和理解物质文明㊁精神文明以及两者的关系,剖析当下人民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对于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尤为重要㊂1㊀正确理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文明是人类社会为了摆脱野蛮㊁蒙昧的状态,不断在历史发展中创造和形成一切进步成果的表现形式,它代表着人类社会在发展中所创造的各种积极成果的总和㊂㊃9㊃。

浙江丽水市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年鉴数据:历年社会经济主要指标统计(2012-2018)

浙江丽水市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年鉴数据:历年社会经济主要指标统计(2012-2018)

(2012-201
注:农业总产值2016年起为三农普修订后数据;粮食数据2007年起.油菜籽.畜禽肉.禽蛋.生猪存栏.牛奶.蚕茧等数据2013年起.油料数据旅客周转量.货物运输量.货物周转量2008年为交通部专项调查数据;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口径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和全注:2014年及以前.户籍人口口径为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2015年开始口径调整为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
2016年起研发支出计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2017.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及相关指标为快报数.
2011年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口径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2008年起.耕地面积来源于丽水市国土资源局.
摘编自《丽水统计年鉴2019》
村人口;
产总值及相关指标为快报数.
耕地面积来源于丽水市国土资源局.
计年鉴2019》
牛奶.蚕茧等数据2013年起.油料数据2016年起.都经三农普修订.为三农普修订后数据;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和全部房地产投资.。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研究

㊃空间格局与长江经济带发展㊃第27卷第5期 2017年9月 Vol.27 No.5 Sep.2017DOI:10.3969/j.issn.1674⁃8131.2017.05.011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研究*李 晶,何声升(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5)摘 要: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㊁资源配置不公平等现象越来越突出㊂采用熵权法从教育规模㊁经费投入㊁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四个维度构建地区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指数,对2004 2013年我国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㊁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三维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在总体上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特征,且空间关联性逐渐增强;虽然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有所减小,但高等教育发展的空间异质性明显,落后地区仍然占很大比重㊂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发达地区未能有效发挥空间辐射和带动作用,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高等教育发展的空间结构有待改善㊂国家应避免高等教育区域差距继续拉大,落后地区应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发达地区应有效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努力缩小高等教育的空间差距㊂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空间格局;教育发展水平;教育区域差距;教育规模;教育基础设施;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力量中图分类号:F061.5;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7)05⁃0070⁃09一㊁引言根据‘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364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0%,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㊂然而,在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同时,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等现象也越来越突出㊂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构建公平㊁合理的高等教育空间格局,缩小空间差距,逐步实现高等教育服务均等化,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㊂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以下简称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分布格局,实现高等教育均衡发展㊂高等教育区域差异问题早已进入相关学者的研究视野,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㊂相关研究多是基于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基尼系数㊁泰尔系数㊁07*收稿日期:2017⁃06⁃16;修回日期:2017⁃07⁃2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3BTJ018);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L11CTJ004);辽宁省校级青年科研人才培育项目(DUFE2015Q03) 作者简介:李晶(1978),女(满族),内蒙古乌兰浩特人;副教授,博士,在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任教,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空间统计研究;E⁃mail:li_jing0420@㊂因子分析㊁变异系数等)对高等教育区域差异进行解读性分析㊂如Zhang和Kanbur(2005)通过基尼系数和泰尔系数得出中国教育资源区域差异日趋扩大的结论;Qian和Smyth(2008)运用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中国教育非均衡现象进行了分析; Yue(2015)对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衡展开了描述性分析和回归分析;许庆豫和徐飞(2012)利用变异系数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其动态趋势进行了分析;刘华军(2013)利用基尼系数和空间极化测度方法研究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空间分布非均衡问题;张海英等(2013)利用因子分析和DEA法对我国高等教育实力和效率的非均衡性展开了研究;桂庆平等(2015)通过描述性分析发现中国各省域高等教育在办学规模㊁师资条件㊁学校布局㊁办学成效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㊂从研究内容上来看,还有些学者着眼于某一特定领域进行高等教育的区域差异研究㊂如杨红旻(2012)从制度角度层面研究了我国高等教育差异;周平红(2012)从高校信息化软硬件资源着手探讨教育资源区域差异;杨江华(2014)研究了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的差异;张琦(2016)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发展的差异㊂综上所述,多数文献在关于高等教育区域差异的研究中并未考虑空间因素㊂目前空间计量统计方法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等方面,如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Sergio et al,1999;余运江等,2014;赫胜彬等,2016;彭程等,2016)㊂鉴于关于高等教育区域差异的研究主要采用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本文引入空间计量统计方法中的ESDA技术和三维趋势分析方法,结合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并从教育规模㊁基础设施㊁经费投入和师资力量四个维度度量地区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指数,进而分析我国省域高等教育的差异性和空间动态演变规律,以期能够为相关部门制定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㊂二、地区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指数测评本文基于效果说和信息说概念下的指标体系设计路径模式(文静,2011),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王绽蕊,2000)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王唯,2003)公布的教育发展指标,并参考我国相关学者的研究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基于高等教育人力㊁物力和财力投入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㊁基础设施㊁经费投入㊁师资力量四个维度设置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㊂其中,高等教育规模反映高等教育的基本状况,分别从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设置高等学校数①㊁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在校生数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三个指标来反映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高等教育的承载能力;高等教育基础设施体现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是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要素,用高校生均固定资产总值㊁高校生均图书量和高校生均校舍面积②三个指标反映各地区高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状况;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也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当地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及支持程度,用地方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占当地GDP比例㊁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和高校师均R&D经费三个指标来衡量各地区政府和社会力量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高等教育师资力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不断培养和引进优质教师资源并经过长期积累实现的,用高校生师比㊁高校专任教师数占教职工总数比例反映高校的教师利用效率和师资规模,用高校专任教师中博士学历教师占比和高级职称教师占比反映师资质量和学术水平㊂由上述指标构成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指标体系㊂考虑到数据获取的便捷性以及保证数据的可靠性㊁真实性,本文以我国除港㊁澳㊁台地区外的31个省市自治区2004 2013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指标体系中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㊁EPS全球统计数据库㊁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17①②高等学校指普通高等学校,包括大专院校和本科院校㊂校舍面积指学校拥有产权的建筑面积㊂‘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其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数据主要来自各个省市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政府工作报告,从而最终形成了2004 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三维时序指标数据表㊂本文通过熵权法合成地区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指数(见表1)㊂表1 2004 2013年各地区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指数地区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黑龙江13.88713.79214.15719.12417.75317.04117.74718.46922.65219.874内蒙古10.63310.73611.50315.75814.06413.39013.88514.72618.17816.345新疆10.28410.88411.62617.29615.00014.36714.48715.02618.38516.621吉林12.46112.96214.10919.01417.03116.28816.86117.18421.34619.014甘肃10.31310.61611.08815.04312.94412.22112.39612.77815.67114.027北京21.85421.69123.12231.54028.83028.39229.69930.31838.08133.874山西12.54312.79112.90818.00316.03715.49515.61415.88518.41117.119天津16.49116.52416.66221.95220.22119.52820.65220.63324.58021.678青海12.45312.52312.60418.73514.46413.49913.69714.30117.27415.272陕西14.23814.91216.05120.97019.08318.13618.33618.92121.49219.401宁夏10.43810.47911.59616.04414.13513.07513.23213.71216.39414.345山东13.90614.13315.23319.80119.18318.50519.15920.60423.50922.058西藏8.9858.09010.21116.12612.92412.80812.98813.15116.66215.537河南13.47412.88813.81517.97816.71416.31016.61718.04420.68419.452安徽12.71612.55313.39717.70716.90416.41616.58917.32020.37519.020四川12.96413.00113.68418.16717.05116.60516.64217.16420.19618.688湖北14.44914.12315.20319.38319.78419.16819.01820.13823.10720.552重庆11.48111.64512.70017.37615.76315.49415.80116.41719.37217.797江西12.63512.42112.65917.04416.91517.08716.79417.44120.35818.902湖南13.52514.05515.26420.15519.21717.99718.09318.51121.50119.732云南10.98711.26812.38817.36015.64314.65314.65215.24318.62116.793贵州10.97510.75711.70816.71914.75713.87113.77414.44317.28115.970福建11.96211.91113.15017.88416.55316.16316.23716.81619.79719.244浙江14.37314.68115.34619.26819.36119.25920.41120.71824.68122.885上海19.06719.18119.77925.52323.43122.70723.95924.45030.82930.515辽宁14.63314.70415.51719.79819.37119.09319.93120.03223.60121.987江苏16.35716.66317.51421.79522.13721.45322.24823.11626.42024.834河北12.60812.63013.47817.73317.25916.75116.41717.21019.91318.703广东15.02315.20515.98920.32919.79018.62518.78318.79121.39219.541广西11.58711.31012.12616.34414.95913.93513.97314.44917.51815.652海南10.27710.35410.62714.54911.92211.23511.49612.16415.11313.957 三㊁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分析 ESDA分析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是基于空间统计学的一种测度方法,以空间数据为基础通过可视化方法分析观测值之间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空间相关性㊁空间异质性和空间集聚区㊂全局空间自相关分27析通过Global Moran’s I(全局莫兰指数)描述某一属性值在整个空间地理环境中的总体特征以及是否具有空间相关性①㊂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则通过Local Moran’s I(局部莫兰指数)表现不同地区空间特征的异质性,主要是通过Moran’s I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来分析局部区域与其相邻区域的空间相关性㊂1.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本文利用GeoDa软件对我国地区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指数进行测算,得到2004 2013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Global Moran’s I估计值及其显著性,如表2所示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Moran’s I估计值全部为正值,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高等教育在空间上并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即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高的省份在空间上趋于集聚,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低的省份也在空间上趋于集聚㊂表2 2004 2013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Moran’s I估计值年份Moran’s I P值20040.15030.01420050.14550.01820060.16340.01020070.08460.03820080.19700.00620090.21590.00820100.22500.00420110.24230.00220120.20950.00620130.23520.006 2.空间分异分析(1)地理位置上的空间投影分异分析我国省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为对其空间分异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作进一步分析,利用Arcgis10.2软件做出省域高等教育的三维透视图,从空间分异角度分析高等教育格局的变化趋势㊂其中,2004㊁2009和2013年三年的高等教育空间分异趋势如图1所示㊂在三维透视图中,X轴的左侧表示方位西㊁右侧表示方位东,Y轴的上侧表示方位北㊁下侧表示方位南,Z轴表示省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㊂各个省份的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指数值及其位置是由杆的高度和位置决定㊂在左(A)图中,趋势分析是将省域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指数值作为散点投影到X⁃Y平面㊁X⁃Z平面㊁Y⁃Z平面上,从而得到三种不同方向的投影点㊂X⁃Z平面㊁Y⁃Z平面上的投影点通过拟合多项式的方式显示演变趋势(本文采用二阶多项式进行拟合),从而得到一条最佳拟合曲线㊂而X⁃Y平面的投影点则表示各个省份的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的具体位置㊂右(B)图通过逆时针旋转45°来改变整个图像的视角,所得到的投影点分别是在西南 东北方向和西北 东南方向,通过投影点拟合得到一条最佳拟合线,反映在西南 东北方向和西北 东南方向上的变化趋势㊂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东西方向上,2004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存在东高西低的现象,到2013年这种状况没有改变,东高西低的趋势仍然明显,说明东部与西部的高等教育差距并没有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缩小,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仍然严峻;在南北方向上,区域中心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比较高,而边缘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在西南 东北方向和西北 东南方向上,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及中部的一些省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低的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㊁西南和东北地区,进一步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㊂(2)空间模块分析为了深入分析2004 2013年中国高等教育的空间分布变化,利用Arcgis10.2软件对2004㊁2009和2013年三个年份的数据进行层次分类展现㊂采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Jenks)对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指数进行分组,由高到低分别定义为第一层级㊁第二层级㊁第三层级和第四层级,如表3所示㊂37①Moran’s I的值位于⁃1到1之间,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下(本文α=0.05),若Moran’s I的值显著大于0,则表明区域属性观测值在空间上具有正相关性,并且值越大,其空间关联性越强;若Moran’s I的值显著小于0,则表明属性观测值在总体上存在空间负相关性;若Moran’s I的值等于0,则说明属性观测值的变化特征与空间因素不相关㊂A 图B 图2004年A 图B 图2009年A 图B 图2013年图1 2004㊁2009㊁2013年中国高等教育空间分异趋势图表3 2004㊁2009㊁2013年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层级分布2004年2009年2013年第一层级北京㊁上海北京北京㊁上海第二层级黑龙江㊁辽宁㊁天津㊁山东㊁江苏㊁浙江㊁广东㊁湖北㊁陕西辽宁㊁天津㊁山东㊁江苏㊁浙江㊁上海㊁陕西㊁湖北㊁湖南㊁广东黑龙江㊁吉林㊁辽宁㊁河北㊁天津㊁山东㊁江苏㊁浙江㊁福建㊁广东㊁河南㊁湖北㊁安徽㊁江西㊁湖南㊁陕西㊁四川第三层级吉林㊁河北㊁山西㊁河南㊁安徽㊁福建㊁江西㊁湖南㊁广西㊁重庆㊁四川㊁青海黑龙江㊁吉林㊁河北㊁山西㊁河南㊁安徽㊁江西㊁福建㊁四川㊁重庆内蒙古㊁山西㊁新疆㊁重庆㊁云南㊁贵州第四层级内蒙古㊁甘肃㊁宁夏㊁新疆㊁西藏㊁云南㊁贵州㊁海南内蒙古㊁甘肃㊁宁夏㊁新疆㊁青海㊁西藏㊁云南㊁贵州㊁海南㊁广西甘肃㊁宁夏㊁青海㊁西藏㊁广西㊁海南 从整体上看,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但是中部的湖北省㊁西部的陕西省因文化历史悠久㊁教育消费低廉㊁高校和科研机构集聚而保持着较高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一直位47于第二层级㊂北京和上海的高等教育发展条件得天独厚,遥遥领先其他省份,除个别年份有所波动以外,两市一直位于第一层级㊂从演变趋势看,2004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比较高的省份除了北京㊁上海㊁陕西和湖北,还包括江苏㊁浙江㊁广东㊁天津㊁山东等省,这些省份经济条件优越,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完善㊂东北的黑龙江㊁辽宁因为较早建立了与工业㊁制造业相匹配的学科体系,学术水平㊁科研实力保持在国内前列,所以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位于第二层级㊂而绝大部分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省份位于第三和第四层级,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仍然很低㊂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经济形势严峻,各个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㊂上海市由第一层级下滑到了第二层级,黑龙江由第二层级下滑到了第三层级,青海㊁广西由第三层级下滑到第四层级㊂到了2013年, 规划纲要”出台,高等教育政策扶持力度加大,高等教育呈现迅猛发展的趋势㊂东北的黑龙江㊁吉林,东部的河北,中部的安徽㊁江西和河南都进入到第二层级,位于三㊁四层级的省份明显减少,表现为 中间大,两头小”的 纺锤状”发展,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空间布局日趋合理,空间差异减小,趋于均衡化的发展㊂3.局部空间分异分析(1)LISA 集聚图分析LISA 集聚图可以直观地表现出局部相关性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演化轨迹(见图2)㊂在研究时期内,我国省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高值区主要聚集在江苏㊁浙江㊁上海㊁天津㊁湖北㊁广东和辽宁等地,该区域无论是在经济基础㊁区位条件还是在发展潜力等方面都优越于其它地区㊂而与此相对应,省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低值区主要位于经济基础比较差㊁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地区,并呈现出 块状”格局,表现出一种 俱乐部趋同”现象,即高等教育发展受周边地区影响比较大,空间近邻效应比较明显,而且这种发展情况长期未得到改变㊂总之,从整体上来看,高值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逐渐趋于分散,而低值地区的空间布局比较集中㊂2013年图2 2004㊁2009㊁2013年高等教育LISA 集聚示意图 (2)四象限分布分析为了更进一步观察我国31个省市区高等教育发展情况,把区域空间分为四个象限,第一象限表示H⁃H 集聚,是指自身和相邻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都比较高;第二象限表示L⁃H 集聚,是指自身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低,而周边省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第三象限表示L⁃L 集聚,是指自身和邻近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都较低;第四象限表示H⁃L 集聚,是指自身高等教育发展程度较高,而周边省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低㊂利用GeoDa 软件得到Moran 散点图(见图3),横轴表示变量观测值的标准化值,纵轴表示变量观测值的空间滞后值㊂从2004年到2013年,散点呈逐渐集中的趋势,说明各省市的高等教育差距在逐渐缩小㊂第一象限内的点略呈离散的趋势,说明高等教育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扩大,并且位于第一象限内省份的数量由12个减少到10个;而第三象限内的点逐渐聚集,表明高等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差距在缩小㊂在Moran 散点图的57基础上,可以细化出各省份具体的象限分布,如表4所示,㊂2013年图3 2004㊁2009和2013年高等教育发展水平Moran 散点图表4 2004㊁2009和2013年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四象限区域分布表2004年2009年2013年H-H黑龙江㊁辽宁㊁北京㊁天津㊁山东㊁河南㊁江苏㊁上海㊁浙江㊁湖北㊁湖南㊁陕西黑龙江㊁辽宁㊁北京㊁天津㊁山东㊁江苏㊁浙江㊁上海㊁湖北㊁湖南㊁陕西㊁江西黑龙江㊁辽宁㊁北京㊁天津㊁山东㊁江苏㊁浙江㊁上海㊁湖北㊁湖南38.7%38.7%32.3%跨HH-LH河北陕西㊁福建㊁河南L-H 内蒙古㊁吉林㊁宁夏㊁山西㊁河北㊁安徽㊁江西㊁福建内蒙古㊁吉林㊁宁夏㊁山西㊁河南㊁安徽㊁福建内蒙古㊁吉林㊁宁夏㊁山西㊁河北㊁安徽㊁江西25.8%22.6%22.6%跨LH-LLL-L 甘肃㊁青海㊁西藏㊁新疆㊁四川㊁云南㊁贵州㊁广西㊁重庆㊁海南甘肃㊁新疆㊁西藏㊁青海㊁四川㊁重庆㊁云南㊁贵州㊁广西㊁海南甘肃㊁新疆㊁西藏㊁青海㊁四川㊁重庆㊁云南㊁贵州㊁广西㊁海南32.3%32.3%32.3%跨LL-HL H-L 广东广东广东3.2%3.2%3.2%跨HH-HL 三个年份属于H⁃H 区和L⁃L 区的省份占总数的71%㊁71%㊁64.6%,说明省域高等教育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和一定的空间依赖关系㊂分别来看,位于H⁃H 区省份数量有所减少,说明高等教育发达地区相互邻近的现象有所减弱;位于L⁃L 区的省份数量保持不变,且依然是西北㊁西南地区的省份,这些地区没有改变高等教育落后的现状,也从侧面反映出高等教育优势地区的空间辐射作用不明显;而位于L⁃H 区的省份数量有所减少,说明高等教育优势地区的空间辐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强,极化效应在减弱㊂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欠发达省份仍然比较多,由全局Moran’s I 指数所表现出来总体空间集聚现象逐渐增强的现实,并不表示我国所有省市区的高等教育都呈现空间关联性和空间依赖性,它只是由于L⁃L 集聚和H⁃H 集聚占比较大的综合结果㊂而这一事实表明,省域高等教育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增强的背后仍存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失衡问题㊂67京津两市㊁山东省㊁陕西省和江浙沪三省因经济水平㊁文化历史㊁国家政策等因素一直保持在H⁃H 区;东北地区的黑龙江㊁辽宁有着良好的工业基,并且高等教育起步比较早,从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比较高,处于H⁃H区;中部地区的湖北㊁湖南因高等教育发展比较早,区域性名校较多,因此也处于H⁃H 区㊂而内蒙古㊁吉林㊁宁夏㊁山西㊁安徽㊁江西㊁福建等省份经济基础相对较弱,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相对较少,一直处于L⁃H区,相邻省份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㊂河北㊁河南虽然距离京津地区很近,但并没有受到其辐射带动,反而因京津两地拥有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而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空间极化效应,一直处于L⁃H和跨HH⁃LH区㊂广大西部地区省份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直处于L⁃L区㊂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给予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更大的财政支持,重点扶持一批西部高等院校的发展和一些优势学科的成长,以进一步发挥高等教育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才支撑作用㊂四㊁结论与启示本文通过熵权法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指数,运用Arcgis和GeoDa软件从空间视角分析2004 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分异问题,在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三维趋势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空间模块分析和空间四象限分析,以透视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性及其演变规律㊂首先,从总体上看,自2004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全局Moran’s I指数全部显著大于零,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特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相近的省份逐渐聚集,并且空间相关性和空间依赖性逐渐增强㊂但位于L⁃L区和L⁃H区的省份数量仍然占很大比重,说明我国一些省份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容忽视;同时,高等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空间结构仍然没有改善㊂因此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还应从全局着眼,避免高等教育差距继续拉大;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则应充分利用好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西部大开发”和 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和优惠支持政策,将高等教育的发展放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首位,最终缩小高等教育空间差距,实现高等教育协调发展㊂其次,纵观三个年份中国高等教育的空间分布格局,H⁃H区的省份主要位于经济发达㊁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悠久㊁人文基础较好㊁地理位置优越的环渤海地区㊁长三角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等,总体来看H⁃H区的省份数量不升反降㊂而河北㊁安徽㊁江西㊁福建等省份的空间分布状态基本未变(处于L⁃H 区),可见高等教育发达地区未能有效发挥空间辐射和带动作用,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㊂同样,中西部地区的湖南㊁湖北和陕西以及东北的黑龙江和辽宁一直处于H⁃H区,这些省份虽然比不上东部高等教育发达省份,但是在中西部地区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处于前列,然而也未能发挥自身优势,带动邻近省份的高等教育发展㊂因此,如何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发达地区的空间辐射作用,促进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合理流动,加强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以及优势互补,实现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㊂最后,西部地区由于高等教育发展相对落后,需要加快发展㊂在西部各省份中,陕西省由于经济环境相对较好㊁人文历史悠久,基本处于H⁃H区,而其余省市区一直处于L⁃L区,不仅自身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低下,周边省域同样发展水平不高㊂四川省和重庆市本身经济基础不弱,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高于其他西部省份,但也一直处在L⁃L区,说明整个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已不能忽视㊂因此,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仍需给予重点关注,对西部地区教育支持力度还应加大㊂要继续实施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项目,有效发挥东部地区的优势和辐射作用,带动西部共同发展㊂另外,经济发展是对教育发展最有力的支撑,大力发展经济,才是支撑西部地区高等教育长远发展的根本㊂参考文献:桂庆平,张男星,罗建平.2015.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性研究[J].山东高等教育(7):11⁃20.赫胜彬,杨开忠.2016.京津冀区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J].统计与决策(11):109⁃113.刘华军,张权,杨骞.2013.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空间分布的非均衡与极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9):1⁃7.彭程,陈志芬,吴华瑞,等.2016.基于ESDA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时空分异格局研究[J].中国人口㊃资源与环境(2):144⁃151.文静.2011.不同概念理解下高等教育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7):43⁃45.王绽蕊.2000.区域教育发达程度衡量指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12):20⁃22.77。

我国省际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差异分析

我国省际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差异分析

我国省际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差异分析作者:罗建平来源:《高教探索》 2018年第5期收稿日期:2017-10-20作者简介:罗建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北京/100088)*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6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青年专项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普通高校资源配置优化研究”(课题批准号GYD2016015)的成果之一。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省际的配置差异情况一直是高等教育财政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

本研究以2006—2015年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为研究对象,分析“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高校生均教育经费省际差异的形成背景、结构现状及影响因素,更全面展现我国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的结构及使用情况。

关键词: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省际;差异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转向大众化阶段的过程中出现了省际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配置不均的问题,而生均教育经费配置差异是导致高等教育省际发展不平衡的关键因素。

“十三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同时面临着教育质量提升、省际教育经费配置的严峻挑战。

因此,整理和归纳“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省际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配置的结构现状及影响因素,不仅能够全面展现我国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的结构及使用情况,还能有效应对“十三五”期间在高等教育经费领域出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这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一、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的研究背景2006—2015年,随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稳步提高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均教育经费持续短缺,面临着生均教育经费省际配置不均衡及教育质量提高的双重矛盾,本研究着重从两个方面来剖析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省际配置差异的形成背景及意义。

(一)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需以生均教育经费作为保障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引起的生均教育经费波动问题一直伴随着大众化的整个发展过程,虽然在此过程中生均教育经费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自身的发展,但也成为了掣制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

南阳市统计年鉴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学校教育基本情况(2000-2018)

南阳市统计年鉴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学校教育基本情况(2000-2018)

3.中等职业教育相关数据均不含技工学校数据.
摘编自《南阳统计年鉴2019》
本情况统计(2000-2018)
2015
2016
74 80 176 420 1205
17.74 16.29 17.55 15.27 22.54
18.44 17.09 18.25 16.12 22.81
100.0 93.38 78.89 100.00 86.24 98.00 1210036 1045716 1041026 31796 587 129238 2699 0.96 100.00
2018
17.82 20.36 16.81 15.63 19.90
100.0 92.50 89.97 100.00 93.45 97.65 1853608 1595246 1555094 8186 298 247913 1965 0.04 100.00
计年鉴2019》
24449
其他教育经费
9304
中小学学校校舍危房率(%)
0.4
小 注学:1.教教师育学经历费合19格90率年(%以)前与1990年以后计算口径不98一.2致.
南阳市主要年份学校教育基本情况统计(2000-2018)
2005
2010
36
58
97
117
155
131
480
358
798
969
25.8
18.31
99.99 93.67 77.71 99.98 91.34 99.18 1301411 1135297 1128879 10924 132 127200 1737 0.23 99.99
2017
18.74 18.69 17.76 15.75 21.3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