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1)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说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说(一)斯金纳的动物学习实验(这个可以不做在ppt中,自己叙述哈)主要研究对象是白鼠,实验时,将白鼠引进实验箱,它在箱内到处自由爬动。
当它偶尔踏上操作杆,使用足够压力,就会有一粒小食球掉进实盘,白鼠因此获得食物。
它再次按压操作杆,就会有有第二粒小食球掉进食盘。
这样反复若干次,就会形成一种条件反映,学到按压操作杆可以获得食物的经验。
以后每当小鼠饥饿时,就按压操作杆取食。
(二)操作条件反射说的主要观点1.学习主要是操作条件作用斯金纳认为,学习过程是塑造行为的过程,即操作条件反射的过程,其中强化起着关键的作用。
他认为所有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而根据强化作用的不同,他反射分为刺激性反射和反应型反射,所以行为也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相应的学习也分为反射学习和操作学习。
机体的行为大多是操作性的,人类的行为多数实质上是操作行为,所以学习主要是操作条件作用。
2. 操作条件的作用规律(1)R型作用规律:在操作活动发生作用后,随即出现强化刺激物,操作的力量就会增强。
Eg:白鼠按压操纵杆之后,一粒小食球掉进实盘,即出现一个强化刺激物,由于这一强化作用,使按压操作杆的力量增强。
(2)R型消退作用规律:一个已经通过条件化而增强的的操作活动增强后,没有强化刺激物出现,力量就会减弱。
Eg:如果白鼠的通过条件化而增强的按压操作杆的操作发生之后,没有小食球掉进实盘,由于未经强化作用,使按压操作杆的力量就会减弱。
斯金纳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作用,因而直接控制强化作用就是控制行为。
教育就是要塑造对个人和他人有利的行为。
教育的关键就是强化有利的行为。
在教学和训练中要想取得成功,重要的是要分析强化的效果,并根据这种分析来设计精密的操纵行为和学习过程的技术。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程序教学的主张。
3.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思想(1)小步子原则:要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小步骤,由难到易,逐步解决;(2)积极反应原则: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作出积极反应;(3)及时强化原则:对学生的反应要及时的强化(反馈);(4)学生自定步调原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能力自定步调;(5)减少错误率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使学生都做出正确反应,使错误率降到最低。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其实,世上最温暖的语言,“ 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所以懂得才是最美的相遇!只有彼此以诚相待,彼此尊重, 相互包容,相互懂得,才能走的更远。 相遇是缘,相守是爱。缘是多么的妙不可言,而懂得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否则就会错过一时,错过一世! 择一人深爱,陪一人到老。一路相扶相持,一路心手相牵,一路笑对风雨。在平凡的世界,不求爱的轰轰烈烈;不求誓 言多么美丽;唯愿简单的相处,真心地付出,平淡地相守,才不负最美的人生;不负善良的自己。 人海茫茫,不求人人都能刻骨铭心,但求对人对己问心无愧,无怨无悔足矣。大千世界,与万千人中遇见,只是相识的 开始,只有彼此真心付出,以心交心,以情换情,相知相惜,才能相伴美好的一生,一路同行。 然而,生活不仅是诗和远方,更要面对现实。如果曾经的拥有,不能天长地久,那么就要学会华丽地转身,学会忘记。 忘记该忘记的人,忘记该忘记的事儿,忘记苦乐年华的悲喜交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于离开的人,不必折磨自己脆弱的生命,虚度了美好的朝夕;不必让心灵痛苦不堪, 弄丢了快乐的自己。擦汗眼泪,告诉自己,日子还得继续,谁都不是谁的唯一,相信最美的风景一直在路上。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你路过我,我忘记你;你有情,他无意。谁都希望在正确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然而事与愿违时, 你越渴望的东西,也许越是无情无义地弃你而去。所以美好的愿望,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只能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的人。 岁月匆匆像一阵风,有多少故事留下感动。愿曾经的相遇,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追悔莫及;无论是青涩年华的懵懂赏 识,还是成长岁月无法躲避的经历……愿曾经的过往,依然如花芬芳四溢,永远无悔岁月赐予的美好相遇。 其实,人生之路的每一段相遇,都是一笔财富,尤其亲情、友情和爱情。在漫长的旅途上,他们都会丰富你的生命,使 你的生命更充实,更真实;丰盈你的内心,使你的内心更慈悲,更善良。所以生活的美好,缘于一颗善良的心,愿我们都能 善待自己和他人。 一路走来,愿相亲相爱的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百年好合。愿有情有意的人,不离不弃,相惜相守,共度人生的每 一个朝夕……直到老得哪也去不了,依然是彼此手心里的宝,感恩一路有你!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理论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理论中学教育与能力知识考试中,学习理论考查得比较多,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又是学习理论的常考考点,可以单选题、辨析题和简答题的形式来考查,所以老师带着大家学习一下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核心知识点,同时给大家总结相应的解题技巧,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一、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理论1.斯金纳的经典实验:迷箱实验斯金纳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的理论也是建立在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
斯金纳改进了桑代克的猫开笼取食实验,创建了“斯金纳箱”。
在斯金纳箱内装上一个操纵杆,操纵杆与另一提供食丸的装置连接。
饥饿的白鼠经过几次尝试,会不断按压杠杆,直到吃饱为止。
这时我们可以说,白鼠学会了按压杠杆以取得食物的反应。
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1)强化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
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负强化: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3)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应用业余时间完成额外的数学和阅读作业。
几周后发现只做数学作业,没有完成阅读任务。
于是老师改变了规则,只让学生在业余时间阅读,其结果是,学生很快就少做数学而多看语文了。
这里,教师应用消退取消对完成数学作业的强化。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行为契约法:由教师和学生之间形 成的一种约定,内容包括:学生应 该做到哪些具体的行为以及做到之 后可以获得的奖励。
• 成效:让学生学会制定合理的目标,遵守
双方协定。
h
20
要点:
• 教师一定要遵守约定的行为,这样才可以
作为学生改变的强化物。
• 双方公平协商契约,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
时间,对期望行为的描述和结果。
8
二、惩罚
呈现性惩罚:在行为后 施加厌恶刺激,以抑 制或减少该行为的发 生频率。
移除性惩罚:在行为后 移去满意刺激,以减 少行为的发生。
定义 实施过程 实施结果
负强化
惩罚
增加行为频率 减少行为频率的过
的过程
程。
给学生创造一 个练习自我 控制的机会
惩罚往往在不当行 为之后发生, 不能让学生学 会控制,还会 有不良影响
h
13
消退
• 定义:在强化过程中撤掉强化物而导致行 为的减弱以及消失的过程。
h
14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在教学中 的应用
h
15
应用一: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个经典的方法: 代币法,行为契约法
h
16
代币法: 用真正奖励物的暂时替代物来强化 行为的一种方式,在低年级学生的 行为塑造中效果显著。
h
17
代币法的优点:
h
25
谢 谢!
h
26
感谢下 载
h
27
强调的重点在 于加强良好 行为
主要用于不良行为 的控制
h
9
三、强化程式
固定时距强化变化时距强化来自固定比率强化变化比率强化
h
10
四、应用行为分析
应用行为分析:是指运用操作性条 件作用原理来改变人的行为。 1、线索和提示 2、塑造 3、消退
操作性条件反射
强化物的种类
• 食物、糖果、玩具、小红花、等物质以及 言语表扬、鼓励、社会认可、社会地位等 都是比较典型的强化物,它们是通过在行 为反应发生之时或之后加以呈现来提高反 应发生率的,这种程序叫正强化;
• 但还有一类强化物,如批评、惩罚、扣除 奖金、电击等,也是比较典型的强化物, 通过在行为反应发生之时或之后消除它们, 也能起到提高反应发生率的作用,这一程 序叫做负强化。
操作条件反射三个部分
• 斯金纳认为,在这种学习中,辨别性刺激(即杠 杆)是影响动物获得食物的有效线索,但操作性 反射得以形成的关键要素是操作反应(按压杠杆) 之后伴随的强化性刺激(即食物),而不是反应 之前辨别性刺激。
• 一个完整的操作条件反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辨 别性刺激(提供行为结果的刺激)、操作性行为 (有机体的自发反应)和强化刺激(继行为之后 出现并与行为相倚的刺激)。
• (3)消退
• 如果以机体作出以前被强化过的行为反应之 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随,那么这一反应在今 后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称为消退。因此,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它与正强化和负 强化不同,它不是增强某种反应发生的概率, 消退的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 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 它是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不良习惯的有效 方法。
研究会得曾对7只野狼进行过该实验, 每只狼只给予一种类型的动物肉(兔肉 或羊肉)。实验只需一、两次即可建立 味觉反感条件反射,但这种味觉反感只 对导致呕吐的动物肉形成条件反射,对 其它类型的动物肉没有产生味觉厌恶反 应。为了保护羊群,研究者建议在野狼 经常出没的地方撒放一些放了致吐药的 羊肉或闻起来象羊肉味的食物。研究还 发现,这种味觉反感还可以通过母狼传 给狼崽。
反应 增强
正强化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管理者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来影响员工的行为。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基本规律
强化
消退
基本理 论核心
逃避与 回避条 件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惩罚
一些操作行为及其结果的例子
行为
工作 上班迟到 下餐馆 进橄榄球体育馆 逛超市
结果
有报酬 被扣工资 吃 观看橄榄球比赛 购买食品
例子: • 小学生上课喜欢插嘴, 讲话。
在操作条件反射中, 每次他讲话, 班主任就批评 他, 或者让他站墙角。(注意, 这里学生的行为, 也即反映, 是发生在老师的惩罚, 也即刺激之前) 长此以往, 学生一想插嘴, 就下意识的产生恐惧 心理, 就不敢插嘴了。 同样的事情如果换到经典条件反射,就行不通。 老师的批评不可能发生在学生插嘴之前,因为他 不知道学生到底什么时候会插嘴。
• 斯金纳箱是斯金纳研究操作条件反应的重要工具。饥饿的白鼠被 置于斯金纳箱中,自发地发出多种行为,如闻、抓等。当它偶然 踩压箱中的杠杆,杠杆与释放食丸的装置连接,能自动释放食丸 至食槽中。假设你的目的是教会白鼠按压箱中的杠杆,那么每当 它偶然踩在杠杆上时,立即释放食物。若干次这样的压杆与食物 结合之后,不给食物,白鼠也会多次压杆。如同经典条件反射一 样,若多次压杆而得不到食物,白鼠习得的压杆行为会逐渐消退。
斯金纳结论
经典性 操作性
两种学习
条件刺激 引起反应
S→R R→S
操作反应 经典性条 件反射式
强化 操作性条 件反射式
经典性条件反射是由条件刺激引起反应的过程,写成公式是S→R;而操作性条 件反射是首先做某种操作反应,然后得到强化的过程,写成公式为R→S。由此, 斯金纳进一步提出,人和动物有机体有两种习得性行为:一种是应答性行为, 通过建立经典式条件反射的方式习得;另一种是操作性行为,通过操作式条件 反射获得。据此,斯金纳又进一步提出两种学习:一种是经典性条件反射式学 习,另一种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式学习。两种学习形式同样重要,而操作式学习 则更能代表实际生活中人的学习情况。由此看来,斯金纳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分 别形成两种条件反射的过程。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用来解释人类和动物的行为学习过程。
斯金纳强调,行为是一种通过与环境的接触而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说,行为是对环境刺激的响应。
这种学习过程通过对行为的奖励或惩罚来加强或抑制。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基于实验室中对动物的研究。
在实验中,动物需要通过特定的行为来获得奖励,比如食物。
当动物展示出符合要求的行为时,它们会被奖励,这增加了该行为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相反,如果行为不符合要求,动物会受到惩罚,这减少了该行为未来发生的概率。
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种积累的过程,通过与环境的互动的反馈来塑造和增加或减少行为。
他将这种学习过程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因为它涉及到个体主动操作环境来获得奖励。
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
第一个是“强化”,指的是增加或加强其中一种行为的结果。
例如,当一个学生表现出令人满意的行为,老师可以给予奖励,如表扬或小礼物,以增加该行为的出现频率。
第二个概念是“惩罚”,指的是减少或抑制其中一种行为的结果。
比如,当一个孩子做了不恰当的行为,父母可以施加其中一种惩罚,如责骂或罚款,以降低这种行为的概率。
斯金纳还提出了“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的概念。
连续强化是指在每次正确行为发生时给予奖励。
这种强化方式适用于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可以帮助个体建立一个新的行为习惯。
而间歇强化是指不是每次正确行为都给予奖励,而是根据一定的时间间隔或特定的行为频率给予奖励。
间歇强化可以增加行为的持久性,因为个体无法预知何时会得到奖励,所以会持续展示这种行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在教育、工业和临床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老师可以利用这个理论来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给予学生奖励或惩罚,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
在工业领域,这个理论可以用来培养员工的工作能力和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在临床领域,这个理论可以用来帮助患者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例如戒烟、减肥等。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强调的重点在 于加强良好 行为
主要用于不良行为 的控制
三、强化程式
固定时距强化 变化时距强化 固定比率强化 变化比率强化
四、应用行为分析
应用行为分析:是指运用操作性条 件作用原理来改变人的行为。 1、线索和提示 2、塑造 3、消退
线索和提示
• 提示是在线索呈现之后的提醒,确保个体 意识到线索并作出正确反应。如:教师用 某个手势表示要求学生安静下来,在真实 的课堂情境中,教师打出手势并伴随口头 提醒“这是什么意思?”则手势是线索,话语 是提示。
• 成效:让学生学会制定合理的目标,遵守
双方协定。
要点:
• 教师一定要遵守约定的行为,这样才可以
作为学生改变的强化物。
• 双方公平协商契约,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
时间,对期望行为的描述和结果。
• 选定的目标一定要具体,可观察,可评估。 • 在新行为习惯形成后,行为契约应慢慢消
失,在双方均同意的情况下,可共同商定 新的契约。
消退
• 定义:在强化过程中撤掉强化物而导致行 为的减弱以及消失的过程。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在教学中 的应用
应用一: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个经典的方法: 代币法,行为契约法
代币法: 用真正奖励物的暂时替代物来强化 行为的一种方式,在低年级学生的 行为塑造中效果显著。
代币法的优点:
• 学生需要保持正确行为的持续,获得代币
塑造
• 确定目标行为。(终点行为) • 了解学生目前能做什么或知道什么,作为
目标行为的基线。(起点行为) • 找出学生所在环境中的潜在强化物。(强
化物) • 将目标行为分解有序的步骤,步调大小因
学生的能力而异。(步调划分) • 即时反馈学生的每部行为,使学生由起点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是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要关注于动物行为和人类学习过程的研究。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也被称为仪表行为主义,是他对行为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以及其在心理学研究和应用中的意义。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是斯金纳对行为的解释和预测的一种方法。
根据斯金纳的理论,行为是被环境条件塑造和改变的结果。
他认为行为是可测量的,并通过机械化等方式进行研究。
斯金纳主张,行为受到外部刺激的控制,即环境条件和反馈对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斯金纳的实验室中,他使用了名为“斯金纳箱”的设备来研究动物的行为。
斯金纳箱是一种具有特定功能的实验装置,可以对动物的行为进行操作和控制。
斯金纳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设计,控制刺激和反馈的条件来研究动物的行为及其响应。
在这种实验中,动物通过按下特定的按钮或拉动杆杆,触发一个特定的刺激,比如食物的投放。
这样,他可以研究动物在不同条件下学习和改变行为的过程。
斯金纳的实验结果显示,动物可以通过反馈机制来学习和改变自己的行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强调了行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斯金纳的理论,行为是受到外界环境刺激的影响,而反过来,行为也会产生反馈,影响环境。
斯金纳认为,通过对行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观察和研究,可以预测和控制人类和动物的行为。
这一理论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斯金纳的理论为行为疗法和行为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
例如,在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中,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被广泛应用于行为改变和治疗。
借助于正向和负向反馈的原理,人们可以通过建立和强化特定行为和刺激之间的关系来帮助个体克服不良习惯和行为。
此外,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也对动物训练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建立一种特定行为和奖励之间的关联,可以帮助动物学习并形成一种习惯。
斯金纳的心理学理论
斯金纳的心理学理论斯金纳的心理学理论2007-11-28 18:18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的心理学理论(一)斯金纳在自己的研究和观察中发现,无论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还是华生的S-R理论都不能解释人类习得的所有行为,它们都只能解释其中的一部分,解释那些经历了类似于从“非条件刺激-非条件发射”到“条件刺激-条件反射”过程的发射行为。
但是,人类的行为并不都是通过这种方式习得的,有很多行为,例如吹口哨、走路,就不是通过这种方式习得的,它们也不具备巴甫洛夫所谓的条件反射的种种条件。
首先,没有任何一种刺激物可以算得上是人们吹口哨的“非条件刺激物”,吹口哨并不是一种“非条件发射”;其次,人们吹口哨或走路并不是因为某种刺激的出现,有时候根本是自发的动作。
因此,斯金纳认为,人类习得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经由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过程建立起来的,服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是对一定刺激的应答反应,因此,他把这类行为称为“应答性条件反射”;而另一类习得的行为最初出现的时候并没有明显的刺激出现,也许有刺激(但不明显),也许纯粹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这一类行为称作“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应答性条件反射的区别主要在于以下两点:1.刺激在反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所有的应答性条件反射都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S—R。
S在行为的形成中扮演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在条件反射的训练过程中,条件刺激总是伴随着非条件刺激而出现。
例如,要想让狗对铃声形成条件反射(一听见铃声就分泌唾液),就必须在每次出现铃声之后紧接着向食桶中倾倒食物,这样持续多次,狗才会形成对铃声的条件反射,一听见铃声就分泌唾液。
另外,条件发射的分化、消退也都取决于铃声和食物以何种方式结合,如果只给铃声不给食物,条件反射很快就会消退,以后即使再给铃声,狗也会认为是在欺骗它,不会再分泌唾液了;同样,如果出现高频铃声的时候给狗食物,不出现高频铃声的时候不给狗食物,狗就学会了区分高频和低频铃声,只是当出现高频铃声的时候才分泌唾液。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介绍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又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该学说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影响,认为行为是受到条件刺激和反馈机制的控制。
本文将详细探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的基本原理、实验研究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基本原理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认为,行为是通过感知和响应环境刺激形成的。
他主张行为是被学习而非遗传决定的,而学习是通过条件刺激和反馈机制实现的。
条件刺激指的是环境中的外部刺激,而反馈机制是指行为后果对行为的影响。
斯金纳认为,对于重复出现并伴随着积极反馈的行为,个体将更有可能重复表现此行为,这就是所谓的强化。
而对于重复出现并伴随着消极反馈的行为,个体将减少或停止表现此行为,这就是所谓的惩罚。
实验研究斯金纳在实验室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动物实验,以验证他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其中最著名的实验是关于皮戴尔盒子(Skinner box)的。
该实验装置类似于一个小动物笼子,动物被放置在其中,并能够通过按下特定的按钮或拉动特定的杆子来获取食物奖励。
斯金纳观察到,动物在与食物奖励建立关联后,会重复表现相应的行为,即按下按钮或拉动杆子。
这些实验结果支持了斯金纳的学说,即行为的形成和改变受到条件刺激和反馈机制的控制。
操作条件反射学说在教育中的应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积极的反馈来增强学生的良好行为,从而加强其学习动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应用惩罚来减少或消除学生的不良行为。
这种基于奖励和惩罚的教育方法被称为行为塑造,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
操作条件反射学说还在教育中推崇个性化的学习,即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设置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教学方法。
通过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教师可以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提供符合学生需求的学习资源和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作者:邰友会来源:《财经界·管理学家》2008年第05期管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归纳起来,不外是如何调控人的行为。
然而,人的行为到底是怎样产生的?行为的机制是什么?弄清这些,对于管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但恰恰在这些问题上,学者们争论得一塌糊涂。
针对这些问题,斯金纳从科学立场出发,强调人的行为不是由人的内在心理活动来决定的,而是源于外部环境,行为是在环境中各种刺激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引起的反应。
他指出,从导致人的行为发生的影响变量上来讲,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决定的。
在一定意义上,人的行为就是环境的产物。
行为与环境之间有着很强的相倚联系。
环境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改变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又在不断改变着环境。
由此出发,他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现代对人类行为的研究,源于俄国著名学者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
巴甫洛夫在20世纪初,通过对狗的实验,发现“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的衔接会产生出反应的相关性。
狗看见肉就会分泌唾液,这是无条件刺激产生的反应。
而当肉的出现同另一个新的刺激(如摇铃)同时发生时,会引起条件反应。
经过多次重复,即使没有肉,一摇铃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这就是条件反射。
这说明,有机体的行为是外部各种刺激相互作用引起的反应,与心理活动无关。
由此,巴甫洛夫奠定了学习机制和强化机制的科学基础。
之后,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发表了《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一文,学界通常认为,这篇文章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华生推广了巴甫洛夫的“刺激-反应”原理,提出人的学习行为具有两条主要的规律:频因律与近因律。
在华生眼里,心理学必须是严格的自然科学式的,不能关注那些不可测量、不可验证的“内心”,而只能研究可测量、可验证的行为。
斯金纳继承和发展了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研究成果,而且走得更远。
他坚信,人类行为同其他动物的行为没有本质区别,基于动物的行为研究,所发现的可实验、可重复的规律同样可以用到人身上。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ppt课件
ppt课件
21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强化物:凡能增强某个反应概率的刺激, 均可称为强化物
诸如:食物、赞许、承认、注意、金钱
ppt课件
22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正强化物:反应相依随的刺激能增强该反 应
诸如:水、食物、奖赏 正强化:任何导致我们以后进行该行为的可能性增加的结果。
ppt课件
23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 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 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
不能解释行为的最显著特点,即选择性和适应性。
ppt课件
13
新行为主义
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 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 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 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 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1990年8月 10日美国心理学会授予“心理学毕生 贡献奖”荣誉证书。
ppt课件
9
争议
天使?
斯金纳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 物。有人叫他魔鬼,也有人 认为他是神明。事实上,他 的个性非常符合一个创新科 学家的形象——勤勉认真, 注重实际,尊重事实,也有 一点小小的神经质
魔鬼?
ppt课件
10
理论背景
ppt课件
ppt课件
14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ppt课件
15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反射与强化是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 学习理论的基础
ppt课件
16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课件
消退
• 定义:在强化过程中撤掉强化物而导致行 为的减弱以及消失的过程。
THANK
YOU
SUCCESS
2019/4/25
可编辑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在教学中 的应用
应用一: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个经典的方法: 代币法,行为契约法
代币法: 用真正奖励物的暂时替代物来强化 行为的一种方式,在低年级学生的 行为塑造中效果显著。
代币法的优点:
• 学生需要保持正确行为的持续,获得代币
的积累,并最终获得真正奖励,这能够有 效提高良好行为的出现频率。
代币法的完善:
• 在制定过程中,与学生一起细化目标行为,
商量代币系统,确定交换规则。 • 要保证日常监督,同时要阶段性的调整代 币系统。 • 要经常鼓励学生,使外部动机逐渐转化为 内部动机。
塑造
• 确定目标行为。(终点行为) • 了解学生目前能做什么或知道什么,作为 目标行为的基线。(起点行为) • 找出学生所在环境中的潜在强化物。(强 化物) • 将目标行为分解有序的步骤,步调大小因 学生的能力而异。(步调划分) • 即时反馈学生的每部行为,使学生由起点 行为逐渐向终点行为接近。(及时反馈)
严格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扩展了联结派心理学家 的眼界,加深了人们对行为习得机制的理解,使 人们能成功地预测、控制、塑造和矫正行为。 缺点:缺乏对人类学习的内部机制和过程的关注, 将人等同于学习机器,将所有学习行为简单的归 结为操作性条件反射,过于狭隘。
•
谢!
谢
THANK
YOU
SUCCESS
2019/4/25
可编辑
经典实验
斯金纳箱由桑代克迷笼改装而来, 是斯金纳为了验证操作性条件反射而设计 的动物实验仪器。
第三节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第三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了解斯金纳箱的特点和操作掌握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强化理论及其程序教学理论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斯金纳的实验和理论进行评论斯金纳是当今心理学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一生坚持行为主义立场,设计了独特的实验装置--斯金纳箱,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和强化理论。
斯金纳的生平及著作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的强化原理程序教学对斯金纳的学习理论的评价一、斯金纳的生平及著作B·F·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1904年3月20日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斯奎汉纳镇上。
像许多心理学先驱者一样,斯金纳在1922年进汉密尔顿学院读书时,并未打算成为一名心理学家,而是专修英文,打算成为一名作家。
在毕业后的两年内,从事于写作,结果感到没有什么可写的,于是攻读生物学。
在这个过程中,他读了华生和巴甫洛夫的著作,从而开始对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感兴趣,就进了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
1930年获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接着留校从事研究工作。
1936年至1944年在明尼苏达大学任讲师和副教授,1945年任印第安纳大学心理系教授和系主任,1948年返回哈佛大学任心理学教授,直到1974年退休。
在这期间,他于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奖;1968年获美国政府颁发的最高科学奖——国家科学奖;197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基金会颁发的金质奖章。
斯金纳的实验和学说最早是在1938年出版的《有机体的行为:一种实验分析(The Behavior ofOrganisms:An Experimental Analysis)》一书中发表的,该书主要是通过对白鼠和鸽子的观察,经验性地描述学习的法则,从而为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奠定了基础。
他的另一本代表著作《科学与人类行为(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1953)着重探讨了人类行为的一些重要方面,如思维、自我和社会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归纳起来,不外是如何调控人的行为。
然而,人的行为到底是怎样产生的?行为的机制是什么?弄清这些,对于管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但恰恰在这些问题上,学者们争论得一塌糊涂。
针对这些问题,斯金纳从科学立场出发,强调人的行为不是由人的内在心理活动来决定的,而是源于外部环境,行为是在环境中各种刺激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引起的反应。
他指出,从导致人的行为发生的影响变量上来讲,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决定的。
在一定意义上,人的行为就是环境的产物。
行为与环境之间有着很强的相倚联系。
环境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改变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又在不断改变着环境。
由此出发,他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现代对人类行为的研究,源于俄国著名学者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
巴甫洛夫在20世纪初,通过对狗的实验,发现“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的衔接会产生出反应的相关性。
狗看见肉就会分泌唾液,这是无条件刺激产生的反应。
而当肉的出现同另一个新的刺激(如摇铃)同时发生时,会引起条件反应。
经过多次重复,即使没有肉,一摇铃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这就是条件反射。
这说明,有机体的行为是外部各种刺激相互作用引起的反应,与心理活动无关。
由此,巴甫洛夫奠定了学习机制和强化机制的科学基础。
之后,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发表了《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一文,学界通常认为,这篇文章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华生推广了巴甫洛夫的“刺激-反应”原理,提出人的学习行为具有两条主要的规律:频因律与近因律。
在华生眼里,心理学必须是严格的自然科学式的,不能关注那些不可测量、不可验证的“内心”,而只能研究可测量、可验证的行为。
斯金纳继承和发展了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研究成果,而且走得更远。
他坚信,人类行为同其他动物的行为没有本质区别,基于动物的行为研究,所发现的可实验、可重复的规律同样可以用到人身上。
经过对有机体行为的研究,斯金纳认为华生所坚守的“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的信条是不全面、不准确的,进而提出了“引发反应”与“自发反应”两个概念。
如果是因为某种刺激的出现才发生的行为,就是“引发反应”;如果没有明显的外在刺激而自主发生的行为,就是“自发反应”。
引发反应是先有刺激后有行为,而自发反应是先有行为后有刺激。
之所以要区分这两种行为反应模式,是因为引发反应不具有可操作性,而自发反应具有可操作性。
在这里,“可操作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其准确含义是自控而不是他控。
依据对行为的两种反应的区别,斯金纳提出了人的两种行为模式: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指由特定的、可观察到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如巴甫洛夫的狗。
操作性行为是指在没有可观察到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发生的行为,它是自发的,如斯金纳箱中的白鼠和鸽子(见后)。
应答性行为实际上属于被动行为。
它由刺激所控制,刺激的强弱和频率直接制约着行为的发生概率及其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行为受制于环境,做出行为是为了获得刺激,这就是工具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行为实际上属于主动行为,它能对环境做出主动适应,是由行为的后果反过来控制下一步行为的。
如果行为的后果能产生积极效应,使行为者获
得较大的满足,那么这种行为就能得到正强化,使得该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增大;如果行为的结果未能使行为者感到满足或满足程度不够,包括使行为者失望,这种行为就得到负强化,行为主体就会自动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这种行为在以后发生的可能性降低。
斯金纳的这一区分,在激励理论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说,从他开始,奠定了后来管理理论中X理论和Y理论区分的心理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