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废墟的召唤》同步练习语文版word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废墟的召唤
宗璞
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

刚是下午,清华气象台上边的天空,已显出月芽儿的轮廊。

顺着近年修的柏油路,左侧是干皱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坚硬,这里那里,点缀着断石残碑。

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

转过布满枯树的小山,那一大片废墟呈现在眼底时,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

而在乱石衰草中间,仿佛应该有着妲已、褒姒的窈窕身影,若隐若现,迷离扑朔。

因为中国社会出奇的“稳定性”,几千年来的传统一直传到那拉氏,还不中止。

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畅春园的一部分。

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

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

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

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

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

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

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

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

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

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

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

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标准境界,所以以“法”为名,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

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

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

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已的责任罢。

风在路后另一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

我诧异的回转身去看了。

暮色四合,与外观的石块白得分明,几座大石叠在一起,露出一个空隙,像要对我开口讲话。

告诉我这里经历的烛天的巨火么?告诉我时间在这里该怎样衡量么?还是告诉我你的向往、你的期待?
风上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

我忽然醒悟了。

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然而我没有为这斗争过么?便在这大龟旁,我们几个人曾怎样热烈的争辩呵。

那时的我,是何等慷慨激昂,
是何等地满怀热忱!但是走的只管走了。

和人类比较起来,个人的一生是小得多的概念了。

而我们呢?我们的经历自不必提起了。

我却愿无愧于这小得多的概念。

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在它们的翅膀底下,晚露已到最艳丽的时刻。

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

那娇红中又透一点蓝,显得十分疑重,正配得上空气中的摸得着的寒意。

这景象也是我熟悉的,我不由的闭上眼睛。

“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

事隔30佘年,我又在和年青人辩论了。

我不怪他们,怎能怪他们呢?我嗫嚅着,很不理直气壮。

“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

”“匹夫有责。

”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的说出我嗫嚅着的话。

“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突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
他不答,我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

迤逦行来,已到水边。

本已成冰。

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

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

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

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是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树旁乱草中悉窣有声,原来有人作画。

他正在调色板上蘸着颜色,蘸了又擦,擦了又蘸,好像不知怎样才能把奇异的色彩捕捉在纸上。

“他不是画家”。

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前面高耸的断桥便是圆明园惟一的遗桥了。

远望如一个乱石堆,近看则桥的格局宛在,桥背很高,桥面只剩了一小半,不过桥下水流如线,过水早不必登桥了。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

”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们仍然看落照。

通红的火球消失了。

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

浓处如酒。

淡处如梦。

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仿佛听得说要修复圆明园了,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

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导读赏析】
宗璞,女,散文家、小说家。

生于北京,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在《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做编辑。

著作有中篇小说《三生石》、童话集《风庐童话》、《宗璞散文选集》等。

宗璞出生于书香门
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

孙犁评价她的散文说,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意调节。

本文写对历史废墟――圆明园的凭吊与思考,内涵丰富,主题深刻。

阅读本文,心情是沉重的。

圆明园是废墟,是历史的见证,凭吊它,怎能不引发人们深刻的思考?本文的主旨意在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凭吊,聆听,而思考,表达作者呼唤人们改造这“凝固的历史”的愿望,并号召人们在改造历史上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主题的表达并非直接说明,而是借对废墟的描写、回忆、联想逐渐明朗的。

理解时应紧紧围绕文章的思路。

思路与文章的结构有着密切关系,结构是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

本文是如何安排结构、组织材料的呢?读完全文,我们不难发现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写作顺序,主要写自已冬日漫游圆明园遗址,先写眼前的所见,表达作者对历史的凭吊,然后借对风声的描绘引出聆听到废墟的召唤,即由实景实写到虚景虚写。

最后又由废墟的召唤而引发深沉的思考,阐释改变废墟这一疑固历史所应承担的责任,从而点明主题。

即全文的思路为凭吊――召唤――思考,思路清晰。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景物描写具体而细致,且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作品一开头“冬日的斜阳无力”一词与作者沉重的心情十分吻合。

第1段中还写到“干皱的田地”,点缀着的断石残碑,冬日的凄冷,突出凄清、寂静的氛围。

倒数第3段的景物描写,写落照、远山,使作者联想到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此时的意境是浓重而情感激动的。

整篇文章的写景笔墨,作者就像是一个画家,在一笔一笔地细致雕刻,一个色块一个色块地精心挑选,从而为作者的思考和抒情营造了一个鲜明的整体氛围。

【阅读训练】
1.“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在这句话中作者用了几处比喻?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4分)
答:
2.“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3分)
答:
3.“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请你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3分)
答:
4.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
5.作者听到了“废墟的召唤”,但是年轻人却尚有疑惑,作者说“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

”“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这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认识?(4分)
答:
【今日积累】
1.文中佳句:
※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

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

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是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仿佛听得说要修复圆明园了,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

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2.相关名言:
※旧的历史带着他的诗、画,与君子小人,必须死!新的历史必须由血里产生出来。

——老舍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

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的。

——李大钊
※粉落椒飞知几春,风吹雨洒旋成尘。

莫言一片危基在,犹过无穷来往人。

——刘禹锡《故洛城古墙》
3.相关文段:
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过程,是归宿。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

废墟表现出的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

废墟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节。

废墟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

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拥挤了。

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遮盖,不能设想,古罗马角斗场需要重建,庞贝古城需要重建,吴哥窟需要重建,玛雅遗址需要重建,就像不能设想,远年的青铜器需要抛光,出土的断戟需要镀镍,宋版图书需要上塑,马王堆的汉代老太需要植皮丰胸。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

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上升为寓言。

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

圆明圆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圆,多么得不偿失。

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愤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抹去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

但是,收拾来的又不是前夜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

——选自余秋雨《废墟》
【古文阅读】
骠骑将军霍去病⑴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⑵,有气敢往。

天子⑶尝欲教之孙、吴⑷兵法,对曰:“顾⑸方略⑹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天子为治第⑺,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⑻重爱之。

注:(1)本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为编者加。

骠骑将军,汉代将军名号。

霍去病,西汉名将,官至骠骑将军,封冠军侯。

他曾先后六次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2)泄:不泄密。

(3)天子:指汉武帝。

(4)孙、吴:孙武和吴起,都是古代著名军事家。

(5)顾:看。

(6)方略:方法谋略。

(7)治第:建造住宅。

(8)益:更加。

【答案解析】
1.答案:这段话一共有四个比喻:第一个本体是荒野,喻体是海洋;第二个本体是荒草,喻体是海藻;第三个本体是乱石,喻体是泡沫;第四个本体是建筑遗迹,喻体是船只。

出题意图:考查对形象化语句的理解。

答题思路:这句话里面有明显的比喻词,抓住比喻词就可以知道什么是本体和喻体了。

答题误区:有的同学可能会把荒野比喻成海洋的一点丢掉,主要是由于思路不够细密导致的。

2.答案: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一直若无其事地、悠闲地停泊在那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它又永远象征着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作者说历史在这里凝固了。

出题意图:理解文中关键语句。

答题思路:回答这个题目与仔细阅读上下文的内容有很大关系,前文的语句,后文对“我并没有凝固”的描写,都可以起到提示作用。

3.答案:作者在这里等于是肯定了个人在历史上的相对价值和作用,意思是说,自己也要追求在历史上的贡献,希望能够为之奉献些什么。

出题意图:理解文章中选用的材料的作用,理解含蓄语句的寓意。

答题思路:文章说到了:“和人类比较起来,个人的一生是小得多的概念了。

而我们呢?我们的经历自不必提起。

我却愿无愧于这小得多的概念。

”然后举出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例子,这就说明作者希望像他那样为历史做出自己的贡献。

4.答案: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历史,两者相辅相成。

出题意图:考查同学们对文章思路的把握。

答题思路:这个题目也要联系前后文来回答,并且要明确作者有最后的认识是经历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的,看清作者认识的变化,就会知道他的前后表述并不矛盾了。

5.答案:作者认为废墟召唤的含义是召唤人们继续奋斗,以改造历史。

年轻人却认为自己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和环境,作者说“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意思是说探索方法、改造环境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出题意图: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对含蓄语句的理解能力。

答题思路:作者在文章中应该是有意识
设计出了年轻人的,他们之间的一段对话更说明了人们在为探索未来的道路上寻找希望在做努力。

这道题的难度可能在对“怎么样”的理解上,只要联系上下文内容就可以看透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