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阶段及其特点.doc

合集下载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历程及其意义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历程及其意义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历程及其意义从19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注。

在改革开放近40年的历程中,中国国有企业经历了从探索到总结再到深化的过程,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模式。

国有企业的改革不仅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强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全球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初期探索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需要改革国有企业的管理和经营,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最初,国有企业的改革是由一些实践家和学术界的专家们提出的,并且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与认可。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采用了多种改革方式,包括试点、改制、合资等方法,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程。

然而,这些探索性的改革往往缺乏系统性和规律性,产生了一些问题和困难。

二、国有企业改革总结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总结和完善的阶段。

在经过初期的试错之后,政府着手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

1984年,全国性的工业企业改革会议召开,强调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才能有效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

此后,国有企业的改革不断进行深化和完善。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

在“私有化”的背景下,中国逐渐承认了“市场有效配置资源、国有企业有社会属性”的政策,规定了“一手由国家代表、二手由市场制定价格”的国有资产配置模式。

这项改革为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也为中国首次解决了国有资产是否要私有化的问题提供了思路。

同时,中国采用了一系列措施,如引入竞争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内部治理等,改进了国有企业的运作和管理。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强改强”进入21世纪后,中国政府开始着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目的在于加速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

这也是中国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过渡的重要阶段。

第二讲国企改革

第二讲国企改革
股份有限公司的涵义 公众公司,主要有发起设立和募集设立两种设立 方式 运行特点: →有严密的组织机制 →红利按同股同利,按资分配原则派发 →公司股东个人财产与公司财产分离 →公司股份可以自由转让 →可实现有效的管理 →公司不容易保密
股份有限公司 又称股份公司,是指注册资 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 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认购的股份对 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 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企业法 人.
英美的公司治理结构
是一种原生的治理结构,更多地保留了古典企业制度的 "资本雇佣劳动"的特征.所谓"原生的"是指制度安排 更多地来自公司当事人之间的自由的产权交易,外部法律 的作用主要是对这种自发形成制度的认可和保护.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治理层次的增加,"股东至上主义" 的治理理念仍然保留下来. 在这种治理模式中,出资人的组织即股东会是最终委托人, 然后通过层层的委托代理关系,直到公司的一般雇员,所 有公司员工都被视为股东的"打工仔",公司生产经营的 目标被归结于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股票升值或股东获 得更多的股息,红利)
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3——有限责任公司 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3
有限责任公司的涵义 非公众性的公司,设立程序较简单 公司的运行特点: →公司设立董事会,一般采取董事单轨制,即董事长和经理 由一个人担任,集决策权和指挥权于一身 →公司股东可作为公司雇员直接参加公司的管理,以保障自 己的利益 →股东所拥的股份不能上市流通,转让 →公司红利按各股东股本的多少进行分配 →公司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清偿责任
企业的特征
直接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 目的是追求利润 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实行独立核算, 是纳税的单位 拥有经营自主权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经验总结自1978年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国有企业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开放初期的试验阶段、1990年代的重大和2000年以后的深化和完善阶段。

在开放初期,国有企业面临许多问题,如低效率、高成本、盈利能力低下等。

于是,政府开始实行试点和探索市场化的方向。

1979年,深圳特区成立并试行了一系列措施,标志着我国国有企业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随后,国家推行了分税制、土地流转、人事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激发了国有企业的活力。

1992年的《关于加快国有企业的决定》是国有企业的里程碑。

这个决定提出了以转制为核心的方案,即将一部分国有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制企业,并通过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来提高效率。

此举进一步加快了国有企业的步伐。

同时,政府还为国有企业提供了优惠政策,通过注资债转股来缓解国有企业债务问题,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并优化了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

2000年以后,国有企业进入了深化和完善阶段。

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加强了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和监管。

2024年,国家进一步扩大了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力度,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意见》,加强了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和监督。

同时,国有企业纷纷进行了混合所有制,引入民营资本和外资,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国有企业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坚持市场化方向。

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激发企业活力,提高效率和创造力。

同时,政府应当为市场提供公正、公平、透明的环境,确保企业在公平竞争中获得发展机会。

其次,优化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通过转制、改制和混合所有制,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

政府应当减少对国有企业的干预,鼓励企业自主经营和创新。

再次,增强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和监管。

政府应当完善资产管理机制,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利用。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在这个过程中,国有企业的体制和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不断变革、改进的成果也在此产生。

本文将围绕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进行探讨。

一、改革背景中国改革开放起初为实现农村大跃进目标,是一种高度集中的体制,以农村为主,小城镇企业为辅并不重视国有企业。

直到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一段时间,中国政府开始思考国有企业的发展问题,准备推出国有企业改革。

但是由于国有企业拥有广泛的社会资源、强大的政治力量和根深蒂固的管理体制,国有企业的改革相对较难。

因此,国有企业的改革一直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漫长的过程。

二、改革进程1.第一步: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益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益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步。

这个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工具是“谁亏谁封闭”政策。

这个政策的实施是对国有企业负责的标志,使得国有企业要想生存必须追求利益最大化。

2.第二步:改革企业管理国有企业的管理与效益直接相关,提高效益需要在管理上下功夫。

1987年初,中国开始推行“企业管理三重分层制”,即将企业领导、生产管理和生产现场三级分离。

这个政策对国有企业的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3.第三步:股份制改革股份制改革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这个阶段,大量的国有企业开始引进外部股东,扩大企业经营收入、提高企业的效益、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

随着股份制改革的推进,企业的内部管理体制和企业所有权结构也得到了深度改革,国有企业逐渐向股份制企业转型。

4.第四步:残余国有企业改革此时,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最后一个关键阶段——残余国有企业改革。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剥离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坚定实施区分政企、政民分开的战略思路,进一步深化改革。

三、改革的影响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改革导致了企业的内部效率和生产力的提高,大幅度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益质量。

同时,国有企业的贡献也体现在了中国国际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上。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近些年来,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成为了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

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关系到民生福祉。

本文将探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取得的成绩、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改革历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起源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然而国有企业却暴露出效率低下、管理腐败等问题。

面对这一困境,中国政府开始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尝试。

首先,1992年的“三十万亿产权制度创新试点”使得国有企业的管理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开始分离,打破了过去的“大锅饭”模式,让国有企业更加市场化。

随后,2003年的国有企业法修订进一步落实了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了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效率。

二、取得的成绩国有企业改革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首先,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由于国有企业在资源领域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改革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国有企业改革提升了企业效益和竞争力。

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国有企业得以摆脱行政干预,提高了效率和盈利能力。

例如,中国石油、中国移动等一系列国有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

三、面临的挑战然而,国有企业改革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国有企业的产权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

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国有企业的产权体制已经得到了初步建立,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隐性的利益纠葛和不法行为。

其次,国有企业改革也面临着市场化程度不足的问题。

尽管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面临着行政干预和政府指令经营的困扰,缺乏市场竞争的活力。

四、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了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完善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国有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加强对公司经营决策的监督,提高透明度和责任意识。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国有企业逐渐成为了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力量。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中国的国有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了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改革国有企业的所有制和管理体制,使他们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促进经济增长。

改革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八十年代在80年代初期,中国的国有企业面临了严重的财务危机。

为了应对这一危机,当时的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削减国有企业的人员并引进市场机制,但改革的速度并不够快。

第二阶段:九十年代至新世纪初在改革的第二个阶段,中国政府逐渐加强了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力度。

在90年代中期,政府开始推行“改革并转制”的政策。

通过这一政策,政府将企业的管理层从官僚体系中解脱出来,把国有企业转化为股份公司,并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

第三阶段:新世纪至今在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国有企业继续推进了改革的步伐。

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并加强了对企业的监管力度。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企业的财务监管,并推行了员工持股和股权激励等激励政策,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果经过多年的改革,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改革的成果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资产规模的扩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作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国有企业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在国际竞争力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就。

中国的一些世界著名企业就是国有企业,例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银行等。

二、经营效率的提高通过股份制改革和引入激励机制,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得到了提高。

企业的管理层更加注重效率和效益,并注重市场竞争。

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的质量也随之大幅提升。

三、就业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国有企业在中国的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就业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国有企业改制发展阶段

国有企业改制发展阶段
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对国有企业的改制过程进行全程监管,确保 改制的顺利进行。
信息披露制度建立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国有企业定期向社会公众披露改制进展情况 、财务状况等信息,增强国有企业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04
国有企业改制成效与影响分析
经济效益提升
经营效率提高
通过改制,国有企业引入了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提高了经营效 率。
对策建议
01
推进体制改革
通过改革企业治理结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和灵
活性,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02
优化债务结构
通过债务重组、资产剥离等方式,减轻企业的债务负担,为企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薪酬待遇等方式,吸引和留住高素
质的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未来展望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通过改革和调整,国有企业将逐 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所有 权与经营权分离,完善公司治理 结构。
创新驱动发展
国有企业将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 展,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产 业升级和转型。
社会责任担当
国有企业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关注环保、公益等事业,树立良 好的企业形象和社会声誉。
国有企业改制发展阶段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国有企业改制背景与意义 • 国有企业改制发展历程 • 国有企业改制主要内容与措施 • 国有企业改制成效与影响分析 • 国有企业改制面临的挑战与对
策建议 •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展望
01
国有企业改制背景与意义
国有企业改制背景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随 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弊端逐渐显现。
06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展望

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

回顾国有企业改革走过的二十多年历史,我们可以取得如下认识: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就是要解决国有企业的产权问题;改革的终极目标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此政府要从绝大多数国有企业中退出,不再直接经营企业;而改革的难点是要从国家对社会经济高度垄断的格局转化为多元分散的市场经济,其间不仅横着巨大的制度鸿沟,缺乏现成的中间制度可以过渡,而且在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障碍,由此造成国有企业改革仍然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中国整体改革的进程。

一、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回顾国有企业的改革至今已走过二十多年的历史,回顾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6年,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

传统的国有企业是委托人即政府垄断了企业近乎全部的剩余权利的奢望,也没有创造剩余产品的积极性。

因此国有企业势必会长期处于了低效率运行状态。

由此不难看出,让渡国有企业的经营权,必然会对经营者积极性产生激励,进而有利于改变过去权力集中与外部化的状况,使企业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针对传统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经营者缺乏自主权和低效率运行的弊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推动了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

1979年4 月中央工作会议做出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决定,同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管理体制改革文件,并在四川省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

根据中央政策,政府向企业让渡了生产自主权、原料选购权、劳动用工权和产品销售权等十四项经营权。

经营权的让渡意味着企业的经营者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明显提高。

许多文章在回顾放权让利这一阶段的时候,认为这是一种浅层次的、带有权宜之计的改革。

但,正是由于这一过渡性制度的安排,才使得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979年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比1978年增长了10.1%,高于1957—1978年的平均增长率。

国企改革阶段总结汇报

国企改革阶段总结汇报

国企改革阶段总结汇报国企改革是指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的过程,旨在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率,推动国有资本优势转化为企业优势,实现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国企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下面对国企改革的阶段进行总结汇报。

第一阶段是“试点探索”阶段。

这个阶段是国企改革的起步阶段,为了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改革模式,我国从沿海地区的一些城市开始试点探索。

例如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让国有企业得以获得更多的市场化经营权,加速了国企改革的步伐。

第二阶段是“初步改革”阶段。

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我国国企改革进入了初步改革阶段。

在这个阶段,针对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如低效率、浪费资源、权责不清等,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例如引入市场机制,实行股份制改革,引入外资等。

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激发了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

第三阶段是“深化改革”阶段。

在初步改革的基础上,我国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

这个阶段,我国国企改革的重点是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监管等。

通过引入市场化和法治化的机制,加强国有企业的管理和监督,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透明度。

第四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阶段。

在前三个阶段的改革基础上,我国国企改革进一步全面深化。

这个阶段,我国国企改革的重点是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加强市场竞争,推动国有资本的市场化运作。

通过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推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国际企业的合作,提高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总的来说,我国国企改革经历了试点探索、初步改革、深化改革和全面深化改革等多个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改革,我国国企的效益和竞争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国有经济的市场化、法治化水平明显提升。

然而,国企改革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例如国有资产管理、企业负债问题等,需要继续进行改革和完善。

因此,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创新改革举措,进一步推动国企改革的顺利进行。

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

案例
武汉市自2003年启动新一轮国有企业改制以 来,共支付各类成本71.3亿元,保证了33.9 万名在册职工的合法权益。几年来,武汉市 共在改制中解决企业拖欠职工“三金”、工 资、医疗费等21.56亿元,人均6359.88元, 在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方面解除职工后 顾之忧。
武汉市13家金融机构联合调查认定,武汉近 年改制的113家国有企业金融债务总额为89.4 亿元,形成拖欠32亿元,其中已造成损失 19.69亿元。国有企业改制产生的巨额金融债 权亏空,已影响了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并恶 化了武汉市金融生态环境。
改革现状
• 市场化不足,过于依靠垄断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移动、中国联通 、中国电信这6家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占到中央 管理企业利润总额的一半以上,中国移动通信集 团在2009年以利润总额1484.7亿元成 为全球“最赚钱的运营商”,但其服务质量和通 讯费居高不下却为用户广为诟病。中央企业进入 房地产市场也使“地王”频现。国有企业过分依 赖国家的政策优势,使得其在市场的真实竞争实 力值得怀疑,不促进国企产生改善服务质量,增 加产品质量的动力,同时也不利于维护消费者的 享受优质服务的利益。
产生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
• 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主要是由企业管理 观念陈旧管理模式落后、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企业财务有决策失 误、企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与偿债能力的不确定 性等原因造成。进一步可以通过财务数据分析具 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 提高经营者素质,较少决策失误 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防范风险 企业要有开拓创新和努力拼搏的精神,要有竞争 与合作的心态
国有企业改革
ACCA22 戈娜 化沁 杨梦薇

我国国有公司改制的阶段及其特点.doc

我国国有公司改制的阶段及其特点.doc

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阶段及其特点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有企业改制主要经过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80-2000年经历了放权让利、以承包为主要方式的两权分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等过程,始终是以行政管理为主,着力解决了企业经营方式市场化的问题,属于更名式改制,只大体解决了一些浅层次的矛盾。

第二阶段:2000年以后国家着力解决国有企业体制市场化的问题,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法律主体的独立地位得到确定,使国企改制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

主要表现在:1、企业分类依据发生变化_企业形态法律化;(企业组织形式)2、明确了企业改制的方向_产权制度的改革;(独立法人资格)3、明确了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调整_职工身份置换和经济补偿;(契约关系)4、明确了改制成本的支付_预留改制费用;(民法等价有偿和公平原则)5、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过去的下岗分流)6、国资委成立_确立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从国营企业到国有企业直至国有资产。

(称谓的变化)我国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制度现状及问题4 我国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制度现状我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国有企业体量大,行业分布也十分广泛。

不同行业国有企业处于不同的竞争环境,其薪酬水平也存在一定差距。

特别是,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由于受以往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不同行业、不同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存在一定差异,也客观上造成了不同市场竞争领域国企高管薪酬的差异。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薪酬体系呈现如下特点:1.全部国有企业中,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薪酬一般高于非垄断行业。

垄断行业国有企业,主要是指分布于行政垄断行业和自然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

航空运输业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加工及炼焦业是两个典型的垄断行业,农林牧渔业与文化传媒业是典型的非垄断行业。

由图1可知,总体上,垄断行业国企高管薪酬一般要高于非垄断行业。

处于垄断行业的航空运输业国企高管平均薪酬最高,达到270.15万元,处于非垄断行业的农林牧渔业国企高管平均薪酬最低,为113.77 万元。

国有企业改制的历史与现状

国有企业改制的历史与现状

国有企业改制的历史与现状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国有企业经历了多次改制,其主要形式包括股份制改制、集体改制、产权转让和股权分置改革等。

通过这些改革,中国国有企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和转变,一些国有企业通过改制成功地实现了产权多元化、经营机制多样化和企业文化多元化。

国有企业改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中国政府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引入市场经济机制。

国有企业改制的初衷在于改善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提高效益和竞争力,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国有企业改制的主要形式是股份制改制。

通过将国有企业的股权进行划分和出售,吸引外部投资者参与企业的经营,从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进一步加大了国有企业改制的力度,推行了深化改革的战略,加快了国有企业的集体改制和产权转让,同时也开始了股权分置改革。

通过这些改革,一大批国有企业实现了经营机制的多样化和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成果。

然而,国有企业改制也面临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改制过程中,一些国有企业的资产流失较为严重,一些国有企业改制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经营效果,甚至出现了一些悲剧性的现象。

这些问题主要源于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财产权的不清晰,产权分置改革的不完善,以及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合理等原因。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制也在不断推进。

近年来,中国国有企业改制的主要方向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即将国有企业引入民间资本,实现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深度融合。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制的主要形式是通过发行A股、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资产重组和股权分置改革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同时推动国有企业向市场导向型企业转变。

国有企业改制的主要目的是推动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促进国有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国有企业改制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保障产权的明晰和市场化的运行,加大对改革措施的政策支持和监管力度,同时也应当加强对国有企业改制的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促进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国有企业改制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阶段

国有企业改制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阶段

国有企业改制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改制成为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一环。

改制旨在解决国有企业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问题,让国有企业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提高其竞争力和效益。

国有企业改制的过程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包括产权改革、公司治理结构优化、混合所有制等。

一、产权改革是国有企业改制的关键一环。

产权改革的目标是明晰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确保国家作为最高管理层对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产权改革的实施涉及企业的产权划分、划归和转让等环节,旨在建立健全的产权制度,明确国家、集体和个人的产权边界,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决策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二、公司治理结构优化是国有企业改制的重要举措。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旨在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企业治理体系,提高国有企业的内部决策效率和监督机制。

这包括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权责分工,推动公司法人治理模式的落地实施,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和高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通过这一系列改革,国有企业的经营决策将更加科学合理,企业的运作将更加透明规范。

三、混合所有制是国有企业改制的重要路径之一。

混合所有制指的是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形成合作、联营或者引进外部投资,实现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的有机结合。

这种方式有助于引入市场化的运营机制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同时,混合所有制还加强了国有企业的监督和约束,促进了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提高了国有资本的流动性和利用效率。

国有企业改制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在改制过程中,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完善产权制度,加强公司治理,引入竞争机制等。

同时,国有企业也要建设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团队,加强内部培训和人才引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力。

总之,国有企业改制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阶段。

通过产权改革、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和混合所有制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推动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3个阶段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3个阶段

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来看,改革的脉络呈现出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推进特征。

本文通过透视国有企业改革进程,揭示推动每一阶段改革的基本因素和根本动力,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推动模式进行全面梳理与总结,以便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国有企业改革中把握规律,掌握主动,尽快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乃至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一、1978~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初步探索从1978年到1992年,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1.国有企业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有企业改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1979年7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

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并打开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约束机制难以规范,出现了企业为扩大自销比例而压低计划指标、不完成调拨任务和财政上缴任务等问题,结果是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出现了“工资侵蚀利润”和行为短期化问题。

实践效果与改革预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背离。

在这种情况下,1982年中央推广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旨在解决放权让利中暴露的问题,处理好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解决大锅饭问题,在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收到了成效,尤其是国家财政赤字大幅减少。

但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不平等,企业内部条件也千差万别,该政策很难找到可操作化的指标来规范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企业激励不足问题十分严重。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和成败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和成败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和成败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国有企业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指令管理和企业自燃不断。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了国有企业改革,旨在加强企业的职能,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在分析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和成败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转变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

早期的国有企业是部门主管管理和重资产为主的,因此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通过外部融资、企业重组、内部管理等措施,实现企业市场化和经营效率提升。

外部融资: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国有企业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提高谈判力和竞争力。

企业重组:通过合并、分割、转制等方式优化和整合国有企业,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效益,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内部管理:通过引入市场化经营和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建立自主决策、内部控制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执行力。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公平竞争,同时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手段。

通过国有企业改革,中国也希望进一步加强政府与市场的合作与协调,合理的利用市场和政府的力量,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引进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内部改革”和“深化改革”。

第一阶段:引进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眼光逐渐从自身固有体制改革转化为引进外部因素来推动企业改革。

出口成为企业改革的切入点,国外市场标准逐渐对中国企业产生影响,国家也减少了对于企业征收上缴型的税收政策。

那个时候,中国政府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来推动实施企业改革。

这个阶段,尽管引进的外资和技术对中国企业的现代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但是外资和技术引进同样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等,在后来的斗争中也逐渐增强。

中国国有企业治理改革.

中国国有企业治理改革.

伟大的经济学家
熊彼特
第五、关于“自主创 新” 问题
自主创新是企业产品能否走俏的关键
德國ICE高速列車在德國科隆和特羅 斯多夫之間的鐵路上的資料照片。
中国贴牌产品之痛:95%的利 润被品牌商拿走
第六、关于解放思想 问题
四、国企改革出路何在
第一、为企业家造 一把“制度伞”
第二、提高自生能力 是国有企业改革的 根本出路

经过十四大之后的十年时间,上述两方面国 有企业改革任务推进的程度及面临的外部条 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分布结构发生了深刻的
变化 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及特大型国有企业股份公 司制改造进展显著 政府与国有企业的相互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 企业与外部经济联系的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

1959年生于陕西省吴 堡县,1982年获西北 大学经济系学士学位, 1984年获硕士学位, 同年进入国家体改委中 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 从事改革理论和政策研 究,1990年9月入牛津 大学读书,1992年获 经济学硕士学位(M. Phil.), 1994年获博士 学位(D. Phil.), 1994 年8月回国到北京大学 工作,现为北京大学光 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 学教授,北京大学工商 管理研究所所长,同时 兼任牛津大学现代中国 研究中心研究员。


自1983年开始采取第一步利改税,即把国有企业应 上缴利润和税合并,采取利税合一的方式,按照统 一确定的比例上缴财政,其余则属于企业。 到1984年采取第二步利改税,即把国有企业利润的 100%全部纳入“ 利税合一,按章纳税”的轨道。 为了提高对国有企业的约束力度,采用了“ 拨改 贷”,即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由原来的财政 融资拨款,改为通过银行贷款 。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方向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方向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方向一、改革前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而国有企业则是计划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承担着国家工业化建设、国防建设和收储粮食等重要任务。

然而这些任务往往被紧急任务或政治目标所替代,大量资源被优先分配于所谓的“政治工程”和对外经济援助,导致重点工程的建设经费不足、投入不力,项目质量下降等问题逐渐突显。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有企业改革也随着改革的深入而展开。

改革方案吸取了前苏联、波兰、匈牙利、科威特、化工和汽车等国家的经验,提出了“市场经济”、“完全成本核算”、“企业自负盈亏”等新的运作模式和经营思路。

二、改革开放后的国有企业改革历程1.体制改革成果的初步收获1978年以来,国有企业改革涉及的重要领域和方面涵盖了经济制度、产权制度、税制、金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

1982年,新形势下的国有企业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社会主义企业的运行体制,即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购销批发、投资修建等经营自负盈亏,实行点集二元经济体制,同时建立了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的格局。

自此之后,国有企业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改革道路。

2.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自90年代以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领域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革,最重要的特点是逐渐从改革中等到经营管理、企业自身改革、从传统的生产组织体系向创新的企业组织模式转化。

国有企业改革的大招之一是将原来垂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变为市场体系,构建市场化的企业机制改变行政管理模式为企业主导,如样板点、品牌建设、股份制、新三板等。

此外,在物资供应、非税收入等方面也进行了改革。

五年计划期间,改革措施的范围扩大到了所有领域,国有企业从完全的计划经济蜕变为市场经济,资产变现、企业重组、管理改变、股份制变革的影响逐步发挥,向非限制性的和被允许的市场化转化。

3.现今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方向改革是一个不断开放、不断取得进展的过程,当万事达公司的企业权益上市,中国的股市也开始出现,并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国有企业改制发展阶段

国有企业改制发展阶段

国有企业改制发展阶段xx年xx月xx日•改制背景与原因•改制历程与阶段•改制的政策与措施•改制的成效与影响目•改制的困难与问题•深化改制与展望录01改制背景与原因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投资或控股的企业,分为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参股企业等。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承担着重要的经济职能和社会责任。

国有企业的定义和分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由国家计划指导,企业生产、销售、分配等环节均受到国家计划的严格控制。

这种体制下,国有企业的自主权较小,缺乏活力和竞争力。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行机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不灵活,导致企业缺乏创新和活力,生产效率低下。

同时,由于国家对企业的干预过多,企业难以发挥其潜力。

国有企业面临的困境资金短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

一方面,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资金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不佳,导致资金周转不灵。

市场竞争压力增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有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企业的竞争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需要进行改制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改制的必要性提高企业效率01通过改制,国有企业可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实现政企分开、权责分明、市场化运作,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缓解资金短缺02改制可以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等方式缓解国有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发展空间。

应对市场竞争03改制可以使国有企业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应对来自国内外企业的竞争压力。

02改制历程与阶段1978年-1987年国有企业改革刚刚起步,主要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经济责任制等措施来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1984年-1986年从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到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全面推进,通过实行两步利改税,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以税收的形式固定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阶段及其特点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有企业改制主要经过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80-2000年
经历了放权让利、以承包为主要方式的两权分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等过程,始终是以行政管理为主,着力解决了企业经营方式市场化的问题,属于更名式改制,只大体解决了一些浅层次的矛盾。

第二阶段:2000年以后
国家着力解决国有企业体制市场化的问题,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法律主体的独立地位得到确定,使国企改制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

主要表现在:
1、企业分类依据发生变化_企业形态法律化;(企业组织形式)
2、明确了企业改制的方向_产权制度的改革;(独立法人资格)
3、明确了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调整_职工身份置换和经济补偿;(契约关系)
4、明确了改制成本的支付_预留改制费用;(民法等价有偿和公平原则)
5、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过去的下岗分流)
6、国资委成立_确立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从国营企业到国有企业直至国有资产。

(称谓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