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导读作业 孟子人性善述论

孟子导读作业 孟子人性善述论
孟子导读作业 孟子人性善述论

孟子人性善述论

摘要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的基点,是孟子人道精神在动乱不堪的时代的选择,孟子人性善的实现途径是自我反省和恪守道德规范。本文从性善论的内容,基本观点、性质和现实意义三个方面来阐述孟子性善论。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内容基本观点性质现实意义

孟子是儒家学派第一个提出系统人性理论的人,性善说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成为儒家学派最有代表性的人性学说之一。孟子在人性上主张性善,在《孟子·滕文公上》最早提到性善,“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孟子的性善论是儒学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的人性理论,在当时及对后世的人性理论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孟子的很多思想都是从人性之善出发进行论证的,性善论是孟子思想的基点。

在政治治理上,孟子提出“保民而王”,孟子在论证实施仁政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时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孟子·公孙丑上》),其中的“不忍人之心”其实就是人性之善,孟子将性善作为仁政的基础,实施仁政便可实现王道。

在道德观念上,孟子提倡“舍生取义”的重义轻利的道德价值导向,并且在论证时也认为作为性善之一的“义”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明确提出“取物以时”的自然和谐的主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

可见孟子的性善论是其思想的出发点。孟子是中国历史上性善论的代表, 对性善论的阐述最为详细[],了解孟子的性善论有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孟子的思想,本文从性善论的内容,基本观点、性质和现实意义三个方面来阐述孟子性善论。

一、孟子性善论的内容

(一)性善

孟子关于人性善的论述主要出于《告子上》和《公孙丑上》。

在《告子上》中孟子与告子、公都子展开了有关人性善的讨论,孟子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从人天生的资质看,可以使它善良,便是我所说的善良。言外之意,人天性中具有某种资质,这种资质在日后各种条件的促成下,可以发展成为现实中的善行,孟子于是将人向善的资质定义为人性善。

性善是孟子在人性上的独到见解,是一种价值选择、理念追求,孟子为我们明确了人生态度,指引了人生方向,告诉我们人生价值的共同追求是真、善、美。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讲人性之善,是就人心而言的。孟子认为人

的本性是善的,孟子指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不善,水无不下”,这句话里“人性”与“水”相对,“善”与“就下”相对,所以孟子是说人具有向善的本性,孟子阐述了善的内容是“四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炙。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徒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告子上》)”孟子认为人天生具有一种最基本的天赋本性,即“不忍人之心”。

牛山之木尝美类,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莫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灌灌也。人见其灌灌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告子上》)

孟子以牛山作比,说明人的善性就像山上的林木,需要不断滋养方能壮大。既然善性需要滋养,就需要滋养的方式,孟子于是提出了滋养善性的方法。

(二)滋养善性的方法—尽心、知性而知天

《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妖寿不二,修身以俊之,所以立命也。”对个

人来说,充分发扬善良的本心,就能体会人性的真谛。懂得了人的本性,就懂得天命了。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善性,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无论寿夭,都不三心二意,以此等待天命,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尽心、知性而知天的过程是从对内的探求开始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尽心上》)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尽心下》)

很显然,对于人性的两种追求,孟子是以能否实现作为人性的必然,因而要努力顺从向善的天性,求其实现,不能让物质欲求损害了人的善性。他说:“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公孙丑下》)

(三)以人性善为基础,治民以仁政。

对士君子而言,他们具有培养善性的意识和自觉,而普通人虽有善性,却缺少自觉,因为外界形势改变了他们的本性。“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颗;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

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告子上》)人性向善就像水向下流样,水往山上流,不是水的本性,而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同样人也有不善,但那不是出于人的本性,而是形势改变本性的结果。所以君主要创造有利于培养善性的社会环境,孟子由此展开了他的仁政思想。

孟子以人性善为基础,将培养善性与推行仁政联系起来,为诸侯国君指出了一条一统天下的道路,这就是他为什么要将人性向善的可能性定义为人性善的目的。虽然他没有明确说明人性中的物质欲求具有向恶的可能性,但他在“养心莫善于寡欲”的论述中意识到物质欲求对培养善性的不利,这种不利在荀子那里直接成了人性恶的证据,而善则是后天人为的结果,由此展开了他的礼治主张。

二、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

(一)人性是善的

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就说明善是人的本性,就如同水向下流一样平常。

孟子讲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不仅把心限定在善良和道德范围内,而且认为这个“心”是人人固有的。

(二)性善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差别

也就是说人之性应该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孟子说:“人之

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与禽兽相异的地方很少,庶民把这些相异的地方去掉了,只有君子注意保存。又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4] 孟子谈的人性,主要是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讲的。他认为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与禽兽相区别的特性,这种异于禽兽的人性就是人作为“类”而与其他“类”的本质区别所在。

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形成的。孟子认为人之所以生来就有共同的善性,与人生来就有共同的口耳之欲的道理大体相同。

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耳目口鼻四肢和仁义礼智之心。身与心都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对于人的耳目口鼻四肢和由此产生的各种物质欲求,孟子淡然视之,认为这只是人的自然属性,是一种生存本能和生理需要。并非人的本质属性,凭此并不能把人与禽兽区别开来。只有人的心理需要和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正是它们使人真正脱离了动物界而成为天地间最高贵的存在。所以,孟子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眸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意思是说,君子所得自天的本性,仁义礼智深深植根在他的心.中,它生发出来的神色温润清和.表现在颜面.显露于肩背.遍及到四肢,四肢一动作.不待用言语说明,人们一看便知道了。这表明,孟子所讲的性善是就人的本质属性而言的。具体地说.性善的内容就是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这四“心”.四“心”是性善的根本标志,每一“心”都县人之所以为人的必要条件吗,缺一而不可。

(三)人的善性体现为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四心

孟子又称之为“不忍人之心”。四心即仁义礼智这“四端”。“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讲到:“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因此可得出,他认为四心或仁义礼智“四端”犹如人的身体是人本来就有的。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那么,如何才能使“四端”“扩而充之”以至性善臻于完备?孟子认为,首先要有从善如流的主观愿望。他说:“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豚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也。”(《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要想成为尧舜那样充分实现性善的人并不困难,只要愿意“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孟子·告子下》)。即只要能以尧舜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作为行动的准则努力实践,就“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有了向善的主观愿望之后,必须通过自我反省的修养方法去寻求放大了的善心。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

三、孟子性善论的性质

从孟子“性善论”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的“性善论”包括生而固有的“四端”,这是说明“性善”具有普遍性。同时还包括后天的“扩充”才能使“性善”完备,他看到了后天的外部环境对人性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这种认识显然有接近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倾

向,在当时历史发展的条件下孟子能看到这一点是十分可贵的。这是否就可以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是唯物主义性质呢?

孟子是在人性先天而善的前提下承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认为保持良善的本性主要取决于“求”。表明孟子强调“思”、“求”对于保持“固有”之“本心”的决定作用,即强调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在人性的保持发展中的作用。孟子承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作用,但强调的仍然是主观思想意识对人性的决定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对孟子“性善论”的性质做一个简短的结论:孟子虽然承认了后天客观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在这一点上具有一定的唯物倾向;但是,他的“性善论”的理论前提是性善先天固有,并强调主观意识在人性发展和保持中的决定作用,这两者都是主观的东西。而判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看意识与物质谁是第一性的,谁决定谁。据此,孟子“性善论”是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的,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

四、孟子性善论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我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学习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会有极大的价值。

(一)它发掘了人性之善,充分肯定了人的自身价值,反映了社会道德归向,激发着人们对理想道德的重视与追求。

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让人们相信自己的本性是善良的,相信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善人,这其中包含着一种鼓舞人们追求理想人格,教人充满自信的精神,提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为社会主义道

德的完善和共产主义道德的树立提供了人性论方面的可能。

(二)性善论强调了人们要注重道德修养、提高精神境界的重要性,今天的我们在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财富的创造,应该有更高层次的“善”的要求,就赋予“求善”以更广泛的内涵和更鲜明的时代色彩,去努力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三)性善论也警示后人,善性虽是天之所赋,却易于失去。如果没有后天环境对善端的培育和引导,人的善良本性也会由于缺乏关照而丧失殆尽。因此,道德完善重在建设,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针对现实情况.不断创新方法、讲求实效。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工作来鼓舞人、激励人、引导人、塑造人,使每一个人充分发展自己的善性,顺利实现个人道德的完成,达到“人皆为尧舜”的理想境界。

五、小结

孟子的性善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对中国人的人格修养和等级观念都深刻影响。但是我们不应该超越历史对孟子求全责备,在诸侯争霸的动乱年代,孟子心怀苍生社稷,用人性本善唤回人类的良心,这是孟子的民本思想,也更是孟子人道精神的变现和选择,是有时代性的,值得充分的肯定的。然而今天我们对孟子的学习或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如果没有看清他背后的时代背景和阶级因素,是很容易误导大众,愚化大众,在倡导民主法制的时代里,必须除去任何带有封建糟粕的思想和道德规范,这样学术研究才有价值和意义,而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还必须要担当起民族启蒙的责任来。

参考文献

[1]《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2005年1月第2版

[2]《孟子性善论新释》唐君毅[3]《哲学百科小辞典》刘文英主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7版

[3]《浅谈孟子人与自然和谐思想》李学才,张焱兵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8月第7卷第8期

[4]程晋刚,徐国艮.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思想之比较[J]. 阜阳

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5]王芳恒.孟子创立性善学的理论与社会契机[J].贵州社会科

学,2001.

[6]蒙培元: 从孟子的“仁民爱物说”看儒家的生态观[N].大众

日报,1999.

[7]翟廷晋.孟子思想评析与探源.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5月.

[8]董洪利.孟子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年 10 月.

[9]杨国荣.孟子的哲学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 6 月.[1]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3]傅佩荣.向善的孟子[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1.

[6]周艳.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及其现代德育价值[D].武汉:华

中师范大学,2007.

[7]王引淑.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古代十大思想家治国方略[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

[8]董洪利.孟子研究〔M8.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9]史双元.性善论刍议[J].南京:南京师大学报,1993.

[10]冯秀云.试论孟子心性论“善”的构建[J].作家,2010.

[11]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

[12]马振铎.孟子性善说探微[A].丁冠之.孟子研究论文集[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13]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4]杨清荣.孟轲性善论:一个自律伦理学体系[J].江汉论坛,2001.

[15]丁春荣.孟子性善论评析[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孟子人性之修心之法

孟子人性之修心之法 孟子虽然认为“人性本善”,人人都具有仁、义、礼、智这四类善心,但是这仅仅只是“善端”,这也就意味着人仅仅只是拥有向善的先天可能性,而并非一定能够成为拥有仁、义、礼、智这样的高尚道德的人。因此,需要修心。 标签:孟子;修心;人性 孟子认为每个人天生就有善心,那么恶又是从何而来呢?对此,孟子认为一个人本身的原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恶性的滋长,善性的失去都有重要的影响。在人自身,人不能向善是因为人“不能尽其才者也”,也就是因为人摒弃了自己与生俱来的“善端”。由此,孟子是非常反对自暴自弃的,他说:“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孟子最重视的是仁和义,他认为仁是人类最安稳的住宅,义是人类最正确的道路。仁义本来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有的人却放弃了仁义,这些人是自己残害了自己,自己放弃了自己,这是非常可悲的。人与禽兽的差别又是非常小的,这一点点的区别就是人性固有的善端,如果人不能保有这个善端,自暴自弃,那么就会陷于恶中,与禽兽无异。 除了人自暴自弃,自己放弃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点点”善端,外界的环境对善性的成就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对于外界环境对现实中的人向善的影响,孟子做了这样一个比喻:“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 孟子还以水的特性为比喻,进一步说明环境对人性向善的影响。水的本性应该是顺势向下流,但是在外力的作用下也可能违背本性向上流。以此类推,人也是一样的,人的恶性恶行同样不是因为人的本性中有恶的因素,而是不善的外部环境造成的。 一、先立乎其大 “修心”的第一步在于明确“大体”和“小体”。孟子认为,人除了是“性”的存在外,还是“命”的存在,他将仁义礼智之性称为“大体”,声色耳目之性称为“小体”。孟子在“大体”和“小体”之间,更为重视“大体”,主张以“大体”来决定“小体”,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先立乎其大”。对此,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人只要在心中确立并坚信仁义规律,就可以不为自然欲望所动,坚守善性,并顺应善性而为,从而达到仁义。 对于“大体”和“小体”的重要性,孟子以人的身体的各个部位的不同地位作出

浅议孟子的性善论

浅议孟子的性善论 摘要 孟子作为儒家“亚圣”,在儒家学说发展的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儒学内涵,其思想主要凝集在《孟子》一书中。在孟子学说中,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仁政学说和王道理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孟子的性善论不是向善论, 而是性本善论,他强调了加强后天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所蕴含的思想对今天的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孟子性善修身 一、孟子在儒家学上的地位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儒学历史上,孟子被后世推崇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东汉赵岐在《孟子题辞》里面,就首次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了。在《孟子》一书中,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学理上的深入阐发,继承和发展了孔学,极大地丰富了儒家学说的内涵,让儒学在孔子的基础上更加的精致细腻且富有理论色彩,在儒学的发展上是功不可没的。因此,孟子其人和《孟子》其书的价值和意义被后人越来越多的发现和挖掘出来。唐代以后,孟子越来越逐渐被尊崇,韩愈就认为孟子“功不在禹下”,并称赞“孟轲好辩,孔道以明”。到了宋时,《孟子》始列入经部,

其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和肯定。《四书章句集注》的《孟子序说》中记录了程子对孟子的评价,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二、性善论的思想渊源 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中国文化史上历来备受关注的问题,千百年来,不同时期的思想家都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最早提出了关于人性的论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问题的哲学家,他创立并完善了自己的性善论思想体系。他的性善论与孔子的仁有着内在的思想脉络的关系,既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又是对仁的思想的发展。孟子把仁义并重,突现出孔子仁的能动性思想,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其天也。”他把孔子哲学中带有浓重个人体验色彩的仁、义、礼、智等概念抽象提升为普遍意义的伦理学范畴,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构建了其严谨、缜密、完整的“性善论”体系。 三、性善论的主要内容 (一)性乃人生所禀之天理,人性本善 孟子学说的起点,就在于他对人性的判断——性善论,这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爱读《孟子》,因为它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它吸引我的地方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我能不知不觉的领悟书中深意。 众所周知,在浩淼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政治上战火连绵的乱世,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上百家争鸣的盛世。孟子便是生于这乱世,成于这盛世的一代大儒,而《孟子》就是这位大儒遗传给后人的巨大财富。 《孟子》大体上属于政治哲学,但又不限于此。孟子在政治哲学的框架内,进一步论及了经济、哲学、修养、教育等问题,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这里我想说的是书中所蕴含的哲理,更具体的说,就是对我们大学生有用的道理。当然,它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以下是我的管锥之见。 孟子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孟子选择舍生取义,虽然平凡如我们的芸芸众生不用面对生命与道义这么高尚严肃的话题,但我们在生活工学习中难免还

是会面临两难的选择,那我们又应该怎样抉择呢?比如说学习和休息的冲突,个人利益和大家利益相矛盾的时候,何去何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但我觉得能够把学习和休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人是最高 明的,首先热爱生活,也喜欢学习,记住每一天,既是在学习,也是在生活,这样,即是是学习占用了休息的时间,也不会产生学习占用了休息时间的想法,也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 另外,我觉得《孟子》给我的最大收获在于他认为一时的兴亡是不足为怀的观点,认为只要尽力便可以了,至于成功与否,却不是可以指望的,所以也不要太刻意地去记较。因为这时成功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尽力去做了。在失败后一定不要抱怨,而是要找出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下次一定要把这个错误改正。而我们现在有的考生,考上了后欢天喜地,考不上的一些人便几天不吃饭,不睡觉,一直在抱怨,其实这种做法是错的,有可能还会生病,看过孟子后才知道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好好的反思,反思自己错在哪,并加以改正不犯同样的错。 孟子经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来表达自己地观点和看法。而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变成了今天我们常用地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对我们的启迪作用不可小视。

孟子的人性论

孟子的人性论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目 录 摘 要 (1) Abstract (1) 一、孟子思想产生的原因 (1) (一)时代的要求 (1) (二)继承与创新 (2) 二、孟子人性论的内容 (2) (一)何为人性 (2) (二)人性的本质 (2) 三、孟子人性论的意义 (2) (一)对当时的意义 (2) (二)对当代的意义 (3) 参考文献……………………………………………………………………………… 4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各派思想纷纷出现,儒家思想也在那个时候诞生了,孟子作为儒家大师之一,他的思想的产生不仅是时代的要求,而且也是在孔子基础上的发展,更是自身对儒家思想的一次创新,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初步完成了对儒家思想的构建,而且为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找到了理论依据,即人性本善,并且在善的基础上使“仁”的思想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不仅促进了当时儒家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孟子;人性;善;和谐社会 Abstract: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s one of the most prosperous period of ancient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 political ideas, Confucianism also at that time was born, mencius as one of the Confucian master, his thought is not only the request of the ages, but also in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Confucius is an innovation of Confucianism itself,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 thought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not only did he initially completed the building of Confucian school, and find the core of the Confucian "benevolence" as theoretical basis, namely human goodness, and on the basis of good make "benevolence" to further expand the thought of, not on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n China also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Keywords:Mencius; Human nature; Good; A harmonious society 浅谈孟子人性伦 一、孟子思想产生的原因 (一)时代的要求 孟子生活在东周战国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纷乱复杂,政治上无非是各个诸侯国之间你打我拒,目的就是为了扩大疆土、富国强兵、称雄天 下,然而伴随它产生的各派的思想对于诸侯就复杂的多了,究竟那个可以令他们实现目标,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是这样描写孟子与孟子所处的时代的,“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时之时,秦用商君,富国疆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

对孟子性善论的认识

对孟子性善论的认识 [摘要] 孟子在继承孔子“仁”的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性善论”为重要内容的思想体系。孟子把性善论作为道德修养思想和仁政思想的理论依据,并从“同类意识”、“心”、“性”、“天”的统一性的角度论述性善论,孟子在指出人之善端的仁义礼智“四端”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的同时,更提出要“扩充善端”、“滋养善性”的心性修养学说,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四端 一、孟子性善论的思想渊源 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中国文化史上备受关注的问题,千百年来,不同时期的思想家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最早提出了关于人性的论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提出了性与习的关系,并强调学习、习染对人性的改造作用。孔子没有详细论证人性的本质问题,但是他对“仁”学思想的解释与论证,却为孟子提出“性善论”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使得孟子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问题的哲学家。孟子继承了孔子“贵仁”的思想,而且还突出了“义”。 孟子的性善论除了主要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其性善论理论体系主要是在孟子否定吿子的性无善恶的辩论中成型的。告子说:“性无善无不善也。”①他认为人的天性就像流水,东边决口就向东流,西边决口就向西流,一切是随着形势变化的;同样,“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②人的天性特无法分成善和不善,而是由于后天的环境、教育、修养造成的。孟子不同意这种观点,他反驳说:“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③意思是,水确实不分东西方,是随着地势而变化流向的,但是难道水不分上下么?难道不是水往地处流么?一切人都有善的天性,就像一切水都往低下之处流淌。当然,孟子也解释说,如果用力拍击,谁可以高过额头;如果设法倒运,水可以流上高山。但那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是迫于形势而改变了本性。同样,人的天性原本是善的,但也可能由于后天的各种原因变为不善,但不善不是人的天性。孟子在否定吿子的同时,又进行了总结和解释,并进一步指出,人的本性都是可以为善的,这就是所谓性 ①李双.孟子白话今译.孟子·尽心上.北京:中国书店,1992 ②李双.孟子白话今译.孟子·吿子上.北京:中国书店,1992 ③李双.孟子白话今译.孟子·吿子上.北京:中国书店,1992

浅谈孟子的性善修养

浅谈孟子的性善修养 这学期上了这门叫“先秦诸子导读”的课,通过对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的学习,他们的思想对我在修身养性方面给了我很多的有益的启示。那么今天我就来谈一下我对孟子的性善修养的认识。我将按照存心、养心、尽心三方面来理解孟子的性善修养。 一、存心 孟子“性善说”主张人性本善,那么我们如何保持这种与生俱来的善心呢?孟子认为首先要“存心”,存心的意思就是保持自己的善心。孟子认为,能否保持自己的善心,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的这句话我认为说的非常对,可以说善心就是一个分割点,具有善心了,就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没有了善心,就加入了小人的行列,可以说保持善心对我们人生非常重要。其实,“性善”的首要条件就是有一颗善心,并且要把这一善心保持下去,就像《三字经》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那样,人从出生开始都有一颗善心,但随着我们的成长能否保持这种善心,不被利益、名声、金钱所诱惑,不再这大千世界中所迷失是十分重要的。人只有不断保持的保持这种善心,才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才能说好话、做好事、做好人。 二、养心 养心就是不断培养自己的善心。孟子说过“养心莫过于寡欲”,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修养品行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减少欲望。我认为养心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说实话,当今社会我们作为一个人不可能一点欲望都没有,因为我们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与人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要面对的机会、诱惑太多,没有欲望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来如何养心的呢?其实“养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今天你不随意乱扔废纸,明天不乱扔果皮,后天不乱扔空水瓶,以此类推,久而久之,你就不会在乱扔垃圾,你就是一个环保的人。养心也一样,就是不断提高自己“善”的层次,今天可以做半件好事,少百分一直的欲望,明天做一件好事,少百分之二的欲望和杂念……,时间长了,我们的内心欲望、杂念就会不断地减少,从而让善心占

《孟子》读后感_《孟子》读书心得五篇

《孟子》读后感_《孟子》读书心得五篇 孟子,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城)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没落为“士”,受学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成为儒家曾子、子思 学派的继承者,并发展了这一学派。关于《孟子》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 的《孟子》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说“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杨振宁曾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孟子被誉为亚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体系,提出有许 多重要的思想创见。孟子主张“仁政、兼爱、非攻,和平,反对战争,人性向善”。个人感 觉《孟子》比《论语》更为丰厚可读,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今天,我坐下来静静的摊开这本书,再次让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这几篇文章我反复诵读,颇有感受: 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认为: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为政者应该施行王道, 反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暴政。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 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 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安定,政权自然就巩固了。而在思想上,要树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树立 起仁爱的观念。在关心民众疾苦,要为解除民众的疾苦而尽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 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在这篇《梁惠王上下》中,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发展,需要做到优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在《公孙丑上下》中,孟子倡导仁义,主张 施行仁政。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 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在《滕文公上下》,孟子强调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气概,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节操;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道”。 在我认为,孟子是怀有匡正天下的巨大抱负的。在《离娄上下》中,讲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我看来,修、齐、治、平,从本质上说,就是施行仁义之道。得天下,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在于行仁政。孟子是以集成儒家的道为己任的。在《万章上下》中,通过对历史的阐述,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在《孟子·尽心上下》中“孔子登东山而 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

1、“性”所指不同。孟子“性善论”中“性”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性者,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尽管他提到过一些人的自然属性,但却不承认这是本性中的性。而荀子“性恶”论中的“性”则主要是指人先天遗传的自然属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正名》),荀子所讲的人性,是人的自然机能和性情。 2、对“性”本源的认识不同。孟子将普通的道德属性加在了“天”上,把“天” 看成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规范,天道、人性合一。荀子提出了“天明人之分”的观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从理论上论证了要从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同时,他还用天人之分的观点去论证了“性伪之分”: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荀子性恶》) 3、孟子强调先验的道德观,荀子强调后天的极伪而成。孟子通过“四端” 论,说明了人的本性已经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道德观念即是善端的扩充。同时,孟子还提出了良知良能来补充“四端”,同样“良能”也是生而就有的能力。而荀子指出“人之学者其性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因此,他反复强调道德观念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从大方面说,孟子的性善论是站在历史事件已达到的静态成果角度,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是站在动态的历史实践的追求过程角度。 1、人性追求目标同一为“善”。孟子不仅认为人生来本善,而且也认识到后天教育环境的不同导致最重的人性差异。基于此,他提出了追求善的人性目的论“明人 伦” ,即“父子有亲,君臣有父,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才会达到善的目的。可见孟子是以善为人性追求的最终目标的。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主张人性是生来为恶的,但他的性恶论追求的目标也是善而不是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里不难看出他不仅提出了人性善的问题,而且还有一种追求善的倾向。他指出,“古之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重刑罚以禁之,是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性恶》)由于认为人性恶,所以荀子要求通过圣人教化、用礼义法度引导人不断进步,从而达到最高境界——人人为善,合于善也。由此可见,荀子的“礼义之化”同孟子所追求的善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这充分表现了孟荀人性论在追求目标上的一致性。 2、修养人性的方法同样为教育。孟荀在人性最好追求上都归结于善,在达到此目标的途径上,也都选择了通过教育来修养人性。前者是扩充善端,后者是化性为伪。

论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论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论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班级 10汉语言2班 姓名乌珊珊 学号 成绩 论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摘要:孟子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作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人生哲学。他对人性进行了系统的探索,提出了着名的性善论,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了他的人生哲学。本文以孟子的性善论为核心,阐述了其“大丈夫”的理想人格思想,并于当今社会现实相结合,探讨孟子性善论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理想人格道德教育和谐社会 孟子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极大丰富了儒家学说的内涵。其中“性善”乃孟子之中心学说,他认为性源于天,为天所赋,所以是善的。性善论是孟子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其仁政学说和人格修养的理论前提。孟子的性善论是对人类本质的自我认识和肯定,也是对道德的正面肯定,具有历久弥新的理论魅力。因此两千多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民族心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它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孟子性善论的涵义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论人性的思想,是第一个系统提出性善论的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1他认为性源于天,为天所赋,所以是善的。他提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2人的心性构成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人将自己与自然界的其他物种相互区别的主体意识。 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这个本性是以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为内容的社会属性,而不是与禽兽无别的自然属性。“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3“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4善之“端”或者善的原初形态是本就存在于人的本质中的,正是这种善端的存在,才构成了人区别于“禽兽”的特殊性。否则,“人”与“禽兽”相互区别的界限便亦不复存在了。 “人皆有之”的善性,最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扩而充之”,才能最终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 1《孟子·滕文公上》 2《孟子·离娄下》 3《孟子·尽心上》 4《孟子·尽心上》

关于孟子的性善论及其意义

关于孟子的性善论及其意义 远古时代,至高无上的天神占据了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但到了西周末年,周王朝的统治日益衰微,象征天神主宰人世的周天子地位不断下降。对于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在对天神寻求解救而不可得的情况下,人们逐渐失去了往日对天神的虔诚,而开始把关注的重点转移到人本身。 春秋时期的孔子最早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论断,这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关于人性问题的论断。而孟子则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问题的哲学家。他在否定告子的性无善恶的基础上,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创立并完善了自己的性善论思想体系。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即强调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形成的。而这种与生俱来的善的核心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即人人都有不伤害别人之心。这种不忍之心即“恻隐之心”,即对别人不幸的同情心。围绕不忍之心,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概括言之称“四心”。扩而充之, 就是“四德”,即仁、义、礼、智四种道德。此四心即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耻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之所以把人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才可能产生的道德观念,说成是先天就有的、与生俱来的,把美化了的特定时期和特定阶级的人性说成是共同的人性,目的有二:一是为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伦理观念提供理论依据,二是为仁政提供理论依据。 孟子所处的阶级地位、历史条件、思想局限,使他的思想认识不可能没有偏颇,这是历史之使然,随着历史的发展,必然被淘汰。但我们必须辩证看待,性善论作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除了具有美化地主阶级政治,麻痹人民意志等消极方面外,也是有其积极影响和借鉴作用的。 性善论给人一种对社会对他人的美好愿望,使人们更加容易的处理好人与人之间那种睦邻友好的关系。也符合了儒家爱人爱己的思想。同时还提出了要关心人民疾苦,爱惜社会生产力,也劝诫地主阶级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地主阶级的残暴统治。在孟子的性善论中也蕴含着古老的、朴素的平等思想。性善论认为,像人生而固有四肢一样,人亦生而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上自达官贵人、正人君子, 下至贩夫走卒、斗筲小人,在人性上的“四心”是相同的。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可以称孟子的性善论为朴素的平等思想。其所以称朴素,是因为性善论中所论及的是道德、人格方面的平等,不涉及政治、经济上的平等。 对于当今社会,性善论同样有借鉴意义。人性“四德”可为现代道德教育找到了人之可教化的理论基础。为人“向善”与“行善”提供“动机”,揭示了为善的意义是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另一方面,性善论也警示后人,善性在后天的影响下是会消失的。如果没有后天环境对善端的培育和引导,人的善良本性也会由于缺乏关照而丧失殆尽。因此,道德完善重在建设,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工作来鼓舞人、激励人、引导人、塑造人,使每一个人充分发展自己的善性,顺利实现个人道德的完成。人的本性为善有利于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这也就是孟子性善论的社会实践意义之所在。 孟子的性善论虽有其理论上的漏洞,不是科学的道德人性理论,但其中包含教人向善、行善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该充分使之与当今的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竞争力,并使之成为大家提高道德素质的又一条途径。

谈孟子性善论

谈孟子性善论 中文0801 1703080202 摘要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的基点,是孟子人道精神在动乱不堪的时代的选择,孟子人性善的实现途径是自我反省和恪守道德规范。本文从性善论的内容,目的和实现途径三个方面来分析孟子性善论。 【关键词】孟子性善 孟子的性善论在孟子的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孟子的很多思想都是从人性之善出发进行论证的,性善论是孟子思想的基点。 在政治治理上,孟子提出“保民而王”,“保民”即实施仁政,孟子在论证实施仁政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时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孟子·公孙丑上》),其中的“不忍人之心”其实就是人性之善,孟子将性善作为仁政的基础,实施仁政便可实现王道。在道德观念上,孟子提倡“舍生取义”的重义轻利的道德价值导向,并且在论证时也认为作为性善之一的“义”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明确提出“取物以时”的自然和谐的主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对于这个主张,孟子是这样加以阐释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由此可见孟子认为“人应该把善心通过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由推己及人到推己及物,把人伦道德推衍到生态环境中,进而提出‘取物以时’和‘取物以节’的主张,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可见孟子的性善论是其思想的出发点。孟子是中国历史上性善论的代表, 对性善论的阐述最为详细 ,了解孟子的性善论有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孟子的思想,至今对孟子的性善论研究可以说是非常深入了,但笔者仍想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能够对孟子的性善论有新的理解,故本文从性善论的内容,目的和实现途径三个方面来分析孟子的性善论。 一、性善论的内容 李学才,张焱兵《浅谈孟子人与自然和谐思想》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8月第7卷第8期 李伟言,柳海民《中国传统人性论对德育价值取向的预制及其批判》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145

“人性善”的发明——孟子的心灵哲学

“人性善”的发明——孟子的心灵哲学王阳明后学中有一个罗近溪,叹羡孟子发现了人性中的“善” 。他这样说,自然有他的含义,不过,性善论的发明和发现,确实是孟子的伟大之处,此人性就是人的最本己的存在。对于人,孟子曾作过这样的探讨,口能食,目能视,耳能听,身体对外物能有所感觉,这是人所共同的。进一步说,口能食,且能辨别味道的好坏,于是人们都期望于美食,目能视,且能辨别色之美丑,于是人们也期望于美色;耳能听,且能辨别声音的美恶,于是人们也期望于悦音;身能够感受,且能辨别舒适与否,于是人们也期望于身体的安逸。这也是人们所共通的。孟子承认这些是人性中的本来就有的,“形色”也是天性嘛。不过这些并非人类最本己的存在,耳目之欲,最终诱发人们对外物的欲求,当耳目逐物为物所“引”时,人的本己存在已经丧失了。所以孟子把耳目口体之欲称为“小体” ,就是人之一身中小的部分。那么,“大体”何在?“大体”则在于心灵。故此,我们把孟子的哲学称为心灵哲学。 关于心灵,孟子强调其两个层面,一为情感的,即“四端”之心;一为知性的,即“思” 之心。正是通过这两个层面,孟子发现了人的最本己存在即人性之善。 所谓“四端”,是指儒家所信奉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准则内在于心灵的四种表现,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其中,“恻隐之心” ,即仁之端,又称为“不忍人之心” ,是最核心的部分。我们知道,“仁”是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哲学的重要内容,在孔子那里,“仁” 的最原初的含义是父母亲情之爱,孟子则把这种亲情之爱进一步普泛化。如他在提到“恻隐之心” 时所举的例子,当我们看到一个小孩子在井边玩耍而将要掉入井里时,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去救他,此念之萌动就是恻隐之心的发动,并非出于某种功利的考虑。孟子此例中所说的是小孩子,我想这一点并非偶然的,其实,“恻隐之心”就是人们的生命情感,我们对于生命的情感最能够集中体现在小孩子身上。还有一个例子,即孟子因齐宣王不忍闻被杀之牛之哀鸣而指示其“仁” 心,说的也是生命情感的问题。这正是孟子继对“仁” 的亲情之爱的特性规定(如孔子)与自然情感的特性规定(如子思)后,所发明的“仁”的生命情感的特性,这一点特别为后来的宋明理学所强调。当然,孟子是在接受亲情之爱的基 础上进一步发挥“仁”的生命情感的特性的,这充分说明了“仁”对于人的普泛意义,所谓“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这种情感是完全内在于人的心灵的,故此,“仁,人心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孟子说人性是善的,所以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孟子?告子》)“情”就是指“情感” (有人以此处“情”是“情实”之情,即“真实情况” ,也不错。其实,“情”所内涵的“真实”的意义,恰恰在语言学的意义上说明了“情”在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意义与地位),“善”是事实如此。 “善”虽为事实,但它作为普遍性原则在此并未得到保证。还是齐宣王看杀牛的例子,他不忍闻其哀鸣、见其颤栗,故令人放过此牛,而用一头羊来代替。其实,杀牛杀羊何异?孟子有一个解释,齐宣王看到了牛但没有看到羊。因牛之凄惨而生恻隐之心,正说明此“本心”、此“善”的事实上的普遍性。未见羊而以为杀羊无妨,正是此心的放失,就是说没有能够自觉地推广、扩充此心、此善,这也是一般人的事实情况,孟子谓之“放心” 。如孔子,有仁又有知,如子思,有诚又有明,如《大学》,有“止于至善”又有“知止” 、有“明德” 又有“明明德” ,孟子也强调知性的自觉,并有其独特的概念即“思” 。此“思”也是普遍地内在于人的,“心之官则思” (《孟子?告子》),是说其内在性;“此天之所与我者” (同上),是说其普遍性。此思完全是反观内省式的,是本心的自思、自觉,所以说“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同上)。由自思、自觉乃至自得,完全是道德主体自身的事情,故在此意义上,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当然,这一点并非每个道德实践主体都能够完全自觉、自明的, 故前代圣人所先知先觉的就成为可以宝贵的经验。当然先圣先贤们所知所觉也不在我们的所知所觉之外,只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地修养实践。如上所述由情感所涵容的善、由知性所包容的思,都是我们能知能觉的内在依据,此外尚有进一步的修养工夫,比较具有典型特征的就是“养浩然之气” 、“存夜气”。此修养论看似神秘,其实所谓养气,无非使道德行为完全成为本己的东西。由情感而至知性的自觉,由此有意识的自觉又完全贯彻于人的意志、感性的层面,如此,道德之自觉完全如水之行、火之燃,是人性自然而然的流露、衍生。“浩然之气”不仅仅是可以贯穿于道德主体自身的东西,同时也充塞于天地万物之间,这就涉及到孟子的天人之学。 1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比较研究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比较 摘要: 儒家思想内部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其焦点之一就是关于人性的讨论。孟子和荀子就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两个不同观点的代表人物。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的价值本性是善良的,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都是人类本性中固有的,并非外在的功利所决定的。这四心是人类本质的特征,无此四心,就不属于人类。这四心是人类的伦理道德——仁、义、理、智的基础,既所谓“四端”。如果推广和扩充此“四端”,就能保全天下;反之,连服侍父母也做不到。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天生就恶的,必须通过化性起伪,把人的恶性转化为善性。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固小人”就叫做“性恶”。至于仁义,则是有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两人的人性观既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又有许多内在的联系,深入分析和比较他们的人性论观点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孟子荀子性善性恶比较 正文: 冯友兰先生说:“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更确切的说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向来是中国哲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又说:“先秦儒家三个最大的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儒家之中,荀子的思想是孟子思想的对立面。有人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荀子代表儒家的右翼。这个说法尽管很有道理,但是概括的过分简单化了。”孟子和荀子分别代表了性善论和性恶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那么究竟是谁的观点代表了儒家的原则?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呢?按照庄子所说,是非的双方除了有一方是一方的可能性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二者都是错误的。既然双方是同处于一个体系之内的,那么如果其中一方错误,无论另一方是正确还是错误,二者都可能是错的。本文就此分别浅谈一下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并对此进行一下比较分析。 (一)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的价值本性是善良的,性善论中的性指的是人的价值本性,它与人的自然的本性是不同的,后者是经验的、现实的,前者却是先验的、理想的。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善按照后来的儒家所说,指至善,即绝对的价值,不是一般的、经验意义的善,故不与经验意义的恶相对。所谓性善论是说人的价值的本性是善良的。这个主张并非讲人性的发生历程而是讲本质历程。 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这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所谓的善心,这种善心是人生来就有的。孟子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新,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即是善心.孟子将这种“不忍人之心”概括为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同作为道德之理的仁、义、礼、智一一对应,对于

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的性善论 摘要: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同时用举例归纳、比喻等多种方法给予了论证,虽然论证漏洞百出,但的确带来了一些积极影响。本人主要就孟子的具体观点和具体论证方法进行分析批评。 目录: 1、导语 2、孟子的性善论观点 3、孟子对性善论的论证 4、对孟子性善论的批评 5、总评 1、导语 人性,大致的意思是指人出生下来便具有的本性,这一概念与动物本性相对,也与人的后天学习相对。人性善恶问题从孔子、告子、孟子、荀子到后世的扬雄都有论述,最早在孔子那里孔夫子只给了一个模糊的答案:人性相近。但是并没有判断是善是恶。《论语·阳货》载,“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句话后来被放到了古代儿童教材《三字经》的第二句。到了孟子,“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便具体地指出了后来被列入《三字经》第一句的“人之初,性本善”,也即,性善论。 2、孟子的观点 在《孟子·公孙丑上》里,孟子比较系统性地提到了自己对人性趋向的看法: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在这里他提出了人生下来便具有的“四心”:同情怜悯别人的“恻隐之心”、本能地对邪恶猥琐的事产生羞耻和嫌恶感的“羞恶之心”、为别人着想的“辞让之心”、能做出基本价值判断的“是非之心”。这“四心”分别就是“仁义礼智”这“四端”的肇始,人人都有这四端,就像人人都有四肢一样。孟子给这些“心”一个总称叫“不忍人之心”,于是从性善论出发,孟子的逻辑开始洋洋洒洒地推导: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简单地说,就是把这“不忍人之心”发扬光大为“仁义礼智”,然后发扬光大为一种政治制度,就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鲍鹏山老师在《王者师与大丈夫》一文里形象地描述了这种逻辑: “孟子的政治构想是这样的,很有一厢情愿的味道:人本性是善的。因此就有仁心的苗子,把这仁心加以扶植,不让其放失,且使之枝繁叶茂,便是养身了;然后用自身这光辉的形象作样板,‘刑于寡妻’(给妻子做道德规范),便是齐家;‘以御于家邦’(以此治理家国)

浅谈性善论

浅谈性善论 【摘要】:封建时期把儒家思想作为法定的治国思想,实际上,儒家思想首先是一种伦理道德哲学,其关心的问题是心性之学。“心性之学就是人之所以有理义,之所以有道德之学”。“性善论”是传统儒学的一个重要哲学基础,其不但对心性之学,乃至对中国古代的法制都产生了一定影响。这种影响经过几千年的洗礼沉淀给现今的民众留下了深深的烙痕。至今许多民众的法律意识心态及价值形态中仍留有“人性善”的痕迹,这种法律价值心态对现今的法治是极为不利的。 【关键词】:人性本善、人性向善、孟子 【正文】:“性,从心,生声”。在中国古代,“性”就是“生”,即“人之初”的“生”。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为人刚一出生时,人性是大致相近的。孔子没有明言性善还是性恶,为其后人向不同方向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孟子继承孔子,首创“性善论”。孟子认为,人刚一出生时人性是善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进一步认为善有仁义礼智四端,而“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孟子所谓的‘性善’不是指人具有先天的道德观念,而是说人天生具备向善的要求和为善的能力”。关于人为什么为恶,孟子认为一是客观环境的影响,二是主观上是否有向善的愿望。二者之中后者是最重要的,所以孟子特别强调个人加强自身修养,修回善性。孟子在“性善”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性善论”的顶峰,也是其终极目的。 孟子之所以从人性入手“正人心,息邪说,拒诐行,放淫词”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一方面,剧变的历史现实,激烈竞争的政治形势要求哲学理论更具有说服力,可信度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相对自由的理论环境,严峻的思想理论竞争要求诸子百家只能以理论的深刻性解释现实、探讨现实以立足于众学说之中。道德是关于人的行为的理论,人既是道德的主体,也是道德的客体,因此,深入到道德的深层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就不可避免的要从人自身入手,这样才能符合历史的需要。 性善论”大致贯穿了两千年来的思想史。中国古代的儒家圣人基本都持人性本善的观点。孟子之后,汉董仲舒认为善与性有一定距离,但他并不否认人人都有善端:“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可养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尽管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增加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二分说法,但天命之性本善却是根本。所谓天命之性是“理”,“理则无有不善”,而气质之性则“一本而万殊”,以此补充孟子人性本善的不够全面之处,如他所说:“孟子说性善,他只见得大本处,未说得气质之性细碎处”。明代大儒王阳明虽为心学家,但也认为“心也,性也,天也,一也”,“性无不善,则心之本体,本无不正也”。由此,儒家学说虽历经两汉经学,宋代理学,明代心学的变迁,然而儒学者在“人性本善”的倾向上却没有改变。宋代《三字经》开篇就将“性善论”概括为“人之初,性本善”,并将其作为儿童的启蒙读物,可见从宋开始,“性善论”不仅为士人所接受,并已深入一般民众的心里,进一步形成了价值意识形态。 孟子提出“性善论”在当时并未受到统治者重视,但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完善与巩固,儒

孟子的人性观及当代价值

孟子的人性观及当代价值 摘要:人性善恶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以“人性善”著称,通过对孟子人性观的辩证分析,诠释其对公民理想人格培养的现代意义,以及对社会价值导向的重要影响,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指导人们的实践,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孟子;人性善;理想人格;价值导向 人性问题是伦理学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也是伦理学最重要的一个话题。纵观整个伦理思想史,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从未停止过对人性问题的思考。先秦之前,各家对人性问题基本持三种态度,即性无善无不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不善。孔子劝学而不尊性,在人性这个问题上,他并没有明确的表达性善还是性恶。但是如果仔细考察孔子的言行,还是可以看到他倾向于性善之说。在继承了孔子已有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孟子没有像之前 的思想家一样处于善或不善的纠葛中,而是独创性地提出了“人性善”这一命题。他的性善论以及修为方法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孟子人性观的理论渊源人性论是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任何一 种伦理学说,都是以其对人性的看法作为理论根据和出发点的。 在先秦,孔、墨在提出他们关于伦理学上许多原则的同时,已经表明了他们对人性的看法。先秦各派在人性论上的共同点是把人作为“类” 来考察,即他们所探究的人性,是指一切人的共

同性。据此,一方面,把人与禽兽做了区分;另一方面,认为在 人类内部,不论“圣人”或“凡人” ,尧、舜、禹与“涂之 人” ,在人性方面都是等同的。 先秦之前,各家对人性问题大致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以告子代表之;第二种观点认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以孔子的弟子世硕为代表;第三种观点认为,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不善,该观点的代表不详。总体而言,人性问题已经开始进入人们的讨论范围。 孔子劝学而不尊性。故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又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之言,普通人都可以通过学而知之。至于性善还是性恶,孔子没有明确的表述。孔子尝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又读《诗》至“天生?A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则叹为知道。意即天生众民,有其事也有其遵循的法则。人们所秉承的常情恒性就是爱好这种美好的道德。可以看出,他是在强调天赋人性爱好美德。虽 然孔子没有明确的表达性善还是性恶,但从整体上可以看到他是倾向于性善之说的。 同处于那个政治上动荡不安、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的年代里的其他思想家一样,孟子也积极参与到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中,他没有像之前的思想家一样处于善或不善的纠葛中,在继承前人思想经验的基础上独创性地提出了“人性善” 这一命题。据此,人性问题再度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