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分光光度法
分光度光度法
分光度光度法分光光度法学习资料一、分光光度法的基本概念1. 定义- 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它利用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特性,不同的物质由于其分子结构不同,对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程度的吸收。
2. 原理基础- 朗伯 - 比尔定律(Lambert - Beer law)是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定律。
- 朗伯定律指出: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通过某一均匀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时,其吸光度与光通过的路径长度成正比,即A = k_1b(其中A为吸光度,b为光程长度,k_1为比例常数)。
- 比尔定律指出: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通过某一均匀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时,其吸光度与吸光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即A = k_2c(其中c为吸光物质的浓度,k_2为比例常数)。
- 合并朗伯定律和比尔定律得到朗伯 - 比尔定律:A=varepsilon bc,其中varepsilon为摩尔吸光系数,单位为L/(mol· cm),它表示物质对某一特定波长光的吸收能力,varepsilon越大,表明该物质对该波长光的吸收能力越强。
二、分光光度计的结构与组成1. 光源- 提供足够强度和稳定的连续光谱。
在可见光区常用钨灯或卤钨灯,其发射光的波长范围为320 - 2500nm;在紫外光区常用氢灯或氘灯,发射光的波长范围为180 - 375nm。
2. 单色器- 它的作用是将光源发出的复合光分解为单色光。
主要部件包括狭缝、准直镜和色散元件(如棱镜或光栅)。
通过调节狭缝宽度可以控制出射光的带宽和光强。
3. 样品池- 用于盛放被测溶液。
在可见光区可以使用玻璃样品池,而在紫外光区则需使用石英样品池,因为玻璃对紫外光有吸收。
4. 检测器- 检测透过样品池后的光强,并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常见的检测器有光电管和光电倍增管等。
光电倍增管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可检测微弱的光信号。
5. 信号显示与处理系统- 将检测器输出的电信号进行放大、处理,并以吸光度或透光率等形式显示出来。
分光光度法讲解
第六节分光光度法(一)基础知识分类号:W6-0一、填空题1.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朗伯―比尔定律,根据不同浓度样品溶液对光信号具有不同的,对待测组分进行定量测定。
答案:吸光度(或吸光性,或吸收)2.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时,校正波长是为了检验波长刻度与实际波长的 ________ , 并通过适当方法进行修正,以消除因波长刻度的误差引起的光度测定误差。
答案:符合程度3.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时,比色皿表面不清洁是造成测量误差的常见原因之一,每当测定有色溶液后,一定要充分洗涤。
可用涮洗,或用浸泡。
注意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防比色皿脱胶损坏。
答案:相应的溶剂(1+3)HNO3二、判断题1.分光光度计可根据使用的波长范围、光路的构造、单色器的结构、扫描的机构分为不同类型的光度计。
()答案:正确2.应用分光光度法进行试样测定时,由于不同浓度下的测定误差不同,因此选择最适宜的测定浓度可减少测定误差。
一般来说,透光度在20%〜65%或吸光值在0.2〜0.7之间时,测定误差相对较小。
()答案:正确3.分光光度法主要应用于测定样品中的常量组分含量。
()答案:错误正确答案为:分光光度法主要应用于测定样品中的微量组分。
4.应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样品测定时,同一组比色皿之间的差值应小于测定误差。
()答案:错误正确答案为:测定同一溶液时,同组比色皿之间吸光度相差应小于0.005,否则需进行校正。
5.应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样品测定时,摩尔吸光系数随比色皿厚度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错误正确答案为:摩尔吸光系数与比色皿厚度无关。
三、选择题1.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时,下列因素中不是产生偏离朗伯一比尔定律的主要原因。
()A.所用试剂的纯度不够的影响B.非吸收光的影响C.非单色光的影响D.被测组分发生解离、缔合等化学因素答案:A2.分光光度计波长准确度是指单色光最大强度的波长值与波长指示值。
()A.之和B.之差C.乘积答案:B3.分光光度计吸光度的准确性是反映仪器性能的重要指标,一般常用标准溶液进行吸光度校正。
分光光度法
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称为吸光光度法。包括:比色法、可见及紫外吸光光度法和红外光谱法。本章重点介绍:可见吸光光度法。在选定波长下,被测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与溶液中的吸光物质的浓度有简单的定量关系。吸收光波范围是紫外,可见和红外光区。它所测量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对光的吸收,测量所需的仪器是特殊的光学电子学仪器,所以光度法不属于传统的化学分析法,而属于近代的仪器分析,这里只是按照我国现行教学习惯把可见光的光度法作为化学分析部分的一章。
(一)朗伯一比耳定律的推导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任何均匀、非散射的固体、液体或气体介质时,光的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透过溶液,一部分被器皿表面反射。设入射的单色光强度为I0,反射光强度为Ir,吸收光强度为Ia,透过光强度为It,则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I0=Ir+Ia+It
因为λ射光常垂直于介质表面射λ,Ir很小(约为λ射光强度的4%)又由于进行光度分析时都采用同样质料,同厚度的吸收池盛装试液及参比溶液,反射光的强度是不变的。因此,由反射所引起的误差可校正,抵消。故上式可简化为:
ΔE=hc/λ
这里,ΔE=E2-E1,表示某一能吸级差的能量。由于不同物质的分子其组成与结构不同,它们所具有的特征能级不同,能级差也不同,所以不同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就具有选择性,有的能吸收,有的不能吸收。在电子能级发生变化时,不可避免地也伴随着分子的振动和转动能级的变化.分子光谱又成为带状光谱.
2、溶液有色的原因。
具有单一波长的光称为单色光,在可见光中,通常所说的白光是由许多不同波长的可见光组成的复合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些不同波长的可见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得到白光。进一步的研究又表明,只需要把两种特定颜色的光按一定比例混合,就可以得到白光,如绿光和紫光混合,黄光和蓝光混合,都可以得到白光。
【优】分光光度法最全PPT资料
单色器(1)
单色器的作用是获得单色光。 1、滤光片
常用的滤光片是由有色玻璃(或其他材料)构成,使通 过的光与滤光片的颜色相同。为了表示滤光片的质量, 可制作透光率-波长曲线(即透光曲线),以峰高的一 半与曲线相交波长范围(光谱半宽度)来表示单色光的 质量。半宽度愈窄,单色光愈纯。选择滤光片,必须使 能被溶液吸收最大的光通过,也就是滤光片颜色是溶液 的补色。
几种类型的分光光度计(二)
常用的滤光片是由有色玻璃(或其他材料)构成,使通过的光与滤光片的颜色相同。 是一种光敏半导体元件,经常使用的是硒光电池。 是利用光敏阴极把光信号放大的装置。 棱镜获得单色光的纯度与棱镜色散率和出口狭缝宽度有关。 根据两个液层厚度相同而浓度不同的同一种有色溶液,它们的浓度与吸光度成正比: 对于组分含量高的试样,可减少称取量,或是稀释;对于含量低的溶液可增加称样量或浓缩的方法来提高浓度。 有其他物质共存时,可选适当的入射光和参比溶液来消除干扰,提高选择性。 测定时常用的是校正曲线法或比较法。 取一系列不同浓度标准溶液(5-7图),分别测定其吸光度,以浓度c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作校正曲线. 有其他物质共存时,可选适当的入射光和参比溶液来消除干扰,提高选择性。 A标 /A试 =c标 /c试 故: c试= A试×c标/A标 由于溶液对光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因此必须选择溶液吸收最大的波长作为入射光的波长。 但由于经显色反应后溶液往往不稳定. 试液用同样条件显色,测定吸光度,从曲线上求得试液浓度。 校正曲线法,又称工作曲线或标准曲线法。 此时一系列标准溶液的管中显出由浅到深的色阶。
2.3.2.测量条件的选择(2)
(3)选择适当的参比溶液 参比溶液的作用在于用它来抵消比色
分光光度法ppt课件
A
0.7 0.2
3.显色剂
显色剂的选择
• 灵敏度高,ε值大于104 • 选择性好 • 有色物组成确定且稳定 • 显色剂在测定波长处无明显吸收 显色条件的选择 •酸度 •显色剂用量
•显色时间和温度
(1)溶液的酸度 M+HR===MR+H+
* 影响显色剂的平衡浓度和颜色 * 影响被测金属离子的存在状态 * 影响络合物的组成 * pH与吸光度关系曲线确定pH范围。
B
电子能级
转动能级
振动能级
A
分子中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示意图
由于光子的能量也是量子化的,所以 分子对光的吸收也是量子化的,即分 子只选择吸收能量与其能级间隔一致 的光子而不是对各种能量的光子普遍 吸收。
分子吸收光能后引起运动状态的变化称 为跃迁,跃迁产生吸收光谱
以吸收光强度为纵坐标,以波长为横 坐标作图,所得曲线即吸收光谱曲线
解:Cd的原子量为112.4,则
140×10-6
C Cd2+ = 112.4
=1.24×10-6mol·L-
A=εbc
ε =A/bc
0.220
ε=
=8.87×104 L·mol-1cm-1
2×1.24×10-6
朗伯-比尔定律的适用条件
1. 单色光
应选用max处或肩峰处测定
2. 吸光质点形式不变 离解、络合、缔合会破坏线性关系 应控制条件(酸度、浓度、介质等)
λ
电磁波谱
Hale Waihona Puke 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溶液呈现不同的颜色是由于它对不同 波长的光具有选择性吸收而引起的.用 白光照射某有色溶液,呈现出的是透射 光颜色.吸收的色光和透过光称为互补 色光.
分光光度分析法ppt课件
Fe2++3R[Fe(3R)]2+ (红橙色,max=510 nm) (注: Fe3++3R[Fe(3R)]3+ ,兰色,max=600 nm )
用盐酸羟胺还原,再显色反应,则可以测得溶液中总 铁含量:
2Fe3++2NH2OH·HCl=2Fe2++N2+2H2O+2Cl-
精选ppt课件
29
三、实验步骤
H2O 稀至刻度
以试剂溶液作参比,在508 nm处,测定不同pH下的吸
光度,并且pH计测定相应溶液pH值,绘制A-pH曲线
,考察pH的影响。
精选ppt课件
32
5、标准溶液曲线的制作 按照书中方法配制0#~8#溶液,以0#为参比溶液,测
定1#~8#溶液的吸光度值,并且绘制A~c标准曲线。 6、未知样中总铁含量的测定 按照书中的方法配制9#溶液,测定其吸光度值,从标
精选ppt课件
27
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含量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分光光度法测铁的基本原理; 2、学习分光光度法中显色与测量条件的优化与选择; 3、学习标准曲线的绘制以及试样测定方法; 4、了解分光光度计的性能、结构及使用方法。
精选ppt课件
28
二、实验原理
A=bc
在一定实验条件下,A=kc,Ax值cx值。 pH3~9,Fe2+与Phen反应:
1、吸收曲线的制作
试样溶液:
1.00mL100mg/L 铁标
1.00mL10%盐酸羟胺
摇匀
50
2.00mL 0.15%邻二氮菲
5.00mL 1mol/L NaAC
H2O 稀至刻度
试剂溶液:不加铁标,其余同上配制。
分光光度法讲义
分光光度法云南先锋化工有限公司质量监测中心1、分光光度法引言(1)概念: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是利用物质所特有的吸收光谱来鉴别物质或测定其含量的一项技术。
)(2)阐述概念:在分光光度计中,将不同波长的光连续地照射到一定浓度的样品溶液时,便可得到不同波长相对应的吸收强度。
如以波长(λ)为横坐标,吸收强度(A)为纵坐标,就可绘出该物质的吸收光谱曲线。
利用该曲线进行物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称为分光光度法,也称为吸收光谱法。
用紫外光源测定无色物质的方法,称为紫外分光光度法;用可见光光源测定有色物质的方法,称为可见光光度法。
它们与比色法一样,都以Beer-Lambert定律为基础。
上述的紫外光区与可见光区是常用的。
但分光光度法的应用光区包括紫外光区,可见光区,红外光区。
(3)特点:灵敏度高、精确度高、操作简便、快速。
对于复杂的组分系统,无须分离即可检测出其中所含的微量组分的特点。
(4)波长范围(1)200~400nm的紫外光区,(2)400~760nm的可见光区,(3)2.5~25μm(按波数计为4000cm<-1>~400cm<-1>)的红外光区。
2、分光光度法的原理• Lambert 定律:一束单色光在通过透明溶液时,由于溶液吸收一部分光能,使光的强度减弱,若溶液浓度不变,则溶液的厚度越大,光线强度的减弱也越显著,即光吸收的量与溶液的厚度成比例关系。
若以I 0表示入射光强度,I 表示透过光强度,L 表示溶液的厚度,而I/ I 0表示光线透过溶液的程度,称为透光率,用T 表示,则T= I/I 0。
K 为消光系数,在入射波长、溶液种类和温度一定的条件下,K是一个定值。
• Beer 定律:一束单色光在通过透明溶液时,若溶液的厚度不变,则溶液浓度愈高,光线强度的减弱也愈显著,即溶液对光的吸收与溶液的浓度成比例关系。
第六章-分光光度法
i. 配体→金属电荷转移 ii. 金属→配体电荷转移 iii.金属→金属电荷转移
II.生色团和助色团
生色团:具有π→π*跃迁旳不饱和基团 助色团: 含非键电子旳杂原子基团。 如-NH2, -OH, -CH3…
与生色团相连时,会使吸收峰红移,吸收强度增强
III. 吸收光谱与分子构造:红移和紫移(蓝移)
吸光度标尺刻度不均匀 A=0.434 ,T=36. 8% 时,测量旳相对误差最小
A=0.2~0.8, T=15~65%,相对误差<4%
2. 误差旳计算
dc/c= dA/A=dT/TlnT=0.434 dT/TlgT
6.6 常用旳吸光光度法
1.示差吸光光度法
目旳:提升光度分析旳精确度和精密度 处理高(低)浓度组分(i.e. A在0.2~0.8以外)问题
第六章 吸光光度法
吸光光度法是分子光谱分析法旳一种,又称分光光度法. 属于分子吸收光谱分析措施
基于外层电子跃迁,电子光谱
6.1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吸收光谱产生旳原因
光: 一种电磁波
当光子旳能量与分子旳 E匹 配时,就会吸收光子
光谱名称 X射线
远紫外光 近紫外光 可见光 近红外光 中红外光 远红外光
4. 选择检测波长:“吸收最大,干扰最小”原则 5. 选择合适旳浓度:A=0.2~0.8
测量条件选择
6. 选择参比溶液:试样空白、试剂空白、褪色空白
7. 建立原则曲线
6.5 吸光光度法旳误差
1. 对朗伯-比尔定律旳偏移
➢ 非单色光引起旳偏移 ➢ 物理化学原因:非均匀介质及化学反应 ➢ 吸光度测量旳误差
=1.96×10-4(g) 已知某钢含镍约0.12%,则应称取试样质量为:
分光光度法 PPT
(2). 单色器(monochromator):将光源发出的连
续光谱分解为单色光的装置。
棱镜 光栅
玻璃350 ~ 3200 nm, 石英185 ~ 4000 nm
26
(3).吸收池(cell):用于盛待测液及参比溶液 玻璃 — 能吸收UV光,仅适用于可见光区
(3) 操作简便快速,仪器设备简单。 (4) 应用广泛:几乎所有的无机离子和有机化合物都 可直接或间接地用吸光光度法进行测定。
6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1).光的基本性质
电磁辐射按波长顺序排列,称电磁波谱。 远紫外 近紫外 可见
(真空紫外)
近红外 中红外 远红外
10nm~ 200nm
200nm ~400nm
42
c
0.434T c T lg T
若透光度刻度的读数的绝对误差为∆T=1%,用不同的T 代入上式,可得相应浓度测量的相对误差∆c/c,作图。
10
c
c
(%)6
4 2
8
0.368
0
0.2 0.4 0.6
0.8 1.0 T
由图可见: 1、T = 36.8%(A =0.4343),相对误差最小。 2、T在20%~65%(A=0.2~0.7)范围,相对误 差较小。 为了减小浓度的相对误差,提高测定的准 确度,一般应控制溶液吸光度A在最适宜读数 范围1.0~0.15。
17
入射光 I0
透射光 It
①. 朗伯定律(Lambert’s law)
A=lg(I0 /It )=Kb
②. 比尔定律(Beer’s law)
A=lg(I0 /I t )=Kc
分光光度法.
提高测量灵敏度和准确度方法
(二)、选择合适测定条件 3、溶液酸度
磺基水杨酸离子Sal2-与Fe3+形成配合物 pH 配合物 颜色
1.8~2.5 4~8
8~11 ﹥12
[Fe(Sal)]+ [Fe(Sal)2][Fe(Sal)3]3Fe(OH)3
紫色 橙色
黄色
一般加缓冲液,控制溶液酸度(较佳酸度由A-pH 实验曲线确定)
光通过溶液时,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成正比。
A = k2C
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3. Lambert-Beer 定律 A = bc A = ab
: 摩尔吸光系数 L.mol-1.cm-1 b :液层厚度 cm C: 量浓度 mol.L-1 a: 质量吸光系数 L.g-1.cm-1 : 质量浓度 g.L-1
物质的吸收光谱
三、吸收光谱 吸收光谱:A ~ 作图
A:吸光度,物质对单色光的吸收程度
吸光度最大处的波长为最大吸收
A
C2﹥C1
波长,用max表示。 max是定性鉴别物质的基础 不同浓度的溶液,max不变,浓度 与峰值成正比,这是进行定量分析 的依据。 一般用max单色光测定
(2)
(1)
(1)溶液中吸光物质不稳定 (2)单色光纯度差
A
C
提高测量灵敏度和准确度方法
一、分光光度法的误差 (二)、仪器测定误差
光电管灵敏性差、疲劳及光源不准等。
当T很大或很小时所产生误差都很大(读数误差)。 一般控制T在15% ~ 65%(或A在0.2 ~0.8)之间。
(三)、主观误差
操作不当引起的误差(对标准液和试样的处理 不平行)
第三节 可见分光光度法
一、分光光度计 光源 单色器 吸收池 显示器 检测器 信号放大器
分光光度法
吸收 外观有颜色的药物在可见光区有特征吸收 都可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分析。
仪器
可见分光光度计
721型分光光度计
仪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一、基本组成
光源
单色器
样品室
检测器
显示器
1. 光源
在整个紫外光区或可见光谱区可以发射连续光
把分子吸收能量随波长变化的情况记录下来所得 的图谱为吸收光谱。
利用物质的吸收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 的方法称为吸收光谱法, 简称光谱法。
三、光的吸收定律
(一)百分透光率(T)和吸收度(A) 入射光 I0 → 吸收Ia → 透射It
I0 = Ia + It 透光率(描述入射光透过溶液的程度)
一、光的性质与波长范围
光的性质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即波动性和 粒子性。
光在传播时表现了光的波动性
一定的光波具有一定的波长 、频率 、光速c等 参数来描述:
c=
续前:
波长: 相邻两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波长的单位 可用纳米(nm),微米(um)表示:
1nm=10-3um=10-6mm=10-7cm=10-9m 频率( ): 是每秒内光波的振动次数,单位是
A=-lgT=ECL 朗伯-比尔定律适用于无色溶液、有色溶液及气
体和固体的非散射均匀体系。
(三)吸收系数
吸光物质在单位浓度、单位液层厚度时的吸收度。 A
E= CL
当溶液的浓度C的单位不同时,吸收系数的意义和表 示方法也不同,常用的表示方法有两种:
1、摩尔吸收系数:是指在一定波长下,溶液浓度为 1mol/L,液层厚度为1cm时的吸收度,用ε表示。
分光光度法.ppt
提高测量灵敏度和准确度方法
二、提高测量灵敏度和准确度方法
(一)、选择合适显色剂 (1)灵敏度高 >104 (2)选择性好 只与被测物显色 (3)生成的有色物稳定、组成一定 (4)显色剂在测定处无明显吸收
提高测量灵敏度和准确度方法
(二)、选择合适测定条件
第三节 可见分光光度法
一、分光光度计 光源 单色器 吸收池 检测器
显示器 二、单组份测定方法 (一)、标准曲线法
信号放大器
可见分光光度法
(一)标准曲线法:
Beer’s law 当,b等一定,A与C成正比,A=KC
取标准品配置一系列不同浓
A
度的标准溶液,置于液层厚
度相同吸收池,测定相应吸
Ax
光度,以A~C作图,得一条
三、吸收光谱
吸收光谱:A ~ 作图
A:吸光度,物质对单色光的吸收程度
Hale Waihona Puke 吸光度最大处的波长为最大吸收
波长,用max表示。 max是定性鉴别物质的基础 不同浓度的溶液,max不变,浓度
与峰值成正比,这是进行定量分析
的依据。
一般用max单色光测定
A
C2﹥C1
(2)
(1)
max
第二节 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一、Lambert-Beer law
3.某含铁约0.20%的试样,用邻二氮杂菲亚铁光度法ε=(1.1×104)测 定,试样溶解后稀释至100mL,用1.00cm的比色皿,在508nm波长下测 定吸光度。为使吸光度的测量引起的浓度相对误差最小,应当称取试样 多少克。(MFe=55.85)
3.丁二酮肟对含镍量为0.12%的某试样进行比色分析测定,若配制100毫升 试液,波长470nm处用1.0厘米的比色皿进行测定,计算当测量误差控制在 最小时,应称取试样多少克?(已知:ε=1.3×104,MNi=58.69)
分光光度法优秀课件
光选择吸收的性质:反映了分子内部结 构的差异,各物质分子能级千差万别, 内部各能级间的间隔也不相同。
有色溶液:目视比色法分析 吸光光度法
A b s o rb a n c e
无色溶液对光有吸收?
比色分析及可见光区吸光光度法: 物质分子或离子对可见区域光的吸收。 波段: 400-750nm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Chemistry & Material
单色光:同一波长的光。 λ= 500nm,绿光
复合光:由不同波长的光组合而成的光。 互补色光:两种光按一定比例混合可得到 白光,这两种单色光称为互补色光。
见表20-2。
不同颜色的可见光波长及其互补光
/nm 400-450 450-480 480-490 490-500 500-560 560-580 580-600 600-650 650-750
颜色 紫
蓝 绿蓝 蓝绿
绿 黄绿
黄 橙 红
互补光 黄绿
黄 橙 红 红紫 紫 蓝 绿蓝 蓝绿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颜色与光的关系: 白光全吸收
醋酸水溶液:吸收一定波长的紫外光, 吸光光度法测定。
1 .2 1 .0 0 .8 0 .6 0 .4 0 .2 0 .0
190 200 210 220 230 240 250 260 270
W a v e le n g th /n m
吸收光谱曲线
将各种波长的单色光依次通过一定 浓度的(有色)溶液,并测定每一波长下有色 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A)。
分光光度法优秀课件
第六章分光光度法
根据A=Kbc=K ′c
• 测出待测组分的吸光度值A,在标准曲线中查 出对应的浓度c
未知物的 吸光度
未知物的 浓度
46
6.3 光度分析法的误差 P229
6.3.1对朗伯—比耳定律的偏离
物理因素
1.非单色光引起的偏离
A1
a
A2
A3 A4
b
标准曲线
2 1 3
非单色光的影响
v c E hv hc /
3
电磁波谱范围表 P215
光谱名称 波长范围
跃迁类型
分析方法
X 射线 0.1~10nm K 和 L 层电子
X 射线光谱法
远紫外线 10~200nm 中层电子
真空紫外光谱法
近紫外线 200~400nm
价电子 可 见 光 400~750nm
紫外光谱法 可见光度法
32
§6.2 光度分析法的设计 P221
6.2.1显色反应
P221
1.显色反应的选择
a.选择性好,灵敏度高(>104 )
b.有色化合物的组成恒定
c.有色化合物的性质足够稳定
d.有色化合物与显色剂的颜色差别“对比度” 要大于60nm
△ = maxMR — maxR
33
2.显色剂
P222
• 无机显色剂
30
d.检测器
• 检测器的作用是接受从比色皿发出的透射光并转换 成电信号进行测量。分为光电管和光电倍增管。
• 光电管是一个真空或充有少量惰性气体的二极管。 阴极是金属做成的半圆筒,内侧涂有光敏物质,阳 极为一金属丝。光电管依其对光敏感的波长范围不 同分为红敏和紫敏两种。红敏光电管是在阴极表面 涂银和氧化铯,适用波长范围为625—1 000nm;紫 敏光电管是阴极表面涂锑和铯,适用波长范围为 200—625nm。
分光光度法(金)
3)应用
①标准曲线法 ②标准管法
①标准曲线法
特点:方便、快捷,适用于大批量样品处理
方法: a.标准曲线绘制
配制一系列与待测样品溶质相同的,浓 度由小到大的标准溶液,分别测OD值。
D
0
C
b. 未知样品浓度测定
D Dx
0
Cx
C
②标准管法
特点:相对准确,适用于少量样品处理
方法:设标准溶液,浓度已知,分别测样品和标准
溶液的OD值。
D测 = K L C测 D标准 = K L C标准
D测 C测 = D标准 ×C标准
4)分光光度法的优点
灵敏:能测定出溶液中含量极少的物质浓度 准确:误差小,与真实值非常接近 快速:操作步骤简单,较少时间内得出结果 简便:无需从溶液中分离待测样品
5)分光光度法所使用的仪器 ——分光光度计
③以酪蛋白含量为横坐标,OD值为纵坐标, 绘制标准曲线;
2. 未知样品浓度测定:
取5号管, 吸取1ml (1:10稀释)血清待测样, 用水补足至2ml,加入双缩脲试剂4ml,混匀后与 以上4管同时比色,从标准曲线查出其蛋白质浓度 ,按稀释倍数求出血清原液浓度。
3. 标准管法:
C测 =
D测 D标
×
实验一 用分光光度法 测定血清蛋白含量
【实验目的】
1.掌握标准曲线的制备方法和标准管法 的计算方法;
2. 掌握双缩脲法测定血清蛋白的原理和 方法。
【实验原理】
呈色反应 茚三酮反应
双缩脲反应 √
尿素被加热至 180℃左右时,两分子尿素缩合 放出一分子氨而形成双缩脲。双缩脲在碱性条 件下可与Cu2+结合生成复杂的紫红色化合物。 此反应称为双缩脲反应。
分光光度技术 ppt课件
ppt课件
27分光光度ຫໍສະໝຸດ 术的基本应用 定性鉴定
用紫外光谱鉴定化合物 使用分光光度计可以绘制吸收光谱曲线。方法是用各 种波长不同的单色光分别通过某一浓度的溶液,测定此溶 液对每一种单色光的吸光度,然后以波长为横座标,以吸 光度为纵座标绘制吸光度──波长曲线,此曲线即吸收光 谱曲线。 各种物质有它自己一定的吸收光谱曲线,因此用吸收光谱 曲线图可以进行物质种类的鉴定。
棱镜的特点是波长越短,色散程度越好,越向长波一侧越差。所以用 棱镜的分光光度计,其波长刻度在紫外区可达到 0.2nm ,而在长波段只 能达到5nm。
有的分光光系统是衍射光栅,即在石英或玻璃的表面上刻划许多平行线, 刻线处不透光,于是通过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较长的光波偏折的角度 15 ppt课件 大,较短的光波偏折的角度小,因而形成光谱。
ppt课件
16
基本结构简介----检测系统
有许多金属能在光的照射下产生电流,光愈强电流愈大, 此即光电效应。 因光照射而产生的电流叫做光电流。 受光器有两种,一是光电池,二是光电管。光电池的组成 种类繁多,最常见的是硒光电池。光电池受光照射产生的 电流颇大,可直接用微电流计量出。但是,当连续照射一 段时间会产生疲劳现象而使光电流下降,要在暗中放置一 些时候才能恢复。因此使用时不宜长期照射,随用随关, 以防止光电池因疲劳而产生误差。
ppt课件
2
分光光度技术
基本原理
分光光度计 基本结构简介 分光光度技术的基本应用
分光光度法的误差
ppt课件
3
分光光度技术基本原理
一、光的基本知识 光是由光量子组成的,具有二重性,即不连续的微粒性和连续的 波动性。波长和频率是光的波动性的特征,可用下式表示: C λ = ─── V 式中λ为波长,具有相同的振动相位的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叫波长。 V为频率,即每秒钟振动次数。C为光速等于299770千米/秒。 光属于电磁波。 自然界中存在各种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分光光度法所使用的光谱范围 在 200nm-10μ(1μ= 1, 000nm )之间。其中200nm-400nm为紫外光 区,400nm-760nm为可见光区,760nm-10,000nm为红外光区。
第6章分光光度法
K:与吸光物质的性质、入射光波长及温度 有关,称为吸光系数或吸收系数。 与吸光物质的浓度、吸收池的厚度、材料 无关。
K取值与单位取决于c、b的单位:
当 c:mol/L,b:cm , 用ε表示,摩尔吸收系数 L·mol-1·cm-1
A=lg(1/T)=κbc 当 c:g/L,b:cm , 用a表示,吸收系数 L·g-1·cm-1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Chemistry & Material
•选择较纯单色光(Δλ↓,单色性↑) •选λmax作为测定波长(Δκ↓,S↑且成线性)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Chemistry & Material
3.由介质的不均匀引起的偏离
朗伯-比耳定律适用于均匀、非散射溶液。 当被测溶液是胶体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时, 入射光通过溶液后除一部分被吸收外,还有 一部分因溶液中存在微粒的散射作用而损失, 并使透光度减小。向吸光度轴弯曲-正偏离。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Chemistry & Material Science
S与ε的关系
A=0.001, A = 0.001 = ε bc ,
Cb 0.001
mol/L×cm→(mol/1000cm3)×c
m
故bc为单位截面积光程内的物质量。
S cbM106 1000
S M(gcm2)
S越小,灵敏度越高。
例 已知双硫腙光度法测Cd2+时
ε 520=8.8×104,求桑德尔灵敏度 MCd=112.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吸光光度分析法大纲要求:1.掌握吸光光度分析法的特点、基本原理、测定方法和计算方法;2.理解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和光吸收曲线;3.掌握朗伯一比耳定律的应用及摩尔吸光系数,了解引起偏离朗伯一比耳定律的原因;4.了解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各部件的作用及仪器的工作原理;5.了解显色反应的特点,掌握显色条件的选择;6.掌握分光光度法的应用和测量条件的选择。
基本内容:一、吸光光度分析概述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的分析方法称为吸光光度法,包括比色法,可见分光光度法及紫外分光光度法等。
有些物质的溶液是有色的,若物质的溶液本身是无色或浅色的,但它们与某些试剂发生反后生成有色物质。
有色物质溶液颜色的深浅与其浓度有关,浓度愈大,颜色愈深。
如果是通过与标准色阶比较颜色深浅的方法确定溶液中有色物质的含量,则称为目视比色法,如果是使用分光光度计,利用溶液对单色光的吸收程度确定物质含量,则称为分光光度法。
吸光光度法主要用于测定试样中的微量组分,具有以下特点:a.灵敏度高。
常可不经富集用于测定质量分数为10-2~10-5的微量组分,甚至可测定低至质量分数为10-6~10-8的痕量组分。
通常所测试的浓度下限达10-5~10-6mol·L-1。
b.准确度高。
一般目视比色法的相对误差为5%~10%,分光光度法为2%~5%。
c.应用广泛。
几乎所有的无机离子和许多有机化合物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
d.仪器简单、操作方便、快速。
二、吸光光度分析的基本原理1、光的基本性质光是一种电磁波,同时具有波动性和微粒性。
我们将眼睛能够感觉到的那一段的光称为可见光,也就是我们日常所组合而成的复合光(即由不同波长的光所组成的光)。
理论上,将仅具有某一波长的光称为单色光,单色光由具有相同能量的光子所组成,两种适当颜色的单色光按一定强度比例混合也可得到白光。
这两种单色光称为互补色,如图9.1所示,图中处于对角线上的两种单色光为互补色光。
例如绿色光和紫色互补,黄色光和蓝色光互补等。
2、物质的颜色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颜色是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特性表现在人视觉上所产生的反如果把不同颜色的物体放在暗处,什么颜色也看不到。
当光束照射到物体上时,由于不同物质对于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透射、反射、折射的程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颜色。
溶液呈现不同的颜色是由溶液中的质点(离子或分子)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选择性吸收而引起的。
当白光通过某一有色溶液时,该溶液会选择性地吸收某些波长的色光而让那些未被吸收的色光透射过去即溶液呈现透射光的颜色,亦即呈现的是它吸收光的互补色光的颜色。
3、光吸收曲线当依次将各种波长的单色光通过某一有色溶液,测量每一波长下有色溶液对该波长光的吸收程度(吸光度A),然后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得到一条曲线,称为该溶液的吸收曲线,亦称为吸收光谱。
图9.2是四种浓度KMnO4溶液的吸收曲线。
从图可见:①同一溶液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程度不同。
如:KMnO4对绿色光区中525nm的光吸收程度最大,此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以λmax或λ最大表以,KMnO 4溶液呈现紫红色。
②不同浓度的KMnO4溶液的光吸收曲线形状相似,不同物质吸收曲线的形状和最大吸收波长均不相同。
光吸收曲线与物质特性有关,故据此可作为物质定性分析的依据。
③同一物质不同浓度的溶液,在一定波长处吸光度随溶液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这个特性可作为物质定量分析的依据。
在测定时,只有在λmax 处测定吸光度,其灵敏度最高,因此,吸收曲线是吸光光度法中选择测量波长的依据。
三、吸光光度分析的基本定律1、朗伯—比耳定律如果同时考虑溶液浓度与液层厚度对光吸收程度的影响,将朗伯定律与比耳定律结合起来,则可得 lgI I 0=Kbc该式称为朗伯—比耳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上述各式中I 0,I 分别为入射光强度和透射光强度;b 为光通过的液层厚度(cm);c 为吸光物质的浓度(mol ·L -1);k 1,k 2和K 均为比例常数,与吸光物质的性质、入射光波长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lg I I与吸光物质的浓度和光通过的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
应用该定律时,应注意:(1)朗伯-比耳定律不仅适用于有色溶液,也可适用于其他均匀非散射的吸光物质(包括液体、气体和固体);(2)该定律应用于单色光,既适用于可见光,也适用于红外光和紫外光,是各类吸光光度法的定量依据;(3)吸光度具有加和性,是指溶液的总吸光度等于各吸光物质的吸光度之和。
根据这一规律,可以进行多组分的测定及某些化学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
这个性质对于理解吸光光度法的实验操作和应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吸光度、透光率、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上式中的lgI I项表明了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定义为吸光度,并用符号A 表示;同时,I 0/I 是透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表示了入射光透过溶液的程度,称为透光度(以%表示,为透光率),以T 表示,所以上式又可表示为: A = lgI I 0= lg T 1=Kbc式中的比例常数K 值随c ,b 所用单位不同而不同。
如果液层厚度b 的单位为cm ,浓度c 的单位为g ·L -1,K 用a 表示,a 称为吸光系数,其单位是L ·g -1·cm -1,则上式写为:A =abc如果液层厚度b 的单位仍为cm ,但浓度c 的单位为mol ·L -1,则常数K 用ε表示,ε称为摩尔吸光系数,其单位是L ·mol -1·cm -1,此时朗伯—比耳定律写为: A =εbc吸光系数a 和摩尔吸光系数ε是吸光物质在一定条件、一定波长和溶剂情况下的特征常数。
同一物质与不同显色剂反应,生成不同的有色化合物时具有不同的ε值,同一化合物在不同波长处的ε也可能不同。
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摩尔吸光系数,常以εmax 表示。
ε值越大,表示该有色物质对入射光的吸收能力越强,显色反应越灵敏。
所以,可根据不同显色剂与待测组分形成有色化合物的ε值的大小,比较它们对测定该组分的灵敏度。
四、吸光光度分析方法及仪器㈠、分光光度计及其基本部分分光光度计通常由下列五个基本部件组成:㈡、测定方法1、比较法 比较法是先配制与被测试液浓度相近的标准溶液cs 被测试液cx ,在相同条件下显色后,测其相应的吸光度为A s 和A x ,根据朗伯—比耳定律: A s =εs b x c ; A x =εx b s c两式相比得:x s A A =x bc bc s εε 则得: x c =s xA A s c应当注意,利用上式进行计算时,只有当x c 与s c 相近时,否则将有较大误差。
b .标准曲线法 测量一系列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将吸光度对浓度作图,绘制标准曲线,然后根据被测试液的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查得而且误差较小。
五、显色反应及其条件的选择1、显色反应测定某种物质时,如果待测物质本身有较深的颜色,就可以进行直接测定,但大多数待测物质是无色或很浅的颜色,故需要选适当的试剂与被测离子反应生成有色化合物再进行测定,此反应称为显色反应,所用的试剂称为显色剂。
显色反应主要有配位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当同一组分可与多种显色剂反应生成不同的有色化合物。
选用哪一种显色反应呢?对显色反应的选择,有下列考虑:a.首先是选择灵敏度高,即摩尔吸光系数大的反应。
但是,在分析化学中接触到的试样大多是成分复杂的物质,必须认真考虑共存组分的干扰,即希望显色反应的选择性好,干扰少。
需要指出的是,在满足测定灵敏度的前提下,选择性的好坏常常成为选择显色反应的主要依据。
b.有色化合物的组成恒定,符合一定的化学式。
对于形成不同配位比的配位反应,必须注意控制实验条件,使其生成一定组成的配合物,以免引起误差。
c.有色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应足够稳定,至少保证在测量过程中溶液如日光照射、空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作用等,此外,也不应受溶液中其他化学因素的影响。
d.有色化合物与显色剂的关系差别要大,即显色剂对光的吸收与配合物的吸收有明显区别,一般要求两者的吸收峰波长之差△λ(称为对比度)大于60nm。
2、显色条件的选择确定了显色反应以后,还要确定合适的反应条件,这一般是通过实验研究来确定的:⑴、反应体系的酸度对某种显色体系,最适宜的pH范围与显色剂、待测元素及共存组分的性质有关。
目前,仍然是通过实验来确定。
其方法是保持其它实验条件相同,分别测定不同pH条件下显色溶液和空白溶液相对于纯溶剂的吸光度,显色溶液和空白溶液吸光度之差值呈现最大而平坦的区域,即为该显色体系最适宜的pH范围。
⑵、显色剂的用量为了使显色反应进行完全,一般需加人过量的显色剂。
但显色剂不是越多越好。
对于有些显色反应,显色剂加入太多,反而会引起副反应,对测定不利。
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根据实验来确定显色剂的用量。
⑶、显色反应时间有些显色反应瞬间完成,溶液颜色很快达到稳定状态,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不变;有些显色反应虽能迅速完成,但有色配合物的颜色很快开始褪色;有些显色反应进行缓慢,溶液颜色需经一段时间后才稳定。
因此,必须经实验来确定最合适测定的时间区间。
实验方法为配制制作吸光度-时间曲线,根据曲线来确定适宜时间。
⑷、显色反应温度通常,显色反应大多在室温下进行。
但是,有些显色反应必需加热至一定温度才能完成。
⑸、溶剂六、光度测量误差及测量条件的选择1.光度测量误差⑴、偏离朗伯—比耳定律所引起的误差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标准曲线不呈直线的情况,特别是当吸光这种情况称为偏离朗伯-比耳定律。
若在曲线弯曲部分进行定量分析,将会引起较大的误差。
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原因主要是仪器或溶液的实际条件与朗伯-比耳定律所要求的理想条件不一致。
引起这种偏离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性的,即仪器性的因素;另一类是化学性因素。
①物理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引起的偏离中最主要的是非单色光作为入射光引起的偏离。
②化学性因素可能引起对朗伯-比耳定律的偏离。
⑵、仪器测量误差仪器测量误差可能来源于光源不稳定、实验条件的偶然变动、读数不准确及仪器噪音等。
其中透光度与吸光度的读数误差是衡量测定结果的主要因素。
也是衡量仪器精度的主要指标之一。
在实际测定时,只有使待测溶液的透光度T在15%~65%之间,或使吸光度A在0.2~0.8之间,才能保证浓度测量的相对误差较小(∣Er∣<4%)。
当透光度T=36.8%或A=0.434时,浓度测量的相对误差最小。
2、测量条件的选择⑴、选择适当的入射光波长根据吸收曲线,以选择被测组分具有最大吸收时的波长(λmax)的光作为入射光,这称为“最大吸收原则”。
选用λmax不仅灵敏度高,而且能减少或消除由非单色光引起的对朗伯一比耳定律的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