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

合集下载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引言: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是两个密切相关且相互依存的概念。

风景名胜区规划是指对特定地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实现保护、开辟和利用的目标。

而旅游规划则是指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和管理进行规划,以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本文将详细探讨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在可持续发展和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定义和目标风景名胜区规划是对特定地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旨在实现保护、开辟和利用的目标。

其主要目标包括:1. 保护自然环境:风景名胜区规划要确保自然环境的保护,包括生态系统的保护、物种多样性的维护和生态环境的恢复。

2. 保护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规划要保护和传承地区的文化遗产,包括历史建造、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等。

3. 促进可持续发展:风景名胜区规划要在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地方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规划的定义和目标旅游规划是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和管理进行规划,旨在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其主要目标包括:1. 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旅游规划要确保旅游目的地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游客的需求,并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2.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旅游规划要利用旅游资源,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3. 保护环境和文化遗产:旅游规划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和文化遗产,确保旅游活动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影响最小化。

三、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关系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之间存在以下关系:1. 相互依存关系: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是相互依存的,风景名胜区规划提供了旅游发展的基础,而旅游规划则为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实施提供了方向和支持。

2. 保护与开辟的平衡: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需要在保护和开辟之间找到平衡。

风景名胜区规划要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而旅游规划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旅游资源的开辟和利用。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简版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简版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引言概述: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风景名胜区规划是指对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进行合理规划,以保护和提升景区资源;而旅游规划则是指对旅游业进行规划,以提高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

一、景区资源评估与旅游需求分析1.1 景区资源评估:对景区的自然、人文资源进行评估,包括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文化遗产等。

1.2 旅游需求分析:对游客的需求进行分析,包括游客的兴趣、偏好、消费能力等。

二、景区规划与旅游产品开发2.1 景区规划:根据景区资源评估和旅游需求分析,制定合理的景区规划,包括景区的布局、交通、住宿、餐饮等。

2.2 旅游产品开发:根据景区规划,开发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包括景点开发、旅游线路设计、特色活动等。

三、景区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3.1 景区保护:在景区规划中,注重对景区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保护,防止过度开发和资源破坏。

3.2 旅游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的旅游规划,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平衡景区发展和资源保护的关系。

四、旅游市场推广与景区营销策略4.1 旅游市场推广:根据旅游需求分析和旅游产品开发,制定合适的市场推广策略,吸引更多的游客。

4.2 景区营销策略:根据景区规划和旅游产品开发,制定景区营销策略,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声誉。

五、游客体验与旅游服务质量5.1 游客体验:通过景区规划和旅游产品开发,提供良好的游客体验,包括景区环境、服务设施、旅游活动等。

5.2 旅游服务质量:通过景区规划和旅游产品开发,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包括导游服务、酒店服务、交通服务等。

总结:综上所述,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密切相关。

景区资源评估和旅游需求分析为景区规划和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基础;景区规划和旅游产品开发为景区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旅游市场推广和景区营销策略为景区的发展和知名度提供了支持;游客体验和旅游服务质量为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提供了保证。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引言概述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风景名胜区规划是指对自然景观或者人文景观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以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游客体验。

而旅游规划则是指对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和规划,制定出旅游发展的长期规划和战略。

本文将探讨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风景名胜区规划对旅游规划的影响1.1 提升旅游体验风景名胜区规划的主要目的是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包括景区的景观设计、交通规划、游客服务设施等。

这些因素的改善将直接影响到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

1.2 优化旅游资源配置通过对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可以更好地利用和配置景区内的旅游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景区的吸引力。

这有助于吸引更多游客来到景区,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1.3 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风景名胜区规划不仅关注景区的短期发展,更注重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规划,可以避免资源过度开辟和环境破坏,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确保景区能够长期吸引游客。

二、旅游规划对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指导作用2.1 综合规划旅游规划是对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分析和规划,其中包括风景名胜区在内。

通过旅游规划,可以为风景名胜区规划提供更全面的背景和指导,确保景区规划与整体旅游发展保持一致性。

2.2 宏观调控旅游规划是对整个地区旅游发展的宏观调控,包括景区的发展规划和资源整合。

通过旅游规划,可以为风景名胜区规划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发展方向,使景区规划更加符合整体旅游发展的需要。

2.3 资源整合旅游规划可以促进不同景区之间的资源整合和协作,实现景区之间的互补和联动发展。

这有助于提高整个地区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推动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实施和发展。

三、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协同作用3.1 互相促进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持。

风景名胜区规划需要依托旅游规划的支持和引导,而旅游规划也需要以风景名胜区规划为基础和依托。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一、引言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是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可或者缺的两个重要环节。

风景名胜区规划是对风景名胜区的整体规划,包括景区的开辟、保护、管理等方面;而旅游规划则是对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包括旅游资源的开辟、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

本文将详细探讨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二、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1. 相互依赖关系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风景名胜区规划需要依据旅游规划的方向和目标进行,而旅游规划则需要依据风景名胜区规划的资源和特色进行。

两者的关系可以用“规划-实施”、“实施-规划”相互交织的方式来描述。

2. 风景名胜区规划对旅游规划的影响风景名胜区规划对旅游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风景名胜区规划确定了景区的整体发展方向和目标,为旅游规划提供了基础。

其次,风景名胜区规划对景区的资源开辟、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规划,为旅游规划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最后,风景名胜区规划还对景区的管理和运营提出了要求,为旅游规划提供了管理和运营的指导。

3. 旅游规划对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影响旅游规划对风景名胜区规划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旅游规划确定了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为风景名胜区规划提供了指导。

其次,旅游规划对旅游资源的开辟和利用进行了规划,为风景名胜区规划提供了资源支撑。

最后,旅游规划还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要求,为风景名胜区规划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

三、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作用1. 促进旅游发展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的结合,可以促进旅游的发展。

风景名胜区规划为旅游规划提供了基础和依据,明确了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旅游规划则对风景名胜区规划提供了资源和需求,为风景名胜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2. 优化旅游资源配置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的结合,可以优化旅游资源的配置。

风景名胜区规划通过对景区资源的评估和规划,确定了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开辟重点。

黄山风景区

黄山风景区

黄山风景区规划李丽摘要:风景区好的规划能让风景区得到好的发展,本文主要从分区规划、游览规划和建筑规划上分析黄山风景区的规划。

分区规划将黄山风景区分为资源核心保护区、资源低强度利用区、资源高强度利用区、社区协调区共四大类;科学合理的游览规划让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观赏黄山的美景;建筑规划使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协调发展。

关键词:黄山风景区分区规划游览规划建筑规划一、黄山风景区的概况黄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面积154平方公里,是1982年我国正式批准建立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1990年12月,黄山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黄山的资源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其中以峰林地貌主要特征的地质资源、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和以黄山画派为代表的文化资源最为珍贵,也最能体现世界遗产地的资源价值。

黄山呈现典型的花岗岩峰林地貌,有名的就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

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为三大主峰,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并以主峰为中心向四周铺展,跌落为深壑幽谷,隆起成峰峦峭壁。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此外神奇的冬景、壮美的日出、独特的“黄山文化”,也让游客流连忘返。

[1]二、黄山风景区的分区规划1988年黄山风景区通过第一轮总体规划,包括保护区、景区、分级保护区和功能分区四大分区类型。

黄山风景名胜区共分为6 个景区、5 个保护区。

6个景区分别为: 温泉景区、玉屏楼景区、北海景区、云谷寺景区、松谷庵景区和钓桥庵景区。

5 个保护区分别为浮溪、箬箸、洋湖、福固寺和乌泥关, 分布于各景区的外围。

在这里, 景区强调旅游开发的功能, 保护区强调资源保护的功能。

从空间分布看, 景区和保护区的总和构成了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的用地布局结构。

从前面分区的关系可知, 黄山风景名胜区多种类型的分区共存, 相辅相成。

布局层面的分区属于空间战略规划, 对保护和利用起到总体指导作用; 分级保护分区则属于具体实施规划, 对保护和利用起到直接约束和指导作用; 功能分区则更接近专项规划,主要是对利用的详细规定和控制。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一、引言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是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

风景名胜区规划旨在保护和利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提升旅游体验和环境质量;而旅游规划则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

二、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内容与目标风景名胜区规划是指对特定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以实现保护、开发和利用的目标。

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资源保护:包括对自然景观、生态系统、动植物物种等的保护和管理,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2. 文化遗产保护:对历史建筑、文化遗址、传统村落等进行保护和修复,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3. 旅游设施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供水、供电等)、旅游设施建设(酒店、景区设施等)和旅游交通建设(公交、停车场等)。

4. 规划管理:制定风景名胜区的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目标是实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平衡,提升旅游体验和环境质量,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旅游规划的内容与目标旅游规划是指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进行规划和管理,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旅游产品开发:根据目的地的特色和优势,开发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2. 旅游市场营销: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提升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形象,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

3. 旅游产业发展:培育和支持旅游产业,促进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地方经济的竞争力。

4. 游客管理:制定游客管理政策,确保游客的安全和秩序,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感。

旅游规划的目标是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四、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互动关系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目标一致: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的最终目标都是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规划通则》与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址公园规划规范的比较

《旅游规划通则》与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址公园规划规范的比较

《旅游规划通则》与《国家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国家森林公园规划设计规范》、《水利风景区规划规范》、《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之间的异同:一、相同点(1)均需考虑当地自然、人文和综合环境条件,规划不但要征求专家意见,还要征求当地居民意见。

(2)对游客容量、环境保护都有相应规定,要求在满足旅游活动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景观建筑及设施建设与当地环境相协调,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

(3)制定的规划不但要符合国家和当地旅游及相关政策法规,还应服从上位规划的指导。

(4)均对发展目标和规划期限、功能分区、土地利用有一定要求。

二、不同点1. 主管部门和适用范围不同(1)《旅游规划通则》由国家旅游局颁发,适用于编制各级旅游发展规划及各类旅游区规划。

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如分析规划区旅游业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并预测客源市场需求,提出规划区的旅游主题形象和发展战略,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明确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特色与主要内容等。

(2)《国家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由住建部制定,适用范围首先是我国各级政府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和省级与市、县级等三级风景区的规划,这些风景区的级别、范围、资源等已经原则性框定;第二是各级政府审定的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风景旅游体系规划所划定的各类风景区的规划,这些风景区的资源特征、功能作用、用地范围等项内容与国务院风景区管理条例基本一致。

(3)《国家森林公园规划设计规范》由林业部主持编制,是专门为满足森林旅游的需求而制定的,适用于全国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森林公园及其他森林旅游区总体设计。

(4)《水利风景区规划规范》由水利部指导,是为科学、合理利用水利风景资源,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而制定的。

适用于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水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各类水利风景区的规划。

(5)《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由国土资源部主持编制,规定地质公园的范围划定要以能够包含构成地质公园的主要地质遗迹并能实施有效保护为基本原则,避免公园规划面积过大,充分考虑区域内矿产资源赋存状况和地方经济建设情况,避免公园内设置矿业权等。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标题: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引言概述: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风景名胜区规划是指对自然和人文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的规划,旨在保护和提升景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

而旅游规划则是指对旅游目的地的整体规划,包括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方面,旨在提升目的地的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详细探讨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之间的关系。

一、景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协调一致1.1 风景名胜区规划需与旅游规划相互配合风景名胜区规划应考虑到旅游规划的需求,确保景区内的设施和服务能够满足游客的需求。

旅游规划需要结合景区规划,合理安排游客的游览线路和交通方式,确保游客能够便利地游览景区。

1.2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协调一致有利于提升游客体验景区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协调一致可以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使游客更加舒适和便利地游览景区。

游客在景区内的游览体验将更加完美,有助于提升景区的口碑和吸引力。

1.3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协调一致有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景区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协调一致有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保护景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同时提升景区的经济效益。

二、景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整体规划2.1 风景名胜区规划需要考虑到整体的旅游规划景区规划不仅仅是对景区内部设施和服务的规划,还需要考虑到整体的旅游规划,包括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

整体规划有利于提升景区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2 旅游规划需要考虑到景区规划的特点和需求旅游规划应该根据景区规划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确保景区内的设施和服务能够满足游客的需求。

旅游规划需要与景区规划相互协调,共同推动景区的发展和提升。

2.3 整体规划有利于提升景区的综合竞争力整体规划有利于提升景区的综合竞争力,使景区在同类景区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览。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引言概述: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它们在保护和开辟风景名胜区、提升旅游体验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之间的关系,并从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重要性1.1 保护自然环境:风景名胜区规划有助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防止过度开辟和破坏。

1.2 保护文化遗产:规划能够保护风景名胜区内的文化遗产,使其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

1.3 促进可持续发展:规划能够确保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平衡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二、旅游规划的目标与原则2.1 提升旅游体验:旅游规划的目标是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包括景区设施、服务质量、旅游路线等方面的提升。

2.2 促进经济发展:旅游规划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游客,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地方税收收入。

2.3 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旅游规划应该注重保护风景名胜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避免过度开辟和破坏。

三、风景名胜区规划对旅游规划的影响3.1 空间布局: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空间布局对旅游规划具有重要影响,合理规划景区内的道路、景点、设施等,提升游客的流动性和便利性。

3.2 旅游产品开辟:风景名胜区规划可以为旅游规划提供产品开辟的指导,根据景区的特点和优势,开辟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3.3 环境保护与管理:风景名胜区规划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和管理,为旅游规划提供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确保游客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旅游。

四、旅游规划对风景名胜区规划的要求4.1 游客需求分析:旅游规划需要对游客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了解他们的兴趣、偏好和需求,为风景名胜区规划提供指导。

4.2 旅游市场调研:旅游规划需要对旅游市场进行调研,了解市场的需求和竞争情况,为风景名胜区规划提供市场导向。

4.3 合理资源配置:旅游规划需要合理配置风景名胜区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和自然资源,为规划提供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国家重点旅游风景名胜区简介

国家重点旅游风景名胜区简介

国家重点旅游风景名胜区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索道》
【年(卷),期】2001(001)004
【摘要】我们在“资料库”栏目将我国重点旅游风景名胜区名录重新予以公布,目的在于使读者对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已建客运索道,另外一部分正在准备之中。

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一点,这就是并非每一个风景名胜区都适宜建索道的,这是一个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决非儿戏。

在这方面国家需要立法,索道界需要研究,环保、旅游、交通、城建规划、园林部门需要协同工作。

只有这样,我国的索道事业才会沿着一条保护与开发并举的正确轨道向前发展。

否则将后患无穷,遗恨千年!
【总页数】11页(P54-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18
【相关文献】
1.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 [J], 谢凝高
2.民族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A景区为视角 [J], 陈建设;吴忠军
3.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区——天台山 [J], 景文;戴君斌
4.构建屏南白水洋、鸳鸯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标准体系的思考 [J], 江文;王彬彬;王荃
5.论旅游市场竞争力的构筑——以緉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例 [J], 周大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土空间规划与风景名胜区规划衔接问题分析

国土空间规划与风景名胜区规划衔接问题分析

国土空间规划与风景名胜区规划衔接问题分析摘要: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与景区规划的衔接,是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的制定,也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景区资源的现实需要。

基于此,本文就国土空间规划与风景名胜区规划衔接问题展开分析,以期对相关环境规划研究提供积极性参考建议。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景区规划;合理利用景区资源;环境规划研究引言:目前,我国各省各市正在逐步有序开展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在“三区三线”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正在推进相关控制线的划定。

由于风景名胜区是国土空间的特定功能区,其规划体系和治理体系不同于全区、全要素的国土空间规划。

该地区面临国家国土空间规划与风景名胜区规划衔接的问题。

在“一个底板”上加强两者统筹协调,是做好“三区三线”划定的现实需要,也是建立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必经之路。

一、规划衔接面临的主要问题(一)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体系不完善首先,规划成果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部分景区规划成果存在政策性薄弱、可操作性差等问题,特别是在应对市场不确定性方面缺乏灵活性,难以更好地适应旅游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其次,没有建立有效的规划实施评价和调整制度。

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一般准备期较早,审批周期较长。

由于规划修编不能及时进行,风景名胜区出现了很多建设问题,不能满足新的发展要求。

此外,与原住民发展需求相冲突。

景区边缘部分村镇在总体规划中被确定为控制或搬迁,但近期建设实际实施难度大或缺乏规划指导,造成原住民生活生产需求冲突和规划。

(二)相关管理的法规政策衔接协调不够首先是管理多层次,统筹规划不足。

景区涉及各级政府和部门的管理职责。

由于管理机构不一致,兼顾不同利益,相关管理法规政策协调不够,存在多方规划、多方审批、交叉重叠管理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存在困难。

其次是与乡镇规划衔接不够。

风景名胜区的详细规划往往针对参与建设活动的旅游服务基地、村镇、重点景区等,其他区域一般以城镇规划代替。

由于编制和审批涉及不同的管理机构,容易造成景区村镇规划缺失或违反规划要求的现象,造成较大的管理压力。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是两个相互关联且相互依赖的概念。

风景名胜区规划是指对一个地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和管理,以达到保护、开发和利用的目的。

而旅游规划则是指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和管理进行规划,以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首先,风景名胜区规划为旅游规划提供了基础。

风景名胜区作为旅游目的地,其自然景观、人文资源和文化遗产等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可以保护和提升这些资源的价值,为旅游业提供丰富的资源基础。

其次,旅游规划为风景名胜区规划提供了指导。

旅游规划考虑到游客的需求和旅游市场的变化,通过制定合理的旅游线路、提供丰富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等手段,促进游客的流动和消费。

这些旅游规划的内容和方案可以为风景名胜区规划提供参考,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提升风景名胜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此外,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实施也需要相互配合。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目标是保护和开发资源,而旅游规划的目标是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

两者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协调一致,避免相互冲突。

例如,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需要考虑到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而在旅游规划中,需要充分利用风景名胜区的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

此外,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关系还体现在经济效益上。

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和旅游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旅游业不仅可以创造就业机会,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酒店、餐饮、交通等。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风景名胜区可以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是相互关联且相互依赖的。

两者在资源保护、旅游发展、经济效益等方面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可以实现风景名胜区和旅游业的良性互动,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风景名胜区保护与旅游规划

风景名胜区保护与旅游规划

风景名胜区保护与旅游规划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旅游作为他们的休闲方式。

而风景名胜区作为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也面临着保护与规划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风景名胜区保护与旅游规划的相关议题,以期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风景名胜区保护的重要性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和人文景观的集中体现,具有独特的自然美和人文价值。

保护风景名胜区不仅能够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还能够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然而,由于旅游带来的人流量和资源开发的压力,许多风景名胜区正面临着环境破坏、生态失衡和文化侵蚀等问题。

为了保护风景名胜区,应当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标准。

其次,加强监督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环境和文化的行为。

同时,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文化素养。

最后,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二、旅游规划的重要性旅游规划是指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以实现旅游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规划不仅能够提升旅游体验,还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旅游规划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充分利用和开发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文化遗产等。

其次,要合理安排旅游线路和景点的分布,避免游客集中和资源过度开发。

同时,要注重保护和修复旅游景点的环境和文化,使其能够长期保持吸引力。

最后,要加强旅游服务和管理,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安全感。

三、风景名胜区保护与旅游规划的关系风景名胜区保护与旅游规划是相辅相成的。

保护是旅游规划的基础,而规划则是保护的手段和目标。

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规划,才能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风景名胜区保护与旅游规划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充分考虑保护与利用的平衡,既要保护风景名胜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又要满足游客的需求和利益。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一、引言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是两个相互关联且相互依赖的概念。

风景名胜区规划是指对风景名胜区进行综合性的规划和管理,旨在保护和提升该区域的自然环境、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旅游规划则是指对旅游目的地进行规划和管理,以满足游客需求,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探讨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之间的关系。

二、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目标和内容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目标是保护和提升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环境保护:风景名胜区规划要求对该区域的自然资源进行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植被等。

通过合理的规划,可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防止环境污染。

2. 文化遗产保护:风景名胜区通常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规划要求对这些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

可以通过修复古建筑、保护传统手工艺等方式,使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

3. 旅游资源开发:风景名胜区规划要求合理开发和利用该区域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旅游设施等。

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度假,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旅游规划的目标和内容旅游规划的目标是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旅游体验,同时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旅游目的地规划:旅游规划要求对旅游目的地进行规划和管理,包括景区划分、旅游设施布局等。

通过合理的规划,可以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游客。

2. 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规划要求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可以通过设计各种主题旅游线路、推出特色旅游活动等方式,提供丰富的旅游选择。

3. 旅游服务提升:旅游规划要求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包括交通、住宿、餐饮、导游等方面。

通过培训和管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

四、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是相互关联的,二者相互依赖,互为支撑。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关系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关系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关系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原指风景名胜(包括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革命遗址等)景点及管理机构的建设用地,在原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作为单独的规划地类,以保障风景名胜区的开发。

风景名胜设施用地规模虽包含在建设用地总规模之中,但属于预期性规模,只能用于非经营性公益设施,而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是约束性规模,是不能突破的。

以往的许多大型文旅地产项目就利用了风景名胜设施规模相对比较容易获取的特点,有些项目甚至直接用风景名胜设施规模用地作为文旅地产用地开发,这是文旅项目违规案件中最常见的政企勾结现象。

由于风景名胜设施用地规模的弹性大,导致了问题多,管理也难,已成了各级政府心照不宣的旁门左道。

根据以往及最新政策,分类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下取消“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分类的应对方案的思路,供相关利益者参考:1.原为风景名胜设施规模继续规划建设旅游公益设施的,按照新《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归并、细化、分类、对应处置: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应含在新分类标准的特殊用地(15)的文物古迹用地(1504)和其他特殊用地(1507)之中,估计总规模会较小于以往的规模,且严格管理用途只能用途公益设施建设,建议部分考虑对应此分类,实际需要建设经营性项目的,应尽早另谋他路。

2.原为风景名胜设施规模已供地建设(甚至作为经营性项目)的,利用此次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机会必须全部调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如果有部分留作公益项目,可考虑分割宗地,部分参照第1条分类对应处置。

3.原为风景名胜设施规模未供地但符合城市(镇)总规或已批准控规的,争取做过渡期国土空间规划与现有规划一致性处理:很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粤府函〔2019〕353号,2019年10月12日),对于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但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可视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条件建设区管理,通过有条件建设区使用的方式调整建设用地布局。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一、引言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是旅游发展中两个重要的方面。

风景名胜区规划是指对风景名胜区的整体规划,包括对景区内的白然景观、文化景观、设施设备等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规划。

旅游规划是指时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包括时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规划。

本文将探讨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之间的关系。

二、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1.相互依存关系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是相互依存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开发景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提升景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而旅游规划则是为了实现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游客满意度和旅游收益的最大化.风景名胜区规划为旅游规划提供了送剖和前提,而旅游规划则为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实施和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幽.2 .目标一致性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风景Z胜区规划的目标是保护和开发坦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提升景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旅游规划的目标是实现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游客满意度和旅游收益的最大化.两者的目标都是为r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旅游产业的繁荣。

3 .内容的衔接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在内容上存在着紧密的衔接.风景名胜区规划包括对景区内的自然景观、文化景观、设施设备等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规划.旅游规划则包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处剖设施建设、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规划。

两者的内容相互交叉,旅游规划流要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的要求进行具体的实施,而风景名胜区规划则需要依窿旅游规划的支持和保障,4 .合作的必要性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需要各方的合作和协调.风景名胜区规划需要政府、景区管理部门、专家学者等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以保护和开发景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旅游规划则需要政府、旅游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的协同合作,以实现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才能实现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协调发展,三、结论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是旅游发展中两个重要的方面,二者相互依存'日标•致、内容衔接,并能要各方的合作和协园,风景名胜区规划为旅游规划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旅游规划为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实施和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姆.只有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旅游产业的繁荣.。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引言概述: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密切相关,它们共同为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风景名胜区规划是指对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规划,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而旅游规划则是为了提升旅游体验、促进旅游经济发展而进行的规划。

一、风景名胜区规划对旅游规划的影响1.1 保护自然环境:风景名胜区规划着重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这对旅游规划中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2 提升游客体验:通过科学规划,风景名胜区可以提供更好的遨游路线、景点设置和服务设施,从而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受。

1.3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风景名胜区规划能够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地方经济水平,为旅游规划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二、旅游规划对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影响2.1 提升景区管理水平:旅游规划能够为风景名胜区提供更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提升景区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2.2 拓展旅游市场:通过旅游规划,可以更好地了解游客需求和市场趋势,为风景名胜区规划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发展方向。

2.3 促进景区品牌建设:旅游规划可以匡助风景名胜区建设独特的品牌形象,提升其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协同发展3.1 综合考虑: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应该相互协调,综合考虑自然资源、文化遗产、旅游需求等因素,实现协同发展。

3.2 持续更新:随着旅游市场和游客需求的不断变化,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旅游规划需要持续更新,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3.3 互动合作: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和旅游规划机构应该加强互动合作,共同推动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

四、实践案例分析4.1 黄山风景名胜区:黄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通过科学规划和旅游规划,成功打造了“五星级旅游景区”,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4.2 大峡谷国家公园:大峡谷国家公园是美国的知名景区,通过细致的规划和管理,实现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开辟。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标准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标准

持续发展。

4.应合理权衡风景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综合效益,权衡风景区自身健全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关系,创造风景优美、设施方便、社会文明、生态环境良好、景观形象和游赏魅力独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境域。

第1.0.6条风景区规划应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互协调。

第1.0.7条风景区规划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第2章术语第2.0.1条风景名胜区也称风景区,海外的国家公园相当于国家级风景区。

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

第2.0.2条风景名胜区规划也称风景区规划。

是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风景区,并发挥其多种功能作用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

经相应的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的风景区规划,具有法律权威,必须严格执行。

第2.0.3条风景资源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风景旅游资源。

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

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

第2.0.4条景物指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风景素材的个体,是风景区构景的基本单元。

第2.0.5条景观指可以引起视觉感受的某种景象,或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的景象。

第2.0.6条景点由若干相互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位。

第2.0.7条景群第2.0.8条由若干相关景点所构成的景点群落或群体。

第2.0.9条景区在风景区规划中,根据景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赏需求而划分的一定用地范围,包含有较多的景物和景点或若干景群,形成相对独立的分区特征。

第2.0.10条风景线也称景线。

由一连串相关景点所构成的线性风景形态或系列。

第2.0.11条功能区在风景区规划中,根据主要功能发展需求而划分的一定用地范围,形成相对独立的功能分区特征。

旅游政策法规期末复习资料

旅游政策法规期末复习资料

旅游政策法规期末复习资料旅游政策法规复习资料题型:单项、多项、判断、案例、简答、问答、名词解释复习范围课后习题及一下重点第一章名词解释1、旅游法:狭义的旅游法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旅游基本法广义的旅游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旅游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旅游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旅游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在旅游法律关系中依法享有法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自然人或组织。

3、旅游法的渊源:是指旅游法律规范的各种外在表现形式,包括宪法、法律、法规、条例、法令和规章等4、旅游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旅游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它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

5、旅游法律关系责任:是指认为人对其实施反旅游法律法规行为或违反旅游合同约定行为造成的损害所有必须承担的赔偿、补偿、接受惩罚的不利后果。

问答题1.旅游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点:2.法律补偿与法律制裁的区别:(1)实现载体不同。

补偿以财产为主,制裁以人身为主。

(2)目的与效果不同。

补偿的目的和效果是针对被害人的,而制裁的目的和效果是针对责任方的。

(3)成立基础不同。

补偿与制裁的成立虽然都是以客观行为为条件,但补偿成立的基础是以客观损害后果为主的。

而制裁认定基础主要是主观过错,虽然也考虑客观损害,但考虑的目的是为了确定主观恶性程度,有时行为虽然不存在客观损害,但可以根据行为的主观恶性来施加制裁。

3.旅游法的特点:(1)采用综合立法模式。

内容具有综合性,突出旅游法的保障地位,强化旅游法的规范功能,发挥旅游法的作用。

(2)以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为立法宗旨。

确定了旅游者合法权益保护制度,旅游经营者合法权益保护,确立导游人员合法权益保护制度。

(3)旅游法充分与现行法律和国际通行做法衔接,充分考虑到了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与衔接。

4.旅游法律关系的要素:①主体:是指旅游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在旅游法律关系中依法享有法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自然人或组织。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国家5A级景区 国家5A级景区 5A
5A是一套规范性标准化的质量等级评定体系, 是目前全国旅游景区(点)最高评定标准。 标准较4A级旅游景区更加注重人性化和细 节化,更能反映出游客对旅游景区的普遍 心理需求,突出以游客为中心,强调以人 为本。它有以下要求: 交通:海陆空要求直达 交通 在新标准中,交通被列为第一要素。
5A级旅游景区创建的作用 5A级旅游景区创建的作用
国家旅游局将会把5A级旅游景区,建立 资料库,编制成科学的旅游线路、宣传手册、 光碟等,通过国家旅游局及其驻外机构这个 大平台,在境内外宣传促销,广泛推介,组 织中国5A级旅游景区精品巡回展等。可以说, 谁拥有5A金字招牌,谁就拥有更多的境内外 客源市场份额,使之既有社会效益,更有直 接的经济效益,改变以往“创建”只有社会 效益,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现象。
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2981999:《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术语》一 章的定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原称“国 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在保护地体系归类 中相当于“海外的国家公园”。
从1990年9月3日至2007年4月2日期间通用的 “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徽志”,以及现行通 用(自2007年4月3日起)的国家级风景名胜 区徽志图案也体现了这点,其圆形图案上半 部英文“NATIONAL PARK OF CHINA”(直译 为“中国国家公园”);下半部为汉语“中 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称(旧徽志汉字为 “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 但2008年环境保护部与国家旅游总局又 另外设立了国家公园这一称谓。
旅游安全80分 旅游安全80分 80 近两年内发生过游客死亡或重残的旅游安 全事故且景区负有主要责任的,扣40分; 负有管理责任的,扣20分(按事故责任书 认定)。主要包括安全保护机构、制度与 人员、安全处置、安全设备设施、安全警 告标志标识、安全宣传、医疗服务以及救 护服务等七个方面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日期:2008-03-11] 来源:《规划师》2005(05) 作者:谢凝高[字体:大中小]摘要:风景区总体规划是综合性规划,在风景区规划编制过程中,有关方面应在总规或详规阶段充分协商,尽力完善。

在国家风景区内,离开总体规划再做条条系统或块系统独立性规划,不仅没有必要,还会导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破坏性开发后果。

关键字:风景区总体规划;风景区旅游规划;关系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ional Key Scenic Spots Planning and Tourism Plannin gXie NinggaoAbstract: The master planning of a scenic spot is a comprehensive planning,of which the special tourist sightseeing planning is an integrated part and there is no need to carry o ut a special tourism planning for the scenic spot because full consideration has been give n to the consultation and perfection of the planning at the stage of master planning and d etailed planning for the planning of the scenic spot. Therefore,within the national scenic s pots,it is not only unnecessary to carry out separate planning for b...Key words: Master planning of scenic spot; Tourism planning of scenic spot; Relationship;1、相关概念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下称风景区)规划,是以风景资源的调查研究及其鉴定评价为基础,根据资源的价值及其分布规律,在保护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按照相关法规确定其功能、性质、建设及其可持续利用原则,编制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价值很高,内容丰富,需要多学科专家参与考察和规划。

规划的重点是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空间关系,确定合理容量和建设必要的服务设施,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标。

风景名胜区是以具有科学、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为基础,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主要满足人与大自然的精神文化和科教活动需求的地域空间综合体。

其价值达到世界级的为世界自然(或自然文化)遗产,达到国家级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源于中国农耕文明时代的天下名山,相当于世界工业文明时代的国家公园,并与迈向生态文明时代的自然或自然文化遗产接轨。

风景区的主要功能是科研、教育、游览、启智与山水体验活动等。

游览是风景区的重要功能之一,但不是惟一功能。

它连环带动地区和国家的巨大社会经济和精神文明效益。

2、风景区总体规划风景区总体规划内容很多,涉及面很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中,有详细的规定。

以下仅从有关风景区的法规和科学的角度,概述风景区规划中的主要内容。

2.1风景资源评价风景区是自然文化价值很高的综合体,因此风景资源的综合考察评价,必须建立在多学科综合考察的基础上,才能作出全面、正确的科学评价,其主要方面包括:(1)地理位置,包括数理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历史地理的演变与风景区的自然文化关系。

(2)自然科学价值,包括地质、地貌、水文、生物、生态等科学价值。

地质地貌是地球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遗迹,也是构成风景区景观空间的基础,又是气候、水体及生物多样性的载体。

根据地层、古生物、构造、岩相及各种地貌形态的特征,通过区域乃至全球对比研究,得出某风景区地质地貌学价值属世界级、国家级或地区级的结论。

生物生态学价值,主要是指生物多样性及具有科学保存价值的濒危动植物栖息地。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使用价值和潜在价值。

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作为人类生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源,如衣、食、住、行等。

间接使用价值是保全本底作为人类精神和科教活动所需的风景区的科教、游览、启智、创作体验等价值,还包括间接地支持风景区外经济社会的环境调节功能,即生态功能。

风景区作为生物基因库和生态实验室,其潜在价值的意义是十分巨大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

(3)自然美学价值。

由于审美观念和素养的差异,世界各国、各民族乃至个人都存在各自的审美观,不同于自然科学有统一的标准。

但也有共同的审美观。

根据中华民族悠久而传统的审美观,对山水自然美的评价,一般包括形象美、线条美、色彩美、动态美、静态美、音响美、嗅觉美等要素。

形象美是风景美的主体和基础。

就我国传统山水审美观而论,形象美可概括为雄、奇、险、秀、幽、奥、旷等。

以宏观的形象美为基础,相应地展现出中观、微观及各种美学元素,如色彩、线条、动静、声响等有机结合,构成各有特色的风景美学价值。

(4)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名山有数千年历史,现有的177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大部分在唐宋时代即已成为名山,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其精华以自然为主,且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不是两者简单相加,更不是强加于自然,而是“点缀得宜,不掩其胜”相映生辉。

这反映了农耕文明时代从帝王到百姓,到儒、佛、道,都把名山作为大自然的原型、代表,加以保护,并将其作为人与自然精神文化活动的胜地,留下祭祀、宗教、游览、启智等大量文化遗产。

因而,具有自然和文化双重价值,这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突出的。

风景资源的评价是风景区保护利用和规划建设的基础,因而需要多学科协同研究,否则就会产生盲目性,导致破坏性后果。

2.2保护风景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风景区遗产地的规划、建设和利用,都是以保护为前提,这是古今中外的科学共识。

保护的标准就是保护风景区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使之世代传承,永续利用。

这也是风景区规划的标准。

我国风景区的历史,就是一部山水风景的保护利用发展史,中国早在农耕文明的前期,就产生并形成了天下名山体系,名山从普通经济开发对象中被分离出来、保护起来,作为人们对大自然崇拜、祭祀、游览、审美、创作体验和探索自然奥秘等精神文化活动的胜地。

为防止经济开发对名山的破坏,古代曾有帝王下旨:“五岳名山樵采刍牧皆有禁”,并形成“山上游,山下住”的旅行住宿与游览观赏方式,有效地保全了天下名山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断地发展了名山精神文化功能,并带动了山下的经济社会发展。

美国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产生了国家公园,历经百多年的世界性“国家公园运动”,国家公园体制己遍及世界各国。

公园由国家管辖,并立法保护,禁止或限制商业性开发。

发展科研、教育、游览、启智等功能,是我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接轨方向,尤其是发展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科教功能。

当今世界已迈向生态文明时代,人类己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1972年,联合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要求签约国“竭尽全力”做好“遗产的鉴定、保护、保存、传播,并传之后代”的工作,同时保护好国家遗产。

人类遗产由家族保护、国家保护发展到今天的全球保护,经历数千年。

保护的最高标准就是保护风景区地质地貌、水文水系、植被生态、气象气候及文化遗产等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之世代传承、永续利用。

2.3分区保护利用—功能分区为了使风景区遗产地的保护和利用保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古今中外的实践表明,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实行功能分区,或称分区保护利用。

(所谓功能分区,包括大分区和小分区。

大分区是指风景内和风景外的功能分区;小分区是指风景区内的功能分区。

)中国古代天下名山,如五岳的“山上游,山下住”,就是山上是精神文化活动区,山下的岳镇是旅行游览者的食宿基地,如泰山之麓泰安镇。

今天的风景区遗产地,如九寨沟,亦继承了大分区的传统,规划设计遵循“沟内游,沟外住”的内外功能分区原则。

现代各国的国家公园,亦普遍实行分区制。

第二届世界国家公园大会第十二项决议,要求各国国家公园的利用采用分区制系统,并指出,在可能的情况下,将旅游设施建在国家公园以外,并尽量不使用机动车。

加拿大国家公园法规明确规定:“不应允许在一个国家公园内对自然资源进行商业性的勘探、开采或开发”。

“商业服务与设施,如旅馆、商店和服务站及公园管理楼等,凡有可能均应设在国家公园的邻近地区。

”“分区制是国家公园进行规划、发展和管理方面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分区制作为一种手段,是用以保证国家公园内的大部分土地及其生物资源得以保存其野生状态,把人为的设施限制在最小的限度内。

根据我国风景区的资源价值和特点,风景区内一般可分为5个功能区:(1)生态保育区。

生态价值高,不对游人开放,允许科研人员进入考察研究,如自然保护地的核心区。

(2)特殊景观区。

自然美学价值高,开放游览、审美、创作体验等活动,不允许建机械交通和过夜设施,可修步行道和解说系统。

(3)文化遗产保护区。

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人文景观分布区,在保护好文化遗产原貌的前提下,开放展示、参观,以传播历史文化知识,不许改造、扩建和毁坏文化遗产。

(4)服务设施区。

为区内游憩区,可设置过夜设施,以安全、卫生、简朴为原则,不建豪华宾馆,可修建公路。

(5)一般控制区。

根据我国风景区一般都有农村、田园的特点,考虑原住民的发展,改变粗放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控制村落建筑的高度、体量和形式,使之与风景区的景观协调。

结合旅游业的发展,鼓励原住民参与旅游服务业,如开办家庭旅馆等,照顾原住民的利益。

随着地区城镇化的进展,为山区农民迁居城镇创造条件。

此外,为了保护风景区的完整性,还要确定外围保护地带,防止污染和不协调的开发建设对风景区造成影响。

2.4风景区的环境容量与人工设施规划《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指出,“军事冲突,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各种灾害和大众旅游及其失控的旅游开发,都对遗产造成威胁”。

对我国风景区和世界遗产地威胁最大的是超容量的游人尤其是过度的旅游设施开发,造成风景区尤其是核心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导致风景区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的下降,严重破坏了风景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现在多数风景区应落实拆迁规划,尤其是核心区经营性设施,应只拆不建,并迁往区外旅游服务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