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导学案

合集下载

致橡树学案

致橡树学案

广饶一中语文科导.学案课题《致橡树》课型新授执笔人审核人级部审核学习时间2015.9 教师寄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习目标初步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培养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课前预习案一、作者介绍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诗人。

《致橡树》写于1977年3月27日,发表于1979年。

它是诗人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1977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人们思想禁锢还没有彻底清除。

而舒婷,已经勇敢喊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以崭新的爱情观,深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心。

二、朦胧诗涌现于80年代左右。

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使许多诗失却传统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

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三、基础训练1.写出加点字的读音并解释炫耀()夸耀慰藉()安慰霹雳( )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的雷电现象。

响声很大.流岚 ( )山里的雾气雾霭 ( )云气霓 ( )大气中有时跟虹同时出现的一种光的现象四、课堂探究案1、诗歌讲了什么内容,谁在致橡树?明确:诗人借木棉向橡树告白,表达了自己理想的爱情观。

2、诗人自己理想的爱情观在诗歌一开头就说出了吗?明确:诗歌开篇到“不,这些都还不够”是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从“我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诗结尾是对爱情理想的倾诉。

3、诗人用哪些具体的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诗歌中这些具体的形象就叫“意象”。

简介意象知识。

4、凌霄花、鸟儿这两种意象有何共同特点?明确:都是单纯地依赖橡树,自己并无真正自立本领。

5、诗人借这两种意象指什么样的爱情观?依靠、依附6、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四个意象有何共同特点?不计代价的给予、付出,降低身价,一味奉献的爱情观。

《致橡树》导学案

《致橡树》导学案

《致橡树》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文中意象的象征意义;2、能够准确把握作者所追求的爱情观。

【学习重点】准确把握作者所追求的爱情观,背诵诗文。

【学习难点】意象含义的准确解读。

【学法指导】自主先学、小组讨论【导学过程】(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程序、问题)【个案补充】【自主学习】一、文学知识请你仔细阅读下面文字,适当勾画,初步感悟作者和朦胧诗1.舒婷:原名龚佩瑜,她是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

主要著作诗集《双桅船》,诗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等。

舒婷诗歌特有女性的细腻和敏感,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

《致橡树》是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朦胧诗派的代表。

此诗,在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朦胧诗,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朦胧诗形式虚实相生,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二、字词梳理。

借助工具书,读准加点的词:炫耀()慰藉()流岚()虹霓()戟()三、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诗?请你找出诗文中的主要意象并说说作者对它的态度,初步把握作品的主题。

【合作探究】1、意象解读,请你结合诗文中的意象,分析作者的态度,探讨作者融入在意象中的观点。

意象与橡树的关系作者的观点(赞成、反对)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2、作者借助这些意象,表达自己什么样的观点呢?她理想的层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她赞扬什么?)3、橡树和木棉象征了什么?(请你结合诗文,概括橡树和木棉的形象特点。

)【检测反馈】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痴(chī)情慰藉(jiè)皎(jiǎo)洁标识(zhì) B.霹雳(pī)虹霓(ní)戏谑(xuè)诗行(háng)C.雾霭(ǎi)眷(juàn)属累(lěi)赘红硕(shuò)D.流岚(lán)粗犷(guǎng)濒危(pín)绮丽(qǐ)2、按照“你只知道______,却忘了_______”的格式,仿写。

(完整版)致橡树(教师版)导学案

(完整版)致橡树(教师版)导学案

子洲三中“双主”高效课堂导学案(教师版)2016-2017 学年第一学期姓名:组名:使用时间2016 年11 月11 日年级科目课题主备人备课方式负责人(签字)审核领导(签字)序号高一语文致橡树王娟集体备课【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学会用“意象分析法”解读诗歌。

(重点)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难点)3.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自主学习】1.了解“意象”的相关知识:意象,就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即诗歌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意”是指诗人的感知,“意”是“象”的触发,“象”是“意”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互为依托。

【课堂导学】一、导入:欣赏着唯美而感人的画面,聆听着优美而熟悉的音乐,我想你的思绪大概已经飞了,或许你早已飞到了那遥远的西晋,想起了那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想起了那个敢于挑战“门当户对”的观念,为自己争取婚姻自由的女子。

是的,她――祝英台,为了爱情,宁可以死抗争。

我不禁发问:问世间情为何物?下面让我们来听听新时代女性舒婷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二、听读1.听。

聆听名家范读,可以多个录音范读对比,让学生整体体会。

2.读。

学习朗读技巧,体会诗歌意蕴。

诵读教学中注意方法的指导,可以分成三步走:A 读准字音(自由读)。

B 读出韵味(男女生分合式读)。

C 读出感情(合读、代表读)。

三、品味1.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思考诗人重点分析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特点?寄托了怎样的爱情观?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木棉、橡树。

一方攀附:A.先显示“凌霄花”图,问:“好看吗?”(好看)B.于是它也很骄傲,炫耀自己。

那么在作者看来,它有没有资格骄傲、炫耀?(没有,因为它的生存方式是“攀援”,它没有自己的主干,它是靠别人的力量上去的。

)C.这让你想起怎样的女性或婚姻关系?(“夫贵妻荣”、“攀龙附凤”的依附关系。

《致橡树》导学案 共2课时

《致橡树》导学案  共2课时

第一单元第四课《致橡树》导学案制作人岳建华审核人岳建华使用时间 2017年 9月15 日【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橡树和木棉意象的丰富内涵。

2.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3.进一步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多元化品味本诗。

第一课时【预习导航】1.作者简介舒婷,中国现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祖籍福建省泉州市,居住于厦门鼓浪屿。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作品《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2.朦胧诗简介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

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是揭露黑暗与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具有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攀援.(yuán) 凌霄.花(xīāo) 绿荫.(yīn)慰藉.(jiè)霹雳.(lì)雾霭.(ǎi)流岚.(lán)虹霓.(ní)【问题探究】1、《致橡树》一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它们各指代什么?2、《致橡树》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作用是?3、“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4、全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概括各层次的大意。

《致橡树》优秀教案(精选7篇)

《致橡树》优秀教案(精选7篇)

《致橡树》优秀教案《致橡树》优秀教案(精选7篇)《致橡树》优秀教案篇1一、导语: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

虽然爱情这一主题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

(板书课题、作者)二、教师简介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

《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三、教师解题: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

四、让我们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吧。

1.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点字词的读音及诗的写法)2.指名读。

(教师作诵读评价、指导)3.齐读。

(教师板书重点字词)五、教师提问:此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生齐答:“我”指木棉,“你”指橡树,”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六、分析诗歌:1.师问:此诗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生答:不这些都还不够。

2.师问:“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3.解读第一层:(1)集体朗读第一层。

(2)师问: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①攀援的凌霄花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但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严不顾,借橡树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夫贵妻荣。

致橡树导学案

致橡树导学案

《致橡树》导学案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慰藉()戟()霹()雳()雾霭()流岚()虹霓()
2.《致橡树》的“致”如何理解?谁在致橡树?
3.关于舒婷与朦胧诗。

二、文本感知
1.朗读全诗注意节奏和停顿。

2.全诗可以分为几层?
3.第一层中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它们象征着怎样的爱情观?作者对这些爱情观的态度是否一致?
4.第二层中诗人选择了哪两个意象?它们各有怎样的特点?从两者的关系上你可以看出诗人的爱情观吗?
三、重点探究
1.诗人为什么特别强调“必须”“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呢?
2.“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为什么?
3.“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该怎样理解?
4.全诗的最后一句“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怎样理解?
5.本诗是一首朦胧诗,除了可以看作爱情诗外,是否还有其他的解读方式?
四、思想提升
1.一首《致橡树》,让舒婷成为上世纪80年代年轻人心目中的文学偶像。

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请谈谈你的看法。

2.象征是诗歌和散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致橡树》导学案

《致橡树》导学案

《致橡树》导学案一、导学案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爱情观。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赏析,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追求独立、平等、相互尊重的爱情。

培养学生对美好情感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中橡树和木棉的象征意义。

体会诗人独特的爱情观在诗歌中的体现。

2、难点对诗歌中意象和语言的深入分析。

如何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爱情观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分析法对诗歌的意象、语言、结构进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拓展思维。

四、学习过程1、导入介绍爱情这一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常见表现形式。

引发学生对爱情的思考和讨论。

11 提问:你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是什么样的?1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诗人舒婷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阐述《致橡树》的创作背景。

3、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师范读,强调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4、诗歌解读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橡树、木棉等,探讨其象征意义。

解读诗歌的语言,体会其生动、形象的表达。

11 找出诗歌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探讨诗歌所表达的爱情观,与传统爱情观进行对比。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1 诗歌中的爱情观对你有什么启示?12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像诗歌中所描述的平等、独立的爱情?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6、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爱情与人生、社会的关系。

推荐相关的爱情主题文学作品,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探究。

7、总结归纳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重点。

强调正确爱情观的重要性。

8、作业布置写一篇关于《致橡树》的读后感。

背诵诗歌中的精彩段落。

高一语文《致橡树》导学案

高一语文《致橡树》导学案

高一语文《致橡树》导学案《致橡树》导学案一、自主导学1.字音慰藉()戟()霹雳()流岚()凌霄()虹霓()绿荫()荫()庇红硕()雾霭()攀援()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抓意象,悟感情,挖主题。

1、列举诗中出现的意象。

2、(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以下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的态度是什么?它让你想起了生活中哪一类人?(1)凌霄花(2)痴情鸟儿(3)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又比喻怎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谈谈你的看法。

小结:至此,诗人用了一系列的(修辞),否定、批判了的爱情观,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即:探究点二:3、诗人笔下的橡树和木棉这两个意象具有什么特点?4、诗人认为木棉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探究点三:5、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作品中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一点?你又怎么理解这些句子?(1)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

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归纳:总之,男女间的爱情、婚姻只有建立在上,并,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女性独立。

三、拓展延伸1、《致橡树》给了我们深刻的人生感悟。

但,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致橡树》也不例外。

你可以从表现手法,所用修辞,语言特点等方面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说一下你的看法吗?2、其实,我们以前接触过“朦胧诗””,比如戴望舒的《雨巷》,但大家喜欢的可能还是朦胧爱情诗,老师也相信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你们积累了很多的爱情名言,今天不防把你喜欢的写下来、读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

四、课后作业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痴(chī)情慰藉(jia)皎(jiǎo)洁标识(zhì)B.霹雳(pī )虹霓(ní)戏谑(xüa)诗行(háng)C.雾霭(ǎi)眷(juàn)属累(lěi)赘红硕(shu?) D.流岚(lán)粗犷(guǎng ) 濒危(pín)绮丽(qǐ)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寒暄一言堂旁征博引弃之如蔽履B.诡秘吊书袋煞有介事吃一堑,长一智C.玷污杀风景讳莫如深是可忍孰不可忍D.辐射忘年交怵目惊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3.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最近报刊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必修加强素质教育。

《致橡树》导学案

《致橡树》导学案

《致橡树》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含蓄朦胧的意象。

2.把握诗人提倡的正确的爱情观。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学习重难点】重点: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难点:把握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一、课前预习1.走近作者舒婷,当代女诗人。

1952年生。

代表作品有《祖国,我亲爱的祖国》、《会唱歌的鸢尾花》、《双桅船》,《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品。

2.“朦胧诗”酝酿于文革期间,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

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3.写作背景《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三、课中合作探究探究一:抓意象,悟感情,挖主题。

1.列举诗中出现的意象。

2.(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以下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的态度是什么?它让你想起了生活中哪一类人?①凌霄花②痴情鸟儿③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小结:至此,诗人用了一系列的______(修辞),否定、批判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爱情观,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3.诗人笔下的橡树和木棉这两个意象具有什么特点?4.诗人认为木棉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探究三:5.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作品中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一点?你又怎么理解这些句子?(1)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完整版)《致橡树》导学案

(完整版)《致橡树》导学案
教师归纳:总之,男女间的爱情、婚姻只有建立在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女性独立。
拓展延伸
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 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一篇文章。
当堂测试
阅读舒婷的《神女峰》一诗,完成后面题目。
2.诗人为什么没有直接表达那爱的宣言,而要借树来说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作品中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一点?你又怎么理解这些句子?
答案:1.不是。作者把橡树当作了男子的象征,把木棉当作了女子的象征;橡树具有男子那种阳刚之气,木棉具有女子的柔韧气质。
4.“根”紧握;“叶”相触——双方必须平等独立;每一阵风——互相致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铜枝铁干——伟岸挺拔,刚强不屈,具有阳刚气概;红硕的花朵——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至死不渝。
拓展延伸
比较分析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歌行》对爱情的评说?
பைடு நூலகம்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作者____________当代著名女诗人,代表诗作有《致橡树》《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
答案:1.xuàn jiè pī lì lán ǎi ní
2. 安慰。 使人敬畏的严肃容貌和庄重举止。 山里的雾气。
1981年6月于长江
1.“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指代:_____________。

舒婷《致橡树》(教案)

舒婷《致橡树》(教案)

舒婷《致橡树》(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舒婷及其作品《致橡树》的背景和意义。

1.2 分析《致橡树》的文学特点,如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

1.3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逐句解析诗歌的意象和含义。

2.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第三章:诗歌欣赏3.1 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

3.2 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3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欣赏和感悟。

第四章:诗歌创作4.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4.2 学生尝试创作以“橡树”为主题的诗歌。

4.3 学生互相交流并评价彼此的创作。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致橡树》的主题和情感。

5.2 学生提出对诗歌的疑问或进一步的思考。

5.3 教师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文学知识。

第六章:课堂讨论6.1 教师引导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主题和情感展开讨论。

6.2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个人理解和感悟。

6.3 教师总结讨论成果,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第七章:文学作品比较7.1 教师介绍与《致橡树》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

7.2 学生阅读并比较这些作品与《致橡树》的异同。

7.3 学生分享比较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八章:文学作品鉴赏8.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优秀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8.2 学生自主欣赏并分析这些诗歌的艺术特色。

8.3 学生分享欣赏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九章:课堂作业9.1 教师布置与《致橡树》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诗歌主题的短文。

9.2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9.3 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进行修改和完善。

第十章:课程总结10.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的学习成果。

10.2 学生分享对《致橡树》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10.3 教师布置课后阅读和作业,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诗歌提供指导。

致橡树导学案

致橡树导学案

致橡树教学目标:1、把握诗中的意象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2、体味象征手法的运用及诗歌以比喻为抒情的的主要手段。

3、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诗中的意象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2、体味象征手法的运用及诗歌以比喻为抒情的的主要手段。

知识链接:作者及背景1、舒婷,原名龚佩瑜。

当代女诗人。

1972年开始写诗,1979年发表诗歌。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

他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浓厚而不求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释余地,使许多诗失却传统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

他们是一群在十年动乱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带着被伤害后的浓重的愤恨和茫然的失落感,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严峻的深思和对于追求的深沉渴望,表达了这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2、朦胧诗: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自主学习:1、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炫耀()痴情()慰藉()戟()红硕()霹雳()雾霭()流岚()虹霓()2、辨别下列各组的字形并组词。

霄藉霭宵籍蔼一、整体感知:1、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2、此诗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二、合作探究探究一1、朗读诗歌思考: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2、思考诗中的“木棉”和“橡树”有何深刻含义?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爱情观?探究二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诗人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课堂小结三、拓展延伸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2023最新-致橡树教案5篇

2023最新-致橡树教案5篇

致橡树教案5篇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致橡树教案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教学课时:篇一1个课时教学方法:篇二点拨法、讨论分析法教学重点:篇三1、理解诗的主题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致橡树教案篇四教学目的:1.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3.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教学重点:1.理解诗的主题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教学课时:1个课时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分析法教学过程:一、导语(课前播放钢琴曲《梁祝》,上课后停止)同学们,刚才一曲《粱祝》奏响了爱的永恒,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多少热血的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为之而歌,为之而舞,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爱情诗,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1.欣赏《致橡树》Flash动画朗读,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3.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朗读,并简要地说明自己喜欢这些段落或句子的原因。

4.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轮流朗读)5.学生齐读课文三、说一说,讨论分析诗的内容,主要讨论下面几个问题1.诗中的意象很多,请你从中找出作者反对、批评的意象有哪些?并说说作者为什么反对、批评它们呢?提示: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

因为这种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

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单相思。

致橡树教案(9篇)

致橡树教案(9篇)

致橡树教案(9篇)致橡树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3.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教学重点:1.理解诗的主题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教学课时:1个课时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分析法教学过程:一、导语(课前播放钢琴曲《梁祝》,上课后停止)同学们,刚才一曲《粱祝》奏响了爱的永恒,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多少热血的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为之而歌,为之而舞,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爱情诗,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1.欣赏《致橡树》Flash动画朗读,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3.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朗读,并简要地说明自己喜欢这些段落或句子的原因。

4.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轮流朗读)5.学生齐读课文三、说一说,讨论分析诗的内容,主要讨论下面几个问题1.诗中的意象很多,请你从中找出作者反对、批评的意象有哪些?并说说作者为什么反对、批评它们呢?提示: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

因为这种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

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单相思。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

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

因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

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好像忽略了“被对方爱”的权力。

《致橡树》导的学案

《致橡树》导的学案

致橡树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学习目标】1、理解委婉模糊的意象。

2、领会心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

3、掌握诗中的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的表达作用。

4、理解诗中所倡议的新式爱情观。

【知识准备】(一)模糊诗“模糊诗”,又称新诗潮诗歌,酝酿于文革时期,是20世纪70年月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

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整体象征手法,拥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模糊美,因此称“模糊诗”。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久文化专制的抗争。

(二)介绍作者相关状况舒婷,今世有才干的女诗人之一。

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

她从小就喜爱朗诵诗歌,但是少女时代刚才结束,十年混乱就将她推动了风雨之中。

1976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

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受使她倍受难过和磨炼,也为她以后的诗歌创作供给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异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异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模糊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窄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奇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

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绘吹进了一股新风。

【检查预习】(一)正音安慰()痴()情雾霭()流岚(虹霓((二)辨音辨形泫()然炫()目眩()晕凌()厉绫()子棱()角安慰()户籍()雾霭(平和()二、合作释疑,相互商讨1、列举诗中出现的意象。

(1)2、剖析以下意象所寄望的爱情观,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的态度是什么?它让你想起了生活中哪一类人?(2)凌霄花(2)痴心鸟儿来源、险峰、日光、春雨又比喻如何的爱情观?抓住重点词,说说你的见解。

3、诗人笔下的橡树和木棉这两个意象拥有什么特点?4、诗人以为木棉有“红硕的花朵,像深重的痛惜、又像勇敢的火炬”,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5、诗人以为拥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拥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当保持着一种特别的关系,作品中哪些诗句说了然这一点?你又怎么理解这些句子?(1)我一定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同。

舒婷《致橡树》(教案)

舒婷《致橡树》(教案)

舒婷《致橡树》(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介绍:了解舒婷创作《致橡树》的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

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对于坚定、独立的追求和对于爱情的向往。

1.2 作者简介:介绍舒婷的生平背景、创作风格和诗歌特点。

强调舒婷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章:诗歌结构与形式分析2.1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整体结构,包括诗节、行数和韵律。

探讨诗歌中的起承转合,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和过渡。

2.2 诗歌形式特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探讨诗歌的语言特色,如词语的选择、句式的运用等。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情感表达3.1 诗歌主题探讨: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独立、坚强、爱情等。

探讨诗歌对于个人与社会、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

3.2 情感表达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色彩,如热爱、渴望、坚定等。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第四章:诗歌解读与赏析4.1 诗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其表达效果。

4.2 诗歌赏析: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美,如语言、形象、情感等。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第五章:写作技巧与创作实践5.1 写作技巧探讨:分析诗歌中的写作技巧,如象征、隐喻、对比等。

探讨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来丰富诗歌的表达和创作。

5.2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

引导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第六章:诗歌与文化价值6.1 诗歌与文化背景:探讨《致橡树》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分析诗歌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如崇尚自然、追求真实等。

6.2 诗歌的价值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意义。

探讨诗歌如何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第七章:诗歌教学活动设计7.1 教学目标设定: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橡树
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把握诗中的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的表达作用。

4、理解诗中所倡导的新型爱情观。

【知识准备】
(一)朦胧诗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酝酿于文革期间,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

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
????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

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

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

1976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

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

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检查预习】
(一)正音
慰藉()痴()情雾霭()流岚()虹霓()
(二)辨音辨形
泫()然炫()目眩()晕
凌()厉绫()子棱()角
慰藉()户籍()雾霭()和蔼()
二、合作释疑,互相研讨
1、列举诗中出现的意象。

2、分析以下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的态度是什么?它让你想起了生活中哪一类人?
(1)凌霄花
(2)痴情鸟儿
(3)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又比喻怎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谈谈你的看法。

3、诗人笔下的橡树和木棉这两个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4、诗人认为木棉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
5、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作品中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一点?你又怎么理解这些句子?
(1)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

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三、精心点拨,启发引导
《致橡树》给了我们深刻的人生感悟。

但,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致橡树》也不例外。

你可以从表现手法,所用修辞,语言特点等方面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说一下你的看法吗?
四、巩固训练,提升技能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痴.(chī)情慰藉.(jiè)皎.(jiǎo)洁标识.(zhì)
B.霹.雳(pī)虹霓.(ní)戏谑.(xuè)诗行.(háng)
C.雾霭.(ǎi)眷.(juàn)属累.(lěi)积红硕.(shuò)
D.流岚.(lán)粗犷.(guǎng)濒.危(pín)绮.丽(q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寒暄一言堂旁征博引弃之如蔽履
B.诡秘吊书袋煞有介事吃一堑,长一智
C.玷污煞风景讳莫如深是可忍孰不可忍
D.辐射忘年交怵目惊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无疑,老祖宗留下的许多民族美德积重难返
....,不是几个“款爷”、“富婆”的游戏人间所能改变得了的。

B.要不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面前,大家能够见仁见智
....,达成共识,说明我们这个领导集体是坚强的。

C.国政府正加紧对恐怖袭击事件的调查取证工作,并全面展开大规模军事调动,对恐
怖分子实施军事打击已箭在弦上
....。

D.各种花卉,争奇斗艳;若用国色天香
....来形容,实不为过。

4.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只填序号。

几十年来,霍金的身体禁锢在轮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以极度残疾之身,取得极其辉煌的科学成就,成为自爱因斯坦以来引力物理学领域最大的权威。

①他执着地寻求着“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往何处去”的答案
②震动了整个理论物理学界
③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宇宙运行的重大奥秘
④思维却遨游于广袤的太空
5.联系上下文,仿照划线句子,在横线处填上相应的词语。

要求:①能基本把握所给语段的语脉及创设的意境;②每空不得超过10个字。

(4分)
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是经过千年万代沉淀而成的土地,历史中的辉煌与暗淡,都积淀在这土地中,历史中所有人物的音容足迹,都融化在这土地中。

这些泥土,会不会曾被_________,_________的屈原踩过?会不会曾被
________,_________的陶渊明种过菊花?这些泥土冲下山岭,又被风吹到空中,会不会曾落到云游天下,狂傲不羁的李白的肩头?会不会曾飘在颠沛流离,忧国忧民的杜甫的脚边?会不会拂过把酒问天,豪放豁达的苏轼的须髯?
五、反思总结,构建知网
1、诗中出现了八个意象: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橡树、木棉。

2、(1)、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的。

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

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丈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惠的实用爱情,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2)痴情鸟儿的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着自己所栖息的大树唱的赞歌。

它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远处还有可以展翅高飞翔的自由天空。

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陷在爱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理想,麻木丧志。

这样的爱情虽有温暖,有歌声,却缺少了内在的激情与活力。

诗人否定了这种爱情至上的观点。

现代女性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3)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

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爱情的奴婢,失去自我。

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就爱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可以说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爱情关系的保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

这种给予与奉献时常令人惋惜和遗憾。

小结:至此,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否定、批判了依赖别人、攀附富贵、失去自我的爱情观,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3、橡树木质坚硬沉重,高大挺拔,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男性最宝贵的气质:阳刚之气。

诗人认为他像刀、像剑、也像戟。

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

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上千万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

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也是当之无愧的。

4、诗人将人的品格移就于物。

它使我们想到了女性柔韧兼备的品格。

诗人笔下的“木棉”形象柔静、深沉、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具有女性极富魅力的阴柔之美。

5、(1)——?即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
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

(2)——?即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3)——?“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

教师归纳:总之,男女间的爱情、婚姻只有建立在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女性独立。

1.(D项濒(bīn)危)
2.C(A蔽—敝B吊—掉D怵—触)
3.C、(A积重难返:指长期形成的某种思想、作风,习俗或问题难以改变。

一般指不好的事。

B见仁见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指对同一个问题,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法也不同。

“见仁见智”与“达成共识”相左。

D、“国色天香”,原指色香俱备的牡丹花,不用于“各种”花卉;现多比喻出色的佳人)
4.答案:④①③②
5.遭受放逐、行吟泽畔;归隐田园,遥望南山。

(每空2分,意思相同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