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赏析: 走近窦桂梅
引言
她这样教课――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轻松与不轻松之间, 圆满与不圆满之间。 她这样为学 ――听课,听得出门道;评课,评得出名堂; 写课.写得出水平。 她这样管理――定位、到位,不越位;听从、跟从,不盲从; 建功、立功,不居功。她对学生如是说――不管怎样,总 要读书。不管怎样,总要善良。不管怎样,总要心向光明! 她对年轻教师如是说――工资再低也要买书,交情再浅也 要送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 她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玫瑰”,她被广大青年教师服膺为 榜样和领路人。她就是著名教育专家、清华大学附属小、 学校长兼书记,兼任北京中央商务区实验小学校长的窦桂 梅。
如“诚信”“亲情”,以及对自然的关爱, 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对黑暗的 恐惧等等,就是主题。当然,主题教学内 容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 • 比如去年秋天,看到落叶满地,窦老师便 在一年级围绕“落叶”的主题,设计系列 主题教学内容。
2.积累——建立第二对关系:人和母语文化 主题教学好比一个背景。这个背景既包括 母语文化和世界文化这个巨大的“场”,也 包括母语文化的承继、世界文化的吸纳,还 包括每个学生成长的精神环境,这些都是语 文教学要考虑的必要因素。让所有孩子拥有 基本相似的母语文化背景是我们应尽的职责。 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 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 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丰 富人生的涵养。
把语文“主题”教学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指通过文本这一载体表现出来的言 语方式、知识信息以及能力附加等。 第二个层面是指母语文化系统负载的民族精神、 风骨情操等人文积淀。
第三个层面是指个体的精神、理想、人格的生长 与形成。相比之下,其中第一个层面是显性的, 后两个层面是隐性的。 总之,三个层面没有顺序之分,而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互相包容,交织在一起。
3.自省——建立第三对关系:自我的确立
接着重点引导学生跨越国界,放眼世界,体会中朝友谊 《再见了,亲人》中爱的奔流与燃烧,人间至贵的爱的轰 轰烈烈。最后回到《我的老师》中不是血缘关系,不同于 轰轰烈烈的平平淡淡的爱。另外,结尾推荐几本书给学生, 如描写人间亲情的《爱的教育》《马燕日记》《我们仨》 等。另外,索性引发开去,推荐沈石溪的《鸟奴》《红奶 羊》《一只猎雕的遭遇扎•椋鸠十的《独耳大鹿》《雁王》 《消失的野犬》等动物亲情故事。这样,这小小的课堂是 不能把“亲人”的主题讨论全面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引发 开去,我相信,学生作为父母的亲人,老师的亲人,在这 堂课中不仅仅是学、会感动,他们将各自带着对“亲人” 的体悟,把这堂课获得的感受内化为自己的力量,学会去 爱。那么,无论是轰轰烈烈,还是平平凡凡,随着生命的 成长和生命的感悟,会带着各自的领悟和体验体现这份爱 的实实在在,并伴他们走好生命的每一天。这样,主题教 学就在个体人格建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窦桂梅简介
窦桂梅,女,1967年4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 从教于清华附小教师,现任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 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博士。北京教育学院兼 职教授,东北师大、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国家 重点课题语文教材编写组的编委及编写人员。 窦桂梅,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研究生课程 班毕业。国家九五重点课题语文教材编写组的编委 及编写人员。国家“十五”课题“现代教学艺术研 究”课题组专家组成员。海淀中心学区课程改革领 导组副组长。 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 委员,全国反馈教学研究会理事,吉林省教育学会 理事,吉林省青年教师研究会副理事长。提名全国 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 师。
主题教学,坚持以儿童的生命价值为取向,指向人内在 的精神生命的成长。
含义: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多个 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 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型教学 特点:教学内容密度高,容量大,综合性强,学生所学 习的知识是多方面的、立体的。
窦桂梅强调“主题教学”的主题是一种文化主题,用什 么样的主题进行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确定。在 以上的理论铺垫下,窦老师在文章中列出了一条“主题 教学”的基本操作框架:话题切入——探究文本——比 较拓展——衔接生活——升华自我。
譬如对蕴含在童话、寓言、对联等中外文化•精神的承, 采用主题教学的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内涵,既有精神成长、 社会生活以及世界万象的内容,更包括学生在社会化过程 中对母语文化的深刻认同。如果说整合是为了学生在建立 正确的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分辨自然人和社会人 异同的话,积累则是在建立人和母语文化关系的基础上, 逐渐学会分辨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异同。也就是 说,教学除了积累语文知识,还要基于对地域文化和母语 文化的尊重。教学内容应尽可能以母语和世界文学精品为 主要内容,体现国家、民族的精神。惟其如此,在语文学 习的过程中,语言才不只是学生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 更是学生存在的精神家园,他们的身心得到了健全的发展, 这将为其终身学习和精神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三八红旗 手,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称号。 在课程建设与实践开发中,所提出并倡导的小学语文主 题课程理论与实践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先后到过许多省市 作经验介绍及观摩教学;出版《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做有 专业尊严的教师》《窦桂梅的阅读课堂》《优秀语文教师 一定要知道的七件事》《跟窦桂梅学朗读》《玫瑰与教育》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回到教育原点》等多部个人专著。 作为教育部更新观念报告团成员之一,在人民大会堂作《为 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专题报告。 在团队建设与管理引领中,用思想学术引领学校,努力 带领教师办一所令人难忘的、温暖的、卓越的学校。不仅引 领清华附小教师成长,还引领区、市,及其他省市语文骨干 教师提升专业修养和教学技能。为了学校的发展,加大“人 才引进”、“科研课题”、“研修项目”、“专业成长”等 方面的投入与培训,丰富了学校办学资源、开阔了教师视野, 提升了教师精神品质,带出了一大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 人……
由此,主题教学中感性的情感和理性的思想,可以 在不自觉中引领着学生品味课文遣词造句来体味其匠 心所在。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主题教学下的语文学 习,学生知识积累多了,眼界开阔多了,思想认识自 然就变得开阔起来,进而产生思想的交锋、观点的碰 撞,:放飞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认识,开掘他们 的智慧。很好地践行陶行知的“先生最大快乐是培养 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的过程,也是让学生懂得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过程。 总之,围绕特定主题教学所带动的人文性就像是 一首乐曲的主旋律,那么得到落实的工具性就是那不 断颤动的琴弦,而教师就是指导学生弹奏高妙乐曲的 琴师。因此,主题教学作为一种“文化”,就统领了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比如,对于我国古代诗词的积累。以前我只注重量的 积累,并没有过多考虑如何积累更有效。如果利用 “主题”来建构,比如按照四季、地域、风俗等分别 组合成“山水”“离别”“节日”等,学生学习起来 就会轻松许多,从而学会对比与区分。那些经过一代 又一代生命参与和历史证明了的诗词精品,被“统整” 之后,就如同空气一样从学生的口中进入大脑,流人 血液,渗透到生命深处,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 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实现学习的快慰、成 长的欢欣和人生的积极。
三个一:
一手好字 一副好口才
一篇好文章
经典课例
《秋姑娘的信》 《秋天的怀念》 《卖火柴的小女孩》 《我的战友邱少云》 《王二小》 《麻雀》 《曼谷的小象》 《难忘的一课》 《游园不值》 《朋友》 《再见了,亲人》 《丑小鸭》 《珍珠鸟》 《晏子使楚》 《三打白骨精》 《圆明园的毁灭》 《清平乐· 村居》……
当我们在窦桂梅老师教学改革的园地 里体悟她的教育理念的时候,当我们想 采撷这一个个感人的事例来为她的教学 理念作出诠释的时候,我们才如此真切 地感到,窦桂梅身上的那种情感、那种 美是我们的笔所无法表述的。我们曾不 只一次地听过窦桂梅老师的课,但是, 只要有机会,我们还是想听,她在课堂 上营造出的那种美,那种艺术魅力,她 对她的职业、她的学生洋溢着的那种真 情,她在语文教学中所做出的那些值得 我们深思的探求,都将会在此后的日子 里,感动校园,感动教育的内心……
Leabharlann Baidu超越教师:强调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
一是教师要自我超越,成为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人;二是 引导学生超越教师,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会质疑和批
窦桂梅认为,语文素质包涵语文审美能 力。如果把语文教学比作一条清泉,那么,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激流,就不 可能有学生身心的愉悦和陶冶,更不可能有 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把审美作为 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在短短的45钟内, 达到怡人、育人、感人的教学效果。 听窦桂梅的课,我们感受到的就是这种 无处不在的美
空灵美
窦桂梅深知,实实在在的、能看到的那种美,只 是美的一种浅层的表现,更高层次的美是建立在理 性基础上的,这种美,能给人以更多的想像空间和 创造空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 壮丽之美;“翠叶松枝遮去路,未见花色先有香”, 这才是一种空灵之美。窦桂梅喜欢这种空灵的美, 她也在课堂教学中也努力营造着这种美。
1.整合——建立第一对关系:人和自然、社会 教学时,首先要抓住以上三个层面的“共振 点”,也就是那些连接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 活的“触发点”,即主题。也许你有这样的感受, 学习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人 世间的爱恨与冷暖,领悟到的是大自然万物的生 命短暂和崇高。感慨高科技带来的神奇和悲 欢…… 也就是说,首先吸引你 的是无形的精神滋养而不是那些语言表达形式。 这一个个情感激荡起伏的“兴奋点”,
语言美
窦桂梅的课堂教学语言美丽而生动,听她的课,仿佛置身 于一个音乐的舞台上,控制自如的语速,抑扬动挫的语调,亲 和温婉的语句,这一个个语言的音符,恍如一件件乐器,任窦 桂梅随意弹拔,自如运作,彰显出其特有的艺术魅力。
视觉美
生活中的窦桂梅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是,当她在讲台上 一站,她身上的那种美就分外强烈地让你感觉到了。听过窦桂 梅课的人都说,她往那儿一站,她的眼里就有课,她的教态, 俨然有种大家风范了。窦桂梅知道,恰当地把体态语言运用在 课堂中,会使师生的双边交流变得更为轻松而直接。无论是哪 个同学回答问题,她都要求学生必须要看着老师的眼睛来回答, 她希望在这种对视中,能给学生更多的自信;她常常会在学生 自读时,摸摸他们的小脑袋,让他们享受这种教师的关爱;她 有时也会把身子俯下,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举手投足间, 她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学生们能够感到的蕴涵着真情和真爱的 美。
根文 让 的化 每 人, 个 。让 孩 他子 们喜 都爱 能自 做己 一的 窦 个母 桂 有语 梅
3.自省——建立第三对关系:自我的确立
如: 在以《亲人》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时,以
同一个作者魏巍的《再见了,亲人》 《我的老师》 为主讲教材,结合现实社会,补充其他语文资料 以及音像资料,跨越时代,跨越国籍,跨越自己,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探讨对亲人的理解, 体会多种亲人的重量。教学时,从会意字“亲” 人手,想象“树木高高立,枝壮叶儿绿;父母和 子女,就像叶连枝”,领会亲人之血脉相连。然 后引导学生倾听窗外的声音,在那些抗洪抢险的 战土,抗击非典疫情的白衣天使,以及中央电视 台播出的“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中体会同一个 祖先同一个中华的亲人之爱。
超越教材:强调“在教好教材的基础上用教材”。
一是从量的角度拓展阅读内容;
二是力图从质的角度提高阅读品味; 三是连点成线,布线成网,构建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
超越课堂:强调“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一是强调语文即生活,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开拓学生语文生活的领域; 二是扩大学生的精神视野,触及学生的心灵,进而培 养学生对人类的悲悯和对生命的敬畏。
引言
她这样教课――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轻松与不轻松之间, 圆满与不圆满之间。 她这样为学 ――听课,听得出门道;评课,评得出名堂; 写课.写得出水平。 她这样管理――定位、到位,不越位;听从、跟从,不盲从; 建功、立功,不居功。她对学生如是说――不管怎样,总 要读书。不管怎样,总要善良。不管怎样,总要心向光明! 她对年轻教师如是说――工资再低也要买书,交情再浅也 要送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 她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玫瑰”,她被广大青年教师服膺为 榜样和领路人。她就是著名教育专家、清华大学附属小、 学校长兼书记,兼任北京中央商务区实验小学校长的窦桂 梅。
如“诚信”“亲情”,以及对自然的关爱, 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对黑暗的 恐惧等等,就是主题。当然,主题教学内 容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 • 比如去年秋天,看到落叶满地,窦老师便 在一年级围绕“落叶”的主题,设计系列 主题教学内容。
2.积累——建立第二对关系:人和母语文化 主题教学好比一个背景。这个背景既包括 母语文化和世界文化这个巨大的“场”,也 包括母语文化的承继、世界文化的吸纳,还 包括每个学生成长的精神环境,这些都是语 文教学要考虑的必要因素。让所有孩子拥有 基本相似的母语文化背景是我们应尽的职责。 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 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 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丰 富人生的涵养。
把语文“主题”教学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指通过文本这一载体表现出来的言 语方式、知识信息以及能力附加等。 第二个层面是指母语文化系统负载的民族精神、 风骨情操等人文积淀。
第三个层面是指个体的精神、理想、人格的生长 与形成。相比之下,其中第一个层面是显性的, 后两个层面是隐性的。 总之,三个层面没有顺序之分,而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互相包容,交织在一起。
3.自省——建立第三对关系:自我的确立
接着重点引导学生跨越国界,放眼世界,体会中朝友谊 《再见了,亲人》中爱的奔流与燃烧,人间至贵的爱的轰 轰烈烈。最后回到《我的老师》中不是血缘关系,不同于 轰轰烈烈的平平淡淡的爱。另外,结尾推荐几本书给学生, 如描写人间亲情的《爱的教育》《马燕日记》《我们仨》 等。另外,索性引发开去,推荐沈石溪的《鸟奴》《红奶 羊》《一只猎雕的遭遇扎•椋鸠十的《独耳大鹿》《雁王》 《消失的野犬》等动物亲情故事。这样,这小小的课堂是 不能把“亲人”的主题讨论全面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引发 开去,我相信,学生作为父母的亲人,老师的亲人,在这 堂课中不仅仅是学、会感动,他们将各自带着对“亲人” 的体悟,把这堂课获得的感受内化为自己的力量,学会去 爱。那么,无论是轰轰烈烈,还是平平凡凡,随着生命的 成长和生命的感悟,会带着各自的领悟和体验体现这份爱 的实实在在,并伴他们走好生命的每一天。这样,主题教 学就在个体人格建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窦桂梅简介
窦桂梅,女,1967年4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 从教于清华附小教师,现任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 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博士。北京教育学院兼 职教授,东北师大、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国家 重点课题语文教材编写组的编委及编写人员。 窦桂梅,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研究生课程 班毕业。国家九五重点课题语文教材编写组的编委 及编写人员。国家“十五”课题“现代教学艺术研 究”课题组专家组成员。海淀中心学区课程改革领 导组副组长。 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 委员,全国反馈教学研究会理事,吉林省教育学会 理事,吉林省青年教师研究会副理事长。提名全国 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 师。
主题教学,坚持以儿童的生命价值为取向,指向人内在 的精神生命的成长。
含义: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多个 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 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型教学 特点:教学内容密度高,容量大,综合性强,学生所学 习的知识是多方面的、立体的。
窦桂梅强调“主题教学”的主题是一种文化主题,用什 么样的主题进行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确定。在 以上的理论铺垫下,窦老师在文章中列出了一条“主题 教学”的基本操作框架:话题切入——探究文本——比 较拓展——衔接生活——升华自我。
譬如对蕴含在童话、寓言、对联等中外文化•精神的承, 采用主题教学的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内涵,既有精神成长、 社会生活以及世界万象的内容,更包括学生在社会化过程 中对母语文化的深刻认同。如果说整合是为了学生在建立 正确的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分辨自然人和社会人 异同的话,积累则是在建立人和母语文化关系的基础上, 逐渐学会分辨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异同。也就是 说,教学除了积累语文知识,还要基于对地域文化和母语 文化的尊重。教学内容应尽可能以母语和世界文学精品为 主要内容,体现国家、民族的精神。惟其如此,在语文学 习的过程中,语言才不只是学生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 更是学生存在的精神家园,他们的身心得到了健全的发展, 这将为其终身学习和精神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三八红旗 手,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称号。 在课程建设与实践开发中,所提出并倡导的小学语文主 题课程理论与实践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先后到过许多省市 作经验介绍及观摩教学;出版《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做有 专业尊严的教师》《窦桂梅的阅读课堂》《优秀语文教师 一定要知道的七件事》《跟窦桂梅学朗读》《玫瑰与教育》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回到教育原点》等多部个人专著。 作为教育部更新观念报告团成员之一,在人民大会堂作《为 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专题报告。 在团队建设与管理引领中,用思想学术引领学校,努力 带领教师办一所令人难忘的、温暖的、卓越的学校。不仅引 领清华附小教师成长,还引领区、市,及其他省市语文骨干 教师提升专业修养和教学技能。为了学校的发展,加大“人 才引进”、“科研课题”、“研修项目”、“专业成长”等 方面的投入与培训,丰富了学校办学资源、开阔了教师视野, 提升了教师精神品质,带出了一大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 人……
由此,主题教学中感性的情感和理性的思想,可以 在不自觉中引领着学生品味课文遣词造句来体味其匠 心所在。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主题教学下的语文学 习,学生知识积累多了,眼界开阔多了,思想认识自 然就变得开阔起来,进而产生思想的交锋、观点的碰 撞,:放飞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认识,开掘他们 的智慧。很好地践行陶行知的“先生最大快乐是培养 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的过程,也是让学生懂得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过程。 总之,围绕特定主题教学所带动的人文性就像是 一首乐曲的主旋律,那么得到落实的工具性就是那不 断颤动的琴弦,而教师就是指导学生弹奏高妙乐曲的 琴师。因此,主题教学作为一种“文化”,就统领了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比如,对于我国古代诗词的积累。以前我只注重量的 积累,并没有过多考虑如何积累更有效。如果利用 “主题”来建构,比如按照四季、地域、风俗等分别 组合成“山水”“离别”“节日”等,学生学习起来 就会轻松许多,从而学会对比与区分。那些经过一代 又一代生命参与和历史证明了的诗词精品,被“统整” 之后,就如同空气一样从学生的口中进入大脑,流人 血液,渗透到生命深处,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 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实现学习的快慰、成 长的欢欣和人生的积极。
三个一:
一手好字 一副好口才
一篇好文章
经典课例
《秋姑娘的信》 《秋天的怀念》 《卖火柴的小女孩》 《我的战友邱少云》 《王二小》 《麻雀》 《曼谷的小象》 《难忘的一课》 《游园不值》 《朋友》 《再见了,亲人》 《丑小鸭》 《珍珠鸟》 《晏子使楚》 《三打白骨精》 《圆明园的毁灭》 《清平乐· 村居》……
当我们在窦桂梅老师教学改革的园地 里体悟她的教育理念的时候,当我们想 采撷这一个个感人的事例来为她的教学 理念作出诠释的时候,我们才如此真切 地感到,窦桂梅身上的那种情感、那种 美是我们的笔所无法表述的。我们曾不 只一次地听过窦桂梅老师的课,但是, 只要有机会,我们还是想听,她在课堂 上营造出的那种美,那种艺术魅力,她 对她的职业、她的学生洋溢着的那种真 情,她在语文教学中所做出的那些值得 我们深思的探求,都将会在此后的日子 里,感动校园,感动教育的内心……
Leabharlann Baidu超越教师:强调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
一是教师要自我超越,成为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人;二是 引导学生超越教师,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会质疑和批
窦桂梅认为,语文素质包涵语文审美能 力。如果把语文教学比作一条清泉,那么,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激流,就不 可能有学生身心的愉悦和陶冶,更不可能有 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把审美作为 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在短短的45钟内, 达到怡人、育人、感人的教学效果。 听窦桂梅的课,我们感受到的就是这种 无处不在的美
空灵美
窦桂梅深知,实实在在的、能看到的那种美,只 是美的一种浅层的表现,更高层次的美是建立在理 性基础上的,这种美,能给人以更多的想像空间和 创造空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 壮丽之美;“翠叶松枝遮去路,未见花色先有香”, 这才是一种空灵之美。窦桂梅喜欢这种空灵的美, 她也在课堂教学中也努力营造着这种美。
1.整合——建立第一对关系:人和自然、社会 教学时,首先要抓住以上三个层面的“共振 点”,也就是那些连接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 活的“触发点”,即主题。也许你有这样的感受, 学习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人 世间的爱恨与冷暖,领悟到的是大自然万物的生 命短暂和崇高。感慨高科技带来的神奇和悲 欢…… 也就是说,首先吸引你 的是无形的精神滋养而不是那些语言表达形式。 这一个个情感激荡起伏的“兴奋点”,
语言美
窦桂梅的课堂教学语言美丽而生动,听她的课,仿佛置身 于一个音乐的舞台上,控制自如的语速,抑扬动挫的语调,亲 和温婉的语句,这一个个语言的音符,恍如一件件乐器,任窦 桂梅随意弹拔,自如运作,彰显出其特有的艺术魅力。
视觉美
生活中的窦桂梅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是,当她在讲台上 一站,她身上的那种美就分外强烈地让你感觉到了。听过窦桂 梅课的人都说,她往那儿一站,她的眼里就有课,她的教态, 俨然有种大家风范了。窦桂梅知道,恰当地把体态语言运用在 课堂中,会使师生的双边交流变得更为轻松而直接。无论是哪 个同学回答问题,她都要求学生必须要看着老师的眼睛来回答, 她希望在这种对视中,能给学生更多的自信;她常常会在学生 自读时,摸摸他们的小脑袋,让他们享受这种教师的关爱;她 有时也会把身子俯下,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举手投足间, 她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学生们能够感到的蕴涵着真情和真爱的 美。
根文 让 的化 每 人, 个 。让 孩 他子 们喜 都爱 能自 做己 一的 窦 个母 桂 有语 梅
3.自省——建立第三对关系:自我的确立
如: 在以《亲人》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时,以
同一个作者魏巍的《再见了,亲人》 《我的老师》 为主讲教材,结合现实社会,补充其他语文资料 以及音像资料,跨越时代,跨越国籍,跨越自己,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探讨对亲人的理解, 体会多种亲人的重量。教学时,从会意字“亲” 人手,想象“树木高高立,枝壮叶儿绿;父母和 子女,就像叶连枝”,领会亲人之血脉相连。然 后引导学生倾听窗外的声音,在那些抗洪抢险的 战土,抗击非典疫情的白衣天使,以及中央电视 台播出的“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中体会同一个 祖先同一个中华的亲人之爱。
超越教材:强调“在教好教材的基础上用教材”。
一是从量的角度拓展阅读内容;
二是力图从质的角度提高阅读品味; 三是连点成线,布线成网,构建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
超越课堂:强调“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一是强调语文即生活,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开拓学生语文生活的领域; 二是扩大学生的精神视野,触及学生的心灵,进而培 养学生对人类的悲悯和对生命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