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釉下彩瓷的发展和历史

合集下载

独具魅力的醴陵釉下五彩瓷

独具魅力的醴陵釉下五彩瓷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著名人士熊希龄(公元1870—1937年,湖南凤凰人,字秉三,光绪进士,辛亥革命后担任北洋政府总理)与县人文俊铎(公元1853—1916年,光绪十七年中举,曾参与“公车上书”),同赴日本考察教育和实业。在日本期间,他们发现日本瓷业技术先进,产品精良。回国后,熊希龄和文俊铎亲自深入醴陵调查瓷业。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向湖南巡抚端方提出“立学堂、设公司、择地、均利”的强国富民之道和实业救国之策,主张在陶瓷工业区设瓷业学堂以发展湖南实业,得到端方大力支持。是年,熊希龄与文俊铎在醴陵城北之姜湾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熊希龄亲任校长,文俊铎任监督。学堂设陶画、辘轳、模型三科,分速成班和永久班,永久班为学制四年,除本省师资外,还聘请有日本技师安田乙吉、大凡理吉等教员,学习内容以专业为主,兼学文化。醴陵瓷业的改良之机亦由此开始。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熊希龄又招商集股,组建“湖南瓷业公司”,熊亲自担任第一任总理,装置机械,建景德镇式和日本式窑炉,公司下设圆器厂、琢器厂、机械室、电灯室、化学室等。锐意改良,致力于生产上等瓷,从此醴陵开始生产细瓷。
第二、色彩缤纷、浓而不俗、淡而有神。这是釉下五彩瓷独特的色彩效果。醴陵釉下五彩是对传统釉下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其色泽极为丰富,几乎涵盖所有色系,而且每种颜色还因为制作工艺和原料的不同具有差异,经窑变后产生的色泽变化更为丰富。因此,这种釉下彩装饰构图设色不拘一格,装饰手法多样,装饰效果多姿多彩,既可表现各种单色效果,也可绘制色彩斑孄的纹样,或瑰丽,或淡雅,正所谓“淡妆浓抹总相宜”。
清光绪三十三、三十四年(公元1907、1908年)间,湖南瓷业学堂研制。
湖南瓷业公司在成立初期的十几年中,由于不惜工本制造上等瓷器,所以出品优良、画工精美,尤其是釉下彩陈设瓷,装饰效果别具一格,在当时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高峰”。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在武汉举行的劝业奖进会上,获得一等金奖;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在南京紫竹林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获得第一等奏奖;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在意大利都朗博览会上获得最优奖;公元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奖。据公元1911年的《时报》报道,那一时期,醴陵瓷器名声极盛,“风潮所布,举国若狂,各埠商贩之来此贩运者络绎不绝”。这标志着醴陵瓷业进入一个辉煌时期。

当代国瓷:醴陵釉下五彩瓷

当代国瓷:醴陵釉下五彩瓷

鉴赏15 Sept. 2015醴陵,位于湖南东部,与江西接壤,其东、南、北三面为罗霄山脉所盘纡,独西境为平野。

渌水横贯东西,奔泻入湘。

此地瓷土资源丰富,加之林木繁茂,燃料充足,是制瓷的理想场所。

醴陵窑因创烧釉下五彩瓷器而声誉颇著,是湖南继长沙窑后的又一名窑,也是中国彩瓷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后起之秀醴陵制瓷起步较晚。

雍正七年,广东人廖仲威向沩山寺僧智慧赁山设厂,并邀来同乡技工陶、曾、马、樊等20余人制瓷,成为醴陵瓷业之篙矢。

嘉庆年间,形成以沩山为中心的方圆数十里的产瓷区,赤竹岭、老鸦山、王仙观口、大小林桥、瓦子山、塘口山等地都有窑址分布。

光绪十八年至光绪末年,是醴陵早期制瓷的鼎盛时期。

早期醴陵瓷质量与景德镇相去甚远,皆为粗瓷。

拉坯、绘图系一人为之,作坊内尚无明确的分工。

长沙等地瓷商称醴陵等窑的碗为“土瓷”,而称景德镇碗为“镇瓷”,售价也大不相同。

醴陵制瓷的真正崛起,并在中国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当归功于产品革新。

在此过程中,光绪末年的熊希龄及文俊铎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熊希龄,字秉三,湘西凤凰人,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

幼入私塾,14岁中秀才,17岁入湘水校经堂深造,同年中举,年20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三十年随湖南巡抚端方东赴日本考察宪政,见京西、大阪、濑户等地产瓷精美,羡慕不已,回湘后决心振兴湖南瓷当代国瓷:醴陵釉下五彩瓷吕 埴编辑|薛续友鉴赏15 Sept. 2015业。

民国二年辞去湖南瓷业公司总经理职,时有“第一流人才内阁”之称。

熊希龄一生致力于实业和教育事业。

文俊铎,字代耕,醴陵东堡人,光绪十七年(1891年)中举,以一等知县候补湖北,后相继主管发审局、硝磺局和来凤厘局。

中日甲午之战,随吴大澂出关抗击日军,因计谋不被采用,辞归乡里。

光绪二十一年,赴京应试,各省举人相约公车上书,力主变法,湖南由文俊铎首署。

谭嗣同在湘成立南学会,由文领衔。

戊戌变法失败后,避隐家乡,致力于公益事业。

光绪三十年冬,与熊希龄同赴日本考察教育与实业。

清末民初醴陵釉下五彩瓷

清末民初醴陵釉下五彩瓷

清末民初醴陵釉下五彩瓷素有“瓷城”和“第二瓷都”之称的中国醴陵,远在东汉时期就有大规模的陶器作坊。

清雍正七年(1729年),广东兴宁移民廖仲威在醴陵沩山开设瓷厂,以手工拉坯,松柴为燃料,龙窑烧制。

产品以碗、碟等粗拙土瓷为主,此为醴陵制瓷之始。

同治元年(1862年),当地瓷业开始分为做坯、画坯、制泥“三帮”。

同治二年,刘近兴在城南道姑岭设厂,扩大生产。

清光绪十八、十九年时规模最盛,瓷厂480余家,龙窑100余座,年产800余万件。

光绪三十年(1904年)初,政府官员熊希龄考察醴陵瓷业,亲自策划呈请政府拨款,提出“立学堂、设公司、择地、均利”四项办法。

次年,他与举人文俊铎在醴陵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

他们从国外引进制瓷机械和技术,还从国内外广聘良师筹建了湖南瓷业公司,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制出釉下五彩瓷器,也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为挽救和振兴中国瓷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五彩瓷器自明代创烧以来,一直以釉上五彩或釉下青花彩的传统形式烧造。

到了清代康、雍、乾三朝时,虽有五彩加金、加蓝和粉彩等工艺,但均没有突破以釉上彩为主的局面。

醴陵瓷制作突破了历史局限,从材质、技术加工、造型、装饰和烧成多方面,首创了中国釉下五彩瓷器的新品种,开创了我国釉下五彩瓷的先河。

在近代制瓷史上,清末民初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器,无论在制瓷技术和瓷器装饰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据民国31年(1942年)12月出版的《醴陵瓷业调查》(湖南省银行经济研究室编)一书介绍,自光绪三十二年熊希龄等人开创醴陵瓷业细瓷生产以来,“其所发明之釉下器及釉下颜料制造方法,当时且为景德镇所不及。

”醴陵釉下五彩瓷集胎质美、釉色美、工艺美、器形美、彩饰美于一体,是我国陶瓷中一枝奇葩。

醴陵釉下五彩瓷风靡一时,受到国内外各界一致赞誉。

清末,醴陵釉下五彩瓷器获得金奖后,熊希龄曾亲赴京城将瓷器贡呈慈禧。

据传闻,慈禧得熊希龄所呈醴陵细瓷后,目视原所陈列之景德镇瓷,问:“这可是你们湖南瓷业公司出产的?”熊希龄答道:“出于湖南醴陵县也。

关于醴陵釉下五彩瓷

关于醴陵釉下五彩瓷

醴陵瓷之所以在瓷器界享有盛誉,主要在于:其一,醴陵瓷特别选用了已经绝迹的雪峰山球白泥为原料,采用1400摄氏度高温,三进窑烧制而成,因而使得胎质坚细,透明洁白,釉面莹润光洁,正品率极低,因而极为珍贵。

其二,产品从原料的筛选、研磨、打浆岛勾兑,到坯子的预烧、修整、一烧、二烧甚至三四烧要经过好多到工序,图画还要经过蒙样勾线,分水填色等极细致的工序。

故一窑坯子,成品率并不高,精品就更少,所以大师级的产品往往天价难求。

其三,要想烧出这种精美绝伦的名瓷,不仅费时、费力、费成本,而且技术要求相当高,烧成难度非常大,故有“生在泥上,死在窑上”之说,而“火中取宝”的技艺尤为关键。

为适应特级高细瓷的烧造,醴陵的制瓷艺人独创了阶梯煤窑即“醴陵窑”。

此外,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在于醴陵瓷器有其举世难匹的釉下五彩。

釉下五彩瓷的特点物理特性第一、无毒、耐酸、耐碱、耐磨损,永不褪色。

它的这一特点是烧造工艺和颜料性能两个因素所决定的。

釉下五彩的基础颜料,是用各金属氧化物或它们的盐类为着色剂,掺合一定量的硅酸盐原料所制成。

这种颜料不像釉上颜料那样需要采用含铅的熔剂来帮助发色和降低焙烧温度。

也不需要用低温熔剂为结合剂而使彩料固着在制品上。

釉下彩料之所以能牢固地附着在瓷器釉层的下面,是因为在高温烧成的过程中,彩料中的熔融物与已熔融的坯釉互相粘合着,同时也是釉层覆盖的作用。

这样不仅不存在铅毒和其它毒性物对人体的危害,而且由于釉层的保护作用,还能抵抗自然酸碱的侵蚀,同时在使用中又能耐磨损。

只要瓷器听釉层不受到强力破坏,花色就能永保清晰、鲜艳和明亮。

故釉下彩瓷是一种理想的日用瓷器。

装饰效果第二、画面平滑光亮、晶莹润泽、清雅明快,具有饱满的水份感;亮晶晶、水灵灵,能给人一种美感享受。

这种富于韵味的装饰效果,除彩饰技巧外,也是釉层的作用。

覆盖在纹饰上的这层釉,通过高温烧成后,变成了一种玻璃质薄层。

由于这个薄层具有莹润、光洁、透明的特点,色彩缤纷的画面就能通过它而显现出来。

釉下五彩之写意牡丹

釉下五彩之写意牡丹

1282013.12J I N G D E Z H E N ’S C E R A M I C S“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历来都有国色天香之称,同时牡丹也用来象征幸福美好的意思,所以写意牡丹在陶瓷设计和装饰上经常被应用,而写意牡丹,更是为釉下五彩增添了新的光辉。

所以研究釉下五彩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文主要是介绍醴陵釉下五彩瓷,其独树一帜的特色及其对写意牡丹的倾国倾城之魅力。

1、漫长悠久的历史不管是研究那种陶瓷作品,了解其历史是必不可少的。

醴陵釉下五彩陶瓷产生于东汉,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早期醴陵瓷以碗为大宗的釉下青花器,其质量与景德镇相去甚远,那时瓷商称醴陵瓷为“土瓷”,景德镇瓷为“镇瓷”,自然价格也大不相同。

熊希龄,湖南凤凰人,字秉三,经过在日本留学,积累了许多关于陶瓷方面的知识,回国后亲自深入醴陵调查瓷业。

后来光绪31年(公元1905年)实施了实业救国之策,主张在陶朱桂英 李园凤釉下五彩之写意牡丹YOU XIA WU CAI ZHIXIE YI MU DAN 瓷工业区设瓷业学堂以发展湖南实业,得到官方大力支持。

是年,熊希龄与文俊铎在醴陵城北之姜湾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同时醴陵瓷业的改良之机亦由此开始。

经过多年的努力,醴陵烧制出名扬天下的釉下五彩瓷。

新中国成立后,醴陵釉下五彩瓷像枯木逢春一样获得了新生。

经过多年的恢复和发展,醴陵釉下五彩瓷从生产工艺、装饰手法、制作规模、色料品种及艺术水平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装饰手法上,无论纹样设计、色彩处理、操作技术等都较之过去有很大的进步和提高。

而釉下彩料也由历史上的五种颜色发展到现在的红、橙、黄、绿、青、蓝、紫、黑、白、灰等几十个品种,几乎涵盖所有色系,再加上各种复色,目前已有百多个不同色相的彩料用于釉下彩装饰。

这不仅满足了人们对色彩的喜爱,而且增加了陶瓷外在的美感。

当然,这一切的改变都少不了我们辛勤致力于陶瓷工作的人们,是他们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努力的结果。

联拍讲堂|清末民初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器

联拍讲堂|清末民初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器

联拍讲堂|清末民初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器近代制瓷史上, 醴陵瓷异军突起, 洁白如玉的瓷质和柔和俏丽的彩绘, 足以和景德镇瓷分庭抗礼。

清末民初创制的醴陵釉下五彩, 在釉彩工艺和绘画造诣上都达到很高境界, 但若深谷幽兰, 久未被陶瓷界普遍认识。

清醴陵釉下五彩花鸟纹瓶故宫博物院一近代酸陵艺术瓷的崛起醴陵地处湘东。

清初时广东人廖仲威在醴陵沩山发现瓷泥, 于雍正七年向沩山寺僧智慧赁山采泥,开窑烧瓷。

沩山瓷土质地良佳, 开采又易, 几年之内便有数十孔瓷窑相继升火, 产品转运各地, 供不应求。

清釉下五彩镂空葡萄纹瓷瓶湖南博物馆清咸丰三年太平军道经湖南, 军行所至, 瓷品滞销, 致使窑业萧条。

太平天国失败后虽瓷业一度复旺,但清末政局不稳, 又使生产衰退。

从清初到光绪中, 醛陵瓷业几度兴旺且产量巨大, 但工艺落后仅烧日用土瓷。

近代醛陵瓷业的复兴,熊希龄功不可没。

清釉下五彩花卉瓷瓶湖南博物馆熊希龄字秉三,湖南凤凰人, 与沈从文、黄永玉是同乡。

熊曾是清朝官僚, 辛亥革命后出任过中华民国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作为清府官员的熊希龄赴日考察, 见到日本瓷精致优良, 而制瓷技术又自中国, 逐萌发振兴中国瓷业的决心。

熊希龄回国后和大学士文俊铎(醴陵人)共赴沩山实地查看, 采集瓷土样本送日本试验, 证明可制上等瓷器。

熊拟了万言书呈请清政府在酸陵创办瓷业公司和瓷业学堂, 改良醴陵瓷业。

次年光绪三十二年, 清政府批准熊氏呈文, 拨库银一万八千两创办湖南瓷业学堂。

后经招集商股,又创建了湖南瓷业公司。

瓷业学堂和瓷业公司的创立, 是醴陵瓷由土瓷向精瓷转变的标志。

清釉下五彩葫芦形瓷瓶湖南博物馆在醴陵制瓷技术变革的过程中, 集中了多方智慧。

瓷业公司聘请的彩绘艺人均系湘地书画名流。

因“ 江西景德镇私规最严, 不准工人用于外省。

又俗传景德镇承办御窑, 所用红绿颜色, 他省不准仿办” , 在此情况下, 熊希龄毅然邀请日本技师来协助研制釉下五彩,并获成功。

天下名瓷出醴陵:釉下五彩瓷何以成为“红色官窑”?五彩瓷器醴陵

天下名瓷出醴陵:釉下五彩瓷何以成为“红色官窑”?五彩瓷器醴陵

天下名瓷出醴陵:釉下五彩瓷何以成为“红色官窑”?五彩瓷器醴陵导言:醴陵是一座古老而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享有“瓷城”美誉,是举世闻名的釉下五彩瓷原产地。

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自古就有“天下名瓷出醴陵”之称,被称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

醴陵瓷瓷质细腻,图案画工精美,尤其釉下五彩瓷器,五彩缤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凝聚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红官窑扁豆双禽巴拿马瓶【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历史发展】早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

清雍正七年(1729年),开始生产釉下青花粗瓷。

清末民初:创造出醴陵釉下五彩瓷器1904年,湖南凤凰人熊希龄(辛亥革命后担任北洋政府总理)与曾参与“公车上书”的醴陵举人文俊铎,本着实业救国的思想赴日本考察。

在日本期间,他们发现日本瓷业技术先进,产品精良。

第二年回国后,熊希龄在文俊铎陪同下,前往醴陵的主要粗瓷产地进行调查,找出了醴陵瓷业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同时又看到了醴陵进一步发展瓷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消费市场广阔,瓷土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

随即提出了“立学堂、设公司”等主张,得到了湖南官府的大力支持。

当年,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在醴陵正式开办,次年,湖南瓷业制造公司在醴陵成立,熊希龄任公司总经理,文俊铎任学堂监督。

公司聘请日本技师和景德镇技术工人,引进了当时日本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启了醴陵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新纪元。

独具特色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制出来的。

此前,醴陵瓷器用单一的氧化钴(俗称土墨)作彩饰原料,手工描绘粗犷花草图案后,施釉覆盖,烧成釉下青花瓷。

1907年至1908年,湖南瓷业学堂研制出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下颜料。

湖南瓷业制造公司的绘画名师和瓷业学堂陶画班的毕业生,经过反复研制,采用自制釉下色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

釉下五彩瓷器瓷质细腻,画工精美,清新雅丽,别具一格,釉层下五彩缤纷,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醴陵釉下五彩瓷

醴陵釉下五彩瓷
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入选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产于湖南醴陵的奥运·梅兰竹菊四君子瓶, 品质优异,已被北京奥组委确定为2008年 北京奥运会特许商品,并被毛泽东同志纪 念馆收藏。
• 上海世博会湖南馆征集了湘绣、黑茶、醴 陵陶瓷等产品,其中醴陵陶瓷展馆面积达 100平方米,重点展出醴陵釉下五彩瓷、高 温红瓷等经典陶瓷。
• 万花赏瓶被联合国永久收藏。
• 色彩美
• 纹样五彩缤纷,艳而不俗,淡而有神,色 彩变化丰富。
• 1907年至1908年,湖南瓷业学堂研制出草 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 下颜料。
• 画面美
画面平滑光亮、晶莹润泽、清雅明快,具有饱满 的水份感 。
• 技艺美
醴陵釉下五彩瓷始终保持了手工制作的特点。在 从选择原料到制成瓷胚烧制的过程中,要经过 100多道工序。
• 1909年--1915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先后 参加了湖北武汉劝业奖进会、南洋劝业会, 以及意大利,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均获奖 项。自此,醴陵瓷器名声极盛,“风潮所 布,举国若狂,各埠商贩来醴贩运瓷器者 络绎不绝”。
•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湖南瓷业公司 釉下五彩瓷扁豆双禽瓶与国酒茅台同获金 牌,享誉“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
醴陵釉下五彩瓷
简介
• 釉下彩是指先在半成品坯上彩绘图案之后再施釉 进入高温窑焙烧而成的。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 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显得晶莹透亮。
• 釉下彩瓷是我国一种传统的陶瓷装饰艺术。它的 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八世纪的中唐时期,湖南长 沙铜官窑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首创了高温釉下 彩绘的新技术。
• 醴陵釉下彩瓷就是在上述基础上再创造成多色的 釉下彩绘。它的出现,突破了千百年来由唐代长 沙窑创制的釉下单一彩瓷、以及元代景德镇青花、 釉里红单色彩绘之风貌,而使釉下彩瓷进入了一 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国瓷瑰宝│醴陵釉下五彩瓷的艺术魅力

国瓷瑰宝│醴陵釉下五彩瓷的艺术魅力

国瓷瑰宝│醴陵釉下五彩瓷的艺术魅力醴陵釉下五彩瓷出现于清末,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因时局动荡而暂时停烧,持续了仅仅短短的二十多年。

但是它却对整个中国陶瓷的历史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醴陵地处湘东一隅,于清雍正时期实兴瓷业,然产品皆为粗瓷,自清末釉下五彩瓷的出现,始以制瓷业而兴旺起来并扬名中外。

至今醴陵仍以陶瓷为支柱产业,号称“第二瓷都”。

历史如此短暂的一个彩瓷品种,便能支撑起一座享誉中外的名城,可见它必有令世界惊艳之处。

诚如知名作家何立伟所描述的:“中国醴陵釉下五彩瓷如同流星,一闪而逝。

但其窑火釉光的瑰丽奇迹,则照亮了中国制瓷历史的天空。

好比春日的樱花,花期短促,而灿烂炽热,让人惊叹生命最炫最美的迸放。

”釉下五彩花卉纹瓶清高29.5cm款识:大清宣统二年湖南瓷业公司醴陵釉下五彩瓷是指先在半成品的素坯上彩绘图案之后,再施一层透明釉进入高温窑焙烧而成的。

包括有釉下五彩、釉下绿彩、釉下墨彩等多个品种。

晚清、民国时的醴陵釉下五彩,烧造用的是“三烧法”。

即首先在第一次烧成的素坯上彩绘,绘画完成后入窑第二次焙烧,使彩料与胎体紧密结合,然后再施一层透明釉后第三次入窑高温烧成。

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显得晶莹透亮、柔和淡雅。

在最初的时期,醴陵窑瓷器使用单一的氧化钴作彩饰原料,烧成了釉下青花瓷。

湖南瓷业制造公司和瓷业学堂陶画班,经过反复研制,采用自制的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下颜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瓷质极为细腻,图案画工精美,五彩缤纷,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醴陵釉下五彩瓷具有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

在器形方面,以各种造型的瓶最为常见。

其他的还有盘、盖盒、盖罐、茶壶、香炉、洗、水盂、印章、印盒、帽筒等,还有一些象生的器形和瓷板画、人物瓷塑等。

既有陈设器,也有日用器、文房用器等。

在瓶子的造型中,小口硬折肩直身瓶、葫芦形瓶、小口束腰梅瓶等是醴陵的特色。

薄施淡彩——醴陵陈扬龙釉下五彩的艺术成就

薄施淡彩——醴陵陈扬龙釉下五彩的艺术成就

薄施淡彩——醴陵陈扬龙釉下五彩的艺术成就作者:王焕来源:《艺术评论》 2016年第12期王焕“醴陵釉下彩早期称‘釉下五彩’,清朝雍正年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泥釉粗糙,色泽灰暗,装饰简单,时人称为‘土瓷’。

”[1]较其他古窑口而言,醴陵釉下彩的历史其实并不长,还曾历经沧桑。

“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醴陵制瓷(白瓷)从粗瓷向细瓷发展中,湖南官立瓷业学堂设立,开创出前所未有的釉下多彩装饰工艺,当时只有绿、赭、黑、玛瑙红和青花五个颜色,醴陵釉下五彩也因此而得名。

釉下五彩瓷创始难能可贵,瓷艺作品晶莹淡雅,别具风格。

至1915年,醴陵釉下五彩宗师吴寿祺的《扁豆双禽图》作品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奖章,醴陵釉下五彩瓷才得以名扬天下。

经历了20世纪初短短的一二十年发展期后,受多次战争影响,釉下五彩生产开始下滑,醴陵百余家瓷厂停产,醴陵瓷业日渐没落,釉下五彩工艺濒临灭绝。

1955年,政府决心重振醴陵瓷业,在毛主席的亲自过问下,醴陵成立了湖南省陶瓷研究所。

”[2]湖南省陶瓷研究所的成立对研究和恢复醴陵釉下五彩陶瓷生产技艺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醴陵釉下彩瓷的发展,在现代陶瓷基础工业对原料、釉料、色料的综合科研与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取得了质的飞跃。

醴陵釉下彩瓷艺术的发展成熟,带动了湖南陶瓷产业的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兴的醴陵陶瓷,列为中国当代七大陶瓷产区之一,成为我国南方当代硬质瓷生产发展中,与景德镇齐驱的艺术瓷、日用瓷、家用瓷基地。

1964年醴陵白瓷釉下彩兰海棠餐具,于国庆15周年起始,入选人民大会堂国宴庆典用瓷。

它与1974年周总理主持工程、新北京饭店用瓷——釉下兰牡丹纹餐具,共获1979年国家经济建设委员会授予陶瓷行业的首枚质量金奖。

湖南省醴陵陶瓷研究所不仅是醴陵釉下彩瓷的科研基地,也是釉下彩瓷艺术的创作中心。

陶瓷研究所第一批学徒共有十人,陈扬龙便是其中之一。

出身于陶瓷世家的陈扬龙非常珍惜这个机会,他暗下决心:愿意为陶瓷事业服务一辈子!从陈扬龙走进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开始,才逐渐接触到“艺术瓷”,并被其深深吸引,终其一生都在研究艺术瓷的创作。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传承与发展-工艺美术论文-艺术论文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传承与发展-工艺美术论文-艺术论文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传承与发展-工艺美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装饰设计论文第四篇:醴陵釉下五彩瓷的传承与发展摘要:目的:探索醴陵釉下五彩的改良和创新。

方法:对釉下五彩瓷的各种表现方法和创作技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首先阐述了釉下五彩技术在陶器中成熟的工艺水平的应用和特点, 其次, 通过几个方面描述了传统釉下五彩瓷的审美表现, 阐明了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最后, 探讨了醴陵釉下五彩瓷在现代陶艺中的审美表现。

结果:醴陵釉下五彩瓷的传承和创新在当代审美的下, 对现代陶艺的表现产生的艺术价值和影响。

结论:技艺的传承需要结合当代审美的需求进行更新, 使之再生新的艺术魅力, 从而为醴陵釉下五彩开创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关键词:审美表现; 现代陶艺; 五彩瓷;一、醴陵釉下五彩瓷简介湖南醴陵具有悠久的陶瓷生产历史, 陶瓷的品种在国内外深受好评, 它也是三大瓷都之一。

据载醴陵制瓷的真正崛起是在光绪末期, 熊希龄和文俊铎最初在醴陵创立瓷业学堂, 专业培养制陶人才。

经过不断的研究, 瓷业学堂研制出釉下五彩所需的最基本五色颜料: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

运用色彩, 经过烧制, 最初的釉下五彩陶瓷便成形, 并且名气天下。

无论是材料开发、技术加工, 还是装饰处理和烧成技术, 釉下五彩的技艺与传承对中国陶瓷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传统釉下五彩瓷的审美表现醴陵釉下五彩的重要特色便是线条的结合、色彩丰富、浓淡相宜, 充分展现了东方之美。

制作过程中, 有色线和墨线之分, 色线主要是呈现色彩的灵动性, 就算经过高温, 它依然鲜明可爱, 墨线则会随着温度上升而呈现空白色。

一个釉下彩瓷成品一定是有明亮的色彩和空白精细的线条相得益彰, 浑然一体, 就像一篇美文, 娓娓道来。

除此之外, 它还运用分水将色彩平填, 让彩瓷更具层次;罩色与接色的运用, 则让整个作品看起来十分鲜艳。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发展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发展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 上接2 页 ) 0 当代陶艺是纯艺术形态 。当代陶艺已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 与人们 的 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工艺美术而存在 ,也不是仅仅 “ 实用 ”、 “ 美观 ”、 “ 经济 ”、 “ 大方 ”的观念便能涵盖得 了的。它已经 以其独特的诉求和表达能力参与到观 念艺术运动 中 ,成为艺术家 表达 自己的思想 ,进行文化批判的利 器 。余洪斌 的当代艺术 陶艺
三 、规 模效应与庞大的产业集群
近十 年来 ,醴 陵釉下五彩瓷进入了新的辉煌时期 。传统技艺得到 较好的恢复发展 ,并被发扬光大 ,陶瓷产业在国内外具有突 出地 位 ,日用瓷产 品远销 国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生产规模的不 断扩大 ,市场得 到全面拓 展 ,逐步 形成庞大 的陶瓷产业 集群 , 2 1 年全市 实现陶瓷 产业产值21 亿元 。各生产企业加 大力度 0 0 0
力的陶瓷艺术品牌 。它在发展历程 中显示 出强大的生命力。
雅用色的表现手法 ,采用双勾分水 的独特技法 ,近于写真效果 ,
水灵 通透 ,清 新雅丽 ,给人 以身心愉悦之 感 。制 作成功的釉 下
五彩 瓷花纹透过釉导溢于瓷表 ,晶莹润泽 ,具有很高的洁白度 、 透明度和釉面硬度 。釉下彩瓷使瓷器上的花纹有着看得见 、摸 不
的不 公正 。我们要表达的是怯懦的无生的死亡?还是坚强生存争
取 自 由的 意 义 ?
通过 以上对 中国陶瓷艺术所作的历时性描述 、分析和 阐述 ,我们 不难得 出结论 :开启了继承与创新为主题的陶瓷艺术创作随着国 家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 ,精神力量 的需求注定陶瓷艺术成为历史上 最繁荣 时期 。和 以景德镇陶瓷学 院为代表的陶瓷教育事业 ,在选择 和改造 陶艺语言方面是在传统 工艺狭义媒介的基础上 ,不断向广 义媒介扩延 。同时学术理论在 选择和改造媒介上对艺术观 念建构 的意义 ,即不断扩延的物质媒 介使得 陶艺家的艺术观念 、精神活动得以完整表达 。

醴陵陶瓷发展史

醴陵陶瓷发展史

醴陵陶瓷发展史
醴陵陶瓷是中国著名的陶瓷产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下是醴陵陶瓷的发展史:
1. 古代发展:早在先秦时期,醴陵地区就有陶瓷生产活动。

在唐代,醴陵陶瓷开始崭露头角,成为了唐代宫廷和贵族的热门陶瓷器皿。

尤其是五彩陶器在唐代的繁荣发展,成为了醴陵陶瓷的代表作品。

2. 宋代经典:宋代是醴陵陶瓷的鼎盛时期。

北宋时期,醴陵陶瓷工艺达到了新的高度,特别是青瓷的发展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醴陵青瓷以其细腻、通透的质地和独特的青釉色泽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古代瓷器的瑰宝。

3.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醴陵陶瓷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许多新的瓷器种类和工艺技术。

明代,醴陵青釉瓷器得到了进一步改良和提升,窑变釉、红釉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得醴陵陶瓷的品质更加丰富多样。

清代,则以彩绘瓷器为主要特色,彩绘技法在醴陵得到迅速普及和发展。

4. 近现代复兴:醴陵陶瓷在19世纪末受到了西方陶瓷的冲击,产业逐渐衰落。

然而,在20世纪初,一些陶艺家主动复兴传
统技艺,重新打造出具有现代审美特色和实用性的醴陵陶瓷作品。

醴陵陶瓷得以重新焕发生机,并迅速走向了国际市场。

5. 当代创新:近年来,醴陵陶瓷继续推陈出新,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艺术创作。

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审美和设
计理念,在瓷器的造型、图案、釉色等方面展现了更多的创新思维和时代特点。

总体来说,醴陵陶瓷在整个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和变迁。

通过不断创新和提高,醴陵陶瓷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了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醴陵瓷器的产地介绍醴陵釉下五彩瓷器的特点有哪些?

醴陵瓷器的产地介绍醴陵釉下五彩瓷器的特点有哪些?

醴陵瓷器的产地介绍醴陵釉下五彩瓷器的特点有哪些?醴陵瓷器文化已积累了两千年,在东汉就有记载,且醴陵瓷器的生产制作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

那么醴陵瓷器的产地是哪里呢?醴陵釉下五彩瓷器精美异常,数量稀少,仅有四百多件,是醴陵瓷器的代表作,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欣赏价值。

醴陵釉下五彩瓷器的特点有哪些?下面小编将为您讲解醴陵瓷器的产地介绍醴陵釉下五彩瓷器的特点有哪些?的相关知识。

醴陵瓷器的产地介绍醴陵市是我国湖南省的一个地级市,在这个具有革命气息的地区,醴陵的瓷器是这个地方的特色之一。

醴陵的瓷器,它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红瓷醴陵市最具有代表性的。

醴陵的五彩瓷拥有耐腐蚀、耐强酸耐强碱,即时在粗糙的地方摩擦也无法损坏,经过长期的风吹日晒也无法使它褪色,它的外形美观,在国内外都拥有美誉。

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醴陵地区所生产的瓷器响誉国内外,在当时该地区的瓷器已经远销的国外,它成为了再国内外市场中的畅销品。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醴陵瓷器的制造也得以进步,使它的生产规模逐步壮大起来。

醴陵现在成为了中国地区出口瓷器主要地区之一。

醴陵釉下五彩瓷器的特点有哪些?在清朝末期民国初期,醴陵的瓷器中一种较新的瓷器——五彩瓷,它多烧制的时间不过才短短的二十几年,经过乱世之后,它所保留的作品也少之又少,在世的作品也只有四百多件。

在故宫博物馆中,所展示的醴陵五彩瓷只有七件,湖南省博物馆中的五彩瓷也只有十七件。

五彩瓷现在变的极其罕见,它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在造型方面也有着奇特的变化,经过观察可以发现,它的风格现在向着活泼的方面趋近。

在传统的瓷器中,传统瓷器所具有的特点一般是太过单一、死板,墨守成规;而醴陵的五彩瓷却与之不同,它与传统瓷器方面相结合,但它没有采用过于艳丽的颜色,而是选用了比较淡雅、朴素中掺杂着高贵气息的颜色。

它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工艺水平高超、极具观赏性的特点。

据说,制作出一件完整的醴陵五彩瓷器,所经历的过程繁杂,难度系数也颇高。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醴陵釉下五彩瓷被誉为中国“国瓷”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醴陵釉下五彩瓷被誉为中国“国瓷”

“⽩如⽟、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醴陵釉下五彩瓷被誉为中国“国瓷”“天下名瓷出醴陵”,醴陵是釉下五彩瓷的原产地,也是“中国陶瓷历史⽂化名城”。

始于东汉的醴陵釉下五彩瓷,⾄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醴陵釉下五彩瓷瓷质细腻、画⼯精美,具有较⾼的艺术价值与使⽤价值。

中国传统瓷器主要采⽤釉上彩,即在施釉的坯体上作画后,烧制成型。

⽽醴陵釉下五彩瓷,所采⽤的是在泥坯的彩画上喷釉,再经1380摄⽒度以上的⾼温烧制⽽成。

“⽩如⽟、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醴陵釉下五彩瓷运⽤中国⽔墨技法,⾊彩柔和淡雅,被誉为“东⽅陶瓷艺术⾼峰”。

戳视频,⼀同领略举世闻名的醴陵釉下五彩瓷 ⾊调温润、花⾊柔美,醴陵釉下五彩瓷被誉为“国瓷”,它见证了醴陵窑的兴盛,也是醴陵陶瓷⼈的传家宝。

由泥到瓷、由坯到器, 醴陵釉下五彩瓷设计精美, 选料讲究。

湖南独有的“⼤球泥”,是制瓷的主要材料;绘制釉下五彩瓷的颜⾊,则是矿物颜料与氧化铀调制⽽成,既不褪⾊也让作品看起来⼗分雅致。

醴陵釉下五彩瓷以勾分⽔填⾊和“三烧制”为主要绘制⽅式。

将画⾯溶于釉下后,经⾼温烧制变成⼀种玻璃质落层莹润光洁。

此外,线条的出⾊运⽤,也是醴陵釉下五彩瓷纹饰精美的原因。

在细腻笔法的勾勒下,⽤⽑笔描绘的线条使图案更加栩栩如⽣。

“这个碗代表着顶级的陶瓷技艺,⼀定要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

”国家⾮物质⽂化遗产,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传承⼈黄⼩玲说道。

在绘制⽅⾯,要做到:“笔到意到,要把这个花'勾活勾像’”。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艺⼈⽤⾼超的分⽔技艺,让纹饰更丰富的呈现出⾊调的变化。

改⾰开放后,醴陵釉下五彩瓷从⽣产⼯艺、制作规模、装饰⼿法、艺术⽔平等⽅⾯发⽣巨变,新材料、新技术、新⼯艺、新产品层出不穷。

作为国家⾮物质⽂化遗产,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黄⼩玲在探索瓷艺道路的同时,也向世界展⽰了中国独⼀⽆⼆的制瓷艺术。

承担起传承制瓷技艺的重任。

(6)醴陵釉下五彩瓷溯源、“瓷都”醴陵制瓷历史前推700年

(6)醴陵釉下五彩瓷溯源、“瓷都”醴陵制瓷历史前推700年

(6)醴陵釉下五彩瓷溯源、“瓷都”醴陵制瓷历史前推700年清朝末年,中国封建社会陷入风雨飘摇之中。

与之相伴,中国的陶瓷生产也日渐衰退,但在整体衰退的同时,却出现了几个闪光的亮点。

如光绪末年到民国初年的新粉彩、浅绛彩,宣统时期的青花瓷,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醴陵釉下五彩瓷也是在这个时候烧制成功的。

历史上的彩瓷工艺有釉上彩和釉下彩两种基本方法。

釉上彩是明朝宣德时期发明的。

这时的彩瓷有青花单彩、青花双彩和青花多彩等几种。

用两次烧制的方法烧制多彩瓷,是中国也是世界彩瓷工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

釉下彩在明朝宣德之前,只烧成了釉下单彩或三彩而无法烧成釉下五彩。

因此,醴陵釉下五彩的烧制成功,是我国陶瓷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大突破。

由于釉下彩瓷的色彩隐于釉下,既特别鲜亮有不易磨损,虽历经百年仍鲜艳如新。

当年醴陵釉彩瓷以其洁白如玉的胎质和柔和艳丽的彩绘,不仅驰名中外,成为当时世界上的一流瓷器,而且足以和景德镇最好的彩瓷分庭抗礼。

笔者就有一件光绪年间烧成的醴陵釉下彩瓷笔筒,虽经百年,却仍然光彩照人靓丽如新。

醴陵处于湘东,清初广东人在醴陵山发现瓷土,创设瓷场。

由于沩山瓷土质地较好,开采又易,几年之内,醴陵瓷业有了相当的规模。

从清初到光绪中期,醴陵瓷业产量很大,供不应求。

但工艺落后,所产瓷器都是日用土瓷。

1905年清政府官员熊希龄赴日本考察,见到了日本的釉下彩瓷,其艳丽的色彩使熊希龄非常喜爱,便萌发了在中国烧造釉下五彩的念头。

次年,清政府批准熊希龄呈文,拨库银一万八千两,后又召集商贾,在醴陵创办了湖南瓷业公司和瓷业学堂。

瓷业公司聘请的彩绘艺人中,多为湘地书画名家,加上瓷业学堂速成班毕业的一批学员,还请了景德镇烧瓷艺人和日本瓷匠作知道。

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在1908年光绪去世之前,烧制出色彩缤纷、晶莹润泽、清雅明丽的中国釉下五彩瓷。

清宣统二年,南洋劝业日报曾发表过一篇评论醴陵釉下五彩的文章,其曰:“前年春,偶游湘中,见该省所出釉下花瓷者,不仅青、红两种,且千门万类,各尽其长,不禁惊奇叫绝……其色泽之鲜明、绘画之精致,更较前进步,且多新发明。

醴陵瓷器特色

醴陵瓷器特色

醴陵“釉下五彩”陶瓷产业介绍(五彩醴陵魅力瓷城)醴陵陶瓷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并且醴陵享有“瓷城”美誉,是举世闻名的釉下五彩瓷原产地,至今英文仍把瓷器称之为“china”。

远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宋元时期,已有上等的工艺品瓷器;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民国总理熊希龄、文俊铎改良醴陵瓷业并在醴陵开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制造公司,并在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到1907年间瓷业学堂创制五种高火性釉下颜料,并在青花装饰基础上首创釉下五彩瓷器,成为醴瓷特色,醴陵瓷业进入到“釉下五彩”新的发展时期!并逐渐形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醴陵窑”。

在近代,新中国成立后“醴陵窑”更是历经沧桑,浴火重生,再现彩虹!一是披上“红色官窑”美誉1915年,醴陵瓷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荣获金质奖;新中国成立后,醴陵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生产的日用瓷器,有“红官窑”之美称。

醴陵瓷还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赠送的礼品,赠送给多个国家的元首,因此醴陵瓷享有“国瓷”的美誉。

醴陵独特的釉下五彩陶瓷生产工艺在陶瓷行业绽开了一朵绚丽奇葩。

二是为专为毛主席生产生活用瓷,即“毛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5年,濒临失传的醴陵釉下五彩技艺在湖南陶瓷研究所所长李维善的带领“三顾茅庐”请清末瓷业学堂仅存的工匠70高龄吴寿祺老人出山恢复研制釉下五彩陶瓷技艺,醴陵“釉下五彩”瓷才得以传承。

后1958年,才为毛主席研发试制了一批“釉下五彩”茶杯,为纪念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伟大胜利命名为“胜利杯”。

此后在1971年、1973年和1974年醴陵群力瓷厂先后为毛主席生产生活用瓷1555件。

并且,毛瓷在设计和制作技艺上都有特色,被称为四绝:即白如玉,醴陵独有的洪江泥,烧制出来的瓷器晶莹剔透,洁白如玉;明如镜,瓷器表面光滑莹亮,如镜面般泛银色光芒;薄如纸,瓷器壁厚不足毫米,以光线照射几乎透明,注入开水亦无烫手之感;声如磬,以手指轻扣敲瓷器,其声清脆悦耳,有如磬乐音。

醴陵釉下五彩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醴陵釉下五彩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说起醴陵陶瓷,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但醴陵瓷业真正的崛起还是在晚清民国时期。

当时醴陵以首创釉下五彩瓷而闻名世界,其釉色晶莹淡雅,集胎质美、釉色美、工艺美、器形美、彩饰美于一体,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美誉。

技艺精妙:东方陶瓷艺术惊艳世界一捧瓷土,几色颜料通过烈焰的试炼,摇身一变成为晶莹通透、色彩斑斓的釉下五彩瓷,这一神奇的变化离不开醴陵独特的瓷土资源,但要烧制出光彩夺目的瓷器更重要的是靠制瓷匠人的一颗匠心和一双巧手。

釉下五彩瓷从原料制作到产品烧成要经过近100道工序,全部靠手工完成。

在色彩运用上,它突破釉下单彩的传统技艺,运用红、绿、蓝、黄、黑五种原色料,调配出丰富多彩的陶瓷绘画色料,艳“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芙蓉国里醴陵釉下五彩瓷:日之星……一连串重点实验室和项目落户,一系列荣誉加冕,使天仪研究院进一步奠定了自己在航天领域的领先地位。

做最有价值的事情当国内同行都去攻占通讯和遥感这两个利润丰厚的市场时,天仪却选择了国家队和创业团队都不愿进驻的太空科研市场。

在很多人看来,太空科研市场是块难啃的硬骨头,规模小、攻坚难、利润薄。

但在天仪看来,这却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许多从事太空实验研究的科学家来说,一辈子都很难有哪怕一次做太空实验的机会。

有一位天体物理学家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回国后,想在太空验证其理论研究成果,但由于已有许多研究项目在排队等候,他至少要等到2025年才有机会。

巨大的供求矛盾,更让天仪研究院坚定地选择了研发微小卫星平台的决心。

为从事太空科研的用户提供短周期、低成本、一站式的解决方案,既能投身科技强国,又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天仪研究院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2016年,天仪研究院完成了基于商业微小卫星的太空试验平台的研制。

该平台可以为全世界科研机构、双勾分水技法一九一五年在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的扁豆双禽瓶54而不俗,淡而有神,可根据创作需要表现各种效果,淡妆浓抹,无不相宜。

醴陵釉下五彩瓷中传统中国装饰元素研究

醴陵釉下五彩瓷中传统中国装饰元素研究

124文|彭 珊醴陵釉下五彩瓷中传统中国装饰元素研究湖南醴陵的釉下五彩陶瓷,其生产历史已有近两千多年。

最早在东汉时期,就有较大规模的陶瓷生产作坊,从事专业的陶器制作。

到近代,熊希龄于1906年受命在城北姜湾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并在学堂前姜岭下成立“湖南瓷业公司”,从日本及景德镇引进部分制瓷机械及技术人员,排除干扰,精心选拔人才。

到1907年,湖南瓷业公司终于发明出五种高火性釉下颜料,并成功创烧了釉下五彩瓷器。

由于北洋军阀时期遭到破坏醴陵釉下五彩濒临失传,但新中国成立以后,醴陵釉下五彩瓷在困境中获得了新生,又蓬勃发展起来。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特点是:瓷器胎体较轻,釉面光滑,色彩清新,质地莹润。

,尤其是釉下五彩绚丽多姿的色料,在透明釉的笼罩下,展现出高雅优美的艺术魅力。

醴陵釉下五彩瓷着重强调的是文化在瓷器载体上的表现。

醴陵釉下五彩瓷装饰美的重要原因是线条的出色运用。

醴陵釉下五彩采用的传统工艺为在坯体上勾线再进行分水填色,这种工艺皆用毛笔沾水绘制而成。

釉下五彩瓷器的烧制有着严格的烧制过程。

首先釉下五彩瓷的绘制是在素烧后的坯体上进行的,素烧的温度为800℃。

素烧后再在坯体表面进行绘制,绘制完成后再喷上一层釉料,进入窑内经1370℃左右高温烧制。

釉下五彩瓷器烧制时,因为要入窑烧制三次,故称为“三烧制”。

在之后的烧制过程中通过总结经验对烧制过程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烧制流程也须入窑两次才能完成。

有的为了烧制效果更佳,也有的依旧是三次烧制。

素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坯体中的水分及杂质进行清除,使坯体状态达到干净,还有一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增强坯体的硬度,有利于之后装饰绘制釉下五彩时各种技法的发挥。

醴陵釉下五彩瓷在装饰效果上结合了中国画的特点来进行瓷器表面的装饰,形成了釉下五彩瓷绚丽多样的装饰效果。

中国水墨画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宣纸为载体,画家在宣纸上将水墨肆意挥洒,豪迈洒脱,来表达画家个人的胸襟和情怀。

釉下五彩瓷靠分水工艺这一重要技法来完成的中国画工笔写意的意境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醴陵釉下五彩瓷器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一、釉下彩瓷源远流长
醴陵釉下彩瓷的出现,突破了千百年来由唐代长沙窑创制的釉下单一彩瓷、以及元代景德镇青花、釉里红单色彩绘之风貌,而使釉下彩瓷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釉下五彩瓷的装饰艺术是我国瓷器艺术百花苑中的一枝异花奇葩,它集胎质美、釉色美、工艺美、形体美、彩饰美于一体,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19世纪初,著名人士熊希龄等对发展醴陵瓷业积极推广“一立学堂、二设公司”的主张,引进人才、改良工艺,促成了醴陵多种金属氧化物的高火性釉下彩瓷颜料的研制,创造了釉下五彩瓷。

制作釉下五彩瓷器先用墨勾线,然后用桃红、海碧、金茶等几十种釉下颜料,采用“平混”、“接色”、“深浅”、“罩色”分水技法彩绘于坯上,罩釉高温烧成,烧后墨迹挥发,而呈现白线彩色花纹。

1909-1915年,醴陵釉下五彩瓷以其质地精良、润泽清雅、色丰彩腴、艳而不俗的艺术特色,先后获武汉劝业会一等金质奖、南洋劝业会一等金奖、意大利博览会最优奖、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牌奖。

从此,醴陵釉下五彩瓷蜚声海内外。

1956年,原湖南省工业厅瓷器工业公司陶瓷研究所聘请名
师,传授技艺,使停产25年之久的釉下五彩瓷得以恢复发展。

1959年国庆10周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器被选为首都十大建筑中的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和工人体育馆用瓷,首都人民大会堂主席台用的胜利杯也是醴陵烧制的。

1964年国庆15周年,醴陵又成批精制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国宴餐具和国家礼品瓷。

随后,毛主席的专用餐具、天安门城楼用瓷、中南海和钓鱼台国宾馆用瓷都指定由醴陵生产。

二、釉下五彩瓷清末民初时期的兴衰
素称“瓷城”的醴陵,位于湖南东部,是湖南株洲市的一个大县级市。

1906年设立“湖南瓷业公司”,是当时我国一个比较突出的新式瓷厂。

由于瓷业公司在成立初期的几十年中,不惜工本制造上等瓷器。

所以出品优良、画工精美。

尤其是釉下五彩陈设瓷,装饰效果别具一格,在当时就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可是在旧中国,醴陵釉下彩瓷只是风行一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它的第一个兴盛时,前后只有23年。

1918年间湖南瓷业公司遭到北洋军阀以及日本侵略军的破坏,厂房和机器设备几乎全部被捣毁,生产曾一度停顿。

到1930年前后,随着湖南瓷业公司和湖南模范窑业工场以及一些商办瓷厂的相继倒闭,釉下五彩瓷器也就基本上停止生产,釉下五彩瓷器技艺濒于失传。

三、醴陵窑建国以后的恢复发展
1949年全国得到解放后,在党的一系列正确方针和政策的
指引下,随着整个醴陵瓷业迅速恢复,至1955年,醴陵釉下彩瓷也就像枯木逢春一样获得了新生。

为了继承我国陶瓷装饰艺术的优良传统,恢复这一釉下五彩名瓷的烧制,当时的醴陵瓷业公司和刚成立的湖南陶瓷研究所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由于醴陵的釉下五彩瓷器解放前整整20年停止了生产,因此缺乏传授技艺的人才,后来通过几个月的调查访问,才在醴陵一个偏僻的乡村找到了一位失业还家务农近20年的釉下彩老艺人吴寿祺先生。

吴老先生被请出来之后,担任了陶瓷研究所的技师,专门研究和传授釉下五彩瓷器的制作工艺。

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与关怀下,吴老恢复了青春的活力,精神焕发,谦逊勤奋,把自己毕生的技艺传给了后辈,通过培训艺徒和举办业余训练班等方式进行教学,技艺队伍不断扩大,新生力量茁壮成长,这样就使醴陵釉下彩瓷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经过解放后的20多年的发展,釉下五彩瓷器无论在生产工艺、制作规模、题材内容、装饰手法、艺术水平以及色料品种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烧造工艺方面进行了种种改革,如柴窑改煤窑,“三烧制”“改为“两烧制”等,大幅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在从制作规模上,自60年代以来,不仅醴陵地区有专门生产釉下彩瓷的群力瓷厂,而且还有国光、星火、永胜、新民以及本省其它地区的建湘、洪江、界牌、新湘等瓷厂都有所发展,使湖南成了“釉下彩瓷之乡”。

在题材内容方面,过去多采用花卉装饰,而现在的彩饰题材却是博采万物,
诸如花鸟、山水、虫鱼、人物、走兽和传统题材中的龙凤、历史故事以及书法印章等,无不反映在釉下彩瓷的装饰中。

在装饰手法上,除了在勾勒的功力较过去的最高水平不免还稍有逊色外,其余在纹样的构成,色彩的处理、操作的技术等各个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历史的水平。

彩绘设计人员用自己的实践丰富了这一传统的装饰艺术,因而创造了各种形式风格的装饰纹样,使釉下五彩的装饰艺术呈现了一个崭新的面貌。

四、醴陵窑釉下五彩瓷器的特点和装饰艺术
瓷器釉下彩绘包括青花,釉里红和釉下五彩这三个最主要的品种。

因为三者都是釉下装饰工艺,所以它们的特点有共同性。

但由于几种釉下彩绘使用的色料不同,装饰的技法也不完全一样,因就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从实用与欣赏两个方面而言,釉下五彩瓷器主要特点和构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釉下五彩瓷器无毒、耐酸、耐碱、耐磨损,永不褪色。

这一特点是烧造工艺和颜料性能两个因素所决定的。

釉下五彩的基础颜料是用各金属氧化物或它们的盐类为着色剂,掺合一定量的硅酸盐原料所制成。

这种颜料不像釉上颜料那样需要采用含铅的熔剂来帮助发色和降低焙烧温度,也不需要用低温熔剂为结合剂而使彩料固着在制品上。

釉下彩料之所以能牢固地附着在瓷器釉层的下面,是因为在高温烧成的过程中,彩料中的熔融物与已熔融的坯釉互相粘合着,同时也是釉层覆盖的作
用。

这样不仅不存在铅毒和其它毒性物对人体的危害,而且由于釉层的保护作用,还能抵抗自然酸碱的侵蚀。

同时在使用中又能耐磨损,只要瓷器的釉层不受到强力破坏,花色就能永保清晰、鲜艳和明亮。

所以,釉下彩瓷是一种最理想的日用瓷器。

二是釉下五彩瓷器画面平滑光亮、晶莹润泽、清雅明快,具有饱满的水份感;亮晶晶、水灵灵,能给人一种美感享受。

这种富于韵味的装饰效果,除彩饰技巧外,也是釉层的作用。

覆盖在纹饰上的这层釉,通过高温烧成后,变成了一种玻璃质薄层。

由于这个薄层具有莹润、光洁、透明的特点,色彩缤纷的画面就能通过它而显现出来。

所以纹样平坦光滑,有玉一般的润泽和光彩。

三是釉下五彩瓷器纹样五彩缤纷,艳而不俗,淡而有神,色彩变化丰富。

这个特点是釉下五彩瓷器在色彩效果上的独特性,也是这种瓷器适应性最为广泛的主要因素。

人们对装饰的色彩各有所好,随着不同的客观要求和造型、纹饰的需要、它既可以清雅明快、也可以古朴深沉;它可绘制色彩斑斓的纹样,又能表现各种效果;既瑰丽,又淡雅;淡妆浓抹,无不相宜。

作为家庭选用,它能适用消费者的不同爱好;进入高级餐厅、宾馆,又能适用各种气氛所需要的色彩要求。

构成这一特点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色料品种繁多,构图不拘一格,装饰方法各不相同,装饰效果就必然多彩多姿;而各种颜料的组成和釉层的覆盖,则是“艳而不俗,淡而有神”的主要因素。


下五彩颜料(尤其是复合色料)的组成,除着色金属化合物外,还掺有大量的无色氧化物(如石英、长石等),这就提高了彩料的明亮度,降低了它的饱和艳度,经釉层覆盖和高温烧成,其色彩就显得格外调和、雅致、温柔。

即使用红与绿等量相配,也不会产生强烈的刺激;运用淡彩或多色的装饰,容易获得清雅、富丽、和谐的艺术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