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最终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附答案)(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附答案)(1)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附答案)(1)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综合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①马克思主义哲学;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③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这就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1)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表现为,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频繁爆、资本积累和社会严重两极分化,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2)阶级基础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表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有了强烈的需求,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3)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①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中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全】-考试必备1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否已过时?为什么?(Y)答案: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原因:1.马克思主义仍是当今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3、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成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2、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Y)答案:①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何者第一性的问题。
②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也就是认识论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因为它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和历史观的统一。
3、如何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人一次也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对吗?肯定相对静止有何意义?(Y)答案:关系:(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
(2)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不对,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
意义:第一、静止是事物发展的主要条件。
第二、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首要条件。
第三、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标尺。
4、如何理解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Y)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与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绪论部分复习思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是:A.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B.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C.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D.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2.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A.剩余价值学说;B.唯物史观;C.无产阶级专政学说;D.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4.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是:A.一元论与多元论的统一;B.革命性科学性的统一;C.理论与实践的统一;D.阶级性和实践性的统一;E.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因为马克思主义:A.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B.包含了一切现实问题的正确答案;C.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构成和发展动力;D.提供了研究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E.在实践基础上达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是:A.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B.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手段;C.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目的;D.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E.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证实和运用。
哲学部分复习思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唯心主义在物质与意识关系问题上的错误是: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C.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D.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
2、“万物皆备于我”是:A、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3、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A、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分裂;B、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的分裂;C、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分裂;D、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分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附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新加)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时代背景:①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有了强烈的需求。
理论渊源:①德国古典哲学[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唯物主义)];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③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罗伯特·欧文]。
3、哲学的基本问题(★★★)①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②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③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即世界能否被认知的问题,世界是否可知;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①主观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5、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1)物质:①“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②“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意识: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终复习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终复习思考题一、简答题1、哲学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2、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4、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5、量变、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
6、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7、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
8、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9、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具体表现。
12、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3、为什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4、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如何认识价值量变化规律?15、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
二、判断1、世界统一于存在。
f2、社会历史离不开人的意识活动,因此,社会规律是随人的意志而变化的。
f3、英雄造时势。
f4、存在就是被感知。
f5、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少数英雄、圣贤、天才人物的意志。
f6、历史的发展中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
f7、“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t8、历史的发展中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
f9、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因此,个人主义是个人发展的动力,也必然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f10.否定之否定会在高级阶段上重复低级阶段的某种特征。
t11.在阶级社会中,存在的只能是对抗性矛盾。
f12.“因为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即真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f13.“人是环境的产物”,社会又是由众多的人组成的,所以,地理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人和社会的发展。
f14.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f15.“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t16.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f17 .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f18. 否定就是新旧之间“一刀两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思考题及考试题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1、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个方面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
二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科学解决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和把握世界发展的规律。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2、意识的能动作用。
含义: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是:①要遵循客观规律;②要通过实践活动;③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手段、物质条件。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有两种性质的反作用:先进的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积极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促进事物的发展;落后的的思想、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围绕意识活动所构建的目标和蓝图来进行的。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观念世界。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思考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思考题(含答案)绪论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B.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学说的体系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D.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学说体系.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是:A.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B.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C.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加剧;D.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激化.3.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C.马克思主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5.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6.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7.C.十月革命的胜利;8.D.剩余价值的发现.5.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A.唯物史观;B.阶级斗争学说;C.科学社会主义;D.剩余价值学说.6.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A.剩余价值学说;B.阶级斗争理论;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D.科学的实践观.7.列宁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他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C.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终极真理、永恒真理;D.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8.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A.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体现;B.一个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的全新理论;C.用现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解答中国的现实问题;D.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2016马原思考题答案—第六章
2、在政治领导方面,只有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的挑战。
3、在组织领导方面,只有探索符合时代特点、切实有效的组织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政党更好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因此,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生命所系和力量所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定的社会形态的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但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的了,某个阶段,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方面。
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人们进行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每个国家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3、时代的不断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6、如何理解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1、各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经济原因。
已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各国之间也有较大差别.每个国家都必须根据本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应发展战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各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历史原因。
马克思原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大全word精品文档3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5.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6.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7.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 )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8.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11.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二、多项选择题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 )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3.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BC )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4.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BC )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5.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 )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6.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ABCD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7.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三、辨析题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2016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0-16鲜明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①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②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③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④ 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3、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P22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这一问题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P23-25内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原思考题2016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如何理解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的唯一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3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一方面由于受人们实践水平的限制,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和有限性。另一方面由于条件限制,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和有限性。
4真理是客观的,客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它包括三部分: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用来维持劳动者的劳动力再生产;
2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以保证有连续不断的劳动力供应,使资本主义生产得以延续下去;
3劳动者的教育和训练费用,以保证劳动者能更好适应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
劳动力的价值的特点:劳动力的所有者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因此劳动力的价值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所谓历史因素,指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高低不同,维持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也不一样,这些最终都会影响到劳动力价值的高低。所谓道德因素,指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各自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道德标准不尽相同,从而引起维持劳动者家属子女所需生活资料价值的变化,从而最终影响到劳动力的价值。
当前,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需要协调好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及答案(汇总版)
ˎ1.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
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
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1850年前后,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
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及答案(汇总版)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历史上的唯物论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对物质概念作出了全面准确的科学界定。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吸收了其物质观中的正确论点和思想,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1[5]。
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6]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是相对的,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意识不可能成为与物质绝对对立的另一种本原。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人类还有很多未知事物和难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
2016秋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P4,5)*工业革命的完成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日益暴露,阶级矛盾激化。
* 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三大理论提供思想来源*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努力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p5)*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哲学的基本问题。
(p2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何者是第一,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2)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应现实?(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4、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p2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基本形态:朴素唯物主义/机械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5、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及其意义。
(p24)*“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意义:这一定义继承继承和汲取了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也把唯物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6、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p25)*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7、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
(P25)*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联系: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功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思考题(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①马克思主义哲学;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③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这就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1)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表现为,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频繁爆、资本积累和社会严重两极分化,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2)阶级基础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表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有了强烈的需求,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3)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①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中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唯物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创立的劳动价值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复习思考题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思考题复习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理论来源。
答:(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基础,政治经济学是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核心。
(2)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答:(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源,即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对它不同回答产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二方面: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即世界是否可以认识问题。
对它不同回答产生: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简述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历史形态。
答:(1)观点: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具体事物看成是世界本原的原始唯物主义。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化学物理可以观察到的)原子看成是世界本原,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③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4、如何理解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基本形式。
答:(1)观点: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2)两种基本形式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世界的本原。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或个人的精神变成独立的客观存在,作为世界的本原。
5、简述意识的本质及意识的能动性。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主观能动性,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①能动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而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及答案(汇总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及答案(汇总版)绪论1.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
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1)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从18世纪60年代起,一场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兴起了,这就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
这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接着法国、德国等国也相继开始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胜利,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引起了生产方式上的重大变革。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
19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洲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占据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步入比较发达的阶段。
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合理性的怀疑,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
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绶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随着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地成长、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
19世纪30至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
1831年法国里昂发生了第一次工人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1838年英国发生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发生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0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最终版
20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最终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最终版(2016年)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大组成部分。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是社会根源。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代表),德国的古典哲学以及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其体现?在“实践”中观照现实、分析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二)鲜明的政治立场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最终版(2016年)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大组成部分。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是社会根源。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代表),德国的古典哲学以及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其体现?在“实践”中观照现实、分析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二)鲜明的政治立场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第一种形式:是后人与时俱进,对前人的理论进行丰富﹑完善﹑修正和发展第二种形式:是本人与时俱进,对自己原来的观点进行丰富﹑完善﹑修正和发展(四)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基本问题:其一,物质与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什么是物质、运动?其相互关系是什么?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范畴。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与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损失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主体。
3.实践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
4.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哪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5.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6.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7.如何正确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时间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8.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的指导,但仍然是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9.什么是联系和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什么?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具有一系列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0.如何理解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与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个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的事物“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可旧事物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这两方面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11.什么是规律?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什么?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2.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具体表现在: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就是事物之间由多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的矛盾体系;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扬弃旧事物的过程,它体现着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关系.③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所以,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④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13.什么是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斗争性)和统一(同一性)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14.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是怎样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1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是怎样的?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第二章1.什么是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主体的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特性:摹写性,创造性。
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3.怎样理解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两次飞跃的条件?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条件:第一,掌握丰富可靠的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逻辑加工。
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第三,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第四,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4.怎样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有两方面含义: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同谬论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不能成为真理,这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