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通过学校的政治课和历史课直接对青少年进行政治价值观教育
• 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成人
• 大众媒体,以及大量的纪念物、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1)德国“政治养成”的含义和目标
• 普鲁士国王威廉二世:培养“青年的民族主义者 的德国人”
• 《魏玛宪法》:大日耳曼主义和军国主义
• 希特勒:反动的政治教育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一、德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任务和历史环境
•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背景: 战后德国的历史是一部被武力分裂,经过冷战 、对立、竞争和最后实现和平统一的历史,也是 一部战败国在欧洲新格局和美、苏、英、法特别 是美苏两强严重对立的世界体系中求生存和求发 展的历史。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两个最重要的事件:民主建设和“非纳粹化” • 1、民主建设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2.德国学校的德育状况
• (1)德国的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 • 教会创办的“拉丁语学校”和“德语学校”
• 学校德育与宗教教育的合作关系:
• 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
• 宗教教育的内容
• 公立学校按教派设立三种学校: • 公共学校、教派学校、世界学校
德国中学生的公民教育
德国中小学德育的培养目标大致可归纳为:促进 学生社会化的行为方式,使他们了解与他人共同生活 的意义,唤醒和促进他们的宽容意识和民主意识,懂 得尊重他人、重视生命、尊重人格、保障人权,具有 责任和评判是非的能力,遵守社会秩序和社会各种行 为准则,具有团结友爱的精神,懂得以和平的方式解 决冲突,乐于为国献身。
• “政治养成“:更重于个性解放和社会批评方面
• 德国人对政治权利的理解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德国政治养成工作的目标: • 1)尽可能客观地向人们报道有关政治进程的事实 和情况; • 2)培养人们在政治上了解情况的意识和作出政治 判断的能力; • 3)促使人们在社会总的范围内认识自己的地位; • 4)引导人们认定自由民主制度的基本价值; • 5)培养人们采取政治行动的能力; • 6)让人们了解民主准则的性质,实行民主制度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组员:张静怡 王璐瑶 翁佳 郏惜 钱丽莎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如同德国的历史一样,德国的公民教育历史长期 处在不断分裂与融合之中 • 公民教育总是服务于统治者特定的政治目的,导 致其伴随着每一次社会政治变革与政治秩序的更 迭,而被赋予不同的内涵。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三、 纳粹时期 • 突出国家至上的政治教化
• 希特勒上台后,把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运用到 政治领域,提出由"民族精英实行统治的"领袖原则 • 他"通过大量的法令,依靠警察恐怖手段,在德国 建立起一套以领袖原则为指导,实行一体化的法 西斯专制独裁统治的政治体系。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布贝尔的品格教育和价值教育理论: • 教育的目标在于塑造品格; • 培养品格的关键是取得学生的完全信任,尊重学 生的人格; • 价值教育要靠学生自己在生活领悟,与上帝的神 旨接触。 • 综合历史、地理、社会常识三门学科。 • 社会科的内容:介绍有关社会生活、经济国家公 共政策、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 一、在封建君主专制时期
• 其政治教育始终是以培养“驯服的臣民“为最高目的。 • 在威廉二世掌权之后,为了推行其社会政策和世界政策, 他要求学校要服务于反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斗争 • 【教育目的】:以多种方式维护帝国的统治,培养对神的 敬畏和对祖国的热爱 • 【教育内容】:在客观和主观上都要求通过教育习惯和公共 生活等向民众反复灌输以君主主义为核心的,包括权威主 义,民族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在内的思想 • 最终把德国带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渊。
(4)经济学和法学方面的教育。德国的实科中学和完全中学 均开设了经济学和法学课,以作为对学生开展广泛的普通育的 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德国的教育学家认为,在中学开展经济学 和法学方面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市场经济中经济和法 律关系,了解欧共体的法律和经济情况,唤起创建欧洲一体化 的兴趣和意识,了解德国社会制度的基本支柱。通过该课的教 学,使未来的德国公民在基本的生活范畴中具有判别能力。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四)德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 1.是回避还是正视历史
• 战后第一代的年轻人:“忘记”
• 第二代(1940-1950):反思
• 第三代(60年代):客观的正视
• 2.新纳粹和右翼势力的复活
• 德国的统一:1949年---1990年 • 柏林墙开放: • 1989年11月9日---1990年10月3日 • 1997年10月3日 德国统一六周年纪念日
• 内部统一:政治、经济、社会直至东西两部分人 民心灵上的统一。
• 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政治上不被信任。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二、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情况 • 1、德国的“政治养成” • “政治养成”(“政治社会化”) • 对国民的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 学校——青少年
• 两个主要内容: • 实行联邦制——州先于联邦共和国建立 • 制定基本法——1949年5月8日“制宪委员会”通 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临时宪法》 • 《基本法》:“三权分立”原则,议会行使立法 权、政府行使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2、“非纳粹化”运动
• “非军国主义化”、“非纳粹化”、“民主化” • 根除民族社会主义(纳粹) • 取消军队——只准保留维持治安和警察 • 国际军事法庭——纽伦堡审判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2)当代德国德育理论
• 鲍勒诺夫“朴素道德”的德育观 • 人类社会中实际上蕴含着一种更一般、更纯情、 更基本、更长久保持同一性的道德,如诚实、信 赖、同情心、爱、关心等,它们是一切道德的基 础。 • 有道德的人格教育和自力教育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朴素道德要点: • 1)要自觉忠实地完成每个人在特定活动范围内的 责任; • 2)要老实坦诚地和人交往,踏实、正直,做事不 半途而废; • 3)同情他人和一切有生命东西的痛苦,乐于帮助 处于困境的人; • 4)尊重他人活动的权利,与人为善; • 5)言行举止端正,主义倾听别人意见,做受人尊 敬的人等。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二、魏玛共和国时期 • 进行“基于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教育“ • 依据 1919年《魏玛宪法》中"所有学校都要追求道 德教育,公民意识。 • 【教育内容】:共和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开展了以 “公民意识“、"德意志民族精神,"民族和解思想 ”以及对持不同宗教或政治见解者的"宽容感为基 本思想和主题的政治教育活动。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2)德国学校的政治养成工作 • 学校首先是为国家服务的,学校负责培养儿童当 公民,传授给他们法律知识。 • 黑森州宪法规定:学校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青 年的品德,向他们灌输政治责任感” • “政治教育”——必修课
• 德国学校政治养成教育的常规体系:
• 社会学、社团学、历史学、公民学等课程 • 课外和校外活动
• 苏联占领区、西德三占区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3、Baidu Nhomakorabea国战后的“经济政治理论”
• “经济政治理论”——“地缘政治理论” • 地缘政治理论: • 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决定一个国家的基本政策。 • 衡量一个国家在当今世界舞台上的力量和影响的 尺度,是它的经济实力和资源。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4、德国的统一和德国的“内部统一”
(1)宗教内容。在德国影响最大的是天主教和新教两大派别,德 国的各公立中学均开设了宗教课程,它是受德国基本法和各州法 律保护的,分别由不同的教派授课。天主教以《教会论》、《教 会史》、《基督教社会论》为中心内容;新教以《圣经学》、 《圣经史》为中心内容。这些内容除部分传授宗教信条、灌输宗 教教规外,大部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2)伦理道德内容。各类中学均开设了伦理课,讲授与实际生 活密切相关的伦理道德规范,它是德国中学思想行为教育的核心 课程。若一学生不选宗教课的话,则伦理课就为必修课。德国的 中学分为完全中学、实科中学和主体中学三种形式,伦理课的教 学侧重面在各类中学中有所不同,但其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教 学方法等大致相同。
• 三、纳粹时期 • 企图实行社会一体化,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 行控制,尤其在文化领域强行实行贯彻领袖原则 和被纳粹曲解的德意志民族精神,实行文化生活 的总体制原则。 • 这一时期的政治教育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几乎 完全决裂于重要的西方教育传统和政治教育以往 的历史,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3)社会道德内容。这些内容主要由各校开设的社会课承担。 德国教育学家认为,社会课上开展的一些政治教育是普通教育 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德国社会课的任务在于使学生通过该课 的学习,了解自由的民主制度的价值和法律标准,掌握政治学 和社会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学会就一些政治和社会现象作出合 理的判断和决定,调动学生积极和尽职地参于政治生活的热情, 使学生有能力承担国家和社会的权利和义务。
• 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成人
• 大众媒体,以及大量的纪念物、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1)德国“政治养成”的含义和目标
• 普鲁士国王威廉二世:培养“青年的民族主义者 的德国人”
• 《魏玛宪法》:大日耳曼主义和军国主义
• 希特勒:反动的政治教育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一、德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任务和历史环境
•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背景: 战后德国的历史是一部被武力分裂,经过冷战 、对立、竞争和最后实现和平统一的历史,也是 一部战败国在欧洲新格局和美、苏、英、法特别 是美苏两强严重对立的世界体系中求生存和求发 展的历史。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两个最重要的事件:民主建设和“非纳粹化” • 1、民主建设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2.德国学校的德育状况
• (1)德国的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 • 教会创办的“拉丁语学校”和“德语学校”
• 学校德育与宗教教育的合作关系:
• 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
• 宗教教育的内容
• 公立学校按教派设立三种学校: • 公共学校、教派学校、世界学校
德国中学生的公民教育
德国中小学德育的培养目标大致可归纳为:促进 学生社会化的行为方式,使他们了解与他人共同生活 的意义,唤醒和促进他们的宽容意识和民主意识,懂 得尊重他人、重视生命、尊重人格、保障人权,具有 责任和评判是非的能力,遵守社会秩序和社会各种行 为准则,具有团结友爱的精神,懂得以和平的方式解 决冲突,乐于为国献身。
• “政治养成“:更重于个性解放和社会批评方面
• 德国人对政治权利的理解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德国政治养成工作的目标: • 1)尽可能客观地向人们报道有关政治进程的事实 和情况; • 2)培养人们在政治上了解情况的意识和作出政治 判断的能力; • 3)促使人们在社会总的范围内认识自己的地位; • 4)引导人们认定自由民主制度的基本价值; • 5)培养人们采取政治行动的能力; • 6)让人们了解民主准则的性质,实行民主制度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组员:张静怡 王璐瑶 翁佳 郏惜 钱丽莎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如同德国的历史一样,德国的公民教育历史长期 处在不断分裂与融合之中 • 公民教育总是服务于统治者特定的政治目的,导 致其伴随着每一次社会政治变革与政治秩序的更 迭,而被赋予不同的内涵。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三、 纳粹时期 • 突出国家至上的政治教化
• 希特勒上台后,把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运用到 政治领域,提出由"民族精英实行统治的"领袖原则 • 他"通过大量的法令,依靠警察恐怖手段,在德国 建立起一套以领袖原则为指导,实行一体化的法 西斯专制独裁统治的政治体系。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布贝尔的品格教育和价值教育理论: • 教育的目标在于塑造品格; • 培养品格的关键是取得学生的完全信任,尊重学 生的人格; • 价值教育要靠学生自己在生活领悟,与上帝的神 旨接触。 • 综合历史、地理、社会常识三门学科。 • 社会科的内容:介绍有关社会生活、经济国家公 共政策、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 一、在封建君主专制时期
• 其政治教育始终是以培养“驯服的臣民“为最高目的。 • 在威廉二世掌权之后,为了推行其社会政策和世界政策, 他要求学校要服务于反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斗争 • 【教育目的】:以多种方式维护帝国的统治,培养对神的 敬畏和对祖国的热爱 • 【教育内容】:在客观和主观上都要求通过教育习惯和公共 生活等向民众反复灌输以君主主义为核心的,包括权威主 义,民族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在内的思想 • 最终把德国带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渊。
(4)经济学和法学方面的教育。德国的实科中学和完全中学 均开设了经济学和法学课,以作为对学生开展广泛的普通育的 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德国的教育学家认为,在中学开展经济学 和法学方面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市场经济中经济和法 律关系,了解欧共体的法律和经济情况,唤起创建欧洲一体化 的兴趣和意识,了解德国社会制度的基本支柱。通过该课的教 学,使未来的德国公民在基本的生活范畴中具有判别能力。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四)德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 1.是回避还是正视历史
• 战后第一代的年轻人:“忘记”
• 第二代(1940-1950):反思
• 第三代(60年代):客观的正视
• 2.新纳粹和右翼势力的复活
• 德国的统一:1949年---1990年 • 柏林墙开放: • 1989年11月9日---1990年10月3日 • 1997年10月3日 德国统一六周年纪念日
• 内部统一:政治、经济、社会直至东西两部分人 民心灵上的统一。
• 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政治上不被信任。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二、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情况 • 1、德国的“政治养成” • “政治养成”(“政治社会化”) • 对国民的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 学校——青少年
• 两个主要内容: • 实行联邦制——州先于联邦共和国建立 • 制定基本法——1949年5月8日“制宪委员会”通 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临时宪法》 • 《基本法》:“三权分立”原则,议会行使立法 权、政府行使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2、“非纳粹化”运动
• “非军国主义化”、“非纳粹化”、“民主化” • 根除民族社会主义(纳粹) • 取消军队——只准保留维持治安和警察 • 国际军事法庭——纽伦堡审判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2)当代德国德育理论
• 鲍勒诺夫“朴素道德”的德育观 • 人类社会中实际上蕴含着一种更一般、更纯情、 更基本、更长久保持同一性的道德,如诚实、信 赖、同情心、爱、关心等,它们是一切道德的基 础。 • 有道德的人格教育和自力教育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朴素道德要点: • 1)要自觉忠实地完成每个人在特定活动范围内的 责任; • 2)要老实坦诚地和人交往,踏实、正直,做事不 半途而废; • 3)同情他人和一切有生命东西的痛苦,乐于帮助 处于困境的人; • 4)尊重他人活动的权利,与人为善; • 5)言行举止端正,主义倾听别人意见,做受人尊 敬的人等。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二、魏玛共和国时期 • 进行“基于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教育“ • 依据 1919年《魏玛宪法》中"所有学校都要追求道 德教育,公民意识。 • 【教育内容】:共和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开展了以 “公民意识“、"德意志民族精神,"民族和解思想 ”以及对持不同宗教或政治见解者的"宽容感为基 本思想和主题的政治教育活动。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2)德国学校的政治养成工作 • 学校首先是为国家服务的,学校负责培养儿童当 公民,传授给他们法律知识。 • 黑森州宪法规定:学校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青 年的品德,向他们灌输政治责任感” • “政治教育”——必修课
• 德国学校政治养成教育的常规体系:
• 社会学、社团学、历史学、公民学等课程 • 课外和校外活动
• 苏联占领区、西德三占区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3、Baidu Nhomakorabea国战后的“经济政治理论”
• “经济政治理论”——“地缘政治理论” • 地缘政治理论: • 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决定一个国家的基本政策。 • 衡量一个国家在当今世界舞台上的力量和影响的 尺度,是它的经济实力和资源。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 4、德国的统一和德国的“内部统一”
(1)宗教内容。在德国影响最大的是天主教和新教两大派别,德 国的各公立中学均开设了宗教课程,它是受德国基本法和各州法 律保护的,分别由不同的教派授课。天主教以《教会论》、《教 会史》、《基督教社会论》为中心内容;新教以《圣经学》、 《圣经史》为中心内容。这些内容除部分传授宗教信条、灌输宗 教教规外,大部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2)伦理道德内容。各类中学均开设了伦理课,讲授与实际生 活密切相关的伦理道德规范,它是德国中学思想行为教育的核心 课程。若一学生不选宗教课的话,则伦理课就为必修课。德国的 中学分为完全中学、实科中学和主体中学三种形式,伦理课的教 学侧重面在各类中学中有所不同,但其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教 学方法等大致相同。
• 三、纳粹时期 • 企图实行社会一体化,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 行控制,尤其在文化领域强行实行贯彻领袖原则 和被纳粹曲解的德意志民族精神,实行文化生活 的总体制原则。 • 这一时期的政治教育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几乎 完全决裂于重要的西方教育传统和政治教育以往 的历史,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3)社会道德内容。这些内容主要由各校开设的社会课承担。 德国教育学家认为,社会课上开展的一些政治教育是普通教育 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德国社会课的任务在于使学生通过该课 的学习,了解自由的民主制度的价值和法律标准,掌握政治学 和社会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学会就一些政治和社会现象作出合 理的判断和决定,调动学生积极和尽职地参于政治生活的热情, 使学生有能力承担国家和社会的权利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