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部编版精品教案《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答案选:
2、生物体的新陈代谢
学生根据课本规律的概念,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答案选:
3、万有引力规律
学生根据课本规律的概念,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答案选: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学生总结: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区分现象与规律
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并做笔记。
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巩
固
练
习
教师展示习题
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
1、守株待兔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教师分析:
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确定不变的、必然的联系。
教师总结:
规律是固有的,不是主观赋予或是上帝创造的联系;
规律是本质的,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联系;
规律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是确定不移的联系;
规律是稳定的,具有重复性,不是多变易逝的联系。
通过举例子,分类型讲解,更加深学生对规律科学定义的理解。
通过举例子,分类型讲解,更加深学生对规律科学定义的理解。
学生通过详细区分,自然而然得出规律的含义,化抽象为具体。
易
混
易
错
区
分
规律与现象的区别
1教师列出表格,让学生区分现象与规律的关系:
2.举例子让学生找出各类现象的规律。
教师总结:
现象:多变易逝,浮现在事物表面,感官直接感知。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学科
政治
年级
高二
执教者
夏小兰
课题
认识运动握规律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优秀教学案例
3.学生能够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认识到规律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运动和规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哲学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的导入,引导学生认识运动的普遍性和静止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通过分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使学生明白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通过实践作业的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运动和规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认识到运动和规律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客观唯物主义态度。
2.学生能够理解运动和规律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哲学知识的兴趣和认同感。
3.学生能够通过运用所学的运动和规律知识,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尊重、批判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实例,如日出日落、四季变化等,引导学生感受运动的普遍性。
《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
实际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二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第四课主要是讲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第四课第二框上接第一框的物质概念,下接第五课意识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在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和本课第一框已经初步了解“物质”的概念,本框内容看似简单,却比较抽象,学习时需要认真仔细。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教学目标:①通过自主预习,识记并理解运动、静止、规律的概念②通过互动探究,准确把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理解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通过互动探究,懂得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④通过学习明确物质世界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增强在实践中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2、核心素养:科学精神:懂得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反对避免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或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明确物质世界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公共参与: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增强在实践中认识规律,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政治认同:认同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与实践。
教学重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规律以及人与规律的关系。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规律的含义。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知识补充属性、特性、根本属性知识准备: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物质的唯一特性教学过程【导入】展示PPT“今天你运动了吗?”设计意图:学生的运动多半指的是“机械运动”,由此用“生活中的运动”和“哲学上运动”的不同导入本课。
(完整)《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4单元第2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运动和规律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本质,并能够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三、教学重点难点规律的客观性四、学情分析本框题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教师指导学生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来学习本课内容五、教学方法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全班分为四组,教室内教学.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教师:《不差钱》的台词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heng!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heng!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情境一:机械运动:刮风下雨、海陆变迁物理运动:分子的布朗运动、光的传播化学运动:物质的化合分解生命运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社会运动:人类社会的变化(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结合上述材料,思考哲学上讲的运动是什么?情景二:让一组学生列举“离开物质的运动”或“离开运动的物质",另一组学生进行反驳,同时允许第一组进行争辩。
高中思想政治《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温故而知新导入1、物质的含义、唯一特性2、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3、自然界的物质性的表现4、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5、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二、教学过程(一)教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识记运动、静止和规律的含义2、理解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4、理解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5、理解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二)1、学生5 分钟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在教材中迅速的找到以下问题的答案,并做好标记。
自主探究1.运动、静止、规律的含义?2.物质的根本属性、存在方式、唯一特性?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5.规律的特点6.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通过问题探究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是是运动变化的,所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由此引出运动的含义、运动的基本形式。
运动: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通过对运动含义的理解,及时通过选择题巩固运动的基本形式。
由 此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运用慧能的风幡吹动和刻舟求剑的故事,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并反对唯心主义以及形而上学不变论的错误观点。
由此得出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并指导学生 3 分钟时间限时记忆,及时提问巩固+选择题练习。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限时记忆)a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b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c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小试牛刀: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这说明 (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的范畴很广泛A B C D 1.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 ) 2.人的生老病死 ( ) 3.铁生锈 ( ) 4.光的传播 ( ) 5.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变化 ( ) A 物理运动 B 化学运动 C 思维运动D 社会运动E 生命运动(三)通过问题探究活动2:“ 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
高中政治必修4教学设计3: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优质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教学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二、教学重点、难点其确立依据(1)重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确立依据:唯物辨证的运动观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确立依据:由于生活中的感性体验,学生容易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割离,不能看到它们的辩证关系。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世界的真正同一性在于物质性,也很清楚,这个世界是物质的,那么大家想想,这些物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呢?(引起学生思考即可,无需解释答案,让学生议论几秒也就够了)(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观察图片以及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图片一:宇宙天体的运动;四季的更替;问题一:斗转星移,四季更替说明了自然界处于什么样状态?图片二:人类社会的发展: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问题二:人类社会的发展说明了人类社会处于什么样状态?图片三:人类思维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问题三:人类思维的发展说明了人类思维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教师: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的思维都处于运动的状态,因此我们说世界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多媒体展示图片』水向地处流、百花盛开、人们的健身运动、动物的生命过程问题:分别属于什么形式的运动?教师:从物体位置的转移到物理、化学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都证明了世界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2、什么是运动?教师:那么什么是运动呢?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
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运动,如:球在滚动、心在跳动、体育运动、政治运动等等。
高中思想政治《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反对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物质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激趣教学【课时安排】 1 学时【讲授新课】导课激趣:结合今年“两会”修宪的决定,给学生展示宪法的几次修改,并列举最新一次修改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修改宪法?从修改的这些内容来看,人的思维、社会、自然界都在不断变化发展,所以我们的宪法也要与时俱进。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探究活动:诗词赏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感悟一下:这些诗词都描写了什么共同特点?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1. 运动的含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
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
所以脱离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探究活动:诗词赏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感悟一下:这些诗词中描写了什么在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探究活动:想一想:《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2.小组合作,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
a.规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b.我们如何运用规律来改变我们的生活?
每组撰写一份研究报告,内容包括问题分析、观点阐述和结论,字数不限。
3.完成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家长签字确认。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认知发展上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理论概念。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逐渐浓厚,对现实社会现象具有较强的关注欲望。然而,由于运动与规律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此外,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接触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但可能对运动与规律的关系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提示:练习题将涵盖本节课的知识点,旨在检验学生对运动与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4.阅读拓展资料,了解运动与规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少于300字。
提示:可以选择科普书籍、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关注运动与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5.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场所,观察并记录运动与规律在展品中的体现,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举例、图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动与规律的概念及其关系。
3.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运动与规律的基本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运动与规律的现实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教学语言: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学习的知识,分析以下案例:为什么夏天会下雨,冬天会下雪?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是什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优质教学设计(1)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运动的含义(2)静止的含义(3)规律的含义(4)运动是有规律的 (5)规律是客观的◇理解:(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运用: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1)要培养学生从具体的运动事例中,归纳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
(2)要在分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中,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3)培养和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理解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
【学习重点、难点】(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知识梳理】(一) 知识网络(二)预习导读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
(2)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 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是物质的 。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 的物质。
(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 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脱离 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运动离不开物质)(3)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 中,没有 的物质,因而运动是 、和 。
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 的一面。
静止是 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有规律的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的方法论要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运动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要尊重规律,不违背规律要认识和利用规律一是说;二是说。
因此,静止是、和。
(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的同时,也肯定的存在。
物质世界是与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
高中政治必修4教学设计10: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优质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分析』(一)内容分析:从内容上看,本框题由两个目构成:一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是运动是有规律的。
其主要内容是分析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强调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知识构成上看,本框既是第四课第一框教学内容的逻辑发展,也是引出第五课教学内容的“中介”。
从地位上看,本框对于帮助学生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有积极意义。
(二)教情分析1、课标要求内容目标: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提示和建议:联系上一课时内容,根据学生的思维习惯,从我们身边的事例入手来展开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相关内容,联系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基础知识以及认知、理解和接受能力,设计本课时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静止和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以及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并能列举实例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分析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分层次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通过分析哲学家的重要思想、言论,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在对生活现象的解析中,加深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高中政治必修4教学设计8: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优质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学习目标』——明确目标、把握方向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静止和规律等基本概念;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2、能力目标:联系哲学家的重要思想和言论来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之间的关系;3、情感目标:反对否认运动的不变论,也要反对否认静止的诡辩论,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情。
重难点: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2、全面认识规律的客观性。
『预习引导』——掌握方法、轻松学习1、结合《名师一号》精讲教材中的重难点提示,通读教材,标注重难点部分;2、结合《名师一号》中的探究提示,认真思考并完成教材中的情景材料;3、将学案中的自主预习部分完成后,自主完成《名师一号》中学业水平测试题。
『自主预习』——整体感知、夯实基础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指什么?2、试述物质与运动之间的关系?3、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什么?4、运动与静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5、哲学上讲的规律是什么?6、规律具有的特点有哪些?7、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给我们提出什么要求?『合作探究』——合作共享、探究发现探究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遭遇八级地震。
六万余同胞遇难,三十余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流离失所。
对于这一自然灾害,人们无法完全避免。
材料体现了唯物论的什么哲学道理?探究二: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体力、情绪、智力三种节律的盛衰波动都是有周期的,人自出生之日起,三节律就同生命节律一样开始运行,按照正弦一直延续到死亡。
上述发现,说明了哪些哲学道理?『效果检测』——反馈信息、体验收获1.下列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的表述最正确的是()A.物质是运动的载体B.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D.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认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据此回答2-3题。
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B.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C.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D.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3.“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A.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4.毛泽东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
高二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与记忆方法
高二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与记忆方法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了解认识运动的概念和特点;•掌握认识运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整理能力。
2. 教学内容•认识运动的概念和特点;•认识运动的规律。
3. 教学重点•学生对认识运动的概念的理解;•学生对认识运动的规律的掌握。
4. 教学难点•学生对认识运动的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5.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认识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活动法:利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运动的规律。
6.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运动的概念和特点6.1 导入(5分钟)•引入认识运动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2 讲授认识运动的概念(15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举例,让学生了解认识运动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6.3 案例分析(20分钟)•分组讨论:以历史事件为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认识运动过程,探讨相关规律。
6.4 总结与提问(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认识运动概念的理解。
第二课时:认识运动的规律6.5 复习(5分钟)•教师对前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帮助学生回顾认识运动的概念。
6.6 讲授认识运动的规律(20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认识运动的规律和变化规律。
6.7 案例分析(20分钟)•分组讨论:利用不同领域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认识运动规律。
6.8 总结与提问(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认识运动规律的掌握程度。
7. 课堂实施设想•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答,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
二、记忆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这一内容,以下是一些记忆方法的建议:1. 拆分法将整个教学内容分成小的知识点,然后逐个进行学习和记忆。
高中思想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必修4《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教学重难点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难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教学过程教学导入:问题:古老的《易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想一想,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它表明一个什么样的哲学道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本框去探究物质的世界是以什么样的状态而存在的。
总结: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出示问题:1、什么是运动2、运动和物质什么关系?和展示春夏秋冬的变化。
问题:这是不是运动?总结: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就是运动。
展示《刻舟求剑》的故事问题:故事中的人物犯了什么样的错误,从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总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出示问题:慧能的论述问题: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者精神的运动?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展示各种运动的图片问题:请同学们找出各种运动的主体,总结:各种运动的主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从中得出什么结论?总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阶段总结物质与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③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教师过度:整个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那么在我们这个世界中有没有静止不动的物体呢?展示:王夫之的名言: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问题:1、什么是运动和静止2、运动和静止是什么关系教师总结: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如果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那么就会导致相对主义或者诡辩论。
高中政治必修4教学设计17: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优质教案
课题: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运动的含义及其与物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及关系;
(3)规律的含义;(4)运动是有规律的;(5)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规律的普遍性原理(世界观):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方法论)
镜头一:今年,华北、黄淮、江淮、江汉等地降水偏少,中国出现了大范围的气象干旱。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等地部分地区的气象干旱已达重度干旱或特旱。
想一想:这则广告利用了什么观点来狡辩?它有何错误?
答: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
(3)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要求坚决反对
A、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B、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学生议一议:(下面观点是否正确)
①“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
思考探究:我们在具体学科中学过哪些具体规律?
学生:万有引力规律、遗传变异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价值规律……
学生活动:
请判断下列哪些联系属于规律?
①乌鸦报丧、喜鹊报喜
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③守株待兔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学生根据看书判断后,老师要求学生说明原因,从中引导学生得出规律的含义。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优秀教学案例上学期高二政治第二辑(人教版必修4)
1.利用多媒体展示奥运会比赛视频,让学生感受运动的激情和速度,引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这一概念。
2.教师简要介绍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出问题:“运动和静止的本质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结合教材,系统地讲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转化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实例为导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例如,通过播放奥运会比赛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运动的速度和激情;通过展示山水画,让学生体验运动和静止的和谐统一。
2.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动画、PPT等教学课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例如,提出“运动和静止的本质是什么?”、“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如何体现?”等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运动和静止的魅力。
(二)问题导向
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设计一系列问题,如“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如何理解?”、“物质运动的规律性有哪些?”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多个维度、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既要关注他们的知识与技能,也要关注他们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鼓励学生进行互评、自评,让他们在评价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评价能力。同时,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4.总结归纳: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梳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物质运动的规律性等关键知识点。通过总结归纳,学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高中政治必修4教学设计11: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优质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第十八课时)◇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
(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探究提示:(1)《易传》这句话揭示了自然界运动的规律性。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什么是运动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课堂探究:(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探究提示:设置这一探究栏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究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弄清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1)不能。
(2)没有。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
总之,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教材引用恩格斯的名言深刻揭示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离开运动谈物质,或者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课堂练习: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
《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
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D、神创论观点『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与运动关系的理解。
[高中政治]哲学教案 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学设计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本课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导,根据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通过图片和漫画等感性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拉近学生生活和哲学理论知识的距离,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通过设置阶梯性的问题,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相互讨论,自主建构知识,进而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世界的物质性”内容的自然延伸,经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确了世界的本质在于它的物质性,那么事物以何种方式存在便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将生活中对运动、静止和规律的理解上升到哲学层次,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理性精神。
2.学习者特征分析高中二年级学生,经过学习对哲学有了初步体会,对生活中的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水平和信息素养。
但是,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往往肤浅,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往往不够深刻和全面。
通过本课学习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思考水平,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哲学意味。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课标要求:(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静止、规律的含义;理解事物、运动、静止、规律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图片漫画、文字等材料以及小组讨论,提高自主、合作学习和解读、分析信息的能力,增强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哲学学习兴趣,培养理性精神。
(4)教学重点事物、运动、静止、规律之间的关系。
(5)教学难点事物、运动、静止、规律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教学媒体:自制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六、【教学反思】生活处处有哲学,教师要贴合学生的实际收集素材,引领学生挖掘生活中蕴含的哲学内涵,感悟哲学思辨之美。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人教必修4)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针对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通过教师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4.总结与反馈: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对运动、静止、规律等概念有清晰的认识。同时,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反馈意见,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指导。
4.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本案例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我反思、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他们及时的反馈和指导,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持续进步。
5.教学内容的总结与反馈:本案例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清晰的认识。同时,教师还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反馈,给出了改进措施。这种教学内容的总结与反馈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指导。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人教必修4)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针对“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这一节内容,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本案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运动的本质,掌握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并探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结合课本内容,我选择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为教学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引发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思考。接着,我以“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在月球上的运动轨迹,从而理解运动是物质世界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种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探索和建构知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_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反对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感悟我国立足于实践,坚持科学发展观,按规律办事,为人民造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物质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激趣教学【课时安排】 1学时【课前准备】依据《成长资源》完成知识梳理部分;鼓励对探究活动作初步思考。
【讲授新课】★温故展示:(上节内容升华体验,构建知识体系。
)1.一个概念:什么是物质?唯一特性?2.一个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教师总结展示知识体系图片)★知新探究: (展示神八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视频,导入新课)问:有何感想?成功的根本原因?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自主探究一:(展示生活中各种运动形式图片)问:图片说明什么问题?(分组讨论,学生展示,教师总结)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那么,到底什么是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呢?2.什么是运动注意:哲学所说的运动与生活中的各种运动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合作探究一:(展示想一想图片,学生思考,然后展示运动能否离开物质图片,学生回答,教师展示总结物质与运动关系图片。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①运动←→形而上学②物质←→唯心主义过渡:世界上有没有静止的事物?(学生讨论举例回答,老师总结展示静止含义图片。
)4.静止的含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政治《哲学生活》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
设计
一、教材分析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的第二框题,共分为两目。
第一目论证分析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第二目分析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而且规律是能够被认识和利用的。
本课是在学习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之后,继续回答我们所面对的物质世界是怎么样的问题,同时,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因此,本课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
性的思考。
因而我们要注意从现象入手,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含义
2、理解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
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
认识世界是可知的。
2、通过提供一定量的诗词名言作为素材,培养学生搜集信
息、分析问题,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
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尊重客观规律,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通过学习,初步形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难
点: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法、比较法、启发式教学、师生合作,探究知识与多媒体课件综合运用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回顾,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课堂探究】p32
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
请你分析一下,此话错在哪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人们住在地球上,因地球自转,于不知不觉中,一日已行了八万里路)——毛泽东
【理论升华】: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因而运动是()()()
【走出误区】p32 欧布里德为什么会如此荒唐?
——错误观点:只承认()否认()则导致()
判断?
“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错误。
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正确。
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引导学生思考事物的运动除了绝对运动,还有相对静止
【理论升华】:
静止()①事物在它发展的()和(),其()没有发生变化
②物体相对于()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
()和()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因此静止是()
【走出误区:】
【走出误区】p32 专家点评:飞矢不动相
关链接:出于僧肇的《物不迁论》。
崩裂着的巨峰处于静止;奔腾着的江河没有湍流,
飘荡着的尘埃并非运动,经天的日月未曾巡回。
世界事物看起来
在那里飞快地旋转,但是实际上却没有变动
错误观点:只承认()而否认()是()论
【知识总结】:静止与运动的关系:
一、区别:
1含义:运动()
静止()①事物在它发展的()和(),其()没有发生变化
②物体相对于()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
()和()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特点:运动是()、()、()的,静止是()、()、()。
二、联系:物质世界是()和()的统一。
静止是一种()
【课堂探究】:p33 名言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上天有经久不变的规律,大地有经久不变的法则,君子有经久不变的规矩.)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堂探究】:你知道哪些是规律吗?什么是规律?()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2.新陈代谢
注意1: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物()的联系1.苹果落地 2.万有引力规律
注意2: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的联系1.
守株待兔 2.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注意3: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的联系
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方落下。
我们能否通过某种办法使太阳从西方升起,从东方落下?这说明了什么?
注意4: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联系
【课堂探究】:你能看出规律具有什么特征吗?
1洪水地震这些自然界的现象的出现是否以我们的意志为
转移?
2有人说:“牛顿创造了万有引力规律,对吗?”
3有人说:“人们能够引水上山,使水往高处流,说明万有引
力规律是可以消灭的。
4规则定理公式都是规律吗?
规律是客观的
【课堂探究】P34: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否看做是改变或创造规律?注: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
固有的属性,改变或创造条件而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为人类的预定目标服务,但这并不是改造了规律。
(人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规律不能(创造消灭违抗改变)
规律能(认识利用)
【课堂探究】:p33
(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理论升华】: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
而不能()
【课堂探究】:p34 名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大自然运行变化有一定的常规,不会因为尧统治天下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统治天下就消亡。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
用之?——与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
【走出误区】
规律是客观的,在规律面前人就无能为力了吗?只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理论升华】: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的。
人可以在()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三)课堂练习
感悟高考2012 海南高考——典型例题
一些地方抓住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发掘自身独特的历史文
化资源,通过市场运作成功地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如山西
打造的晋商文化品牌名噪一时,浙江宁海创办的“ 开游节”
巧用徐霞客游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徒步旅行者参与,呼
和浩特举办的“昭君文化节” 因高扬民族团
结文化而倍受游人青睐。
随着文化市场不断发展,历史
名人、“名人故里”之争日益激烈,一些地方无视历史事实
凭空臆造“历史人物”搞旅游开发,把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
物作为“文化名人”来开发,甚至利用文学作
品中的负面人物形象举办主题文化活动。
但是,这些盲
目搞文化旅游的做法,并没有得到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
(2))材料表明,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有的成功有的失败。
运用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
性相结合的观点对此加以说明。
(8分)
组织答案:世界观+方法论+材料
1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尊重文化产业发
展规律(旅游文化产业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性),2 发挥主
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
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
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脱离实际,靠虚构历史文化名人等来搞文化旅游,无视
客观规律的制约,不可能取得成功。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把握住1、2、3。
即一个原理——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两个关系——物质和运动那个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三个概念——运动、静止、规律。
知识总结-- 唯物论原理总结
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辩
证关系原理)
(1))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认识可以在认识和把握
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五)作业:跟踪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