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论考研的专业介绍

课程与教学论考研的专业介绍

课程与教学论考研的专业介绍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考研阶段对该专业的介绍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职业发展等方面对课程与教学论考研专业进行详细介绍。

一、课程设置1. 课程名称:课程与教学论。

2. 学科门类:教育学。

3. 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全日制研究生学制。

4. 课程类型:理论教育科目。

5. 学分要求:一般为3-4学分。

二、教学内容课程与教学论考研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理论与研究方法:这一部分主要介绍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内容,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研究方法。

2. 课程与教学设计:该部分探讨课程设计与教学策略,包括课程理论、教学设计模型、课程评价等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论。

3. 教学技能与方法:这一部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包括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学创新等内容,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一定教学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

三、教学方法课程与教学论考研专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主要的教学方法包括:1. 授课教学:教师通过讲授理论知识,向学生成系统地介绍课程与教学论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基础理论框架。

2. 讨论与案例分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和案例分析,从实践案例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并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 实践教学: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例如教学实习、课堂观摩等,提高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增强对教育实际问题的理解。

四、职业发展通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专业的学习,学生将获得以下职业发展机会:1. 教育研究员:可以从事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政策研究、教育改革研究等工作,为教育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专业建议和解决方案。

2. 教育教学设计师:可以担任教育培训机构的课程设计师、教学设计师,负责设计和改进教育培训课程,提升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 黄甫全、王本陆:在广义上,教学就是 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 进行学习的活动。在狭义上,教学就是 学校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 在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 与学统一的活动。 • 学校教育中教师引导学生,以特定文化 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 任务
•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 • (一)学科的逻辑起点
• 就是学科体系结构过程中最抽象、最简 单的概念,是范畴体系的出发范畴,又 称逻辑始项,它是唯一的,与之相对的 是具体的原理、结论,即逻辑终点。
• 确定一门科学的逻辑起点一般要符合三 个条件:一是逻辑起点一定是这门科学 与学科的最简单、最一般、最抽象的范 畴,反映对象的最一般的本质和关系; 二是一定是这门科学与学科一切矛盾发 展过程中的胚芽,它符合从抽象到具体 要求、规定性不断添加的规律;三是一 定与这门科学的历史进程相一致。
• 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Goodlad)从 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提出课程可分为五 个层次 • ①理想课程 ②正式课程 • ③感知课程 ④运作课程 ⑤体验课程
• 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中的定义:“所谓 课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 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
• (二)教学的内涵 • 1.教学概念的词源分析 • “教”、“学”二字联为一词最早见于《书· 商 书· 说命》 • 《学记》开篇“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 先”,这里“教学”一词具有教与学双方活动 的意思,其含义大体与“教育”一词相似。
•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拂抑, 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拂抑则 易,开而弗达则思。 • 汉唐:独尊儒术;韩愈师说 • 宋明:张载因材施教;朱熹直观教学; 王守仁知行合一。
• 雅典的文雅教育孕育了古希腊课程与教 学思想。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绪论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现象、问题、规律2.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3.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1.课程与教学思想的萌发2.教学论学科的形成3.教学论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 4.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5.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趋势:走向融合1.古代的课程与教学思想在中国,早期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是基于教育者自身的经验提炼出来。

春秋时“六艺”,“子以四教”,以及启发式、温故知新等;《学记》教学相长、“善喻”;汉朝以后儒家独尊等,都是有关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见解。

古代希腊,智者派,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雅典的“七艺”、和谐教育;斯巴达军体教育;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是源头。

2.教学论学科的形成1632年,捷克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德行/智慧和笃信;百科全书式的课程;遵循万物的顺序;彻底、迅速和愉快的原则;集体教学等思想。

成熟的标志: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一书。

教育三中心:教师、书本、课堂“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

3.教学论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间:20世纪开始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形式教育派与实质教育派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传统教育学派的“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凯洛夫教育学,共产主义方向;教学特殊认识说;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分科教学的强化斯金纳程序教学、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赞可夫的发展教学论、布卢姆掌握学习、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

4.课程论的应运而生与蓬勃发展时间:20世纪初期1918年,博比特(F.Bobbitt)的《课程》问世,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课程的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1949年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在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0世纪中叶以后,课程理论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些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和以学生经验及兴趣为主的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价值

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价值

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价值
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教育课程和教学的学科,它探讨了教育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估,以及教学方法、策略和技术的应用。

这门学科的意义和价值在于:
1. 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教育课程和教学的本质和特征,能够引导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更加科学和有效地开展工作,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2. 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了教学方法、策略和技术,有助于指导教师掌握更加科学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 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

课程与教学论关注教育课程和教学的本质和特点,能够引导教育者反思传统的教育模式,探索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

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优秀的教育课程和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和应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

总之,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对于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1 -。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内涵及其发展一、两个核心概念1.课程:是活动(活动内容)(课业)及其进程。

含学习方案、学习内容、预期的结果、活动计划及其进程安排。

(补充)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2.教学:就是学校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补充)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对象:课程与教学问题研究任务: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知识授受它的两层含义:一是“授受”什么知识,二是如何“授受”知识。

四、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一)课程与教学思想萌发(二)教学论的发轫:《大教学论》问世(三)20世纪教学论发展样态:分化与多样化第二节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三次影响较大的课程改革1.20世纪初,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2.20世纪五六年代,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思想3.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新兴的建构主义一、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流派(一)实用主义课程理论产生时间:20世纪初理论基础:卢梭的自然主义、杜威的机能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

杜威的观点:①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课程就是教育性经验,而经验不是“思想”出来的,是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是在做中学到的,也就是从活动中学到的。

②反对学科中心论,主张儿童中心主义。

③活动是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形态,让学生在“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名词解释:课程: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校本开发:指在国家的课程计划中预留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的那部分课程,他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占10%—25%的比例。

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围。

教学方法: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

教学组织: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变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他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国际上最通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管理: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则,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诸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第一章课程与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现象、问题、规律;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首次描述了现代教学的基本形态。

传统教学论:赫尔巴特,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现代教学论:杜威,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课程的表现形式:一种是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一种是实践形式,由抽象到具体,包括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旨在研究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这门学科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些关键的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一、课程的定义与类型课程,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在学校中所学的各种学科和活动的总和。

它不仅包括学科知识,还涵盖了学生在学校里所经历的一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课程的类型多种多样。

按照课程的组织方式,可以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强调系统性和逻辑性;活动课程则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按照课程的实施要求,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以保障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选修课程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的课程,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和个性化发展。

二、课程设计的模式课程设计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常见的课程设计模式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情境模式。

目标模式以明确的课程目标为导向,将课程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学习结果,然后选择和组织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这种模式具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但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过程模式则更关注课程实施的过程,强调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的体验和探索。

它认为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而不仅仅是预设的目标。

情境模式则将课程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需求,使课程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常见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等。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适用于传授系统性的知识。

但如果运用不当,可能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缺乏思考。

讨论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但需要教师有效地组织和引导,避免讨论偏离主题。

实验法让学生通过亲身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课程与教学论和学科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和学科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和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属于教育学中的重要学科,它探讨的是关于课程和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教育领域,课程和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建着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因此,了解和研究课程与教学论对于教师、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管理者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核心是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指教师或教育工作者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制定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过程。

它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有效。

课程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教育政策、教材选用、评估方式等因素,确保教学能够符合教育目标和学生发展需求。

课程与教学论还关注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各种技巧和策略,它包括教师讲解、示范、引导、讨论、实践等多种形式。

教学过程则是指教学活动发生的过程,包括教学的组织、课堂的氛围、学生的参与等。

在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我们旨在寻找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课程与教学论也关注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估。

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的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的过程。

它通过收集、分析和解释各种评估数据,评判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为课程改进提供反馈和依据。

教学评估则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师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和监控的过程。

通过教学评估,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它关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估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研究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我们可以改进教育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推动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地深化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不断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个性化的教育。

2024年《课程与教学论》学习心得范文(二篇)

2024年《课程与教学论》学习心得范文(二篇)

2024年《课程与教学论》学习心得范文2024年,《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对于我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门课程,我对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我的学习心得。

首先,在课程设计方面,我学到了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对于课程设计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只注重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并没有深入思考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目标。

而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我了解到课程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目标来进行设计。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我学到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因此,教师应该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还需要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设备、网络资源等,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我对于教学方法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培养了一定的教学技巧。

最后,在教育意识方面,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使命。

通过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我深入了解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成为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持续发展的人。

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展,而不仅仅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总之,《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课 程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以及教 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互动和 发展的规律。
其研究范围涵盖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 教育的各个阶段,以及不同类型的教 育机构、政策和实践中课程与教学的 现象和问题。
02
课程理论
课程设计的原则
系统性原则
目标导向原则
《课程与教学论》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 课程理论 • 教学理论 •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 课程与教学论的应用与实践
01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
01
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课程与 教学现象、规律和问题的学科, 旨在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 实践策略。
02
实践应用
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实践 中得到广泛应用,帮助教 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提高教学质量。
改革推动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改革 的重要推动力量,为教育 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 指导。
教师教育中的课程与教学论
教师培养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师培养的重要内容 ,帮助教师掌握教学理论和实践技能 。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改革
相互影响和制约
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课程 设计需要考虑到教学的实际需求,而教学则要根据课程要求 进行。
课程与教学的矛盾与冲突
目标定位差异
课程设计注重整体规划和目标达成, 而教学则更关注具体实施和效果反馈 ,两者目标定位的差异可能导致矛盾 。
内容安排冲突
课程设计的内容安排可能与实际教学 需求存在差异,导致教师在教学实施 中面临选择和取程内 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清晰,形成 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10篇】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10篇】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10篇】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1在认真学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之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现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理解。

一、从发展趋势上讲,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

二、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看,本套教材突出了“基础性”原则。

教材精选了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备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力图鼓励、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主动理解、建构和应用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三、从学习方式上看,本套教材渗透了“工作总结工作报告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倡导学生的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让学生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通过“分析问题——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总结归纳——完善创新”等过程来完成“任务”。

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提高,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实践和锻炼,从而增强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从课程整合上看,教材注意把其他学科内容尽可能地融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使小学生在学习其他知识的同时,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作用。

如,在“画图”教学时,和美术结合起来;文字处理任务可以与写作文、写日记结合起来;网络学习任务可以与查找自然学科资料和写信结合起来等等。

此外,在“信息加工”“信息收集”时,可以安排学生分成小组,一起调查所在地“环境污染”的状况,并递交一份凋查报告。

通过这项整合性活动,不仅培养了小学生信息收集和信息加工的能力,而且使小学生增长了自然知识、地理知识、社会知识,锻炼了他们数学分析能力和语文综合概括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增强小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深刻认识到与他人协同作业的重要性,培养其合作精神。

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首先,课程是指学校或教育机构为实施教育活动所制定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计划。

它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

课程制定的过程需要参考教学论的理论基础和教育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确保课程的设计和实施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

教学论是关于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它研究教学的原理、方法、技能和教师角色等方面的问题,旨在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论提供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育策略的理论基础,帮助教师在实施课程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课程与教学论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

课程设计需要借助教学论的指导,结合教学论提供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确保课程的设计科学合理、可操作。

同时,教学论需要在实践中验证和完善,通过对课程实施的观察和反思,不断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

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研究性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的一种教学方式
第一章、教学方法
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
第一章、讲授法
是指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
第一章、设计教学
打破了学科界限取消了教科书学习以单元划分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偶发的兴趣来制定学习单元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从实际生活情境中确定学习目标制定达到目标的工作计划开展各种实际活动并检查工作结果
第一章、教学评价
就是依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第一章、教学
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第一章、优化教学
就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标准而言的一种完善、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
第一章、教学目标
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第一章、综合课程
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课程
第一章、隐性课程
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第一章、显性课程
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第一章、课程计划
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它是学校教育的依据也是制定学科课程标准编撰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的依据
第一章、教学模式

对课程与教学论的认识和理解

对课程与教学论的认识和理解

对课程与教学论的认识和理解对于课程与教学论的认识和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是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组织起来的一系列学习活动的总称。

而教学论则是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的学科,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实施等方面。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设计是指通过对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的分析,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方案。

好的课程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而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实施则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手段,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需要结合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规律的学科,它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要借鉴这些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需要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都不尽相同,因此,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要注重实际情况的分析和应用。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指导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是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需要结合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课程与教学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素质。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了解到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评价以及教学中的个别差异和多样性。

同时,本课程还将重点关注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角色,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如何应对教学中的挑战和困难。

二、课程目标
1. 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掌握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4. 培养学生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教学能力。

5. 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内容
1. 课程与教学论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 课程的定义和内涵
- 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2.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教学目标的设置和层次
- 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选择
- 教学方法和教具的运用
- 教学评价的设计和实施
3. 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和多样性
- 学生的认知差异和学习风格
-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 学生个性与学习动机的培养
- 包容性教育与差异化课堂的构建。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得研究对象与任务1、课程与教学论得研究对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就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与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得目得与任务得。

2、课程与教学论得基本任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得一门分支学科,它得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与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得著作(了解)《礼记·学记》就是我国与世界上最早得教育学专著。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得《大教学论》,就是教学论学科诞生得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得《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与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得基本标志。

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得关系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得认识(理解)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得关系得瞧法,有四种不同得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得模式: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 布鲁纳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得历史演进▲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得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得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就是上层社会得贵族教育与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中国《学记》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得思考,但还就是没成为独立得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得描述与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得形成期(建立期)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得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三、学科得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得发展进入了分化与多样化得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5、课程论得独立与大发展:博比特(美国),《课程》写于1918年,做为课程论独立学科得开始。

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版本的)

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版本的)

1632年,捷克夸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行为目标之父)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二、与课程相关的概念1.教学内容: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

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

教学内容还存在形态的划分问题2.教学进程: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问题。

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3.学科:指教学科目。

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4.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

科目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

5.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

6.经验: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

7.活动: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8.计划或方案: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

课程与计划有密切相关。

三、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课程类型)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四、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社会、儿童、知识)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规律)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五、课程目标的取向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反映学科的价值,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看成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术系统性是课程的基本形式。

评价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

评价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

评价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
摘要:
1.介绍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
2.分析《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内容
3.评价《课程与教学论》的贡献和影响
4.提出对《课程与教学论》的批判和建议
5.总结对《课程与教学论》的评价
正文:
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是一本关于课程与教学问题的专著,旨在探讨课程与教学的涵义、关系以及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该书由钟启泉和张华主编,于1999 年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分为九个章节,着重探讨了有关课程与教学的九个基本问题。

《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与教学的涵义、关系以及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书中对课程与教学的定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课程与教学的互动关系。

此外,本书还回顾了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并探讨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课程与教学论》的一大贡献在于,它不仅从理论层面对课程与教学进行了深入探讨,而且还从实践层面为教师提供了课程与教学的实际应用方法。

本书对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有机结合,为教师提供了课程与教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然而,《课程与教学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本书对课程与教学的
探讨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缺乏对实际教学案例的深入分析。

其次,本书对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方法论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可能会影响读者对课程与教学问题的深入理解。

总的来说,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是一本关于课程与教学问题的重要专著,对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教案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教案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理论体系及其发展历程。

3. 分析课程与教学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内容1. 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1.1 课程的概念与类型1.2 教学的概念与过程2.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2.1 课程与教学的相互依存性2.2 课程与教学的互动关系3. 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理论体系3.1 课程论的主要理论体系3.1.1 目标模式3.1.2 过程模式3.2 教学论的主要理论体系3.2.1 传递-接受教学理论3.2.2 自主学习教学理论4.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4.1 课程与教学论的起源与发展4.2 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5. 课程与教学的实际问题与策略5.1 课程编制与实施中的问题与策略5.2 教学评价与改进的问题与策略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发展历程,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分析等。

3. 课程作业:评估学生对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课程与教学论》相关教材。

2. 辅助材料:相关论文、案例、研究报告等。

3. 网络资源:教育类网站、学术期刊、在线课程等。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第二课时: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第三课时: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理论体系(上)第四课时: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理论体系(下)第五课时: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六、课程与教学的实际问题与策略(续)6. 课程与教学适应性问题的分析与解决6.1 社会变迁与课程教学的适应性6.2 学生差异与课程教学的适应性6.3 策略:课程调整、教学方法创新、个性化教学七、课程开发与设计7. 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与步骤7.1 课程开发的理念基础7.2 课程开发的实际操作步骤7.3 案例分析:成功课程开发案例研究八、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与应用8. 教学策略的类型及其特点8.1 信息加工教学策略8.2 社会constructivist 教学策略8.3 情境教学策略8.4 教学方法的选择原则九、课堂教学管理9. 课堂管理与教学效率9.1 课堂管理的要素与原则9.2 提高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技巧9.3 课堂纪律管理及应对策略十、教学评价与反思10. 教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10.1 教学评价的类型与方法10.2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10.3 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与实践十一、课程与教学研究方法11.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性质与方法11.1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点11.2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11.3 研究设计: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十二、课程改革与实践12. 当代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12.1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12.2 课程综合化的实践探索12.3 课程改革的挑战与应对十三、教学技术应用13. 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13.1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13.2 教学设计与教学平台的应用13.3 数字时代的教学策略创新十四、多元文化与课程教学14.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课程教学14.1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与实践14.2 课程教学中的文化敏感性与包容性14.3 策略:跨文化教学、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十五、课程与教学的未来展望15. 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趋势15.1 终身教育理念的实践15.2 学习型社会的构建15.3 未来教育:虚拟现实、与课程教学十一、课程与教学研究方法(续)11.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性质与方法(续)11.4 行动研究:教师作为研究者11.5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伦理considerations 11.6 研究案例分析与讨论十二、课程领导与政策12. 课程领导与教育政策的关系12.1 课程领导的概念与角色12.2 教育政策对课程领导的影响12.3 课程政策分析与案例研究十三、课程与教学资源开发13. 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与管理13.1 资源开发的策略与流程13.2 教学资源的类型与整合13.3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维护十四、课程与教学实践案例分析14. 课程与教学实践案例分析14.1 案例选择与分析框架14.2 课程改革案例研究14.3 教学创新案例研究十五、课程与教学论的综合应用15. 课程与教学论的综合应用15.1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15.2 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教学15.3 未来教育挑战与课程教学论的回应教学反思与总结:安排在课程的阶段,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个人或小组的教学反思与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结构比较摘要: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领域最核心的两个要素,课程与教学论处于教育理论中承上启下的层级,上承教育基本原理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下启课堂教育技能和学科课程标准解读以及教材教法分析,是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的关键环节。

而如今越来越多“课程与教学论”的教材层出不穷,因此我们选取其中最为典型的教材从两方面对其结构进行比较,首先是概述部分,对重点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并且对课程与教学论整合的现状做了一个简要的分析;其次就是本文重点也就是最关键的地方,对“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结构进行比较和分析。

关键词:课程与教学论;结构;比较一、概述(一)对教材结构的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已经约定俗成,一般分为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两大类。

深层结构主要包括知识要素、技能要素、能力要素和态度要素,以及某些审美要素和心理要素。

表层结构就是指教材编制系统和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心理顺序,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教材顺序。

作为教材结构,最受重视的一般是知识结构,它主要通过课文内容来具体体现。

因此,教材的结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影响教材重要因素。

[5](P328)(二)关于“课程与教学论”教材整合的现状当前,《课程与教学论》以取代了单纯的《教学论》或者分开设置的《教学论》与《课程论》两门课程,将教学论与课程论这两门具有密切内在联系的学科整合成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而国内已出版了不同版本整合的著作和教材,但有的将二者相类似的内容简单地加以拼合,如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组织与教学组织、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等等如此整合,有的为了不破坏课程论与教学论各自的理论体系,将二者前后排列式的整合。

[4](P412)二、“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结构的比较(一)《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选定范围本文以近年来出版的较具典型意义的三种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为例,概略介绍我国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结构发展的进展情况。

选取的书目有:王本陆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饶玲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黄甫全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三本书。

(二)教材概况王本陆编写的《课程与教学论》是作为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基础课全国规划教材,是作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专科通用教材。

[1](第一版序言)饶玲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成人高师学习教材,也可作为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自学用书。

黄甫全的《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本科(专科起点)教材。

(三)“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结构的比较1.从表层结构分析“课程与教学论”1)知识的逻辑顺序i.“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目录比较对教材编写结构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从教材结构总体设计思路看,王本陆主编《课程与教学论》将课程与教学论这一科目视为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合称,在教材结构的安排上采取课程问题与教学问题相对分开的论述方式,先讲课程,后讲教学;饶玲所著的《课程与教学论》依据“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课程与教学整合论”的整合体系;黄甫全主编《课程与教学论》则是由课程与教学的文化哲学观,从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本体、本原追问”“空间存在”“时间进程”“价值活动”和“审美发展”等多个维度,梳理出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新结构体系。

ii.“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内容体系第一,“组合式”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内容体系,将课程与教学论视为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合称,在王本陆的教材中第二章至第四章讲述了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第五章到第十三章讲述了教学论的内容,其中课程论主要解决教育内容的原则和组织问题,教学论主要解决教育过程的形式和方法问题。

这样分块叙述考虑到了我国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研究现状和当下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理论接受水平,比较符合教材建设须循序渐进的客观要求,因而比较实用。

此外,王本陆也强调要注意课程论和教学论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突出两者之间的互相嵌入关系,讲课程问题时考虑到教学的要求和条件,讲教学问题时则把课程作为教学要素纳入进来。

不过,这种教材内容体系的安排毕竟是权宜之策。

其中一些专题如“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课程评价”与“教学评价”似可考虑实现进一步整合;部分专题还只是孤立地就课程谈课程,就教学谈教学,未能很好地“突出两者之间的互相嵌入关系”。

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以“两张皮”的印象,尚不能说是理想意义上的“整合”,需要从内在逻辑上加以进一步整合提升及合理化。

第二,“整合式”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内容体系,在内容安排上,把原来课程与教学的理论或知识的分章论述改变成为了横相结合论述。

饶玲的书将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管理和教学组织以及课程与教学实践等内容进行整合,并了解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教师和学生,围绕着课程实施与教师教学和课程实施与学生学习分别对这两个关键因素进行论述。

其中在教师教学部分介绍了教师和课程实施的关系、教学中的组织形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在课程实施与学生学习的部分引用的一部分学习理论,介绍了学习分类和过程、现代学习理论以及一些学习策略。

同时联系实际讲述了课程与课程资源的建设,最后是针对课改介绍了国外的课改模式,以英美、日本、澳大利亚为例。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现在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难点是在对“二者的内在统一”的实质性认识,我们所需要的整合不是原有的研究成果,而是用教育的特定思维统一课程和教学以后实践经验,统一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已有理论研究,因此我们再回顾饶玲的教材,两者内容的整合上感觉略显不足。

教材在最后引入了许多国外的课改例子,可以吸收来自国外的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用于指导实践,但是应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与我国实际情况相联系。

第三,黄甫全的《课程与教学论》既不属于“组合式”也不属于“整合式”,他是从文化哲学观的视角构建课程与教学教材内容体系,比前面两个教材更具特色。

按照文化哲学这一逻辑框架,以及综合人类已经积累起来了的丰富经验与知识,清晰地将其分为:“课程与教学概论”、“课程与教学系统”、“课程与教学过程”、“课程与教学管理”及“课程与教学美学”五个部分。

在“课程与教学概论”部分中不仅包含有上两本书所著的学科概念、发展历程,还增加了学科基础、本质、流派等内容,深入挖掘了课程与教学论的本原;在“课程与教学系统”中论述了课程与教学系统的四要素:教师、学生、课本及环境;“课程与教学过程”中按包含有课程研制过成、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结构以及学习方式和教学的评价等相关内容;“课程与教学管理”中涵盖有课堂管理、课程与教学领导等;最后“课程与教学美学”将课程与教学理论与美学相联系,是作为教材的一个新内容和新视角,由课堂与教学的审美、教学艺术两部分组成,探索、把握和创造了“美及什么意象”的教学艺术,从而形成了特殊的课程与教学美学领域。

但这种教材内容体系尚需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将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与教育学相似甚至并列的学科对待,其内容体系显得过于庞大,作为教材使用需考虑“瘦身”;二是虽从不同维度将教材内容分为几个相互联系的领域,但每个领域内部各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还未完全理顺,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

2)学生的心理顺序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教材组织结构不能只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也要考虑到学生学习心理特点。

布鲁纳在其名著《教育过程》中提出了“教材结构”和“学科结构”的概念,对教材的结构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

这就要求教材的编写结构中,不仅要以学科知识作为组织教材的理论依据,而且还要以心理学作为组织教材的理论基础。

三本教材中共同体现了一点就是将立足点置于通俗性上,五本教材的对象为中小学教师或是学生,而不是专家学者,因此基本避免了材料用培训教育理论专家的表述方式。

而是注意使用明晰、易懂的语言来描述课程与教学的理论,让理论不再高傲不驯,推动教育理论的通俗化。

并且三本教材中有许多都引用了课堂案例,将理论联系到了我们的实际课堂应用中,例如如王本陆书中的每个章节都是,采用“实际案例导入——基本原理——拓展学习、提升理论”的一种螺旋式上升排列,一是理论线索更加清晰,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再如黄甫全的书中一直都含有最新的课堂案例,并且内容上的创新和丰富,可以扩大读者或学生的知识维度,但是其涉及方面太广,有可能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同时三本书在编排上都或多或少的包含了现在师生都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较新内容,增强了课程与教学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性和时代意义。

2.从深层结构分析“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深层结构主要包括知识要素、技能要素、能力要素,以及某些审美要素和心理要素。

在这里我们主要对教材深层结构的知识要素、技能要素两方面方面素进行分析。

知识要素,三本教材分别都论述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核心概念,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对基本的理论知识有宏观上的理解。

但是三本教材中王本陆和饶玲编写的《课程与教学论》更加注重基本理论、原理,以学生的需求为主要依据,方便中小学教师们的理解。

而黄甫成的书是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出发,除了应有的知识理论还有些哲学的味道,因此其教材的实际涵盖的内容较多,体现的思想更为复杂,是学生容易在理解上出现问题。

技能要素,王本陆的教材中,重在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上,每各章节的开篇都是有问题情境,由问题引发思考,最后章末都有总结和参考文献,在思维上能够使读者很清晰明了,能够较系统的进行一章的学习;同时书中增加了图片、图表等直观性较强的表现形式帮助直观理解;在技能的操作内容上加大了教育目标编写、课堂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相关知识;为了加强对话能力的训练,用第二人称力求唤醒学习者的教育经验,鼓励其积极思考;注重小学教师研究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与以往中小学教材不同的是,这套教材在强调小学教师在教材教法方面的学习与训练以外,还非常重视学生对于各个主要学科的教学研究。

与王本陆的书比较起来,饶玲所编写的书中,缺乏一种思维的训练,在问题设计和小结部分没有过多的进行训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情感的要求,尤其在其序言的的部分用了很大一部分内容进行了论述,包括有教育的人本化、教育的人性化、教育的博爱化、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法制化、教育的服务性、教育的公平性、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性,这写内容都围绕着一个“爱”字,很大程度上是体现了情感的价值。

最后是黄甫全的书注重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一个联系的平台。

拟采用“实例与问题”和“教学指南”两种有效形式。

“实例与问题”力图用精选的典型事迹的例子,提出相关的结构化具体问题,与每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密切相关,借此引发学生们的清晰学习意向和内容定向,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指南”由“教学目的”和“方法建议”组成,从识记、了解、理解和应用的层面应用。

在每章的正文内容中,将抽象内容用多种形式,例如图表照片、意境、活动等形式增加和活化相关知识与事实,以丰富教学环境,促进学习者定向于具体内容的主动反应,进而获得丰富的教学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