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参考资料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简答。

1.简述如何进行诗歌教学?2.简述如何进行童话教学?3.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创造在课程总目标中是怎样体现的?4.谈谈你对“语文”作为课程名称内涵的理解。

5.简述小学语文课程的的最新理念。

6.小学识字写字教学有哪些基本理念?参考答案一、简答。

1.简述如何进行诗歌教学?(1)古诗的教学。

①朗读品味法②扮演绘画法。

③观察体验法。

(2)现代儿童诗的教学。

①导入语情真意切。

②朗读要贯彻始终。

③部分词可以不求甚解。

④多媒体的恰当利用。

2.简述如何进行童话教学?(1)反复朗读,学习语言。

(2)体悟形象,培养想象。

(3)理解内涵,锻炼思维。

(4)拓展延伸,运用生活。

3.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创造在课程总目标中是怎样体现的?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创造主要体现在课程总目标的第8、9两条。

第8条“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侧重对语言文字及作品的审美。

第9条“能借助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侧重多种媒介的利用和审美能力。

4.谈谈你对“语文”作为课程名称内涵的理解。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或者,语文==语+文=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语言(广义) )这一名称意味着语文课程要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并重。

5.简述小学语文课程的的最新理念。

(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6.小学识字写字教学有哪些基本理念?(1)激发兴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参考文献一、参考网址: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园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人教论坛小语吧新课标第一网-小学语文小学课堂网-小学语文苏教版-小学语文-凤凰教育网凤凰语文金苗网-小学语文课文朗读小学古诗70首及视频朗读二、参考期刊:1. 小学语文教学刊号:CN14-1016/G4通讯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解放路东头道巷17号邮编:030009 2. 语文教学通讯刊号:CN14-1017/G4通讯地址:山西省临汾市山西师范大学内邮编:0410043. 语文教学与研究刊号:CN42-1016/G4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邮编:430079 4. 语文教学之友刊号:CN13-1044/G4通讯地址:河北省廊坊市爱民西道100号邮编:0650005. 小学教学参考刊号:CN45-1233/G4通讯地址:广西南宁市建政路37号邮编:5300236. 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刊号:CN35-0701/(F)通讯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槟榔西里199号邮编:3610047. 小学教学设计刊号:CN14-1240/G4通讯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解放路东头道巷17号邮编:0300098. 小学教学研究刊号:CN36-1015/G4通讯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沿江北路40号邮编:3300089. 中小学教学研究刊号:CN21-1396/G4通讯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东路46-2号邮编:11003210. 外国中小学教育刊号:CN31-1037/G4通讯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邮编:20023411.现代中小学教育刊号:CN22-1096/G4通讯地址:吉林省长春市斯大林大街138号邮编:13002412. 小学教育参考刊号:CN45-1098/G4通讯地址:广西南宁市建政路37号广西教育学院内邮编:53002313. 中小学教育刊号:CN11-4299/G4通讯地址:北京1122信箱邮编:10000714. 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 刊号:CN22-1214/G4通讯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138号邮编:130024三、参考书目: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部2001年7月颁发2. 国家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教育部2011年颁发3. 人教版,苏教版,语社版.小学语文新课标实验教材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5.周庆元. 语文教育研究概论.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6.倪文锦. 语文教育展望.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倪文锦.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江平.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 小学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 吴忠豪.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1. 崔峦. 小学语文教学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雷玲. 听名师讲课.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13.吴立岗.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14.洪宗礼.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5.王荣生.语文科课程学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17.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8.黎锦熙.黎锦熙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9.刘国正.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0.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21.于永正. 教海漫记.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22.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23.崔峦,陈先云.斯霞霍懋征袁容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4.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5.贾志敏.贾老师教语文.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6.薛法根.薛法根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27.王崧舟.王崧舟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28.窦桂梅.听窦桂梅老师讲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9.刘济远,莫崇芬.新课程小学作文导写艺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30.刘济远,莫崇芬.小学作文导写获奖教学案例,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31.王守恒.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2.王宗海.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3.吴忠豪.语文教育研究大系(小学教学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4.姚春杰. 小学语文名师同课异教实录.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5.姚春杰.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6.吴忠豪. 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37.汪潮.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一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一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一1、阐述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理解。

答: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在结构上有了重大的变化,呈现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结构形态,这三个维度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

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为了操作上的方便起见,而把一个问题分解成三个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犹如鱼水一样,和谐地和合在—起的,落实目标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

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是指为了实现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所采用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过程”是指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在体验、活动、探究中进行学习;“方法”是掌握各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与策略,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有效监控(元认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指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过程中的一种感受和反映,包括感知、理解、审美、体验四个方面。

“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存在于“过程和方法”之中,“过程和方法”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它的对象、要素、结果,都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构成的,无法离开“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独立存在。

因此,三维目标之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共同构成课程目标。

三维目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看,知识的把握,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学习过程的实践和体验,也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和运用。

从过程和方法目标来看,任何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提升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人格的建构过程。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看,它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人文涵养,这种素质的养成,不是外部强加的结果,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情景中的实践与体验内在地生成和反映。

总之,三维目标的相互支持,使课程目标更具完整性及操作性。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一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一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一1、阐述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理解。

答: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在结构上有了重大的变化,呈现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结构形态,这三个维度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

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为了操作上的方便起见,而把一个问题分解成三个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犹如鱼水一样,和谐地和合在—起的,落实目标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

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是指为了实现在“知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方面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所采用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过程” 是指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在体验、活动、探究中进行学习;“方法”是掌握各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与策略,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有效监控(元认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是指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过程中的一种感受和反映,包括感知、理解、审美、体验四个方面。

“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存在于“过程和方法”之中,“过程和方法”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它的对象、要素、结果,都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构成的,无法离开“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而独立存在。

因此,三维目标之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共同构成课程目标。

三维目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看,知识的把握,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学习过程的实践和体验,也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和运用。

从过程和方法目标来看,任何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提升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人格的建构过程。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看,它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人文涵养,这种素质的养成,不是外部强加的结果,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情景中的实践与体验内在地生成和反映。

总之,三维目标的相互支持,使课程目标更具完整性及操作性。

9.1小学教育专业科目二《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9.1小学教育专业科目二《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福建师范大学申请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考试教育学(小学教育)专业《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考试大纲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参考教材(考生自备)《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余文森著二、课程纲要第一章:有效教学的意义与反思第一节:有效教学的内涵与意义识点:1.有效教学的内涵: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

2.有效教学的要求:①教学要有效果,教师必须树立效果为重的意识和学生为本的意识,具体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清晰。

②教学要有效用,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在情境中、在应用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本领。

③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是减少教学时间的浪费,精选教学内容,简化教学过程。

考点:1.阐述有效教学的内涵。

2.阐述有效教学的要求。

第二节:有效教学的实践反思识点:1.有效教学的实践问题表现:效率至上;可测量性;程序化。

2.效率至上的教学的危害:违背了儿童生命成长的内在规律和认知发展的固有规律;导致了知识教学的“走过场”现象。

3.目标及目标教学的“两面”性:一方面,它使教学变得明确、清晰,便于师生集中精力完成任务、达成目标,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它又使教学变得功利、窄化、被动。

考点:1.结合实际分析有效教学的问题表现。

2.结合实际分析“效率至上”的教学的危害。

3.结合实际分析目标教学的两面性。

第三节:有效教学的理论反思识点:1.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实用主义哲学;行为主义心理学。

2.有效教学的理论反思: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教学的有效性与道德性。

考点:1.结合实际从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视角反思有效教学。

2.结合实际从教学的有效性与道德性的视角反思有效教学。

第二章:卓越教学的基本理念和特征第一节:卓越教学的基本理念识点:1.卓越教学的基本理念:由“狭义教学”走向“广义教学”;由“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由“依赖性教学”走向“独立性教学”;由“知识性课堂”走向“生命性课堂”。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1)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1)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第一章绪论1、课程的定义: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分析。

A理想课程。

B正式课程。

C感知课程。

D运作课程。

E体验课程。

课程有两层基本含义: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种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是学校或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和制度化的学习进程。

2、课程表现形式:A课程改革方案。

B课程计划。

C课程标准。

D教学材料。

E课程表。

3、1632年《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标志,1806年《普通教育学》是科学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诞生(或发展成熟)的标志。

4、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学科诞生的标志。

5、泰勒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总结了“八年研究”的成果)6、教学的定义:从广义上教学就是教的人引导学的人学习一定文化的的专门活动,从狭义上,教学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专门环境里以特定的文化为内容而进行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教学三要素说: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7、教学的基本规律:A教和学统一辩证的规律。

B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规律。

C传播知识、发展智能的规律。

D 知识能力教学和思想教育的规律。

第二章小学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1、关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P25)2、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A知识本位。

B社会本位。

C学生本位。

3、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区别:A课程内容规定的是学科某一阶段共同的统一的标准或要求;教学内容则是教师应对具体教学情境的,是具体的、个别的,并存在差异的。

B课程内容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不能作为学生直接掌握的对象,教学内容是具体、生动并动态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直接操作的对象;C课程内容是以书面的文字材料进行表述;教学内容则是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字和非文字手段进行表征,不仅包括形式各异的素材内容,也包括一些活动、方法、观念、实践操作等。

4、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微观角度,A连续性原则。

课程与教学论文献书单

课程与教学论文献书单

课程与教学论文献书单《教学原理》参考文献:一、教材和通用类1、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李秉德、李定仁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吴也显主编:《教学论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3、田慧生、李如密主编:《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版。

5、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版。

6、[美]加涅著:《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7、[日]佐藤正夫著:《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8、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裴娣娜主编:《现代教学论》(三卷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0、黄甫全主编:《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1、李定仁、徐继存主编:《教学论研究二十年(1979~1999)》,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2、[台湾]单文经著《教学引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3、裴娣娜主编:《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美]Cruickshank,D.R.等著,时绮等译,教学行为指导(TheAct of Teaching),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

15、Gary D.Borich (2000),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4th edition, Prentice-Hall,Inc . [美]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16、Richard I.Arends (2007), Learning to teach, 7th edition, The McGraw-hill Copanies.17、Donald C.Orlich, etc (2007), Teaching Strategies:A Guide to Effective Instruction, 8th editi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8、William Wilen, etc (2004), Effective secondary teaching, 5th edition,Pearson Education, Inc.19、W.R.Miller & /doc/961795220.html,ler (2002), Instructors and their jobs, 3rd edition, American Technical Publishers,Inc.20、Harvey Daniels & Marilyn Bizar (2005), Teaching the best practice way: methods that matter, K-12. Stenhouse Publishers.二、各部分对应类Ⅰ、教学引论见“教材和通用类”文献。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1、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取向,为培养、教育下一代所制定的一整套有目的、有计划、可执行的培养方案,具有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科学性、方法的恰当性、策略的可操作性以及评价的合理性等特点。

2、广义的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的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的教学主要是指学校教学,是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3、教育旦的是指教育的总体方向,它所体现的是最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

4、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

换言之,培养目标就是对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5、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是指一定阶段教育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得预期结果。

6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

7、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 S •布鲁姆长期从事教育目标研究,他把教育目标分成“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方面。

8、加涅主要从事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把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五种类型,即态度、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以便教师能够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类型设计最佳的学习条件。

9、新课程倡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

10、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11、课程教学遵循的基本要求:(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恰当。

(4)教学组织严密。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二章 语文课程教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二章 语文课程教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二章语文课程教材(第三次课 2 学时)一、授课题目第二章语文课程教材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深刻理解语文教材的内涵与功能,了解语文教材的类型和编制原理。

2、了解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

3、掌握小学语文教材分析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4、了解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版本及其特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深刻理解语文教材的内涵与功能;掌握小学语文教材分析的思路。

教学难点:掌握小学语文教材分析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四、教学过程(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板书、学时分配等)第一节小学语文教材概述(内涵、功能、类型、编制)一、什么是语文教材?(一)教材教材是指实现课程与教学目标,承载、呈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材料或媒介系统。

包括:教科书、练习册、教学挂图、拼音卡片、生字卡片、教师手册、教学参考书及多媒体素材、教学软件等。

什么是语文教材?是指实现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承载、呈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材料或媒介系统。

语文教材概念的三种理解:泛指:一切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语文能力、提高人们的语文修养、对人们的语文学习产生影响的书面的和非书面的、学校的和社会的语言材料。

特指:与学校课堂语文教学直接相关的一切图书资料的总和。

专指:语文教科书,即语文课本。

(二)区分几组概念:1、“语文教材”与“语文课本”2、“语文教材”与“课文”3、“语文课程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与“语文教材内容”语文课程内容——教什么是指为了达到语文科特定的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要素。

语文教材内容——用什么教指为了有效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

语文教学内容——学什么是指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各种材料及所传递的各种信息,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又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

4、语文教材与语文课程资源5、语文教材与语文课外读物6、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语文教材是为达成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呈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而编制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媒体,它只是一种教学媒介和教学途径。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一)(最终五篇)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一)(最终五篇)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一)(最终五篇)第一篇: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一)1、简述课程的涵义。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阐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念。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因此,无论是作为基础教育领域进行教育教学的教育工作者,还是未来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职前准教师,要使教育教学工作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消除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学生观、知识观、发展观和课程观。

①学生观:学生是人不是物。

虽然人们口头上都会将学生视为“人”,但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着将学生当成可以随意摆布的物的现象。

学生作为有生命的人,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另外,学生具有“未完成性”,即他们是处于成长过程中的人,在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和巨大的可塑性,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充分发展。

②发展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地限制了“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所谓“发展”仅仅是指通过各种考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增加或熟练。

这种专注于工具价值的发展观严重地阻碍了人的本体价值的实现,因为,人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是内在地统一于人的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全面发展之中的。

只有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内涵,即养成学生健全的个性或人格。

③知识观:知识是一种认识过程。

以前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因而,系统的知识可以说成了“课程”的代名词。

知识之所以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人们认为知识是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客观存在物,所以对于知识而言,人们唯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发现”,对于学校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就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

课程与教学论参考书目5篇范文

课程与教学论参考书目5篇范文

课程与教学论参考书目5篇范文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参考书目参考书目一、必读:奥恩斯坦著(2002)《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

Boorkfield著(2001)《批判反思型教师ABC》,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Campbell等著(2001)《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陈向明编著(2003)《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参与式方法培训指南》,教育科学出版社。

范梅南著(2001)《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课程出版社。

施良方著(1994)《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施良方著(1996)《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课程出版社。

施良方、崔允火主编(1999)《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1994)《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张华著(2000)《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佐藤学著(2003a)《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

二、选读阿普尔著(2001)《意识形态与课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鲍里奇著(2002)《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

Beane著(2003)《课程统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波斯纳著(2003)《学程设计:教师课程开发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丛立新著(2000)《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

崔允火著(2001)《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科学出版社。

戴维著(2000)《课堂管理技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多尔著(2001)《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

Erickson著(2003)《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傅道春编著(1999)《教育学——情境与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

靳玉乐著(1996)《潜在课程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李秉德主编(1991)《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派纳等著(2003)《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小学课程与教课论复习资料1、课程是依照必定的社会需要,依据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取向,为培育、教育下一代所拟订的一整套有目的、有计划、可履行的培育方案,拥有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科学性、方法的适合性、策略的可操作性以及评论的合理性等特色。

2、广义的教课是赐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必定的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的教课主假如指学校教课,是指学校中教师指引学生一同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一致的活动。

3、教育目的是赐教育的整体方向,它所表现的是最广泛的、整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

4、培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观点,它所表现的是不一样性质的教育和不一样阶段的教育的价值。

换言之,培育目标就是对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育人的质量规格的假想或规定。

5、课程目标是“培育目标”的下位观点,是指必定阶段教育的学校课程促使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得预期结果。

6、教课目的是“课程目标” 的下位观点,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详细化,是指导、实行和评论教课的基本依照,是师生在学科教课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课结果、标准,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

7、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 S·布鲁姆长久从事教育目标研究,他把教育目标分红“认知领域” 、“感情领域”和“动作技术领域”三个方面。

8、加涅主要从事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把学生的学习结果区分五种种类,即态度、动作技术、语言信息、智力技术和认知策略,以便教师能够依据学习结果的不一样种类设计最正确的学习条件。

9、新课程倡议“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

10、整体设置九年一向制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道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道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11、课程教课依照的基本要求:(1)目注明确。

(2)内容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材料正暴露出我们教育上的一个重要的缺陷,那就是过分地放大了教育的“塑造”功能。在无意或无奈中,让儿童适应了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在课程、教育方法、评价制度等方面,很大程度上是“保本”的教育,是不大在意鼓励学生冒尖的。因此,发现了成绩突出有潜质的学生,我们就首先想到的是这位学生已没有了拖集体后腿之虞。而一旦有所谓的“差生”出现,警报立即拉响,对某些学生身上出现的“欠缺”,无条件地给予补上。至于学生产生“欠缺”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身上的亮点是什么,已然无暇顾及。这也许就是我们同许多西方国家在教育上的差异。我们着重一个孩子在头脑中储存了多少知识,而西方国家看重的却是如何尽可能地开发一个人的大脑。这种教育上的差异,是以无数头脑潜能的毁坏和浪费为巨大代价的。
3.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
答:在教学中,师生之间是有作共同的发展关系的,正所谓“教学相长”,所以,作为教师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题。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沟通,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规则,学会倾听。怎样让学生学会倾听,我觉得教师应该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同学生一起建立听课的规则,同时要引导他们自觉地遵守规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做出表率,神情专注地倾听每一位同学的意见,平等地和他们交流对问题的看法。
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想像与思考。 一堂课当中,学生经常会迸发出一些奇思妙想,或是提出种种老师所未想像到、未涉及到的问题。教师对于这些师生互动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应该敏锐地捕捉住它,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掀起教学的一个个小小的高潮,善待不悦耳的声音,抓住这一契机进行引导,并把它变为教学的契机,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掀起了课堂学习的小小高潮。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把老师当成朋友,使学生和老师的关系融洽,有助于师生共同发展。而要在教学中做到师生平等,我觉得,作为教师要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要关爱学生:教师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热爱自己的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育现实,阐述你对学生的认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谁是好学生
德国有一名督学去一所学校检查工作,汽车在路上出了故障。他修了很久也没有修好。这时,一名路过的学生看见了这个情形,便跑过去帮忙。不用几分钟就把汽车修好了。
督学很感谢他,便和他聊了起来:“你的修车技术这么好,是在哪里学的?”
学生回答说:“我喜欢汽车,经常去看别人修车。时间久了,就学会了一些修车技术。”
第三,善于质疑,共同提高
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将学生的质疑问难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要让学生通过自学,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教师要通过提问,和自学检查,看看学生的难点和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设想的是否一致,然后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归纳和梳理,然后引导学生一起解决。
通过与学生的共同研究与讨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发展,起到了共同进步的作用。
其次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存在差异,教师要坚信: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更要多给予一些关心,这样可以获得他们的认同感,有利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第三教师要有一颗包容的心: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善待学生的错误。当学生指出教师的错误时,教师不能恼羞成怒,而要虚心地接受,并真诚地致谢。
督学又问:“现在是上课时间,你为什么没有去学校?”
“今天学校有督学来检查,我的成绩最差,老师让我早点回家。”
督学愣了:这样的学生是好学生吗?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
答:在讨论培养对象时,我们都要迫不及待地作出“类”、“属”的描述,却忽视了教育的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保护功能。教育应该是一片肥沃的土壤,而绝不应该仅仅是一把锋利的剪刀。环顾我们四周,我们发现,这名帮督导修汽车的学生只是众多的饱受“修剪”之苦的学生之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隐藏着巨大潜力的。
3.学习方式
答: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因其与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个人条件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其中,有人专门总结的特殊定向的学习训练方法,如::背诵、默写、速记,笔记等,可对其他学习者,产生启发效果和借鉴作用。
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答:根据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学习体验: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感受。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2.简述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理解。
最后教师善于和学生沟通:教师平时要多和学生谈心,在课于时可以参加学生的一些活动,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与学生谈话时语气要多用商谈的语气,在商谈中相互尊重彼此的独特个性,使学生感到自己与老师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消除顾虑,有话敢讲;当学生的意见与教师不一致时,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等等。
二、通过互动建立共同发展的关系
答:不忽视精心地预设,同时将生成作为一种自觉地追求.准确预设,有效生成 “预设”,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所以如何准确地预设将直接影响着“生成”;多种预设,促进生成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放弃预设,创造生成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不论教师做了多么充分的预设,课堂上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情,课堂教学是有目标的,但学生的兴奋点往往与教学目标不一致;放大错误,升华生成,错误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很好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可应用错例,及时地放大错例,只有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探寻“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杜绝旧病复发。总之,“预设”和“生成”仿佛是一对孪生姐妹,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1.课程
答: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2.“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答:“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