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论自学考试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自学考试大纲

2024课程与教学论自学考试大纲2024课程与教学论自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科目2024年课程与教学论自学考试包括两门科目,分别是“课程论”和“教学论”。

二、考试内容1、课程论:本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同时,还需掌握不同课程理论流派如经验课程论、学科课程论、综合课程论等的基本观点和优缺点。

此外,考生还需理解并掌握课程编制、课程改革等基本内容。

2、教学论:本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同时,还需掌握不同教学理论流派如行为主义教学论、认知主义教学论、人本主义教学论等的基本观点和优缺点。

此外,考生还需理解并掌握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改革等基本内容。

三、考试形式1、笔试:两门科目均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试题类型:每门科目均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应用题等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

3、成绩评定:每门科目满分为100分,及格分数线为60分。

两门科目均及格后方可申请毕业。

四、考试时间和地点1、考试时间:2024年自学考试安排在4月和10月,具体考试日期以教育部和教育考试院的通知为准。

2、考试地点:具体考试地点以教育部和教育考试院的通知为准。

五、注意事项1、考生应提前准备好学习资料,如教材、辅导书、笔记等。

2、考生应按照通知的考试时间和地点准时参加考试,迟到30分钟以上者不得进入考场。

3、考生应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和准考证进入考场,注意准考证的打印和保管。

4、考生应严格遵守考场纪律,不得作弊、抄袭、夹带等违规行为。

5、如有任何疑问,请及时咨询当地教育部门或考试机构。

六、参考书目1、《课程与教学论》,作者:郝德永,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

2、《现代教学论》,作者:王策三,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

以上是2024年课程与教学论自学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篇一: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2009级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2011、12、18)一、填空题: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3、1956年,新中国颁布了第一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标志着“新语文”时期的到来。

4、语文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是进行教学的依据,是评估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是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依据。

5、“三、百、千”是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6、《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阐明语文课程目标的。

7、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8、语文课程必须培养学生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

9、《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阶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

10、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11、识字教学内容的编排一是归类识字,二是随课文识字。

12、小学生在识字中要能运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运用汉字笔画、部件、结构、笔顺分析字形,学会查字典。

13、小学生写字的基本功包括书写基本笔画、掌握基本笔顺、把握汉字的间架结构三个方面。

14、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15、理解词语是词语教学的重点,积累和运用词语是词语教学的关键。

16、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

17、小学低年级默读的要求是不出声、不动嘴唇、不指读,要眼到、心到、手到。

18、在习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大纲_11939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大纲_11939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大纲第一章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第一节小学语文课程(小学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重要地位)小学语文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按照通行的课程分类法,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分为核心课程、知识课程和技艺课程。

而小学语文课程则是核心课程中的基础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小学语文课程对于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任务,培养和健全学生的人格特征,丰富生活经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以在未来社会中谋取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一、“文”与“道”的争论,语文教学中政治思想教育和语文知识教育两者都重要。

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论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于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的一段话: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不仅强调了语文本身是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各种外在目的,其中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工具理性。

人文性不仅强调了人不是一个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对于实现人的梦想、价值和追求的意义,其中核心的意义在于人文精神。

第三节小学语文课程的任务“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就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

学生语文素养包含的具体内容: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大致可以把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分解成四个方面:一、人文素养方面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德。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3、具备开放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考试大纲1、考试依据及有关说明考试以本大纲及教材为依据。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

既要考核知识又要考核能力,因此要求考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应掌握数学教学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应注意把所学的知识用以分析、指导教育的实践活动,在教育实践的应用中加深对教学法基础知识的理解,以提高教学实践的能力。

2、考试时间:120分钟。

3、考试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成绩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

课程总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形成性考核占 20%,终结性考试占80%。

(1)形成性考核:包括平时作业、参与面授辅导和各项教学活动的情况,以及学员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情况。

(2)终结性考试:形式为开卷,笔答,由任课教师出题,满分为100分。

4、内容比例根据教材所涵盖的有关知识内容,涉及教材内容不少于60%5、难度比例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题和较难题,其分值在期末试卷中的比例大致为4:4:2。

6、题型比例本课程的考试题型主要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

客观题包括选择题(单项选择题12题,每题2分,共24分)、填空题(5题,每题2分,共10分);主观题包括: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共20分)、简答题(3题,每题8分,共24分)、论述题(2题,每题11分,共22分)等。

主观题中除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外,都要求能举出实例予以解答,但是在论述题等中,答题可以有一定的自创空间,以考察学员的学习能力。

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大致比例为40%:60%。

7、样题及目标定位示例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等这样三个特征。

A.论述体系的归纳式 B.以计算为主线 C.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D.训练体系的网络式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1.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___、___、___、___。

9.1小学教育专业科目二《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9.1小学教育专业科目二《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福建师范大学申请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考试教育学(小学教育)专业《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考试大纲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参考教材(考生自备)《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余文森著二、课程纲要第一章:有效教学的意义与反思第一节:有效教学的内涵与意义识点:1.有效教学的内涵: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

2.有效教学的要求:①教学要有效果,教师必须树立效果为重的意识和学生为本的意识,具体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清晰。

②教学要有效用,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在情境中、在应用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本领。

③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是减少教学时间的浪费,精选教学内容,简化教学过程。

考点:1.阐述有效教学的内涵。

2.阐述有效教学的要求。

第二节:有效教学的实践反思识点:1.有效教学的实践问题表现:效率至上;可测量性;程序化。

2.效率至上的教学的危害:违背了儿童生命成长的内在规律和认知发展的固有规律;导致了知识教学的“走过场”现象。

3.目标及目标教学的“两面”性:一方面,它使教学变得明确、清晰,便于师生集中精力完成任务、达成目标,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它又使教学变得功利、窄化、被动。

考点:1.结合实际分析有效教学的问题表现。

2.结合实际分析“效率至上”的教学的危害。

3.结合实际分析目标教学的两面性。

第三节:有效教学的理论反思识点:1.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实用主义哲学;行为主义心理学。

2.有效教学的理论反思: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教学的有效性与道德性。

考点:1.结合实际从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视角反思有效教学。

2.结合实际从教学的有效性与道德性的视角反思有效教学。

第二章:卓越教学的基本理念和特征第一节:卓越教学的基本理念识点:1.卓越教学的基本理念:由“狭义教学”走向“广义教学”;由“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由“依赖性教学”走向“独立性教学”;由“知识性课堂”走向“生命性课堂”。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1)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1)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第一章绪论1、课程的定义: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分析。

A理想课程。

B正式课程。

C感知课程。

D运作课程。

E体验课程。

课程有两层基本含义: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种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是学校或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和制度化的学习进程。

2、课程表现形式:A课程改革方案。

B课程计划。

C课程标准。

D教学材料。

E课程表。

3、1632年《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标志,1806年《普通教育学》是科学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诞生(或发展成熟)的标志。

4、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学科诞生的标志。

5、泰勒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总结了“八年研究”的成果)6、教学的定义:从广义上教学就是教的人引导学的人学习一定文化的的专门活动,从狭义上,教学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专门环境里以特定的文化为内容而进行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教学三要素说: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7、教学的基本规律:A教和学统一辩证的规律。

B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规律。

C传播知识、发展智能的规律。

D 知识能力教学和思想教育的规律。

第二章小学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1、关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P25)2、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A知识本位。

B社会本位。

C学生本位。

3、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区别:A课程内容规定的是学科某一阶段共同的统一的标准或要求;教学内容则是教师应对具体教学情境的,是具体的、个别的,并存在差异的。

B课程内容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不能作为学生直接掌握的对象,教学内容是具体、生动并动态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直接操作的对象;C课程内容是以书面的文字材料进行表述;教学内容则是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字和非文字手段进行表征,不仅包括形式各异的素材内容,也包括一些活动、方法、观念、实践操作等。

4、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微观角度,A连续性原则。

2019宁波大学841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2019宁波大学841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2019年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名称: 841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值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由考点提供)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内容结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小学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绩效;内容和选择;组织和类型;实施和资源;开发和设计;评价和实施;改革和现状;研究的热点和问题。

(四)试卷题型结构1.填空题2.选择题3.简答题4.教学案例分析题5.论述题二、考查目标课程考试的目的在于测试考生是否系统掌握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内容、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小学课堂教学与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第一章小学课程与教学概述1、识记课程论诞生的标志:博比特及其代表作《课程》2、理解“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3、理解“课程是知识”与“课程是经验”4、理解“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与“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5、理解古德莱德对课程五个层次的划分6、理解关于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认识的几种观点第二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1、识记课程目标取向的划分:舒伯特及其四种课程目标取向的划分2、理解课程目标四种基本取向的基本内容3、理解课程目标四种基本取向的关系与利弊4、理解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5、理解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原则6、理解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思路与环节7、理解我国传统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第三章义务段新课程标准1、识记课程标准的含义2、理解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异同3、理解课程标准编制涉及的主要问题4、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5、理解新课改背景下国家课程标准的内容与框架6、理解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意义第四章课程内容与结构1、识记按不同标准划分的课程类型2、识记学科课程、经验课程的含义3、理解学科课程、经验课程的优缺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4、识记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的含义5、理解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的优缺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6、识记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含义7、理解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优缺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8、识记校本课程的含义9、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10、识记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的含义11、理解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12、识记预设课程、生成课程的含义13、理解预设课程、生成课程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14、理解课程结构的性质15、理解课程结构的呈现形式第五章义务段新课程结构1、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内容要点2、理解新课程培养目标与新课改目标3、应用:分析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与结构4、理解义务教育课程结构的特征5、应用:分析小学课程的层次构成第六章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理解课程资源的特点2、识记按不同标准划分的课程资源的类型3、理解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4、理解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5、理解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应注意的问题6、应用:运用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为一所小学分析设计课程资源开发第七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的实施1、理解关于课程实施本质的两种观点2、理解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3、理解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4、理解课程实施的三种策略5、理解课程实施的四种模式6、理解新课程实施的主要策略与优势7、理解影响我国新课程实施的因素8、理解完善新课程实施的若干对策第八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的评价1、识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含义2、理解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对象3、理解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4、理解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方法5、识记按不同标准划分的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6、识记相对评价、绝对评价的含义7、识记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含义第九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的领导与管理1、理解课程与教学管理的内容2、理解课程与教学管理的意义3、理解三种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行政管理模式4、理解四种学校课程与教学管理模式5、应用:联系实际说明校本课程管理的程序6、应用:联系实际说明学校课程领导的职能第十章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热点及问题研究1、理解课程与教学变革的影响因素2、理解当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3、理解课程与教学内涵的发展趋势4、分析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1、汪霞著《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

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重点

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重点

1、课程论研究对象:课程问题,课程领域存在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种种矛盾和疑难;问题来源:课程实践中不同因素之间的对立;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课程理论在不同观念、理论体系之间的矛盾等。

问题类型:事实、价值、技术问题2、课程论研究的目的与任务:概括课程理论,揭示课程规律;指导课程实践综上所述:课程论是研究课程问题、阐明课程理论、揭示课程规律、指导课程实践的学问3、教学论研究对象:学校教学:过于笼统、简单,不利于教学论发展;教学论研究客观规律;学习理论的应用;研究教养的一般规律;最优化教学法的科学;教与学的关系4、教学论研究对象是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研究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学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教学论对教学问题选择的宗旨:教学实践中旨在有效教学的问题有效性:为预期效果的实现程度,并融合有效率、效果、效益三者之义。

以学生发展为主旨是有效教学的根本标准,也是最终追求。

有效教学是现代教学理念,也是一种实践5、教学论的研究任务:1、识教学现象:教学现象,专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教学现象表现为三个方面或层面:环境的,活动性的,关系性2、揭示教学规律3、指导教学实践6、古代课程与教学思想(萌芽阶段)1、只是对课程问题的一些规定或描述,无理论说明2、人们已懂得要把学生学习内容分门别类(例:西周六艺、西方七艺)3、学习内容分配到不同年龄和水平学生4、不同学校设不同课程5、几乎没有关于课程的专门著作和论述7、古代主要教学思想中国古代教学思想1、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知识观:重道轻艺,重视文化历史与道德伦理方面的知识,忽视产生劳动与科技实践2、以人性问题为核心的教学价值观:重人文、人伦。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孟子性本善:教学的价值在于复性;荀子性本恶:教育要对人性陶冶和改造;王夫之:教学是“继善成性”的过程3、学思行结合的知行观西方教学思想“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他的母亲是助产师,教师即产婆)8、教学论学科的形成(17-18世纪)教学论在欧洲诞生,诞生的标志被公认为夸美纽斯,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提问、讲解、练习)、系统直观、循序渐进…原则、创分科教学法、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了较完整的教学论体系卢梭:《爱弥尔》(个人主义教育价值取向、自然主义教育观、尊重儿童自然禀性)发现教学思想(研究儿童本生特点,让自己去发现)赫尔巴特:《普通教育法》,“四段教学法”。

小学教育专业《小学课程论与教学论》

小学教育专业《小学课程论与教学论》

小学教育专业《小学课程论与教学论》《小学课程论与教学论》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小学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技能,以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

下面是本文对这门课程的概述、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详细介绍。

一、课程概述《小学课程论与教学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旨在使学生了解小学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来指导小学教学实践。

本课程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小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小学课程与教学的概念、特点和发展趋势;2.掌握小学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独立设计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课程;3.掌握小学教学方法和策略,能够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4.了解小学生学习过程和认知特点,能够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5.掌握小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小学课程基本理论:介绍小学课程的概念、特点和发展趋势,探讨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重点掌握小学综合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2.小学教学方法与策略:介绍小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包括讲授、演示、探究、合作学习等,并探讨不同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3.小学生学习过程与认知特点:介绍小学生学习过程和认知特点,包括小学生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特点,探讨如何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4.小学教学评价:介绍小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探讨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讲授:通过教师系统地讲解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小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小学课程论与教学论》学士学位考试大纲参考教材1、余文森,刘家访,洪明主编:《现代课程论基础教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余文森,刘家访,洪明主编:《现代教学论基础教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考试要点说明:本大纲在考试要点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三个能力层次呈递进关系。

各能力层次的涵义是:识记: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达。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领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一、《现代课程论基础教程》第一章课程内涵1、识记课程论诞生的标志:博比特及其代表作《课程》2、识记泰勒课程论思想的实践基础:“八年研究”3、理解“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4、理解“课程是知识”与“课程是经验”5、理解“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与“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6、理解古德莱德对课程五个层次的划分7、理解关于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认识的几种观点第二章课程目标1、识记课程目标取向的划分:舒伯特及其四种课程目标取向的划分2、理解课程目标四种基本取向的基本内容3、理解课程目标四种基本取向的关系与利弊4、理解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5、理解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原则6、理解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思路与环节7、理解我国传统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第三章课程标准1、识记课程标准的含义2、理解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异同3、理解课程标准编制涉及的主要问题4、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5、理解新课改背景下国家课程标准的内容与框架6、理解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意义第四章课程结构(一)1、识记按不同标准划分的课程类型2、识记学科课程、经验课程的含义3、理解学科课程、经验课程的优缺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4、识记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的含义5、理解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的优缺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6、识记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含义7、理解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优缺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8、识记校本课程的含义9、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10、识记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的含义11、理解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12、识记预设课程、生成课程的含义13、理解预设课程、生成课程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14、理解课程结构的性质15、理解课程结构的呈现形式16、理解课程结构与课程目标的关系17、理解确定课程结构的程序18、理解课程结构的功能第五章课程结构(二)1、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内容要点2、理解新课程培养目标与新课改目标3、应用:分析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与结构4、理解义务教育课程结构的特征5、理解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的价值取向6、应用:分析普通高中课程的三个层次构成第六章课程资源1、理解课程资源的特点2、理解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3、识记按不同标准划分的课程资源的类型4、理解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5、理解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6、理解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应注意的问题7、应用:运用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为一所学校分析设计课程资源开发第七章课程实施1、理解关于课程实施本质的两种观点2、理解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3、理解课程实施研究的意义4、理解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5、理解课程实施的三种策略6、理解课程实施的四种模式7、理解新课程实施的主要策略与优势8、理解影响我国新课程实施的因素9、理解完善新课程实施的若干对策第八章课程评价1、识记课程评价的含义2、理解课程评价的对象3、理解课程评价的功能4、理解课程评价的方法5、识记按不同标准划分的课程评价的类型6、识记相对评价、绝对评价的含义7、识记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含义8、理解新课程评价观的基本要点第九章课程管理1、理解课程管理的内容2、理解课程管理的意义3、理解三种典型的课程行政管理模式4、理解四种学校课程管理模式5、应用:联系实际说明校本课程管理的程序6、应用:联系实际说明学校课程领导的职能第十章课程变革1、理解课程变革的影响因素2、理解当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3、理解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4、理解我国课程改革的意义二、《现代教学论基础教程》第一章教学意义1、理解教学价值的基本特性2、理解教学的意义第二章教学主体1、理解教师的角色2、理解学生的基本属性3、识记师生交往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属性4、理解师生教与学关系的基本内容5、理解建立新型师生伦理关系的策略6、理解形成积极师生情感关系的策略第三章教学目标1、理解历史上存在的几种教学目的论2、理解教学目标的功能3、理解布卢姆等人教学目标分类的三大领域及其基本内容4、应用:运用布卢姆等人的“教学目标分类学”制定教学目标5、理解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的基本内容6、理解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分类7、理解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8、应用:运用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与方法设计教学目标9、理解新课程的三维目标10、理解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第四章教学规律与原则1、理解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的异同2、理解教学相长性规律的内涵3、理解教学相长性规律的原则要求4、理解教学发展性规律的内涵5、理解教学发展性规律的原则要求6、理解教学教育性规律的内涵7、理解教学教育性规律的原则要求第五章教学内容1、识记教学内容的含义2、理解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3、理解教学内容组织的几对基本关系4、理解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基本环节5、识记教科书的含义6、理解教科书编写的基本要求7、理解“教教科书”与“用教科书教”的区别8、理解“用教科书教”的适度空间第六章教学组织形式1、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作用2、理解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类型3、应用:结合实际说明如何选择教学组织形式4、识记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5、理解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6、识记课的类型和结构7、理解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8、理解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动态9、理解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及其基本内容第七章教学方法1、理解教学方法的含义2、理解教学方法的特点3、理解教学方法的意义4、理解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5、识记我国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的类型、功能及其应用要求6、应用:结合实际说明如何运用中小学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7、理解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指导思想8、理解何谓适当的教学方法及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8、理解运用教学方法的原则第八章教学手段1、理解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2、理解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学理论的影响3、理解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点与局限4、理解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5、应用:结合实际说明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手段第八章教学模式1、理解教学模式的结构2、理解教学模式的特点3、应用:结合实际说明程序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模式、发现学习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的运用4、理解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及其优缺点5、应用:结合实际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几种教学模式的运用6、应用:结合实际说明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7、理解教学模式建构的原则8、理解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趋势第十章教学评价1、理解教学评价的内涵2、理解布卢姆划分的教学评价类型及其应用3、理解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法4、理解当代教学评价发展的特点5、应用:结合实际分析当前考试评价存在的问题第十一章教学艺术1、理解教学中认识与情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共性与个性几对范畴2、理解形象性教学的要求3、理解形象性教学的目的4、理解情感性教学的要求5、理解情感性教学的目的6、理解创造性教学的表现5、理解创造性教学的目的第十二章教学改革1、理解新课程的教学观2、理解新课程的学习观3、应用:结合实际分析新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考核说明考试形式:开卷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题型比例:填空题10%;名词解释20%;简答题30%;论述题24%;材料分析题16%认知层次比例:识记20%;理解60%;应用20%标准样卷福建师范大学年月成人学位考试试卷( 卷)生 信 息 栏 ______ 专业 姓名______ 学号_____装 订 线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 小学课程论与教学论 考试用时: 120 分钟一、填空(每空1分,共10空,计10分)1、1918年美国课程理论家博比特的 一书出版,标志着课程论的诞生。

湖南师范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自命题考试大纲 955_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湖南师范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自命题考试大纲  955_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955] 考试科目名称: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内容及要点第一部分:小学课程论【《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论部分】一、绪论(一)课程与教学的内涵及关系课程的含义及表现形式;教学的含义及基本要素;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二)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历史古代的课程与教学思想;西方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三)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方法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学习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学习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二、小学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一)小学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内涵;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小学课程目标的制定(二)小学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内涵;课程内容的取向;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课程内容的特征三、小学课程类型与课程结构(一)小学课程类型课程的分类;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二)小学课程结构课程结构的内涵及层次;小学课程结构的影响因素;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课程结构的特征四、小学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一)小学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内涵;课程实施的取向;小学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小学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二)小学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内涵和功能;小学课程评价的类型;小学课程评价的对象;小学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五、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一)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概述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校本课程与其他类型课程的关系;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及意义(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方式;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实施策略六、义务教育语文、数学课程标准(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与课程设计思路(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与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小学教学论【《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论部分】一、小学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概述教学目标的内涵;教学目标的功能;教学目标的分类(二)小学教学目标设计与表述小学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小学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步骤;小学教学目标的表述二、小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一)小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内涵及特点;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方法;教学设计的学习理论基础(二)小学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点;教学模式的分类;国内外常用小学教学模式简介三、小学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一)小学教学原则教学原则的内涵;小学教学原则的制定依据;小学教学原则的内容(二)小学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内涵及分类;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小学教学方法的选用依据;小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及发展趋势四、小学教学组织形式(一)小学教学组织形式概述教学组织形式及其发展演变;小学常见教学组织形式;当代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二)小学教学工作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考核与评定五、小学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一)小学教学管理教学管理的内涵及意义;教学管理的内容;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策略(二)小学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内涵及功能;教学评价的分类;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方法;小学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方法第三部分:小学语文与数学教学改革【《“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部分】一、“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背景与研究总论(一)改革的背景(二)研究历程和基本任务二、“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价值理念结构(一)教学共通价值观(二)语文学科教学价值观(三)语文课堂教学中价值观的具体综合三、“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过程机制(一)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机制(二)语文教学的过程结构及其基本特征四、“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法论转换(一)“教学方法论”的基本内涵与核心构成(二)“新基础教教育”语文教学方法论转换五、“新基础教育”小学阶段教学整体结构(一年级——五年级)(一)学生基本状态分析(二)教学核心任务(三)学科活动(四)考核内容【《“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部分】一、数学教学改革的简要回顾(一)从移植搬用到尝试本土研究(二)从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到实施素质教育(三)关于改革的初步总结与反思二、当前我国数学教学改革现状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1999—)(二)数学教学价值认识的偏差(三)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三、数学教学的价值追求(一)社会发展与教学改革的关系(二)学校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三)数学教学的独特价值和具体价值四、数学教学的策略选择(一)数学教材知识的结构加工策略(二)数学教材知识的生命激活策略(三)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策略(四)数学教学设计的整体综合策略(五)数学教学过程的互动生成策略五、小学数与代数知识的教学(一)小学数概念的教学(二)数运算的教学(三)数量关系算术运用的教学(四)规律探索的教学六、“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法论转换(一)小学图形认识的教学(二)小学图形测量与计算的教学七、“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法论转换(一)一二年级简单统计的教学(二)三年级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三)四年级简单平均数的教学(四)五年级加权平均数的教学小学数学的复习整理第四部分:小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部分】一、课堂教学改革与改革主体的发展研究(一)课堂教学改革目标1.课堂教学常见问题的反思2.课堂教学改革目标的重建(二)课堂教学改革阶段及任务1.“捉虫”和“喔”,诊断问题,做好“还”2.开放一生成:提升资源意识进行重组3.“课堂生活”日常化研究性变革实践(三)教学设计、过程与反思重建1.教学设计:基于“两个解读”开发“有人价值”2.实施过程:基于“有向开放”的预设与生成3.反思一重建:“发现问题就是发现发展空间”(四)课型研究与教师发展1.课型研究的内涵:类结构2.课型研究的开展:专题系列3.课型研究对教师发展的价值二、学生工作改革研究(一)学生工作改革目标1.学生工作常见问题的反思2.学生工作改革目标的确立(二)学生工作改革阶段及任务1.加强学习,落实班级建设的独特价值2.研究成长需要,形成具体的主题活动系列3.多元融通,实现学生工作的常态化综合育人(三)班级建设实践1.增设班级岗位2.培养班级委员3.建设班级文化4.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四)学校整体性学生工作实践1.学生仪式活动2.学校活动系列3.跨班级、年级活动4.校内外多元融合。

2023年专升本考试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

2023年专升本考试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一、考核知识点1.课程目标的含义2.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3.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4.课程内容含义的三个要点5.我国小学课程内容的特征二、考核要求1.识记(1)课程目标的含义(2)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3)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4)课程内容含义的三个要点2.理解(1)我国小学课程内容的特征第六章教学目标一、考核知识点1.教学目标的定义2.教学目标的功能4.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5.三维教学目标分类二、考核要求1.识记(1)教学目标的定义(2)教学目标的功能(3)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4)三维教学目标分类第七章教学方法一、考核知识点1.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区别2.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3.运用讲授法应注意的问题4.讨论法的使用5.练习的分类6.教学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7.教学方法运用的原则二、考核要求1.识记(1)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区别(2)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3)练习的分类(4)教学方法运用的原则2.理解(1)运用讲授法应注意的问题(2)教学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3.应用(1)讨论法的使用第八章教学手段一、考核知识点1.教学手段的类型划分2.现代教学手段3.选择教学手段的主要原则4.当今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二、考核要求1.识记(1)选择教学手段的主要原则(2)现代教学手段(3)当今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手段2.理解(1)教学手段的类型划分3.应用:(1)教学手段信息化对教学的影响第九章教学组织形式一、考核知识点1.班级授课制的兴起2.道尔顿制3.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与弊端4.班级授课制改革的两条路径5.程序教学的含义二、考核要求1.识记(1)班级授课制的兴起(2)道尔顿制(3)班级授课制改革的两条路径(4)程序教学的含义2.理解(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与弊端第十章教学评价一、考核知识点1.教学评价的概念2.教学评价的功能3.布卢姆关于教学评价的分类4.作业评价的原则5.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内容二、考核要求1.识记(1)教学评价的概念(2)教学评价的功能(3)布卢姆关于教学评价的分类(4)作业评价的原则(5)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内容第十一章教学模式一、考核知识点1.教学模式的结构2.杜威的活动教学模式3.教学模式的特点4.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二、考核要求1.识记(1)教学模式的结构(2)杜威的活动教学模式(3)教学模式的特点(4)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小学教育【专业学位】《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小学教育【专业学位】《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小学教育【专业学位】《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适用专业:045115小学教育【专业学位】I考试目标1.系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课程与教学的理念。

2.理解课程、教学、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现代理念来分析和解决课程与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Ⅱ考核内容一、课程与教学论概述(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对象和任务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古代课程与教学思想(中国儒家教学与课程思想,古希腊、古罗马、14世纪以后西方课程与教学思想);教学论学科形成的两个代表人物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的标志性著作和主要思想;教学论学科形成过程中,众多教育家的观点;20世纪以来中西方各学派课程与教学论学者、著作、思想和理论;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几个阶段和特色过程。

二、课程的基本理论(一)课程概念课程即科目、课程即知识、课程即经验、课程即计划或方案的性质;国内外学者关于课程的类型分析;与课程定义相关的概念分析: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科、科目、知识、经验、计划或方案。

(二)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的文本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课程的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三)课程的历史发展世界上早期的课程、学校课程的诞生;我国古代学校课程内容和作者,儒家经典成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主导课程的原因和存在条件;西方古代学校课程。

现代课程形成、现代课程发展当代各种课程类型(课程类型):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四)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外部因素:社会、儿童、知识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规律三、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一)课程目标的含义、取向、确定的依据和基本环节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逻辑关系。

小学课程教学论复习提纲

小学课程教学论复习提纲
学生发展的阶段性。
可操作性原则课Βιβλιοθήκη 目标应具体明确, 便于教师和学生理解和
操作。
可评价性原则
课程目标应可量化或可 描述,便于对学生的学
习成果进行评价。
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课程内容选择
根据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选择 具有基础性、时代性、思想性和
科学性的内容。
课程内容组织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螺旋 式上升的组织方式,逐步拓展和 深化课程内容。同时,注重课程 内容的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联
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决定教学方法的选 择,如理论性内容适合讲授法,实践性内 容适合练习法。
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都会 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应充分了解学 生,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需要将多种教学方法 进行优化组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鼓励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 通能力。
05 小学课程评价改革趋势
传统考试评价方式反思
单一性
01
传统考试评价方式过于依赖单一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在其
他方面的表现和进步。
个性化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有 针对性的评价,以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06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与挑战
新时代教师角色定位
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需要转变传统观念,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码:1401112B中文名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英文名称: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of Grade School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总学时:48总学分:3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先修课程: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师范生“职业素质与能力”的专业基础及核心主干课程。

强调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究有机结合,是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热爱小学语文教育的情感,能系统地理解并掌握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初步具备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反思能力与研究能力,并为小学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分三大模块,分别是小学语文课程理论、五大领域教学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操练。

第一模块主要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对有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课程教材的认识。

在语文课程标准这一部分主要是掌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目标与内容,以案例分析和讲授为主,要求学生理解、领会;第二模块主要是五大领域(识字与写字(汉语拼音)、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各领域教学的任务、策略、方法,以及教学设计和教学技能,这一部分是课程的重点,需要学生通过教学案例认识、理解并领会教学的策略、方法与技能,进而运用所学教学策略和方法尝试进行教学设计,并注意领会并使用相关教学技能;第三模块实践操练环节,是在完成三至六七教学设计作业的基础上先在小组内试讲,最后在班级里试讲,通过试讲巩固并落实相关的教学原理,提升教学实践技能。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结构体系,认识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与内容;理解本课程学习的必要性与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意义【教学内容】第一节《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性质、学习目标第二节了解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结构体系,认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课程论与教学论》学士学位考试大纲参考教材1、余文森,刘家访,洪明主编:《现代课程论基础教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余文森,刘家访,洪明主编:《现代教学论基础教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考试要点说明:本大纲在考试要点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三个能力层次呈递进关系。

各能力层次的涵义是:识记: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达。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领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一、《现代课程论基础教程》第一章课程内涵1、识记课程论诞生的标志:博比特及其代表作《课程》2、识记泰勒课程论思想的实践基础:“八年研究”3、理解“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4、理解“课程是知识”与“课程是经验”5、理解“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与“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6、理解古德莱德对课程五个层次的划分7、理解关于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认识的几种观点第二章课程目标1、识记课程目标取向的划分:舒伯特及其四种课程目标取向的划分2、理解课程目标四种基本取向的基本内容3、理解课程目标四种基本取向的关系与利弊4、理解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5、理解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原则6、理解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思路与环节7、理解我国传统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第三章课程标准1、识记课程标准的含义2、理解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异同3、理解课程标准编制涉及的主要问题4、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5、理解新课改背景下国家课程标准的内容与框架6、理解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意义第四章课程结构(一)1、识记按不同标准划分的课程类型2、识记学科课程、经验课程的含义3、理解学科课程、经验课程的优缺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4、识记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的含义5、理解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的优缺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6、识记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含义7、理解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优缺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8、识记校本课程的含义9、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10、识记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的含义11、理解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12、识记预设课程、生成课程的含义13、理解预设课程、生成课程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14、理解课程结构的性质15、理解课程结构的呈现形式16、理解课程结构与课程目标的关系17、理解确定课程结构的程序18、理解课程结构的功能第五章课程结构(二)1、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内容要点2、理解新课程培养目标与新课改目标3、应用:分析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与结构4、理解义务教育课程结构的特征5、理解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的价值取向6、应用:分析普通高中课程的三个层次构成第六章课程资源1、理解课程资源的特点2、理解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3、识记按不同标准划分的课程资源的类型4、理解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5、理解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6、理解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应注意的问题7、应用:运用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为一所学校分析设计课程资源开发第七章课程实施1、理解关于课程实施本质的两种观点2、理解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3、理解课程实施研究的意义4、理解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5、理解课程实施的三种策略6、理解课程实施的四种模式7、理解新课程实施的主要策略与优势8、理解影响我国新课程实施的因素9、理解完善新课程实施的若干对策第八章课程评价1、识记课程评价的含义2、理解课程评价的对象3、理解课程评价的功能4、理解课程评价的方法5、识记按不同标准划分的课程评价的类型6、识记相对评价、绝对评价的含义7、识记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含义8、理解新课程评价观的基本要点第九章课程管理1、理解课程管理的内容2、理解课程管理的意义3、理解三种典型的课程行政管理模式4、理解四种学校课程管理模式5、应用:联系实际说明校本课程管理的程序6、应用:联系实际说明学校课程领导的职能第十章课程变革1、理解课程变革的影响因素2、理解当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3、理解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4、理解我国课程改革的意义二、《现代教学论基础教程》第一章教学意义1、理解教学价值的基本特性2、理解教学的意义第二章教学主体1、理解教师的角色2、理解学生的基本属性3、识记师生交往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属性4、理解师生教与学关系的基本内容5、理解建立新型师生伦理关系的策略6、理解形成积极师生情感关系的策略第三章教学目标1、理解历史上存在的几种教学目的论2、理解教学目标的功能3、理解布卢姆等人教学目标分类的三大领域及其基本内容4、应用:运用布卢姆等人的“教学目标分类学”制定教学目标5、理解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的基本内容6、理解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分类7、理解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8、应用:运用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与方法设计教学目标9、理解新课程的三维目标10、理解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第四章教学规律与原则1、理解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的异同2、理解教学相长性规律的内涵3、理解教学相长性规律的原则要求4、理解教学发展性规律的内涵5、理解教学发展性规律的原则要求6、理解教学教育性规律的内涵7、理解教学教育性规律的原则要求第五章教学内容1、识记教学内容的含义2、理解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3、理解教学内容组织的几对基本关系4、理解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基本环节5、识记教科书的含义6、理解教科书编写的基本要求7、理解“教教科书”与“用教科书教”的区别8、理解“用教科书教”的适度空间第六章教学组织形式1、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作用2、理解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类型3、应用:结合实际说明如何选择教学组织形式4、识记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5、理解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6、识记课的类型和结构7、理解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8、理解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动态9、理解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及其基本内容第七章教学方法1、理解教学方法的含义2、理解教学方法的特点3、理解教学方法的意义4、理解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5、识记我国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的类型、功能及其应用要求6、应用:结合实际说明如何运用中小学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7、理解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指导思想8、理解何谓适当的教学方法及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8、理解运用教学方法的原则第八章教学手段1、理解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2、理解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学理论的影响3、理解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点与局限4、理解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5、应用:结合实际说明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手段第八章教学模式1、理解教学模式的结构2、理解教学模式的特点3、应用:结合实际说明程序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模式、发现学习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的运用4、理解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及其优缺点5、应用:结合实际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几种教学模式的运用6、应用:结合实际说明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7、理解教学模式建构的原则8、理解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趋势第十章教学评价1、理解教学评价的内涵2、理解布卢姆划分的教学评价类型及其应用3、理解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法4、理解当代教学评价发展的特点5、应用:结合实际分析当前考试评价存在的问题第十一章教学艺术1、理解教学中认识与情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共性与个性几对范畴2、理解形象性教学的要求3、理解形象性教学的目的4、理解情感性教学的要求5、理解情感性教学的目的6、理解创造性教学的表现5、理解创造性教学的目的第十二章教学改革1、理解新课程的教学观2、理解新课程的学习观3、应用:结合实际分析新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考核说明考试形式:开卷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题型比例:填空题10%;名词解释20%;简答题30%;论述题24%;材料分析题16%认知层次比例:识记20%;理解60%;应用20%标准样卷福建师范大学 年 月成人学位考试试卷( 卷)生 信 息 栏 ______ 专业 姓名______ 学号_____装 订 线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 小学课程论与教学论 考试用时: 120 分钟一、填空(每空1分,共10空,计10分)1、1918年美国课程理论家博比特的 一书出版,标志着课程论的诞生。

2、新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 、 三个维度。

3、新课程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由领域、 、 三个层次构成。

4、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备课、 、 三个环节。

5、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独立性、 、 、 、体验性、问题性和创新性等八个基本特性。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题,计20分)1、课程资源2、综合课程3、教学模式4、校本课程三、简答(每题6分,共5题,计30分)1、简述教学发展性规律的原则要求。

2、简述我国课程改革的意义。

3、简述当代教学评价的发展特点。

4、简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5、简述当代教师的专业角色。

四、论述(每题12分,共2题,计24分)1、试论新课程的教学观。

2、试论“课程是经验”。

五、材料分析(本大题共16分)阅读分析下列材料,结合教学现实,阐述你对小学教学目的的看法。

第十名现象1989年,杭州市天长小学周武老师参加了该校七二届一班的小学同学聚会,他曾经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

在聚会中,周老师发现,那些业绩突出者大都是当年不起眼的学生,相反,当年老师们很喜欢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

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为什么尖子生没有按照当初的预想发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的学生长大后竟能脱颖而出呢?他决定揭开这个谜。

他花了十年的时间,对天长小学700多名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

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有一些小学时期的尖子生比较稳定地保持住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却有相当一部分的尖子生在进入中学后没能保持住原有的名次,而“淡出”优秀之列,有的甚至还一滑再滑。

相反,一些在小学时期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很多都在中学后开始进入上等生或尖子生的行列。

周武在充分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在过去,学校的老师和家 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给孩子们拉榜排名,以便知道每一个学生在班里所占的名次。

而家长们则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三名” 或“前五名”,搞得他们压力很大。

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约制,反而束缚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的“好孩子”,一些好的个性也会被束缚。

另外,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学习上的独立性。

因此后来就不适应中学相对较为“松散”的教学方法。

这是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淡出”优秀行列的主要原因。

与此相反的是,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优秀的,但是他们大都比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而且由于不大被老师注意,因此其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