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角色变化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角色变化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在心理学中,角色是指不同性别、年龄、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一整套为社会所期望的社会行为模式,它反映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和各种人际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每个不同的角色都按照其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情境,遵循社会对角色的期望去作为。

老年人的角色变化,包括:他们已经从原有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即使他们还在工作,从社会整体看,也属于发挥余热的从属地位;他们的经济收入较以前减少,随物价的上涨,实际收入越来越低,在经济上可能还得依赖他人;由过去的紧张工作转变为有大量的闲暇时间;精力、体力不如从前,处于逐渐弱化的趋势;由管教、抚养子女的义务中解放出来,而逐渐进入需要第二代帮助的阶段,等等。老年人的心理和行为都需要适应这种变化,才能顺利渡过老年期。

8.1角色变化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人在一生中不断地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是指具有明显老年人特点的心理问题。尽管如此,这也仅是部分老年人出现的问题,适应能力强的人不存在这类问题。另外,不同职业、不同地位的老年人对于角色变化的心理反应也是存在差别的。面对退休,普通工人的心理落差就不会比有职有权的人更大,而文化水平高的人群相对于文化水平低的人群,则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面临的变

化,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变化、开拓新的生活。所以,这里主要涉及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一些问题。

8.1.1去势焦虑

焦虑是一种心理上的紧张状态。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在高度焦虑状态下会分泌出较多的睾脂酮和氧茎皮脂酮,这两种物质都容易导致心脏病,长期焦虑会使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失调,降低免疫能力。去势焦虑指的是随着老年人即将或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而产生的种种不适应的心理紧张状态。

古代一些豁达的大诗人在感悟到人老时也不免有感伤之词。陶渊明有诗:"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李白诗云:"朱颜君未老,白发我先秋";杜甫感叹曰:"百年秋已半,九日意兼悲";杜牧说:"满眼青山未得过,镜中无那鬓丝何。"其实,老是自然规律。怕老有害于身心健康,不怕老有益于身心健康。

去势焦虑会使人产生无力感、无用感、无助感和无望感。

无力感

人的生命历程和整个社会就像接力赛跑,前面的人必须让位于后

来者。有的人不肯放弃自己原有的社会角色,而又深感无力抗拒时,就会心情沮丧。时有老年人感叹说:没办法啊!咱是干不了了,让年轻人去干吧。有时并不是你干不了,也不是你干得不好,只是自然法则和社会运行规律迫使你不得不让位。

无用感

有的人认为退休就成了社会的废人,没用了,更有一些过去掌有职权的人,退下来后感到世态炎凉,过去人们前呼后拥地找他是因为他有用,现在则无用了,心理很不平衡。

无助感

老年人离开原来的工作环境如果不能及时拓展新的生活圈子,把自己关在家里,会产生孤独、无助感。

无望感

退休后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和生活,再加上身体不好,就会感到生活没有情趣、没有希望。

有一位68岁的老先生,他因精通业务,退休后到一家公司任"高

级顾问"。因此,有种优越感。可最近,他"补差"的那个单位由于人际关系问题,突然把他裁下来了。他非常沮丧,想到劳动仲裁部门去告那家公司,但因他这个"高级顾问"的聘书根本没有合同保障,所以只好作罢。但焦虑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人很快消瘦下来。工作者帮助他调整思路,使他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个高级"打工仔",人家有权随时解聘他,并指导他重新安排好生活,使他很快摆脱了去势焦虑。

8.1.2消极人格变化

人格又称个性,体现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是人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稳定性、倾向性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是经由多层次、多侧面,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结构而成的整体。人格层次包括:⑴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特征,即能力;⑵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⑶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即性格;⑷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是错综复杂交互联系,有机构成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人的生活环境、文化素质、社会地位、自然生理特征、心理状态、年龄变化和身体健康都会对人格特征产生某种影响,人格中具有核心意义的成分,如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也会随着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生存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人格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协调,人的行为就是正常的;如果失调,就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心理不健康和行为不正常;如果存在着严重的人格障碍,就会表现出人格变态、人格分

裂和多重人格的问题。

老年人的人格发展往往呈两极性变化。许多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人格日益走向成熟,如稳重、深思熟虑、关心事物的本质、宽厚、豁达等等。而有的人则因为不能很好地适应老年期的一系列变化,导致人格发生消极的变化,体现了自我中心、脱离现实生活等不健康倾向。一些老年人,在以往的生活中就存在着某种人格方面的缺陷、不足或倾向,如:凡事总是争强好胜、好高骛远、忙忙碌碌,雄心勃勃而常感到时间紧迫和事业的压力;追求尽善尽美、僵化教条;受暗示性强、过分依赖、思想幼稚;过分克制、喜怒不形于色使情绪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自私吝啬、斤斤计较、猜疑冷漠、妒忌心强、心胸狭隘;固执任性、自以为是、保守封闭;多愁善感、忧郁寡欢、敏感多疑、自悲自弃、怨天尤人、心烦易怒,苦闷压抑等等。这些人格缺陷由于存在程度的不同,也许在过去的生活中表现并不突出,没有对自身的发展构成明显的影响。可是,随着自身社会角色、身体状况等方面的变化,有些老年人不能顺利地适应生活的变化,挫折状态导致原有的人格问题向消极方向发展,影响了其老年生活的质量。

老年人人格的消极变化和不健康心态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如:疑心重重,总怀疑别人在背后捣鬼;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他事漠不关心;闭关自守,拒绝与他人交往、交友;我行我素,倚

老卖老,说话办事从不考虑他人感受;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自制力差,情绪激惹性强,喜怒哀乐,一触即发;嫉妒心强,多疑猜忌,不希望别人比自己好;自卑压抑,悲观失望,情绪忧郁,生活中没有乐趣和希望;斤斤计较,常因区区小事而与他人发生争执。

老年人人格中的不健康变化必然会妨碍他们的社会适应,应当进行积极调整。由于在前面第五章中谈到了"制怒"、"防忧"、"去疑"、"戒固"等问题,因此,在这里只谈老年人的嫉妒问题。其他问题,在其它部分中分别涉及。

嫉妒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病态心理。只有那种从内心感到自己不如人的人,才会妒心横生。嫉妒是软弱、失落的表现。培根说:"嫉妒总是与我的比较俱来的,没有比较的地方就没有嫉妒。"而社会生活中的差别,总会让人进行自觉的比较。如果总是站在个人的角度去进行比较,那就必然产生失落、嫉妒和怨恨不满。

有位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有相当一批老年人不能以健全的态度对待年轻人,这对老年期的适应是很不利的。老年人由于自身境遇变化而产生失落感、无力感、无望感等,对生活产生不满,对年轻人产生嫉妒和怨恨的心理。

国外一位心理学家指出:怨恨是老年人不适应状态的典型的多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