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角三角函数.1.2锐角三角函数-第2课时-课时
锐角三角函数(第2课时)(课件)九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
c
sin
A
=
∠A的对边
斜边
斜边
a =c
b
A
c
cos
A
=
∠A的邻边
斜边
=
b c
斜边
b邻 A 边
谢谢~
B1 A1
B2 A1
B1 A1
B2 A1
B1
(3)如果改变B2在梯子A1B1上的位置呢?
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B2
(4)如果改变梯子A1B1的倾斜角的大小呢?
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C1 C2
A1
探究新知
(1)Rt△B1A1C1 ∽ Rt△B2A1C2.
(2)相等
∵ Rt△B1A1C1 ∽ Rt△B2A1C2,
=
a c
tan A a a c sin A b c b cos A
若∠A+∠B=90°;一个 锐角的正弦等于它余角的余 弦,sinA=cosB;一个锐角的 余弦等于它余角的正弦;
cosA=sinB.
探究新知
锐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
(1)同一个角:①商的关系:tanA= sin A ;②平方
关系:sin2A+cos2A=1.
A
B
斜边
∠A的对边
┌ ∠A的邻边 C
结论:在Rt△ABC中,如果锐角A确定,那么∠A的对边与 斜边的比, ∠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也随之确定.
探究新知
核心知识点一: 正弦、余弦的定义
想一想:如图.
(1)直角三角形A1B1C1和直角三角形A1B2C2有什么关系?
(2)A1C1 和 A1C2 有什么关系? B1C1 和 B2C2 呢?
探究新知
• 定义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sinA,cosA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的,∠A是锐角(注意数形结合,构 造直角三角形). 2.sinA,cosA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分别表示∠A的正弦,余弦 (习惯省去 “∠”号). 3.sinA,cosA 是一个比值,是直角边与斜边之比.注意比的顺序
《锐角三角函数(2)》名师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
28.1 锐角三角函数 第二课时(刘佳)一、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通过锐角三角函数---余弦、正切的学习,初步形成基本的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推理能力. 2.学习目标(1)1.1.1理解余弦、正切及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2)1.1.2能熟练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行有关计算 (3)1.1.3理解并掌握互余两角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4)1.1.4理解并掌握同角三角函数间关系 3.学习重点熟练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行有关计算4.学习难点互余两角和同角的三角函数关系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任务1 阅读教材P64-P65,思考:什么是余弦? 任务2 阅读教材P64-P65,思考:什么是正切? 2.预习自测 一、选择题1.如图,在Rt△ABC 中,CD 是斜边AB 上的中线,若CD =5,AC =6,则cos B 的值是( ) A. 34 B.35 C.43 D. 45 答案: D解析:Rt△ABC 中,CD 是斜边AB 上的中线,所以CD =AD =BD =5,所以AB =10,因为AC =6,据勾股定理可得BC =8,所以cos B =45.故选D.2.在Rt△ABC 中,5sin 13C 90A ∠==,,则tan B 的值为( ) A.1213 B.512 C.1312 D.125答案:D解析:Rt△ABC 中,设a =x 5,则x c 13=,x b 12=,所以tan B 512=.故选D.3.在Rt△ABC 中,ACB 90∠=,CD 是斜边AB 上的高,8,15BC AC ==,设BCD α∠=,则cos α的值为( ) A.87B.78C.817D.1517答案:D解析:据勾股定理可知,AB 17=,ABC 111581722CD S ∆=⨯⨯=⨯⨯,所以17120=CD ,所以cos α1517=.故选D. (二)课堂设计 1.知识回顾(1)正弦的概念:在Rt △ABC 中,∠C=90°,我们把锐角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即ABBCA A =∠=斜边的对边sin .(2)函数的概念:设在某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y ,如果对于x 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称y 是x 的函数,x 叫做自变量. (3)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问题探究问题探究一●活动一 类比正弦,得出结论复习思考:在Rt△ABC 中,∠C=90o ,当锐角A 确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就随之确定.此时,其他边之间的比是否也确定了呢?如图:Rt △ABC 与Rt △A ´B ´C ´,∠C=∠C ´=90o,∠A=∠A ´=α,那么AC AB 与''''AC A B 、BCAC与''''B C AC 有什么关系?分析:由于∠C=∠C´=90o ,∠A=∠A´=α,所以Rt△ABC∽Rt△A´B ´C ´,则''''AC ABAC A B=,即''''AC AC AB A B =同理,''''BC B C AC AC=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 的大小确定时,∠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A 的对边与邻C ´´ C BB ´A边的比也分别是确定的.我们把锐角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 cosA,即cosA==b c把∠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的正切.记作tanA,即tanA==a b●活动二函数思想,理论提升思考:sinA是A的函数吗?分析:对于锐角A的每一个确定的值,sinA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所以sinA是A的函数.同理,cosA、tanA也是A的函数.定义:锐角A的正弦,余弦,正切都叫做∠A的锐角三角函数.问题探究二●活动一初步运用,简单求值例1.如图,在Rt△ABC中,∠C=90°,BC=6,sinA=35,求cosA、tanB的值.【知识点:三角函数概念,勾股定理;数学思想:数形结合】详解:sinA=BCAB =35,BC=6,∴AB=5610sin3BCA=⨯=又,∴cosA=ACAB =45,tanB=ACBC=43.点拨:在直角三角形中,只要已知任意两条边、或者一边和一锐角三角函数,都可根据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进而求出所有锐角三角函数值.例2.如图,在△ABC中,AD⊥BC,垂足是D,BC=14,AD=12,tan∠BAD=34,求sinC的值.【知识点:三角函数概念,勾股定理;数学思想:数形结合】详解:∵AD⊥BC,∴tan∠BAD=BD AD .∵tan∠BAD=34,AD=12,∴34=BD12.∴BD=9.∴CD=BC-BD=14-9=5.∴在Rt△ADC中,AC=AD2+CD2=122+52=13.∴sin C=ADAC=1213.点拨:在求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中,三角函数是解题的突破口,由已知三角函数求得相应线段长,进而求出未知三角函数.问题探究三 互余两角的三角函数之间有什么关系?重点、难点知识★▲●活动一观察思考,归纳总结互余两角之间的三角函数有怎样的关系呢?如图,在Rt △ABC 中,∠C =90°.=A sin ()(),()()=B cos ,则B A cos ____sin ; B sin =()(),=A cos ()(),则A cos ____B sin ; A tan =()(),B tan =()(),则____tan tan =⋅B A . 归纳结论:若βα、为锐角,且090=+βα,则___sin =α,___sin =β,___tan tan =⋅βα. 问题探究四 同角的三角函数之间有什么关系?重点、难点知识★▲●活动一观察思考,归纳总结 同角三角函数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如图,在Rt △ABC 中,∠C =90°.归纳结论:若0°<α<90°,则①平方关系:1cos sin 22=+αα;②弦切关系:αααcos sin tan =. 3.课堂总结【知识梳理】(1)在Rt △ABC 中,∠C=90°,我们把锐角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记作cosA=b c ;把锐角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切,记作tanA=ab.(2)锐角A 的正弦,余弦,正切都叫做∠A 的锐角三角函数. (3)若90A B ∠+∠=,则sin A =cos B ,sin B =cos A (4)22sin cos 1A A +=,sin tan cos AA A=【重难点突破】(1)求解三角函数基本计算,找准角的对边、邻边是关键.(2)在求解三角函数问题时,要灵活运用公式,将求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问题转化成求另外一个角的三角函数或这个角的其他三角函数. 4.随堂检测 一、选择题1.在直角三角形中,各边的长度都扩大5倍,则锐角A 的三角函数值( )A.也扩大3倍B.缩小为原来的15C.都不变D.有的扩大,有的缩小 答案: C解析:∠A 、∠B 、∠C 所对应的边分别为a 、b 、c,sinB=b/a,当该直角三角形的各边长都扩大5倍后,sinB=5b/5a=b/a ,所以答案为C. 【知识点:三角函数概念】2.在ABC ∆Rt 中,︒=∠90C ,如果4=AB ,2=BC ,则B cos 等于( )A .12 B .2 C D .1 答案:A解析:在ABC ∆Rt 中,B cos 21==AB BC .故选A. 【知识点:三角函数概念,勾股定理;数学思想:数形结合】3.在△ABC 中,AB=5,BC=6,B 为锐角且sinB=35,则∠C 的正切值等于( )A .56B .32C 答案:B解析:过A 作AD ⊥BC 于D ,在Rt △ABD 中,因为B 为锐角且sinB=35,所以AD=3,据勾股定理可得:BD=4,所以DC=2,tanC 23==DC AD .故选B. 【知识点:三角函数概念,勾股定理;数学思想:数形结合】 二、填空题4.sin 259°+sin 231°的值是_______. 答案:1解析:sin 259°+sin 231°= sin 259°+cos 259°=1 【知识点:同角与互余两角的三角函数】5.在ABC ∆中,90C ∠=,2sin 5A =,则cos A =______,sin B =______,tan A =______.答案:521 、521 、21212 解析:设AB 2125===AC CB ,,则,所以cos A =521,sin B =521,tan A =21212.【知识点:三角函数概念,勾股定理】。
(课件)1.2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2)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1.(3分)用计算器求tanA=0.5234中的锐角A(精确到1°)时,按键
顺序正确的是 (C )
A. tan 0 ·5 2 3 4 =
B. 0 ·5 2 3 4 = SHIFT tan
C. SHIFT tan 0 ·5 2 3 4 =
D. tan SHIFT 0 ·5 2 3 4 =
(1)sin α=0.4511
shift sin 0 . 4 5 1 1 = 0'''
(2)cos α=0.7857
shift cos 0 . 7 8 5 7 = 0'''
(3)tan α=1.4036
shift tan 1 . 4 0 3 6 = 0'''
提示:上表的显示结果是以度为 单位的,再按 0''' 键即可显示以“度, 分,秒”为单位的结果.
7.如图,工件上有一V型槽,测得它的上口宽20mm, 深19.2mm.求V型角(∠ACB)的大小(结果精确到 10 ).
解 :Q tan ∠ACD AD 10 0 .5208 ,
CD 19 . 2
∴∠ACD≈27.50 .
∴∠ACB=2∠ACD≈2×27.50 =550.
∴V型角的大小约550.
2
∠A= 450
cos A 1 2
∠A= 600 cos A
2 2
∠A=
450 cos A
3 2
∠A= 300
tan A 3 3
∠A= 300 tan A 3 ∠A= 600
tan A 1 ∠A= 450
1.sin700= 0.9397
1.1 锐角三角函数 第2课时(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九下
第2课时正弦、余弦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正弦、余弦及三角函数的意义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能够用sin A,cos 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与斜边的比,能够用正弦、余弦进行简单的计算.1.体验数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习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1.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2.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让他们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重点】1.理解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的意义,并能举例说明.2.能用sin A,cos A表示直角三角形两边的比.3.能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难点】类比正切,用函数思想理解正弦和余弦.【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复习tan A的定义以及利用tan A表示直角三角形两边比的方法.导入一:如图所示,AC是旗杆AB的一根拉线,测得AB=6m,∠ACB=α,同学们,你能用α表示出拉线AC的长度吗?【问题】边AB和AC分别是∠ACB的什么边?和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正切一样吗?[设计意图]通过与正切的对比,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体会类比思想的重要性.导入二:课件出示:如图所示,我们在上一节课学习了直角三角形中的一种边与角之间的关系——正切.由正切定义我们知道正切是一个比值,并且得出了当Rt△ABC中的一个锐角A确定时,其对边与邻边的比值便随之确定.【问题】此时,其他边之间的比值也确定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的正切后,开门见山,直入正题,让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过渡语]在直角三角形ABC中,除了两条直角边的比之外,还有没有利用其他边的比值来表示梯子AB的倾斜程度的情况呢?问题1课件出示:如图所示,在直角三角形中,除了两直角边的比值外还有其他边之间的比值吗?生观察后思考得出:还可以用直角边比斜边或斜边比直角边.(这里学生可能会提到多种情况,只要学生回答的有道理就予以肯定和表扬)教师引导:如果以∠A为例,总结一下共有几种情况.【学生活动】同伴交流,总结归纳出两种类型:对边与斜边的比、邻边与斜边的比.【教师点评】在Rt△ABC中,如果锐角A确定,那么∠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和邻边与斜边的比也随之确定.【师生活动】共同总结:∠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sine),记作sin A,即sin A=.∠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cosine ),记作cos A ,即cos A =.锐角A 的正弦、余弦和正切都是∠A 的三角函数.提示:当锐角A 变化时,相应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也随之变化.[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引导学生类比正切的概念总结出正弦、余弦及三角函数的概念,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想一想】在教材图1-3中,梯子的倾斜程度与sin A 和cos A 有关系吗?【教师活动】要求小组合作交流,统一答案.【学生活动】小组同学认真思考,热烈讨论,积极总结.思路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如图所示,AB =A 1B 1,在Rt△ABC 中,sin A =,在Rt△A 1B 1C 1中,sin A 1=.∵AB =A 1B 1,∴<,即sin A <sin A 1,∴梯子A 1B 1比梯子AB 陡.∴梯子的倾斜程度与sin A 有关系.sin A 的值越大,梯子越陡.正弦值也能反映梯子的倾斜程度.思路二学生互相交流,类比分析过程:cos A =,cos A 1=.∵AB =A 1B 1,∴>,即cos A >cos A 1,∴梯子的倾斜程度与cos A 也有关系.cos A 的值越小,梯子越陡.【师生总结】梯子的倾斜程度与sin A ,cos A 的关系:sin A 的值越大,梯子越陡;cos A 的值越小,梯子越陡.[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突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通过学生的参与、动手操作让学生学会“由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例2)如图所示,在Rt△ABC中,∠B=90°,AC=200,sin A=0.6,求BC的长.【师生活动】生独立解答,师巡视观察学生解题的情况,随时进行指导.解:在Rt△ABC中,∵sin A=,即=0.6,∴BC=200×0.6=120.想一想:你还能求出cos A,sin C和cos C的值吗?生认真思考,独立写解题过程.代表展示:cos A=0.8,sin C=0.8,cos C=0.6.[设计意图]例题的安排既对学生学习的内容加以巩固,也让学生体会严谨的做题思路,并通过拓展得出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知识拓展]1.若∠A+∠B=90°,一个锐角的正弦等于它余角的余弦,sin A=cos B;一个锐角的余弦等于它余角的正弦,cos A=sin B.2.锐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1)同一个角:①商的关系:tan A=;②平方关系:sin2A+cos2A=1.(2)互余两角:若∠A+∠B=90°,则sin A=cos B,cos A=sin B.【做一做】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cos A=,AC=10,AB等于多少?sin B呢?【学生活动】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代表展示解题过程.代表展示:解:在Rt△ABC中,∵cos A===,∴AB==.∴sin B===.[设计意图]在学习前边知识的基础上,巩固运用正弦、余弦及正切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体验数形之间的联系,学习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三角函数的概念:正弦:sin A=.余弦:cos A=.锐角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都是∠A的三角函数.(2)梯子的倾斜度与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sin 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cos A的值越小,梯子越陡.(3)锐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1)同一个角:①商的关系:tan A=;②平方关系:sin2A+cos2A=1.(2)互余两角:若∠A+∠B=90°,则sin A=cos B,cos A=sin B.1.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AB=6,cos B=,则BC的长为()A.4B.2C.D.解析:∵cos B=,∴=.∵AB=6,∴CB=×6=4.故选A.2.在Rt△ABC中,∠C=90°,若cos A=,则tan B的值是()A.B. C. D.解析:∵在Rt△ABC中,∠C=90°,∴cos A=,tan B=,AC2+BC2=AB2.∵cos A=,∴设AC=2x(x>0),则AB=3x,BC=x,∴tan B==.故选A.3.如图所示,在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已知CD=2,AC=3,则sin B的值是.解析:∵在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CD=2,∴AB=2CD=4,∴sin B==.故填.4.如图所示,△ABC的顶点都在方格纸的格点上,则sin A=.解析:过C作CD⊥AB交AB的延长线于点D,如图所示,设小方格的边长为1,在Rt△ACD中,AC==2,∴sin A==.故填.5.如图所示,∠ACB=90°,DE⊥AB,垂足为点E,AB=10,BC=6,求∠BDE的三个三角函数值.解:∵∠C=∠BED=90°,∠B=∠B,∴△ACB∽△DEB,∴∠BDE=∠A,∴sin∠BDE=sin A=,cos∠BDE=cos A=,tan∠BDE=tan A=.第2课时1.三角函数的概念:(1)∠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即sin A=.∠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即cos A=.锐角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都是∠A的三角函数.2.梯子的倾斜度与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sin 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cos A的值越小,梯子越陡.一、教材作业【必做题】1.教材第6页随堂练习第1,2题.2.教材第6页习题1.2第1,2,3,4题.【选做题】教材第7页习题1.2第5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2015·温州中考)如图所示,在△ABC中,∠C=90°,AB=5,BC=3,则cos A的值是()A. B. C. D.2.(2015·广西中考)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AB=13,BC=12,则下列三角函数表示正确的是()A.sin A=B.cos A=C.tan A=D.tan B=3.在Rt△ABC中,∠ABC=90°,AB=3,BC=4,则sin A=.4.如图所示,在直角坐标系中,P是第一象限内的点,其坐标是(3,m),且OP与x轴正半轴的夹角α的正切值是,则sinα的值为.【能力提升】5.(2015·乐山中考)如图所示,已知△ABC的三个顶点均在格点上,则cos A的值为()A. B. C. D.6.在△ABC中,∠C=90°,BC=6,sin A=,则AB边的长是.7.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AB=10,sin A=,求BC的长和tan B的值.8.如图所示,在正方形ABCD中,M是AD的中点,BE=3AE.求sin∠ECM的值.【拓展探究】9.(2014·贺州中考)网格中的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ABC每个顶点都在网格的交点处,则sin A=.【答案与解析】1.D(解析:∵AB=5,BC=3,∴AC=4,∴cos A==.故选D.)2.A(解析:∵∠ACB=90°,AB=13,BC=12,∴AC===5.A,sin A==,故本选项正确;B,cos A==,故本选项错误;C,tan A==,故本选项错误;D,tan B==,故本选项错误.故选A.)3.(解析:首先由勾股定理求得斜边AC=5,然后由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知sin A=,最后将相关线段的长度代入计算即可.)4.(解析:如图所示,过点P作PE⊥x轴于点E,则可得OE=3,PE=m,在Rt△POE中,tanα==,解得m=4,则OP==5,故sinα=.)5.D(解析:过B点作BD⊥AC,如图所示,由勾股定理,得AB==,AD==2,∴cos A===.故选D.)6.9(解析:∵BC=6,sin A=,∴=,解得AB=9.故填9.)7.解:在Rt△ABC中,∠C=90°,AB=10,sin A==,∴BC=4,根据勾股定理,得AC==2,则tan B===.8.解:设AE=x(x>0),则BE=3x,BC=4x,AM=2x,CD=4x,∴CE==5x,EM==x,CM==2x,∴EM2+CM2=CE2,∴△CEM是直角三角形,∠EMC=90°,∴sin∠ECM===.9.(解析:如图所示,作AD⊥BC于D,CE⊥AB于E,由勾股定理得AB=AC=2,BC=2,AD=3,易知△ABC是等腰三角形,由面积相等可得BC·AD=AB·CE,∴CE==,∴sin∠CAE===.故填.)上节课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中的正切,所以这节课根据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了类比教学法,想唤起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会和了解,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运用直观教学,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和富有想象的过程,使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再是令人生畏的过程.用函数的观点理解正弦、余弦和正切,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为了更好地突破难点,在教学时发动学生及时进行讨论,产生的效果较好.在探讨梯子的倾斜程度与sin A和cos A的关系时,鼓励学生利用类比tan A的方法进行探究,可以比较直观地得出结论,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课堂练习题及检测题题量适中且有针对性,课后作业有分层,适合不同程度的同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究活动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处理梯子的倾斜度与三角函数的关系的问题时,时间安排的不是很科学,导致后面的例题以及做一做的处理稍显仓促.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时间,并且大部分的知识让学生利用类比tan A的方法进行自主探究.随堂练习(教材第6页)1.解:过A点作AD⊥BC,垂足为D,BD=BC=3,AD===4,∴sin B==,cos B==,tan B==.2.解:∵sin A=,∴AB===25,则AC===15,∴△ABC的周长=AB+BC+AC=25+20+15=60,△ABC的面积=AC·BC=×15×20=150.习题1.2(教材第6页)1.解:∵x==9=,∴sinα=cosβ==,cosα=sinβ==,tanα==,tanβ==.2.提示:倾斜角的正弦值、正切值越大,梯子越陡;倾斜角的余弦值越小,梯子越陡.3.解:如图所示,∵sin A=,cos B=,∴sin A=cos B.4.解:如图所示,∵CD是AB边上的中线,且CD=5,∴AB=2CD=10.∵BC=8,∴AC==6,∴sin A===.过点D作DE⊥AC于E,∵sin A=,∴DE=5sin A=4,∴AE==3,∴CE=6-3=3,∴sin∠ACD==,cos∠ACD==,tan∠ACD==.5.解:当∠BAC>90°时,CD=10,sin C=.当∠BAC<90°时,CD=16,sin C=.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类比上节课所学的正切的探究方法对正弦、余弦的知识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要及时进行总结,得出直角三角形中的三个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其突破方法就是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寻求它们之间的联系,而熟练运用三角函数进行相关的计算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当然和上节课一样,在探究的过程中数形结合思想和转化思想的运用可以使问题得以简化.容易混淆sin和cos的概念.在Rt△ABC中,∠C=90°,AB=3,BC=2,则cos A的值是.【错解】【错解分析】容易把sin A和cos A的概念颠倒而得出相反的结论.【正解】【正解分析】在Rt△ABC中,∠C=90°,AB=3,BC=2,∴AC==,∴cos A==.。
(课件)1.2 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
C.atan40°米 D.tan4a0°米
,第5题图)
6. 如图,根据图中已知数据,求
A
△ABC其余各边的长,各角的 a
度数和△ABC的面积.
Bα
β
C
2模型:
7. 如图,根据图中已知
A
数据,求AD.
你能得到作为“模型”的它给你
α
Ba
β
C
┌ D
带来的成功.
a
0.25×0.6249=0.156225,∵10秒钟电梯上升了20级,
∴小明上升的高度为:20×0.156225≈3.12米.
•1、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2022年3月5日星期六2022/3/52022/3/52022/3/5 •2、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 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人。2022年3月2022/3/52022/3/52022/3/53/5/2022 •3、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里没有窗户。2022/3/52022/3/5March 5, 2022 •4、享受阅读快乐,提高生活质量。2022/3/52022/3/52022/3/52022/3/5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B 45° A
30° C
30° 45°┌
体会这两个图形的 B 4cm C D “模型”作用.将会助 你登上希望的峰顶.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1.(4分)利用计算器求sin30°时,依次按键 sin 3 0 = ,则计 算器上显示的结果是 (A )
2022秋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锐角三角函数2正弦与余弦课件鲁教版五四制
1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 y=nx+ 2(n≠0)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 y=mx (m≠0)在第一象 限内的图象交于点 A,与 x 轴交于点 B,线段 OA =5,C 为 x 轴正半轴上一点,且 sin ∠AOC=45. (1)求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解:过点 A 作 AD⊥x 轴于点 D.∵sin ∠AOC=AODA=45,OA=5, ∴AD=4.则 DO= OA2-AD2=3. ∵点 A 在第一象限,∴点 A 坐标为(3,4).将 A(3,4)的坐标代入 y =mx ,解得 m=12,∴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y=1x2.将 A(3,4)的坐 标代入 y=nx+2,解得 n=23,∴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 y=23x+2.
cos A,所以 A 选项错误;因为 45°<∠A<90°,所
以∠B<45°,即∠A>∠B,所以 BC>AC,所以BACB
>AACB,即 sin A>cos A,所以 B 选项正确,D 选项
错误;tan A=ABCC>1,sin A<1,所以 C 选项错误.
12.已知x=cos α(α为锐角)满足方程2x2-5x+2=0,
13.【中考•潍坊】如图,点M是正方形ABCD边CD上 一点,连接AM,作DE⊥AM于点E,BF⊥AM于 点F,连接BE.
(1)求证:AE=BF; 解:证明:∵∠BAF+∠DAE=90°,∠ADE+ ∠DAE=90°,∴∠BAF=∠ADE. 在△ DEA 和△ AFB 中,∠∠ADDEEA==∠∠BAAFFB,,
(2)求△ABC的三边长.
解:∵△ABC 是直角三角形,∴sin A=ac. 将其代入 9c=25asin A,得 9c=25a·ac,∴9c2=25a2.
∴3c=5a.∴c=53a.∴b= c2-a2= 53a2-a2=43a. 将 b=43a,c=53a 代入 a+b=c+4,解得 a=6. ∴b=43×6=8,c=53×6=10,即△ 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 6,8,10.
九年级数学下册《锐角三角函数》第2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下册《锐角三角函数》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第一节的内容, 共两课时。
本设计是第二课时。
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正切的基础上, 进一步通过探究发现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与斜边之间存在的关系。
从教材中可以看到, 其中渗透着数学核心素养如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等数学思想, 是本节课的数学本质。
二、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通过前一节课学习的有关正切的知识, 学生已获得一定的探究方法,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这为本节课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铺垫。
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进行类比学习, 进一步探究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上一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历过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形成数学知识, 并建立起数学建模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模式, 而且获得了探究数学问题过程中采用合适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 同时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交流的能力, 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铺垫。
三、教学任务本节共分2个课时, 这是第2课时, 主要内容是进一步通过探究发现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与斜边之间存在的关系, 并利用这种关系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本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1、探索并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正弦、余弦, 理解锐角的正弦与余弦和梯子倾斜程度的关系。
2、能够用正弦、余弦进行简单的计算,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经历类比、猜想等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2、在课堂上落实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的思想, 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有用的数学, 同时体会数学学科的一些核心素养, 如数学抽象、数学建模对研究问题时的引领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正弦、余弦的定义,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23.1锐角的三角函数(第2课时) 30 45 60 角的三角函数值 课件
课堂 小结
•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w 1、特殊角30°、45°、60°角的三个三 角函数值;
w 2、注意30°、60°角的函数值的区别; w 3、任意一个锐角的正(余)弦值,等于
它的余角的余(正)弦值。
独立 作业
布置作业
教材P122页习题第1题、第5题; 同步练习。
结束寄语
下课了!
• 在数学领域中,重视学习的过程比重视学习的结 果更为重要.
(2)已知sinB=√3/2,则锐角B=____;
(3)已知∠ A为锐角,cosA=1/2,则∠A=____;
4 2si2n 300 co 26s00 2co 24s0.5
2
w老师期望:只要勇敢地走向黑板来展示自己,就是 英雄!
回顾与思考
互余两角之间的三角函数关系
w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A+∠B=900.
w(4)sin450,sin600等于多少?
w(5)cos450,cos600等于多少? w(6)tan450,tan600等于多少?
30022ຫໍສະໝຸດ 45013
450 ┌ 600 ┌
w老师期望:
1
1
w你能对伴随九个学年的这副三角尺所具有的
功能来个重新认识和评价.
w根据上面的计算,完成下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表>
w一个锐角的正弦,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
B
(或一个锐角的余弦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
c
sin A a , cos A b ,
c
c
A
sin B b , cos B a ,
c
c
a
┌
b
C
回顾与思考
互余两角之间的三角函数关系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第2课时)课件
多少?(如下图所示)
在Rt△ABC中,
sinA=
∠A是多少度呢?
前面我们学习了特殊角30°,45°,60°的三角函
数值,一些非特殊角(如17°56°89°等)的三角函数
值又怎么求呢?
这一节课我们就学习借助计算器来完成这个任务.
获取新知
一起探究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度,要用到sin,cos,tan的
第1章 解直角三角形
1.2 第2课时 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2)
特殊角三角函数值
三角函数
角 度
0°
3 0° 45 ° 6 0° 9 0°
sinα
0
1
2
2
2
3
2
1
cosα
1
3
2
2
2
1
2
0
tanα
0
3
3
1
3
不存在
cotα
不存在
3
1
3
3
0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小轿车越来越多,为
了交通安全及方便行人推车过天桥,某市政府要在10 m高
∴∠AOC=5044’21.01”∴∠AOB≈11.480
⌒ 11.48×1000π
≈200.3(m).
∴AB=
180
答:弯道长约为200.3m.
随堂演练
20020'4"
1.(1)sinA=0.3475 ,则A=
(精确到1")
(2)cosA=0.4273,则A= 64042'13"
(精确到1")
3
(1)sinβ=0.4511.(2)cosβ=0.7875. (3)
锐角三角函数(第2课时)教案 2022—2023学年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
28.1 锐角三角函数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类比正弦函数,理解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定义,进而得到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2.能灵活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进行相关运算.【过程与方法】通过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函数,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推理能力.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2课时共4课时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余弦、正切概念,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直角边之比是固定值.【教学难点】熟练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行有关计算.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三角尺、直尺等.学生:三角尺、铅笔.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如图,在Rt△ABC中,∠C=90°.当∠A确定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就确定,此时,其他边之间的比是否也确定呢?(二)探索新知知识点一余弦的定义如图,△ABC和△DEF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A=∠D,∠C=∠F=90°,则AC DF=成立吗?为什么?(出示课件4)AB DE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出示课件5)∵∠A=∠D,∠C=∠F=90°,∴∠B=∠E.从而sinB=sinE,因此AC DF=.AB DE教师归纳:(出示课件6)在有一个锐角相等的所有直角三角形中,这个锐角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常数,与直角三角形的大小无关.如下图所示,在直角三角形中,我们把锐角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记作cosA ,即cosA=.A b c∠=的邻边斜边教师强调:从上述探究和证明过程,可以得到互余两角的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对于任意锐角α,有cos α=sin(90°-α),或sin α=cos(90°-α).(出示课件7)出示课件8,教师对照正弦、余弦的定义,对两个概念注意事项加以强调:1.sinA 、cosA 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的,∠A 是锐角(注意数形结合,构造直角三角形).2.sinA 、cosA 是一个比值(数值).3.sinA 、cosA 的大小只与∠A 的大小有关,而与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无关.出示课件9,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教师订正.知识点二 正切的定义如图,△ABC 和△DEF 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A=∠D ,∠C=∠F=90°,则BC EF AC DF=成立吗?为什么?(出示课件10)学生自主证明,一生板演,教师巡视,并用多媒体展示. 证明:∵∠C=∠F=90°,∠A=∠D ,∴Rt △ABC ∽Rt △DEF. ∴BC AC EF DF =, 即BC EF AC DF=. 教师问:当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大小确定时,其对边与邻边比值也是唯一确定的吗?(出示课件11)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总结: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 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是一个固定值.(出示课件12)如图:在Rt △ABC 中,∠C =90°,我们把锐角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切,记作tanA.即tanA=a .A A b∠=∠的对边的邻边出示课件14,教师问:如果两个角互余,那么这两个角的正切值有什么关系?学生答:互为倒数.教师问:锐角A 的正切值可以等于1吗?为什么?可以大于1吗?学生答:锐角A 的正切值可以等于1;当a=b 时;可以大于1,当a >b 时.出示课件15,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教师订正.知识点三 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出示课件16:锐角A 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统称∠A 的锐角三角函数.考点1 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求锐角三角函数的值.例 如图,△ABC 中,∠C=90°,AB=10,BC=6,求sinA ,cosA ,tanA 的值.(出示课件17)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解:由勾股定理,得2222=106AC AB BC --, 因此,63sin ==105BC A AB =, 84cos 105AC A AB ,===63tan ==.84BC A AC = 师生共同总结:已知直角三角形中的两条边求锐角三角函数值的一般思路是:当所涉及的边是已知时,直接利用定义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当所涉及的边是未知时,可考虑运用勾股定理的知识求得边的长度,然后根据定义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出示课件18)出示课件19,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教师订正.考点2 已知一边及一锐角三角函数值求函数值.例 如图,在Rt △ABC 中,∠C=90°,BC=6,3sin 5A =,求cosA,tanB 的值.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解:∵在Rt △ABC 中,sin BC A AB=, ∴5610sin 3BC AB A =⨯==. 又22221068AC AB BC =-=-=, ∴4cos 5AC A AB ==,4tan .3AC B BC == 教师强调: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已知一边长及一个锐角的某个三角函数值,即可求出其它的所有锐角三角函数值.出示课件21,学生独立思考后一生板演,教师订正.(三) 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2-28)练习课件22-28相应题目,约用时15分钟。
【教育资料】浙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1.2 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 第2课时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锐角的度数随堂
1.2__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__第2课时已知三角函数值求锐角的度数1.∠A满足cos A=12,利用计算器求∠A时,依次按键SHIFT cos(1÷2)=,则计算器上显示的结果是(C)A.30 B.45C.60 D.752.若∠A是锐角,且cos A=tan30°,则(C)A.0°<∠A<30°B.30°<∠A<45°C.45°<∠A<60°D.60°<∠A<90°【解析】由cos A=tan30°≈0.577 4可得∠A≈55°,∴45°<∠A<60°.故选C.3.已知cos A·sin30°=34,则∠A为(A)A.30°B.45°C.60°D.75°【解析】由题意,得cos A×12=34,∴cos A=32,∴∠A=30°.故选A.4.已知cos A=22,且∠A为锐角,那么sin2A+tan2A=(B)A.1 B.3 2C.2 D. 2【解析】由cos A=22,得∠A=45°,∴sin2A+tan2A=12+1=32.故选B.5.已知tan A=0.301 4,用计算器求锐角A,可以按照下面方法操作:依次按键SHIFT tan,然后输入函数值0.301 4,得到∠A≈__17°__(精确到1°).6.如图1-2-8,有一滑梯AB,其水平宽度AC为5.3 m,铅直高度BC为2.8 m,则∠A的度数约为__27.8°__(用科学计算器计算,结果精确到0.1°).图1-2-8【解析】tan A=2.85.3≈0.528 3,利用计算器求角度可知∠A≈27.8°.7.如图1-2-9,在△ABC中,AB=8,AC=9,∠A=48°.求:图1-2-9(1)AB边上的高线(精确到0.01);(2)∠B的度数(精确到1′).解:(1)如答图,过点C作AB边上的高线CH,垂足为H.第7题答图∵在Rt△ACH中,sin A=CH AC,∴CH=AC·sin A=9sin48°≈6.69;(2)∵在Rt△ACH中,cos A=AH AC,∴AH=AC·cos A=9cos48°,∴在Rt△BCH中,tan B=CHBH=CHAB-AH=9sin48°8-9cos48°≈3.382,∴∠B≈73°52′.8.若用三根长度分别为8,8,6的木条做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各个角的大小分别为多少(精确到1′)?解:如答图,根据题意,作△ABC,AB=AC=8,BC=6.第8题答图过点A作AD⊥BC于点D,则BD=CD=3.∴cos B=BDBA=38,∴∠B≈67°59′,∴∠C≈67°59′,∠A≈44°2′.9.如图1-2-10是一晒衣架的侧面示意图,立杆AB,CD相交于点O,B,D 两点立于地面,经测量:OE=OF=34 cm,现将晒衣架完全稳固张开,扣链EF 成一条线段,且EF=32 cm,求扣链EF与立杆AB的夹角∠OEF的度数(精确到0.1°).图1-2-10 第9题答图解:如答图,过点O 作OM ⊥EF 于点M ,则EM =16 cm.在Rt △OEM 中,∵∠OME =90°,∴cos ∠OEF =EM OE =1634≈0.470 6,∴∠OEF ≈61.9°.10.如图1-2-11是一张简易活动餐桌,测得OA =OB =30 cm ,OC =OD =50 cm ,现要求桌面离地面的高度为40 cm ,那么两条桌脚的张角∠COD 的度数大小应为( B )A .100°B .120°C .135°D .150°图1-2-11 第10题答图【解析】 如答图,过点O 作高线MN ,交AB 于点M ,交CD 于点N .设OM =x ,有x 40-x=3050,∴x =15, ∴cos ∠MOB =OM OB =1530=12,∴∠MOB =60°, ∴∠COD =∠AOB =120°.故选B.11.如图1-2-12,在矩形ABCD 中,若AD =1,AB =3,则该矩形的两条对角线所成的锐角是( C )图1-2-12A .30°B .45°C .60°D .75°12.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20 cm ,面积为1003 3 cm 2,则顶角为__120__度.第12题答图【解析】 如答图,作等腰三角形ABC 的高线AD ,有BD =12BC =10(cm).又∵12BC ·AD =10033,∴ 12×20×AD =10033,解得AD =1033,∴tan ∠BAD =BD AD =101033=3,∴∠BAD =60°,∴∠BAC =120°.13.小红将笔记本电脑水平放置在桌子上,显示屏OB 与底板OA 所在水平线的夹角为120°时,感觉最舒适(如图1-2-13①),侧面示意图为图②,使用时为了散热,她在底板下垫入散热架ACO′后,电脑转到AO′B′位置(如图③),侧面示意图为图④.已知OA=OB=24 cm,O′C⊥OA于点C,O′C=12 cm.(1)求∠CAO′的度数;(2)显示屏的顶部B′比原来升高了多少?(3)垫入散热架后,要使显示屏O′B′与水平线的夹角仍保持120°,则显示屏O′B′应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多少度?图1-2-13解:(1)∵O′C⊥OA,O′C=12 cm,O′A=OA=24 cm,∴sin∠CAO′=O′CO′A=1224=12,∴∠CAO′=30°;第13题答图(2)如答图,过点B作BD⊥AC,交AC的延长线于点D.∵∠BOD=180°-∠AOB=60°,∴BD=24sin60°=123(cm),又∵B′C=B′O′+O′C=24+12=36(cm),∴B′C-BD=()36-123cm,即显示屏的顶部B′比原来升高了()36-123cm;(3)∵120°-90°=30°,∴显示屏O′B′应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30°.14.九(1)班同学在上学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学校旁边的山坡护墙和旗杆进行了测量.(1)如图1-2-14①,第一小组用一根木条CD斜靠在护墙上,使得DB与CB的长度相等,如果测量得到∠CDB=38°,求护墙与地面的倾斜角α的度数;(2)如图②,第二小组用皮尺量得EF为16 m(E为护墙上的端点),EF的中点距地面FB的高度为1.9 m,请你求出点E离地面FB的高度;(3)如图③,第三小组利用第一、二小组的结果,来测量护墙上旗杆的高度.在点P测得旗杆顶端A的仰角为45°,向前走4 m到达Q点,测得A的仰角为60°,求旗杆AE的高度(精确到0.1 m)(参考数据:tan60°≈1.732,tan30°≈0.577,3≈1.732,2≈1.414).图1-2-14解:(1)∵BD=BC,∴∠CDB=∠BCD,∴∠α=2∠CDB=76°;(2)如答图①,过点E作EG⊥FB,垂足为G,过EF的中点O作OH⊥FB,垂足为H.∵OH=1.9 m,∴EG=2OH=3.8(m).答:点E离地面FB的高度为3.8 m;第14题答图(3)如答图②,延长AE交直线PB于G,设AG=x m.在Rt△QAG中,tan∠AQG=AGQG,得QG=33x m.在Rt△P AG中,tan∠APG=AGPG,得PG=x m.∵PQ+QG=PG,∴4+33x=x,解得x≈9.46,∴AG=PG=9.46 m,∴AE=AG-EG≈5.7(m).答:旗杆AE的高度约是5.7 m.。
九年级数学上册--锐角三角形函数第2课时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第2课时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1.熟记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2.让学生经历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推导过程,从而掌握特殊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用方法.重点熟记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难点根据函数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一、情境引入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例题,复习上节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复习 如图,在Rt △DEC 中,∠E =90°,DE =6,CD =10,求∠D 的三个三角函数值.(sin D =45,cos D =35,tan D =43) 二、探究新知你能否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30°角的三个三角函数值? 1.探究如图,在Rt △ABC 中,∠C =90°,∠A =30°.思考:(1)BC =__12__AB ;(2)由勾股定理可得 AC 2=__AB 2__-__BC 2__, AC =AB 2-BC 2=__32sin 30°=BC AB =12AB AB =12,cos 30°=AC AB =32ABAB=32,tan 30°=BC AC=12AB 32AB =33. 问:如何求60°角的三角函数值?sin 60°=AC AB =__32__,cos 60°=BC AB =__12__, tan 60°=AC BC=__3__.2.做一做在Rt △ABC 中,∠C =90°,∠A =45°,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A 的三角函数值. 思考:(1)AC =BC ; (2)由勾股定理可知 AB =AC 2+BC 2=__2__AC. 归纳:sin 45°=__22__,cos 45°=__22__, tan 45°=__1__.3.填表α sin αcos αtan α30° 12 45° 1 60°12思考:(1)sin α随着α的增大而__增大__; (2)cos α随着α的增大而__减小__; (3)tan α随着α的增大而__增大__.例 求值:sin 30°·tan 30°+cos 60°·tan 60°. 解:原式=12×33+12×3=233.三、练习巩固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练习,可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名展示,教师点评:第1题的计算,注意理清运算顺序;第2题可构造直角三角形,再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注意两种情况;第3题可先求出α的三角函数值,再根据其值求角的度数.1.计算:(1)|3-12|+(62+2)0+cos 230°-4sin 60°;(2)2(2cos45°-sin60°)+24 4;(3)(sin30°)-1-20200+|-43|-tan60°.2.直线y=kx-4与y轴相交所成的锐角的正切值为12,则k的值为________.3.求下列锐角α的大小:(1)4cos2α-32sin45°=0;(2)tan2α-(3+1)tanα+3=0.4.如图,在△ABC中,∠B=45°,∠C=60°,AB=6,求BC的长.(结果保留根号)四、小结与作业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布置作业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24.3”中选取.本节从复习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入手,提出求解30°角的三角函数值,让学生动手探究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加以归纳总结,并学会应用.在教学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中以调动学生的思维为主,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锐角三角函数》PPT教学课件(第2课时)
1
∠ 的对边 =
= .
2
斜边
A
可得 AB=2BC=70m,即需要准备70m长的水管.
C
知识讲解
1.正弦
如图,任意画一个Rt△ABC,使∠C=90°,∠A=45°,计
算∠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
A
BC
AB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即在直角三角形中,当一个锐角等于45°
时,不管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
数形结合,构造直角三角形).
2.sinA,cosA,tanA各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分别表示∠A的正弦
、余弦和正切,记号中习惯省去“∠”;
3.sinA,cosA,tanA分别是一个比值.注意比的顺序,且在直角
三角形中sinA,cosA,tanA均大于0,无单位.
4.sinA,cosA,tanA的大小只与∠A的大小有关,而与直角三角
切比3,分子根号别忘添.
30°,45°,60°角的正切值可以看成是 3, 9 , 27.
当A、B为锐角时,
若A≠B,则
sinA≠sinB,
cosA≠cosB,
tanA≠tanB.
知识讲解
注意
1.从函数角度理解∠A的锐角三角函数:把∠A看成自
变量,其取值范围是0°<∠A<90°,sinA,cosA,
在Rt△ABC中,如果锐角A确定,
那么∠ 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邻
边与斜边的比都是一个定值.
B
斜
边
A
∠A的邻边
∠A的对边
┌
C
知识讲解
归纳:
在有一个锐角相等的所有直角三角形中,这个锐角的邻边与斜
边的比值是一个常数,与直角三角形的大小无关.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全章教案)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教材简析本章的内容主要包括: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任意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及根据三角函数值求出相应的锐角;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及三角函数的应用.在学生掌握了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入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而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是中学几何的重点与难点.本章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值的计算和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指导【本章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直角三角形的解法.【本章难点】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边关系、边角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本章思想方法】1.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如:在理解和应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时,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即需根据实际问题画出几何图形,并根据图形寻找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2.体会转化思想.如:(1)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把实际问题的情境转化为几何图形;把题中的已知条件转化为示意图中的边、角或它们之间的关系.(2)把数学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如果示意图不是直角三角形,需要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3.体会方程思想.如:在解决直角三角形的实际问题中,经常设出未知数来表示某一个量,并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建立方程,将几何问题转化为求方程的解.课时计划28.1锐角三角函数4课时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3课时28.1 锐角三角函数第1课时 正弦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利用相似的直角三角形,探索直角三角形的锐角确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固定值,从而引出正弦的概念.2.理解锐角的正弦的概念,并能根据正弦的概念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锐角的正弦的概念的形成,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通过探索、分析、论证、总结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感悟数学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理解正弦的意义,会求锐角的正弦值. 【教学难点】理解直角三角形的锐角确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固定值.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 阅读】阅读教材P61~P63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 反馈】1.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2.在Rt △ABC 中,∠C =90°,∠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 ,即sin A =a c.3.在Rt △ABC 中,∠C =90°,∠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 =3,b =4,则sin B =45.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在Rt △ABC 中,∠C =90°,求sin A 和sin B 的值.【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要求sin A 和sin B 的值,需要分别找出∠A 、∠B 的对边和斜边的比.【解答】详细解答过程见教材P63例1.【例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腰长为25 cm ,底边长为30 cm ,求底角的正弦值.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转化法:将已知条件转化为几何示意图,再作出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求解.【解答】如图,过点A 作AD ⊥BC ,垂足为D. ∵AB =AC =25 cm ,BC =30 cm ,AD 为底边上的高, ∴BD =12BC =15 cm ,∴在Rt △ABD 中,由勾股定理,得AD =AB 2-BD 2=20 cm , ∴sin ∠ABC =AD AB =2025=45.即底角的正弦值为45.【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求三角函数值一定要在直角三角形中求,当图形中没有直角三角形时,要通过作高构造直角三角形解答.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 1.如图,sin A 等于( C )A .2B .55C.12D . 52.在Rt △ABC 中,∠C =90°,BC =4,sin A =23,则AB 的长为( B )A.83 B .6 C .12D .83.如图,△ABC 的顶点是正方形网格的格点,则sin B 24.如图,在△ABC 中,AD ⊥BC 于点D ,若AD =9,DC =5,E 为AC 的中点,求sin ∠EDC 的值.解:∵AD ⊥BC , ∴∠ADC =90°. ∵AD =9,DC =5,∴AC =AD 2+DC 2=92+52=106. ∵E 为AC 的中点, ∴DE =AE =EC =12AC ,∴∠EDC =∠C ,∴sin ∠EDC =sin C =AD AC =9106=9106106.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已知AB 是⊙O 的直径,CD 是弦,且CD ⊥AB ,BC =6,AC =8,求sin ∠ABD 的值.【互动探索】首先根据垂径定理得出∠ABD =∠ABC ,然后由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得出∠ACB =90°,从而由勾股定理算出斜边AB 的长,再根据正弦的定义求出sin ∠ABC 的值,进而得出sin ∠ABD 的值.【解答】∵AB 是⊙O 的直径,CD 是弦,且CD ⊥AB , ∴AC ︵ =AD ︵, ∴∠ABD =∠AB C. ∵AB 为直径, ∴∠ACB =90°.在Rt △ABC 中,∵BC =6,AC =8, ∴AB =BC 2+AC 2=10, ∴sin ∠ABD =sin ∠ABC =AC AB =45.【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求三角函数值时必须在直角三角形中.在圆中,由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可构造出直角三角形.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1.如图,sin A =∠A 的对边斜边.2.求一个锐角的正弦值一定要放到直角三角形中,若没有直角三角形,可通过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2课时锐角三角函数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余弦、正切的定义.2.了解锐角∠A的三角函数的定义.3.能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求三角函数值.【过程与方法】通过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函数,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总结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学习充满着探索与发现,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余弦、正切的概念,并会求指定锐角的余弦值、正切值.【教学难点】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解决有关问题.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64~P65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如图,在Rt△ABC中,∠C=90°,∠A、∠B、∠C的对边分别为a、b、c.(1)∠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即cos A =bc ;(2)∠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切,即tan A =ab .2.锐角A 的正弦、余弦、正切叫做∠A 的锐角三角函数.3.在Rt △ABC 中,∠C =90°,∠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 =3,b =4,则cos B =35,tan B =43.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在Rt △ABC 中,∠C =90°,AB =10,BC =6,求sin A 、cos A 、tan A.【温馨提示】详细解答过程见教材P65例2.【例2】如图,△ABC 中,AD ⊥BC ,垂足是D ,若BC =14,AD =12,tan ∠BAD =34,求cos C 的值.【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观察图形,cos C =DC AC ,所以需要通过tan ∠BAD =34和已知条件求出DC 、AC 的长度,再代入求值.【解答】∵在Rt △ABD 中,tan ∠BAD =BD AD =34,∴BD =AD ·tan ∠BAD =12×34=9,∴CD =BC -BD =14-9=5, ∴AC =AD 2+CD 2=122+52=13, ∴cos C =DC AC =513.【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在不同的直角三角形中,要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分清它们的边角关系,再根据勾股定理解答.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在Rt △ABC 中,∠C =90°,AB =13,AC =12,则cos A =( C ) A.513 B .512C.1213D .1252.已知Rt △ABC 中,∠C =90°,tan A =43,BC =8,则AC 等于( A )A .6B .323C .10D .123.如图所示,将∠AOB 放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则tan ∠AOB =12.4.如图,在Rt △ABC 中,∠C =90°,D 是BC 边上一点,AC =2,CD =1,设∠CAD =α.(1)求sin α、cos α、tan α的值; (2)若∠B =∠CAD ,求BD 的长.解:在Rt △ACD 中,∵AC =2,DC =1, ∴AD =AC 2+CD 2= 5.(1)sin α=CD AD =15=55,cos α=AC AD =25=255,tan α=CD AC =12.(2)在Rt △ABC 中,∵tan B =AC BC, 而∠B =∠CAD , ∴tan α=2BC =12,∴BC =4,∴BD =BC -CD =4-1=3. 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在Rt △ABC 中,∠C =90°,根据三角函数定义尝试说明: (1)sin 2A +cos 2A =1; (2)sin A =cos B ; (3)tan A =sin A cos A.【互动探索】用定义表示出sin A 、cos A 、cos B 、tan A →计算等式的左边与右边→得出结论.【证明】(1)由勾股定理,得a 2+b 2=c 2,而sin A =a c ,cos A =bc ,∴sin 2A +cos 2A =a 2c 2+b 2c 2=c 2c 2=1. (2)∵sin A =a c ,cos B =ac ,∴sin A =cos B.(3)∵tan A =a b ,sin A cos A =a c b c =ab,∴tan A =sin Acos A.【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运用: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为对边比斜边,余弦为邻边比斜边,正切为对边比邻边.题目中的三个结论应熟记.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锐角三角函数⎩⎪⎨⎪⎧正弦→对比斜余弦→邻比斜正切→对比邻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3课时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能够用它们进行计算. 2.能够根据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相应锐角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索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的能力. 2.通过推导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了解知识间的联系,提升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中,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根据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与记忆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 阅读】阅读教材P65~P67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 反馈】1.sin 30°=12,cos 30°2tan 30°32.sin 60°2cos 60°=12,tan 60°3.sin 45°2cos 45°2tan 45°=1.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 【例1】求下列各式的值: (1)cos 260°+sin 260°; (2)cos 45°sin 45°-tan 45°.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熟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代入算式求值.【解答】(1)cos 260°+sin 260°=⎝⎛⎭⎫122+⎝⎛⎭⎫322=1. (2)cos 45°sin 45°-tan 45°=22÷22-1=0.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必须熟练记忆,既能由角得值,又能由值得角,记忆这个结果,可以结合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大小关系,也可以结合数值的特征,30°,45°,60°的正弦值分母都是2,分子分别为1,2,3,而它们的余弦值分母都是2,分子正好相反,分别为3,2,1;其正切值分别为1÷3,1,1× 3.【例2】数学拓展课程《玩转学具》课堂中,小陆同学发现:一副三角板中,含45°的三角板的斜边与含30°的三角板的长直角边相等,于是,小陆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如图,将一副三角板直角顶点重合拼放在一起,点B 、C 、E 在同一直线上,若BC =2,求AF 的长.请你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根据正切的定义求出AC →根据正弦的定义求出CF →AF =AC -F C.【解答】在Rt △ABC 中,∵BC =2,∠A =30°, ∴AC =BC tan A =23,∴EF =AC =2 3. ∵∠E =45°,∴FC =EF ·sin E =6, ∴AF =AC -FC =23- 6.【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应用,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熟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是解题的关键.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若3tan (α+10°)=1,则锐角α的度数是( A ) A .20° B .30° C .40°D .50°2.若∠A 为锐角,且tan 2A +2tan A -3=0,则∠A =45度. 3.计算.(1)2sin 30°-2cos 45°; (2)tan 30°-sin 60°·sin 30°; (3)(1-3tan 30°)2. 解:(1)0. (2)312. (3)3-1. 4.如图,在△ABC 中,∠ABC =90°,∠A =30°,D 是边AB 上一点,∠BDC =45°,AD =4,求BC 的长.解:∵∠B =90°,∠BDC =45°, ∴△BC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BD =B C.在Rt △ABC 中,∵tan A =tan 30°=BC AB ,∴BC BC +4=33,解得BC =2(3+1). 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已知△ABC 中的∠A 与∠B 满足(1-tan A )2+⎪⎪⎪⎪sin B -32=0,试判断△ABC 的形状.【互动探索】根据非负性的性质求出tan A 及sin B 的值→根据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出∠A 及∠B 的度数→判断△ABC 的形状.【解答】∵(1-tan A )2+⎪⎪⎪⎪sin B -32=0, ∴1-tan A =0,sin B -32=0, ∴tan A =1,sin B =32, ∴∠A =45°,∠B =60°, ∴∠C =180°-45°-60°=75°, ∴△ABC 是锐角三角形.【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一个数的绝对值和偶次方都是非负数,当几个数或式的绝对值或偶次方相加和为0时,则其中的每一项都必须等于0.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4课时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及锐角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利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2.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能用计算器求相应的锐角.3.能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使用计算器可以解决部分复杂问题,通过求值探讨三角函数问题的某些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计算器的使用,了解科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学好文化知识.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运用计算器处理三角函数中的值或角的问题.【教学难点】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时的按键顺序.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67~P68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用计算器求sin 24°37′18″的值,以下按键顺序正确的是(A)A.sin24°′″37°′″18°′″=B.24°′″37°′″18°′″sin=C.2ndF sin24°′″37°′″18°′″=D.sin24°′″37°′″18°′″2ndF=2.使用计算器求下列三角函数值.(精确到0.0001)(1) sin 24°≈0.4067;(2)cos 35°≈0.8192;(3)tan 46°≈1.0355.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按要求解决问题:(1)求sin 63°52′41″的值;(精确到0.0001)(2)求tan 19°15′的值;(精确到0.0001)(3)已知tan x=0.7410,求锐角的值.(精确到1′)【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熟悉用科学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的操作流程.【解答】(1)在角度单位状态设定为“度”,再按下列顺序依次按键:sin 63°′′′52°′′′41°′′′=显示结果为0.897 859 012.所以sin 63°52′41″≈0.8979.(2)在角度单位状态设定为“度”,再按下列顺序依次按键:tan 19°′′′15°′′′=显示结果为0.349 215 633 4.所以tan 19°15′≈0.3492.(3)在角度单位状态设定为“度”,再按下列顺序依次按键:SHIFT tan 0.7410=显示结果为36.538 445 77.再按°′′′,显示结果为36°32′18.4″.所以x≈36°3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不同计算器的按键顺序是不同的,大体分两种情况:先按三角函数键,再按数字键;或先输入数字后,再按三角函数键,因此使用计算器时一定先要弄清输入顺序.【例2】如图,在△ABC中,AB=8,AC=9,∠A=48°.求:(1)AB边上的高(精确到0.01);(2)∠B的度数(精确到1′).【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观察图形→作辅助线→利用相似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解答】(1)作AB 边上的高CH ,垂足为H . ∵在Rt △ACH 中,sin A =CHAC ,∴CH =AC ·sin A =9sin 48°≈6.69. (2)∵在Rt △ACH 中,cos A =AH AC ,∴AH =AC ·cos A =9cos 48°,∴在Rt △BCH 中,tan B =CH BH =CH AB -AH =9sin 48°8-9cos 48°,∴∠B ≈73°3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利用三角函数求非直角三角形的边或角,一般情况下要构造直角三角形.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如图,在△ABC 中,∠ACB =90°,BC =2,AC =3,若用科学计算器求∠A 的度数,并用“度、分、秒”为单位表示出这个度数,则下列按键顺序正确的是( )A.tan 2÷3=B.tan 2÷3DMS =C.2ndF tan (2÷3)=D.2ndF tan (2÷3)DMS =2.用计算器求下列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精确到0.0001) (1)tan 63°27′; (2)cos 18°59′27″; (3)sin 67°38′24″; (4)tan 24°19′48″. 解:(1)2.0013. (2)0.9456. (3)0.9248. (4)0.4521. 3.根据下列条件求锐角A 的度数.(精确到1″) (1)cos A =0.6753; (2)tan A =87.54; (3)sin A =0.4553; (4)sin A =0.6725.解:(1)47°31′21″. (2)89°20′44″. (3)27°5′3″. (4)42°15′37″. 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求已知角的三角函数值由锐角三角函数值求锐角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28.2.1 解直角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叫解直角三角形. 2.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根据. 3.能由已知条件解直角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 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将求非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 阅读】阅读教材P72~P73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 反馈】1.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六个元素,三条边、三个角,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有一个角是直角,我们把利用已知的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2.在△ABC 中,∠C 为直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 (1)两锐角互余,即∠A +∠B =90°; (2)三边满足勾股定理,即a 2+b 2=c 2;(3)边与角关系sin A =cos B =a c ,cos A =sin B =b c ,tan A =a b ,tan B =b a .3.Rt △ABC 中,若∠C =90°,sin A =45,AB =10,那么BC =8,tan B =34.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见教材P73例1.【例2】见教材P73例2.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在△ABC中,a、b、c分别是∠A、∠B、∠C的对边,如果a2+b2=c2,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A.c sin A=a B.b cos B=cC.a tan A=b D.c tan B=b2.在Rt△ABC中,∠C=90°,∠B=30°,BC=6,则AB的长为3.根据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1)在Rt△ABC中,∠C=90°,b=4,c=8;(2)在Rt△ABC中,∠C=90°,∠A=60°,a=12.解:(1)a=43,∠B=30°,∠A=60°.(2)∠B=30°,b=43,c=8 3.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点C在FD的延长线上,AB∥CF,∠F=∠ACB=90°,∠E=30°,∠A=45°,AC=122,试求CD的长.【互动探索】过点B作BM⊥FD于点M,求出BM与CM的长度,在△EFD中求出∠EDF=60°,再解直角三角形即可.【解答】如题图,过点B作BM⊥FD于点M.在△ACB中,∵∠ACB=90°,∠A=45°,AC=122,∴BC=AC=12 2.∵AB∥CF,∴∠BCM=∠CBA=45°,∴BM=BC sin 45°=122×22=12,CM=BM=12.在△EFD中,∵∠F=90°,∠E=30°,∴∠EDF=60°,∴MD=BMtan 60°=43,∴CD=CM-MD=12-4 3.【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构造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所学的三角函数的关系进行解答.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28.2.2应用举例第2课时利用仰角、俯角解直角三角形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将直角三角形的知识与圆的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2.了解仰角、俯角等有关概念,会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仰角和俯角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仰角、俯角等有关问题,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以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有关仰角、俯角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建立合适的三角形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74~P75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往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仰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俯角.2.如图所示,在建筑物AB的底部a米远的C处,测得建筑物的顶端点A的仰角为α,则建筑物AB的高可表示为a tan α米.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交会对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组合体在离地球表面343 km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如图所示,当组合体运行到地球表面点P的正上方时,从中能直接看到的地球表面最远的点在什么位置?最远点与点P的距离是多少?(地球半径约为6400 km,π取3.142,结果取整数)【温馨提示】详细分析与解答见教材P74例3.【例2】如图,热气球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A处看一栋楼顶部B处的仰角为30°,看这栋楼底部C处的俯角为60°,热气球与楼的水平距离为120 m,这栋楼有多高(结果取整数)?【温馨提示】详细分析与解答见教材P75例4.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如图,为了测量河的宽度AB,测量人员在高21 m的建筑物CD的顶端D处测得河岸B 处的俯角为45°,测得河对岸A处的俯角为30°(A、B、C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河的宽度AB 约是多少?(精确到0.1 m,参考数据:2≈1.41,3≈1.73)解:由题易知,∠DAC=∠EDA=30°. ∵在Rt△ACD中,CD=21 m,∴AC=CDtan 30°=2133=213(m).∵在Rt△BCD中,∠DBC=45°,∴BC=CD=21 m,∴AB=AC-BC=213-21≈15.3(m).即河的宽度AB约是15.3 m.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某大楼顶部有一旗杆AB,甲、乙两人分别在相距6米的C、D两处测得点B和点A的仰角分别是42°和65°,且C、D、E在一条直线上.如果DE=15米,求旗杆AB的长大约是多少米?(结果保留整数,参考数据:sin 42°≈0.67,tan 42°≈0.9,sin 65°≈0.91,tan 65°≈2.1)【互动探索】要求AB ,先求出AE 与BE →解直角三角形:Rt △ADE 、Rt △BCE . 【解答】在Rt △ADE 中,∵∠ADE =65°,DE =15米, ∴tan ∠ADE =AE DE,即tan 65°=AE15≈2.1,解得 AE ≈31.5米.在Rt △BCE 中,∵∠BCE =42°,CE =CD +DE =6+15=21(米), ∴tan ∠BCE =BE CE,即tan 42°=BE21≈0.9,解得 BE ≈18.9米.∴AB =AE -BE =31.5-18.9≈13(米). 即旗杆AB 的长大约是13米.【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先分析图形,根据题意构造直角三角形,再解Rt △ADE 、Rt △BCE ,利用AB =AE -BE 即可求出答案.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3课时 利用坡度、方向角解直角三角形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航行问题.2.能运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斜坡问题.3.理解坡度i =坡面的铅直高度坡面的水平宽度=坡角的正切值.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增强应用意识,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运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用三角函数有关知识解决方向角、坡度、坡角等有关问题.【教学难点】准确分析问题并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 阅读】阅读教材P76~P77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 反馈】(一)方向角1.方向角是以观察点为中心(方向角的顶点),以正北或正南为始边,旋转到观察目标的方向线所成的锐角,方向角也称象限角.2.如图,我们说点A 在O 的北偏东30°方向上,点B 在点O 的南偏西45°方向上,或者点B 在点O 的西南方向.(二)坡度、坡角1.坡度通常写成1∶m的形式.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做坡角,记作α,有i=hl=tan α.2.一斜坡的坡角为30°,则它的坡度为(三)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1.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画出平面图形,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也就是建立适当的函数模型);2.根据条件的特点,适当选用锐角三角函数,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解直角三角形;3.得到数学问题的答案;4.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一)解直角三角形,解决航海问题【例1】如图,海中一小岛A,该岛四周10海里内有暗礁,今有货轮由西向东航行,开始在A岛南偏西55°的B处,往东行驶20海里后到达该岛的南偏西25°的C处,之后,货轮继续向东航行,你认为货轮向东航行的途中会有触礁的危险吗?【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构造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求出AD 的长并与10海里比较→得出结论.【解答】如题图,过点A 作AD ⊥BC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D.在Rt △ABD 中,∵tan ∠BAD =BD AD, ∴BD =AD ·tan 55°.在Rt △ACD 中,∵tan ∠CAD =CD AD, ∴CD =AD ·tan 25°.∵BD =BC +CD ,∴AD ·tan 55°=20+AD ·tan 25°,∴AD =20tan 55°-tan 25°≈20.79(海里). 而20.79海里>10海里,∴轮船继续向东行驶,不会遇到触礁危险.【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通过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再把条件和问题转化到这个直角三角形中解决.应先求出点A 距BC 的最近距离,若大于10海里则无危险,若小于或等于10海里则有危险.(二)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坡度、坡角问题【例2】如图,铁路路基的横断面是四边形ABCD ,AD ∥BC ,路基顶宽BC =9.8 m ,路基高BE =5.8 m ,斜坡AB 的坡度i =1∶1.6,斜坡CD 的坡度i ′=1∶2.5,求铁路路基下底宽AD 的值(精确到0.1 m)与斜坡的坡角α和β的值(精确到1°).【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将坡度i=1∶1.6和i′=1∶2.5分别转化为正切三角函数→求出AE、DF的长→由AD=AE+EF+DF求出AD的长→利用计算器求得坡角α和β的值.【解答】如题图,过点C作CF⊥AD于点F,则CF=BE,EF=BC,∠A=α,∠D=β.∵BE=5.8 m, i=1∶1.6, i′=1∶2.5,∴AE=1.6×5.8=9.28(m),DF=2.5×5.8=14.5(m),∴AD=AE+EF+DF=9.28+9.8+14.5≈33.6(m).由tan α=i=1∶1.6,tan β=i′=1∶2.5,得α≈32°,β≈22°.即铁路路基下底宽AB为33.6 m,斜坡的坡角α和β分别为32°和2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利用坡度与坡角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将坡度与坡角放入可解的直角三角形中,没有直角三角形一般要添加辅助线(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如图,防洪大坝的横断面是梯形,坝高AC为6米,背水坡AB的坡度i=1∶2,则斜坡AB的长为2.“村村通”公路工程拉近了城乡距离,加速了我区农村经济建设步伐.如图所示,C 村村民欲修建一条水泥公路,将C 村与区级公路相连.在公路A 处测得C 村在北偏东60°方向,沿区级公路前进500 m ,在B 处测得C 村在北偏东30°方向.为节约资源,要求所修公路长度最短,画出符合条件的公路示意图,并求出公路长度.(结果保留整数)解:如图,过点C 作CD ⊥AB ,垂足落在AB 的延长线上,CD 即为所修公路,CD 的长度即为公路长度.在Rt △ACD 中,根据题意,有∠CAD =30°.∵tan ∠CAD =CD AD, ∴AD =CD tan 30°=3C D. 在Rt △CBD 中,根据题意,有∠CBD =60°.∵tan ∠CBD =CD BD,∴BD=CDtan 60°=33C D.又∵AD-BD=500 m,∴3CD-33CD=500,解得CD≈433 m.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小明于堤边A处垂钓,河堤AB的坡比为1∶ 3 ,坡长为3米,钓竿AC的倾斜角是60°,其长为6米,若钓竿AC与钓鱼线CD的夹角为60°,求浮漂D与河堤下端B之间的距离.【互动探索】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延长CA交DB延长线于点E,过点A作AF⊥EB→解直角三角形得AE长→得△CDE是等边三角形,DE=CE=AC+AE→求得BD长.【解答】如图,延长CA交DB延长线于点E,过点A作AF⊥EB,交EB于点F,则∠。
锐角三角函数
1.1 锐角三角函数(第1课时)
复习回顾
互余
直 角 三 角 形
自学指导1
认真阅读P2—P4,思考下列问题 如何判断梯子的陡与缓? 正切的含义是什么? 梯子的倾斜度与tanA有何关系? 三分钟后完成问题探究一
梯子,地面与墙之间就形成一个直角三 角形。墙AC和地面BC看成是直角边,梯子 AB看成是斜边。 A 从梯子的顶端A到墙角C的距离,称为梯子 的铅直高度 从梯子的低端B到墙角C的距离,称为梯子 铅 的水平宽度 直 梯子与地面的夹角∠ABC 高 度 称为倾斜角
∵坡度i=1: 3 BC 1 ∴ AC 3 则AC= 20
3 米.
又∵AB2=BC2+AC2
∴AB=√202+( 20 3 )2=40米
课堂小结:
在Rt△ABC中, 如果 锐角A确定,
B
那么 ∠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 随之确定,
这个比叫做 ∠A的正切. 记作:tanA
∠A的对边
A
tanA=
∠A的对边
60m α 100m ┌
1.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叫坡角 2.坡面的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称为坡度i (或坡比),即坡度等于坡角的正切。 3.坡度越大,坡面越陡。
例: 如图,为拦水坝的横截面,其中AB面的坡度 i=1 : 3 ,若坝高BC=20米,求坝面AB的长。 解:在Rt△ABC中,BC=20米
类型二:
利用三角函数值求线段的长度
例2 如图,在Rt△ABC中,∠C=90°,
5 BC=3,sinA= ,求AC和AB。 13
类型三:
利用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其它三角函数值
例3 在Rt△ABC中,∠C=90°,BC=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