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文化

合集下载

凉山州 彝族文化

凉山州 彝族文化

凉山州彝族文化
凉山是歌舞之乡,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凉山彝族音乐风格古朴,品种繁多,民族特色鲜明而浓郁。

民间音乐中的民歌和民间文学关系密切,很多普遍流传的抒情长诗,如《阿莫尼惹》、《阿依阿呷》、《阿惹妞》、《阿丝牛牛》等。

都是用歌曲形式传唱的。

除叙事性的歌曲外,有结婚时唱的歌曲如《惹打》,火把节唱的歌曲如《都火》、劳动时唱的歌曲如《犁地歌》、《牧学歌》等。

此外还有山歌,如布拖高胜山歌、儿歌等。

凉山彝族的民间舞蹈往往和歌唱、器乐的演奏分不开。

民间舞一类是产生于生产劳动中的舞蹈如荞子舞、包谷舞、织毡舞等,大多是模拟劳动动作和表现生产过程。

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的云、贵、川三省,总人口约900多万,中国户籍登记的有871万4393人(2010年),越南、老挝、缅甸等国还有近百万人口。

下面店铺推荐彝族风俗习惯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彝族的风俗习惯待客习俗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

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

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

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

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

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烤茶相亲习俗烤茶是我国高山峡谷地区少数民族的必需品,由于气候寒冷干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浓郁热茶的方法来补充营养素的不足,所谓“每日必饮三次茶”。

烤茶种类多样,咸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也是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

据说在当地,若学不到一手烤茶技术,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会认为你没本事,而不愿将姑娘嫁给你,因此,当地小伙十五六岁就要学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绝招。

彝族人还流传着百灵从无量山百丈高崖衔来茶种为人治百病的故事,为纪念灵鸟,客人饮茶时,少男少女总会模仿灵鸟翩翩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灵有关。

婚俗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

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

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云南的彝族传统服饰与文化

云南的彝族传统服饰与文化

云南的彝族传统服饰与文化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

作为彝族人民的一种重要文化表达形式,传统服饰在彝族人民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云南彝族传统服饰的特点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彝族传统服饰的特点云南的彝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独特,独特的设计和细致的手工艺制作技巧使其独树一帜。

彝族女性的传统服饰通常由束胸、腰带、裙子和头饰等组成。

其中,束胸是非常重要的一件衣物,可以展示女性的美丽和身份地位。

束胸的图案经过精细绣制,多以花鸟、瑞兽等为主题,彩色丝线交织成各种繁复的图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彝族传统裙子也是彝族女性服饰的一大特点,其设计独特,制作细腻。

彝族传统裙子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紧身裙,下层为裙裾,布满绣花和图案,展现了彝族女性对美的追求和热爱。

不同地区的彝族传统裙子受到当地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图案和颜色各不相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样式。

此外,彝族头饰也是彝族传统服饰的一大特点。

彝族传统头饰的种类繁多,不同的头饰代表着不同的地位和身份。

其中,彝族女性常戴的头饰分为高头饰和低头饰两种。

高头饰象征着已婚妇女的身份,低头饰则代表着未婚少女。

头饰的设计和工艺同样精细,多以鲜花、羽毛、珍珠等为装饰元素,给人一种华丽和高贵的感觉。

二、彝族传统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彝族传统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彝族文化的载体和象征。

首先,彝族传统服饰反映了彝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拜。

服饰图案多以花鸟、山水等自然元素为主题,寓意着对自然界神秘力量的追求和敬畏。

同时,服饰色彩丰富多样,饱含着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精神。

其次,彝族传统服饰也反映了彝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价值观。

彝族人民注重家庭和睦,重视家族的延续和传承。

因此,在彝族传统服饰中,家族纹样常常出现,寓意着对家族的热爱和尊重。

此外,彝族传统服饰也对女性的美丽和婚姻给予了特殊的意义,反映了彝族人民对家庭生活和婚姻的重视。

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以多元的文化形态而闻名于世界,而彝族文化是其中的一份瑰宝。

自古以来,彝族人民就以“自有民族文化,自有民族世界观”为信仰,一路走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但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文化灵魂。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传统服饰彝族传统服饰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彝族的传统服饰结构复杂且花样繁多,不仅仅是外形美观,还含有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内涵。

彝族的服饰种类主要有上衣、下装、颈饰、手饰等,每种服饰都有其独特的造型和颜色,代表着不同的人物、地域和意义。

比如,女孩子的分家不能穿着红色的上衣,丧礼上不能穿着黑色的衣服,这些小细节都是彝族传统服饰的标志,代表着彝族人民“观念的集中表现”。

如今,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传统服饰逐渐被淡忘,像许多的彝族少年就只知道西服皮鞋,不知道这份传统的骄傲与精华。

然而,传承和弘扬这样一份文化遗产是我们彝族子孙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欲了解彝族文化,传统服饰将是一扇门槛。

二、传统音乐舞蹈彝族的音乐舞蹈也是其文化传承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在彝族音乐中,常使用许多注重韵律的传统乐器,如铜鼓、芦笙、箫等。

而且,彝族的音乐和舞蹈具有丰富的神话和传说色彩,均与人的生态环境、宗教信仰和祖先崇拜有密切关系。

从红军长征的胜利之路,到彝族传统婚礼的“加月亮”,从历史上诸多文化名人如唐楚峰、饶雪漫的心灵故事,到巨星歌手杨洪基等传媒文化人士相继诠释的彝族文化小品,彝族音乐以诗一般的意境留麟于世,向世人展示着生命中的美好。

三、传统文化彝族文化是一种多层次的价值观和功能体系,集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医学、婚姻习俗和社会管理等为一体,形成了具有浓烈独特的文化体系。

这种文化的核心是“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

这就是说,彝族文化的基础是敬畏自然,与之和谐共处,以满足人类的需要。

彝族文化充满着对物质和精神层面的追求,对于生命的尊重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不同文化和思想观念合理整合而成的生活方式。

彝族

彝族

鹰爪杯
四、礼仪禁忌
• 1、热情好客,有“客人长主三百岁”之说; • 2、招待贵客,最上等的是打牛招待(彝族 杀牲时,皆不用刀,用手捏死或用锤砸死, 故称为打牲),打羊、“杀”猪为中等礼 节,常客则“杀”鸡,是最低的礼节,算 不上招待。火把节吃的鸡,只能将鸡头按 在水里,使其窒息而死。
四、礼仪禁忌
头 顶 天 菩 萨
土 司 官 服
头 饰 花 带
妇女围腰
鸡冠帽
彝族支系阿乌人,妇女头 上要戴顶形状象鸡的帽子。 未婚时戴的叫鸡冠帽,象 只低头啄食的母鸡;结婚 后戴的叫勒勒帽,象只昂 首啼叫的大公鸡。相传, 阿乌的祖先开荒狩猎时, 触怒了山上的蜈蚣王,令 蜈蚣把阿乌人吃掉,先吃 女人,后吃男人,因为女 人会生育,能传宗接代。 为抵侵害,阿乌人便大肆 养鸡,蜈蚣无法抵抗,只 好逃走。阿乌人祖先才安 居下来,为感谢鸡的恩德, 阿乌妇女便把鸡的形象用 各种丝线绣出,再配上各 种银器装饰物戴在头上, 表示敬重,成了阿乌人特 有的一种民族民间手工艺
玩转云南——昆明大理丽江三飞 6日自由行(东航)
• 云南得天独厚的舒适天气,悠然自得的生活节奏, 极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多样的民族风情令人无限 向往,本产品为昆明、大理、丽江的经典行程。 ★ 特意安排的组合交通,飞机、火车、观光巴士 让你尽情观光又可以省时省钱! ★ 飞机返回昆明,使丽江有时间增加虎跳峡之旅! ★ 昆明有整天的时间可以去向往已久的石林、九 乡! ★ 配送丰富的自助游实用资料帮助你轻松完成旅 行! Nhomakorabea头帕
曳 地 百 褶 裙
三、服饰饮食
• 5、彝族大部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其次是荞 麦、土豆、小麦等,稻米数量很少。 • 6、喜食酸辣,非常嗜爱饮酒,高梁酒“杆 杆酒”驰名西南,肉食主要有牛、猪、羊、 鸡肉,喜欢将肉切成拳头大小的块煮食, 汉语称“砣砣肉” • 7、转转酒

彝族文化

彝族文化

凉山彝族的民间舞蹈往往和歌唱、器乐的演奏分 不开。民间舞一类是产生于生产劳动中的舞蹈如荞 子舞、包谷舞、织毡舞等,大多是模拟劳动动作和 表现生产过程。另一类是在节日或在婚嫁欢乐场面 中常见的舞蹈如跳锅庄、跳“都火”、对脚舞、被 毡舞、芦至舞。有的表现耕牧的勤劳。丰收的欢乐, 有的表现征战的勇敢、爱情的追求从彝族民间艺术 中开出的凉山歌舞之花,不仅在中外舞台上一展辉 煌,而且在现代生活中遍地开放。
谢谢观赏!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 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 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 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 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 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 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 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
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 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 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 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 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 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 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 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康熙、雍正 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 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 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彝族 - 民族起源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 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 中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 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 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 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 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 “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 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 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 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 百越的南方文化。

彝族文化概述

彝族文化概述
家支外婚是彝族社会普遍实行的婚制习俗,这种婚制在凉山地区尤其严 格,至今亦然同一家支内部严禁能婚,婚姻的选择必须家支以外进行。 彝族严禁姨表兄妹相婚(即姨表不婚)。 彝族青年男女婚前有社交和恋爱的自由。彝族青年男女的社会活动惯俗 ,主要体现于公房社交、夜会社交、歌场社交、婚丧祭社交、节日社交 等活动。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一道,共同建 设和开发了中国大西南这片富饶的土地。同时在长期的历史 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彝族灿烂的文化 和艺术。

(一)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
彝族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支(彝语支语言还有纳西、哈尼、拉 祜、傈僳、基诺等语言)。彝语分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和中部6大方言26个土语 ,各方言内部还分许多次方言和土语,方言间差别较大,基本上很难相互通话和交际。
语言文字
彝文是彝族文化的瑰宝。彝 语 称之为“诺苏补玛”、“乃苏讼 纳”、“聂苏索”、“纳苏缩”等。彝文是彝族文化的瑰宝。汉文 史志称之为“爨(cuan)文”、“毕摩文”、“倮倮文”、“韪 文”、“夷经”。
关于彝文的产生年代,现在还无定论。彝文是一种古老的 音节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其文字总数达万余字。 彝 文 字 从结构上看,有点、横、竖、横析,大致有象形、会 意、指事、假借四类。彝文独特体字多,合体字少。
婚嫁习俗
打扮新娘
饮食习俗
() (八)饮食习俗
饮食习俗
彝族居住的地区,地理环境和自 然条件复杂,植物和动物资源极为 丰富,虽无海味,但山珍较多。彝 族的饮食比较粗糙,以就地取材为 主。
蔬菜以圆根为古老,其次是萝卜、 青菜、白菜等。畜牧业以猪、羊为 主,同时畜养牛、马、鸡等。凉山、 昭通、毕节这些地方的彝族多食用 荞麦饼、米饭、玉米饭,无论猪、 羊肉做成“砣砣”或大块肉都喜欢, 喜欢喝用肉汤做成的酸菜汤。

彝族习俗文化礼仪

彝族习俗文化礼仪

彝族习俗文化礼仪彝族的节日习俗节庆是各地彝族生活方式和习俗的集中表现。

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事节庆;有以祭祀神灵、祖先为主的祭祀节庆;有以追念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为主的纪念节庆;有以欢庆丰收、庆祝胜利为主的庆祝节庆;有以歌舞戏曲活动为主的社交娱乐节庆等。

主要的节庆有:彝族年:彝族年是川、滇、黔彝族隆重的传统节日,彝语称“库施”。

各地过年时间不一,一般在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一月中、下旬选吉日过年。

火把节:为彝族的传统节日,日期为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历时三天。

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坝或缓坡上,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斗羊、摔跤、选美等,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热闹非凡。

早上,人们要杀牲祭祖;晚上,要举着火把在庄稼地中转游,意为烧死害虫,祈求庄稼丰收。

此外,黔西、滇东彝族在农历的三月三要过祭山节;云南石屏、元阳、巍山一带的彝族每年要过两次祭龙节,第一次在夏历二月第一个属龙日,第二次在秋收前,称“赔龙”,意为感谢龙王爷的雨露之恩;云南楚雄的彝族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八要举行插花节,以祝愿幸福安康,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广西那坡、云南富宁一带的彝族在农历四月要举办跳弓节,农历三月三为广西隆林彝族的护林节。

饮食习俗楚雄彝族多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田少地多,传统种植旱地作物,以包谷、小麦、荞子、洋芋、燕麦为主食。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大多数彝族农户将包谷等农作物运到市场换取大米食用。

彝族喜食糯食,这是彝族的最佳食品之一。

彝族还有偏爱吃粑粑的传统习惯,粑粑多以玉米、荞麦磨粉蒸烤而成,一般只在年节或贵客临门时特意制作,被视为高级食品。

肉食以猪、羊、鸡肉为主,烹饪时,常切成大片或方块,被称为“大块肉”或“坨坨肉”,还做成牛汤锅、羊汤锅,或烤羊、烤小猪等。

此外,山地还盛产蘑菇、木耳、鸡[从]、核桃,再加上菜园生产的蔬菜,使得彝族蔬菜的****十分广泛。

另外,民间还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

彝族日常饮料有酒、茶,酒的种类有烧酒、米酒、荞面疙瘩酒等。

彝族节日文化

彝族节日文化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
族,全国彝族人口776万多人,主要分 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 (区)内。国外彝族人主要分布于东 南亚和美国、英国、法国。
来源广,历史久,分支多,造就了
彝族文化的丰富性;大杂居,小聚 居,分布广,铸就了彝族文化的差 异性。崇虎、尚黑、敬火、爱武, 是彝族文化的几个明显特点。而彝 族的十月太阳历。可与闻名于世的 玛雅文明相媲美。

秋收完毕后,俄布科散宰鸡、杀羊、杀猪, 开始过年,用烟、酒、肉食敬奉祖灵,村 寨里的男子们串门、唱欢歌辞,亲友间相 互拜年,家人们团聚于锅庄旁,尽情吃喝, 开怀谈笑,终于使心情抑郁的母亲露出了 笑脸。见到母亲的笑容,俄布科散高兴万 分。为了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此后每年 秋收完毕后,就举行一次过年活动,表达 辞旧迎新的欢乐,儿孙们对祖宗的尊重和 孝敬,彝族年就这样流传和发展至今。
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第一天为"
都载",意为迎火。这一天,村村寨寨 都会打牛宰羊杀猪,以酒肉迎接火神, 祭祖,妇女还要赶制荞馍、糌粑面, 在外的人都要回家吃团圆饭,一起围 着火塘喝自酿的酒,吃坨坨肉,共同 分享欢乐和幸福。夜幕降临时,临近 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选定的地点搭建 祭台,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 由毕摩(祭司)诵经祭火。
每个村寨都有约定俗成的草场、坝子,
那里有堆码好的一堆堆柴禾,人们点燃 火把,在村寨田野山坡上游行后就来 到这里,点燃篝火,举着火把,围着篝火 唱歌、跳舞、饮酒,尽情欢乐,通宵达 旦。远远望去,火把游曳,篝火闪烁,笑 声、歌声、鼓点声融在一起,正如元代 诗人文璋甫诗所描绘:"云披红日怡含 山,列炬参差竞往还;万朵莲花开海市, 一天星斗下人间"。如此三天,夜夜如 此。

正宗彝族文化传统

正宗彝族文化传统

正宗彝族文化传统
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深厚的历史底蕴。


宗的彝族文化传统是彝族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人民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山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受到了自然
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彝族人民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他们善于利用山地资源,发展了梯田农耕和水稻种植技术,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

在彝族传统文化中,农耕是一种神圣的生活方式,彝族人民尊重自然,崇尚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彝族文化传统中,音乐和舞蹈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彝族人民以歌舞来表达对
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他们的歌舞艺术充满了原始的朴实和深厚的情感。

彝族的舞蹈多以环形排列的方式进行,舞蹈动作简单而富有力量感,充满了原始的野性和热情。

此外,彝族人民还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艺品,如彝族刺绣、银饰、陶瓷等。

这些手工艺品传承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美好的心灵。

彝族手工艺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成为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

正宗的彝族文化传统是彝族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尊重和传承彝族文化传统,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让世人能够更多地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文化。

彝族文化传统的独特魅力将继续为世人所喜爱和传承。

彝族的风俗习惯课件

彝族的风俗习惯课件

04
彝族的婚丧嫁娶与节庆习 俗
彝族的婚恋习俗与婚礼仪式
婚恋习俗
彝族传统上重视家族和血缘关系,婚姻多在本族内缔结,通过媒妁之言和父母之命来确定婚姻关系。 但在现代社会,彝族的婚恋观念也逐渐开放,自由恋爱和跨族婚姻也逐渐被接受。
婚礼仪式
彝族的婚礼通常包括接亲、过门、拜堂、宴客等环节。在婚礼上,新郎新娘要穿着民族盛装,接受亲 友祝福,同时还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如敬酒、拜堂、献哈达等,以祈求婚姻美满、家庭幸福。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彝族文化面临着传承断层的挑 战。许多年轻人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对本民族文化的认 知和认同逐渐淡化。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彝族文化迎来 了发展的重要机遇。通过挖掘、整理、传承彝族文化,可 以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提出彝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建议与展望
01
音乐风格
彝族音乐风格独特,旋律优美,节 奏明快,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多声部合唱
彝族音乐注重和声,多声部合唱是 其音乐的重要特征。
彝族的民间艺术与手工艺品
刺绣:彝族刺绣精美绝伦,多用于服 饰、鞋帽、挎包等物品装饰,色彩鲜 艳,构图独特。
银饰:彝族银饰制作工艺精湛,造型 别致,是彝族妇女喜爱的装饰品。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 活动,向世界展示彝族 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 流与互鉴。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 相信彝族文化将得到更 好的保护与传承,并在 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 更大贡献。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彝族的风俗习惯课件
目 录
• 彝族概述 • 彝族的服饰与建筑 • 彝族的饮食文化 • 彝族的婚丧嫁娶与节庆习俗 • 彝族的歌舞与民间艺术 • 总结与展望

彝族文化特色

彝族文化特色

一、彝族的历史彝族可以追溯到距今商周时期,当时,彝族人民曾在江南一带定居,后来经历了多次迁徙和移动,最终定居在今天的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地区,形成了今天的彝族聚居地,这些地区也被称之为“大彝族地区”。

据记载,彝族于公元前7世纪左右就有自己的写作文字,公元7世纪起,彝族的社会组织出现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今天的彝族民族。

二、彝族的宗教信仰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以天象宗为核心,它是以宇宙中的天象神灵为祭祀对象,以宇宙为本体,以天象神灵为核心建立起一套宗教信仰体系。

彝族人民将天文学中的星宿、月相、日月潮汐及其他自然现象作为信仰的依据,以“星宿”、“潮汐”、“月相”等诸神为祭祀对象,并以此为核心建立起他们的宗教信仰体系。

彝族的宗教信仰还包括对祖先的崇拜,彝族人民将祖先视为“太上老君”,认为祖先是可敬可畏的神,可以保佑子孙后代平安顺利。

每年的春节,彝族人民都要举行拜祭祖先的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尊重。

此外,彝族人民还信奉神仙、佛道等宗教信仰,如在一些村落中还有佛像供人们敬拜,在一些地方也有祈福神仙的仪式。

三、彝族的传统服饰彝族传统服饰以“黑衣”为主,其中男性穿着黑色长袍,女性穿着黑色衣裙,头戴黑色头巾,脚踩黑色鞋。

彝族服饰的设计精致典雅,色彩鲜明,细节处设计精巧,反映出彝族服饰的精致性和传统性。

此外,彝族服饰在设计上还反映出彝族人民对祖先的尊重,穿着它们可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之情。

彝族服饰在设计上还受到当地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彝族人民住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的山区,气候寒冷,彝族服装的设计考虑到保暖的要求,因此设计出了厚实的长袍和衣裙,而且袖口,衣襟等都有特殊的装饰,可以有效的保暖,有效的抵御寒冷的环境。

四、彝族的传统礼仪彝族传统礼仪是一种严肃而庄重的礼仪,它体现了彝族人民的尊重、礼让和谦虚。

比如彝族人民拜见祖先时,会以礼貌的态度,叩头磕额表示敬意;拜年拜月时,会献上祭品,表达对神灵的尊重;敬老尊贤时,会跪拜表示尊重,并称赞老人的智慧和经验。

彝族文化解读

彝族文化解读

彝族文化解读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份。

彝族文化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一、节日庆典
彝族的重要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火把节”,这是彝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彝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火把节通常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举行,为期三天。

节日里,彝族人民会举行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表演等活动,以此纪念传说中的英雄人物支格阿龙,同时祈求平安和丰收。

二、民间传说
彝族的民间传说融合了彝族的历史、神话和民间故事,如《梅葛》和《勒俄特依》等史诗,记载了彝族创世神话、民族迁徙、英雄事迹等内容。

这些传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蕴含着彝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三、生活习俗
彝族的生活习俗深受其地理环境和民族历史的影响。

彝族的传统民居多为土墙或木结构的房屋,适应了山区的生活环境。

彝族的主食以玉米、土豆、大米为主,喜欢吃辣椒和酸菜。

在服饰方面,彝族的传统服装以黑、红、黄为主色调,上面绣有精美的图案。

彝族的婚姻习俗中,保留着说媒、订婚、迎亲等传统仪式。

四、宗教信仰
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彝族人民相信万物有灵,因此对山、水、树等自然元素都抱有敬畏之心。

此外,彝族地区也有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的影响,尤其是在节日庆典和丧葬仪式中,这些宗教的影响较为明显。

总的来说,彝族文化是一种融合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多种宗教信仰的文化体系。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彝族文化,同时也要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彝族文化

彝族文化

彝族文化彝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

有创世史诗《勒俄特依》等一批代表作,还有大量反映彝族人民战胜自然、战胜邪恶的神话、故事、童话、寓言。

作为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彝族也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乐器,如口弦、三弦、月琴等。

而以漆器为代表的工艺美术品更是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第六个展厅集中展示了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彝族盛大的节日——火把节、彝族新年,有绚丽多彩的服饰,有独具特色的彝族伙食,有独特的婚礼、葬礼。

目不暇接的实物、照片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是民居院,这是一所典型的彝族民居,由木结构的板屋和土木结构的碉楼组成,板屋全部采用穿逗结构,集中展示了彝族建筑的精华。

参观完博物馆,再往山上走就是泸山寺庙和道观中规模最大的光福寺。

据《四川通志》记载,光福寺始建于唐朝,原名飞梁寺、大福寺,明宪宗成化年间改名为光福寺。

光福寺山门匾额系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题写。

光福寺各殿、阁均依山势分级建造,寺内现保存有植于汉、唐时期的柏树数株。

还有著名的地震碑林,一百余通百碑记载了1536年、1732年及1850年西昌三次大地震的详细情况,包括时间、范围、强度及地震的破坏程度,为地震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不少名人都曾光临光福寺,明朝时状元杨升魔被贬至云南,途经西昌,借宿于此,时逢火把节,于是留下了这首诗:"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

"过了光福寺,再往上还有文昌宫、观音阁、玉皇殿等寺观,大家可以一路看去。

下了泸山,就来到邛海。

邛海是四川最大的天然湖泊,它的面积为31平方公里,南北长11公里,东西宽5公里,平均水深14米,最深处达34米。

关于邛海的成因,自然少不了美丽动人的传说。

流传最广的是秦朝时样潼县沉陷的故事。

至今还有一说,幸运的人就能看到水下古老的城池。

其实,邛海处于一个断陷盆地上,由于地壳运动,东部的螺髻山不断上升,而邛海断陷盆地则进一步下降,从而形成邛海。

凉山州彝族文化有哪些

凉山州彝族文化有哪些

凉山州彝族文化有哪些彝族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彝族各村寨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驱除,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体现了彝族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火把节是云南民族村除泼水节以外的品牌大型节庆活动。

每年火把节期间,景区都会推出一些别具特色的节庆活动。

在保留“祭火、巡游、、火把打跳以及激情火把狂欢”等原有活动的基础上,今年火把节还特别邀请了彝族哑巴表演队、白族唢呐乐队、斗羊队等,进一步丰富和营造“精彩火把节、经典火把节、欢乐火把节”三个时间段。

同时还新推出了“火把节选美、纳西族东巴祭火、火把跳赛”等项目。

除了阵容强大的少数民族拦门敬酒迎宾和彝族花腰歌舞、三道红、大三弦等乐器伴奏外,还有刺激好看的牛王争霸,斗羊比赛,激情热闹的彝族祭火仪式,将民间民俗的味道彻底还原,让游客感受多个少数民族的激情四射,体验独具特色的狂欢盛事。

准备佳节之前,各家都要准备食品;在节日里纵情欢聚,放歌畅饮。

火把节期间,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立寨中,各家门前竖起小火把,入夜点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时人们手持小型火把成群结队行进在村边地头、山岭田埂间,将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间地角。

远处望去,火龙映天,蜿蜒起伏,十分动人。

最后青年男女会聚广场,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唱歌跳舞,彻夜不息。

选人彝族火把节的重要节目之一是选俊男靓女。

彝族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观,评委由民间的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评选结果绝对公正。

俊美的条件不仅要看外形还要看言行品德。

如美女的条件是:头发浓黑、眉毛浓、眼睛大、鼻梁高、脖子长、皮肤细腻红润,身材匀称(不能太瘦)、言谈举止得体、人品好、勤劳等多种条件。

俊男的条件又不同:勇猛善战,仪表堂堂,体魄雄健。

言行要有风度,头梳英雄结,佩带英雄带和宝剑,身披黑色羊毛斗篷,手牵骏马。

如今,这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每年火把节都要进行的比赛。

狂欢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第一天为"都载",意为迎火。

彝族的风俗特点是什么

彝族的风俗特点是什么

彝族的风俗特点是什么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区。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彝族有着独特的风俗特点。

下面将从彝族的节日、服饰、婚俗、饮食等方面,详细介绍彝族的风俗特点。

首先,彝族的节日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彝族的年节。

每年农历鸡年正月初一,彝族人民会隆重庆祝这一节日。

届时,人们会穿上节日盛装,参加祭祀仪式、舞蹈表演、射箭比赛以及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等活动。

此外,彝族还有许多其他节日,如龙街节、水灯节等,这些节日不仅丰富了彝族人民的生活,也体现了彝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其次,彝族的服饰文化也是其风俗特点之一、彝族的传统服饰色彩鲜艳,花纹独特。

男子通常穿着黑色外衣,内穿白色长袍和白色短裤,头戴黑色圆顶帽,腰间系着带有红色、黄色等绣花的腰带。

而女子则穿着彩色上衣、长裙和披肩,头戴花冠,腰间系着五颜六色的腰带。

彝族服饰的独特设计和鲜艳色彩,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美的态度。

此外,彝族的婚俗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在彝族社会中,婚姻往往是由家长和长辈协商决定的。

在婚礼前,男方要向女方家族提亲,送上礼物表示诚意。

婚礼当天,男方要带领骑马队列从山里护送新娘回家。

彝族婚礼的一大特色是酒令,即新娘饰演一个被隔绝的少女,要通过接受新郎和来宾的考验才能与新郎完成婚礼。

婚礼现场最重要的环节是彝族的“鱼鳞仪式”,即新郎新娘在红色方桌上用手指按相互的十个手指,象征着终身不离不弃的意义。

最后,彝族的饮食文化也是其风俗特点之一、彝族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他们种植一些特色农作物,如玉米、豌豆、苞谷等。

因此,他们的传统饮食以玉米和豆类为主,常常炒、蒸、煮、炖等烹制方式,菜品清淡、营养丰富。

彝族的特色美食有石头豆腐、苞谷米饭、彝族火锅等,这些美食既体现了彝族人民的饮食习惯,也展示了彝族的独特风味。

综上所述,彝族的风俗特点主要体现在节日、服饰、婚俗、饮食等方面。

彝族人民通过丰富多彩的节日庆祝活动、独特鲜艳的服饰风格、独特的婚俗习俗以及清淡营养的饮食文化,展示了彝族悠久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彝族文化的历史与特征

彝族文化的历史与特征

彝族文化的历史与特征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历史可以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彝族的区域分布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和西藏等省份。

彝族的文化特征在这些区域中都有相应的体现,下面就来谈一下彝族文化的历史与特征。

一、彝族文化的历史在古代,彝族文化是以祭祀、巫术和婚姻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

据专家研究发现,彝族的宗教信仰非常复杂,他们既崇拜自然、山川、河流等,也崇拜祖先、神灵和鬼魂等。

在彝族的宗教信仰中,有一种叫做“三英五帝”的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三个英雄和五位帝王的事迹,其中包含了对祖先和英雄的崇拜和敬仰。

另外,在彝族的文化中,巫术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古代,巫师是彝族社会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可以帮助彝族民众预测天气、疾病、祭祀等事宜。

巫术在彝族文化中的影响广泛,至今仍有部分彝族地区保留着这一传统。

彝族的婚姻制度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彝族社会中,婚姻是通过“走婚”形式进行的。

走婚指的是男女双方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伴侣,可以随意变换,而不像汉族那样一夫一妻制。

在婚姻的过程中,由女方家庭出钱买下一件麻布,象征女方愿意与男方结为夫妻,男方则在女方家住上三年,待三年之后离开,如果女方怀孕了男方也可以待到孩子出生之后才离开。

二、彝族文化的特征1.独特的服饰彝族的服饰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地区的彝族有着不同的服饰风格,但大体上可以分为家庭、学生和宴会服等几种类型。

彝族的服饰以色彩鲜艳、图案复杂、线条流畅为特点,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实用性。

彝族的服饰中,最具特色的可能是女性的“菜花衫”。

菜花衫是彝族女性节日或婚礼时穿着的传统服饰,其样式华丽、花纹多彩、搭配繁复,耐人寻味。

值得一提的是,菜花衫的花纹通常都是由彝族女性手工刺绣完成的,它不仅代表着彝族的文化传承,还透露出了彝族女性对传统手工艺的执着和热爱。

2.独特的民俗活动在彝族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具有独特性的民俗活动。

例如,彝族年那边,祭祖、识祖、聚餐、舞龙、打柿子等传统习俗依然保留着,成为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介绍彝族的文化简短

介绍彝族的文化简短

介绍彝族的文化简短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地,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以下是对彝族文化的简要介绍。

彝族的语言方言丰富多样,主要有彝语、纳西语、白语等。

其中,彝语是最主要的语言,被广大彝族群众使用。

彝族音乐和舞蹈非常丰富多样,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彝族音乐器乐有独特的乐器和演奏方式,如箫、笛、口琴、铃铛等。

彝族舞蹈韵律优美、动作矫健,常常以群舞形式展示,表达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彝族的服饰也非常独特,男女的服饰各具特色。

彝族男子主要穿着黑色长袍、白色长裤和靴子,头戴黑色小帽子。

女子则穿着各式各样的彩色上衣、裙子和腰带,头戴花布包头巾。

彝族的服饰色彩鲜艳,细致精巧,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美丽和喜庆。

彝族的信仰体系主要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崇拜和演祭文化。

彝族人民崇拜自然,尊重山川、水源、火等自然力量,相信这些力量能够保护和祝福他们。

因此,在传统彝族的生活中,诸多节日和宴饮仪式都离不开祭祀和祈福的活动。

彝族还有丰富的传统习俗和民间节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火把节、三月街节、撒谎节等,这些节日和活动都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和情感。

彝族人民还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包括婚嫁习俗、葬礼习俗等。

彝族人民的婚礼庄严隆重,通常有多个环节,如聘礼、迎亲、娶亲、举行隆重的婚宴等。

彝族的葬礼习俗也有自己的特点,一般由族人集体协作进行,包括搬山、装棺、送葬等环节,意在为死者送行和祈福。

彝族还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如刺绣、木雕、竹编等。

彝族的刺绣工艺非常精湛,具有细致入微的特点,刺绣作品常常被用来装饰服饰、被子等物品。

彝族的木雕艺术也非常有名,以栩栩如生的形象和精致的工艺而著称。

而彝族的竹编作品则以其灵动的造型和精巧的制作技术而受到广泛赞赏。

总的来说,彝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语言、音乐、舞蹈、服饰、信仰、习俗、艺术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这其中的每一方面都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生活、自然和传统的热爱和追求,也是中国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的文化学院:政法学院班级:20100411班学号:********** 姓名:保国兵彝族的文化【摘要】:彝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之一,随着人们日益精神文明生活的提高,旅游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休闲的一部分,在旅游的过程中,舒适、愉快的旅游生活能丰富旅游者的精神文明世界,旅游文化促进了彝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合作,丰富了彝族人民的休闲娱乐生活,增强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旅游文化对彝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保护和传承的作用,使彝族文化得到弘扬。

【关键词】:彝族文化彝族历史彝族饮食彝族服饰彝族舞蹈(一)彝族的历史彝族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地区的土著民族。

1975年,在云南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境内发现了距今800万年前的拉玛古猿。

拉玛古猿正处在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是"正在形成中的人",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元谋县发现了生活在170万年前"元谋猿人"的化石,它是迄今为止所知亚洲大陆最早的原人类。

1960年和1975年先后两次在丽江漾弓木家桥同一地点,发现了已属于人类"智人"发展阶段的"丽江人"化石1965年、1970年和1972年先后三次在西畴县城东南半公里处的"仙人洞"中,挖掘、清理出已接近"现代人"而尚处于"晚期智人"发展阶段的"西畴人"化石。

1961年、1975年分别在路南附近及板桥街、呈贡东北11公里处龙潭发现了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

1980年初,又在昆明市呈贡县南发现了属于"全新世"已进入了"现代人"发展阶段的人类化石,被定名为"昆明人"。

经专家鉴定,"昆明人"至少已有了上万年的历史。

从获得"昆明人"化石的同一文化层内存在的其它考古遗迹进行分析,证明"昆明人"时代已经进入了"新石器"发展阶段。

此外,在洱海地区、金沙江中流地区、滇池地区、澜沧江中上游地区、滇东北地区以及红河流域等地均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迹。

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在西南各地的普遍发现,充分证明了西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有人类居住,而彝族也是这块土地上最古老的居住民族。

在今天西南地区的金沙江中上游南北两岸、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城和乌蒙山、哀牢山、无量山三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彝族先民居住。

见于历史文献记载,远在黄帝部落的玄嚣、昌意二部南迁进入岷江、雅砻江流域时,就与彝族部落"蜀山氏"相接触。

《尚书-牧誓》载,周武王伐纣,在牧野(今河南漠县)誓师时,蜀国就带领其亲属"龙"系统的部落参加伐纣。

与此同时,各地的彝族先民建立了一些比较著名的部落联盟制国家古滇王国、古莽国、夜郎国等。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今天西南各地彝族都普遍传说洪水泛滥之后,笃慕繁衍了彝族,大家都认为笃慕是民族的共祖。

彝文典籍中大量记载了笃慕的活动。

既然洪水泛滥之后的笃慕--六祖也成为了全民族认同的历史事件,那么,无可否认,这是古代部落分化或部落战争的折射和沉淀。

而且,在彝文古籍中记载了彝族最先的原始民族是哎氏民族。

《西南彝志》卷三有"哎哺九十代"的记载,具体叙述了19个哎氏族,2个哲米氏族共212代的父子联名世系。

哎哺氏族的后裔希慕遮,汉文记作"孟哲",其31代才是笃慕。

此外,凉山彝族还传说彝族上古有12个王朝,其中11个王朝是母系王朝。

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由于彝族各部的迁徙对流以及交融,作为民族共同体称谓--"夷"便出现了,以后的汉文文献均以此作为对西南地区彝族的称谓。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彝族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领主制和地主制再到官僚资本主义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程。

公元8世纪,"南诏国"的建立,标志着彝族历史上奴隶制的最高发展阶段。

但在彝族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一直发展不平衡。

奴隶制、封建农奴制、封建地主经济多种社会形态并存,解放前二段时期内,还有官僚资本主义这种社会形态。

同时,彝族在其发展过程中,既不断吸收、融化其它民族如氏羌等;又不断地发生分化,形成了白族、纳西族、傈僳族、哈尼族、拉枯族、基诺族等,有的还融合进汉族中去。

千百年来,彝族人民与周围其它兄弟民族一道为保卫祖国的边疆,缔结多民族的国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明朝时期,云甫巍山彝族左氏土司三次被明王朝征调,参加有关巩固祖国统一的战争。

一次是明洪武中,左禾被征调参与明军将领傅友德、沫英的征伐活动;一次是明永乐宝德时,左佩被证调参与了明军将领蒋贵、王骥"三征麓川"(今德宏地区)的军事活动,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一次是明嘉靖年间,蒙化土知府左文臣被征调参与从征元江之役,左文臣因此染瘴而死。

历史上,不管中原地区是统一,还是分裂,西南地区的彝族始终心向祖国,反对分裂,即使是南诏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建立了民族国家,但与唐王朝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唐王朝在大汉族主义的支配下发动天宝战争之后,南诏王阁罗凤仍收拾唐朝阵亡将士尸体"祭而葬之",又特地在王都太和城立"德化碑",表朋叛唐不得已,决心"世世事唐"之意。

特别是近代以来,彝族人民对帝国主义的入侵予以坚决的打击,保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1900年春,今怒江边境片马地区茨竹寨彝族土把总率兵抵抗英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壮烈殉国。

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期间,不少彝族仁人志士参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行列。

在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彝族人民踊跃参加革命,为民族的解放以及中国人民的解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彝族人民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50年代的抗美援朝和70年代的对越自卫还击战争中,许多彝族儿女付出了年轻的生命。

同时,彝族是一个文化灿烂的民族。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文,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个方言区。

这六大方言之间有一定的差别,但也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从语言方面看,辅音有清浊的对立,元音寸般分松紧;韵母主要由单元音构成,鼻韵尾和塞音韵尾罕见;声调一般是3-4个。

从词汇上看,固有词多,借词少;单音节词以及在单音词根上构成的复合词多,多音节的单词少;四字格的联绵词较丰富。

从语法上看,词序和助词是彝语语法的主要手段,屈折形式是其辅助手段。

彝族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十宾语十谓语。

数量词和形容词的修饰一般让位于中心词之后,有比较丰富的量词。

动词、形容词重迭表示疑问,一部分动词有自动和使动的区别。

彝族文字历史悠久,据记载公元前21世纪,哎穆穆氏传到第十代,出现了坝博耿奢哲和密尼么二人,创造了彝文。

彝族人民正是运用本民族的文字写乙浩如烟海的典籍,秦汉时期称"夷经",晋朝时称为"囊文"或"锤书",近代称"夷书"。

1981年,据统计,仅北京图书馆、民族文化宫和申央民族学院所藏的彝文典籍就有1000多册659部。

滇、川、黔、桂4省区国家收藏的彝文典籍据不完全统计有近万册之多,其它散藏于民间的更是难以计数。

这些彝文典籍广泛涉及到彝族历史、文学、哲学十天文历算、医理药理等方面。

彝族人民还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据文献记载,周武王伐纣之时,巴蜀的彝族参加了武王伐纣行列,并在誓师大会上表演了一套"执仗而舞"的武舞。

到了汉代,这种舞蹈传入了内地,取名日《巴渝舞》,魏改为《昭武舞》,晋改为《宣武舞》,成为了中原王朝用于颂扬祖先武功的专用舞蹈。

唐朝时,公元800年,南诏王异牟寻组织了一个庞大的南诏歌舞团在京城长安磷德殿为唐德宗演出了"南诏奉圣乐"。

为舞蹈伴奏的乐器有筝、箜篌、铜鼓等。

南诏国内彝族民间歌以大众化的"打歌"最为流行。

今天我们尚能看到那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跌踏舞"、"烟盒歌"、"左脚舞"、"三弦舞"等。

彝族人民有着悠久的歌唱传统,男女老少皆喜歌唱,开口而歌,一唱而和,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各种仪式中都要赋诗歌唱。

他们善于用诗歌和音乐表情达意,以自己创造的诗歌艺术作为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工具和斗争的武器。

他们的民族历史以及生活经验也无不用自己的诗歌来保留和传播。

诗人何其芳曾称赞彝族民歌"很有特别的色彩,就像在辽远的寂寥的山谷中忽然出现的奇异的迷人音乐"。

历史上,彝族人民同其它各族人民一道开发了祖国的西南地区,并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秦王朝时修筑了"五尺道",汉朝立国之初,关闭了这条商道,但西南地区的彝族商人仍在这条路上进行民间贸易交往,把蜀地特产拘酱,即今天西南地区特产的胡椒酱经贵州地区贩卖到广州。

在这条商道上还进行奴隶交易——妇女儿童的贩卖活动,这条古商道叫南夷滇池道。

随后汉王朝又在彝族民间商业交往的基础上开通了从今天的四川宜宾南下经石门(豆沙关),至朱提(昭通),南下威宁、安顺、广西等地直达广州的商道。

当代学者所言的"南方丝绸之路"也是彝族人民开通的。

据记载,汉武帝派张赛出使西域之时,就在今天的伊朗等国见到了彝族商人经缅甸、印度等转运而去的彝族地区特产"邛竹杖"。

特别是在汉光武帝年间,滇西彝族哀牢部内附设永昌郡后,保障了中西交通的畅通。

随后的历代中原王朝正是通过以上这些通道经营南中地区,从而也就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同时彝族地区的一些经济作物、畜牧产品如香料、建昌马、凉山马、乌蒙马、德昌牛等通过以上通道源源不断地输入内地。

内地的经济、文化的影响也是通过以上主要通道辐射到西南地区的。

(二)彝族的文化1彝族的饮食文化喜食酸辣味,喝浓茶、饮白酒、抽草烟,善于腌制腊肉。

大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

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

主要是做成“坨坨肉”、牛汤锅、羊汤锅,或烤羊、烤小猪,狩猎所获取的鹿、熊、岩羊、野猪等也是日常肉类的补充。

山区还盛产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园生产的蔬菜,使得蔬菜的来源十分广泛,除鲜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

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

饮茶之习在老年人中比较普遍,以烤茶为主,彝族饮茶每次只斟浅浅的半杯,徐徐而饮。

(1)跳菜。

景东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即跳着舞蹈上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