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书蔡邕《笔赋》赏析
笔赋第二段赏析【清代】朱筠骈体文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朱筠(1729-1781),字竹君,又字美叔,号笥河, 祖籍今萧山城厢镇城南办事处黄家河村,因其祖辈、 父辈在外做官,侨居北京大兴县,故入籍顺天府。 清代著名学者,人称“竹君先生”。
• 朱筠品格高尚,恬淡达观,性喜山水花木,酷爱诗 书金石,考古著录日夜不倦。据载“聚书至数万卷, 金石文字数千种”,“所著文数百篇,古今诗数千 首”。现存《笥河文集》四卷。
骈体文
笔赋 第二段
清代 朱筠
作品赏析
• 传蒙氏选用兔毫、竹管制笔,制笔方法是将笔杆一头镂空成毛腔,笔头毛塞在腔内,毛笔还外 加保护性大竹套,竹套中部两侧镂空,以便于取笔。蒙氏造笔后统称为笔,因此毛笔中有其最 为著名的一种毛笔,即“蒙笔”,又称“蒙恬精笔”、“侯笔”。侯笔即侯店毛笔,古称“象 笔”。笔长杆硬,刚柔相济,含墨饱满而不滴,行笔流畅而不滞。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21至 公元前207年,蒙恬带领三十万大军固守秦朝北部边疆,路经侯店,时值三月三日,始(试) 以兔毫竹管为笔写成家书一封,随后将毛笔赠送给侯店人。后来,侯店人便仿制出“蒙恬精 笔”。到了唐代,侯店村毛笔艺人李文魁在北京开设笔店,一名爱好书法的太监同他结为兄弟, 经常把他制作的毛笔买进皇宫,受到皇帝的赏识,于是侯店毛笔誉满天下,并被奉为御用之品。 所以,每逢三月三日,侯店一带制笔艺人都放鞭炮、摆宴席,纪念毛笔创始人蒙恬。而当地制 笔之业盛起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所制之笔,驰名遐迩。光绪年间,因制 作技艺精湛,亦奉为御用,光绪帝立碑表彰,称之“御笔”。民国初年,巴拿马赛会曾获有奖 章,故衡水侯店村因此被称为“毛笔圣地”、“北国笔乡”。侯店毛笔也与内画和宫廷金鱼一 起,并称“衡水三绝”。
記曰:百工之事,皆聖人之所作也,而况掌於筑氏,圣經賢傳,賴以傅焉 者乎。遂作賦以推筆之原,更述其用於古今者焉。其辭曰:
蔡邕和他的赋作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蔡邕和他的赋作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0.5.1中文摘要东汉末年,传统儒学旦益衰落,一静融台了馕道的新愚潮开始兴起,部分儒家学者转忧为文壬。
本文论述一‘≮/了儒家学者兼文士的蔡邕思想演变过程,说明道家思想如何对秉承浓蓐稀学传统静蔡邕加以渗透。
在汉末新总潮影响下,蔡邕赋作在内容上趋向日鬻生活化,题挂更多样,情感更丰富。
在艺术风格上量现出清新流丽的特点。
这些都是汉末赋的颞质。
对于蔟戡赋风与汉末“谈论”的关系,也稍有论述。
关键词:儒者文士汉赋新质ABSTRACTAttheendofEasternHan.traditionalConfucianwasdeclining.Anewideologicaltrend,thefusionofConfucianandTaoism,becametorise.AsectionofConfucianscholarschangedintowriters.Inthispaper’IdiscussthechangecourseinCaiYong’Sidea,astheConfucianscholarandconcurrentlywriters.AndinterprethowTaoismmadetheeffectonCaiYong,theConfucianscholarwhoformal—tookupConfucian.Intheinfluenceofnewideologicaltrend,attheendofEsterHan,thecontentofCaiYong’Sprose—poetrypreferedtoroutineduties,manifoldertheme,richerinfeeling,thestyleofprose-poetryappearpureandfreshandsmooth·Allthesearenewcharactersofprose·poetryattheendofEsterHan.AbouttherelationsbetweenthestyrleofCaiYong’Sprose—poetryand“Talk'.’isalsodiscussed.Word:ConfucianScholarWritersKeyNewCharactersofProse-poetry前言东汉光武帝宣布阉谶子天下,以嘲谶取代正宗儒学.在光武帝的倡导下,谶纬之孥流行。
书圣王羲之《用笔赋》释译
书圣王羲之《用笔赋》释译秦、汉、魏至今,隶书其惟钟繇,草有黄绮、张芝,至于用笔神妙,不可得而详悉也。
夫赋以布诸怀抱,拟形于翰墨也。
辞云:何异人之挺发,精博善而含章。
驰凤门而兽据,浮碧水而龙骧。
滴秋露而垂玉,摇春条而不长。
飘飘远逝,浴天池而颉颃;翱翔弄翮,凌轻霄而接行。
详其真体正作,高强劲实。
方圆穷金石之丽,纤粗尽凝脂之密。
藏骨拒筋,含文包质。
没没汨汨,若蒙汜之落银钩;耀耀希希,状扶桑之挂朝日。
或有飘?骋巧,其若自然;包罗羽客,总括神仙。
季氏韬光,类隐龙而怡情;王乔脱屣,焱飞凫而上征。
或改变驻笔,破真成草;养德俨如,威而不猛。
游丝断而还续,龙鸾群而不争;发指冠而些皆裂,据纯钩而耿耿。
忽瓜割兮互裂,复交结而成族;若长天之阵云,如倒松之卧谷。
时滔滔而东注,乍纽山兮暂塞地。
射雀目以施巧,拔长蛇兮尽力。
草草眇眇,或连或绝,如花乱飞,遥空舞雪;时行时止,或卧或厥,透嵩华兮不高,逾悬壑兮非越。
信能经天纬地,毗助王猷,耽之玩之,功积山丘。
吁蹉秀逸,万代嘉休,显允哲人,于今鲜俦。
共六合而俱永,与两曜而同流;郁高峰兮偃盖,如万岁兮千秋。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徐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於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於即事。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於穴处,反玉辂於椎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且元常专工於隶书,伯英尤精於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
论书法赋的类型与体义
第 33 卷第 4 期2023 年Vol.33 No.42023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JINAN(Social Science Edition)论书法赋的类型与体义许结(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安徽芜湖 241000)[摘要]书法赋作为艺术赋的一种创作类别,与绘画赋较为接近,但又有着独特的书写意义与价值。
赋家对文房四宝的关注及其物态形式的呈现,对各类书体法式的描绘及以句法形容笔法的方式,对书法本事与主题的聚焦,一并完成了这类赋作的类型与体义。
而由书事与赋事建构的经典性,与由书法与赋法共通的技艺性,则成就了书法赋的独特意义,并可由此创作延伸到对其艺术批评的思考。
[关键词]书法赋;器物;体类;主题;经典与技法[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842(2023)04-0033-10辞赋是文学的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同样也可以延异为书写的艺术。
如果依据赵宪章所提出的“文学书像论”,即由“语象”“字像”和“书像”串联起两种艺术的图像关系①,辞赋作品的书写构成了特有的“辞赋书像”,但也同其他文体的书写大同小异,很难辨别其独立的特征。
例如历史上诸多书家写《洛神赋》,包括王献之玉版十三行,赵构与赵孟頫的行书,文征明的楷书等,或行或楷,并无特殊意义,祝允明书写《洛神赋》又既有楷书,也有草书。
同样,围绕《赤壁赋》的书写亦如此,楷书、行书、草书兼有,依据书家的兴趣,其随性又不乏文人化的特征。
所以用何体书写何赋,其中或有内在的联系,但文人与画师艺术的随意性与不确定性,又使这种书像与赋象结合的规律性难以把捉。
因此,书像与赋象的关联尚有一重要的媒介,即书赋(书法赋)的创作,这是辞赋创作的一种类型,也兼含辞赋与图像关系的专属体义。
一、器物:文房四宝与书法赋书法赋指的是以赋体文学描写书法艺术的作品,其与绘画赋尝被归并于“书画类”(如《历代赋汇》),但由于书法赋基于书法的“字象”与绘画赋基于绘画的“图像”,又有着各自独特的创作类型与体义。
汉魏六朝书论中的自然审美观
关键词 : 自然 审 美观 ; 阴阳; 因物 构 思 ; 任 情 恣性 ; 比拟 自然 ; 血 肉筋 骨
中 图分 类 号 : I 2 0 6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l 一 5 7 4 4 ( 2 0 1 4 ) 0 1 - 0 1 4 9 — 0 6
在早 期 更加 关 注 对本 体 问题 的探讨 , 比如 西 方古 希
这 虽 然是 一 则 赞 扬 毛笔 的文 章 , 但是 , 我们 能 够 从 中 明确 看 出 比 《 九势 》更 为 清 晰 的 书 法 本 体
观— — “ 书 乾坤 之 阴阳”
腊 时期 的本 体 论 哲 学 和 中国先 秦 哲 学对 “ 道” 的探 讨 。中 国早 期 的书论 家对 书法 艺 术进行 理性 的认 知
的核 心范 畴 “ 自然 ” 概念 . 运 用 于 阐 释书 法艺 术 的 审
时, 首先 也 是对 书 法 的本 体 进行 思考 。东 汉 的大 书
法家 蔡 邕在 《 九势》 中就 明确 地说 : “ 书 肇 于 自然 , 自 然既 立 , 阴 阳生 焉 ; 阴 阳既生 , 形势 出矣 。” Ⅲ 他认为, 书法 艺 术虽 然摹 写 自然 , 但 是 更 为本 质 的追 求 在 于 书法 艺 术 能够 展现 “ 阴 阳” , 即 书写 和展 现 宇宙 自然 运行 的 内在 规 律 , 才会有 “ 形势” , 就 是 书 法 的 审 美
V0 1 . 3 6 No . 1
2 0 1 4年 1月
J a n .2 0 1 4
汉魏六朝 书论 中的自然 审美 观
周 国 栋
( 西北 大 学 文 学 院 , 陕西 西 安 7 1 0 0 2 9 ; 宝鸡 文理 学院 文学 与新 闻传播 学 院 , 陕西 宝鸡 7 2 1 0 1 3 )
《笔赋》东汉蔡邕
筆賦昔蒼頡創業,翰墨用作,書契興焉。
夫製作上聖立則憲者,莫隆乎筆。
詳原其所由,究察其成功,鑠乎煥乎,弗可尚矣。
(《書鈔》一百四,《初學記》二十一。
)惟其翰之所生,于季冬之狡免,性精亟而慓悍。
體遄迅以騁步。
削文竹以為管,加漆絲之纏束。
形調摶以直端,染玄墨以定色。
書乾坤之陰陽,讚三皇之洪勳,敘五帝之休德,揚蕩蕩之典文。
紀三王之功伐兮,表八百之肆勤。
傳六經而綴百氏兮。
建皇極而序彝倫。
綜人事於ㄙ昧兮,贊幽冥於明神。
象類多喻,靡施不協。
上剛下柔,乾坤之正也。
新故代謝,四時之次也。
圖和正直,規矩之極也。
玄首黃管,天地之色也。
(《藝文類聚》五十八,《初學記》二十一。
)篆勢字畫之始,因於鳥跡,倉頡循聖,作則制文。
體有六篆,要妙入神。
或象龜文,或比龍鱗,紆體效尾,長翅短身。
頹若黍稷之垂穎,蘊若蟲蛇之棼緼。
揚波振激,鷹跱觶鳥震,延頸協翼,勢似淩雲。
或輕舉內投,微本濃末,若絕若連,似露緣絲,凝垂下端。
從者如懸,衡者如編,杳杪邪趣,不方不圓,若行若飛,蚑蚑翾翾。
遠而望之,若鴻鵠群遊,絡繹遷延。
迫而視之,湍漈不可得見,指撝不可勝原。
研桑不能數其詰屈,離婁不能睹其隙間。
般倕揖讓而辭巧。
籀誦拱手而韜翰。
處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觀。
摛華豔於紈素,為學藝之範閑。
嘉文德之弘蘊,懿作者之莫刊。
思字體之俯仰,舉大略而論旃。
隸勢鳥跡之變,乃惟佐隸。
蠲彼繁文,崇此簡易。
厥用旣宏,體象有度。
奐若星陳,鬱若雲布。
其大徑尋,細不容髪,隨事從宜,靡有常制。
或穹窿恢廓,或櫛比針列。
或砥平繩直,或蜿蜒膠戾。
或長邪角趣,或規旋矩折。
修短相副,異體同勢,奮筆輕舉,離而不絕。
纖波濃點,錯落其間。
若鐘虡設張,庭燎飛煙。
嶄嵓嶻嵯,高下屬連。
似崇台重宇,層雲冠山。
遠而望之,若飛龍在天;近而察之,心亂目眩。
奇姿譎誕,不可勝原。
研桑所不能計,辛賜所不能言。
何草篆之足算,而斯文之未宣?豈體大之難睹?將秘奧之不傳?聊俯仰而詳觀,舉大較而論旃。
漢代書家——蔡邕蔡邕:(公元132——192)東漢文學家、書法家。
识书蔡邕《笔赋》赏析
识书蔡邕《笔赋》赏析在书法艺术正式进人辞赋创作领域之前,与书法有密切联系的文具—毛笔—先成了“咏物赋”的题材之一,这也可以看成是书法赋萌芽阶段的另一种表现。
最早的咏笔赋就是蔡邕的《笔赋》,这不仅是一篇对笔的礼赞,也是一篇对书法的礼赞,从中可以窥见蔡邕书法理论的一些重要内容。
蔡邕在书法上,工篆体,尤善隶书,被誉为“骨气洞达,爽爽有神”。
在书法史上的贡献颇大,主要有:手书《熹平石经),始创“飞白”书体,留下不少系统性的书法理论著作,其中就包括唐代类书引用而得以保存下来的《笔赋),惜皆未全引,致使后人只能见其残貌如下:【原文】“昔仓颉创业,翰墨用作,书契兴焉。
夫制作上圣,立则宪者,莫隆乎笔。
详原其所由,究察其成功,烁乐焕乎,莫可尚矣!……帷其翰之所生,于季冬之狡兔。
性精巫以漂悍,体遇迅以骋步。
文竹以为管,加漆丝之缠束。
形调博以直端,染玄墨以定色。
书(或作画)乾冲之阴阳,赞三皇之洪勋。
叙五帝之休德,扬荡荡之典文。
纪三王之功伐兮,表八百之肆勤(或作舰)。
传六经而辍百氏兮,建皇极而叙弃伦。
综人事于略昧兮,赞幽冥于明神。
象类多喻,靡施不协。
上刚下柔,乾坤之正也;新故代谢,四时之次也;国和正直,规矩之极也;玄首黄管,天地之色也。
……”赋中至少从两个方面体现了蔡邕的书法理论思想:其一,书法之美源于自然。
自《周易》以来,整个自然万物的产生及其构成和运动的规律,就被认为是根源于乾坤阴阳的运动和变化。
而中国文字很早也被认为是“观象于天”、“观法于地”、“依类象形”的产物,体现着天地自然的法则。
“书乾坤之阴阳”即是把书法艺术同宇宙的根本规律相联系,明确地指出了书法美的自然哲学依据,认为书法的美与乾坤阴阳的运动变化、和谐统一不可分离。
这种观点在蔡邕的(九势》中得到了更加明白的阐述。
其二,书法之美又在于它具有巨大的社会精神意义。
从历史的角度看,书法艺术的发展,一开始就是同它用于赞美统治者的功绩分不开的,如商周青铜器铭文和秦刻石的文字的书写等等,蔡邕此赋中更是从叙赞帝皇德勋、传扬经典、述人伦、颂鬼神等多个方面来强调了书法的美首先应表现在文字的内容上。
汉代书法美学思想浅探
汉代书法美学思想浅探【摘要】汉代是书法艺术发展从古文字时代跨进今文字的过渡觉醒期,书法美学开始进入了自觉阶段。
一些书家的书论,提出了新的美学观点。
两汉的简牍隶书,汉隶碑刻汉末草书都呈现着汉代艺术气势与古拙的美学风貌,书家从书法线条飞扬流动中,发现线条运动与力量的美;汉代人崇尚自然,追求形象美,并开创了书法品评之风;从而揭开了中国古典书法美学史上的序幕。
【关键词】汉代;书法作品;书论;美学思想关于汉代书法美学思想,它是书法艺术发展从古文字时代跨进今文字的过渡觉醒期,汉代人崇尚自然,追求形象美,并开创了书法品评之风;从而揭开了中国古典书法美学史上的序幕。
一、汉代书法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汉代的书法艺术处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这显著的标志是汉代书法艺术已独立成为专门的艺术,中国书法的篆、隶、八分、章草、草书、真书在此时期已出现并逐渐成熟,中国的书法理论已开始萌芽。
书法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一部分,书法中的美学思想又可沟通于诗、画、乐、舞、建筑等艺术,还可以从中窥探美的本质与源头。
书法艺术的发展,有赖于学术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刘邦以武力统一天下,“曾以儒冠为溺器”,然而,巩固政权却又不能不要思想和文化。
萧何在刘邦初入咸阳时就已经开始留意搜集各种图书典籍,汉王朝建立之后,又建国家藏书阁,汉代文化的繁荣由此而开始。
同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楚汉战争所造成的文化毁灭,很多先秦的经典都需要重新抄写,抄写典籍的需要,使汉代建立了以书取仕的制度,汉初以此选拔文吏,必然在社会上造成重视文字书写的风气。
学术的繁荣,也为书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文景时期,崇尚黄老,无为而治,采取于民休息政策,天下的财富,快速积累,呈现一派承平景象。
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即位,出于巩固皇权的需要,采纳了董仲舒的意见而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东汉时期,经学昌隆,京师太学生,多至三万余人。
不仅京都如此,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在这种尊崇儒学和重视书艺的风气之下,既张扬了儒学,也张扬了书法。
有血性的蔡邕辞赋
有血性的蔡邕辞赋汉朝·蔡邕全集辑蔡邕(133-192 ),字伯喈,陈留困(今河南祀县)人。
邕奉母至孝,与叔父、侄子同住不分家,为乡里称道。
博学,好辞章、数术、天文,精于书法,妙解音律。
弄权的宦官因其善鼓琴向桓帝推荐,被召人京,邕半途即称疾而归。
灵帝时为河平长、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
熹平四年(175)春请朝廷正定《六经》文字,灵帝命其主持。
琶亲自书写于碑,使工匠镌刻,立于太学门外,历八年而成。
碑成之日,观视及幕写者车乘多至每天千余辆,填塞街陌。
从此,后儒晚学均取正于熹平石经。
关心朝政,厌恶擅权的宦官,屡次上书奏事。
当灵帝召其奏对时,他指名道姓揭发搜权的奸住贪浊之徒,被宦官泄露,遭到中伤诬陷而下狱,远徙朔方。
其间权臣屡遣刺客加害,而刺客反为岂之高义所动,告以实情,故得免害。
不久遇赦还,道中又为当路者所忌,遂亡命东南吴会,达十二年之久。
董卓专权后,威逼琶为祭酒。
卓重其才学,三天之内连连摆升其官职。
后拜中郎将。
封侯。
未几,卓为王允所诛,邕当时正在王允座,闻之叹息,有动于色,王允大怒,即予收治.邕乞求黥首别足,继成汉史,大臣们都为之求情,但王允不许,遂死于狱中,年六十一岁。
其著作多至百篇以上。
《后汉书》本传:“所著诗、赋、碑、诛、铭、赞、连珠、箴、吊、论议、《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艺》、祝文、章表、书记,凡百四篇,传于世。
”蔡邕辞赋大都残缺,完整的仅有《述行斌》、《释诲》、《青衣赋》、《短人赋》等篇。
这些完整的赋和残篇仍能反映其赋作之面貌与风格,既有模拟之作,亦有创新的佳篇,体式多样,题材广泛.表现方式各异,为东汉末年的赋坛增添了异彩。
《释诲》在邕赋中是最长的一篇。
《后汉书》本传谓其“感东方朔《客难》及扬雄、班固、崔胭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匙其是而矫其非,作《释海》以戒厉云尔。
”知此篇为模拟之作,假托务世公子劝华颠胡老不如弃贫贱而取富贵。
邕以华颠胡老自况,(惠栋《后汉书补注》卷十四:“邕集与人书曰:邕薄枯,早丧二亲,年逾三十,编发二色。
古代书论蔡邕《笔论》精讲赏析
古代书论蔡邕《笔论》精讲赏析本文将和大家一起探讨蔡邕《笔论》,如果您有不同的见解,可留言探讨。
编者:《笔论》被收入宋代陈思的《书苑菁华》一书,才得以保存流传至今,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笔论》开篇就提出“书者,散也”的著名论断,论述了书法抒发情怀的艺术本质,以及书家创作时应有的精神状态。
随后则论及书法作品应取法、表现大自然中各种生动、美好的物象,强调书法艺术应讲求形象美,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和表现人的心理状态。
作者介绍: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
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
东汉时期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
除通经史、善辞赋之外,又精于书法,擅篆、隶书,尤以隶书造诣最深,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
所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被《书断》评为“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他生平藏书多至万余卷,晚年仍存四千卷。
有文集二十卷,早佚。
明人张溥辑有《蔡中郎集》,《全后汉文》对其著作也多有收录。
原文: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姿(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米芾《韶溪诗帖》局部译文:从事书法活动,要散淡心智。
抛弃俗物杂念,少一些功名利禄思想。
动笔之前,须心胸舒展,任凭性情恣意,继而挥毫书写,若是被迫应事,即使用中山产的兔毫佳笔,也写不出佳品来。
编者认为,“散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虚怀、虚心。
书写之前应该充分将书者的情感和性灵,调动和激发起来。
在书写之前,还要静坐默思一番,将适意的构想记忆在胸,言不出口,气息平和,聚精会神,如同面对圣贤至尊,那就没有写不好的。
作为书体的间架结构,须赋予它多种的形态,譬如:犹如端坐行走,犹如飞翔舞动,犹如往来回转,犹如俯卧腾起,犹如愁苦喜笑,有的犹如虫食木叶,天然雕饰,有的如同利剑长矛,威风凛凛,有的如同强弓硬箭,遒劲疾射,有的如同水火,澎湃燃烧,有的仿佛云烟迷雾,若隐若现,有的好比太阳月亮,光洁明媚。
2021蔡邕的辞赋创作态度及其赋学思想范文1
2021蔡邕的辞赋创作态度及其赋学思想范文 蔡邕是东汉晚叶文学代表作家,其诗赋创作代表了当时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在汉末起着转一代文风的作用[1],不仅影响着当时的文坛,还孕育了建安作家群的产生,直接促成建安文学的繁荣.据费振刚先生辑校的《全汉赋》辑录,蔡邕赋作17 篇,赵逵夫先生考证,《协和婚服》和《协初赋》是同一篇[2],则赋有 16 篇,仍远远多于同时期作家,蔡邕赋作题材广泛,描写内容多深入日常社会生活,或写己志抒己情,或写普通人的生活情感,或写日常生活中的物事,都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或隐或显,或喜或悲,皆个人主体情感的抒发.与他的创作同步,蔡邕还提出了明确的赋学理论,在赋的创作观念、审美功能、艺术分类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观点,不仅指导了当时的文学创作,还为建安文学创作和理论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汉魏诗学的转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辞赋创作态度辨析---"书画辞赋,才之小者" 讨论蔡邕辞赋创作态度首先需要讨论鸿都门学问题.关于鸿都门学的设立,据《后汉书·蔡邕传》记载:"初,帝好学,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诸生能为文赋者.本颇以经学相招,后诸为尺犊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遂至数十人.侍中祭酒乐松、贾护,多引无行趣势之徒,并待制鸿都门下,喜陈方俗闾里小事.帝甚悦之.待以不次之位."可知,汉灵帝爱好文学艺术,他设立鸿都门学的最初目的是引见太学生中"能为文赋者",重视其经学修养,后来则广招各种才艺之士,轻视品行,并待制鸿都门",待以不次之位"."鸿都学士"",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乃有封侯赐爵者"(《后汉书·蔡邕传》),获取高位.从文化取向上看",鸿都门学"主要是一个文学艺术群体,其中士子多以辞赋书画等才艺作为进阶之资;就政治而言,"鸿都门学"士人则是在汉末皇权与儒学世族激烈冲突的背景下,借助皇权的提携而崛起的一股政治势力,他们"无行趣势",依附于皇权,排抵儒学士大夫,因而,引起了儒学士大夫们的强烈不满,"士君子皆耻与为列焉".作为汉末着名儒学士大夫,蔡邕在《上封事陈政要七事》中对此大力抨击: 臣闻古者取士,必使诸侯岁贡.孝武之世,郡举孝廉,又有贤良、文学之选,于是名臣辈出,文武并兴.汉之得人,数路而已.夫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理政,未有其能.陛下即位之初,先涉经术,听政余日,观省篇章,聊以游意,当代博弈,非以教化取士之本.而诸生竞利,作者鼎沸.其高者颇引经训风喻之言;下则连偶俗语,有类俳优;或窃成文,虚冒名氏. 臣每受诏于盛化门,差次录第,其未及者,亦复随辈皆见拜擢.既加之恩,难复收改,但守奉禄,于义已弘,不可复使理人及仕州郡.昔孝宣会诸儒于石渠,章帝集学士于白虎,通经释义,其事优大,文武之道,所宜从之.若乃小能小善,虽有可观,孔子以为"致远则泥",君子故当志其大者.(《后汉书·蔡邕传》)蔡邕在这封有名的上书中称:"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理政,未有其能",所以,一些学者以为蔡邕贬低辞赋文学创作[3],对此应具体分析对待.蔡邕说此事是有针对性的,那就是反对立鸿都门学,反对以书画辞赋取士.反对鸿都门学的并非蔡邕一人,据《后汉书》记载,灵帝之师杨赐、尚书令阳球也都坚决反对鸿都门学: 今妾媵嬖人阉尹之徒,共专国朝,欺罔日月.又鸿都门下,招会群小,造作赋说,以虫篆小技见宠于时,如驩兜、共工更相荐说,旬月之间,并各拔擢,乐松处常伯,任芝居纳言.郄俭、梁鹄俱以便辟之性,佞辨之心,各受丰爵不次之宠,而令搢绅之徒委伏畎亩,口诵尧、舜之言,身蹈绝俗之行,弃捐沟壑,不见逮及.冠履倒易,陵谷代处,从小人之邪意,顺无知之私欲,不念《板》、《荡》之作,虺蜴之诫.殆哉之危,莫过于今.(《后汉书·杨赐传》)奏罢鸿都文学,曰:伏承有诏敕中尚方为鸿都文学乐松、江览等三十二人图象立赞,以劝学者.臣闻《传》曰:"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案松、览等皆出于微蔑,斗筲小人,依凭世戚,附托权豪,俯眉承睫,微进明时.或献赋一篇,或鸟篆盈简,而位升郎中,形图丹青.亦有笔不点牍,辞不辩心,假手请字,妖伪百品,莫不被蒙殊恩,蝉蜕滓浊.是以有识掩口,天下嗟叹.臣闻图象之设,以昭劝戒,欲令人君动鉴得失.未闻竖子小人,诈作文颂,而可妄窃天官,垂象图素者也.今太学、东观足以宣明圣化.愿罢鸿都之选,以消天下之谤.(《后汉书·酷吏列传·阳球传》)由此可知,反对鸿都门学不是蔡邕的个人行为,而是以其为代表的崇尚经学教化治国的正统儒学者们的群体行为. 他们的反对依据大体相同,认为鸿都门学者出身微贱,是一群"妾媵嬖人阉尹之徒","无行趣势",他们依凭书画辞赋,附托权贵,以小技见宠于时,而居高位.反对者对灵帝这一取士途径持否定态度,对鸿都门学之士出身和交结宦官权贵行为持否定态度,对鸿都门学之士无经明致用之学匡国理政之才持否定态度,对他们书画辞赋无劝诫之义不能宣明教化持否定态度,这一系列的否定是他们的政治态度,表明了他们作为正统儒学者的传统经学经世致用观.三人批评鸿都士人的书画辞赋和虫篆小技,认为他们不能"匡国理政",而且还扰乱朝政.由此可见,三人是从治国角度反对鸿都门学的,带有很强的政治因素,所以不能把反对鸿都门学认为是反对辞赋创作. 蔡邕在上书中说:"夫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理政,未有其能".对这句话,我们要具体分析.蔡邕说"书画辞赋,才之小者"乃是对当时辞赋创作情况的概括,也是辞赋功能"聊以游意"下对辞赋作者的看法,非轻视辞赋创作.当时书画辞赋创作,"作者鼎沸",而大赋不闻,抒情小赋兴盛,几无讽刺之意,也不再如汉大赋可以润色鸿业,经国治世.所以在儒学者看来",书画辞赋,才之小者",何为大才?当然是治国之才. 认为辞赋小道者,前有司马相如不甘心文学侍从之位,再有扬雄"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扬雄《发言·吾子》),扬雄晚年反思大赋创作说":赋劝而不止,明矣.又颇似俳优淳于髡、优孟之徒,非法度所存,贤人君子诗赋之正也,于是辍不复为."(《后汉书·扬雄传》)由此观之,蔡邕观念与扬雄一脉相承,然而又有区别.扬雄从赋的讽谏作用无法实现角度否定赋,蔡邕认为辞赋不能匡国理政,但没有否定赋,只是否定以赋去匡国理政;扬雄认为作者"颇似俳优","非法度所存",所以不愿意为伍,蔡邕对鸿都门学士出身和行为加以否定,亦不愿为伍,扬雄晚年不作赋而去潜读经籍,蔡邕则继续创作. 实际上,蔡邕是爱好创作的,蔡邕作赋今存16 篇,为东汉晚叶最多,作品大量用典,讲究对偶,辞藻华丽,追求艺术形式之美,带有明显的抒情化与趣味化倾向,蔡邕以其创作实践引领着当时的辞赋创作潮流. 二、辞赋审美愉悦功能论---从"匡国理政"到"聊以游意" 蔡邕强调":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理政,未有其能."他认为写辞赋者没有"匡国理政"的能力,辞赋不具备"匡国理政"的功能.写辞赋只是"小才",而匡国理政需要"大才",当通过"举孝廉"与"选贤良、文学",取儒学治国之才.他把辞赋从讽谏之功用中解脱出来了,注意到了辞赋本来的审美愉悦功能,那就是"聊以游意".蔡邕上书中说灵帝:"听政余日,观省篇章,聊以游意"."聊以游意"把汉代作赋以讽的功用观打破了",把文学从政治和经学中剥离出来"[4].在当时抒情小赋创作繁盛的形势下,蔡邕对抒情小赋作了适合当时创作实际的规范,为辞赋创作指明了方向,辞赋的发展获得了新生. 蔡邕承认辞赋创作为"才之小者",是把辞赋创作从经世致用的传统中拉出来,对辞赋作了重新规范,还原了辞赋作为文学性作品应具有的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由此,辞赋不再从属于经学,作为文学独立,这是蔡邕赋学思想的最有价值之处. 赋在汉代一直承担着美刺教化功能,担负着"匡国理政"的重任.同时,赋也是作家们接近皇权、表达政见或晋身高位的方式,而皇权对汉赋的选择虽然有消遣娱乐目的,但主要还是借汉赋粉饰太平歌功颂美.对于赋的美刺教化功能,汉代赋家也有不同认识.班固《两都赋序》":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接着论及司马相如等赋家":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着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汉大赋本着"润色鸿业"的目的,"抒下情而通讽喻"、"宣上德而尽忠孝".但是,由于赋作本身为"极丽靡之辞"(《汉书·扬雄传》),政教功用观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明显,讽喻无功,所以才有扬雄"壮夫不为".司马迁对此也早有认识:"《子虚》之事,《大人》赋说,靡丽多夸,然其指风谏,归于无为."(《史记·太史公自序》)由此可见,赋的政教功用目的与实际效果之间是存在差距的,有赋家认识到这个问题,却仍然坚持美刺说,然而,蔡邕顺应时代发展和创作实际,提出了"聊以游意"说,这是对赋创作历史中隐性审美功能的发掘,也是对东汉晚叶赋创作与审美经验的理论总结. 蔡邕所处的时代,正值汉赋从大赋发展到抒情小赋,赋的美刺教化功能逐渐弱化,而包括鸿都门学在内的赋作出现明显的抒情化和趣味化倾向,蓝旭先生有表格统计.[5]蔡邕正视这一现实,突破汉赋教化讽谏功用理论,提出了赋的"聊以游意"说,把赋从经学政治中独立出来,赋予赋纯文学性的审美愉悦功能,这是对汉代诗学的一个重大发展和突破.在蔡邕心中,辞赋创作与匡国理政并无多大联系,生于东汉晚叶的蔡邕希望挽王朝于危难之中,而当他在治国之余或不被所用时,则创作书画辞赋,"聊以游意",获得审美愉悦,展示出了文学本质功能. 三、辞赋的艺术分类论---从注重内容到注重艺术形式 由于对辞赋文学性审美愉悦功能的强调,蔡邕极为重视辞赋的艺术形式,他在批评鸿都门学士们的辞赋创作时不自觉地从艺术角度对辞赋进行了分类.《上封事陈政要七事》:"其高者颇引经训风喻之言;下则连偶俗语,有类俳优;或窃成文,虚冒名氏."此分类虽然主要是对抒情小赋特别是鸿都门学赋的分类,但观东汉晚叶赋创作实际和蔡邕自己的创作实际,这一分类仍然具有普遍性,同样适用于东汉晚叶抒情小赋的分类. 第一类是"引经训风喻之言"之赋.这类赋作强调引用儒家经典"训风喻之言",这一观念虽然受到儒家诗学思想的影响,但"引经"已经变成了一种艺术创作方法,讽喻目的已经大为弱化.汉大赋发展到东汉晚叶为抒情小赋所代替,抒情小赋限于篇幅,已经无法如汉大赋一样铺陈纵横,而且东汉晚叶社会作者已经没有了盛世的宏阔心态,作家们开始注重作品的形式之美,注重辞赋创作中艺术手法的运用,从张衡开始的用典之风在东汉晚叶已经成为辞赋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法.用典发展成一种艺术方法,讽喻之旨虽然还一定程度存在,但已经大为弱化了,此也正与东汉晚叶赋作走向抒情化和趣味化相合.第二类就是"连偶俗语,有类俳优"之赋.这类赋作句式上讲究对偶,语言运用上多俗语,显示出辞赋重视形式之美的创作倾向,"是以陈赋,引譬比偶,皆得形象."(蔡邕《短人赋》)"有类俳优"则表明辞赋创作的趣味化审美,也显示出辞赋创作通俗化的审美倾向,这是在"聊以游意"审美愉悦功能下产生的.东汉晚叶辞赋创作伴随着抒情小赋的大量产生,开始重视形式之美,重视趣味化和通俗化,书写世俗情感和乐趣,观蔡邕自己的作品,多用对偶,词藻典雅华丽,其《弹棋赋》《短人赋》以游戏心态写作,多用俗语,趣味浓厚.第三类则是"或窃成文,虚冒名氏"之赋,灵帝开鸿都门学,诸生竞利,造作辞赋,大量没有真才实学的士子冒名顶替,偷窃成文,正如阳球所说:"假手请字".这类赋是应当加以否定的. 在以上三类中,蔡邕斥责第三类,在一、二类中,又以第一类为"高",第二类为"下",此种态度反映出蔡邕对儒家诗学观的继承和新变.蔡邕虽然强调"引经训风喻之言",但是他对儒家经典的引用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艺术手法,蔡邕对第一、二类的总结都是从辞赋创作艺术方法角度说的,突破了之前儒家政教诗学更多的从内容上分类的传统.在蔡邕以前,对汉赋进行分类的代表人物有扬雄和班固,扬雄以作家身份分赋为"诗人之赋"和"辞人之赋",《法言·吾子》:"或问:景差、唐勒、宋玉、枚乘之赋也益乎?曰:必也淫.淫则奈何? 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扬雄认为二者都有"丽"的特征,"诗人之赋丽以则"以儒家礼仪教化规范"丽","辞人之赋丽以淫"则是极丽靡之辞,极夸张描摹之能事,为扬雄所不为.此种分类影响于后来,"诗人之赋"偏向主观情感体验抒发,而"辞人之赋"则偏向对形迹物态客观上的描摹方向发展,形成后来抒情赋和咏物赋的源头,杨雄虽然以"丽"为标准,但他强调的是在儒家礼仪教化规范之内,重视的是内容.班固《汉书·艺文志》多引述刘歆《七略》,诗赋略将赋分为五类:屈原赋、陆贾赋、孙卿赋、杂赋、歌赋.班固重赋,把诗赋分立出来,其对赋的分类主要是从来源分,偏重教化思想,以屈原赋为首,对赋作进行大量的分类整理,影响深远.蔡邕对赋的分类有别于扬雄和班固. 在东汉晚叶,汉大赋已经演变为抒情小赋,诗赋创作已经开始从言志走向言情,不再重视政教内容,而更加注重对艺术形式的探讨,蔡邕顺应时代发展,对当时赋作从艺术上进行分类,具有极大的现实针对性和现实意义.蔡邕从艺术角度对辞赋的分类改变了之前从思想内容上或者从源流上必然涉及政治教化的分类,表明赋的艺术形式的被重视,是对之前汉代政教诗学观的新变,对之后建安诗学甚至整个六朝诗学的导引,在中国古代诗学史意义重大. 四、辞赋创作抒情论:从"润色鸿业"到"舒写情怀" "志"与"情"在东汉晚叶文学创作实际中同时存在着,正统儒学者尊崇儒家"诗言志"政教诗学观,但却抵制不住"情"在诗赋等文学创作中的不断增长,东汉晚叶的社会现实加上儒学式微而老庄思想的流行,又促进了"情"的步伐.抒情小赋的出现,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大量文人五言诗对情的重视与抒写,人物品评中对才性情感的重视,表明东汉晚叶迎来一场"情"的浪潮",文学便从事关先前朝廷、政教等的大题目,转向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和平常心思;从不关一己内心的宏大的外在铺叙,转向个人真实细微的生活感受和日益丰富的人生情趣,文人们的审美意识和能力也逐渐得到扩展."[6] 文坛盟主蔡邕一方面在政治上维护着儒家政教传统,而另一方面,儒道互补的思想构成与其三仕二隐的人生经历[7]影响他更加倾向个人情感的表达,在文学创作上顺应并推动着时代创作思潮中的"任情"潮流. 蔡邕创作了大量诗赋作品,"情"在蔡邕的文学创作中大量存在,这些诗赋作品基本上都是言"情"之作.同时,在诗赋作品中也有许多言"情"理论的具体表达.《述行赋》":心愤此事,遂托所过,述而成赋."《青衣赋》":虽得嬿娩,舒写情怀."《弹棋赋》":因嬉戏以肄业,托欢娱以讲事."《霖雨赋》":中宵夜而叹息,起饰带而抚琴."蔡邕不仅极力宣扬情感,而且还提出了作家情感的表达要借助艺术形象,而艺术形象营造又要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是以陈赋,引譬比偶,皆得形象,诚如所语"(蔡邕《短人赋序》).蔡邕虽然在对赋进行分类时以"引经训风喻"为"高者",把"连偶俗语,有类俳优"称为"下者",然而他对"下者"的爱好和理论表述展示了蔡邕赋学理论中的"缘情"理论,完成了文学从抒写政治到抒写作家情感的转变. 东汉晚叶正是中国诗学"诗言志"理论向"诗缘情"理论过渡的一个重要时期.之前,"诗缘情"理论只有零星的涉及而且处于居主宰地位的"诗言志"理论的控制之下,之后,"诗缘情"逐步独立.在这一过程中,转一代文风的蔡邕引导了文学理论转变的开始.蔡邕的言情论不仅为东汉晚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呼唤了建安及魏晋南北朝文学言情时代的到来,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中国文学理论中"诗缘情"理论的正式出现开辟了道路. 总之,蔡邕对辞赋进行了较全面的理论探讨,蔡邕肯定了辞赋创作,"聊以游意"说直接主张辞赋在抽去经国致用有益教化功能后的文学性审美愉悦功用,艺术分类中对用典等艺术手法的重视和认为辞赋又类俳优则体现了辞赋创作的抒情化与趣味化倾向,而"抒写情怀"则让辞赋书写个人世俗情感和给人以乐趣,消愁解闷,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赋学理论体系.辞赋创作从内容到形式不再宣明教化、劝善戒恶,遵循儒家政教传统,辞赋有了独立的创作内容、艺术形式和审美趣味,走上独立发展道路,蔡邕在创作上给予了引导,在理论上进行了明确阐述.至此,匡国理政交给了经学,"聊以游意"则交给了"篇章",新的以世俗个体情感为核心的回归文学本质的文学观念开始形成,蔡邕在理论上对东汉晚叶文学创作实际的总结和以大量诗赋创作实践促成了这一新的文学观念的产生,对汉魏文学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导引着魏晋文学情感化和审美化走向.。
《蔡邕笔论分析》
《蔡邕笔论分析》内容提要。
本文对《笔论》的解读提出了四个主要观点,即《笔论》并非谈论今天的工具之‚笔‛,而是论说‚写之动作‛之‚笔‛,其含义相当于‚书‛;蔡邕‚书者散也‛所提出的是一个关于‚书法心态‛的观点,而非‚书法艺术本质‛的论断;蔡邕所指的‚象‛实质应该是一种‚象势‛,即象的趋势、姿势、形势、局势、声势、阵势、情势等等,书法的结体、点画或线条与人间万象的相通,主要不在于‚象形‛而在于‚象势‛;《笔论》的文本应该是‚两则‛而非‚一篇‛。
关键词:词义变化书法心态象势文本一、《笔论》之‚笔‛初读《笔论》,颇感疑惑。
因正文中,除‚中山兔毫‛四字外,其余几乎与‚笔‛毫不相干。
然东汉迄今1700多年,似乎都不曾有人对此提出疑问。
个中缘由何在。
原来是古今词义变化,给今人带来的障碍。
我们不妨看看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他将‚聿、笔、拭、书‛列为一组注明‚文三、重三‛,并分别解释为‚聿,所以书也。
楚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笔,从聿竹‛‚拭,聿饰也。
从聿从彡。
俗语以书好为拭‛‚书,箸也。
从聿者声‛1。
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所谓‚文某重某‛的解释是:‚此盖许所记也。
1每部记之,以得其凡若干字也。
凡部之先后,以形之相近为次;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
‛2可见,‚聿‛乃本字,‚笔、拭、书‛均为‚聿‛之衍生,‚聿——笔——书‛具有‚义之相引‛的关系。
《辞源》谓‚聿,笔的本字‛,‚笔‛亦有‚书写,记载‛之义,并引《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为证3。
《辞海》释‚聿‛引《太玄〃饰》‚舌聿之利,利见知人也‛,解为‚舌谓讲话,聿谓用笔写文章‛4。
段氏注‚书‛谓‚箸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箸于竹帛,非笔末由也‛5。
可见,‚聿——笔‛是一义两体,其义一为物名、一为写之动作,而‚书‛则由其‚写之动作‛衍生而来。
故《笔论》并非谈论今天的工具之‚笔‛,而是论说‚写之动作‛之‚笔‛,其含义相当于‚书‛。
蔡邕《述行赋》作品鉴赏
《蔡邕《述行赋》作品鉴赏.doc》《述行赋》是东汉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蔡邕创作的一篇抒情赋。
该赋描写了他被当权宦官...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guji/1790311.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97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识书??蔡邕《九势》赏析
识书蔡邕《九势》赏析【译文】书法起始于自然,有了自然,就会产生阴阳了。
有了阴阳,姿态和气势就产生了。
起笔隐藏,收尾回护,力度就在其中。
下笔用力,就会产生漂亮的外形。
所以说,气势来了,停都停不住,气势去了,止也止不住。
只是因为笔豪柔软,才会产生奇异瑰丽。
凡下笔结构字体,都要使上部覆盖下部,下部承接上部,使字体形递相照应关联,不要使形势相背离。
○转笔,应使笔毫左右圆转间断又注意相连续,不要使间断处孤立地显露出来。
●藏锋,表现在笔画的起笔和收笔的笔迹是,笔画欲左行先要右,到笔画运至左尽头亦向右回笔。
○藏头,笔毫逆落藏锋后顺势按捺下去,平铺纸上,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运行。
●护尾,画点笔势尽时,用力回收笔锋。
○疾势,出于短撇和波画之中,又在那竖画的紧趯(tì)之内。
●掠笔,在长撇的趱锋和峻趯中用它。
○涩势,在于紧张快速战斗向前推进的办法之中。
●横画,如现鱼鳞平而实不平,竖画如勒马缰放松中又时时紧勒,这就是横画、竖画的规则。
这些名叫九势,得到它虽无尊师传授,也能与古人相妙合。
必须笔墨功夫深厚,就可进入妙境了。
【简介】蔡邕,(公元133——192)字伯嗜,陈留圉人(今河南杞县人)。
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
他“通经史、擅词章、精篆隶”官至左中郎,后人称其为“蔡中郎”。
书论有《九势》、《笔论》、《笔势》、《笔赋》,书法传世名作有《熹平石经》等。
【赏析】著作展现了蔡邕独特的审美观:他认为书法肇于自然。
书法是以汉字作为内容的一门艺术,汉字是自然万物的抽象,哪么书法自然也是自然的抽象,张旭见担夫与公主争道,自创草书笔法,知笔画之间的揖让,笔画的“绕指柔”;颜真卿的观“屋漏痕”悟出笔锋内敛,点画浑圆;黄庭坚观船夫荡桨,知一波三折。
书法虽然是黑白的艺术,但它也是自然万物之具象的浓缩、升华、抽象。
蔡邕提出了“力”、“势”、“藏”的概念。
“力”指点画的形态和制作技巧,“势”指点画的浓枯、疾涩、粗细、长短等矛盾对立而产生的一种对比的态势。
蔡邕《笔论》的书法艺术理论探微
蔡邕《笔论》的书法艺术理论探微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汉代是书法艺术理论的源头,蔡邕是汉代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
它的《九势》、《笔赋》、《笔论》、《篆势》等理论著作可以说是中国书法艺术理论史上的伟大丰碑。
他的书法艺术理论启迪和影响了之后的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实践。
东汉时期的蔡邕(公元133-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著名的学者、文学家、音乐家,更是一位有影响的书法家和重要的书法理论家。
他官至左中郎将,人称蔡中郎。
《后汉书》卷九十有传,称其“经学深奥”,“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在书法上,他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
南朝梁人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评价蔡邕的书法“骨气洞达,爽爽有神”。
梁武帝萧衍也有类似的评价:“蔡邕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
”121蔡邕书法的气势、生命和力量在其最具影响力的官方教科书和书法范本《熹平石经》中得以充分体现。
传蔡邕所作的书论文章有《笔论》、《笔赋》、《九势》、《篆势》等多篇。
尤其是《笔论》,仅仅127个字,却被学书者奉为圭臬。
其理论本身微言大意,博大精深,艺术思想独到而深刻。
现从以下几点略加论之。
―、哲学思想的体现书法源于自然,源于宇宙万物的运动规律。
这种理论源于道家的“道法自然”说,也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书法理论中的体现。
在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汉朝,道家思想一直作为儒学的补充而存在。
虽然蔡邕被认为是旷世逸才的大儒家,具有人世的精神,但蔡邕的祖父蔡勋喜好黄老之学,对他有一定的影响。
再则,到了汉末,随着经学的衰落,当时“儒术独尊”的地位已动摇,在社会各种矛盾渐趋激化的状态下,道家思想逐渐兴盛起来,再加上蔡邕的艺术天赋又赋予他“闲居玩古,不交当世”的个性,又具有道家出世的精神、追求心灵自由解放的一面。
虽然道家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自然而然,是指“无为”,但与自然界有密切的关系。
蔡邕《述行赋》作品鉴赏
蔡邕《述行赋》作品鉴赏蔡邕《述行赋》作品鉴赏《述行赋》是东汉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蔡邕创作的一篇抒情赋。
该赋描写了他被当权宦官强征赴都城洛阳途中的所见所闻,抒发了对民众苦难的同情和对仁人志士被压抑的愤慨。
下面是其作品鉴赏,欢迎阅读:述行赋两汉:蔡邕延熹二年秋,霖雨逾月。
是时梁翼新诛,而徐璜、左悺等五侯擅贵于其处。
又起显阳苑于城西,人徒冻饿,不得其命者甚众。
白马令李云以直言死,鸿胪陈君以救云抵罪。
璜以余能鼓琴,白朝廷,敕陈留太守发遣余。
到偃师,病比前,得归。
心愤此事,遂託所过,述而成赋。
余有行于京洛兮,遘淫雨之经时。
塗邅其蹇连兮,潦汙滞而为灾。
乘马蹯而不进兮,心郁悒而愤思。
聊弘虑以存古兮,宣幽情而属词。
夕宿余于大梁兮,诮无忌之称神。
哀晋鄙之无辜兮,忿朱亥之篡军。
历中牟之旧城兮,憎佛肸之不臣。
问甯越之裔胄兮,藐髣髴而无闻。
经圃田而瞰北境兮,悟卫康之封疆。
迄管邑而增感叹兮,愠叔氏之启商。
过汉祖之所隘兮,吊纪信于荥阳。
降虎牢之曲阴兮,路丘墟以盘萦。
勤诸侯之远戍兮,侈申子之美城。
稔涛塗之愎恶兮,陷夫人以大名。
登长坂以淩高兮,陟葱山之荛陉;建抚体以立洪高兮,经万世而不倾。
迴峭峻以降阻兮,小阜寥其异形。
冈岑纡以连属兮,谿谷夐其杳冥。
迫嵯峨以乖邪兮,廓严壑以峥嵘。
攒棫朴而杂榛楛兮,被浣濯而罗生。
步亹菼与台菌兮,缘层崖而结茎。
行游目以南望兮,览太室之威灵。
顾大河于北垠兮,瞰洛汭之始并。
追刘定之攸仪兮,美伯禹之所营。
悼太康之失位兮,愍五子之歌声。
寻修轨以增举兮,邈悠悠之未央。
山风汩以飙涌兮,气慅慅而厉凉。
云郁术而四塞兮,雨濛濛而渐唐。
仆夫疲而瘁兮,我马虺隤以玄黄。
格莽丘而税驾兮,阴曀曀而不阳。
哀衰周之多故兮,眺濒隈而增感。
忿子带之淫逆兮,唁襄王于坛坎。
悲宠嬖之为梗兮,心恻怆而怀惨。
乘舫州而湍流兮,浮清波以横厉。
想宓妃之灵光兮,神幽隐以潜翳。
实熊耳之泉液兮,总伊瀍与涧濑。
通渠源于京城兮,引职贡乎荒裔。
操吴榜其万艘兮,充王府而纳最。
蔡邕《笔论》释读
蔡邕《笔论》释读蔡邕《笔论》释读蔡邕《笔论》〔1〕释读书者,散也〔2〕。
欲书先散怀抱〔3〕,任情恣性〔4〕,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5〕,不能佳也。
夫书〔6〕,先默坐静思〔7〕,随意所适〔8〕,言不出口,气不盈息〔9〕,沉密神彩〔10〕,如对至尊〔11〕,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12〕,须入其形〔13〕。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14〕,方得谓之书矣。
注??释:〔1〕此文先载于《墨池编》卷一,题为汉萧何,蔡邕《笔法》中有《笔论》全文;后见载于《书苑菁华》卷一,题为《秦汉魏四朝用笔法》,《笔论》是其中一部分;《佩文斋书画谱》卷五转载此文,才题为《笔论》,我们以《佩文斋书画谱》校以他本,《墨池编》文字不同多,《书苑菁华》亦有些文字不同。
〔2〕散:排遣、抒发,即闲散、消遣。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使臣得一散所杯,□舒蕴积,死不恨矣。
”《世说新语·赏誉》:“王平子与人书,称其儿风气日上,足散人怀。
”〔3〕怀抱:心怀、心意。
唐杜甫《遣兴》诗之三“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
”〔4〕任情恣性:放纵性情。
任:听凭。
陶潜《归去来兮辞》:“何不忍心任去留?”又作放任,无拘束,放纵解。
贾思勰《齐民要术》:“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5〕中山兔豪:谓中山兔毛所制的笔,常用作名笔的代称。
豪:通毫。
王琦注引王羲之《笔经》云:“诸郡毫中惟中山兔肥而毫长,可用练熟绢业也。
”〔6〕夫:凡,大凡。
〔7〕静思:沉静的思考,省察。
〔8〕随意所适:任情适意,心境闲适。
《三国志·魏志·程晓传》“官无局业,职无分限,随意任情,唯心所适。
”〔9〕盈息:气息充满,外溢。
此句谓心平气和,与前句一起均要求有虚静的心胸。
〔10〕沉密:深沉谨严。
沉密神采,谓作书要神情专注,勿生杂念。
〔11〕至尊:至高无上的,一般指皇上,如对至尊谓如面对皇上,自然就沉密神采了。
【书法理论】蔡邕《笔论》原文、注释和译文
【书法理论】蔡邕《笔论》原文、注释和译文【书法理论】蔡邕《笔论》原文、注释和译文【作者介绍和题解】蔡邕(公元133年一192年),字伯嗜,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末文学家、书法家。
篆书,采李斯之法,隶书,得八分之精微,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古今,有“骨气洞达,爽爽有神”的称誉。
《熹平石经》部分由他所书。
曾在鸿都门见工匠用帚刷墙,受到启发,创“飞白”书。
这篇《笔论》,先谈书前的准备,继谈书写时的要求,从这一准备和要求,涉及到书法艺术的基本理论—体现生活美的问题。
书法之所以称为艺术,就在于它和其他艺术一样,能体现出生活美和自然美。
此篇与李斯的《论用笔》可列为“姐妹”篇。
【原文】书者,散也①。
欲书先散怀抱②,任情恣性③,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④,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⑤,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⑥,方得谓之书矣。
【注释】①散:抒发。
此处指抒发书者的思想感情,即所谓“寓性情、襟度、风格其中,而见其人”。
②散怀抱:意谓不要为俗务杂念所扰。
③任情恣性:意指使想象在生活领域中驰骋。
④中山免毫:用中山兔毫做的笔。
概指最好的笔。
⑤至尊:至高无上的皇帝。
⑥纵横:指整个字势。
象:形象,在此句中作为动词。
【译文】书法,是抒发书者的性格、情操的。
想写字,要先排除俗务杂念.使性情放任恣肆,具有丰富的想象,然后再执笔挥毫。
如若为事所迫,即使用中山兔毫笔,也写不出好字来。
写字,先要默坐静思,随意所适以任情寓性,不能乱说话,要心平气和,态度敬重严肃;这种深沉寂静的神采,如同面对至高无上的皇帝那样,字就没有写不好的了。
写字写出的体势,须合乎某种形象。
即如坐如行,如飞如动,如往如来,如卧如起,如愁如喜,如虫吃木叶。
如利剑长戈,如强弓硬矢,如水火,如云雾,如日月。
汉代器物赋初探
汉代器物赋初探王海燕【摘要】汉代器物赋是汉赋长河中的一个支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而大量散佚.本文在统计汉代器物赋留存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器物赋的内容,进而探讨这些作品与汉代民俗、汉代人思想观念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了汉代器物赋的修辞手法及其在赋史上的价值和意义.【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12)005【总页数】5页(P99-103)【关键词】汉代;器物赋;风俗文化【作者】王海燕【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2.4器物赋虽不是汉赋正宗,但在滔滔的汉赋长河中,可以说是一条很大的支流,它在两汉四百多年间,自具光彩。
因为器物赋中所描写的器物一般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所以它们很自然的与当时的士林风尚、民间习俗、社会风气等风俗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拟通过对汉代器物赋的统计分析,来考察器物赋与当时风俗文化的关系。
“器物”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的意思是:“各类用具的总称。
”本文所讨论的器物就是从广义上说的,包括屏风、灯、几、扇、琴、笛、筝、机、箫等等,都是日常生活、生产经常用到的东西。
由于器物赋不是汉赋的正宗,又与汉赋作家的身世没有必然联系,所以向来不被重视,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器物赋就很少。
因此有必要首先对汉代器物赋的存留情况进行一番整理。
上表以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为基础,同时还参考了费振刚等人编的《全汉赋校注》一书。
从表中统计可以看出,汉代以器物命名的赋共有 40篇,其中只有 17篇是基本完整的,8篇已佚,15篇只留下了残句。
这 40篇赋涉及到的器物有:簴、屏风、灯、碗、笔、扇、琴、箫、几、笛、机、针等等。
本文下面将在上表的基础上,从赋的内容、修辞及这些小赋的价值这几个方面加以考察。
判断器物的优劣,首先会看器物的材料如何,所以,作家在写器物赋时大都是从器物的取材写起的。
这些器物的取材多是很特殊的,或者取于“衡山之孤桐,南岳之洪樟”[1]828(王逸《机妇赋》),或者采自“季冬之狡兔”(蔡邕《笔赋》),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识书蔡邕《笔赋》赏析
在书法艺术正式进人辞赋创作领域之前,与书法有密切
联系的文具—毛笔—先成了“咏物赋”的题材之一,这也可
以看成是书法赋萌芽阶段的另一种表现。
最早的咏笔赋就是
蔡邕的《笔赋》,这不仅是一篇对笔的礼赞,也是一篇对书
法的礼赞,从中可以窥见蔡邕书法理论的一些重要内容。
蔡
邕在书法上,工篆体,尤善隶书,被誉为“骨气洞达,爽爽
有神”。
在书法史上的贡献颇大,主要有:手书《熹平石经),始创“飞白”书体,留下不少系统性的书法理论著作,其中
就包括唐代类书引用而得以保存下来的《笔赋),惜皆未全引,致使后人只能见其残貌如下:
【原文】“昔仓颉创业,翰墨用作,书契兴焉。
夫制作上圣,
立则宪者,莫隆乎笔。
详原其所由,究察其成功,烁乐焕乎,莫可尚矣!……帷其翰之所生,于季冬之狡兔。
性精巫以漂悍,体遇迅以骋步。
文竹以为管,加漆丝之缠束。
形调博以直端,染玄墨以定色。
书(或作画)乾冲之阴阳,赞三皇之洪勋。
叙
五帝之休德,扬荡荡之典文。
纪三王之功伐兮,表八百之肆
勤(或作舰)。
传六经而辍百氏兮,建皇极而叙弃伦。
综人事
于略昧兮,赞幽冥于明神。
象类多喻,靡施不协。
上刚下柔,乾坤之正也;新故代谢,四时之次也;国和正直,规矩之极也;玄首黄管,天地之色也。
……”赋中至少从两个方面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