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默生思想与中国古代儒家、道家思想的相似性
道家墨家儒家爱思想区别文档
卓文君的数字爱情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怨,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无聊,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焚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色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孟子继承孔子的“仁者爱人”之说,继续强调爱有差等。
这也是他与墨家的“兼爱”分歧最大的地方。
孔孟主张爱有差等,提出爱父子要胜过爱兄弟,爱兄弟要用胜于爱邻居。
墨子“兼爱”的则提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这种爱是不分贵贱和亲疏的。
由此可见,孔孟的“仁爱”是“仁者爱人”,而墨子的“兼爱”则是“人爱人人”。
这两种爱相互比较就可以看出,孔孟之爱是一种有选择的爱,墨子之爱是一种“博爱”。
如果说儒家“仁爱”是人世间美好的善与爱的,那么墨家的“兼爱”则是人世间广博的“大爱”与“至善”。
正所谓大爱无疆,止于至善。
只有“人人爱人”才能达到“人爱人人”,只有“我爱人人”,才能“人人爱我”。
这种大爱与至善也正与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
儒家的“仁爱”是“仁者爱人”,墨家的“兼爱”是“人爱人人”。
如果说儒家的“仁爱”是美好的善和爱,那么,墨家的“兼爱”就是广博的大爱和至善。
春秋滕国是中国“仁政”和“善治”思想的试验田,“善国”不仅是对孟子“仁爱”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而且其“善治”理念也受到了墨子“兼爱”思想的深刻影响,儒墨两家共同倡导的“仁政”在这里双流归一,终成善国。
因此,滕州不仅是中华善文化的发源地,而且还是和谐文化的发源地。
由于墨家主张爱无差等,而儒家主张爱有差等。
换句话说,在爱人的问题上,墨家强调同等,儒家强调差等。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独领风骚两千多年,这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还在于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
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
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
人性论比较: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用爱默生《论美国学者》观点分析儒家思想(中英双语)
用爱默生《论美国学者》观点分析儒家思想(中英双语)The similarities of Transcendentalism and Confucianism---Analyze Confucianism with Emerson’s idea from The American ScholarRalph Waldo Emerson was a major American poet, philosopher and center of the American Transcendental movement. The idea he expressed in his great work The American Scholar played an integral role in establishing the American scholar and the American spirit of individualism. Also in Chines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Confucius and Mencius, two Confucianism philosophers, intended to influence people’s attitude and lives with their thoughts--- Confucianism, which at some extent have a connection with Transcendentalism.First, both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beings. Emerson believed “the world is noting, the man is all.” He regarded men as the main part of society, thus the innovation of society called for human beings’self-improvement and self-reliance. So did confucians. In their opinions, men were equal. The ruler should be benevolent and righteous towards the masses. The essence of transcendentalism was individualism, which meant one must establish a central system which break of the of God. In china, there was no God, confucians thus held that men ought to be ruled by men. In this way, the society may be developed. Emerson once said: “we will walk on our own feet, we will work with our own hands; we will speak our own minds…. Confucians asserted the identity of human nature, and they thought; “all men are born identical but the circumstance makes them different”. In this aspect, Emerson and confucians were fabulous identical.Second, these two thoughts all advocated people emancipate their minds. “The scholar is that man who must take up into himself all the ability of the time, all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past, all the hopes of the future. He must be a university of knowledge.” Emerson hoped all American scholars do not imitate European culture but form their own ideas. He believed himself inspired by the Divine Soul which also inspired all men, that was to mean, men can improve themselves by communicating with Divine Soul.; He believed “it is for you to know all; it is for you to dare all.” A nd confucians advocated equality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form opinion of their own. Obviously, these idea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beings’ education.Third, they had the similar views on the material lives. Confucians advocated moderation; they maintained that there was no necessary to chase luxury, and moral fidelity should be promoted. Emerson upheld spirit; he believed in miracle, in the perpetual openness of the human mind to new influx of light and power; in stead of pursuing material wealth, men needed depend on themselves to enrich their minds.On the whole, both transcendentalism and confucianism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on each country. Transcendentalism pushed the American literature into a flourishing period; confucianism had dominated a feudal society that in essence lasted 2,000 years, and for that reason its influence over history,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people of China cannot be overlooked.超验主义与儒家思想的相同点----用爱默生《论美国学者》观点分析儒家思想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是美国著名诗人,哲学家以及美国超验主义运动的领导人物。
探析爱默生思想与中国传统儒道思想的关系
年体史书《 春秋 》 。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经 的中国文化优势 , 反观西方对于东方文化的挪用 , 更 典《 论语 》 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 史记 ・ 孔子世家 》 。 多地从超验主义思想体 系与中国哲学中的儒家文化
他被誉为“ 天纵之圣” 、 “ 天之木铎” 、 “ 千古圣人 ” , 后世 的联系进行 比较研究 , 这一研究方向在整个爱默生研 尊称他为“ 至圣 ” 、 “ 万世师表” 。 《 论语 》 是儒家学派的 究中所 占比例较大。 本研究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 经典著作之一 , 记 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 集中体现 深入剖析爱默生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 、 道家世 纪著名的超验主义思想家和实践家, 其思想与 中国传统儒道 思想有 着不解之 缘, 既有不 同之处, 又有着相似的关注点。 论文深刻剖析 了爱默生思想与儒道思想的 内在联 系, 深刻揭示 了东 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和相通之 处, 为 当前 东西方之 间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的和谐共处与求同存异提供 了
宗教、 社会等领域 内的“ 革命” 运动 , 成为美 国文化和 东方 , 吸取中国古代文化精髓 , 实现了一次跨越千年的
传统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为美国文学的复兴和发展 东西方思想上的联姻 , 具有难能可贵的理论意义。 提供 了思想和精神依据。 孔子是我 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揉合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 , 他们利用 自 身 家和教育家 , 儒家学派创始人 , 编撰了我 国第一部编 这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尤其具有吸引力 ,
一
个 思想基础 。
关键 词 : 爱默 生思 想 ; 超验 主 义 ; 儒道 ; 联 系; 启 示
中图分类 号 : B 0 8 9
文献标 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9 — 2 0 8 0 ( 2 0 1 4 ) 0 1 — 0 0 5 6 — 0 3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独领风骚两千多年,这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还在于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
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
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
人性论比较: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论爱默生超验主义与中国经典儒家思想的相似处
Page 14
14
超验主义--爱默生
爱默生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拜金主义 泛滥,人们追逐实利,普遍重物质轻精神。爱默生 强烈批判这种疯狂的物质主义和道德上的无所顾忌。 他认为对财富无节制的追求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 他注意到了由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引起人的 “异化”。他在《美国哲人》一文中对这种异化提 出了警告和抗议:“社会是这样一种状态, 成员 们成了被截肢的躯体,大摇大摆地走着这么多怪物 -一个好手指,一个脖子,一个胃,一个肘弯,但 从来不是一个人。人变成物,变成许多物。”
Page 12
12
Similarities
人本主义倾向
人性本善观点 安贫乐道精神
Page 13
13
儒家
自古以来, 中国各流派的思想家往往表现出一种 否定物质生活的倾向,清贫被看作一种德行而不是 耻辱。儒家思想就表现出强烈的安贫乐道精神。爱 默生不止一次引用了《论语》中孔子的话:“饭疏 食饮水,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Page 6
6
超验主义--爱默生
中国儒家思想中这种人本主义倾向使爱默生产生了共鸣, 并在超验主义思想中得到体现。超验主义认为:“所有的 人都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心智上的洞察力, 它赋予人通过 直觉而非经验把握终极真理的能力。基于这种直觉洞察力, 人能够通过个人的不断自我超越接近最高存在。美国超验 主义强调精神或超灵的重要性,强调个人是社会最重要的 因素,主张人与自然相和谐。”这种思想是美国社会从宗 教社会转向世俗社会的一个反映,形成了美国“个人主义” (individualism)的理论基础。
Page 11
11
虽然儒家和爱默生都对人性的充分实现持肯定而 乐观的态度, 但是他们也都同时敏锐地注意到人性 的充分实现不是一个理所当然的过程, 现实生活中 时时处处充满了各种恶的引诱和人性的异化。爱默 生看到在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中,“灵魂沦为金钱的 仆役。牧师变成了仪式, 律师变成了法典, 机械师 变成了机器,水手变成了船上的一根绳子”。人越 来越偏离自己的本性, 越来越成为一种手段 (means ) 而非目的(end)。人存在的价值和根据全 在于善良的人性, 善良也是人性得以充分实现的基 础, 因此保持人性的完整与纯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 义, 此所谓“大人者, 不失其赤子心”(《孟 子·离娄下》)。在保持人性完整的基础上, 人性 的充分实现还需要个体的不懈的努力与毕生的实践。
浅论艾默生与孔子人性观的契合点[权威资料]
浅论艾默生与孔子人性观的契合点摘要:爱默生与孔子在人性观上有很大程度的契合。
他们都重视人,承认人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他们有对人共同的期许,希望通过“君子”“美国学者”这样的理想人格教化他人,承担社会责任,建造和支撑他们的理想社会;他们同样拥有乐观坚定的信念,相信人本身是可教化、可提升的。
相信这些思想将引发当代中国的教育者对教育目的思考,进一步深化对受教育主体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艾默生孔子人性观契合点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干,虽然三教主张不同,但是作为成熟而富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它们都是为人服务的,解决人的困惑,指导人的生活。
这些古圣先贤们都不约而同地关注人,关注人的幸福,关注人生价值的实现。
与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在一种个体与社会及他人分离的过程中追求最大限度的自由的道家和追求超世,彼岸极乐,度己度人,成就佛果的佛家不同,儒家主张积极入世,治国、平家、修身,达到为社会为他人作出贡献的内圣外王的人格境界。
这种对现实人生的关注和十九世纪新英格兰杰出的超验主义思想家和实践家,被林肯誉为“美国精神的先知”的拉尔夫・华尔多・艾默生建立的以人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在基本方面达到了契合。
本文从人的重要性、人的可完善性和人的理想人格三个方面分析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和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的孔子”爱默生之间思想的契合之处,以促进现代社会教育者对受教育的主体认识的深化。
一、人的重要性孔子虽然主张“克己复礼”“长幼有序”,为统治阶级代言,约束人的行为,但是他的核心思想“仁”恰恰反映了孔子对人的重视。
“仁者爱人”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对“始作俑者”的愤怒与无情批判,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孔子对“人”的关注与爱护,同时强调“人治”也就是重视具有个性的人的特殊性。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中的“忠恕”之道,也体现了孔子对人的尊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礼记》的《礼运》篇中,孔子描述了一个他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社会的图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爱默生与中国古典文化
爱默生与中国古典文化【摘要】19 世纪美国文学的思想领袖、著名作家和哲学家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在创建自己的超验主义思想体系的过程中,接触并钻研了中国的孔子和孟子的学说,与这一古老的东方智慧有了深深的共鸣。
不过他对同时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则采取了保留的态度。
作为 19 世纪美国优秀文化的代表人物,爱默生独特的个人文化立场,是相当耐人寻味的。
这表明,美国的作家在接触中国文明的最初时刻,并不只带着单一的视点。
【关键词】艾默生美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化孔孟之道【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19 世纪美国文学的思想领袖、著名作家和哲学家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是较早为中国古典文化吸引的一位杰出代表。
他在创建自己的超验主义思想体系的过程中,接触并钻研了中国的孔子和孟子的学说,与这一古老的东方智慧有了深深的共鸣。
一、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独特个人立场爱默生属于以自己的天分感应时代潮流的先知先觉者。
他一生的经历,既鲜明地体现了他不同寻常的个性,又极为典型地反映了19世纪中期美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觉醒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同加尔文主义清教中继续束缚人的传统教条进一步决裂,二是对正在兴起的城市工商文明保持警觉。
爱默生倡导的先验主义和在他影响下深入发展的后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都是这方面的重要进展。
爱默生出生于美国东部波土顿的一个神职人员世家。
这里属于新英格兰,是清教徒涌入北美大陆的最初登陆港口,也是他爱默生在哈佛神学院的著名演讲中告诫过美国人,真正的民族独立不能以建国为满足,还要赢得心智和文学艺术的自主。
他尖锐地指出:“我们听从欧洲文雅有礼的缪斯女神们,实在时间太久了。
”超验主义运动的宗旨之一,就是要寻求美国在文化上的独立。
让民族的精神从英国和欧洲的传统下解放出来。
显然,像爱默生这样独立意识强烈的智者,是不可能在损弃西欧女神的同时,又转而拜倒在东方圣哲的脚下的。
他在创立和宣扬先验主义学说的过程中,一定程度地借鉴和吸收了东方的智慧,但并不曾在赞赏东方圣经时迷失自己。
从梭罗哲学思想与儒道思想的相似性看中国传统文化对美国文人的影响
从梭罗哲学思想与儒道思想的相似性看中国传统文化对美国文人的影响从梭罗哲学思想与儒道思想的相似性看中国传统文化对美国文人的影响[摘要]梭罗是美国著名的超验主义思想家,他的许多哲学观点都与中国儒、道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梭罗哲学思想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对美国文人思想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梭罗;儒道思想;相似性;中国传统文化;美国文人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是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思想家、散文家,在美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他生前默默无闻,直到死后半个世纪,他的思想才得到人们的重新认识,一批学者开始对他的思想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然而,在当前的梭罗研究领域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梭罗与东方文化的关系问题。
众所周知,梭罗饱读东方哲学,在其作品中也大量引用东方哲学典籍。
可是西方学者在研究东方思想对梭罗的影响时,即便是肯定了梭罗深受东方思想的影响,也只是把重点放在印度和波斯,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忽略不提。
然而,任何一个熟悉中国文化的梭罗研究者都不会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即梭罗的思想在许多方面都与中国儒、道两家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那么梭罗有没有接触过儒、道思想?中国的古代文化思想在梭罗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中是否是一个重要因素?对此问题笔者作一探讨。
1、梭罗接受儒、道思想的途径根据克里斯迪的观点,梭罗对中国的了解,是通过阅读一本中国小说和几本与中国有关的游记开始的,而后他阅读了《四书》,这才真正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
美国超验主义领袖爱默生曾鼓励美国文人关注东方文化的精髓。
他和他的同道们都努力从东方文化中“寻求灵感”[1]p2。
爱默生在其主编的《日冕》(The Dial)杂志上开辟专栏,介绍对他们来说崭新的东方文化,其中就有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思想的专栏,而梭罗正是这一栏目的负责人。
爱默生超验主义文学与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是美国超验主义文学的创始人和杰出代表,以开办传播超验主义思想的刊物和俱乐部而闻名。
爱默生的“超灵”是美国超验主义思想的核心,它奠定了美国人的精神基础。
“超灵”是爱默生超验主义的支柱,指灵魂的超验性质,它高于物质,高于感觉,包含了爱默生对世界本原的根本看法。
对爱默生来说,“世界是向往的”,它不过是灵魂的镜子。
灵魂虽然远远高于物质世界,优越于物质世界,但它却是真正的现实,不是人拥有灵魂。
而是灵魂拥有人。
宇宙的灵魂“不是我的,你的,他的,而我们却是它的。
我们是它的财产,它的人。
”每个人不过是他灵魂的外在体现。
“超灵”还含有灵魂的渗透性和超越性。
灵魂深入宇宙的每一部分:“我们看见的世界是单个的:太阳、月亮、动物、树木,但它的全部则是灵魂,具体个别的只是它光耀的部分。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宇宙的真谛或灵魂,它鼓励人去超越各种限制。
无论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
而只有服从这一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灵魂,人才可能达到超越。
爱默生视宇宙为统一体,超灵就是统辖宇宙的唯一心灵,唯一意志,万物从中产生并相互关联;只有一个心灵,每个人都是通向它的走廊。
道家哲学思想里的“道”是形而上的本根,是宇宙的本原。
道家鼻祖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中写道:“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不能够用概念解释,却可以通过虚静自我来洞察“道”的幽微玄妙。
因此,虚静自我就为认识“道”提供了宽广的视野。
道家是这样表述宇宙生成的:“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由此可见,“道”生万物,人天同源是道家思想体系的一个基本观点。
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万物存在着相互影响,普遍联系,可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无”和“有”的统一。
西方超验主义者与道家思想碰撞的管窥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风行一时的新英格兰超验主义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和亨利.或维.梭罗.并将他们的主要思想与中国传统道家思想进行时比.以求发现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共同的可取之处。
关键词:超验主义;爱默生;梭罗;道家思想一、超验主义者及其主要思想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8m1是19世纪30年代发生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一场带有宗教色彩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对美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被称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
文艺复兴”。
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jFll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它是一种文学和哲学运动。
宣称存在一种理想的精神实体。
超越于经验和科学之处.通过直觉得以把握。
爱默生是19世纪美国文学的思想领袖.著作家和超验主义哲学家。
他在建构超验主义思想体系时除了吸收西方文明养料外.还特意把中国乃至整个东方文明纳入自己的视野。
他的思想和创作与中国文化有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家学说.其某些观点构成爱默生的“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思想的一个来源。
梭罗。
作家、思想家。
生长在波士顿附近超验主义思想运动中心康科德村。
父亲是小业主。
20岁于哈佛大学毕业,曾任教师,从事过各种体力劳动。
在学生时代与爱默生相识。
在爱默生影响下。
阅读柯尔律治、卡莱尔等人的著作.研究东方的哲学思想。
同时以爱默生倡导的。
自助”精神进行思考.形成了一套独立见解。
二、爱默生思想中的道家色彩作为东方哲学的一支.中国古典哲学同样崇尚宇宙一体性.认为万物在宇宙的广袤和谐中合而为一。
它承认物质的多样性。
但在这些不同的物体之间。
更多的是相互补充.和平共处。
交织于包罗一切的。
一”之中。
而不是西方哲学中的灵瑰与肉体、天堂与地狱、上帝与撒旦。
天使与魔鬼这样很少能调和的对立二元论.然而爱默生似乎相信带有明显的东方哲学色彩的宇宙一体性.相信世界的同源,而这源头,自然就是他们所谓的“超验”了,“⋯⋯世界并不是多种力量和产物.而出于一个意志.一个心灵;那心灵无处不活跃⋯⋯万物源于同一精神.都与它同心协力”。
儒家思想影响下爱默生的自然观
收稿日期:2018-03-12作者简介:汤咏梅(1969—),女,湖南衡阳人,衡阳市衡钢中学正高级教师;张步峰(1979—),男,湖南衡阳人,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
儒家思想影响下爱默生的自然观汤咏梅1,张步峰2(1. 衡阳市衡钢中学,湖南 衡阳 421001;2. 中央民族大学 法学院,北京 100081)摘要:爱默生的自然观,受到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在爱默生看来,自然在最初级形式上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高级层次上自然则是存在,是精神,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自然是人类德性情感的源泉,在自然之中个人方能求得德性之完善。
自然之美,具有愉悦感、德性和理智的三重特性,是对宇宙内在的永恒之美的一种体现,是对真、善、美这一终极价值的认同。
关键词:儒家思想;爱默生;自然观;“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B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8)06-0100-05[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8.06.021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 a l p h Wa l d o Emerson,1803—1882)是19世纪美国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他是美国文化精神独立运动和超验主义文化运动的旗手,同时也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其创立的超验主义思想体系的渊源之一就是中国的儒家思想,林肯总统曾把他尊称为“美国的孔子”。
一、爱默生与儒家经典的渊源早期清教徒脱离欧洲教会,远渡重洋到美洲大陆,是为了建立一个民主自治的国家。
这一建国梦想在18世纪下半叶终于完成,到19世纪上半叶,美国在各方面都呈现出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趋势。
但在思想文化领域,当时的美国仍然没有摆脱欧洲文化的影响。
以爱默生为代表的一批美国文化先驱适应时代的要求,为建立美国自己的文化探索着新的出路,这不仅是文化精英们的自觉,也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自觉。
1836年,爱默生等人在波士顿成立了“超验主义俱乐部”,成员中有梭罗、霍桑、里普利、钱宁等早期美国文化的标志性人物。
爱默生思想与中国古代儒家、道家思想的相似性
摘要:美国十九世纪超验主义作家爱默生在构建他的超验主义学说时,放眼东方,积极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吸取有益成分。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与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相比,从“道”与“超灵”、相似的自然观以及对待物质财富的态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关键词:爱默生;超验主义;儒家;道家文化是超越国界与社会的人类共同财富。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同的文化思想相互碰撞,相互滋润,相互融合,这是一个永不休止,并对文化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过程。
就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十九世纪著名超验主义者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越来越近地接触了伟大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十九世纪的西方文学界,将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世界视为低西方一等的“异域”。
萨伊德在其《东方主义》一书中,就将东方归纳为一种欧洲意识的产物,在他看来,“东方几乎是欧洲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地方,是欧洲最强大,最古老的殖民地。
”[1](P17¨在“欧洲中心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背景之下,爱默生能放眼东方,吸取中国古代文化精髓,实现了一次跨越千年的东西方思想上的联姻.在现代看来仍然是难能可贵的。
一、东西方文化联姻的契机1840年的新英格兰,一股对东方哲学与宗教的热情与钟爱突然迸发出来。
那时候,新英格兰文化复苏方兴未艾,正急切地从其他国家的思想文化中获得营养。
以爱默生为首的美国先锋派成立了“超验主义俱乐部”来表达他们对思想自由和社会进步的渴望。
爱默生成为严肃对待东方“异教”思想的第一人。
他的传记作者称他为美国的“孑L夫子”。
身为新英格兰神学教徒后裔的爱默生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就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奥得赛”。
哈佛大学的自由学术氛围使他重新思考他从小就信仰的加尔文教。
他逐渐放弃了诸如“人类全然毁坏不能自救”、“上帝特选的救赎”、“圣灵不可抗拒的恩惠”等加尔文教义,并开始接受了更富有哲理与逻辑的基督教唯一神教理论。
它的教义包括“上帝为圣父”、“世界上的人们都是兄弟”、“基督的领导”、“人类自身的拯救以及人类自身不断进步的能力”等等。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独领风骚两千多年,这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还在于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
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
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
人性论比较: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浅谈梭罗与中国儒家思想的“不解之缘”
238时贵仁,王 倩:浅谈梭罗与中国儒家思想的“不解之缘”梭罗1817年出生在美国独立战争的首城——康科德城,在当时的那个年代里,追求物质财富的美国梦泛滥肆意。
物欲横流的社会引发了梭罗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这时候他将目光投向了东方异域文化,悄然间燃起了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关注。
对于梭罗与中国儒家经典《四书》的关系,常耀信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及到,“梭罗曾说过他对东方经典的熟练程度胜过圣经,那些东方经典里就有孔子的学说。
在他的名著《沃尔登湖畔蛰居记》里引用儒家经典《四书》达十处之多,每条引言都使用得恰到好处。
爱默生和梭罗受孔子影响颇深。
”美国超验主义派传记作家小罗伯特·D·理查森撰写的著作《梭罗:充满激情的生命》中,谈及有相关的资料表明梭罗阅读过中国儒家作品《四书》。
从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对孔孟思想引用这一点,也不难证实这一点。
因此本文基于前人对梭罗接触儒家思想的实证表明之上,叙述梭罗是怎样与儒家思想结缘以及择取了哪些观点。
一、梭罗接触并了解儒家思想梭罗在21岁的时候,在一篇日记里就提到了孔子。
虽说没有实在的证据表明梭罗在哈佛求学期间接触过中国书籍,但是受到儒家思想气息感染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梭罗作为著名超验主义代表家爱默生的学弟,在大四时期读到《论自然》这篇超验主义宣言时,深受感动与启发,这也为后来他接触儒家思想打下了基础。
梭罗了解中国文化始于欧洲人所写的一些旅行札记,终其一生梭罗也没有来过中国,也无中国朋友。
而真正产生兴趣还是在阅读了《四书》之后。
管窥《瓦尔登湖》中摘录的引用,探测梭罗不仅细细品读过《四书》,而且对其中的深刻内涵进行了深究。
梭罗在担任超验主义俱乐部喉舌刊物《日晷》栏目编辑期间,还负责介绍了东方文化。
这项工作让梭罗对中国儒家文化的理解有了一大步的飞跃。
因为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在引用孔孟语句表达自己人生观和个人道德追求的时候,并没有借助自己在编辑《日晷》时早已熟稔于心的英译本,反而选择了法译本,即博迪耶的译本。
中国儒家思想影响下的爱默生“君子”观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Qilu Normal University第35卷第5期2020年10月Vol. 35 No.5Oct. 2020中国儒家思想影响下的爱默生“君子”观公丽艳1程伟2(1.齐鲁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200; 2.东营市利津县高级中学,山东利津257400)摘要: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是美国超验主义之父,超验主义思想是美国文化独立的一杆大旗。
在创立和形成超验主义思想体系的过程中,爱默生及其同仁放眼世界,在世界文化视野下积极探索。
古印度、波 斯等宗教哲学思想丰富了爱默生的理想主义哲学,而中国儒家思想则以其“入世”的伦理道德观深刻地影响了爱默生的人生哲学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君子”要“心正”“意诚”,进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观点对美国的超验主义思想、尤其是对致力于美国社会改良与发展的爱默生产生了重要彩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君子;超验主义;爱默生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儒家思想对于美国超验主义思想形成 的影响已经是学界不争的事实,中外学者对此所进行的研究,也已是成果斐然。
美国学者Arthur Christy > Carl Jackson 等等或著书或撰文分别从 不同角度研究古印度哲学、中国儒家学派等东方 思想对超验主义的影响,但多数论著的重点放在 T “东方”,而非“中国”,儒家思想对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的价值和意义远远没有被揭示和彰显出来。
中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爱默生和儒家思想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杨金才认为爱默生对中国儒家思想的接纳有限, 爱默生“从未曾把中国文化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 中,仅仅引用了孔子、孟子的一些名言以阐发自己的观点。
爱默生对中国古人思想的兴趣基本上出于某种实用主义目的。
” 钱满素著述的《爱默生和中国》探讨了爱默生接触儒家思想的背景以及儒家思想对爱默生的吸引力所在,认为爱默文章编号:2095-4735( 2020)05-0098-08生对儒家思想是有所保留的接受。
爱默生超验主义与中国儒家思想的不解之缘
摘要:由于爱默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爱默生为代表的美国超验主义与中国儒家思想便有许多共同之处:都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人,都相信人性本善,都坚持安贫乐道的精神。
关键词:超验主义;爱默生;儒家思想;人本主义;安贫乐道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且lph Waldo EmeTson 1803一样性,但认为这些不同物体之间,更多的是相瓦补充、和平共1882),美国著名散文家、思想家,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文学运处,交织于包罗一切的…一‟之中,而不是西方哲学中的灵魂与动领袖。
他在创建超验主义思想体系的过程中,通过译本,接肉体、天堂与地狱、上帝与撒旦、天使与魔鬼这样很少能调和触并钻研了中国的儒家学说。
据有人统计,爱默生自从1836 的对立二元论。
叫2脚年前后对儒家思想发生兴趣后.在不同地方摘录引用了孔子中国儒家思想中这种人本主义倾向使爱默生产生了共和孟子的语录多达百条.内容涉及儒家在道德、人性、修身、治鸣,并在超验主义思想中得到体现。
超验主义认为:。
所有的人学等方面的思想⋯。
爱默生在《日记》中对孔子给予了极高的评都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心智上的洞察力。
它赋予人通过直觉价,他说孔子是绝对的东方圣人。
是哲学中的华盛顿。
而非经验把握终极真理的能力。
基于这种直觉洞察力,人能够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就与通过个人的不断自我超越接近最高存在。
美国超验主义强凋中国的儒家思想具有许多相似之处。
本文主要讨论两者间的三精神或超灵的重要性,强调个人是社会最莺要的因素,主张人个相似点.即人本主义倾向、人性本善观点和安贫乐道精神。
与自然相和谐。
”[3]这种思想是美国社会从宗教社会转向世俗一、人本主义倾向蓑宝兰一个反映,形成了美国“个人主义”(1ndiVidudi8m)的理化基础。
中国的宗教和哲学史上不存在类似基督教式的创世说。
爱默生深信:。
人就是一切,世界为人存在.人是具有神性虽有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之说,但只属于神话传说范畴,的.人的发展潜力无可限量.只要积极向上、自尊、自爱、自助、从未进入中国宗教和哲学的主流。
爱默生的自然观对中国儒学“天人合一”的接纳
爱默生的自然观对中国儒学“天人合一”的接纳作者:时贵仁,任霞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17期【摘要】作为美国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爱默生的自然观吸取了中国儒家思想。
本文旨在立足爱默生超验主义对儒家思想“天人合一”的接纳,从而论证中国儒学走向世界是必然的。
【关键词】儒家思想;天人合一;自然观中图分类号:I109.4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7-0243-01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是美国超验主义的领袖人物。
1836年,爱默生发表的《论自然》被视为超验主义信条的高度概括,同时也是他自然观的集中体现。
他认为自然是精神或上帝的象征,自然对人有净化作用,当一个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他的灵魂就会得到升华。
这与中国儒家思想“天人合一”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爱默生与中国儒学的渊源19世纪30年代,超驗主义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迅速发展。
爱默生在构建自己的超验主义思想体系的过程中,吸取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新柏拉图主义、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以及东方神秘主义中的内容,中国的儒家思想也包含在内。
19世纪的西方文学界,将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世界视为低西方一等的“异域”。
在“欧洲中心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背景下,爱默生能放眼东方,吸取中国古代文化精髓,实现了一次跨越千年的东西方思想上的联姻,在现代看来仍是难能可贵的。
[1]爱默生作为美国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超验主义思想理论是美国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时的中国,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所以他不太能接触到除儒学意外的哲学思想。
爱默生曾多次研读过儒家经典《论语》和《孟子》,在他担任《日晷》杂志编辑期间,他多次引用《论语》和《孟子》中的语录;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将其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爱默生曾在日记中写到:“孔子,民族的光荣,孔子,绝对东方的圣人,他是个中间人,他是哲学中的华盛顿、仲裁人,现代史中的中庸之道。
思想的“奇点”暨古怪的相似性
思想的“奇点”暨古怪的相似性
尚杰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家》
【年(卷),期】2017(000)003
【摘要】思想的“奇点”,指的是真实的思想状态缘起之时正在发生着的真实内容,这个内容之所以被称为真实的,是由于考虑了时间因素,它使得原样的思想是在寻求各种各样的相似性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也就是类比与隐喻的过程.这个过程消解了所谓真理语言与虚构语言之间的界限,使思想处于亦此亦彼的过程之中,从而对建立在以同一性为基础上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持一种批评的态度.思想的“奇点”和古怪的相似性,是对德里达关于“解构”的思想的进一步阐发,并且试图从中描述微观领域的涵盖不同学科的人类精神动态,更新对人类精神的探讨渠道.
【总页数】7页(P16-22)
【作者】尚杰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15
【相关文献】
1.对波莱尔关于函数奇点问题的思想研究
2.从梭罗哲学思想与儒道思想的相似性看中国传统文化对美国文人的影响
3.先秦儒家思想家与古希腊思想家荣辱观相似性
举隅4.论黑格尔和德沃金法理学思想的相似性——兼论两者法理学思想的定位5.爱默生思想与中国古代儒家、道家思想的相似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美国十九世纪超验主义作家爱默生在构建他的超验主义学说时,放眼东方,积极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吸取有益成分。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与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相比,从“道”与“超灵”、相似的自然观以及对待物质财富的态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关键词:爱默生;超验主义;儒家;道家文化是超越国界与社会的人类共同财富。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同的文化思想相互碰撞,相互滋润,相互融合,这是一个永不休止,并对文化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过程。
就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十九世纪著名超验主义者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越来越近地接触了伟大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十九世纪的西方文学界,将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世界视为低西方一等的“异域”。
萨伊德在其《东方主义》一书中,就将东方归纳为一种欧洲意识的产物,在他看来,“东方几乎是欧洲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地方,是欧洲最强大,最古老的殖民地。
”[1](P17¨在“欧洲中心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背景之下,爱默生能放眼东方,吸取中国古代文化精髓,实现了一次跨越千年的东西方思想上的联姻.在现代看来仍然是难能可贵的。
一、东西方文化联姻的契机1840年的新英格兰,一股对东方哲学与宗教的热情与钟爱突然迸发出来。
那时候,新英格兰文化复苏方兴未艾,正急切地从其他国家的思想文化中获得营养。
以爱默生为首的美国先锋派成立了“超验主义俱乐部”来表达他们对思想自由和社会进步的渴望。
爱默生成为严肃对待东方“异教”思想的第一人。
他的传记作者称他为美国的“孑L夫子”。
身为新英格兰神学教徒后裔的爱默生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就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奥得赛”。
哈佛大学的自由学术氛围使他重新思考他从小就信仰的加尔文教。
他逐渐放弃了诸如“人类全然毁坏不能自救”、“上帝特选的救赎”、“圣灵不可抗拒的恩惠”等加尔文教义,并开始接受了更富有哲理与逻辑的基督教唯一神教理论。
它的教义包括“上帝为圣父”、“世界上的人们都是兄弟”、“基督的领导”、“人类自身的拯救以及人类自身不断进步的能力”等等。
相对于加尔文教派以神为中心,不相信人类自身的可完善性而言,基督教的唯一神教理论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进步,因为它抛弃了宿命论的因素,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但不久,爱默生发现唯一神教的理性又实在令人难以忍受,于是他放弃了牧师的工作,去欧洲接受了浪漫主义的影响,并随之成立了“超验主义俱乐部”。
他在超验主义中宣称:“在经验与科学之外,存在着一种理想的精神实体,可以通过直觉得以把握;人能凭直觉认识真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人就是上帝。
"[2] (201)他的思想有助于打破当时的神学思想和教条的束缚,建立民族文化,为美国政治上的民主主义和经济上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在爱默生建立超验主义的过程中,他积极从国外的先进思想中吸取养料,在这其中,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思想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借鉴异国文化最明显的一个好处就在其“异”——异国文化,不同的思想。
在母语中,词语和象征常常被悠久而复杂的用法和用者所泯灭。
一旦移植到异域,它们便可重获新生,因为一切原有的联系都被切断了,词语便在一种新的文化背景下获得新的含义,反过来又对这种文化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为了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
爱默生热切地从不同国家与文化背景中吸取营养。
逐渐地,他被中国深邃的儒家和道家哲学思想所吸引。
他曾经在不同的作品中多次引用孔子的言论和观点。
并称孔子为“民族的光荣,绝对的东方圣人”。
[3](n7¨在儒家与道家的思想中,现实的物质世界被认为是虚幻的,它只不过是一个更为辽阔更为恒定的超越人们思想意识的世界的反应,而西方则认为现实世界是实践科学的居所。
直到近来在西方世界中才产生了超越现实物质世界的思考。
所以爱默生在建立自己超验主义学说的过程中,将思想的触角伸向了异域的中国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东西方文化联姻的表现在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中最吸引爱默生的还是它对精神和超验的天然倾向。
下面本文就从“道”与“超灵”,相似的“自然观”。
以及对物质生活的否定等几个方面对爱默生和儒家、道家在思想方面的相似性进行阐述。
(一)“道”与“超灵”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的哲学家,他在代表作《道德经》里所阐述的主要内容是“道”。
他用“道”提出了全新的本体论依据,既阐明了关于世界本原的命题,又把“道”从某一具体之“道”到哲学之“道”加以一种形而上学上的超越。
他所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42章》)指出了“道”是一种抽象的绝对,是一切存在的根源又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动力和创造力。
它由最抽象的本体不断地向下即向物质世界落实而创造万物。
正唯此,《道德经》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认为“道生万物”是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万物只能从无到有。
“无”就是“道”,“道”能生出有,而“道”就是“无”和“有”的统一。
老子在《道德经》五十一章又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正是“道”创生万物以后,又使万物得以生成和滋养。
所以说,“道”创生并培养了宇宙万物。
老子的“道”并非是有意志和人格的神或上帝,相反,它的本性就在于“自然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道德经·25章》。
在创化并形成了天下万物之后,万物自身的运动变化也同样是宇宙生成化育的重要方面。
爱默生在他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论自然》里探讨了自然、人和灵魂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典型的唯心主义的思想:自然于人是物质的保障和精神的寄托;自然揭示了人类灵魂的真谛,激发了人类的灵感和直觉;认为自然界及人心中都充满了精神的存在,物质本身便是精神的象征。
这种精神便是世间万物的内涵,一种无所不包、无处不在的力量,他称之为“超灵”(Universal Being),即“绝对的精神”。
在爱默生的词汇中,精神和超灵是同义语。
超灵充斥于宇宙之间和天地万物之内。
世界万物包括任何自然界都是它的体现。
在《论自然》第四章“语言”中,爱默生明白地写道:“自然中的每一个事实,都是某一精神事实的象征。
自然中的每一现象都与心灵的某一状态相呼应,而该心灵状态只有通过自然现象的图像形式表达出来而得到描述。
”[2]…P20¨原来,爱默生的自然并不是独立于人的自在自为的物质存在,它是人之心灵的表象。
这种灵是“超验”的,即超越了人们感官的认知限度。
在爱默生看来,这种心灵与自然的呼应有赖于“超灵”方能实现。
笔者认为,老子的“道”和爱默生的“超灵”虽然时空相隔久远,但他们之问确有很多相似之处,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它们都体现出“轻物质,重精神”的特质:二者都是无所不包、自在自为、超验而完美的;二者都是万物的源泉与归宿。
和老子一样,爱默生相信宇宙的~体性,相信世界的同源,这源头也就是他的“超灵”:“⋯⋯世界并不是多种力量的产物,而是出于一个意志,一个心灵;那心灵无处不活跃⋯⋯万物源于同一精神,都与它同心协力。
”[2](P17”同样,爱默生也将“自在自为”视为“最高主宰的特征”,并且认为“一切最终将进入这神圣的一”,基于超灵的这一精神,个人的灵魂也因此自足自立。
“道”也是儒家的基本原则,但儒家把重点放在“道”的道德方面,引导人的行为和道的普遍原则相符合。
正如爱默生引孟子的话:“是故诚者,天之道也。
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爱默生似乎也从孟子对“浩然之气”的解释中找到了超灵的一个变种,他引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公孙丑上》)(二)相似的“自然观”东西方在对待自然的观念上区别甚大。
在西方,自然和人一样,也是上帝的造物,并不比人更神圣,而且由人去征服它。
爱默生指出,“在西方传统中,宗教和伦理与其他较低的文化一样,都起到了贬低自然的作用,认为自然从属予精神⋯⋯它们都把自然踩在脚下,,[妇∽"。
爱默生所在的西方尤其是北美,其早期的殖民史就是人类征服荒原的历史,典型地代表了西方人对待自然的态度。
在短短的两百年内,欧洲移民彻底改变了北美的地貌,将它从一个印第安人的自然狩猎场改为布满阡陌篱笆的殖民地,像是给大地打满了补丁。
人类以如此规模、如此速度去征服自然,其宏伟和残忍都不可否认。
在这种情况下,爱默生看到东方自然观中的积极方面就不足为怪了。
在中国,儒家和道家比较推崇的一种自然观是“天人合一”,意指人类与天地、自然万物的合一。
古人将自然和人类看成一个大的生命整体,在这一生命整体里的万事万物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相互感应、相互贯通,不仅如此,天人合一观还把认识世界与认识人自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推出了人道和天道的合一,即人的情操、理想、品格与自然精神、自然规律的合一。
“天人合一”讲求天人一理,知天即含知人。
老子的《道德经》通篇渗透了“天人合~”的思想。
他认为“道”是虚空之间的一切有形世界于无形世界的本源。
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法则。
“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难以言说的,而能说清楚的就不是“常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就是这样一种似无而有,似有实无的东西。
“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的,能化生万物。
天的处事方法就是天道。
当证明了天道自然,天道就成为表示自然规律的概念,老子认为天道是人们行为应该效法的原则。
在研究社会现象时,老子发现天道和人道的不同,要求人们应该效法天道。
当把天和人放到一起研究时,发现天和人都遵循着同一原则,就是纷纭变化的事物都要回归到他们的出发点,并且是一种永恒现象,所以叫做“常”。
认识了常,就能包容一切,处事公平,天下就会归从,也就能长久。
人们效法天道,做到虚受一切包容万物,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呈现“天人合一”的状态。
而孔子也认为,既然人性是天赋的,人应该具有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一种神圣的使命。
因为人性是天赋的,孔子因此坚信“天人合一”的观点。
在孔子看来,天拥有道德,天就是道德本身;人只要真心诚意地完善自己就可以达到人生的完美境界。
《中庸》中所记载的孔子言论证明了这一点。
孔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至诚者,人之道也。
”[5](P190‟孔子的这一言论表明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天进行交流;这一言论同时也表明人是可以正确地知天命的。
这种“天人合一”的观点在孔子的著作《论语》中也有所阐述。
该书记载着孔子和其弟子子路之问的一段对话:“子日:…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日:…然。
非与?‟日:…非也,予一以贯之‟。
”(《论语·卫灵公》)孔子的这一言论充分表明了人的道德源于天,天人能够合一。
显然,孔子认为,既然人的道德源于天,人性是天赋的,那么人就可以正确地读天命知天命以达刘人生的完美境界,即“天人合一”。
可见,孔子坚信“人性乃天赋”这一观点并因此特别重视天人关系,并把人放在天人关系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