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基金羊群效应分析
我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的羊群效应研究
我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的羊群效应研究作者:王泽明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0年第35期摘要:我国金融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新兴市场发展的代表,但在不断发展的同时,金融市场的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在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的机构投资者作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市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本应肩负起减少市场波动性的责任。
但由于现存的一系列原因,机构投资者在投资时存在一定程度的羊群效应。
基于此,经分析发现机构投资者在运营制度、市场组成成分等方面存在改进空间,并提出了相应改进意见。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羊群效应;证券市场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35-0125-02引言羊群效应也称为从众效应,原是对羊群生物行为的描述,指羊群在日常活动中多呈现一种杂乱无章的状态,但当有一只羊带头奔跑时所有羊都开始跟随奔跑的现象。
现特指人们日常行为中大多数人跟风模仿少数人的社会现象。
经典的经济学基本假设中对于人的投资行为有着理性人的基本假设,认为市场投资的参与者都是理性的。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经济学、金融学理论很難较好地解释金融市场的一系列现象,而行为金融学的兴起为人们在市场中的行为描述提供了很好地理论支持。
行为金融学不断深化对于羊群效应的研究,得出一系列理论成果。
在行为金融学中,羊群效应指的是人们在金融市场投资中的不理性投资行为,在市场参与中他们对自己的投资判断盲目,跟风模仿其他投资者,最终反映在市场上,形成资金的趋同流向,最终形成金融市场的羊群效应。
无论是在发展程度高、市场流动性极强的美国股票市场,还是作为新兴市场、快速发展的中国市场,羊群效应在广大投资者中都普遍存在。
在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着两大主要类型的投资者,分别为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
个人投资者在数量上占据我国证券市场的绝对大多数,但在资金规模上机构投资者在控制影响的资金量上占据明显优势。
机构投资者在市场参中相对个人投资者具有更高的专业性、更快的反应速度、更雄厚的资金量以及更先进的理念。
机构投资者交易行为中的羊群效应
机构投资者交易行为中的羊群效应一、机构投资者交易行为中的羊群效应二、机构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影响因素三、机构投资者群体中的心理因素四、机构投资者群体的投资策略五、如何引导机构投资者减少羊群效应一、机构投资者交易行为中的羊群效应机构投资者是证券市场中的主要参与者,其所持有的股票数量和影响力对市场价格和交易量产生重要影响。
然而,在机构投资者中存在一种行为现象,即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是指当机构投资者在决策时会跟随市场的趋势和其他机构投资者的行为,而不是基于其自身的独立判断和分析。
二、机构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影响因素机构投资者交易行为中的羊群效应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市场交易环境、制度规定、机构内部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等。
市场交易环境是指市场中其他交易者行为的影响力和市场信息的透明度等。
制度规定是指政府和监管机构为证券市场制定的法规和制度,如信息披露制度、内幕交易禁令等。
机构内部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包括机构内部管理制度、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等。
三、机构投资者群体中的心理因素机构投资者群体中的心理因素也是导致羊群效应的重要原因。
在群体中,机构投资者可能受到社会认同、心理惯性和风险厌恶的影响。
社会认同是指机构投资者的行为会受到其他投资者和社会大众的认可和支持。
心理惯性是指机构投资者在决策和行为上会受到自身经验和惯性思维的影响。
风险厌恶是指机构投资者害怕承担风险,因此会跟随其他机构投资者避免风险。
四、机构投资者群体的投资策略机构投资者群体的投资策略也是导致羊群效应的重要原因。
机构投资者群体通常采取趋势跟随、动量效应、价值投资和市场因素等多种投资策略,这些策略可能会导致羊群效应。
机构投资者在决策时会参考其他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和决策,而忽略了自身的独立分析和判断。
五、如何引导机构投资者减少羊群效应为了减少机构投资者交易行为中的羊群效应,可以采取多种引导措施:加强内部管理与诚信意识,建立相互间信用交易机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投资者教育与培训,促进跨市场互动合作与交流。
投资者“羊群效应”试验.pdf
中国股市投资者“羊群效应”试验模块“羊群行为”是指交易者根据其他交易者的买卖行为采取相互模仿的交易行为,在股票市场上体现为投资者扎堆买卖股票从而影响资产价格。
长期以来机构投资者由于其专业化的运作模式和相对理性的投资理念被认为能够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然而由于基金管理者投资自决策信息来源的一致性以及对声誉和行业排名的关注造成机构投者调整投资者组合的行为存在高度相似性,也会产生扎堆买卖股票的行为,进而影响证券市场的稳定。
本模块以基金羊群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是否存在羊群行为及其如何影响股票波动,寻找机构投资者影响市场稳定的行为模式。
一、实验设计1、变量选择(1)基金羊群行为的测量对于机构投者羊群行为研究的检验方法中, 最有代表性的是Lakonishok,Shleifer 和Vishny(1992)检验提供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对个股净买入基金占交易该股票基金数量的比例来测量机构投资者羊群交易的程度。
本文采用Wermers(1999)修正后的LSV法进行检验。
用HM i,t表示t季度投资基金买卖股票i的羊群行为程度,BHM i,t表示t季度投资基金扎堆买入股票i的程度,SHM i,t表示t季度投资基金扎堆卖出股票i的程度则有:HM i,t=|P i,t−E[P i,t]|− F(i,t)BHM i,t=H i,t if P i,t> E[P i,t]SHM i,t=H i,t if P i,t< E[P i,t]其中:P i,t=B(i,t)B i,t+S i,tE[P i,t]=∑B(i,t)ni=1∑B(i,t)ni=1+∑S(i,t)ni=1F(i,t)=|P i,t−E[P i,t]|B(i,t)为季度t买入股票i基金数;S(i,t)为季度t卖出股票i的基金数,P i,t为季度t 买入股票i的基金个数占买卖股票i的所有基金个数的比例,E[P i,t]为季度t买入股票i的基金个数占买卖股票i的所有基金个数的比例的期望,F(i,t)是调整因子,表示在各个基金的交易都是随机的、独立的,即某只股票的B(i,t)服从二项分布B(B(i,t)+S(i,t),E[P i,t])的情况下 |P i,t−E[P i,t]|的预期值。
证券市场“羊群效应”的行为金融学分析
证券市场“羊群效应”的行为金融学分析内容摘要:随着对金融市场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金融异象凸显,同时,作为金融异象之一的羊群效应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对于金融市场中的羊群效应这一现象,已经无法基于传统金融学的“理性人”的假设去对其进行解释。
行为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的一个新的分支,从另外一个角度,结合市场参与者投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对羊群效应这一金融异象进行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本文基于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运用行为金融学的分析方法,对我国证券市场中的羊群效应成因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羊群效应证券市场行为金融自从马克维茨创立资产组合理论以来,传统金融理论以有效市场假说为基础,成为解释资本市场的基本分析理论。
但是,随着人们对金融市场的深入研究,金融市场中的一系列异象的出现,开始动摇人们对传统金融学的信心。
行为金融学以“有限理性”和“有限套利”为两大理论基础,以心理学研究成果为依据,从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心理出发进行研究,对传统金融学理论的基本前提—“理性人”假设提出了挑战(宋军等,2001)。
在行为金融学中对金融异象的研究范畴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即“羊群效应”。
当“羊群效应”出现在证券市场中,往往会导致股市的波动,小到引起个别股票价格的过度上涨或下跌,大到引起整个证券市场的动荡。
证券市场中的“羊群效应”及其影响传统金融学理论是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上的。
但是,金融市场中存在着大量与有效市场假说相违背的现象。
“羊群效应”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
“羊群效应”是由于信息连锁反应而生成的一种行为,即当投资决策者根据其他决策主体的行为而选择采用相同的决策行为时,常常放弃自己的部分私有信息而跟随他人的行为。
当证券市场中的个人投资者受到“羊群效应”的影响时,往往会跟随其他主体的行为进行投资。
当投资者跟随他人纷纷购入股票,股价会一路飙升;反之,如果有投资者大量的抛出手中的股票,其他的投资者也闻风而动,集体逃离股市,又会造成股价的大幅度下跌。
初稿 股市中的羊群效应简析
浅析我国股票市场中的羊群效应概述羊群效应(herd instinct;herd behaviour),亦称从众效应,指追从大众的想法与行为,缺乏自我个性和主见的投资状态,也称作“群居本能”---投资者随波逐流、追涨杀跌的心态特征。
本文中主要是指证券投资者在证券交易过程中存在盲目模仿现象,“人云亦云”,一味效仿别人,从而致使投资者在某段时期内买进、卖出相同的股票。
羊群心理(群居本能)原因是缺乏自我主见从而导致的思维或行为方式。
特别是在经济过热、市场充满泡沫时表现的更为突出。
一、什么是羊群效应(一)、羊群效应的具体定义及具体事例1.具体定义:羊群行为亦可称为群体心理,社会压力,传染等,最初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证券指投资者在证券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行为,“有样学样”,一味盲目效仿别人,因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同向交易相同的股票在一个羊群前面横放一只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如果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会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没有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的“羊群效应”,也就是“从众心理”。
在羊群效应作用下,证券投资者往往会追随大众的观点,自己并不去独立思考事件的意义。
“羊群效应”是诉诸群众谬误的基础。
在经济学里经常用到“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及行为。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无序的组织,平时在一起时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只要有一只头羊动起来了,其余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立即一哄而上,全然不会顾忌前面可能有狼或还是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因此,“羊群效应”就是用来形容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导致容易盲从,而盲从往往让参与者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效应一般会出现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并且这个行1业往往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强势地位,后果是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效仿它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效仿者也去哪里“淘金”。
第三讲 羊群行为效应
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
成本平均策略(Dollar Cost Averaging Strategy)是指 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于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 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进行,以备不测时分摊成本,从 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造成较大风险的策略。它与投资 者的有限理性、损失厌恶和思维分隔有关。时间分散化 策略(Time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是指承担投资 者股票风险的能力可能会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 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让股票占其资产组合较大的比例,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此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该策 略也是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和思维分隔相关。 都是个 人和机构投资者普遍受欢迎的投资方式。
证券投资基金的羊群行为
造成投资基金“羊群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 本身的专业素质外,更主要的是国内股市本身存在着 比较严重的制度缺陷和结构失调,从而使投资基金运 作和外部市场环境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进而导致 基金经理独立和理性思考能力蜕化为从众行为,基金 的投资风格和投资个性淹没在“羊群行为”之中。 首先是基金运作模式与上市公司行为特征的矛盾。 其次基金的理性投资理念与市场普遍存在短线投机观 念之间的矛盾 再次是基金性质和中小投资理念之间的矛盾 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局限性。
上山下山投资法
此法需要很强的心理素质,完全的心态投资法,结合一 定得基本分析法和技术分析法。
上山下山投资法
首先要选定一优质股票,我们认为一般的行业龙头上市 公司,可以作为首先,特别是迁徙到国民生计的大行业, 比如石油:中国石油;煤炭:中国神华;银行:建设银 行等等。持有一定数量的此股票作为长期投资,比如二 分之一资金。最好选资源股,因为长期来说资源是有限 的。 参考一定得技术指标,我们一般选定某一个指标,比如 KDJ指标,在此指标日线向上交叉,半小时线同时向上 交叉的时候买入;而同样在此指标日线向下交叉,半小 时线同时向下交叉的时候卖出。 实在不知道技术指标,直接按价格来分步买卖。
中国股票市场羊群效应实证
信息瀑布模型认为,当投资者面对 不确定信息时,他们会观察其他投 资者的行为,如果其他投资者采取 了某一决策,他们也会跟随。
学习模型认为,投资者在决策时会 学习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如果其他 投资者采取了某一决策并获得正收 益,他们也会跟随。
03
中国股票市场概述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历程
初创阶段(1989-1993)
03
行业结构
中国股票市场中,金融、消费、科技等行业的市值占比居前。其中,
金融行业占比最大,主要原因是银行、证券、保险等大型金融机构的
市值巨大。
中国股票市场特点
政策影响较大
中国股票市场受政策影响较大,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力度较强 。例如,在股市波动较大时,政府可能会采取措施来稳定市 场情绪。
散户主导
与中国股市的投资者结构相对应,散户在中国股票市场中占 据主导地位。这使得市场波动较大,同时也增加了市场的活 跃度。
研究目的
通过对中国股票市场羊群 效应的实证分析,探讨投 资者的交易行为和市场表 现。
研究方法
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收集 中国股票市场的交易数据 ,运用相关指标和模型进 行分析。
基于个股的羊群效应实证结果
羊群效应指标
通过计算个股的买卖偏离度( 买卖差额与成交量的比值), 分析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的羊
群行为。
羊群效应是一种非理性行为,它与投资者的个人理性判断无关,而是受 到其他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羊群效应在股市中具有显著的影响,它可能导致市场价格的异常波动, 降低市场效率,甚至引发市场崩盘。
羊群效应分类
根据投资者的决策依据不同,羊群效应可分为信息型羊群效应和声誉型羊群效应 。
信息型羊群效应是指投资者基于不完全或不确定的信息,认为其他投资者的决策 更准确,而采取跟随的行为。
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差异
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差异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在羊群行为上的差异。
羊群行为,也被称为羊群效应,是指投资者在面对不确定的市场环境时,倾向于模仿他人的投资决策,而不是基于自己的信息和分析做出判断。
这种行为在金融市场中广泛存在,但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在羊群行为的表现上可能存在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对羊群行为的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其产生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别对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羊群行为进行详细的探讨。
机构投资者,如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等,通常拥有专业的投资团队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其决策过程可能更加理性和客观。
而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专业的投资知识和足够的信息资源,可能更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表现出更强的羊群行为。
文章将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在羊群行为上的差异。
这包括他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行为特点、羊群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其对市场稳定性的影响等方面。
文章还将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对两种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差异进行深入的剖析。
本文将对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差异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深入了解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在羊群行为上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的运行规律,为投资者教育、市场监管和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羊群行为概述羊群行为,又称为羊群效应,是金融市场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它描述的是在市场决策过程中,投资者倾向于模仿他人的选择,而忽略自己的私有信息或独立判断。
这种行为会导致投资者的决策趋于一致,进而可能引发市场的过度反应或错误定价。
羊群行为在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中都存在,但两者在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机构投资者,如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通常拥有专业的投资团队、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更强大的分析能力。
然而,由于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往往受到业绩压力、市场声誉、监管规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其羊群行为可能更为明显。
证券市场羊群效应产生原因-影响及防范分析
证券市场的羊群效应产生的原因\影响及防范分析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8-067-01摘要证券市场羊群效应是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它常常会误导投资者使其做出非理性的选择,也给股市操纵者提供了操纵资本市场股价的机会,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本文对造成证券市场羊群效应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如何防范羊群效应提出的措施。
关键词羊群效应证券市场分析一、羊群效应简述证券市场上的羊群效应是指在证券投资过程中,投资者根据他人的投资决策而改变自己最初投资决策的一种群体行为。
它是行为金融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简单地说,就是投资者没有根据自己理性的投资分析进行相应的投资选择,而是模仿别人的投资。
若市场上绝大多数的投资者都这样做时,交易行为就表现为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和趋同性。
二、证券市场羊群效应产生的原因对于羊群效应产生的原因,各个领域的专家分析的角度各不相同,得到的结果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笔者综合各种观点,认为羊群效应产生的原因有:第一,从散户角度讲,是利益驱动导致羊群效应的产生。
某投资者购买某只股票,赚了钱,其他人都跟着买进,舆论说某只股票前景看好,大家都争抢购买,形成了跟风炒作。
可以说,获取最大利润是形成股市羊群效应的内在动力。
第二,从机构投资者角度讲,是机构利用巨额资金进行炒作产生的。
机构占尽资金、人才、信息、工具、舆论的优势,能够主动地认识市场进行操作。
机构择一股票,在低价位时吸进所需的筹码,然后再将信息传给大众。
信息越传越广,跟风的人越来越多,股票价格不断拉高,机构趁机出货,完成了一次做庄过程。
这个过程使庄家赚足了钱,广大散户亏了本。
第三,从市场角度讲,投资者获得的信息受到制约。
首先是股票发行者出于对自身利益保护的考虑,会本能地夸大企业及其股票的优点,而对其存在的问题避而不谈或有意掩饰。
其次是大多数投资者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获取信息的能力和途径以及得到信息的时间也不相同。
试论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羊群效应
二 ,我国证券投 资基金 的羊群效 应研 究 到 目前 为止 ,所 有关于 国 内证券市 场羊群 效应 的实证 研究 都表 明 ,羊 群行为确 实存 在 ,而 且 比资本主 义成熟市场 更加严 重 。即使不做 实证研 究,光从表面 现象也 能看 出我 国证券投 资 基金 投资者 的一致性 ,基 金的持仓 结构相 同,投资者偏好相 近 等 。有时 ,虽 然市场上 的信息没有 发生任何变 化,但是有 的股
股市的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与惊慌心理羊群效应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被称为“从众效应”。
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自己并不会思考事件的意义。
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股市中的羊群效应在资本市场上,“羊群效应”是指在一个投资群体中,单个投资者总是根据其他同类投资者的行动而行动,在他人买入时买入,在他人卖出时卖出。
导致出现“羊群效应”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一些投资者可能会认为同一群体中的其他人更具有信息优势。
“羊群效应”也可能由系统机制引发。
例如,当资产价格突然下跌造成亏损时,为了满足追加保证金的要求或者遵守交易规则的限制,一些投资者不得不将其持有的资产割仓卖出。
在目前投资股票积极性大增的情况下,个人投资者能量迅速积聚,极易形成趋同性的羊群效应,追涨时信心百倍蜂拥而致,大盘跳水时,恐慌心理也开始连锁反应,纷纷恐慌出逃,这样跳水时量能放大也属正常。
只是在这时容易将股票杀在地板价上。
这就是为什么牛市中慢涨快跌,而杀跌又往往一次到位的根本原因。
但,一般情况下急速杀跌不是出局的时候。
在股市中,有买就有卖,永远存在多空双方,有人看多就必然会有人看空,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可是有些投资者一到市场上就受别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初衷,没有了主意,随大流而行。
见别人纷纷买入,深恐自己落后,也不管是否是自己熟悉的股票,盲目跟着买入;反过来,见别人都在抛出某种股票时,也不问缘由,跟着出售。
羊群效应及其应用
羊群效应及其应用羊群效应理论指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仿照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其次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旧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二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
它是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将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看四周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很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为。
“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
羊群行为是行为金融学领域中比较典型的一种现象,主流金融理论无法对之解释。
经济学里常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常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考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方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简单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效应的消失一般在一个竞争特别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留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羊群效应的一般特征人们认为中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具有以下特征:Λ.中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呈现出特别显著的羊群行为,并且卖方羊群行为强于买方羊群行为,时间因素对投资者羊群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投资者的羊群行为源于其内在的心理因素。
B.不同市场态势下,投资者都表现出显著的羊群效应,也就是无论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还是风险厌恶,都表现出显著的羊群效应。
投资基金羊群效应分析
投资基金羊群效应分析一、羊群效应是什么?二、投资基金中存在的羊群效应现象三、羊群效应对基金投资的影响机制四、如何应对基金中的羊群效应五、投资基金前需要注意的几点一、羊群效应是什么?羊群效应(herd behavior)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术语,指人们在集体行动中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模式,而非根据自身判断作出合理决策的趋向。
在金融市场中,羊群效应是指投资者跟随其他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而非进行理性分析作出独立决策的现象。
二、投资基金中存在的羊群效应现象在基金投资领域,投资者往往会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进行跟风操作。
当一个基金表现不佳时,群体中的大多数投资者会出现抛售行为,不考虑基金的内在价值,而是根据规模、业绩等表面指标进行操作,这种现象被称为羊群效应。
因此,基金中更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导致整体市场的谨慎情绪进一步加强。
三、羊群效应对基金投资的影响机制1、心理互动效应。
投资者容易在市场中形成思维定势,受到他人行为的干扰而进行跟风操作。
由于大多数投资者不善于独立思考,长期处于跟风状态,从而对市场形成更为严重的干扰影响。
2、信息不对称影响。
公开市场上,由于基金公司信息对所有投资者开放且透明度较高,信息不对称并不常见。
但在私募领域,尤其是一些非标类产品领域,以及企业股权投资、信托、资管等领域,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依然存在。
投资者会倾向于相信他人,而非进行自己的独立思考做出决策,从而造成羊群效应。
3、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是指,一个基金的规模越大,投资者所形成的心理负担越重。
他们可能会认为股市价格已经高于公允值,因而进行抛售行为。
这类行为往往导致市场短期内出现较大波动。
四、如何应对基金中的羊群效应1、从独立思考的角度进行基金投资投资者应避免盲目跟随市场氛围,针对每一个投资机会进行独立思考,了解基金净值和市场价值之间的差异,判断基金值不值得投资。
2、寻找独特且具有价值的投资机会基金中不同类型的基金,以及不同风格的基金都各具特点。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羊群行为分析
注 。这种缺乏 理性 、 缺乏专业知识 、 热衷 于跟风 的个 人投资者 为主的投资 者结 构也被认 为是 中国股市 动荡 不安 的 主要原 因。而机构投资者 , 特别是投 资基金 , 因为具 有专业的管理人 才和相对理 陛的投资理念经常被认 为是稳 定股票市场 、抑止 投资者羊群行为的有效 因素 ,因此各 国都努力发展机构投资
二 、 国证 券 投 资 基 金 “ 群行 为” 我 羊 的原 因分 析
根据最新 中国股市证券投资基金 的买卖 股票行为 ,特别
是基金买入和卖 出重仓股 的对 比情况来进一 步验证我 国证券
、
问题 的提 出
投资基金存在着严重 的羊群行 为 ,并着重分 析基金羊群行 为
的显著存在 的产生原 因和对中国股市产生的影响。截至20 08 年 1 2 3 ,8 基金 公 司旗 下3 1 月 21 5 家 4 只基金 已经 全部 披露 完 2 0 年 四季度季报。季报显示 , 07 基金重仓股非常集中。买入与
己独立 的投资理念 和投 资价值判 断观 , 往往 基金经理在形 但
有显著的羊群行 为。
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 办法》 以期 改善投 资者结 构 , 进股市 , 促 的持续 、 稳定和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 , 证券投资基金在短 短
数年内获得 了迅速发展 , 直至 目前 , 基金 已经成为证券市场 的
总体上说 , 造成 我国证券投 资基金 “ 羊群 行为” 的原 因是 复杂 的。一方面是投 资基金本身 的专业素质; 而更重要的是国 内股市 自身存在着严重 的缺 陷 ,从 而使投 资基金的运作和外 部市场环境产生 了冲突 ,进 而导 致基金经理独立和理性的思 考判 断能力及其投资行 为蜕化成 为从众行为 ,基金的投资理 念 和个性也被淹没在 羊群行为 中。 1 . 基金投资理念 的趋 同性。 基金在投资决策过程中都有 自
基金定投中的羊群效应
基金定投中的羊群效应在了解基金投资巧用羊群效应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羊群效应;"羊群效应"也叫"从众效应":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表现为对特定的或临时的情境中的优势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采纳(随潮)表现为对长期性的占优势地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接受(顺应风俗习惯)。
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将自己的意见默认否定,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
在投资过程中,投资心理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成败。
一般来讲,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过程中的认知判断。
因此,正确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对于投资者至关重要。
本文将谈谈投资心理中的羊群效应。
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座无虚席,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都纷纷向地狱跑去。
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虽然听起来有点荒谬,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羊群效应”,有时也被称为“跟风效应”、“从众心理”。
在资本市场上,“羊群效应”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容易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舆论,而不考虑自己实际情况的投资行为。
美国1929年的股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格雷厄姆指出,历史性的乐观或悲观情绪是会蔓延的。
在一个过度乐观的市场上,一只股票可以值任何价格;而当恐慌情绪肆虐,即使具有很高成长前景的投资品种也无人问津。
这一点在近几年的A股市场也得到了验证。
2007年在赚钱效应的鼓舞下,个人投资者形成了趋同性的羊群效应,信心百倍疯狂追涨,完全忽视了市场风险;而2008年下半年,长期处于市场低点的投资者,恐慌心理开始连锁反应,纷纷出逃,盲目杀跌。
巴菲特的经典格言“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大道至简,但在“羊群效应”的作用下却知易行难。
羊群效应
松毛虫实验
法国科学家让亨利·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
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
圈,在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
松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这一走
就是七天七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尽数死去。而可悲的是,
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嘴边的松叶。社
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 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 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 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 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案例
一则幽默
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 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
想联系在一起,参与羊群行为的人 一般都持有一种保本不
亏就可以的态度,他们最多只能获得不超过市场平均水平
的收益率。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要获得超过平均水平
的收益率,必须在“人云亦云”的格局中(如市场大涨或者 大跌)保持一种独立和创新的精神。要维持独立和创新,需
要充分了解所投资的资产,不要轻信道听途说的传闻,在
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种 意见的人数多少,而不是这个意见本身。人多本身就 有说
服力,很少有人会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
意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于林,风必摧
之”、“出头的椽子先烂”这些教条紧紧束缚了我们的行 动。20世纪末期,网络经济一路飙升,“.com”公司遍地开 花,所有的投资家都在跑马圈地卖概念,IT业的CEO们在
的趋同性,使得大部分基金在大市上涨时,都采取了增长
型的投资策略,平衡型的投资策略在市场中没有立足之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投资基金的羊群效应指众多投资基金相互模仿,对同种或同类证券采取相同的投资交易策略,即许多不同的投资基金在同时买人或卖出同种证券。
投资基金羊群效应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如投资基金管理层对于自身利益和职业生涯的关注,基金经理具有相同的外部信息来源,以及投资基金自身的发展等。
投资基金的羊群效应对资本市场的稳定与投资者的利益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投资基金的羊群效应,捐资本市场中投资基金相互模仿的一种群体行为及其效应,即投资基金在对投资对象的分析、选择、交易行为方面表现出较高程度的一致性和趋同性。
例如同时买入或卖出同一证券。
随着投资基金在资本市场中所占的比例与地位越来越重要,投资基金的羊群效应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研究。
投资基金羊群效应产生的动因分析
投资基金经理在对投资对象的预测、分析、选择、交易策略方面表现出的趋同性是投资基金的羊群效应的微观人性化基础。
通过对投资基金经理的行为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投资基金羊群效应的产生动因。
对于基金经理羊群效应的分析主要有两个角度:非理性分析与理性分析。
非理性分析主要从人类的模仿本能与心理的视角来进行,而理性分析则是影响较大、更主要的一种分析方法。
从理性分析的角度,基金经理羊群效应的产生原因主要有:
一、现代投资基金中委托代理机制的设计使得很多投资基金经理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而在投资行为中产生羊群效应(judith chevalier&glenn ellison,1998)。
在现代投资机构中,存在种种委托代理机制的设计方式以对经理层产生正面的激励作用,并提高基金的业绩。
例如:有的基金采用benchmark标准(starks,1987),即设定一个关于基金业绩的固定标准,如果在考察期内业绩达到并超过该标准就给予经理层一定奖励,反之则给予惩罚。
许多对冲基金所采用的bonus plan奖励方式(starks,1987),即是根据对冲基金的业绩来决定经理层的业绩提成。
但是,随着基金业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影响基金业绩的因素越来越复杂,直接对基金经理进行评估存在许多困难,所以在对投资基金经理的评价过程中将经理互相比较以决定经理的收入的倾向有所增强。
因此如果在一些投资前景不明显的情况下,追随其他投资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不追求基金最优回报以避免自身收人损失风险的增大将会成为许多投资基金经理的最优选择。
二、基金经理人对于职业生涯的关注与对自身信誉风险的规避是造成羊群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david s.scharfstein&jeremy c.stein,1990)。
除了内部委托代理机制,发达的经理人市场中众多现实与潜在的替代者也从投资机构外部对投资基金的经理层产生外部约束。
投资基金经理在经理人市场中的职业声誉是影响其职业生涯和从业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一点对较年轻的投资基金经理影响很明显。
年轻的基金经理如果与其他名誉卓著的经理人采取差别明显的投资策略,可能给自身的职业声誉造成负面的影响,甚至阻碍职业生涯的发展。
所以追随投资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将是年轻的经理们的明智选择。
除了年轻的基金经理,即将面临退休期的基金经理也会对职业声誉给予相对较高的关注。
这是因为即将退休的基金经理一旦因为采取与其他经理人明显不同的投资策略并遭到失败,那么在较短的剩余职业生涯中挽回自身的声誉的可能性将相对较小。
同时,长期的职业生涯中积累起的声誉一旦遭到破坏,会影响到基金经理们的退休金收入。
因此对自身信誉风险的规避成为经理人模仿其他经理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相同的信息来源渠道是投资基金经理层中存在羊群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kenneth
a.froot&david s.scharfsteln&jeremy c.stein 1992)。
投资基金经理在对投资对象进行选择调查分析时,需要一定的信息支持其决策。
由于许多投资基金具有相同的信息来源,特别是在行业中有一些基金经理被认为具有较灵通的消息因而成为其他基金经理的信息来源,所以基金经理在依照相同的信息进行决策时不可避免地
表现出一定的共性。
四、越来越重要的信息披露制度使得投资基金经理在信息披露期附近更容易表现出投资倾向的趋同性。
五、基金管理模式与基金投资策略发展使部分投资基金采用相同的投资策略。
随着基金业的发展,基金管理模式中,虽然积极管理模式仍占主体地位,但消极管理模式也逐渐流行,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众多指数基金的出现(胡弘鑫,1999)。
不同的基金经理有可能采用同样的指数作为构建指数基金的基础,采用同样的方法如均采用“抽样复制”的方法。
同时,指数基金间还存在互相交换所持有的股票的交易方式,即一个基金可以用某种头寸过多的股票向其他基金交换头寸紧缺的股票。
这些对基金管理的方式均有可能使得基金间的投资情况出现相同的局面。
投资基金羊群效应的衡量指标
既然投资基金的羊群效应是资本市场中的一种既存现象,那么建立衡量指标对于研究羊群效应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因为投资基金羊群效应可以归结到对于某种股票或证券的相同的买卖行为上,所以可以通过衡量投资基金在某种股票上的买卖行为来衡量投资基金对某种证券的投资决策是否有羊群效应。
h=│b/(b+s)-p│-af (1)
b:代表考察期内增加所考察股票的持仓量的投资基金的数量。
s:代表考察期内减少所考察股票的持仓量的投资基金的数量。
p:代表增加所考察股票的持仓量的投资基金占买卖该股票投资基金总数量的比例的期望值。
即;
p=e[b/(b+s)](2)
(e表示取期望值)
公式的前半部实际上衡量了考察期内增加所考察股票持仓量的投资基金数占投资基金总数的比例与该比例期望值的差额(用绝对值表示)。
af是一个调整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