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重点常识归纳 文学常识积累
(完整word版)高考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汇总(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7.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虚词。
1.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协调音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问取消独立性。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
3.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4.时则不至则:或。
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三、实词。
(一)重点实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二)词类活用。
1.最可觞客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
2.吏吴两载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
3.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4.笼归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
5.取儿稿葬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
四、特殊句式。
(一)介宾结构后置。
1.岁征民间。
2.焚拜如前人。
3.掭以草尖。
4.既而得其尸于井。
5.覆之以掌。
6.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二)省略句。
1.令以责之里正。
2.折藏之,归以示成。
3.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4.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五、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2.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今:长子、长兄等)。
3.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4.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今:表原因)。
5.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今:色彩)。
6.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一、古代文化常识概述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掌握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对于高考语文考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全面的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二、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重点1. 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提倡“仁者爱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学生有颜回、子路、子贡等,他们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2.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宗教思想- 四大名山是峨眉山、武当山、普陀山、雁荡山- 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主张“八正道”,追求解脱和悟道的境界3.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 倡导“道法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经典有《道德经》、《庄子》等4. 唐诗宋词- 唐诗是古代文言文的杰作之一,以杜甫、李白、王维等为代表- 宋词是古代文言文的艺术形式之一,以李清照、辛弃疾、苏轼等为代表- 唐诗宋词在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5. 四书五经-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 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6. 武侠文化- 武侠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形态,强调武功、侠义和忠诚等价值观- 武侠小说有《水浒传》、《西游记》、《射雕英雄传》等,被广泛传播和阅读三、结语以上是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最全面介绍。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掌握儒家文化、文化、文化、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以及武侠文化等重要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考生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内涵,提升语文水平,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请注意,以上内容只是对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简要概括,考生需在备考过程中深入研究相关内容,以达到更好的备考效果。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通用12篇)上学期间,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篇1一、重点词语解释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
这里作"准备")2、吊有忧(慰问)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5、践辞曰(推辞)6、越四封之内(疆界)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8、旅进旅退(俱,共同)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孰为汝多知乎(通"智")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篇2《虎丘记》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蔀(bù)屋:指穷苦人家昏暗的房屋,这里指贫民。
2、栉:木梳。
3、角:较量,竞比。
4、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这里比喻粗俗的歌声。
5、竹肉:这里指箫管与歌喉。
(完整版)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汇总,推荐文档.doc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到某地任,做一些相关的政事,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
于是官与百姓、官与官、官与国君(帝王)之就会有多“作”生。
1.:到,去。
2.:①鼓励,励 ; ②受到鼓励、励。
3.:考核、督促、征收。
4.、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巡行 ; 考察,核,明。
6.游:①游玩,游 ; 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 ; ③交,交往。
7.趣、:①小步走,跑 ; 又引申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 . 劾:,揭。
9.白:告,告。
常用于官吏之。
10.短:言,坏。
11 . 害:嫉妒。
12.:①听,听 ; ②使知道,告⋯⋯知道。
于③ 要特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治者——国君,化了一点,就不至于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生的事件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来了呢 ? 其就是“”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桓晋文之事可得乎” 。
13.折:指斥,指,斥。
14.:①,怪;②,辞。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 .:假托,假。
17.:作人 ; 抵押。
18.次:①扎(用于); ②住宿,停留 ( 用于个人 ) 。
19.:( 品或税 ) ——由“送、运”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表示意的。
21.坐:①因⋯⋯犯罪或,触犯;②,定罪。
22.多:, 欣。
“高、”等字,若,就是意,也意此。
23.少:批,,看不起。
是一些常的音。
我基本可以按照官行、他官 ( 官 ) 反、社会价三个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的(1)宰相:政的大官。
宰,主持,相,佐。
(2)御史大夫:其力次丞相。
(3)六部:吏、、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六部最高行政官。
(7)太尉:事首。
(8)郎中:尚属下部。
(9)宦官:廷内侍,又称太。
(10)侍郎侍中:廷侍。
(11)校尉:代事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侍。
(13)太史:史,管文收。
(14)国子: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唐代官。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文言文是高考语文中的重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欢迎参考阅读!一、通假字1、木室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10、自余为人。
(:同“戮”,刑辱.)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二、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4、顺流而东(东进)5、卧而梦(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7、外与天际(交会)(二)名词作状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3、絮青缭白(青山,自水)4、自远而至(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2、穷回溪(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1、舞幽整之潜蛟(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六)意动用法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5、始指异之(以……为异.)三、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4、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7、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8、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9、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10、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11、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1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13、于是饮酒乐甚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之后今义·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15、颓然就醉古义:倒喝,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16、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四、虚词归纳.(一)而1、连词,表转折(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4)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5)惑而不从师(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8)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9)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10)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11)而不知其所穷(12)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13)小学而大遗2、连词,表修饰(1)吾尝终日而思矣(2)吾尝跂而望矣(3)登高而招(4)顺风而呼(5)则群聚而笑之(6)倚歌而和之(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8)施施而行,漫漫而游(9)攀援而登,箕踞而遨3、连词,表递进(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连词,表并列(1)蟹六跪而二螯.(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3)侣鱼虾而友麋鹿5、连词,表承接(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2)人非生而知之者(3)吾从而师之(4)择师而教之(5)正襟危坐,而问客曰(6)拔草而坐,倾壶而醉(7)卧而梦(8)觉而起,起而归(9)自远而至6、连词,表因果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7、连词,表条件穷山之高而止8、与“己”运用,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二)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三)之1、代词.(1)青,取之于蓝(代靛青)(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6)郯子之徒(代词,这)(7)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9)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10)取之无禁,用之不褐(代词,它们)(11)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12)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13)圣人之所以为圣(指代这件事)2、助词.(1)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2)彼童子之师(的)(3)非蛇蟠之穴,无可寄托者(的)(4)古之学者必有师(的)(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6)月出于东山之上(的)(7)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任席之下(的)(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11)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1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4)苟非吾之所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5)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8)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9)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高考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大全
高考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文言文知识大全高中文言文是高考语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许多同学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头疼。
但只要我们系统地梳理和掌握相关知识,就能在高考中应对自如。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梳理一下高中文言文的知识要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理解实词的含义对于读懂文言文至关重要。
1、古今异义有些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在古代是“更不用说”的意思,现在则表示“不管、不论”。
2、一词多义一个实词往往有多个意思。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非兵不利”),也可以指士兵(“赵兵果败”),还可以指战争(“兵者,国之大事”)。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常见的有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军”本为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为“驻军”)、名词作状语(“相如廷叱之”,“廷”意为“在朝堂上”)、动词用作名词(“追亡逐北”,“亡”“北”指逃亡的人、败北的人)、形容词用作动词(“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意为“使……变绿”)等。
4、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
比如“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说”通“悦”(“秦王不说”)。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而“而”的用法多样,可以表示并列(“黑质而白章”)、承接(“温故而知新”)、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修饰(“吾尝跂而望矣”)、假设(“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关系。
2、以“以”常见的用法有:表示凭借(“以勇气闻于诸侯”)、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用(“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等。
3、之“之”的用法有:作代词(“君将哀而生之乎”)、助词(“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动词(“吾欲之南海”,去、到)等。
4、于“于”常表示在(“战于长勺”)、到(“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对、对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等。
高考古文文学常识大全
高考古文文学常识高考古文文学常识大全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
下面是关于高考古文文学常识的内容,欢迎阅读!高考古文文学常识(一)、先秦文学1、上古神话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刘安《淮南子》等。
2、先秦散文A、儒家经典。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六经”又称六艺(《乐》)B、历史散文。
《左传》(编年体) 《战国策》(国别体)《国语》(国别体)“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
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季氏》《荷》)③墨子名翟(dí),是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
是儒家学派继承者。
《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
(《庖丁解牛》)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
(《劝学》)⑦韩非子,法家。
著《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与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
(《察今》)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3、先秦A、《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
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
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
“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B、《楚辞》。
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
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是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代表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二)、两汉文学A、两汉散文①贾谊,世称贾生。
高考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汇总【高考必备】
高考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汇总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大全
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大全《劝学》(1)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
家代表人,时人尊称为“荀卿”。
荀子一声“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2)《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荀子被认为是先秦时儒家学派最后一个代表人物。
【答案】(1)战国末期儒家《师说》(1)韩愈,字退之。
朝代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代表作是《昌黎先生文集》。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被苏轼称为“”,与柳宗元一同是的倡导者。
(2)唐宋八大家:。
(3)唐宋八大家是根据成就选出来的。
(4)古文运动: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
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
(5)说:的一种文体。
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
【答案】(1)唐代昌黎先生文集文起八代之衰古文运动(2)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3)散文(5)叙事兼议论《赤壁赋》(1)汉代时,赋成为一种文体,该文体介于和之间,其特点侧重写景,借景抒情。
(2)每月第一日为“”,农历十五日为“”,农历十六日为“”,最后一日为“”。
(3)斗牛:斗宿和牛宿,中国有宿(填数字)之称。
斗宿就是,呈勺子状。
【答案】(1)诗和散文(2)朔望既望晦(3)二十八宿北斗七星《登泰山记》(1)京师,即__________。
近现代已不再沿用,直接称为首都,因各朝代国都大不相同,京师就指代不同的城市。
(2)阳、阴:山之______为阳,山之______为阴;水之______为阳,水之______为阴。
(3)五鼓,即__________。
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用鼓打更报时。
五更,拂晓时分。
【答案】(1)国都(2)南北北南(3)五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常】(1)《论语》:是一部____________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由______________辑录。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必修一《诗经》两篇1、《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它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大类。
“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指代少年时代。
3、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
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不同的时代使用的方法有不同,历代也有创新。
《离骚》1、考:指已故的父亲。
2、三后:三个君主或诸侯。
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
“三后”一般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孔雀东南飞》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2、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有时泛指一般的诗经。
3、初阳岁:农历冬末春初,即冬以后,春之前。
4、初七:乞巧节,指农历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祈求提高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
5、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
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6、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合适,这叫“六合”。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7、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8、黄昏:十二个时辰之一,是戌时。
人定:是亥时。
9、12个时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10结发:束发。
古时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子20岁,女子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
也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1.《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被列为“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首。
著名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硕鼠》《七月》等。
2.屈原:名平,字原,号李重福,战国末期楚国人。
我国第一位了不起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Seiches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
他用楚辞形式译成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古诗》,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古传颂。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3.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圣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创办人。
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20篇中。
《论语》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是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主要作品为《孟子》7篇,各篇取结尾几字为篇名,该书记述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为“四书”之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即为出自于《孟子》。
5.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其中《兼爱》《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
《公输》即选自《墨子》。
6.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为《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具备浓郁的唯美色彩。
代表作《逍遥游》。
7.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弟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著有《韩非子》一书。
《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等均出自此书。
8.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别名太史公。
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就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长达年的历史,全书篇,分成“本纪、世家、本纪、表中、书”五种体裁。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一、考查形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
一般考查实词、虚词、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筛选概括信息、翻译等。
二、知识讲解(一)五类常考实词1.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例:《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例:《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的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蚤”是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例:《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今字。
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引申义为“方向、方法、道理”。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
3.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意扩大、词意缩小、词意转移、词意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高考语文有哪些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
高考语文有哪些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高考语文必备文言文知识掌握一、一词多义梳理①事、事故、变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②旧、往昔、过去的、原来的:豫章故郡③故交、老朋友: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故④衰老: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⑤故意、特地:故久立与其客语(《信陵君窃符救赵》)⑥依然、依旧: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③因果连词,所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①完:担中肉尽(《狼》)②全部用出或极力完成: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 尽③全、都:宾主尽东南之美《滕王阁序》④所有的:尽人皆知⑤极:尽善尽美属 (以下读shǔ) ①统属、隶属、届寸::时维九月,序属三秋②类、辈: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以下读zhǔ③连接: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撰写:屈平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⑤嘱托,通“嘱”: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①走近、靠近、接近:以缚即炉火烧绝之②立即、就: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即③就是:此即风景之尤胜者也④假如:即有如不称。
妾得无随坐乎⑤当、当前:成功在即⑥通“则”,就:且壮士不死即已⑦如同: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①却、可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且②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③姑且、暂且: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④边……边,又……又: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⑤况且、再说: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⑥尚且:臣死且不避(《鸿门宴》)胜中秋尤胜——盛大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山水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数不胜数——尽,能承受错纷错如织——交错它山之石,可以为错——磨刀石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通“措”,处置状雷锟电霍,无得而状——描述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形态予观夫巴陵胜状——景色、景观状河伯留客之久——估计寻而病寻作,余既岂归——不久未果,寻病终——不久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八尺为寻——量词,一寻二、词类活用名作动:襟三江而带五湖——襟:以……为禁,带:以……为带;名词意动用法无得而状——形状,描摹形状缓板而歌——板:敲撞板,歌:唱歌最可觞客——觞:请饮酒面北为平远堂——面:面对着祠韦苏州——祠:筑祠堂吏吴两载——吏:做官名作状: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像雾一样;星:像星辰一样栉比如鳞——像梳子齿密密麻麻檀板丘积——像小山/樽壘云泻——像云彩形容词作动词。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实词1. 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词义缩小:如“臭”,古义指气味,今义指难闻的气味。
词义转移:如“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2. 一词多义本义: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用打比方的方法形成的新的意义。
3. 通假字同音通假:如“蚤”通“早”。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名词作状语,意为“像兄长一样”。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动词用作名词,意为“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与……交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二、虚词1. 而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承接: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转折: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假设: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如“吾尝跂而望矣”。
2. 何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等。
副词,“多么”。
3. 乎表疑问语气:“吗”“呢”。
表测度语气:“吧”。
表感叹语气:“啊”“呀”。
介词,“于”。
4. 乃于是,就。
才。
竟然。
是,就是。
代词: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指示代词(这、那)。
副词:表推测(大概)、表反问(难道)、表祈使(一定)、表商量(还是)。
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是……还是……)。
6. 且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而且)、表让步(尚且)。
副词:“将要”“暂且”。
7. 若动词:“像”“比得上”。
代词:“你”“你们”“这样”。
连词:“如果”“或者”。
8. 所与“为”组成“为……所……”表被动。
语文文言文高考必备知识点
语文文言文高考必备知识点一、文言文基础知识1.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包括古代诗、词、曲、赋、文等文学体裁。
2.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以古代汉语为基础,具有古朴、简练、含蓄、意境丰富等特点,需要通过学习才能理解和运用。
3.文言文的阅读方法:阅读文言文需要掌握古汉字的读音、词义、句法结构等知识,通过注释和翻译理解古文的意思。
4.文言文的鉴赏能力:学习文言文需要培养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包括理解作品的意境、思想情感、表达手法等。
二、文言文的基本句式1.并列句:指以“而、乃、即、是”等连词连接的两个或多个意义相对独立、结构相对简单的句子。
2.独立主格句:以“宾语+谓语”结构独立于主句而存在的句子。
3.“以……为”结构:表示以某种方式或条件作为前提。
4.“不仅……而且”结构:用于列举两个或多个并列的事物或情况。
5.“虽……却”结构:表示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转折关系。
三、文言文的修辞手法1.比喻:通过对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类比,增强表达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2.夸张:夸大表达的程度,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或感情的强烈程度。
3.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增强语气的独特效果。
4.排比:用并列的句子或短语来列举事物,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达的力度。
5.对偶:通过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句型,形成平衡和对比的效果。
四、文言文的常见修辞用语1.借景抒怀: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或思想。
2.借史喻今:通过引用历史典故来说明当前的问题或情况。
3.借代言人:通过虚构的人物或事物来表达作者的观点或立场。
4.借比兴义:通过比喻和类比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或意义。
5.借双关语:通过双关语的使用来达到一种含蓄和巧妙的表达效果。
五、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了解上下文:通过阅读文言文的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义和篇章的结构。
2.注意关键词:关注文言文中的关键词,理解其词义和在句子中的作用。
3.掌握常用词汇:熟悉文言文中常用的词汇和成语,便于理解和翻译古文。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1.关于古诗与星宿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就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是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是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
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
李商隐《马嵬》:“此日),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以“笑牵牛”来写唐玄宗当年与杨贵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
2.关于古诗文与纪时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日中:见于《陈太丘与友期》《两小儿辩日》。
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孔雀东南飞》)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更定:见于张岱《湖心亭看雪》。
夜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暮春:见于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又见于王勃《滕王阁序》。
3.关于古诗文与节日古代诗文中涉及的节日很多,常见的有春节、上元(元宵)、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
这些节日,大部分延续到现在,不过过节的内容和习俗改变了很多。
有些节日活动(如妇女七夕乞巧),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消失了。
4.关于中国古代纪年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
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一前135)。
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1662一1722年,历61年;其次是乾隆,为1736一1795年,历60 年。
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运,但最终也不能避免亡国的命运。
当然,国号的更替也和皇帝的寿命、政治改革等因素有关,不能一概而论。
5.关于古人的名和字古人自称时称名,如:1.“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籍”,项羽名)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高中文言文常识
高中文言文常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常识和要点:1.文言文基础词汇: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有的词汇,如“之、乎、者、也、矣、焉、哉”等虚词,以及一些常用的实词,如“故、然、以、于、而、且”等。
2.古代文体:文言文主要包括散文和韵文两种。
散文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韵文主要是诗词歌赋。
3.词类活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较为常见,如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动词作名词等。
4.古代语法: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通常主谓宾的顺序较为灵活。
此外,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也是需要掌握的重点。
5.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文还需要一定的古代文化背景知识,如历史事件、人物事迹、风俗习惯、典章制度等。
6.翻译技巧:翻译文言文时,需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韵味,同时也要力求准确、通顺。
常见的翻译方法有直译、意译和自由译。
7.阅读理解:阅读文言文时,除了理解字面意思外,还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等。
8.文言文背诵:很多经典的文言文段落需要背诵,通过背诵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9.虚词的用法: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连接、转折、强调、疑问等多种作用,理解虚词的用法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句意和语气至关重要。
10.通假字:古代汉语中存在一些通假字现象,即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识别和理解通假字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文言文。
11.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排比等,理解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加深对文章表达效果的理解。
12.文体特点: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和写作要求,如史传文注重事实叙述和人物描写,议论文强调观点论证和逻辑推理,诗词歌赋注重韵律和意境营造。
13.古代计量单位:文言文中常出现一些古代计量单位,如尺、寸、石、斤、两等,了解这些计量单位的换算关系有助于理解文章中的数量描述。
14.古代地名和人名:文言文中常常涉及到古代的地名和人名,了解这些地名和人名的相关背景知识可以增加对文章的理解和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重点常识归纳文学常识积累
近几年高考增加了对文言文常识的考察,为了方便大家复习,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重点文言文常识,供大家参考!
1文言文常识整理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
①听说,听见;
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
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