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风格的特征1
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的简洁描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的简洁描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ff67396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c1.png)
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的简洁描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是教育教学中重要的概念,对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风格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方式和方法,包括教学的态度、教学的目标、教学的方式以及教学的评价等方面。
而教学理念则是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总体观念和认识,是对教育教学目标、教育教学过程和教育教学方法的一种系统的理性思考和理论体系。
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中具体的展现形式,它反映出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而教学理念则是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总体观念,它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选择和决策。
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的选择和运用对于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个好的教学风格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能够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进行简洁的描述和分类,并分析它们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同时,本文还将讨论常见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并探讨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的未来发展趋势。
最后,本文将给出教师选择适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的建议,以期对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所启发和帮助。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概述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的重要性,并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其次,在第二部分正文中,将分别对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进行定义和分类,并探讨它们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然后,在第三部分正文中,将深入探讨教学理念的定义和常见的教学理念,以及它们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的重要性,探讨教师如何选择适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以及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的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上述分章节的结构安排,本文将系统地介绍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的相关概念、分类以及对学生学习和教学的影响。
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什么
![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f765c3a2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7c.png)
游戏法与比赛法结合策略
以游戏为引导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先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然后再引入比赛元素,提 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和实战能力。
游戏与比赛相互渗透
在游戏设计中融入比赛元素,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竞技的乐趣;在比赛中加入游戏元素, 增加比赛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灵活运用游戏法与比赛法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游戏法和比赛法。例如,对于初学者可以采用 游戏法培养其兴趣和基本技能;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以采用比赛法提高其竞技水平和 实战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01
完整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让学 生从动作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 分和段落,完整地进行练习的方 法。
02
适用场景:结构简单、易于掌握 的动作;技术动作各部分联系紧 密、不宜分解的动作。
分解法基本概念及实施步骤
分解法是指将完整的动作分成几个部 分,逐段进行体育教学的方法。
实施步骤:将动作分成几个部分,按 部分逐次进行学习;在掌握各个部分 的基础上,再进行完整动作的练习。
预防错误动作出现措施
充分了解学生
在课前对学生的身体状况、技 能水平、学习习惯等进行全面 了解,以便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和进度。
明确教学目标
清晰、明确地阐述教学目标, 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和要求。
合理组织教学
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 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合理安排 教学内容和步骤 现问题及时反馈并调整教学策
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是 什么
目 录
• 体育教学概述 • 讲解法与示范法 • 完整法与分解法 • 预防与纠正错误法 • 游戏法与比赛法 • 循环练习法与变换练习法
01 体育教学概述
体育教学目标与意义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初探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36ea4a7f7fd5360cba1adb5f.png)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初探【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概念、特点、影响教学风格的几种因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得出体育教学风格具有独特性、高效性、稳定性和发展性四个基本特点,并且从影响教学风格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分析0 引言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作为一门科学,教学必须遵循自身的规律;而作为一门艺术,教学则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正像有风格的艺术作品才是美的,有风格的教学才真正达到了审美的高境界。
由于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是一种复杂的教学现象,对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基本概念、范畴要进一步明确,概念、范畴间的逻辑联系要进一步建立,命题间的逻辑联系需要进一步地建构。
1 体育教学风格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教学风格即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稳定一贯的个性特征及教学行为。
教学风格的概念是宽泛的,没有学科界限的,反映了优秀教师教学上的一定共性。
但是,对于不同学科的教师的教学,却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体育教学风格实质上是体育教师在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和追求,逐步形成并通过完美的体育教学活动、教学观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技巧、教学作风、教学效果等方面综合体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特点与审美风貌。
而且是体育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个性化理解,以及特有的处理方式在课堂教学行为中的具体体现,是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相一致时的外部表现特征[4]。
3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特点教学风格的特点是体育教学风格本质的外在表现,只有真正认识和准确把握教学风格的基本特点,才可使教学风格成为每个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道路上的自觉追求。
综观各专家学者对教学风格基本特点的研究,笔者认为教学风格的基本特点有四个方面:独特性、高效性、稳定性、发展性。
第一,独特性是体育教学风格的首要特点,是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区别于他人的主要标志。
独创是风格的生命,几乎所有优秀体育教师,他们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教学上都具有某种特别迷人的地方。
体育专业课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风格
![体育专业课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6ae9c23387c24028915fc370.png)
教 学评价 上是 “ 教什 么考什 么” ,知识面很难超 出教材 ;专 业技术课 也仅 仅是传统 的 “ 讲解一 示范一练 习一 纠错一复 习” ,评价 上最 多是考查谁 的运动技术水平高 。常年 如此的
教学方式方法 , 很难达到较好的教 学效 果 , 更难形成教 师独 特 的教学风格 , 而更难创新 出先进 的教学理念 。因此 ,只 进
抗来展示力与美为主 , 小球及其他拳操类项 目以展示优美 的 技艺为主 ,运动项 目的不 同决 定 了教学理 念形成 的过程不 同 ,然而 所有运动 的 “ 技艺性”特点又使得所有运动项 目具
教学理念就是人们对教 学和 学 习活 动内在规 律的认识
的集中体现 , 同时也 是人 们对教 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
第3 卷 第 8 3 期
21 0 2年 8月 f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d e st f c e c v r i o in ef v S
Vbl _ No. 33 8
体 育专 业课教师教 学理念 与教 学风格
汤 亚 平
( 南科 技 学院 体 育 系 ,湖 南 永 州 4 5 0 ) 湖 2 10
归纳分类 不利于教 师个性化教 学的发展 以及 教学特色 的形 成 。 育教 学 , 目繁 多而各不相 同,尽管学 习技术的步骤 体 项 类似 , 但是教法仍然不尽相 同, 同项 目教师之 间教学特色 不 鲜 明, 如球类项 目中有对抗与非对抗项 目, 这二者就有着本
4 教学理 念 与教学 风格 之 间的关 系
1C 7 6 。 0 0 3 )
基本上能独立完成各项教学 , 在此基础上 , 随着 自己实践探
索过程的深入 ,开始了教学行为的反思、创新 与积 累过 程,
体育老师的教学风格
![体育老师的教学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9d7cf68af8c75fbfc77db2c0.png)
体育老师的教学风格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我的教学风格张琴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教学的艺术最终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来表现的,集中体现在教师的教学风格上。
体育老师是教学队伍中的特殊群体,工作多样而繁重,一个体育老师不仅教授班级多,而且要组织全校的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等。
与学生接触多,更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工作这么多年,我形成了“平等有爱”、“寓教于乐”、“激情飞扬”、“身传言教”的教学风格。
一、平等有爱。
“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溏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这种爱,而且这种爱应该是广博的、无私的。
对学生的爱可以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心情舒畅,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课堂上听从命令,服从指挥,态度认真,练习时不怕累和苦,对教师充分信任和尊重,自觉的参加体育锻炼,从而形成最佳的教育情境。
平时我非常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对我来说,学生亦如自己的孩子,在困惑迷茫时更该伸出援手。
在教学中,我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意见,不呵斥辱骂学生,遇到技术难关时,带着学生一遍一遍练习,细心教学,课堂气氛和谐而温馨。
二、寓教于乐。
体育教学中,技能的学习非常枯燥。
和文化课相比,更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于是,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学出发,注意教学流程的“活”;“求异思辩”,激发学生质疑问难,“启”中求“活”;能根据教学难度的高低与学生的接受能力恰当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经常利用游戏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
如做反口令训练游戏,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
如教材的“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跑的特点,运用竞赛、奔跑游戏等增加教材的趣味性。
种种努力,就是为了让学生热爱体育,享受体育。
三、激情飞扬,。
体育老师在培养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时中,教师健康的思想,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情绪和知识信息的感受,使其反应敏捷,思维活跃,促进行为的规范化,练习的刻苦性、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净化不良的社会风气,消除不健康的社会意识形态,使小群体处于和谐稳定。
体育教学风格
![体育教学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ac5de64d240c844769eaeed2.png)
关于课堂教学风格的含义,目前学术界观点还不一致,现列举有代表性的含义于下。
教学风格是“在达到相同的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是教师的能力和性格的多样性的反映。
”“所谓教学艺术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
”“教学风格是教师有意无意地、在适合自己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教学理论指导下,经过艰苦地反复实践,而最终形成的一种独具个性魅力又具有稳走性的教学风貌。
”“教学艺术风格指一个时代或一个教学主体的教学艺术个性化的较稳定的特点的综合。
”“教学风格是教学艺术精湛在教师的教学上表现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度,是教学艺术走向成熟化的标志,是教学艺术的个性化,是教学艺术要求与教师个性特征有机结合并达到稳定状态的结晶。
”“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并通过较完美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观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技巧、教学作风等方面稳定地、综合体现出来的独特的教学个性特点与审美风貌。
它是教师教学上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及其表现。
”可见,关于教学风格的定义学者们的意见还不够统一。
但在上述定义中也有十分相同的内容。
第一,他们都认为教学风格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而且要经过很长时间逐步形成;第二,教学风格与教师的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个性化的结果;第三,教学风格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观;第四,教学风格是教学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独特结合。
我们认为:教学风格是在一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经过长期教学实践而形成的,符合自身个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独特结合。
二、现代课堂教学风格类型关于课堂教学风格的类型,由于使用的标准不同,类型也就不同。
我们这里以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信息的活动形态为标准,把课堂教学风格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一)理智型这种课堂教学风格也称科学型或思维型。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成因及构成要素解析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成因及构成要素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81acff0fab069dc5022017b.png)
辽宁教育行 政学院学报
J u a fLio igEd c t n lAd nsrt n Isi t o r lo a nn u ai a mi itai n tt e n o o u
V0 . No 1 1 27 .2
De 0 0 c2 1
强对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 ,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学习更加有效。 三、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
、
体 育教 学 风 格 的涵 义
所谓教学风格 , 就是在达到相 同 目的的前提下 , 教师根据 性化 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是 一个 教师在教学 中创造 的“ 独特
体育教师教学风格 的形成过 程一般分为模仿 阶段 、独立
阶段 的有 机 转 变 。
() 1实践性 。体育教师教学 风格的形成 , 是在其 长期 的教
() 3 创造 阶段 。此 阶段是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形成 的雏形 阶
学实践 过程中 , 不断地积 累 、 归纳与完 善的结果 。教学 风格产 段 。教师个体通过对教学经验的不 断积 累, 在对 自身教学体系 进行 有效 的创新 , 使其教学技 生于教学实践 、 应用于教学 实践 , 并在教 学实践 中发挥其 特有 进行有机修正与完善 的基 础上 , 巧逐渐发展成为具有 一定水平 的教学艺术 。在心理上 , 既能体 的 育人 功 能 。 () 2 相对稳定性。体育教师 的教 学风格一旦形 成 , 就将 以 验到创造 的快感 , 又能体验到创造 的艰辛 和苦闷 , 待着能形 期 相对稳定 的形式 或“ 行为模式 ” 表现在各种 不同的体育教 学情 成 自己稳定 的教学特色 ; 在外显行为上 , 则表现 出能够灵活地
初中生体育教学教学风格(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生体育教学教学风格(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efe9007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5a.png)
初中生体育教学教学风格第一篇范文:初中生体育教学教学风格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初中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采用合适的体育教学风格,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体育素养。
本文将从初中生体育教学的风格、特点以及实践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二、初中生体育教学风格概述1.教学风格的概念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独特、稳定的教学特点和个性。
它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语言等方面,是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技能和情感的综合体现。
2.初中生体育教学风格的特点(1)生动活泼:初中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体育教学风格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2)严谨规范:体育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技能性,教学风格应注重规范性和严谨性,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
(3)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4)情感关怀: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以关爱、鼓励、激励为主,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三、初中生体育教学实践策略1.教学目标明确制定具体、明确的体育教学目标,确保教学过程有的放矢。
2.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丰富多样的体育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方法灵活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分组教学、竞赛教学、游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教学评价全面客观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
5.教学手段现代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丰富体育教学形式。
6.注重师生互动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7.关注学生安全确保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安全,预防运动损伤。
初中生体育教学风格是教师教育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体育素养。
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为初中生体育教学事业贡献力量。
体育教学中的名词解释
![体育教学中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26c91ef102de2bd96058858.png)
体育教学中的名词解释1,体育: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2,竞技体育:指为培养优秀运动人才,创造优异成绩而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和竞赛.3,社会体育:指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4,社区体育: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5,终身体育:是人们在一生中为了多种需要,不间断地进行的体育的总和.6,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7,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8,身体健康: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作为学习领域的身体健康,要求学生了解与运动有关的营养,环境,卫生保健等知识,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9,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作为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10,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际交往,合作,友情,尊重,名誉及取得成就的愿望和需要,所有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同时,它们又能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个体社会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性行为,通常表现为顺应,自制,同化,遵从,服从等具体的顺应方式.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其社会适应能力会提高.作为学习领域的社会适应,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11,运动参与: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可以培养和发展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活动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参与,要求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掌握科学健身的知识与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12,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技能,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13,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份等,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要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反应等.其中一些体能成份既是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又是提高运动技能所需要的体能.14,学习领域: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按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的学习范畴.15,领域目标:指期望学生在特定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课程目标通过各个领域目标的达成而实现.16,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17,地域性运动项目:指流行于某些区域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或形成传统的运动项目.它包括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和文化等原因在某些特定地区或民族中流行的运动项目.18,体育教学:指在教师指导和学生参加下,按照教学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19,体育课程:指教师在学校课程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大纲规定内容,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系统教学的形式.20,体育教学要素:也称"体育教学因素",是指构成体育教学活动的几个相关的部分.通常分为教师,学生,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教学手段(物质条件和组织方法).21,体育教学方法: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技巧与艺术的表现.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语言法(动作讲解),直观法(动作示范),练习法(完整法,分解法,重复练习法,变换练习法,循环练习法),游戏法,比赛法,综合法,电化教学法,自学自练法,预防与纠错法,"尝试错误"教学法.22,体育教学原则:指体育教学必须遵循的准则,它反映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基本原则有:自觉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合理运用运动负荷原则,巩固和提高原则.23,体育教学风格:指不同于一般文化课教学的一些特点:⑴需要有学生进行的身体活动.⑵身体活动和脑力活动紧密结合.⑶能掌握锻炼身体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简单的体育活动形式,提高身体素质.⑷一定的运动量,达到一定的强度.⑸室外活动组织.⑹师生之间交融关系.24,体育教学组织:指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特点,任务和实际情况,对学生,场地器材等进行合理安排的各种措施.25,课堂常规:指体育教师为了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对师生双方提出和一系列基本要求,属教学管理的一项具体规定.26,分组教学:指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将全班同学,按一定条件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领导下,分别进行练习和一种组织形式.27,教学分组:指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为了方便教学,按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体育基础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28,分组不轮换:指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统一领导下,按内容安排的顺序,依次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29,分组轮换:指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的指导和小组长的协助下,各组学生分别练习不同性质的内容,按预定时间互相轮换练习内容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30,体育教学内容:指为实现体育教学任务而选用的体育基本知识和各种身体练习总称.31,教材排列:指将教学内容按一定方式处理后,排出一种程序式系列.以教材内容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按年级依次出现的,称为直线式排列;同教材在各个年级反复出现的,称为螺旋式排列;用直线式和螺旋式混合交错的,称为混合式排列.32,学年教学计划:指以年级为单位,按照体育教学大纲和学校实际情况,将该年级的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时数,考核项目,按一定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次课中去的一种表格式的排列.33,学期教学计划:又称教学进度表,它是把年度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两个学期的各项教材,时数,考核项目,按一定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次课中去的一种表格式文件,是教师编制教案的依据.34,单元教学计划:又称单项教学进度,它是把某年级的某项材,按课次顺序订出每次课的教学任务,要求和组织教和教学进度,保证各项主教材有重点,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教学.35,课时计划:又称教案,它是教师根据学期和单元教学计划,结合班级具体实际,编写出的每堂课的具体执行方案.36,教学目的:是用普通语言表达出来的关于教育意图的一种广泛的陈述.37,教学目标:指学习者在教学终结时应做到什么或获得什么特定能力和一种明确的陈述.38,体育基本技术:指合理完成体育动作的基本方法.39,体育基本技能:指人们在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所获得的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40,体育课的结构:指组成一堂课的几个部分,以及各个部分教材内容和组织工作的安排顺序与时间分配等.按认识规律和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一般由准备,基本和结束三个部分组成.41,队列练习:指全体学生按一定的队形,在教师口令的统一指挥下,进行协调一致的动作,其内容包括整队,原地转法,行进间转法,各种走步,跑步,立定,集合,解散以及队列练习中的队形变化.42,队形练习:队列练习基础上所做的各种队形,图形的变化.43,准备活动:指进行较剧烈运动前所进行的一系列身体练习.目的是在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各系统,器官机能的能力,克服生理惰性,预防运动创伤.44,一般性准备活动:是指采用一般发展的身体练习.45,专门性准备活动:指主要是与完成基本部分主教材有关的肌肉,关节,韧带和器官,系统做好准备的身体练习.46,诱导练习:是指为了正确掌握动作技术所采用的过渡性练习.特点是在动作的结构,肌肉用力的顺序和机体所承受的内外刺激等方面,与所学动作大体相同但较简易.47,辅助练习:是指为了发展某一动作所需的身体素质,或为了达到积极性休息而采用的身体练习.48,稳定状态:指人体活动时的一种机能状态.人体进入工作后,各种生理机能惰性的逐步克服,各系统,器官活动功能和工作效率提高并超稳定称为稳定状态.49,整理运动:指体育活动后,为了使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而采取的练习.50,恢复过程:指体育活动结束后,人体各种机能活动仍处于高的水平,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活动前的状态,这段期间内的机能变化,称为恢复过程.51,超量恢复:指体育活动的后,在恢复阶段,人体内被运动时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不仅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且在一定时间内还能超出原来水平,这一超出原来的恢复,称为超量恢复.52,积极性休息:也称活动性休息,即在体育活动时,通过转换运动练习或插些放松动作作为积极休息手段,以谋求更有效地消除疲劳,使体力尽快得到恢复.53,运动:指从事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包括旨在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充分发展身体运动能力的各种锻炼方法和活动项目总称. 54,体质: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人体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目前,国内外对青少年学生体质的测定,大致包括: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围);身体机能(肺活量,血压,脉搏);身体素质(灵敏,速度,耐力,力量,柔韧).55,体格:人体外表的形态结构.包括人体生长发育的水平,身体的整体指数与比例,以及身体的姿态.56,身体素质: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机能能力.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弹跳,柔韧等.57,力量素质:是指身体或身体某部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它是完成一切动作的基础.58,耐力素质:指人体在长时间活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是人体健康和体质脆弱的标志.分一般耐力素质和专项耐力素质.59,速度素质: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它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起动速度,加速度,最高速度,高速耐力等.60,灵敏素质:指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快速,协调,准确,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它取决于掌握动作技术,技能的多寡,熟练程度,以及大脑皮层反应的灵活性.61,柔韧素质:指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与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62,体育手段:是指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的总称.63,身体练习:是指各种体育手段的具体动作.专指为了实现体育目的和任务的条件反射活动.由身体姿势,练习的轨迹,时间,速率,速度,力量,节奏等基本要素综合构成.64,身体姿势:指身体及身体的各部分在练习的各个阶段所处的状态.一个完整练习的技术过程,包含开始姿势,练习过程中的姿势和结束姿势三个部分.65,开始姿势:指用来为做后面练习的主要部分创造有利条件的身体姿势.分静力性和动力性两类.66,练习过程姿势:指身体在完成练习主要部分时的活动状态.67,结束姿势:指练习结束时身体及各部分处的状态.68,练习轨迹:指在体育活动中,身体及身体某些部分的移动路线.分轨迹形式,轨迹方向和轨迹幅度三个方面.69,练习时间:也称练习的"延续时间",指完成某一练习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时间的长短与练习效果和机体的负荷有直接关系,分练习的总时间与练习的各部分时间两种.70,课的密度:指教师在一节课中合理运用的时间和这一课总时间的比例.它又可分为一般密度和专项密度.71,专项密度:也称运动密度,是指学生做练习的密度.计算方法是:一节课中,某项练习运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72,运动负荷:指学生在体育课中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由速度,数量,密度,时间和项目特点等因素构成.73,心理负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的内容,形式,方法,组织,练习等对学生心理机制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就是体育课的心理负荷.74,人格:指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外在行为表现形式,包括智慧,道德,意志三要素.75,逆反心理:它是一种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情绪体验的较稳定的行为倾向.76,氧债:在剧烈运动中,机体的需氧量超过最大摄氧量,能量供应靠无氧分解代谢所造成的氧亏.氧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运动开始时,由于氧运输系统具有一定的惰性,使摄氧量不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二是在从事剧烈运动的过程中,摄氧量始终不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这两部分氧亏需要在恢复期来偿还.人体负氧债的能力与无氧耐力有密切关系,所以氧债是评定一个人无氧耐力的重要指标.一般人从事剧烈运动时,其负氧债的量约为10升左右,受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可高达15—20升.77,表象训练:是指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进行回顾,重复,修正,发展和创造自己的动作,就好象在头脑中"放电影一样",也称念动训练,想象训练,心理演练等.表象训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苏恩教授首先提出的.78,归因及影响归因方式的因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的内在原因的过程.最早进行归因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FritzHeider海德,他认为人类有两种需要,即对周围世界的一致理解和控制环境.满足的手段是得知人们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这就是人们进行归因的内在原因.归因可以分成: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内归因是行为者内在的原因,如人格,情绪,努力程度等,外归因是产生行为的环境因素,如工作设施,任务难度,机遇等.一般内在的稳定的归因较易于预测行为的再次发生,外在的非稳定的归因使归因者对行为较难预料.影响归因方式的因素有:1)自我2)运动项目特征3)社会文化背景4)性别5)凝聚力6)运动结果的不确定性等.79,目标定向:指一个人能否积极参加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倾向.它不是具体要达到的行为数量标准,而是内心中追求的成就取向.如有些学生上体育课以掌握动作,提高能力为目标,意在发展个人能力;有些学生则视他能否显示自己高人一筹的能力,认为有炫耀机会就积极,可能显示"低能"时就逃避,甚至投机取巧.前者的目标定向称为任务参与型,后者的定向称为自我参与型.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前者而非后者,不要过分强调成绩的名次.80,运动心理效应:由运动训练和比赛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心理作用.它与运动成绩有关,当运动成绩良好时,一般会带来积极的心理效应,反之则会带来消极的心理效应.它还与运动者及观摩者的主观评价态度有关,如比赛取得胜利也可能引起骄傲的这种不良心理效应.正确地评价一场运动比赛或训练的价值,应既考虑它的客观成绩,又考虑它的心理效应.后者虽是无形的,但对以后的运动和心理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81,悬垂:是指握器械时,人体肩轴低于器械轴并对握点产生拉力的动作.82,支撑:是指握器械时,人体肩轴高于器械轴并对握点产生压力的动作.83,克托莱指数:是评价人体充实度与匀称度的指标,它通过体重与身高的比例关系(体重/身高×1000).84,平衡:人体相对地球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85,极点:是指进行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运动时,在运动开始后的一段时间里,运动员常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想停止运动等反应,这种状态称为"极点".86,队形:指学生共同动作时,按教材规定排成的队伍的形式.87,列:指学生左右并列成一线.88,路:指学生前后重迭成一行.89,翼:指队形的左右端.右端叫右翼,左端叫左翼.90,正面:指队列里学生所面向的一面.91,后面:指与正面相反的一面.92,间隔:指学生单个的或成队的彼此之间相隔的间隙.93,距离:指学生(包括成队的)彼此之间前后相距的间隙.94,队形宽度:指两翼之间的横宽.95,队形纵深:指从第一个(或第一列)学生到最后一个(或一列)学生的距离.96,纵队:指学生前后重迭组成的队形.在纵队中,队形的纵深大于队形的宽度或相等.97,横队:指学生左右并列组成的队形.在横队中,队形的宽度大于队形的纵深或相等.98,伍:指二列或二列以上的横队中前后重迭的两个以上的学生. 99,排队:指位于纵队之首或横队右翼的学生(一个或几个).100,排尾:指位于纵队之尾或横队左翼的学生(一个或几个).101,基准学生:指集体做动作时,按教师所指定的作为目标的学生. 102,预令,动令:口令分预令和动令,口令的前部分,使听口令者注意并准备做动作叫预令.口令的后部分,使听口令者立即做动作叫动令.预令与动令之间一般有一定的时间间隔.103:动作要领:动作要领指身体练习的技术基础.它包括身体练习的主要环节及其动作顺序.104:重点:体育课教案中重点的涵义有两种.其一是教材重点.它是指身体练习的主要部分,即某一个身体练习的技术关键或技术环节的重要连接部.教材的重点是客观的,它不以学习对象的不同而改变.其二是体育课的重点.它是指一节课的主要任务或主要教材,一般而言,短短的一节体育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完成所有教学任务.它仅仅是学期或单元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一节体育课应该有一个重点.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的重点一般是指新,难,险的教材及其要达到的目标.105,难点:教材的难点是指学生对某教材在技术上不易掌握的部分.教材的难点具有主观性,它不仅与教材有关,更与教学对象的学习能力,身体素质等有关.106,练习:一般性练习指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或充分全面调动学生的机体,使之进入良好工作状态而进行的活动.一般性练习多用于一般性准备活动和课课练的教学活动.107,专门性练习:专门性练习指为了学习某项基本教材而选用的身体练习.它包括诱导性练习,辅助性练习.专门性练习多用于专门性准备活动.诱导性练习是指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较难动作而采取的技术结构与所学身体练习相似,技术又较简单的练习.这种练习多是通过调整身体练习的要素,降低所学身体练习的难度,从而有利于学生较快,较顺利地学习运动技术.辅助性练习是指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而采取的相关身体素质练习.学生进行这种练习多是因为他们专门的身体素质储备不足,从而影响顺利学习某项技术.辅助性练习应该在学习某项技术以前一段时间进行,不一定在临学习某项技术之前进行练习,因为人在某方面的身体素质的储备需要一定的时间.108,社会体育团体: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体育自身的规律,按照不同人群,不同的志趣爱好需求,自愿组织起来,以开展体育,健身和娱乐为宗旨的民间体育团体.它是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和不可替代的有力助手,是团结,联系广大体育爱好者的桥梁和纽带. 109,体育人口: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健身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密切相关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它是以体育为重要特征并具备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分布三要素的一种特定类型的亚人口.。
体育教学中的名词解释
![体育教学中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26c91ef102de2bd96058858.png)
体育教学中的名词解释1,体育: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2,竞技体育:指为培养优秀运动人才,创造优异成绩而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和竞赛.3,社会体育:指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4,社区体育: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5,终身体育:是人们在一生中为了多种需要,不间断地进行的体育的总和.6,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7,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8,身体健康: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作为学习领域的身体健康,要求学生了解与运动有关的营养,环境,卫生保健等知识,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9,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作为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10,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际交往,合作,友情,尊重,名誉及取得成就的愿望和需要,所有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同时,它们又能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个体社会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性行为,通常表现为顺应,自制,同化,遵从,服从等具体的顺应方式.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其社会适应能力会提高.作为学习领域的社会适应,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11,运动参与: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可以培养和发展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活动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参与,要求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掌握科学健身的知识与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12,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技能,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13,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份等,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要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反应等.其中一些体能成份既是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又是提高运动技能所需要的体能.14,学习领域: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按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的学习范畴.15,领域目标:指期望学生在特定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课程目标通过各个领域目标的达成而实现.16,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17,地域性运动项目:指流行于某些区域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或形成传统的运动项目.它包括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和文化等原因在某些特定地区或民族中流行的运动项目.18,体育教学:指在教师指导和学生参加下,按照教学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19,体育课程:指教师在学校课程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大纲规定内容,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系统教学的形式.20,体育教学要素:也称"体育教学因素",是指构成体育教学活动的几个相关的部分.通常分为教师,学生,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教学手段(物质条件和组织方法).21,体育教学方法: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技巧与艺术的表现.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语言法(动作讲解),直观法(动作示范),练习法(完整法,分解法,重复练习法,变换练习法,循环练习法),游戏法,比赛法,综合法,电化教学法,自学自练法,预防与纠错法,"尝试错误"教学法.22,体育教学原则:指体育教学必须遵循的准则,它反映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基本原则有:自觉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合理运用运动负荷原则,巩固和提高原则.23,体育教学风格:指不同于一般文化课教学的一些特点:⑴需要有学生进行的身体活动.⑵身体活动和脑力活动紧密结合.⑶能掌握锻炼身体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简单的体育活动形式,提高身体素质.⑷一定的运动量,达到一定的强度.⑸室外活动组织.⑹师生之间交融关系.24,体育教学组织:指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特点,任务和实际情况,对学生,场地器材等进行合理安排的各种措施.25,课堂常规:指体育教师为了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对师生双方提出和一系列基本要求,属教学管理的一项具体规定.26,分组教学:指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将全班同学,按一定条件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领导下,分别进行练习和一种组织形式.27,教学分组:指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为了方便教学,按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体育基础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28,分组不轮换:指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统一领导下,按内容安排的顺序,依次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29,分组轮换:指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的指导和小组长的协助下,各组学生分别练习不同性质的内容,按预定时间互相轮换练习内容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30,体育教学内容:指为实现体育教学任务而选用的体育基本知识和各种身体练习总称.31,教材排列:指将教学内容按一定方式处理后,排出一种程序式系列.以教材内容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按年级依次出现的,称为直线式排列;同教材在各个年级反复出现的,称为螺旋式排列;用直线式和螺旋式混合交错的,称为混合式排列.32,学年教学计划:指以年级为单位,按照体育教学大纲和学校实际情况,将该年级的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时数,考核项目,按一定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次课中去的一种表格式的排列.33,学期教学计划:又称教学进度表,它是把年度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两个学期的各项教材,时数,考核项目,按一定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次课中去的一种表格式文件,是教师编制教案的依据.34,单元教学计划:又称单项教学进度,它是把某年级的某项材,按课次顺序订出每次课的教学任务,要求和组织教和教学进度,保证各项主教材有重点,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教学.35,课时计划:又称教案,它是教师根据学期和单元教学计划,结合班级具体实际,编写出的每堂课的具体执行方案.36,教学目的:是用普通语言表达出来的关于教育意图的一种广泛的陈述.37,教学目标:指学习者在教学终结时应做到什么或获得什么特定能力和一种明确的陈述.38,体育基本技术:指合理完成体育动作的基本方法.39,体育基本技能:指人们在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所获得的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40,体育课的结构:指组成一堂课的几个部分,以及各个部分教材内容和组织工作的安排顺序与时间分配等.按认识规律和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一般由准备,基本和结束三个部分组成.41,队列练习:指全体学生按一定的队形,在教师口令的统一指挥下,进行协调一致的动作,其内容包括整队,原地转法,行进间转法,各种走步,跑步,立定,集合,解散以及队列练习中的队形变化.42,队形练习:队列练习基础上所做的各种队形,图形的变化.43,准备活动:指进行较剧烈运动前所进行的一系列身体练习.目的是在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各系统,器官机能的能力,克服生理惰性,预防运动创伤.44,一般性准备活动:是指采用一般发展的身体练习.45,专门性准备活动:指主要是与完成基本部分主教材有关的肌肉,关节,韧带和器官,系统做好准备的身体练习.46,诱导练习:是指为了正确掌握动作技术所采用的过渡性练习.特点是在动作的结构,肌肉用力的顺序和机体所承受的内外刺激等方面,与所学动作大体相同但较简易.47,辅助练习:是指为了发展某一动作所需的身体素质,或为了达到积极性休息而采用的身体练习.48,稳定状态:指人体活动时的一种机能状态.人体进入工作后,各种生理机能惰性的逐步克服,各系统,器官活动功能和工作效率提高并超稳定称为稳定状态.49,整理运动:指体育活动后,为了使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而采取的练习.50,恢复过程:指体育活动结束后,人体各种机能活动仍处于高的水平,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活动前的状态,这段期间内的机能变化,称为恢复过程.51,超量恢复:指体育活动的后,在恢复阶段,人体内被运动时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不仅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且在一定时间内还能超出原来水平,这一超出原来的恢复,称为超量恢复.52,积极性休息:也称活动性休息,即在体育活动时,通过转换运动练习或插些放松动作作为积极休息手段,以谋求更有效地消除疲劳,使体力尽快得到恢复.53,运动:指从事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包括旨在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充分发展身体运动能力的各种锻炼方法和活动项目总称. 54,体质: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人体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目前,国内外对青少年学生体质的测定,大致包括: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围);身体机能(肺活量,血压,脉搏);身体素质(灵敏,速度,耐力,力量,柔韧).55,体格:人体外表的形态结构.包括人体生长发育的水平,身体的整体指数与比例,以及身体的姿态.56,身体素质: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机能能力.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弹跳,柔韧等.57,力量素质:是指身体或身体某部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它是完成一切动作的基础.58,耐力素质:指人体在长时间活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是人体健康和体质脆弱的标志.分一般耐力素质和专项耐力素质.59,速度素质: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它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起动速度,加速度,最高速度,高速耐力等.60,灵敏素质:指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快速,协调,准确,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它取决于掌握动作技术,技能的多寡,熟练程度,以及大脑皮层反应的灵活性.61,柔韧素质:指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与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62,体育手段:是指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的总称.63,身体练习:是指各种体育手段的具体动作.专指为了实现体育目的和任务的条件反射活动.由身体姿势,练习的轨迹,时间,速率,速度,力量,节奏等基本要素综合构成.64,身体姿势:指身体及身体的各部分在练习的各个阶段所处的状态.一个完整练习的技术过程,包含开始姿势,练习过程中的姿势和结束姿势三个部分.65,开始姿势:指用来为做后面练习的主要部分创造有利条件的身体姿势.分静力性和动力性两类.66,练习过程姿势:指身体在完成练习主要部分时的活动状态.67,结束姿势:指练习结束时身体及各部分处的状态.68,练习轨迹:指在体育活动中,身体及身体某些部分的移动路线.分轨迹形式,轨迹方向和轨迹幅度三个方面.69,练习时间:也称练习的"延续时间",指完成某一练习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时间的长短与练习效果和机体的负荷有直接关系,分练习的总时间与练习的各部分时间两种.70,课的密度:指教师在一节课中合理运用的时间和这一课总时间的比例.它又可分为一般密度和专项密度.71,专项密度:也称运动密度,是指学生做练习的密度.计算方法是:一节课中,某项练习运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72,运动负荷:指学生在体育课中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由速度,数量,密度,时间和项目特点等因素构成.73,心理负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的内容,形式,方法,组织,练习等对学生心理机制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就是体育课的心理负荷.74,人格:指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外在行为表现形式,包括智慧,道德,意志三要素.75,逆反心理:它是一种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情绪体验的较稳定的行为倾向.76,氧债:在剧烈运动中,机体的需氧量超过最大摄氧量,能量供应靠无氧分解代谢所造成的氧亏.氧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运动开始时,由于氧运输系统具有一定的惰性,使摄氧量不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二是在从事剧烈运动的过程中,摄氧量始终不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这两部分氧亏需要在恢复期来偿还.人体负氧债的能力与无氧耐力有密切关系,所以氧债是评定一个人无氧耐力的重要指标.一般人从事剧烈运动时,其负氧债的量约为10升左右,受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可高达15—20升.77,表象训练:是指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进行回顾,重复,修正,发展和创造自己的动作,就好象在头脑中"放电影一样",也称念动训练,想象训练,心理演练等.表象训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苏恩教授首先提出的.78,归因及影响归因方式的因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的内在原因的过程.最早进行归因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FritzHeider海德,他认为人类有两种需要,即对周围世界的一致理解和控制环境.满足的手段是得知人们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这就是人们进行归因的内在原因.归因可以分成: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内归因是行为者内在的原因,如人格,情绪,努力程度等,外归因是产生行为的环境因素,如工作设施,任务难度,机遇等.一般内在的稳定的归因较易于预测行为的再次发生,外在的非稳定的归因使归因者对行为较难预料.影响归因方式的因素有:1)自我2)运动项目特征3)社会文化背景4)性别5)凝聚力6)运动结果的不确定性等.79,目标定向:指一个人能否积极参加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倾向.它不是具体要达到的行为数量标准,而是内心中追求的成就取向.如有些学生上体育课以掌握动作,提高能力为目标,意在发展个人能力;有些学生则视他能否显示自己高人一筹的能力,认为有炫耀机会就积极,可能显示"低能"时就逃避,甚至投机取巧.前者的目标定向称为任务参与型,后者的定向称为自我参与型.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前者而非后者,不要过分强调成绩的名次.80,运动心理效应:由运动训练和比赛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心理作用.它与运动成绩有关,当运动成绩良好时,一般会带来积极的心理效应,反之则会带来消极的心理效应.它还与运动者及观摩者的主观评价态度有关,如比赛取得胜利也可能引起骄傲的这种不良心理效应.正确地评价一场运动比赛或训练的价值,应既考虑它的客观成绩,又考虑它的心理效应.后者虽是无形的,但对以后的运动和心理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81,悬垂:是指握器械时,人体肩轴低于器械轴并对握点产生拉力的动作.82,支撑:是指握器械时,人体肩轴高于器械轴并对握点产生压力的动作.83,克托莱指数:是评价人体充实度与匀称度的指标,它通过体重与身高的比例关系(体重/身高×1000).84,平衡:人体相对地球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85,极点:是指进行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运动时,在运动开始后的一段时间里,运动员常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想停止运动等反应,这种状态称为"极点".86,队形:指学生共同动作时,按教材规定排成的队伍的形式.87,列:指学生左右并列成一线.88,路:指学生前后重迭成一行.89,翼:指队形的左右端.右端叫右翼,左端叫左翼.90,正面:指队列里学生所面向的一面.91,后面:指与正面相反的一面.92,间隔:指学生单个的或成队的彼此之间相隔的间隙.93,距离:指学生(包括成队的)彼此之间前后相距的间隙.94,队形宽度:指两翼之间的横宽.95,队形纵深:指从第一个(或第一列)学生到最后一个(或一列)学生的距离.96,纵队:指学生前后重迭组成的队形.在纵队中,队形的纵深大于队形的宽度或相等.97,横队:指学生左右并列组成的队形.在横队中,队形的宽度大于队形的纵深或相等.98,伍:指二列或二列以上的横队中前后重迭的两个以上的学生. 99,排队:指位于纵队之首或横队右翼的学生(一个或几个).100,排尾:指位于纵队之尾或横队左翼的学生(一个或几个).101,基准学生:指集体做动作时,按教师所指定的作为目标的学生. 102,预令,动令:口令分预令和动令,口令的前部分,使听口令者注意并准备做动作叫预令.口令的后部分,使听口令者立即做动作叫动令.预令与动令之间一般有一定的时间间隔.103:动作要领:动作要领指身体练习的技术基础.它包括身体练习的主要环节及其动作顺序.104:重点:体育课教案中重点的涵义有两种.其一是教材重点.它是指身体练习的主要部分,即某一个身体练习的技术关键或技术环节的重要连接部.教材的重点是客观的,它不以学习对象的不同而改变.其二是体育课的重点.它是指一节课的主要任务或主要教材,一般而言,短短的一节体育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完成所有教学任务.它仅仅是学期或单元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一节体育课应该有一个重点.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的重点一般是指新,难,险的教材及其要达到的目标.105,难点:教材的难点是指学生对某教材在技术上不易掌握的部分.教材的难点具有主观性,它不仅与教材有关,更与教学对象的学习能力,身体素质等有关.106,练习:一般性练习指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或充分全面调动学生的机体,使之进入良好工作状态而进行的活动.一般性练习多用于一般性准备活动和课课练的教学活动.107,专门性练习:专门性练习指为了学习某项基本教材而选用的身体练习.它包括诱导性练习,辅助性练习.专门性练习多用于专门性准备活动.诱导性练习是指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较难动作而采取的技术结构与所学身体练习相似,技术又较简单的练习.这种练习多是通过调整身体练习的要素,降低所学身体练习的难度,从而有利于学生较快,较顺利地学习运动技术.辅助性练习是指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而采取的相关身体素质练习.学生进行这种练习多是因为他们专门的身体素质储备不足,从而影响顺利学习某项技术.辅助性练习应该在学习某项技术以前一段时间进行,不一定在临学习某项技术之前进行练习,因为人在某方面的身体素质的储备需要一定的时间.108,社会体育团体: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体育自身的规律,按照不同人群,不同的志趣爱好需求,自愿组织起来,以开展体育,健身和娱乐为宗旨的民间体育团体.它是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和不可替代的有力助手,是团结,联系广大体育爱好者的桥梁和纽带. 109,体育人口: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健身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密切相关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它是以体育为重要特征并具备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分布三要素的一种特定类型的亚人口.。
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1
![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1](https://img.taocdn.com/s3/m/43e60b00ddccda38366baf20.png)
4、教学风格的发展性 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趋向
完善的。首先,教学风格的形成不是一 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定向 选择,独立探索等阶段形成。其次,教 学风格基本形成后,并非就固定不变了。
Page 16
二、体育教学风格
是体育教师在长期以来的体育教学实践 中形成的,富有成效、独具个性的教学 思想、教学技巧和教学风度的稳定表现。
Page 25
四、 影响体育教学风格的因素
1、内部因素
心理基础 文化基础 主观能动因素
Page 26
2、外部因素
学生 时代要求 教学内容
Page 27
五、教学风格的形成
1、模仿 2、选择 3、定向 4、创新
Page 28
教育是事业,意义在于奉献 教育是科学,意义在于求真 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Page 23
3、技术型
技术型的教学风格在年轻教师身上体现较多,年 轻教师由于身体素质好,技术水平较高,师生间 年龄差距小,加之其特有的表现欲,在课堂教学 中通过有意识地利用自己的运动技术优势,能够 达到吸引学生练习兴趣的目的。同时,这一教学 风格还可以创造出一种师生共同练习的教学状态, 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创设出一种教与学 的和谐氛围。
Page 24
4、威望型
如果说技术型教学风格大多体现在青年教师身上, 那么威望型的教学风格则在中老年体育教师身上 体现教多,尤其是在体育事业上取得某些成就的 中老年教师身上。这类教师由于具有多年的体育 工作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此其本身的 “光晕作用”使他们有资本以成功长者的身份出 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常常以一种崇敬的心情面对 这类教师。此时教师可利用其丰富的体育经历来 感染与诱导学生,达到导之以行的教学目的。
探索体育教学风格形成的基本规律
![探索体育教学风格形成的基本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5412f53d67ec102de2bd8952.png)
于学 生在 一定 时期 内逐 步适 应教 师 的教学 风格 ,较好 地理 解教 学 目标 , 得最 佳教 学效果 。 取
1 . 实现创造 性 3
体 育 教 师教 学风 格 的形 成 ,是 一个 长期 实 现创 造 性 工作 的过 程 。 大量实 践经 验证 明 , 师教 学风 格 的形 教
成是有 规律 可寻 的 , 即未有 风格 、 成风 格 、 形 打破 风 格 、 形 成新 风格 。这 种 良性循环 需要 教 师创 造性 的开展 研
体 育 教 师 的 个 性 心 理 特 征 对 教 学 风格 有 直 接 影
响 。如偏 于 多血 质气 质类 型 的教师 , 情感 丰 富 , 态 亲 教 切 , 于启 发 诱导 学 生 , 学 中反映敏 锐 , 法多 样 , 善 教 方 因 此 , 以 称谓 “ 主 型 ” 学 风 格 ; 京 王 仲 生 老 师 的 可 民 教 北
所谓 教 学 风 格 , 指教 师 根 据各 自的优 势 、 长 , 是 特
特征。这是 由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 、 知识结构 、 文化素 养、 工作环境、 社会赋予的要求等所决定的。 知识结构 、 文化素养的不同, 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思维模式 、 教学 理 念 和治学 特征 , 因而最终 会孕 育不 同 的教学 风格 。 教
汪金 德 。孙 奎 焕
(. 阳建 筑 大 学 , 宁 沈 阳 1 0 1 ;. 阳 化工 学 院 , 宁 沈 阳 10 4 ) 1 沈 辽 10 9 2沈 辽 1 12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 、 亲身体验法和经验 总结法等, 对体育教 学风格形成的规律进行研 究, 结果 表 明 : 育教 学风格 具有 突 出个体 性 、 求稳 定性 和 实现创 造 性 特 点 ; 育教 学风 格形 成 的过程 为 体 追 体
《体育教学特点及规律》课件
![《体育教学特点及规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b3ea34e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52.png)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4个要素,构成了教学过程相互联
4
系、相互影响的动态结构,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发挥不好,教学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探讨教学过程的特征和规律,理安排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体育
教学过程的模式,对提高教学过程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对于体育教学的特点研究大致分为
中小学体育教学特点
高校体育教学特点
职业高中体育教学特点
体育教学特点与体育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过程的规律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普遍存 在的必然联系,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内在的本质联系。体育教学过程的规 律是经过往复循环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 认识”过程,对体育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联系的 领悟,进而对其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总结而形成 的本质的内在联系。自觉运用体育教学过程的 规律,能够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要遵循感知、思维和 实践结合规律
体育课上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从事 身体练习,耳、眼和机体等感官直 接感知动作,大脑积极思考如何行 动,机体去协调做动作,其中,直 接感知是基础,思维是核心,实践 是归宿。这三个环节是紧密结合的 ,缺少哪一个都会影响体育课教学 的效果。因此,这也是体育课必须 遵循的。
要遵循掌握体育知识技能 螺旋式上升的规律
体育课教学要向学生传授有关的知识、技术、 技能等。一种知识、技术、技能掌握以后,如 果不及时强化,就会遗忘或消退。在前面传授 的知识、技术、技能,有时由于某种原因面中 断复习、巩固,便会出现知识、技术、技能衰 退现象,后面的体育课就应改变这种现象,使 前面学习的知识、技术、技能得到巩固、完善 和提高。所以,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 能螺旋式上升,也是体育课教学应遵循的一条 规律。
体育专业名词解释
![体育专业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26e6733453610661ed9f46f.png)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体育: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体育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
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2、竞技体育:指为培养优秀运动人才、创造优异成绩而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和竞赛。
3、社会体育:指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4、社区体育: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5、终身体育:6、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7、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
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
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8、身体健康: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
作为学习领域的身体健康,要求学生了解与运动有关的营养、环境、卫生保健等知识,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9、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作为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10、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
教师招聘考试体育专业知识复习材料(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考试体育专业知识复习材料(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e6f6260e87101f69e319597.png)
教师招聘考试体育专业知识复习材料1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体育: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体育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
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2、竞技体育:指为培养优秀运动人才、创造优异成绩而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和竞赛。
3、社会体育:指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4、社区体育: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56、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7、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
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
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8、身体健康: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
作为学习领域的身体健康,要求学生了解与运动有关的营养、环境、卫生保健等知识,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9、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作为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10、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
体育教师考试名词解释
![体育教师考试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c748770a32d7375a417809e.png)
---------------------------------------------------------------最新资料推荐------------------------------------------------------体育教师考试名词解释体育名词解释 1、体育: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体育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
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2、竞技体育:指为培养优秀运动人才、创造优异成绩而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和竞赛。
3、社会体育:指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4、社区体育: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1 / 22体育。
5、终身体育:是人们在一生中为了多种需要,不间断地进行的体育的总和。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7、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
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
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8、身体健康: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
作为学习领域的身体健康,要求学生了解与运动有关的营养、环境、卫生保健等知识,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体育老师的教学风格精选文档
![体育老师的教学风格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149928d580216fc710afd85.png)
体育老师的教学风格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我的教学风格张琴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教学的艺术最终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来表现的,集中体现在教师的教学风格上。
体育老师是教学队伍中的特殊群体,工作多样而繁重,一个体育老师不仅教授班级多,而且要组织全校的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等。
与学生接触多,更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工作这么多年,我形成了“平等有爱”、“寓教于乐”、“激情飞扬”、“身传言教”的教学风格。
一、平等有爱。
“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溏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这种爱,而且这种爱应该是广博的、无私的。
对学生的爱可以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心情舒畅,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课堂上听从命令,服从指挥,态度认真,练习时不怕累和苦,对教师充分信任和尊重,自觉的参加体育锻炼,从而形成最佳的教育情境。
平时我非常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对我来说,学生亦如自己的孩子,在困惑迷茫时更该伸出援手。
在教学中,我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意见,不呵斥辱骂学生,遇到技术难关时,带着学生一遍一遍练习,细心教学,课堂气氛和谐而温馨。
二、寓教于乐。
体育教学中,技能的学习非常枯燥。
和文化课相比,更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于是,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学出发,注意教学流程的“活”;“求异思辩”,激发学生质疑问难,“启”中求“活”;能根据教学难度的高低与学生的接受能力恰当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经常利用游戏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
如做反口令训练游戏,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
如教材的“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跑的特点,运用竞赛、奔跑游戏等增加教材的趣味性。
种种努力,就是为了让学生热爱体育,享受体育。
三、激情飞扬,。
体育老师在培养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时中,教师健康的思想,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情绪和知识信息的感受,使其反应敏捷,思维活跃,促进行为的规范化,练习的刻苦性、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净化不良的社会风气,消除不健康的社会意识形态,使小群体处于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