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说课材料
高中化学必修2 第四章 第一节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在于学生掌握金属的冶炼方法,而且不同的金属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是重中之重,根据教材的设计要求,首先让学生观看来自贴近咱们生活的自然界中各种金属矿物,由此让学生联想到,金属是怎么样得到的,启发学生思考的能力,接下来让学生阅读课本,最后由老师带领大家共同总结出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掌握情况,我认为本节课具有以下优缺点:优点:本课的教学设计重点放在了学生对知识获得过程的探索、对学习方法的探索上。
力图从自然界矿产资源的图片、开发利用的背景进行创新,找出与金属冶炼关联的问题,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利用本地金矿、铜矿、宣化钢铁厂炼铁这一身边的学习资源,通过慢慢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形成教学主线,然后依据这条线索,形成链条式问题串,在不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驱动下,较好达成三维目标。
全课营建了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气氛,教会了学生收集加工信息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其次,通过播放图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学科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激发了学生掌握知识,更要从贴近我们的时候去挖掘,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而且对身边的生活更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产生了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不足:由于当前学生对自然界的矿物资源不太了解,所以,播放金属存在的图片比太引起学生的思考,以至于学生在思考合理开发和利用金属资源的方发时,心中没底,因此回答问题不够积极,导致整个课堂氛围不是很好。
其次,虽然播放的图片贴近生活,但是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不够了解,导致课堂氛围一开始没有了生机与活力,这种课应该提前布置学生让他们先去了解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可能效果会更好。
改进措施:在启发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可避免课堂氛围的悲观现象,为学生思考合理开发和利用金属资源这一环节赢得学习的更好效果。
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矿物的学生应该提前把这个任务布置下去,让他们先去了解,看看矿物什么样,本节课还可以插进一些关于古代我国的一些炼铁的知识,从而启发学生,炼铁的这些原料从哪里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趣味,这样可能会让课堂氛围更好。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_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高一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3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第1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特征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完整而又合理的知识体系。
本节内容是后面学习化学反应限度概念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1) 通过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理解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探究能力;(2)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原因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
(2)通过同组合作实验和全班共同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交流分享的精神。
(3)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学习中渗透辩证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1.实验法:课堂探究实验:实验2-5和实验2-6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6-7人一组,多媒体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高二必修人教版化学教案教学反思
高二必修人教版化学教案教学反思教案名称:《化学反应原理》教学目标:1.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2.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3.能够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和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
难点:化学平衡的计算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化学反应知识,如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内容(1)化学反应原理①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的本质,即反应物和物之间的转化。
②介绍化学反应的分类,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沉淀反应等。
③通过实例讲解各类化学反应的特点和规律。
(2)化学平衡①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即反应物和物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动态平衡。
②介绍化学平衡常数K,讲解其计算方法和意义。
③分析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浓度等。
(3)化学平衡的计算①通过具体例题,讲解化学平衡的计算方法。
②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
3.课堂小结二、教学反思1.优点(1)导入新课部分设计合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丰富,涵盖了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平衡的各个方面。
(3)课堂小结环节,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2.不足(1)在讲解化学反应原理时,部分学生可能对反应类型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巩固。
(2)在化学平衡的计算部分,部分学生可能对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加强练习。
3.改进措施(1)针对学生对反应类型的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可以增加课堂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理解。
(2)针对化学平衡计算部分,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加强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4)加强课堂管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重难点补充:1.化学反应原理(1)在导入时,可以这样设计对话: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初中时学的那些化学反应吗?谁能举个例子?生1:燃烧!生2:铁生锈!师:很好,那么这些反应有什么共同点呢?生3:它们都有新物质。
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精选5篇)
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精选5篇)第一篇: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篇一: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上学期我们顺利地完成了高中化学必修一的模块教学 , 下面我讲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必修模块的教学。
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认识,自身教育观念的更新在本模块的教学之初,由于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不是很深刻,只是凭主观上的认识对传统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作了简单的对比,在实际教学中过分注重了知识目标的实现,忽略了其他目标的实现,所以感觉新课标教材很不好用。
然而,当我通过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及课程标准的研究之后,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才有了深刻的认识,正是这种新的认识,促进了自身教育观念的更新,使得我在后续的教学中明确了方向,有了理论指导。
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课程目标是 : 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充分利用新课程改革提供的自主创造空间1、改变师生关系,转变工作方式。
传统教学的实施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即课堂教学的重心更偏重于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自主的学。
然而,新课程提倡的却是教师的教是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自主学习又离不开教师的教的引导,二者之间属于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的关系。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和老师是处于平等的地位,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平等的对话。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可能学得自由,学得有创新,有成就感,有动力。
在模块一的教学里,我努力朝上述方向努力,可能是自己的教学经验不足,师生关系的完善在本学期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在必修二的模块里,我将采取有效的方式更进一步地实现师生课堂地位平等化。
2、运用多样化、最优化的教学方法,以教法的改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化学中的教学方法很多,那么,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这个问题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23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
2023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2023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1寒假开学已有一个月,在此月中学生学习了化学必修二的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这一章是本学期的重点,是会考和高考的重点。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化学的重要工具,对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着其对化学元素的学习。
以事实为依据,注重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
我先让学生从感性上来认识元素周期表,看元素周期表的实物图,让学生亲自数元素周期表的行和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就是通过一些熟悉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总结出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和主族元素的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这样是知识更有系统性,。
增加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以认识元素周期律变化的根本原因,增加同一主族元素的性质的递变规律,从纵横两个方面理解元素周期律也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化学键的学习时,以知识内容为载体,注重化学原理的应用和化学用语的书写,落实基础。
在学习离子键和共价键时,电子式的书写也是学生不好处理的,而教材中电子式是以资料卡片的形式给出的。
我从元素符号出发先让学生掌握原子的电子式的书写,然后过渡到离子的电子式,进而到简单的离子化合物、供价化合物的电子式的书写,进而到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注重完整性和连贯性。
在学习用电子式形成过程时,从原子结构示意图出发,活泼金属容易失电子,活泼非金属容易得电子,然后离子键以氯化钠的形成为例,共价键以氯化氢的形成为例,通过介绍他们的形成过程,用电子式的形式表达出来,引出离子键和共价键,具有代表性,学生容易明白,对教材要求掌握的知识容易接受。
三五五教学模式在我校发展的很好,,课堂气氛活跃,大多数学生回答问题争先恐后,小组集体观念很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
要想上好一堂课,我总结有以下两点心得体会:一、课堂45分钟是教与学最重要的环节。
2023最新-高二化学教学反思优秀6篇
高二化学教学反思优秀6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为您带来了6篇《高二化学教学反思》,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高二化学教学反思篇一创设情境来贯穿整节课,关键是对问题的设置,因为问题提出的是否恰到好处决定着一节课的成功与否,问题最能创造一种质疑的求知氛围。
比如,在引出化学式概念及其意义以后,如何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呢?此时需要引出化合价。
怎样能自然的引出化合价并让同学们欣然接受呢?我在这个问题上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同学们写出一些学过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同学们书写得非常好,给以肯定后,再让学生们试着写出氧化铁和氯化铁的化学式(这两种物质的化学式还没学),这时学生们写的千奇百怪,五花八门。
如FeO,F(★)e2O,Fe5O7,FeCl,FeCl2,Fe3Cl4到底哪种化学式书写得正确呢?学生们像猜谜一样,还是不知所识。
这时马上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对于同学们书写的化学式不能肯定对错,问题出在哪儿?学生们立刻回答,不知道物质中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接着问,如果原子个数比知道了就能写出上述两物质的化学式吗?能。
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
并在给出原子个数比后正确书写了化学式。
那么书写化学式的关键就是确定物质中元素原子的个数比。
怎样来确定呢?此时同学们的求知欲望强烈产生,化合价就此而引出,是化学家通过无数的实验总结出来的用来确定化合物中元素原子个数比的一种方法。
接下不断创设问题,引导思维。
事实证明,问题设置的好就可以带领学生以已知知识的情境为基础进入更新的知识的情景,学生随着设置恰到好处的问题,不断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充分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高二化学教学反思篇二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高中教学开始实行新的课程标准。
在进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反思,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一、实际教学中的困惑1、教材的问题:①教材内容多而杂、教学要求浅而泛、知识主线散而空。
而各类评价性考试内容实而精、试题难而全;②教材文字不多,有限的化学知识还零碎地淹没在花花绿绿的画面、表格、实验步骤和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学生预习和复习的积极性不高;③课本习题少而窄。
2、教学目标的问题:①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制约着这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我个人的教学水平也存在问题;②教学中要实现四种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探究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限的课时,有限的内容,有限的机会达成这些能力的培养确实有限。
3、教学时间的问题:课时每周3节较少,学生课外时间的利用极其有限。
习题课没法上,综合训练难上加难。
4、学生的问题:优生吃不饱,困难生还吃不了。
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5、评价的问题:化学成绩的评价只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考核上,考核试题难而全。
过程性评价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6、成绩状况的问题: 考试平均分不高,两极分化严重。
二、新课标理念下应有的教学思考与要求1、全面理解三维课程目标,科学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在实施中要注意全面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要求以及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三维”目标是从课程功能层面提出的,是整个课程实施后所要达到的目标,不能将其简单地分解到每节课。
三维的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结果。
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在过程与方法中寻求突破,精心设计展现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
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科学合理地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2、全面理解教材结构,准确把握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重视其基础性;从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
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
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思考和总结的重要环节。
下面是我对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进行的一些反思。
首先,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化学是一门抽象
的科学,学生容易产生兴趣不高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我要多运用生动有趣的实例
和实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由于化学知识的抽象性,我在讲解概念时,应注重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经验
的结合。
通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含义和应用。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要更加注重巩固和复习知识点。
化学的知识点繁多,容易
遗忘,所以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巩固和复习,比如设计一些小测验、练习题,进行
课堂讨论等等。
另外,对于一些有些难度的知识点,我应提前预习和准备,做好备课工作,确保自己
掌握了知识点,才能更好地教给学生。
最后,我认为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展。
要及时
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适时给予帮助和解答,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
堂中。
总而言之,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需要教师不断寻求进步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并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高。
高二化学教学反思
高二化学教学反思一、引言化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旨在对高二化学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全面掌握高二化学知识体系,包括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过程回顾在本学期的化学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实验、讨论和小组合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1. 课前准备在每节课开始前,我会提前准备好教案、实验材料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同时,我还会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实验、讨论和小组合作等。
讲授环节主要用于介绍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通过讲解和示范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实验环节则用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
讨论和小组合作环节则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堂管理在课堂管理方面,我注重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
我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我也注重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和关心,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
四、教学优点1.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实验、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 注重实践操作:通过设计实验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让他们亲自参与实验,提高实验技能。
3. 积极的课堂氛围:通过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观点,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必修二高中化学说课稿
必修二高中化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是高中化学必修二的课程内容。
在正式进入说课之前,我想先简要介绍一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重要性。
高中化学必修二是在必修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化学知识,旨在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完善的化学知识体系。
本课程不仅涵盖了化学反应原理、化学计量、化学能的转换等基础知识,还包括了对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初步探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将来的选修课程和大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说课。
一、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原理:本部分将重点讲解化学反应的类型、条件及其影响因素,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
2. 化学计量:通过化学计量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物质的量、摩尔概念以及如何进行化学计算,这是理解化学现象的基础。
3. 化学能的转换:本部分将介绍化学能与其他能量形式之间的转换关系,如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转换等。
4. 有机化学基础:将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结构特征和命名规则,以及常见的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5. 无机化学探索:通过对几种重要无机物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二、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帮助他们主动构建知识。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反应的过程,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3. 案例分析:选取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化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微观世界的变化,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化学现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必修一的知识,提出新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2.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新知识点,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3.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提问和回答,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高二化学教学反思5篇
高二化学教学反思5篇一堂课下来,我对开放性课堂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从来没有最好的教学设计,只有最合适的教学设计,今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思维和活力,如何在40分钟内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是我应当多加思考的问题。
高二化学教学反思篇3我所任教的高二化学两个班,一个是A班,一个是平行班,学生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原有学问的基础上、学习方法上和信念上三方面。
这种情况从客观上为我供应了因材施教的阵地,让我对同一班级不同层班级采取分层教学对策:一、深度、广度弹性调节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肯定要适合学生的胃口,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
若要求过高、过难,学生接受不了,平行班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成果更差;若要求过低,A班学生会感觉太简洁、无味,不投入精力学习,成果平平,甚至后退。
所以我对不同层次学生把握学问的深度、广度要求不同,进行弹性调节。
比如:在二氧化硅晶体教学时,我要求平行班同学通过日常生活常识,推出二氧化硅是原子晶体,再配用基本练习即可。
要求A班的部分学生不仅把握二氧化硅的晶体类型,而且要求他们把握二氧化硅晶体中的12元环结构。
比如:在铝教学时,要求平行班学生把握铝的两性及简洁方程式、简述试验现象、简洁计算。
但A班的一部分学生不仅要把握上述内容而且要知道铝的两性缘由和较简单的识图计算。
再如:在烃的同分异构体的教学时,要求平行班把握含6个碳原子或6个碳原子以下烷烃的同分异构体,把握碳链异构,了解位置异构和不同类烃的异构。
要求A班学生把握含7个碳原子烷烃的同分异构体,把握碳链、位置、不同类三种异构现象。
在学习有机物命名时,要求平行班学生把握烷烃的基本命名原则,了解烯烃、炔烃、芳烃的命名,要求A班的学生把握上述各类烃的命名原则。
就这样对平行班采取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对A班学生采取以纲为纲,适当拔高,弹性调节的原则,让每层学生都觉得学有所获,学得有味。
二、学习方法指导有轻重依据学生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三类。
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2)
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2)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篇(三)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不同知识内容的特点,新课程标准下化学课的课堂教学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形式并举。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形式都是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概括整合—迁移应用”为主线。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
实践证明: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他们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的兴趣高、效率也高。
而这一点正适应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1、要让学生发现问题,首先要让学生产生兴趣,提供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是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的原动力。
当学生对一个问题感兴趣后,将大大的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促使他们主动的参与探究过程。
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发现新问题就不难了。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能力的基础。
新世纪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
”3、爱护和培育学生的好奇心,肯定学生各种经思索的答案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让学生多问、多想、多说,少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肯定学生从各个角度来思考问题。
允许学生保留自已独树一帜的观点,培养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的精神,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激情。
高二化学教学反思 (2)
高二化学教学反思
在高二化学教学中,我反思到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传递的方式。
在化学教学中,常常采用讲述和讲解的方式来传递知识。
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兴趣。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互动和实践,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2. 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时候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对实际应用的讨论和实践。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实验教学的内容,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 题型和解题技巧的讲解。
化学是一门需要动手解题的学科,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时候只关注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一些常见题型和解题技巧的讲解。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常见题型和解题技巧的讲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考试和实际问题。
4.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化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可能难以产生兴趣和动机。
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并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
可以通过一些趣味化的实验和案例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化学的学习产生积极性。
总的来说,高二化学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对常见题型和解题技巧的讲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化学,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效。
高二化学教学反思(优秀3篇)
高二化学教学反思(优秀3篇)篇一:高二化学教学反思篇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模型的构建掌握金属晶体内原子的几种常见堆积方式,了解不同堆积方式的区别,教学的对象是高二理科班的学生。
由于学生在初三以及高一的化学学习,甚至是其它学科学习中,很少接触球体的堆积方式和相关模型,并且此部分内容的讲解较为枯燥,有一定难度,所以在进行课程的设计时,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我思考有以下三点:1、如何打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来构建金属原子的堆积方式和模型。
2、如何设计活动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去获取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教师如何能够从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在一起,成为一个协助者而不是灌输者。
因此,课程的前期准备,我们以乒乓球为载体,制作了不同形状和功能的半成品,以合作分组的形式进行课程的设计。
在教学环节中,遵循知识构建的顺序,先讨论二维平面的排列方式,再研究三维空间的堆积方式,层层递进,并且在每一个环节设计问题和矛盾,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解决,最终获取,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本节课中,电子白板的交互式活动起到了关键的辅助作用,在学生动手实践的基础之上再给以直观的多媒体显像,新颖的感官冲击,更多的是师生交互式的合作,彼此心灵发生碰撞,享受到了探究的乐趣。
在融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中,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学效果良好,基本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都有所收获。
一堂课下来,我对开放性课堂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从来没有最好的教学设计,只有最合适的教学设计,今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思维和活力,如何在40分钟内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是我应当多加思考的问题。
篇二:认真研究,勤于调整反思篇二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有效运用,还要求教师勤于调整反思,即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或补助措施的实际效果。
可以说,调整反思是尝试改进的延续。
高一化学必修2《化学反应速率》教学反思
高一化学必修2《化学反应速率》教学反思高一化学必修2《化学反应速率》教学反思——指向学科素养发展的教学实践及反思新课程标准倡导全面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
教师在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时,应重视教学内容的设计、适时地向学生渗透学科核心素养,以学习化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推理探究、归纳总结等核心素养能力。
面对课程立意和教学要求的转型,我们主动求变、应变。
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包括学习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学习目标的确定、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活动的设计及教学评价。
教学活动是一节课的灵魂,在设计“化学反应速率”这节课时,我尝试从以下四点来逐步渗透学科素养,以期实现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目的。
活动1.从生活情境引课,培养“宏观辨识”素养通过生活中熟悉的化学现象如炸药的爆炸,钢铁的腐蚀,牛奶的变质等,使学生定性观察反应有快有慢,为定量描述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化学反应速率的引出做了铺垫。
活动2.学科联系,建构核心概念,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对比物理学“速度”,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建构化学反应速率概念,再通过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强对概念的深度理解,公式的变式运用。
活动3.实验探究,培养“变化观念、科学探究”素养依托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速率是可以调控的,体会控制单一变量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活动4.回归生活生产、体悟应用,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通过生活生产中具体的调控化学反应速率的实例,如食物存储在冰箱,工业合成氨添加催化剂等,体会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在课堂的最后环节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学生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通过梳理课堂知识、练习巩固,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提升思维认知的能力。
本节课的立意之处:指向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努力更具着力点若只从知识的角度来讲,本节课内容比较单一,但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从学科知识的认知过程、学习思维以及学科价值的体悟应用,就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素养内涵和科学思维,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的方向更明确、更具着力点。
高二化学课后优秀教学反思范文模板4篇 高二化学每节课课后反思
高二化学课后优秀教学反思范文模板4篇高二化学每节课课后反思下面是分享的高二化学课后优秀教学反思4篇高二化学每节课课后反思,供大家参考。
高二化学课后优秀教学反思1本周的主要教学内容为醇类和苯酚,现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我将教学中的一些得和失总结如下:可取之处:1. 教材处理好,可顺利流畅讲完课。
并且重难点突出。
2. 结合张素兰老师的同桌互助模式,进行了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3. 坚持督促学生完成每日一练。
不足之处:1. 第一次讲新内容,在细节上感觉把握的不太好。
2. 学生做了大量题,但没有覆盖所有题型。
3. 本周周过关没有及时评讲,拖得战线有点长。
改进之处:1. 要听不同老师的课,博取众长。
2. 多跟老师们探讨,掌握好讲课的分寸和细节。
鼓励学生多做综合性的题,多提问有价值的问题高二化学课后优秀教学反思2这个学期担任高二(6)(8)(13)三个班的化学教学,高二学生面临学期统考及会考,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在本学期既要完成化学选修与必修的学习,又要进入必修的复习。
在时间紧,内容多的情况下,如何高效的利用课堂,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回顾这一个学期的教学情况,有如下几点体会:教师能否真正把握好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能否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亦即教师的自我监控。
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立与修改,教学内容的安排与组织,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变换,教学活动的检查以及教学信息的反馈与评估等,都需要教师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分析与判断,做出相应的决策,并付之于教学过程中。
一、多总结、多体会,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是实现“反思性教学”的首要任务。
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具体表现在教师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以及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即在课堂上密切注视学生的反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这个过程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核心。
湘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及反思
湘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湘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及反思》教案建议和指导: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制定的详细教学计划,它对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针对《湘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材的教案建议和指导:一、教案编写的基本要求:1. 教案的目标明确:教案应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2. 教案的结构合理:教案应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评价方式等内容,结构合理,层次清晰。
3. 教案的灵活性:教案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 教案的可操作性:教案应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即能够指导教师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选择等。
5. 教案的评价和反思:教案应包括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反思,以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
二、教案撰写的具体步骤:1. 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
2. 分析教学内容:仔细分析教材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为后续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依据。
3. 设计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包括引入新课、讲解、示范、练习、巩固和拓展等环节。
4. 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如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等。
5. 制定评价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测验、作业、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
6. 教案的评价和反思:教案完成后,进行评价和反思,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三、教案反思的重要性:教案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和总结的过程,它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教案反思,教师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高中化学说课稿4篇必修二
高中化学说课稿4篇必修二在撰写高中化学说课稿时,我们需要确保内容既准确又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
以下是一篇关于高中化学必修二的说课稿样本,涵盖了四个主要的化学主题。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高中化学必修二的说课内容。
必修二的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平衡、溶液与电解质以及有机化学基础。
接下来,我将分别对这四个主题进行详细的解说。
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是化学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这部分,我们将探讨化学反应的本质以及与之相关的能量变化。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化学反应的四个基本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还原-氧化反应。
在讲解合成反应时,我会通过实际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两种或多种物质如何结合形成新的化合物。
同时,我会强调合成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的释放,这一点可以通过实验中的温度变化来直观感受。
分解反应则与之相反,一个复合物质分解成两种或更多简单物质的过程往往需要吸收能量。
通过实验室的电解水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并理解这一点。
置换反应和还原-氧化反应是更复杂一些的化学反应类型,我会通过金属活动性序列和电化学原理来解释这两种反应的机理。
此外,通过设计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可以加深他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在讲解能量变化时,我会引入焓变(ΔH)和熵变(ΔS)的概念,并解释它们如何影响化学反应的自发性。
通过实例和练习题,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使用热力学第一定律来计算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二、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描述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在这部分,我会首先介绍动态平衡的概念,并通过实验展示如何通过改变温度、压力或浓度来影响化学平衡。
接着,我会引入勒夏特列原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理,它解释了当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系统受到外部条件变化的影响时,系统如何调整自身以重新达到平衡。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问题讨论,学生将能够理解和应用这一原理。
此外,我会讲解如何使用Kc(浓度平衡常数)和Kp(压力平衡常数)来描述化学平衡,并展示如何通过这些常数来预测反应的方向和平衡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一、实际教学中的困惑1、教材的问题:①教材内容多而杂、教学要求浅而泛、知识主线散而空。
而各类评价性考试内容实而精、试题难而全;②教材文字不多,有限的化学知识还零碎地淹没在花花绿绿的画面、表格、实验步骤和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学生预习和复习的积极性不高;③课本习题少而窄。
2、教学目标的问题:①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制约着这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我个人的教学水平也存在问题;②教学中要实现四种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探究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限的课时,有限的内容,有限的机会达成这些能力的培养确实有限。
3、教学时间的问题:课时每周3节较少,学生课外时间的利用极其有限。
习题课没法上,综合训练难上加难。
4、学生的问题:优生吃不饱,困难生还吃不了。
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5、评价的问题:化学成绩的评价只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考核上,考核试题难而全。
过程性评价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6、成绩状况的问题: 考试平均分不高,两极分化严重。
二、新课标理念下应有的教学思考与要求1、全面理解三维课程目标,科学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在实施中要注意全面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要求以及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三维”目标是从课程功能层面提出的,是整个课程实施后所要达到的目标,不能将其简单地分解到每节课。
三维的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结果。
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在过程与方法中寻求突破,精心设计展现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
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科学合理地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2、全面理解教材结构,准确把握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重视其基础性;从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
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也应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但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弹性增补,前提是首先要“保底”,而且增补不能搞“一步到位”,不能增加学生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是螺旋上升的,不是在知识首次出现时就要求学生一下子全部达到的。
对于教学难度的把握,还可具体参考下列建议:①比较现行的人教版、山东科技版和江苏版高中新课标教材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目标与要求;②对于人教版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科学视野和科学史话三个栏目的内容,是教学上很好的素材,但可以不作为学分认定内容;③市教研室化学科组织编写必修模块各章节的教学要求说明,可以作为教学的参考。
3、深入研究教材中知识呈现主线,合理重组教学内容教材采用了专题式的模块结构,一定程度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
为了避免这类内容学习中常见的“一听就会,一用就乱”,一定应该有化学基本理论作为主线贯穿进行学习。
本章的教材按照新课标要求,隐去了过去熟悉的线索,将大量的信息同时出现在学生面前,若教师的指导稍不得法,就很容易感到知识凌乱,把握不住规律,从而走入“背化学”的死胡同。
要求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的编排主线,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重组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突出“分类”这个主线,使基础知识清晰。
在新课程中,教材仅是学习的一个范例和文本,教师要突破多年来“紧靠课本”“忠实教材”的观念,教学中如何选取知识,知识如何呈现,都要靠教师进行二次创作,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重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处理教材。
4、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
在实施中,首先要对科学探究或探究式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在现代教育文献中“科学探究”、“探究式教学”、“探究式学习”都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模仿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来主动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在学习内容上,不但包括事实、理论等陈述性知识,还包括科学过程和方法等程序性知识;在教学策略上,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调查、查阅文献等方式搜集与处理信息,对猜想与假设进行论证,最后通过表达与交流活动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方式。
接受学习、探究学习等都是人类常用的学习方式。
并没有绝对的优与劣,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各种学习方式(包括接受式)来积极、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
科学学习强调亲身体验、在“做中学”,但由于时间和学生知识基础的限制,只有选择那些最有探究价值而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这些内容应该是本模块的主干知识。
探究活动应该围绕主要教学目标展开。
学生探究思考的时间要充分,交流展示的范围要广。
5、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多种功能化学实验既是课程目标,又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更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
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学会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获得知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目的。
实验教学中的启迪思维功能很容易被其获知功能掩盖,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实验教学中的思维活动给予足够的重视。
若对实验的启思功能开发不够,只着重其在获取知识方面的价值,就会陷入重“做”轻“思”的误区。
通过实验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依循科学的方法自主地进行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或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培育出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三、个人教学中的具体做法第1节《元素周期表》教学主线及流程:第一课时:⑴、浏览课本尾页的元素周期表→寻找硅元素的位置→请说出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引出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学习→平面中点的位置的确定→学习周期、短周期、族、主族等→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的正确表达与书写。
⑵、画出硅原子结构示意图→激发学生在硅原子结构与硅元素位置之间寻找数值上的关联→用钠原子结构与钠元素位置的数值关系进行验证→得出“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⑶、利用课本第5页、第7页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原子半径→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提炼、归纳“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第二课时:⑴、回忆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用钾、钠的实验验证元素金属性的相似性与递变性→用第8页的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资料验证元素非金属性的相似性与递变性→小结金属的金属性(还原性)强弱比较的实验方案设计→总结并板书“元素的金属性(还原性)越强,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越容易;元素的金属性(还原性)越强,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
”⑵、借助第7、8页的碱金属单质和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比较、归纳、概括同一主族元素单质物理性质的递变性规律。
⑶、由学生中的双胞胎→引出并理解同位素→简介核素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⑷、抑扬顿挫地示范背诵1-20号元素→说明记忆的作用,指导背诵的方法→布置书面作业和背熟1-20号元素的顺序。
个人的教学认识:上述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落实了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学习、得出了“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归纳了“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等。
“过程与方法”体现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原子结构与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等知识的产生与形成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知识的内在联系中、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的奥妙中、获取知识的愉悦和成功感中。
2、第2节《元素周期律》教学主线及流程:第一课时:⑴、开展组与组之间、学生个人之间背诵1-20号元素的比赛→落实1-20号元素的记忆→回忆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提出同一周期元素是否也存在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画出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原子半径→学生进行分析判断→引出问题与冲突→指导同一周期中原子半径比较的方法→结合对硫和氯气的知识→归纳“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⑵、作业完成第18页的第2、4、5、6题。
第二课时:⑴、背诵1-20号元素→回忆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以解答实验习题的方式解决第14页的实验1 →验证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指导学生阅读第15页的表格信息→补充SiH4、PH3、H2S、HCl的稳定性比较→巩固同一周期元素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归纳并板书“元素的非金属性(氧化性)越强,其形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氧化性)越强,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⑵、作业完成第13页关于元素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填写。
第三课时:⑴、背诵1-20号元素→分别回顾同一主族及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
⑵、观察、填写第14页的两表格→体会元素性质的周期性规律→归纳概括元素周期律。
⑶、由学生阅读第16页的《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交流阅读中的收获→深刻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第四课时:课堂用最多30分钟完成《元素周期律的达标演练》,评分,有选择性地讲评。
个人的教学认识:在教学中对如何选取知识,选择哪些知识,知识如何呈现,都进行了二次创作,充分考虑了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重新整合了教学资源,灵活处理了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