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20导学案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满井游记》表格导学案
(2)①句写_____________②句写_____n加油________③句写_____________,作者由人n加油及物,通过寥寥数笔勾画了一幅_____________图,有动有静,n加油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n加油__心情。
5、试分析“始知郊田n加油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作用。
n加油n加油
6、n加油文中“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形容的n加油景物是,其特点是n加油(用自己的话概括)。
7、本文表达n加油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n加油n加油n加油n加油
8、课文描写了哪些n加油景物,是如何来表现其特点,试举例分析。
n加油n加油
n加油n加油n加油
n加油n加油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n加油n加油
n加油教师总结:n加油
拓展链接:
面n加油对美景,因作者的个性各不相同,所以进入笔下的景物各不相同,所表达的情感态度自然n加油也不相同。请阅读课文末段,结合相关资料,谈谈袁宏道n加油在文中所寄托的情感与《小石潭记》《岳阳楼记》《n加油醉翁亭记》三篇课文的作者所寄予的感情有何不同?
译句:n加油n加油
(8)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n加油
译句:n加油n加油
【预习自测】
合作学习:
1、表明文章主旨的n加油句子是哪句?
n加油n加油
2、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n加油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
在?
n加油n加油n加油
n加油n加油
C局促一室之内(狭小)n加油D娟然如拭(美好的样子)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茶馆》导学案 语文版
第17课《茶馆》【学情分析】《茶馆》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也没有贯穿全剧的统一的戏剧冲突,而是通过写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
因此,在指导学生赏析课文时,不要硬性地去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只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本文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弄清本文特殊的矛盾冲突,整体欣赏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学习内容分析】《茶馆》三幕戏,截取了三个旧中国反动时代的横断面。
第一幕是戊戌政变失败之后的清朝末年;第二幕是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时代;第三幕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统治行将崩溃的时期。
其目的是不写这些历史事件本身,而是着重反映在这些历史事件发生之后,中国社会生活和群众心理中引起的波澜。
《茶馆》在结构上的另一创新,是没有沿用以“一人一事”为情节发展主线的传统戏剧结构法,它没有贯串全剧的主要戏剧情节,而是巧妙地借助茶馆这个平台,用一张张人物速写汇合成一幅幅社会剪影,构建成一个个戏剧片段,用这些茶馆里各色人物个人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学习目标】1.认识《茶馆》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是老舍的戏剧代表作,而且是中国20世纪下半叶惟一一部得到公认的戏剧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京派话剧”的典范之作。
2.领悟戏剧语言的艺术魅力,如戏剧台词的性格化、动作性等。
3.了解《茶馆》与传统话剧的区别,从而认识戏剧的创新特性。
【重难点预测】重点:1.领悟戏剧语言的艺术魅力,如戏剧台词的性格化、动作性等。
2.了解《茶馆》与传统话剧的区别,从而认识戏剧的创新特性。
难点:认识《茶馆》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是老舍的戏剧代表作,而且是中国20世纪下半叶惟一一部得到公认的戏剧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京派话剧”的典范之作。
【知识链接】老舍简介1.生平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
满族,北京人。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孤独之旅》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孤独之旅》导学案导学案:《孤独之旅》【导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
【导学过程】一、课文阅读:了解课文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10分钟)1.快速浏览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2.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故事发生在哪里?(2)登场人物有哪些?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3)梁警官和陆仔最后悲惨的结局是什么?(4)你认为故事的主要意义是什么?二、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15分钟)1.课文的整体结构如何?2.识别主要事件和情节。
3.选取一段描写,分析语言特点。
三、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
(15分钟)1.作者为什么选择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主题思想?2.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为什么?四、拓展阅读:以《孤独之旅》为题,以三段为一组,写出一篇感想短文。
(25分钟)1.第一段:简单概括课文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2.第二段:表达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的理解。
3.第三段:谈谈你对孤独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如何面对孤独。
【导学案解析】一、课文阅读:了解课文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10分钟)这一部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和故事梗概,为后续分析和理解课文的结构和主题思想打下基础。
二、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15分钟)通过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组织和表达方式,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技巧的分析能力。
三、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
(15分钟)这一部分可以培养学生对作者意图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作者选择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以及找出文章的主题思想,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四、拓展阅读:以《孤独之旅》为题,以三段为一组,写出一篇感想短文。
(25分钟)通过对课文的深入思考,并与个人生活和经历相结合,学生可以表达出自己对孤独的理解和在面对孤独时的想法和做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写作能力。
第17课《孤独之旅》导学案语文九年级上册
教师寄语: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
在孤独中坚强,在逆境中成长——《孤独之旅》导学案设计人:九年级语文备课组使用人:【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2.理解文意,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体会杜小康成长中的感受,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激情导入】:描写孤独的诗句【展学】(1分钟)(要求:课前积累关于孤独的诗句,小组推出成员来说。
)【素养生成】学习任务一、自读课文,预习检测【自学】(5分钟)(要求:学生自学完成后,同桌互对答案。
)1、《孤独之旅》作者是 ,选自《》,本文主人公是。
2、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磨难.()肥硕.( ) 折.()断咔嚓..()仓皇逃窜.()拨.()着chún cuì()xīnào()qūchú()chān zá()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厚实:(2)歇斯底里:学习任务二、跳读课文,梳理情节【独学】(3分钟)开端():家道中落,。
发展():芦苇滩上,。
高潮():,坚强长大。
结局():,惊喜成熟。
【要求:完后1分钟思考,1分钟同桌讨论,填写上方括号内】学习任务三、探究人物形象1、查找文中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理解他的心路历程,填写下面的表格。
【自学+对学】(4分钟)【要求:跳读课文,在原文中标注出来,简单填表;同桌互对,准备展示】2、你觉得文中杜小康感受到哪些方面的“孤独”?【合学】(3分钟)【要求:小组结合原文分析,组员先分析,组长做最终总结,组织语言,流畅表达自己观点】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独学后展学】(2分钟)【要求:一分钟思考组织语言,准备展学】学习任务四、探究环境描写作用1、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的段落,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合学】(4分钟)【方法指导:渲染文章孤独的气氛,烘托人物孤独害怕的心理,推动情节发展,同时增加了文章的美感,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学气息。
第17课《孤独之旅》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重点:归纳出人物的形象难点:结合文章的环境描写,能说出小说的主题
新课导入
九年级,你们的身高或许超过了父母、老师,但你们的心理真的“长大”了吗?能否独自面对生活的风雨?有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跟随父亲到芦苇荡里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的寂寞,使他痛苦也令他成长。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你有这样“长大”的体验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说《孤独之旅》。(预时:1分钟)
当堂反馈
1、文中环境描写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一定作用,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作用。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提示: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画面,如芦苇荡、放鸭图、孤独的杜小康等。】
2、学完本课,相信大家对孤独有了更深的体会,请你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预时:5分钟)
驱除:茫然:
一落千丈:
置之不理:
歇斯底里:
成果记录二:
人物:
环境:
情节:
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
成果记录三:
孤独是心头的针,会时时刺痛脆弱的心灵;孤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会__________________。
(预时:5分钟)
再读课文
走进孤独
内容:再读课文,走进孤独
学法:再次速读课文。参考以下问题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探讨。
展示方案三:
方案建议:
1.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2.我要回家
3.还是分头去找吧。
4.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2、(1)鸭群、扇形水流
(2)黄昏时的炊烟和河面
(3)芦苇荡的宽阔无边
(4)芦苇荡暴风雨的凶猛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图中展示的是毛泽东《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战略战役和遵义会议1.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2.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
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4.教师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
那么这次会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
第17课《孤独之旅》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孤独之旅》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感悟“成长”的含义。
2、欣赏小说饱含诗意的语言,体会细腻的景物描写对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心理的作用。
3、积累读读写写词语【学习重点】1、理解小说的主题,感悟“成长”的含义。
2、欣赏小说饱含诗意的语言,体会细腻的景物描写对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心理的作用。
【学习难点】理解小说的主题,感悟“成长”的含义。
【新课导入】同学们到了初三,身体长高了,都觉得自己长大了,但是你心理“长大”了吗?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描述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芦苇荡里去放鸭。
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
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
让我们一起去体验“长大”的感觉。
作者介绍曹文轩,汉族,男,1954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农村。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代表作有《草房子》《红瓦》《天瓢》等;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等四十多种奖项。
作品大量被译介到国外,《红瓦黑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
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草房子》,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经历。
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富裕的生活、优异的成绩,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
然而,一次意外变故,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过早地负担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小说通过杜小康与父亲离家到芦苇荡放鸭的经历的叙述,描写了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给下列字词注音曹文轩.()嬉.闹()撩.逗()凹.地()胆怯.()撅.断()戳.破()朦.胧()掺.杂()觅.食( )旧茬.()咀嚼.()抠.()杜雍.和()给.予( )解释词语:家底:厚实:嬉闹:撩逗:茫然:乖巧:驱除:浩浩荡荡: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天昏地暗:按照故事情节梳理情节。
第17课《孤独之旅》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7* 孤独之旅学习目标1.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3. 理解孤独是成长历程中的必然和必需,学会在孤独中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
【了解文学文化常识】1. 作者作品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等。
2.写作背景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行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悲怆。
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生活的富裕,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
可是一次意外事故降临了,他被迫辍学,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3.知识链接《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
本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小说是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学校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陆鹤、纸月等几个孩子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苦与苦痛,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掌握基础知识】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并规范书写。
轩.(xuān) 嬉.闹(xī) 凹.地(āo) 雍.(yōnɡ)掺.杂(chān) 胆怯.(qiè) 撅.(juē) 给予..(jǐ yǔ)觅.食(mì) 撩.逗(liáo)2.词语解释。
厚实①丰富;富裕。
②宽厚结实。
③(学问等)深厚扎实。
④厚。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②失意的样子。
驱除赶走;除掉。
乖巧①机灵。
②(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初步感知文本】1. 速读课文,用自已的话概括小说内容。
答案:人物(主人公):杜小康;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故事情节:开端:杜小康被迫辍学,随父放鸭发展:(2-27):杜小康赶赴芦荡,面对孤独高潮:(28-48):杜小康经受风雨,挑战孤独结局:(49-52):杜小康风雨之后,战胜孤独概括:一位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偏远的芦苇荡放鸭,经历了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磨练,最终在暴风雨之后“长大了,坚强了”。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智取生辰纲》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 ” 智取生辰纲学习目标1.具体分析“智押”及“智取”。
2.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3.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4.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
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读准下列字音。
趱行( ) 虞候( ) 嗔怪( ) 尴尬( )厮( ) 朴刀( ) 恁地( ) 怨怅( )兀的( ) 怄( ) 喏喏连声( ) 芥菜( )剜口割舌( ) 忒( ) 舀酒( ) 罗唣( )面面相觑( ) 聒噪( ) 晁盖( ) 三阮( )庵( )2.理解下列词语。
晓事:寻思:忍气吞声:喃喃呐呐:絮絮聒聒:热不可当:出没:分说:勾当:死心塌地:3.作者简介。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
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
施耐庵博通古今, 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通。
洪武初,隐于江阴, 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
每为人卜决疑难,当验如响;邻近有病者,自往诊视,药之无不愈,群诧为神。
尝取梁山泊故事,著成《水浒》一百二十回,文笔精工,状物肖妙,坊贾喜而刻之,风行遐迩。
贾因而致 富。
此书后展转流入禁中,太祖见而恶之,曰: 此倡乱之书。
是人胸中定有逆谋。
不除之必贻大患。
密 令疆吏捕之。
兵至日,耐庵先已遁去,莫知所终。
4.作品链接《水浒传》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 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
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
后半部分写宋江被招 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
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肯定和热情讴歌,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 则尽情揭露。
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个故事又独立成章。
二、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生辰纲是什么东西?2.生辰纲是谁取的?又是从谁的手里取走的?用怎样的方式取走的?3.学生复述基本故事情节。
4.通过上面的复述,我们可以知道,课文分为哪几个部分?5.课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6.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请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分析其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学习重点】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学习难点】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学法指导】1.学习本文,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着重学习作者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由于本文是一篇采用驳论的论证方式的议论文,因而要结合学习驳论文的有关知识来阅读、理解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对本文语言的讽刺特色也应注意分析、体会。
2.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
阅读文章3—5段,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二是驳论据。
三是驳论证。
2.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
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
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练习题(含答案)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二)预习要点1、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记。
2、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
(三)达标练习1、注音搽()玄虚()省悟()渺茫()脊梁()诓骗()2、解释下列词语:玄虚:渺茫: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二、探究案3、一二段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答:4、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答:5、阅读文章3—5段,思考: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
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答:6、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7、揣摩下列加粗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阅读理解下文,完成问题。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有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a)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b),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8、“正史”是加了引号的,这个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1)这一类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在“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中,作为比喻,“脊梁”是_______________意思.“状元宰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文中划线的ab两个“中国人”指代什么?请分明指出:a: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12、在这几段文字里,作者通过列举事实所确立的正面观点是"______".所批驳的观点是_____.13、指出敌论错误的根源在于A.捏造事实B.以偏概全C.不明真相D.以小见大14、作者所写的,"这一类人们"的总的特点是_________,作者用一个比喻句集中称赞他们的业绩和品格,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鲁迅的语言饱蘸感情.请选择恰当的分析项说明下列加线词分别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A.讽刺B.赞颂C.自豪D.愤慨(1)我们从古以来┅┅( ) (2)所谓"正史"( )(3)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 (4)那简直是诬蔑( )【主题阅读】16、朗读并体会鲁迅的自嘲诗,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智取生辰纲》生本课堂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智取生辰纲》生本课堂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17《智取生辰纲》学习目标:1、了解作品的双线叙事线索的结构艺术。
2、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学生速读课文,了解主要人物、概述主要情节2、课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课堂探究(一)个体形象——杨志1、杨志有没有“智”?他的“智”体现在哪里?从文中找出来并概括。
2、概括杨志的性格特征3、杨志为什么会失败?(二)群体形象——晁盖、吴用等八位英雄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出晁、吴等人的“智”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当堂检测阅读“杨志却待要回言,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得”完成练习。
1.简要概括一下选文的主要内容。
2.杨志遇到贩枣人后,又面临什么矛盾?3.杨志是如何处理这些矛盾的呢?从中可看出杨志有怎样的性格?4.八条好汉智取生辰纲,究竟智在什么地方?5.刻画杨志的机警和押运队内部矛盾,对表现起义农民的精神和才能起什么作用?6.文中从不同角度多次反复描写天气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1、施耐庵与《水浒》施耐庵的生平事迹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
原名耳,后名子安,字耐庵。
钱塘人,又一说扬州。
曾在钱塘为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合,弃官还乡,闭门著书。
又传,曾参加元末在苏州起义的张士诚军,因目睹朝政腐败,遂作《水浒传》以抒胸中之愤。
《水浒传》原名《江湖豪客传》在当时为禁书,后被人改名为现在的《水浒传》。
它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长片白话小说,它以北宋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军逼民反的生动故事,揭示了当时的社2、杨志三代将门之后,五俊杨令公之孙,曾应试过武举,做过殿司制使官。
因皇帝要造万岁山,他被差派押送花石纲,不料在黄河船翻,失陷了花石纲,不能回原复命,只得逃往他处避难。
后听说皇帝赦免罪犯,他便准备了一担钱物,回京活动,以图复职。
路过梁山泊(时首领王伦),留其入伙,不肯落草。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智取生辰纲》导学案新人教版(20201101184158)
17 (《智取生辰纲》)【教学目标】1. 把握“智押”及“智取”情节。
2. 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3. 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4. 引导学生走进古典文学名著,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重点难点】1通过分析人物言行,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2. 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知识链接】本文选自《水浒》第十六回。
作者施耐庵(1296—1370 ?),元末明初小说家。
《水浒》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 播放电视剧《水浒》主题曲《好汉歌》导入新课。
2. 请1 —2位学生介绍《水浒传》。
二、自主学习。
1. 给加点字注音。
趱行zcn虞候y d嗔怪ch宙这厮s 1朴刀p o恁地nand i兀的wud 1怄①芥菜ji a忒tu 1舀酒y C o罗唣z ao聒噪gu o晁盖ch ao三阮ru cn省得x ing勾当g dud eng庵m喏喏连声nu o剜口割舌wm 逞辩ch eng2.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的词。
(1)这干系须是俺的!干系:责任(3) 卖一桶与你不争 不争:不要紧(4) 那 计较都是吴用主张 计较:计策(5) 杨志道:“你 理会得甚么!到来只顾吃嘴!”理会:懂,知道3. 根据你掌握的文学知识填空。
《智取生辰纲》出自 《水浒传》第十六回,作者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
4.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试用自己的话概述故事情节,要求说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本文叙述了杨志受大名府留守梁世杰(蔡京的女婿)的派遣,押送生辰纲前往东 京,在黄泥冈被晁盖、吴用等人用计夺走的故事。
(2 )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
上路一一中计一一失纲 暗线:晁吴智取生辰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智取生辰纲》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线索,把握情节。
2、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3、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汲取文化营养,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汲取文化营养,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本文节选自《水浒》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课文所选的这一部分是从杨志押解生辰纲上路开始写起的,也是整个故事的高潮部分,虽然是节选,但有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
2. 走近作者施耐庵,生平不详,仅知他是元末明初人,曾在钱塘生活。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氏的资料,对其生平有较详细的说法,然可疑之处颇多。
著有我国第一部以反映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水浒》。
3.相关资料大名府梁中书要把千万贯财宝送往东京,给他老丈人蔡京庆贺生日。
因梁中书前一年送十万贯金银珠宝给蔡京时,半路被人打劫,所以这次改派精明能干的杨志押送。
但生辰纲还未启运,风声已传出,刘唐报信,与晁盖商议夺取生辰纲,吴用也加入进来,并推荐三阮兄弟入伙,公孙胜也来投奔晁盖,七条好汉欲齐心协力夺取这批珠宝,并定下智取之计。
【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趱.()行嗔.()怒虞.()侯恁.()地省.()得罗唣.()怄.()气逞.()辩剜.()口聒.()噪面面厮觑.()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杨志拿着藤条,()打去。
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
杨志()。
只见两个虞侯和老都管(),也巴到冈子上松树下坐了喘气。
3、辨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
(2)、那七人道:“你颠倒问,我等是小本经纪....,那里有钱与你。
”(3)、杨志道:“你理会..得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4、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水浒》第十六回。
《水浒》又称《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为题材的长篇()。
作者是()。
【合作探究】5、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全文的内容。
6、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7、杨志和晁盖等七人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8、本文题目是“智取生辰纲”,“智”表现在哪些地方呢?9、杨志等人千方百计保护生辰纲,而晁盖等人则是想方设法夺取生辰纲。
那么,“生辰纲”到底该不该被晁盖等人夺走呢?说说你的理由。
【精读精练】阅读下列语段,然后回答问题。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心内痒起来,都待要吃,数中一个看着老都管道:“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
其实热渴了,没奈何。
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老爷方便。
”老都管见众军所说,自心里也要吃得些,竟来对杨志说:“那贩枣子客人已买了他一桶酒吃,只有这一桶,胡乱教他们买吃些避暑气,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
”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
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
”杨志道:“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
”众军健听了这话,凑了五贯足钱,来买酒吃。
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众军陪着笑说道:“大哥直得便还言语!”那汉道:“不卖了!休缠!”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你这个鸟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
须不关他众人之事,胡乱卖与他众人吃些。
”那汉道:“没事讨别人疑心做甚么?”这贩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顾将这桶酒提与众军去吃。
那军汉开了桶盖,无甚舀吃,陪个小心,问客人借这椰瓢用一用。
众客人道:“就送这几个枣子与你们过酒。
”众军谢道:“甚么道理。
”客人道:“休要相谢,都是一般客人,何争在这百十个枣子上。
”众军谢了,先兜两瓢,叫老都管吃一瓢,杨提辖吃一瓢,杨志那里肯吃。
老都管自先吃了一瓢,两个虞候各吃一瓢。
众军汉一发上,那桶酒登时吃尽了。
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热,二乃口渴难熬,拿起来只吃了一半,枣子分几个吃了。
那卖酒的汉子说道:“这桶酒被那客人饶一瓢吃了,少了你些酒,我今饶了你众人半贯钱罢。
”众军汉凑出钱来还他。
那汉子收了钱,挑了空桶,依然唱着山歌,自下冈子去了。
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在松树傍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
那七个客人从松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枣子丢在地上,将这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子内,遮盖好了,叫声:“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了去。
正是:诛求膏血庆生辰,不顾民生与死邻。
始信从来招劫盗,亏心必定有缘因。
杨志口里只是叫苦,软了身体,挣扎不起;十五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七个人都把这宝装了去,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的。
10、“老都管”这个人物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卖酒汉子、贩枣子客人的话对计策的成功实施,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11、文中两处画线句子,表现了杨志怎样的心理?12、“杨志道:‘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
’”这句话表现了杨志怎样的性格特征?13、根据故事情节,在下面横线上填出相关词句,使“回目”完整。
,吴用智取生辰纲。
【主题阅读】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约至二更以后,徐宁收拾上床。
娘子问道:“明日随值也不?”徐宁道:“明日正是天子驾幸龙符宫,须用早起五更去伺候。
”娘子听了,便分付梅香道:“官人明日要起五更出去随班;你们四更起来烧汤,安排点心。
”时迁自付道:“眼见得梁上那个皮匣便是盛甲在里面。
我若赶半夜下手便好。
--倘若闹起将来,明日出不得城,不误了大事?且捱到五更里下手不迟。
”听得徐宁夫妻两口儿上床睡,两个丫鬟在房门外打铺,房里桌上却点着碗灯。
那五个人都睡著了。
两个梅香一日伏侍到晚,精神困倦,打呼,时迁溜下来,去身边取个芦管儿,就窗棂眼里,只一次,把那碗灯早吹灭了。
看看伏到四更左侧,徐宁起来,便唤丫鬟起来烧汤。
那两个使女从睡梦里起来,看房里没了灯,叫道:“呵呀!今夜 没了灯!”徐宁道:“你不去后面讨灯等几时!”那个梅香开楼门下胡梯响。
时迁听得,从柱上只一溜.,来到后门边黑影里伏了。
听得丫鬟正开后门出来便去开墙门,时迁却潜入厨房里,贴身在厨桌下。
梅香讨了灯火入来,又去关门,却来灶前烧火。
这使女便也起来生炭火上楼去。
多时,汤滚,捧面汤上去,徐宁洗漱了,叫烫些热酒上来。
丫鬟安排肉食炊饼上去,徐宁吃罢,叫把饭与外面当值的吃。
时迁听得徐宁下来,叫当值吃了饭,背著包袱,拿了金枪出门。
两个梅香点著灯送徐宁出去。
时迁却从厨桌下出来,便上楼去,从楼子边直踅到梁上,却把身躯伏了。
两个丫鬟又关闭了门户,吹灭了灯火,上楼来,脱了衣裳,倒头便睡。
时迁听得两个梅香睡著了,在梁上把那芦管儿指灯一吹,那灯又早灭了。
时迁却从梁上轻轻解了皮匣。
正要下来,徐宁的娘子觉来,听得响,叫梅香,道:“梁上甚麽响?”时迁做老鼠叫。
丫鬟道:“娘子不听得是老鼠叫?因厮打,这般响。
”时迁就便学老鼠厮打,溜.将下来;悄悄地开了楼门,款款地背著皮匣,下得胡梯,从里面直开到外面,来到班门口,已自有那随班的人出门,四更便开了锁。
时迁得了皮匣,从人队里,趁闹出去了。
1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表现了时迁怎样的特点和心理?①时迁却潜.入厨房里,贴身..在厨桌下。
②悄悄.....皮匣。
..地开了楼门,款款地背著15、上文中,三次写到时迁的“溜”。
结合原文,说说这三次“溜”,分别由哪里溜到哪里?①时迁溜.下来是由溜到。
②从柱上只一溜.是由溜到。
③溜.将下来是由溜到。
16、文中画线的句子写时迁两次用芦管吹灭碗灯,他这样做的目的分别是什么?17、通读上文,说说作者主要表现了时迁的哪两个特点。
18、时迁是《水浒》中一个很有特点的人物,你知道他的绰号吗?【拓展提升】19、古诗中有许多写“江水”或“河水”的句子,请你写出两句。
20、“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是名著《水浒》中的一个回目,其中“花和尚”指的是( )。
21、《春江花月夜》中开篇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有人评论句中“生”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22、《水浒》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好汉形象,诸如晁盖、宋江、武松、李逵、杨志、林冲等。
请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再写出两个梁山英雄好汉的姓名,并简要概括这些英雄好汉在性格方面的共同点。
梁山好汉姓名:梁山好汉在性格方面的共同点:【教学后记】参考答案智取生辰纲1、Zǎn chēn yú nân xǐng zào îu chěng wān guō qù2、劈头劈脑无可奈何气喘急急3、容易出麻烦的地方;小生意,小买卖;明白,懂得4、宋江起义白话小说施耐庵5、大名府梁中书派精明能干的杨志押送千万贯财宝送往东京,给他老丈人蔡京庆贺生日,在黄泥冈被晁盖等人劫走。
6、语言和行动描写: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甚么!”拿了藤条要打。
那军人们思量要去柳阴树下歇凉,被杨志拿着藤条打将来,喝道:“快走!教你早歇!”杨志说道:“苦也!这里是甚么去处,你们却在这里歇凉!起来,快走!”众军汉道:“你便剁做我七八段,也是去不得了!”杨志拿着藤条,劈头劈脑打去。
表现了杨志粗暴蛮横的性格。
7、杨志:精明、谨慎、蛮横。
晁盖等人: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应战的群体形象。
8、智用天时:酷热天气;智用地利:选择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地点;智用矛盾: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智用计谋:“半瓢酒”。
9、说法一:晁盖等人夺取生辰纲是正确的。
因为生辰纲是不义之财,是劳动人民的财富,它被用于封建官僚之间相互贿赂,人民将它夺回来是正确的。
说法二:晁盖等人夺取生辰纲是不正确的。
生辰纲是一大笔财物,虽然它是贪官从农民大众那里掠夺来的,但贪官犯法,有衙门、朝廷来办理,而不应由农民采用“劫夺”方式解决。
如果那样,就等同于晁盖等人从劳动人民那里变相取得了几十万金银。
10、老都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他的顺应军汉的调解才使计策成功。
卖酒汉子的话起到激将法的作用;贩枣子客人的话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卖酒汉子假意推辞,消除疑心;贩枣客人从中调解,推波助澜;杨志妥协,终功亏一篑。
11、表现了杨志为人精细、做事谨慎的性格特征。
12、表现了杨志性格中有妥协权势的特点。
13、杨志失陷黄泥冈14、①显出小偷的行动特征,显出时迁娴熟的技艺和高度的机警。
②事情已成功在望,时迁仍很小心,但也有几分得意。
15、①楼檐楼窗②楼窗地面③梁上楼上16、第一次:使丫鬟打开厨房后门,出去讨灯火,趁机溜进厨房潜伏下来。
第二次:便于黑暗中解下盛甲的皮匣,即使有些微响,也便于潜伏。
17、①技艺超群的职业小偷②谋略过人,头脑冷静,擅长应变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