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研究进展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辅助置钉技术的研究进展
1 寰枢椎椎弓根的解剖
1.1 寰椎椎弓根的解剖结构 椎弓根指连接椎体和椎弓的部分,寰椎因其独特性,与其他下
颈椎相比缺少椎体,椎板及棘突,但谭明生 [1] 等将侧块与后弓相连
接处,椎动脉沟处的后弓看作是寰椎的椎弓根,它在结构和力学上 类似于其他脊柱的椎弓根,Resnick[2] 等亦称其为寰椎的椎弓根,而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年第 19 卷第 26 期
115
·综述·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辅助置钉技术的研究进展
郭有为 1,刘斌 2
(1 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2.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
摘要: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寰枢关节不稳定或脱位是常见的临床疾病,常常导致严重后果,需手术解除压迫并重建寰枢椎的稳定性。基于后路 寰枢椎固定和融合,术式包括 Gallie 钢 丝 ,Brooks 钢丝,Halifix 椎板夹,Apofix 椎板钩,Magerl 侧块关节螺钉等方法,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由 于较高的生物力学强度和骨融合率,已广泛应用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临床治疗。然而,由于寰枢椎进钉点周围解剖结构的复杂和变异性,徒手 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仍具有较高的难度。近年来,随着对寰枢椎解剖结构的大量研究,以及计算机导航技术,3D 打印快速成型模板技术的 应用,使得置钉的安全性、精确性不断提高。本文对寰枢椎椎弓根螺钉辅助置钉技术近年来的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辅助置钉;数字化导航技术 中图分类号:R681.5+5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26.057 本文引用格式:郭有为 , 刘斌 .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辅助置钉技术的研究进展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26):115-116.
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阳审校
[摘要] 寰枢椎不稳或脱位是临床上常见的上颈椎疾患,可导致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临床上多采 取积极的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以后路复位植骨内固定为主。后路内固定技术主要包括线缆技术、椎板夹技术、经 C1C2关节 螺钉技术(Magerl技术)、钉板系统以及钉棒系统,每一种技术都有其优势及不足。钉棒技术已成为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 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文章就常见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技术的演进、特点以及新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寰枢椎不稳;后路内固定;螺钉固定;侧块螺钉;椎弓根螺钉 [中图分类号] R65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8199(2018)10111506 [DOI] 10.16571/j.cnki.10088199.2018.10.025
·1116·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8年 10月 第 31卷 第 10期 JMedPostgra,Vol.31,No.10,October,2018
[Abstract] Atlantoaxialinstabilityordislocationisacommonuppercervicaldiseasewhichcanleadtoseriousoutcomesinclu dingsensoryandmotordeficitorevensuddendeath.Therefore,activesurgicalinterventionisoftenrecommended.Themostpopular surgicalprocedureforatlantoaxialinstabilityisposteriorbonegraftandinternalfixation.Posteriorstabilizationtechniquesmainlyin cludewiringtechniques,interlaminarclampfixation,C1C2transarticularscrewfixation(Magerltechnique),screwplatesystems, andscrewrodsystems.Eachtechniquehasitsadvantageandshortcoming.Thescrewrodsystems,alongwithvariousmodifications, hasbecomethemostpopularinternalfixationtechniqueforposterioratlantoaxialstabilizationinclinic.Thisarticlereviewstheevolu tion,characteristicsandnewadvancementofsomeprevailposterioratlantoaxialfixationtechniquesinpurposeofgivingareferencefor surgeonstohaveabetterunderstandingofposteriorfixationtechniquesandmakeareasonablechoiceinclinicalpractice. [Keywords] atlantoaxialinstability;posteriorfixation;screwfixation;lateralmassscrew;pediclescrew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与脱位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与脱位摘要】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在治疗寰枢椎不稳与脱位的临床效果。
方法总结采用颈后路复位、减压和融合固定治疗的21例寰枢椎不稳病例临床资料。
结果完全复位13例,部分复位6例,原位固定2例。
无椎动脉损伤、脊髓损伤、感染、固定失效等并发症。
随访3—21个月,平均6.7个月,X光片、CT复查所有病例3个月后均达到满意融合。
脊髓功能有7.5提高到13分。
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使寰枢椎不稳与脱位获得即刻和长期稳定,方便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临床效果好。
【关键词】寰枢椎不稳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外伤、炎症、肿瘤、先天性畸形等原因导致的寰枢椎不稳,常引起高位脊髓受压或神经根刺激症状,治疗以解除神经压迫,重建稳定性为主,颈后路融合固定术是常用方法,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由于其生物力学稳定性优越,近几年应用渐渐增多。
自2003年至2009年,我们应用枢法模公司(sofamor)生产的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治疗寰枢椎不稳与脱位21例,经临床初步观察,效果满意。
1 临床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13例,女8例,年龄19—78岁,平均56.4岁。
类风湿性关节炎并寰枢椎脱位4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9(寰椎横韧带断裂2例、齿土突骨折2例)例,自发性脱位5例,先天性畸形致脱位3例。
术前JOA评分法6.3—9.9分,平均7.5分。
1.2术前准备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颅骨牵引,颈椎正侧及张口位摄片,以明确诊断,排除邻近的相关损伤如枕颈部及下颈椎创伤等。
均行寰枢椎区域的螺旋CT扫描(层厚1mm)及三维CT重建,以了解寰枢椎侧块,椎板、椎弓根骨质和复位状况,术前在X光片和CT量寰齿间距,椎板、椎弓根宽度和高度,作为术中参考。
1.3手术方法全麻后俯卧位,颅骨牵引维持重量3—5Kg。
后正中切口,枕骨至C3骨膜下剥离椎旁肌,显露枕骨下缘,寰椎后弓及枢椎椎板。
切除枕—寰—枢椎间软组织,暴露硬膜外间隙,磨钻打磨寰椎后弓、枢椎椎板棘突皮质备植骨。
改良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基础与初步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改良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基础与初步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寰枢椎(C1、C2)与头颅连接,是颈椎最重要的部位之一。
由于寰枢椎自身结构特点,容易导致其不稳定,如先天性发育不良、颈椎骨质疏松、外伤、炎症等。
不稳定的寰枢椎会严重影响颅脑的安全,如出现脊髓损伤等严重后果。
因此,寰枢椎不稳的治疗十分重要,目前内固定手术已成为主要治疗手段。
然而,传统的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手术时间长、出血多、术后颈部疼痛等。
因此有必要开展一项研究,改良手术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开发一个改良的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方案,对寰枢椎不稳进行治疗,并初步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3.1 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比较传统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和改良后的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3.2 研究对象选取符合以下条件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在18岁以上,65岁以下;- 寰枢椎不稳;- 经常出现颈部疼痛、头痛、喉部麻木等症状;- 愿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3 研究组和对照组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
一组接受传统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另一组接受改良后的治疗方案。
3.4 治疗方案传统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选择适当的路径,经过皮肤、颈背肌层进入椎弓根,将螺钉置入寰枢椎、第二颈椎椎弓根部位进行固定。
改良后的治疗方案: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了后路经口与颈横突根部分离、置入钩形支架及螺钉的步骤。
3.5 疗效评估进行手术后、术后1年、术后2年的临床评估,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颈部疼痛评分、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不良反应等。
四、预期结果和价值本研究的预期结果在于开发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寰枢椎不稳的内固定方法。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临床提供参考,并为寰枢椎不稳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椎弓根螺钉系统在儿童寰枢区不稳治疗中的应用
椎弓根螺钉系统在儿童寰枢区不稳治疗中的应用寰枢区不稳多由外伤造成,可致儿童枕颈区疼痛、颈部活动受限,甚至损伤颈脊髓,因此需固定治疗。
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儿童寰枢区不稳较困难,主要原因是儿童寰枢椎大小、韧带及解剖结构均与成人不同,而使用的椎弓根螺钉系统与成人无太大差异;另外,椎弓根螺钉系统可能会限制寰枢椎生长,导致寰枢椎畸形。
但随着影像学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寰枢椎解剖结构的进一步认识,术前根据X线片、CT三维重建及钉道设计、MRI等检查制定详细的手术步骤并选择合适大小的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儿童寰枢区不稳成为可能。
2005年7月-2012年1月我们采用经颈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19例寰枢区不稳患儿,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0例,女9例;年龄4~15岁,平均7.5岁。
患儿均因外伤致寰枢区疼痛,颈部活动受限;其中高处坠落伤8例,交通事故伤5例,摔伤6例。
伴枕颈区不稳5例,寰枢区不稳14例。
术前X线片、CT、MRI检查示枕颈区畸形9例,包括颅底凹陷2例、Chiari畸形1例、寰枕融合4例、C2~4阻滞椎2例,其中5例同时伴颅底及寰枕区畸形;先天性齿突不连3例,齿突骨折(Ⅱ型)1例,寰枢椎横韧带断裂2例,寰枢椎骨折脱位4例;颈脊髓损伤8例,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B级1例、C级2例、D级5例。
经上颈椎CT三维重建,测量寰椎椎弓根高度为3.9~8.7mm,平均5.1mm;椎弓根宽度为4.1~9.5mm,平均6.2mm,提示患儿椎弓根适合行椎弓根螺钉系统植入。
1.2 治疗方法入院后根据患儿年龄及病情行颅骨牵引(12例)或枕颌带牵引(7例),牵引重量1.0~2.5kg;同时行床旁C臂X线机监测。
其中17例经牵引复位,行颈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采用寰枢椎融合固定12例,枕颈融合固定5例;2例牵引后未复位,行经口腔寰枢松解,颈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寰枢椎融合固定。
椎弓根螺钉在寰枢椎的应用的开题报告
椎弓根螺钉在寰枢椎的应用的开题报告
椎弓根螺钉在寰枢椎的应用是一种针对颈椎疾病的手术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该手术方法在寰枢椎的应用情况及其效果评价。
一、背景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病因为颈椎结构的异常变化造成神经根、脊髓等受损。
寰枢椎是颈椎中非常重要的结构,对颈椎的稳定性和支持性具有重
要的作用。
因此,在处理颈椎疾病时,寰枢椎的保护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二、研究意义
椎弓根螺钉是一种专门针对寰枢椎的手术方法,能够有效地修复和保护寰枢椎的功能。
采用该手术方法可以减轻颈椎病的症状、稳定颈椎结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通过检索相关数据库,分析椎弓根螺钉在寰枢椎的应用情况及其效果评价。
四、预期结果
预计研究结果将对椎弓根螺钉在寰枢椎的应用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该手术方法的效果评价将得到理性的探讨,并为手术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五、研究意义和价值
该研究可为临床治疗颈椎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为颈椎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逐步推进颈椎病的治疗水平,为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实质性的提升。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 关键 词 ]寰 枢椎 ; 弓根 ; 椎 螺钉 固定技 术
[ 图分 类 号 ] 6 73 [ 中 R 8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 文 编 号 ]10 —9 12 1 )50 7 -4 论 040 5 ( 0 0 0 —5 10
Re e r h Pr g e so c n lg o tSc e Fi a i n Thr u h s a c o r s fTe h oo y Ab u r w x to o g Pe ceo e tbr1Ar h o lsa d Axi dil fV re a c fAta n s
H U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AN n qa g . U ixng Ya — in W Ru — i
( . p rme t fPot r d aeS u e t2 0 ,I n tMo g l e ia olg , 1 De a t n s a u t t d n 0 7 n e n o i M d c lC l e o g a e
( . 蒙古医 学院 2 0 1内 0 7级研 究生 , 内蒙古 呼 和 浩特 2 内 蒙古 自治 区医院 脊柱外科 , 。 内蒙古 呼 和浩 特 0 05 ; 1 0 9 00 1 ) 1 0 7
[ 要 ]寰 枢 椎椎 弓根螺 钉 固定技 术是 近 年 来临 床 常 用的 手 术 方 法 , 治 疗 上 颈 椎疾 患具 有 重 要 的意 摘 对 义 。 目前 随着科 学技 术 的进 步, 其研 究发展越 来 越快。 本文 将对 已经 进 行 的寰 枢 椎 椎 弓根 螺钉 固定技 术研
[ s at : eh o g b u ce x t nt ru hpdc f etba ac f t s n xss o Abt c] T cn l ya o t rw f ai o g e ieo v r rl rho l da i iacmmo r o s i o h l e aaa n
枢椎后路3种螺钉固定技术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中国骨伤2009年2月第22卷第2期ChinaJOrthop&Trauma,Feb.2009,V01.22,No.2・153・・综述・枢椎后路3种螺钉固定技术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研究进展胡勇,徐荣明(宁波市第六医院脊柱外科,浙江宁波315040)【摘要】阐述枢椎后路3种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并进行解剖学和生物力学比较,枢椎后路3种螺钉固定技术在解剖学和生物力学是可行的,宜首先选择柩椎椎弓根螺钉固定。
【关键词】枢椎;骨折固定术,内;解剖学;生物力学;综述文献StudyadvancementofanatomyandbiomechanicsofposteriorthreetypescrewfixationtechniquesofaxialHUyD增,XURong-ming.TheMnsVoo6thHospital,Mn960315040,ghej/a昭,ChinaABSTRACTToexplainthepossibilityoftheplacementofposteriorthreetypesscrewinstrument,andtocomparethemor-phologyandbiomechanicsdifferenceamongthem.Itisfeasibleandreliableforposteriorthreetypesscrewinstrumentinanato-myandbiomechanics.AxialpodicleScrewwouldbebestchoiceamongposteriorthreetypesSCreWinstrument.KeywordsAxis;Fracturefixation,internal;Anatomy;Biomechanics;ReviewliteratureZhongguoGushang/ChinaJOahop&Trauma,2009,22(2):153・165www.zggszz.com枢椎螺钉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功能,现有的枢椎后路螺钉固定技术主要包括枢椎椎弓根螺钉…、枢椎侧块螺钉幢1和枢椎椎板螺钉∞1等。
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14例
C T或 MR 检查 , I 明确 损 伤节 段 、 型及 程 度 。C 类 T扫 描骨 窗观察 椎 弓根 角 度 、 度及 高 度 , 宽 以作 为选 择 螺 钉直径 与 确定 进 针 方 向 的依 据 。轻 度 寰 枢 椎 脱 位 3
2nl 锥开 孔 , 向与 枢 椎 峡 部 内上 缘 平 行 , 上 ql r手 方 向 2 5~3 。向内 2 0, 0~2 。 以球 形 探 针 探 查椎 弓根 底 和 5, 四壁 , 定骨 陛隧道完 整性 。C形 臂 x光机透 视确认 确
颈髓压 迫症状 与体 征 3例 。 12 术 前 准备 . 常规拍 摄 颈椎 正 、 位 x线 片及 行 侧
钉 。枢椎 椎 弓根 螺钉 置钉 时用神 经剥 离器 将 C 神经 根和 其后 的静脉 丛牵开 , 内探测 枢椎 椎 弓根 内侧 壁 向
和上 壁 , 于枢椎 上关 节 面下缘下 3i n与椎 弓根 内缘 / n ( 即椎 管外 壁 ) 3/ n交 界 处 , 视椎 弓峡 部 下 用 外 n l 直
定。在术前有颅骨牵引者则保 留持续牵引。消毒铺 巾后行颈枕后正 中切 口, 依次显露枢椎及枕骨之后 ,
骨膜下 剥离 显露 寰 椎后 弓及 双 侧块 后 缘 和枢 椎 上 关
细条状或颗粒状植于寰枢椎之问, 置引流管 , 术后颈
围固定 。 1 4 术后 处 理 . 术后 2 3 引流 管 , 8~ 2h 4~ 6h拔 4 7
骨质 , C形臂 x光 机透 视确 认无 误后 扩孔至 3Il, n 置 n 人直 径 为30 rn 3 5m 长 度 为2 2 r的螺 . r或 . m、 n 6~ 8m f l
折牵 引后 复位欠 佳 8例 , 齿状 突 陈 旧骨 折 5例 , 韧 横 带损 伤 1 , 例 均有 寰椎 不稳定 。合并 寰 椎单 侧横 突 骨 折l , 例 枢椎 单侧 侧 块外 上 缘 骨 折塌 陷 1例 , 轻 度 有
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
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佚名【摘要】目的讨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寰枢椎骨折和寰枢关节脱位不稳定的临床手术效果。
方法收治我院骨科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所致寰枢椎不稳56例,男性41例,女性15例,年龄为8~65岁,分别于术后3个月、半年及1年进行 X 线与 CT 检测,测定术后椎弓根螺钉进入寰枢椎椎弓根内详细位置与植骨融合的情况。
结果术中电刀灼伤椎动脉有1例;电刀灼伤 C2神经根导致术后轻度放射性根性痛的1例;56例寰枢椎共置入204枚椎弓根螺钉中的有2例 C2椎体一侧与双侧一共3枚椎弓根螺钉进钉仰角大于35°,内倾角正常,致螺钉尖端穿入该侧寰枢关节前1/4间隙;第三颈椎置32枚椎弓根螺钉位置正常。
术后X线与CT检查没有螺钉移位、松动的,术后进行随访4~38个月,植骨均在术后3~6个月愈合。
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进钉点解剖标志及进钉方向定位恒定,适用于个体化的手术,提升了手术安全性与椎弓根螺钉正确置入成功率。
【期刊名称】《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2页(P181-182)【关键词】寰枢椎;椎弓根;解剖;内固定;融合【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2对于高位颈椎各种疾病导致的寰枢关节不稳和(或)寰枢椎脱位可累及延髓生命中枢,致严重残疾,甚至威胁生命导致死亡。
寰枢椎骨折的死亡率高达10%以上,手术治疗以寰-枢、枕-颈融合技术为主,由于技术本身以及解剖变异所致等原因,固定失败、不融合、神经及血管损伤等时有发生,文献报道,上世纪80年代该部位的手术死亡率为40%~50%,长期以来寰枢椎手术一直被视为高风险手术。
我院骨科于2005年8月至2009年12月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56例,取得满意疗效。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56例,男41例,女15例,年龄8~65岁,平均37岁。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和手术策略
1 O月
箜Z 苤 塑 鲞
do: 03 6  ̄i n 1 7 -97 .01 .50 i] .9 9 .s . 25 22 0 .1 s 6 0 4 文 章编 号 :wgk 0 0—50 5 s 2 1 0 —0 8
生 物 骨 科 材 料 与 临 床 研 究 0RH PE I BO E H NC MAEIL N IIA TD T O ADC IM C A IS TR S A A D CL C LSU Y N
,
te t db s ta ta a so e a ep dces r w x to sdi c t28s rw swe eis re t ls N e e r ae ypo t lno xil i nb c us e il c e f ai nwa f ul. c e r n e tdi oAta : r aa t o n . 8 ce s r sr d n xs V r baa e jr d o oc r P s p rt e l dn a a e s o u d 2 r e n e e t A i e e rlr r i u d t cu. o t e i e i i w n f s w we i t i o : t yn y i n t o av b e g n
Efe tan f c d Ope a in S r t g o r a m e f r um a ca l n oa ili t bi t y C12pe il c e r si e - r to t a e yf rt e t nto a t i t ta t xa nsa l y b , d ces r w-od ntr i
4 9
寰 枢 椎 椎 弓根 螺 钉 治 疗 寰 枢 椎 不 稳 的 临 床 疗 效 和 手 术 策 略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齿突骨折
[摘 要 ] 目的 探讨经 后路 寰枢椎椎 弓根螺钉 内固定 治疗 陈旧性齿 突骨 折 的临床 疗效 。方法 7例 患者 中 ,AndersonⅡ型 陈旧性齿突骨折 6例 ,不稳定 Ⅲ型 1例 ,术前 日本骨科协会 (JOA)评分为 6—13分 ,平均 9.6分 ,影像学检查均伴有寰枢椎不稳 或脱 位表现 。采用经寰枢椎椎 弓根螺钉进行 固定 ,并 在寰枢椎后 弓问植 入 自体 颗粒状 骨。结果 7例 患者全部 得 到随访 ,平 均 随访 15 个月 ,所有患者螺钉植入位置 和复位 均满 意 。寰枢 椎植 骨 于术后 6~9个 月达骨 性融 合 。术 后 3个 月 JOA评 分 l2~17分 ,平 均 14.6分 。所有患者颈部运动功能恢复 良好 ,但轴 向旋转 活动部 分丧失。结论 应用寰枢椎椎 弓根 螺钉 内固定治疗 陈旧性齿 突骨折 可 使 寰 枢 椎 获 得 即刻 的 坚 强 固 定 ,有 利 于 寰 枢 问 植 骨 融 合 ,疗 效 满 意 。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posterior transpedicular screw internal f ixation in atlas for old fracture of od— ontoid process.M ethods Of the seven patients,six patients were Anderson type U old fracture of odontoid process and one patient was An— derson type11I.The scores given by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before operation ranged from 6 to 13 with an average of 9.6.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解剖学研究进展
浙江创伤外科 2 0 1 3年 l 2月 第 l 8卷 第 6期
Z H J J T r a u ma t i c , D e c e m b e r 2 0 1 3 , V o 1 . 1 8, N o . 6
・
9 51・
・
综述 ・
寰枢椎 椎 弓根螺钉技术 的解剖学研究进展
金
【 摘要 】 目的
成
李
钧
何
建
检索近年来用对寰
综述国内外对寰枢椎椎 弓根螺钉的解剖学定 义、 测量参数 、 生物力学 、 临床应用等研究进展 。 方法
结果
枢 椎 椎 弓根 螺 钉 的 解 剖 学 研 究 及 临 床 应 用 的 国 内 外相 关 文 献 , 综述分析相关研究进展 。 根 螺 钉 内 固定 术 应 用 于 临 床 , 提供了准确的解剖学依据 , 并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结论
根的定义 , 国 内外 存 在 不 同 的 看 法 。 解 剖 的 高 度 。其 外 径 高 左 侧 为 ( 4 . 5 8  ̄ 0 . 6 5 ) 椎 动 脉 沟 底 部 后 弓最 薄 处 的厚 度 为 左 侧 学上 通 常 指 的 椎 弓 根 是 连 接 椎 体 和 椎 弓 mm, 右侧为 ( 4 . 7 2  ̄ 0 . 6 8 ) mm; 内径 高 左 侧 ( 4 . 3 4  ̄ 1 . 0 8 ) I T l m, 右侧 ( 4 . 3 6  ̄ 0 . 9 4 ) m m; 寰
枢椎椎弓根螺钉加固臂的研制及生物力学研究
枢椎椎弓根螺钉加固臂的研制及生物力学研究背景重建寰枢椎序列及稳定性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主要目的。
临床上多采用内固定的方法恢复和维持寰枢椎的正常位置关系。
根据手术入路,寰枢椎的内固定可分为前路固定和后路固定。
在后路固定方式中,寰枢椎钉棒内固定能够在术中进行复位,且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因此得到广泛应用。
Harms提出了利用后路钉棒系统对寰枢椎进行复位的概念,其后有一些学者分别介绍了各自使用钉棒系统进行复位的具体细节和方法经验,包括“T/L手柄复位法”、“U型悬臂梁复位法”、“提拉钳复位法”等等。
这些以后路钉棒系统为基础的复位方法,都是以枢椎椎弓根螺钉及纵向连接棒作为复位的支点或锚点实施复位;因此,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强大抗拔出力及其与连接棒形成的“悬臂梁”结构的坚强稳定性,是钉棒系统成功复位的关键。
有些学者指出,在利用后路钉棒系统进行复位时,以单个枢椎椎弓根螺钉和纵棒作为支点过于单薄;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寰枢椎脱位患者实施术中复位,也发现在使用枢椎钉棒“悬臂梁”结构作为支点对寰椎进行提拉时,部分病例出现了枢椎螺钉松动的情况。
这引发了我们设计枢椎螺钉加固装置的构想。
目的研制一种枢椎椎弓根螺钉加固臂,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和离体生物力学实验,比较加固前与加固后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力、枢椎钉棒悬臂梁的极限屈服载荷,并比较加固前与加固后寰枢椎钉棒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1.选取28例采用寰枢椎后路钉棒内固定手术的患者,获取术后CT影像学数据,测量(1)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螺帽表面的中心到椎板与棘突交界线中点的空间直线距离(2)枢椎椎板与棘突交界处的椎板高度(3)枢椎椎板与棘突交界处的椎板厚度(4)枢椎椎板与棘突交界处到对侧椎板的最大距离5)同侧寰椎与枢椎钉座中心的空间距离。
选取成年干燥枢椎标本22副,测量指标(2)和(3)。
2.研制枢椎椎弓根螺钉加固臂,包括其外观设计、尺寸、各零部件组成及联接方法、材料的选择、使用方法等,并委托医疗器械公司生产出成品。
寰枢椎脱位后路内固定的研究进展
综述һ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5A030313832)作者简介:罗荣森(1992~)ꎬ男ꎬ硕士ꎬ住院医师ꎬ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临床脊柱疾病损伤的治疗ꎮ通信作者:曹正霖(1970~)ꎬ男ꎬ博士ꎬ主任医师ꎬ研究方向:脊柱外科ꎬ电子邮箱:caozl.doctor@163.comꎮ寰枢椎脱位后路内固定的研究进展һ罗荣森1ꎬ2㊀曹正霖1㊀禤天航1㊀付忠泉1㊀陆伟豪1ꎬ2(1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骨科ꎬ佛山市㊀528000ꎬ电子邮箱:2420068941@qq.comꎻ2广州中医药大学ꎬ广东省广州市㊀510000)ʌ提要ɔ㊀寰枢椎脱位或寰枢椎不稳的治疗方法较多ꎬ鉴于寰枢椎特殊的解剖结构ꎬ正确选择恰当的内固定手术对患者的安全及保留颈椎活动功能至关重要ꎮ寰枢椎固定可采用前㊁侧或后方入路ꎬ后路内固定技术因具有手术适应证广㊁生物力学稳定性优越㊁植骨融合率高㊁手术并发症相对较少等优点ꎬ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ꎮ本文就寰枢椎脱位后路内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ꎮʌ关键词ɔ㊀寰枢椎脱位ꎻ后路内固定术ꎻ椎弓根钉棒系统ꎻ综述ʌ中图分类号ɔ㊀R681.531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㊀A㊀㊀ʌ文章编号ɔ㊀0253 ̄4304(2019)13 ̄1689 ̄06DOI:10.11675/j.issn.0253 ̄4304.2019.13.21㊀㊀寰枢椎位于颅颈移行部ꎬ部位深㊁解剖复杂㊁功能重要ꎬ其结构稳定性主要依赖于本身骨性结构的完整及位于齿状突后方的横韧带㊁翼状韧带等韧带结构的连续性ꎬ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较为复杂和棘手ꎬ一直是脊柱外科的难点之一[1-3]ꎮ寰枢椎脱位或不稳在临床中较常见ꎬ起因较多ꎬ包括创伤㊁炎症㊁先天性畸形㊁退变㊁肿瘤以及医源性因素等ꎬ需要及时手术解除脊髓的压迫或潜在神经损伤风险ꎬ以免危及生命ꎮ后路内固定技术具有手术显露视野清晰㊁适应证广㊁生物力学性能稳定㊁融合率高㊁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等优点ꎬ是目前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主要方法ꎮ本文就寰枢椎脱位后路内固定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ꎮ1㊀后路钢丝内固定技术后路钢丝内固定技术以Gallie技术㊁Brooks技术和Sonntag技术为代表ꎮ1910年Mixter等[4]采用经复方安息香酊浸泡的编织丝线缠绕固定寰椎后弓及枢椎棘突治疗寰枢椎半脱位ꎬ取得良好的效果ꎮ1937年Gallie[5]改用钢丝穿过寰椎后弓腹侧及枢椎棘突ꎬ并在寰枢椎后方植骨后拧紧固定(称为Gallie技术)ꎬ降低了寰枢椎脱位的复发风险ꎮ在颈部屈曲㊁后伸运动上ꎬGallie技术有良好的稳定性ꎬ且不会损伤椎动脉ꎬ但在抗旋转及抗矢状面位移上稳定性差ꎬ植骨不融合率高达25%[6]ꎮBrooks技术于1978年由Brooks等[7]改良Gallie技术而来ꎬ该技术使用双股钢丝分别从寰椎后弓上缘穿入ꎬ经寰椎后弓和枢椎椎板前缘取两块大小合适兼有松质骨和皮质骨的楔形自体髂骨块ꎬ分别植于C1后弓和C2椎板间两侧ꎬ再将钢丝旋紧固定ꎻ术后使用Halo ̄Vest支架外固定ꎬ3个月后改用颈围固定4~6周ꎮBrooks技术在颈部屈伸运动方面的稳定性与Gallie技术相似ꎬ同时增加了抗旋转稳定性ꎬ植骨融合率达93%ꎬ但也增加了术中脊髓损伤的风险[7-9]ꎮDickman等[10]也提出了改良方案ꎬ其将寰椎后弓下缘㊁枢椎椎板及棘突皮质骨磨去一部分ꎬ然后将钢丝从寰椎后弓前缘由下往上穿出并缠绕枢椎棘突基底部ꎬ再从对侧寰椎后弓前缘由下往上穿出并缠绕枢椎棘突基底部ꎬ取一大小合适的上下面为松质骨㊁后面为皮质骨的楔形自体髂骨块植于寰椎后弓下与枢椎棘突间ꎬ并拧紧钢丝ꎬ其植骨融合率高达97%ꎬ该技术即为Sonntag技术ꎮ在生物力学测试中ꎬBrooks技术和Sonntag技术在颈部屈伸运动㊁抗旋转稳定性及植骨融合率上较Gallie技术好ꎬ但后路钢丝内固定技术均无法提供足够的抗旋转及平移稳定性ꎬ术后配合使用Halo ̄Vest支架㊁硬颈托等外固定可提高植骨融合率ꎬ但手术失败率仍较高[5ꎬ7ꎬ10-12]ꎮ近年来有研究显示ꎬGallie技术可以缓解寰枢椎不稳患者的枕颈部疼痛㊁缩短手术时间㊁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㊁降低住院费用ꎬ并取得满意的植骨融合率[13]ꎮ后路钢丝内固定操作相对简单且价格便宜ꎬ但依赖于C1后弓和C2椎板的完整性ꎬ其水平稳定性及旋转稳定性差ꎬ穿绕钢丝可损伤脊髓㊁引起椎板棘突骨折ꎬ植骨融合失败率较高ꎬ需辅助外固定时间较长ꎬ现多用于螺钉内固定技术的辅助固定ꎮ2㊀后路椎板夹内固定技术后路椎板夹内固定技术主要包括Halifax技术和Apofix技术ꎮ1984年Holness等[14]最先报告了Halifax技术ꎬ即在复位成功后将上椎板夹分别放置于双侧C1后弓上缘ꎬ将C2棘突向头端牵拉以便于扩大C2及其椎板间隙并置入双侧下椎板夹ꎬ上下椎板夹通过套管连接ꎬ在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间植入自体髂骨块并拧紧螺钉螺母加压固定ꎮHalifax技术容易出现螺钉松动ꎬ导致夹脱㊁融合失败[15]ꎮ美敦力公司研发了Apofix内固定系统ꎬ优化了Halifax技术ꎬ该技术通过置入上㊁下椎板夹及髂骨块后ꎬ用加压钳加压固定ꎬ剪去多余的套管ꎬ使上㊁下椎板夹与套管一体化ꎬ无需螺钉螺母加压固定ꎬ可减少夹脱等并发症的发生ꎮ椎板夹内固定技术同样可获得与钢丝内固定技术相似的植骨融合率及更优的屈伸运动稳定性ꎬ无须穿过椎板ꎬ减少了脊髓受损伤的概率ꎬ但其抗旋转稳定性仍较差ꎬ内固定物疲劳松动㊁夹脱㊁植骨不融合㊁寰椎后弓及枢椎椎板应力骨折等仍是椎板夹内固定技术的主要并发症[15-19]ꎮHanimoglu等[20]对椎板夹内固定技术进行了改良ꎬ使用椎板钩代替椎板夹ꎬ在套管间增添横联来增加其抗旋转的稳定性ꎬ但仍无法避免椎板夹内固定的弊端ꎮ目前ꎬ椎板夹/钩内固定技术仅作为螺钉内固定技术外的备用技术ꎮ3㊀后路经关节突螺钉技术1979年Pospiech等[21]首次报告了经后入路寰枢椎侧块关节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齿状突骨折ꎬ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ꎮ1986年Magerl等[22]详细报告了后路经寰枢椎侧块关节螺钉固定技术ꎬ因此该技术也被称为Magerl技术ꎮMagerl技术的进钉点位于枢椎下关节突与椎板的交界部ꎬ进钉方向内倾角为0ʎ~10ʎ指向寰椎前弓ꎬ置入直径为3.5~4.0mm的全皮质骨螺钉经枢椎峡部达寰椎侧块皮质ꎮMagerl技术可提供即刻稳定ꎬ在抗旋转㊁侧屈及水平位移方面的稳定性明显优于单纯钢丝㊁椎板夹固定ꎬ但这几种技术在屈伸稳定性上无显著差别ꎮMagerl技术常辅助Gallie钢丝固定以增强其屈伸运动的稳定性ꎬ并有利于植骨融合固定ꎬ使植骨融合率接近100%ꎬ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ꎬ被认为是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技术的金标准[9ꎬ8ꎬ23-29]ꎮ有学者使用单侧寰枢椎侧块螺钉固定治疗19例寰枢椎脱位患者ꎬ其植骨融合率为100%[30]ꎮ还有学者使用Magerl技术联合Brooks技术代替Gallie技术行寰枢椎融合ꎬ降低了钢丝通过椎管导致脊髓损伤的潜在风险[31-32]ꎮ周凤金等[33]使用C1椎板钩联合Magerl技术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ꎬ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ꎮ也有学者认为ꎬ在寰椎后弓缺损患者的治疗中ꎬ单纯双侧经关节突螺钉固定可为C1㊁C2提供坚强内固定ꎬ术后不需要配合长时间外固定[34-35]ꎮ虽然Magerl技术具有稳定性强㊁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ꎬ但该技术要求患者术前必须达到解剖复位ꎬ且不适用于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㊁椎动脉畸形㊁寰枢椎侧块骨折㊁病态肥胖㊁严重骨质疏松症㊁枢椎峡部狭小的患者ꎬ其对胸椎后凸及侧块破块至难以容纳直径3~4mm螺钉的患者同样不适用ꎮ此外ꎬMagerl技术手术要求高㊁风险大ꎬ学习曲线长ꎬ有损伤椎动脉㊁舌下神经㊁寰枕关节及脊髓等风险[36-42]ꎮ椎动脉损伤是其最严重的手术并发症ꎬ发生率约为3%~4%[42]ꎮ横突孔解剖差异可增加椎动脉损伤的风险ꎬ超过20%的寰枢椎脱位患者不能行双侧寰枢椎侧块螺钉固定[39ꎬ43]ꎮ4㊀后路钉-棒(板)固定技术1994年Goel等[44]最先报告了寰枢椎后路钉-棒(板)固定技术ꎬ其采用寰椎侧块螺钉㊁枢椎椎弓根螺钉配合金属板固定寰枢椎ꎮ后路钉-棒(板)固定技术可提供刚性固定ꎬ且植骨融合率高ꎬ但术中必须牺牲双侧C2神经根以获得更好的术区视野显露以便置钉及金属板的安放ꎬ术后部分患者出现枕区皮肤麻木ꎬ因此该技术未得到广泛应用[45]ꎮ2001年Harms等[46]提出了寰枢椎后路多轴钉棒系统固定的改良方案ꎬ该方案进钉点位于后弓根部与C1侧块交界处下缘中点ꎬ指向寰椎前弓ꎬ矢状面方向与寰椎后弓平行ꎬ拧入直径3.5mm的万向螺钉至对侧皮质ꎬ枢椎椎弓根螺钉在侧块中点拧入ꎬ头倾㊁内倾角度约20ʎ~30ʎꎮHarms改良的技术在术前无需解剖复位ꎬ力学稳定性更佳ꎬ植骨融合率高ꎬ对寰枢椎侧块关节面不造成损伤ꎬ不影响需要切开临时内固定制动患者的术后关节活动ꎬ且可保留双侧C2神经根ꎬ进钉点较Magerl技术更靠近中线ꎬ降低了椎动脉损伤的风险[24ꎬ47]ꎮ但是C1侧块螺钉的置入需要游离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间丰富的静脉丛和C2神经根ꎬ加上螺钉对C2神经根的激惹ꎬ易导致术中大出血及术后C2神经功能障碍而出现后枕部疼痛不适[48-50]ꎮ但也有学者对是否保留C2神经根及切除C2神经根后引起的并发症持不同意见ꎮYamagata等[51]研究认为ꎬ单侧或双侧C2神经根的切除可避免来自椎旁静脉丛的出血ꎬ并且实现C1和C2侧块关节的完全显露ꎬ从而提高了植骨融合率ꎬ减轻术后枕颈区疼痛ꎬ使大部分患者枕颈区皮肤感觉迟钝得以恢复ꎮElliott等[52]研究结果显示ꎬ牺牲双侧C2神经根以获得更好的术区视野显露ꎬ可提高置钉的准确率并降低椎动脉损伤的风险ꎬ术后可能会导致枕颈部皮肤麻木ꎬ但不会导致枕颈部皮疼痛ꎮ2002年Resnick等[53]最先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1例齿状突骨折患者ꎬ在术后6个月的随访中患者骨折愈合良好ꎬ神经症状消失ꎮ还有学者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患者(其理论基础是寰椎侧块类比椎体ꎬ寰椎后弓类比椎弓根)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4]ꎮ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以C1后弓与C1侧块背面的连接处为进钉点ꎬ方向保持与冠状面垂直ꎬ在矢状面上保持头倾5ʎꎬ置入长度为26~30mm㊁直径为3.5mm的寰椎椎弓根螺钉ꎬ该技术进针点较C1侧块螺钉高ꎬ椎动脉损伤率较Magerl技术低ꎬ且无须显露C1后弓下方的深部结构ꎬ避免了损伤静脉丛和刺激C2神经根的可能[55-56]ꎮ寰椎椎弓根螺钉通过C1后弓进入C1侧块ꎬ跨越前后柱ꎬ钉道较侧块螺钉长ꎬ螺钉把持力更佳ꎮMelcher等[57]研究表明ꎬ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与双侧Magerl螺钉固定技术的稳定性无差异ꎮRichter等[58]证实了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根在抗轴向旋转方面较Magerl技术更好ꎬ而两者在限制侧屈及屈伸方面无明显差异ꎮ寰椎椎弓根螺钉的长度大于侧块螺钉的长度使其可能具有更大的力学强度[59]ꎮ马向阳等[60]研究证实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技术与Magerl螺钉固定技术具有相似的生物力学性能ꎬ两者的旋转㊁侧屈稳定性相当ꎬ但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技术的屈伸稳定性优于单纯Magerl螺钉固定技术ꎮLehman等[61]证实未加横连的枢椎经椎板螺钉固定技术在寰枢椎固定中的稳定性弱于椎弓根螺钉固定ꎬ而加横连的枢椎经椎板螺钉固定技术在寰枢椎固定中可提供与椎弓根螺钉固定同等的稳定性ꎮPark等[62]实验证实ꎬHarms技术(后路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加Goel技术(寰枢侧块关节间垫圈)较单纯Harms技术减少失稳寰枢关节屈伸和旋转的运动范围更明显ꎮ目前ꎬ临床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内固定技术组合ꎬ如寰椎后弓交叉螺钉固定技术㊁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技术㊁寰椎后弓环抱钩结合枢椎螺钉固定技术等ꎬ这些技术均有稳定的力学稳定性㊁满意的复位率和植骨融合率ꎬ以及较少的手术并发症[63-67]ꎮ可见ꎬ以螺钉为基础的坚强内固定明显提高了寰枢椎脱位治疗的稳定性ꎮ5㊀小㊀结㊀㊀总之ꎬ治疗寰枢椎脱位或寰枢椎不稳的术式多样ꎬ不同术式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不同ꎮ外科治疗原则是复位脱位㊁减压神经㊁稳定脊柱并尽量保留颈椎活动功能ꎬ但所有后路内固定技术均会导致颈椎活动功能受到限制或丧失ꎮ以Gallie技术为代表的后路钢丝技术相对简单ꎬ现多作为辅助技术ꎮ以Magerl技术为代表的关节螺钉技术有良好的抗旋转㊁侧屈及屈伸性能ꎬ但需要寰枢关节有良好的复位ꎮ当寰椎后弓结构完整时ꎬMagerl技术可联合Gallie技术使用以提高稳定性ꎮ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的临床适应证更广ꎬ具有优良的生物力学性能ꎬ手术出血少ꎬ可避免对C2神经根的刺激ꎬ是后路上颈椎固定最常用的术式之一ꎬ但术前必须评估椎动脉解剖变异以确保手术安全ꎬ后弓高度也限制了寰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ꎮ近年来ꎬ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ꎬ后路辅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得以发展ꎬ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㊁3D打印模型辅助置钉㊁3D打印个体化导航模板等技术使螺钉的置入更为精准ꎬ提高了手术的安全度ꎬ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68-71]ꎮ但因设备较为昂贵㊁技术要求较高ꎬ难以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ꎬ且目前尚缺乏大样本临床对照试验来证实其精准性ꎬ因此不能盲目追求新技术ꎬ宜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ꎬ使用合适的内固定系统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谭明生ꎬ张光铂.浅谈寰枢椎脱位的治疗选择与手术适应证[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ꎬ2006ꎬ16(5):330-331. [2]㊀KlimoPJrꎬRaoGꎬBrockmeyerD.Congenitalanomaliesofthecervicalspine[J].NeurosurgClinNAmꎬ2007ꎬ18(3):463-478.[3]㊀TubbsRSꎬHallockJDꎬRadcliffVꎬetal.Ligamentsofthecraniocervicaljunction[J].JNeurosurgSpineꎬ2011ꎬ14(6):697-709.[4]MixterSJꎬOsgoodRB.Traumaticlesionsoftheatlasandaxis[J].AnnSurgꎬ1910ꎬ51(2):193-207. [5]㊀GallieWE.Skeletaltractioninthetreatmentoffractureanddislocationsofthecervicalspine[J].AnnSurgꎬ1937ꎬ106(4):770-776.[6]CoyneTJꎬFehlingsMGꎬWallaceMCꎬetal.C1 ̄C2posteriorcervicalfusion:long ̄termevaluationofresultsandefficacy[J].Neurosurgeryꎬ1995ꎬ37(4):688-693.[7]BrooksAJꎬJenkinsEB.Atlanto ̄axialarthrodesisbythewedgecompressionmethod[J].JBoneJointSurgAmꎬ1978ꎬ60(3):279-284.[8]SmithMDꎬPhillipsWAꎬHensingerRN.Complicationsoffusiontotheuppercervicalspine[J].Spine(PhilaPa1976)ꎬ1991ꎬ16(7):702-705.[9]㊀GrobDꎬCriscoJJ3rdꎬPanjabiMMꎬetal.Biomechanicalevaluationoffourdifferentposterioratlantoaxialfixationtechniques[J].Spine(PhilaPa1976)ꎬ1992ꎬ17(5):480-490.[10]DickmanCAꎬSonntagVKꎬPapadopoulosSMꎬetal.Thein ̄terspinousmethodofposterioratlantoaxialarthrodesis[J].JNeurosurgꎬ1991ꎬ74(2):190-198.[11]DickmanCAꎬSonntagVK.Surgicalmanagementofatlanto ̄axialnonunions[J].JNeurosurgꎬ1995ꎬ83(2):248-253. [12]DickmanCAꎬCrawfoldNRꎬParamoreCG.BiomechanicalcharacteristiesofC1 ̄2cablefixations[J].JNeurosurgꎬ1996ꎬ85(2):316-322.[13]YuanBꎬZhouSꎬChenXꎬetal.Gallietechniqueversusatlan ̄toaxialscrew ̄rodconstructsinthetreatmentofatlantoaxialsagittalinstability:aretrospectivestudyof49patients[J].JOrthopSurgResꎬ2017ꎬ12(1):105.[14]HolnessROꎬHuestisWSꎬHowesWJꎬetal.Posteriorstabili ̄zationwithaninterlaminarclampincervicalinjuries:tech ̄nicalnoteandreviewofthelongtermexperiencewiththemethod[J].Neurosurgeryꎬ1984ꎬ14(3):318-322. [15]StathamPꎬOᶄSullivanMꎬRussellT.TheHalifaxinterlaminarclampforposteriorcervicalfusion:initialexperienceintheUnitedKingdom[J].Neurosurgeryꎬ1993ꎬ32(3):396-399. [16]CybulskiGRꎬStoneJLꎬCrowellRMꎬetal.UseofHalifaxinterlaminarclampsforposteriorC1 ̄C2arthrodesis[J].Neurosurgeryꎬ1988ꎬ22(2):429-431.[17]AldrichEFꎬWeberPBꎬCrowWN.Halifaxinterlaminarclampforposteriorcervicalfusion:along ̄termfollow ̄upreview[J].JNeurosurgꎬ1993ꎬ78(5):702-708.[18]HenriquesTꎬCunninghamBWꎬOlerudCꎬetal.Biomechanicalcomparisonoffivedifferentatlantoaxialposteriorfixationtechniques[J].Spine(PhilaPa1976)ꎬ2000ꎬ25(22):2877-2883.[19]RihnJAꎬWinegarCDꎬDonaldsonWF3rdꎬetal.RecurrentatlantoaxialinstabilityduetofractureoftheposteriorC1ring:alatefindingfollowingposteriorC1 ̄C2fusionusingtheHalifaxclamp[J].JSurgOrthopAdvꎬ2009ꎬ18(1):45-50.[20]HanimogluHꎬHanciLꎬKaynarMYꎬetal.BilateralC1 ̄C2clawforatlantoaxialinstability[J].TurkNeurosurgꎬ2009ꎬ19(4):345-348.[21]PospiechJꎬSchickUꎬStolkeD.Indicationsforsurgeryinuppercervicalspineinjury[J].NeurosurgRevꎬ1996ꎬ19(2):73-79.[22]MagerlFꎬSeemannPS.Stableposteriorfusionoftheatlasandaxisbytransarticularscrewfixation[M]//KehrPꎬWeidnerA.CervicalSpineⅠ.Vienna:Springerꎬ1987:322-327.[23]RichterMꎬSchmidtRꎬClaesLꎬetal.Posterioratlantoaxialfixation:biomechanicalinvitrocomparisonofsixdifferenttechniques[J].Spine(PhilaPa1976)ꎬ2002ꎬ27(16):1724-1732.[24]MummaneniPVꎬHaidRW.Atlantoaxialfixation:overviewofalltechniques[J].NeurolIndiaꎬ2005ꎬ53(4):408-415. [25]InamasuJꎬKimDHꎬKlughA.Posteriorinstrumentationsurgeryforcraniocervicaljunctioninstabilities:anupdate[J].NeurolMedChir(Tokyo)ꎬ2005ꎬ45(9):439-447.[26]HaidRWJrꎬSubachBRꎬMcLaughlinMRꎬetal.C1 ̄C2transarticularscrewfixationforatlantoaxialinstability:a6 ̄yearexperience[J].Neurosurgeryꎬ2001ꎬ49(1):65-68. [27]NagariaJꎬKelleherMOꎬMcEvoyLꎬetal.C1 ̄C2transarticularscrewfixationforatlantoaxialinstabilityduetorheumatoidarthritis:aseven ̄yearanalysisofoutcome[J].Spine(PhilaPa1976)ꎬ2009ꎬ34(26):2880-2885.[28]GrobDꎬJeanneretBꎬAebiMꎬetal.Atlanto ̄axialfusionwithtransarticularscrewfixation[J].JBoneJointSurgBrꎬ1991ꎬ73(6):972-976.[29]McCullenGMꎬGarfinSR.Spineupdate:cervicalspinein ̄ternalfixationusingscrewandscrew ̄plateconstructs[J].Spine(PhilaPa1976)ꎬ2000ꎬ25(5):643-652. [30]SongGSꎬTheodoreNꎬDickmanCAꎬetal.Unilateralposterioratlantoaxialtransarticularscrewfixation[J].JNeurosurgꎬ1997ꎬ87(6):851-855.[31]NiBꎬZhouFꎬXieNꎬetal.TransarticularscrewandC1hookfixationforosodontoideumwithatlantoaxialdisloca ̄tion[J].WorldNeurosurgꎬ2011ꎬ75(3/4):540-546. [32]NiBꎬGuoXꎬXieNꎬetal.Bilateralatlantoaxialtransarticularscrewsandatlaslaminarhooksfixationforpediatricatlanto ̄axialinstability[J].Spine(PhilaPa1976)ꎬ2010ꎬ35(24):E1367-E1372.[33]周凤金ꎬ倪斌ꎬ谢㊀宁ꎬ等.个体化后路寰枢椎融合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J].脊柱外科杂志ꎬ2014ꎬ12(3):143-146.[34]YuanBꎬZhouSꎬChenXꎬetal.Gallietechniqueversusatlan ̄toaxialscrew ̄rodconstructsinthetreatmentofatlantoaxialsagittalinstability:aretrospectivestudyof49patients[J].JOrthopSurgResꎬ2017ꎬ12(1):105.[35]JeanneretBꎬMagerlF.PrimaryposteriorfusionC1/2inod ̄ontoidfractures:indicationsꎬtechniqueꎬandresultsoftransarticularscrewfixation[J].JSpinalDisordꎬ1992ꎬ5(4):464-475.[36]DickmanCAꎬSonntagVK.PosteriorC1 ̄C2transarticularscrewfixationforatlantoaxialarthrodesis[J].Neurosurgeryꎬ1998ꎬ43(2):275-280.[37]EbraheimNAꎬMissonJRꎬXuRꎬetal.Theoptimaltransar ̄ticularC1 ̄2screwlengthandthelocationofthehypoglossalnerve[J].SurgNeurolꎬ2000ꎬ53(3):208-210. [38]MadawiAAꎬCaseyATꎬSolankiGAꎬetal.Radiologicalandanatomicalevaluationoftheatlantoaxialtransarticularscrewfixationtechnique[J].JNeurosurgꎬ1997ꎬ86(6):961-968. [39]ParamoreCGꎬDickmanCAꎬSonntagVK.TheanatomicalsuitabilityoftheC1 ̄2complexfortransarticularscrewfixation[J].JNeurosurgꎬ1996ꎬ85(2):221-224. [40]WrightNMꎬLauryssenC.VertebralarteryinjuryinC1 ̄2transarticularscrewfixation:resultsofasurveyoftheAANS/CNSsectionondisordersofthespineandperipheralnerves.AmericanAssociationofNeurologicalSurgeons/CongressofNeurologicalSurgeons[J].JNeurosurgꎬ1998ꎬ88(4):634-640.[41]YanniDSꎬPerinNI.Fixationoftheaxis[J].Neurosurgeryꎬ2010ꎬ66(3Suppl):147-152.[42]ElliottREꎬTanweerOꎬBoahAꎬetal.Atlantoaxialfusionwithtransarticularscrews:meta ̄analysisandreviewoftheliterature[J].WorldNeurosurgꎬ2013ꎬ80(5):627-641. [43]AbouMadawiAꎬSolankiGꎬCaseyATꎬetal.Variationofthegrooveintheaxisvertebraforthevertebralartery[J].JBoneJointSurgBrꎬ1997ꎬ79(5):820-823.[44]GoelAꎬLaheriV.Plateandscrewfixationforatlanto ̄axialsubluxation[J].ActaNeurochir(Wien)ꎬ1994ꎬ129(1/2):47-53.[45]GoelAꎬDesaiKIꎬMuzumdarDP.Atlantoaxialfixationusingplateandscrewmethod:areportof160treatedpatients[J].Neurosurgeryꎬ2002ꎬ51(6):1351-1356.[46]HarmsJꎬMelcherRP.PosteriorC1 ̄C2fusionwithpolyaxialscrewandrodfixation[J].Spine(PhilaPa1976)ꎬ2001ꎬ26(22):2467-2471.[47]InamasuJꎬKimDHꎬKlughA.Posteriorinstrumentationsur ̄geryforcraniocervicaljunctioninstabilities:anupdate[J].NeurolMedChir(Tokyo)ꎬ2005ꎬ45(9):439-447. [48]ConroyEꎬLaingAꎬKenneallyRꎬetal.C1lateralmassscrew ̄inducedoccipitalneuralgia:areportoftwocases[J].EurSpineJꎬ2010ꎬ19(3):474-476.[49]MyersKDꎬLindleyEMꎬBurgerELꎬetal.C1 ̄C2fusion:postoperativeC2nerveimpingement ̄isitaproblem?[J].EvidBasedSpineCareJꎬ2012ꎬ3(1):53-56.[50]GunnarssonTꎬMassicotteEMꎬGovenderPVꎬetal.TheuseofC1lateralmassscrewsincomplexcervicalspinesurgery:indicationsꎬtechniquesꎬandoutcomeinaprospectiveconsec ̄utiveseriesof25cases[J].JSpinalDisordTechꎬ2007ꎬ20(4):308-316.[51]YamagataTꎬTakamiTꎬNaitoKꎬetal.C2nerverootresectiontoachievesafeandwideexposureoflateralatlantoaxialjointsinposteriorC1 ̄2instrumentedfixation:technicalnote[J].NeurolMedChir(Tokyo)ꎬ2013ꎬ53(12):914-919. [52]ElliottREꎬTanweerOꎬFrempong ̄BoaduA.ImpactofstartingpointandC2nervestatusonthesafetyandaccuracyofC1lateralmassscrewsmeta ̄analysisandreviewofthelitera ̄ture[J].JSpinalDisordTechꎬ2015ꎬ28(5):171-185. [53]ResnickDKꎬBenzelEC.C1 ̄C2pediclescrewfixationwithrigidcantileverbeamconstruct:casereportandtechnicalnote[J].Neurosurgeryꎬ2002ꎬ50(2):426-428. [54]谭明生ꎬ张光铂ꎬ李子荣ꎬ等.寰椎测量及其经后弓侧块螺钉固定通道的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ꎬ2002ꎬ12(1):5-8.[55]ElliottREꎬTanweerOꎬBoahAꎬetal.Outcomecomparisonofatlantoaxialfusionwithtransarticularscrewsandscrew ̄rodconstructs:meta ̄analysisandreviewofliterature[J].JSpinalDisordTechꎬ2014ꎬ27(1):11-28.[56]YanLꎬHeBꎬLiuTꎬetal.Aprospectiveꎬdouble ̄blindꎬrandom ̄izedcontrolledtrialoftreatmentofatlantoaxialinstabilitywithC1posteriorarches>4mmbycomparingC1pediclewithlateralmassscrewsfixation[J].BMCMusculoskeletDisordꎬ2016ꎬ17:164.[57]MelcherRPꎬPuttlitzCMꎬKleinstueckFSꎬetal.Biomechanicaltestingofposterioratlantoaxialfixationtechniques[J].Spine(PhilaPa1976)ꎬ2002ꎬ27(22):2435-2440. [58]RichterMꎬSchmidtRꎬClaesLꎬetal.Posterioratlantoaxialfixation:biomechanicalinvitrocomparisonofsixdifferenttechniques[J].Spine(PhilaPa1976)ꎬ2002ꎬ27(16):1724-1732.[59]MaXYꎬYinQSꎬWuZHꎬetal.C1pediclescrewsversusC1lateralmassscrews:comparisonsofpulloutstrengthsandbiomechanicalstabilities[J].Spine(PhilaPa1976)ꎬ2009ꎬ34(4):371-377.[60]马向阳ꎬ尹庆水ꎬ吴增晖ꎬ等.寰枢椎后路四种钉棒固定方法的三维稳定性评价[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ꎬ2008ꎬ18(6):464-468ꎬⅡ.[61]LehmanRAJrꎬDmitrievAEꎬWilsonKW.BiomechanicalanalysisoftheC2intralaminarfixationtechniqueusingacross ̄linkandoffsetconnectorforanunstableatlantoaxialjoint[J].SpineJꎬ2012ꎬ12(2):151-156.[62]ParkJꎬScheerJKꎬLimTJꎬetal.BiomechanicalanalysisofGoeltechniqueforC1 ̄2fusion[J].JNeurosurgSpineꎬ2011ꎬ14(5):639-646.[63]Guo ̄XinJꎬHuanW.UnilateralC ̄1posteriorarchscrewsandC ̄2laminarscrewscombinedwitha1 ̄sideC1 ̄2pediclescrewsystemassalvagefixationforatlantoaxialinstability[J].JNeurosurgSpineꎬ2016ꎬ24(2):315-320.[64]JinGXꎬWangHꎬLiLꎬetal.C1posteriorarchcrossingscrewfixationforatlantoaxialjointinstability[J].Spine(PhilaPa1976)ꎬ2013ꎬ38(22):E1397-E1404. [65]LeonardJRꎬWrightNM.PediatricatlantoaxialfixationwithbilateralꎬcrossingC ̄2translaminarscrews.Technicalnote[J].JNeurosurgꎬ2006ꎬ104(1Suppl):59-63.[66]曹正霖ꎬ关宏刚ꎬ付忠泉ꎬ等.寰椎后弓环抱钩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寰枢椎融合术中的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ꎬ2012ꎬ22(11):1051-1053.[67]TsujiTꎬChibaKꎬHoriuchiYꎬetal.AtlantoaxialstabilizationusingC1andC2laminarscrewfixation[J].AsianSpineJꎬ2017ꎬ11(2):314-318.[68]林㊀山ꎬ尹庆水ꎬ夏㊀虹ꎬ等.数字化重建与快速成型技术在复杂上颈椎疾患诊治中的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ꎬ2011ꎬ21(1):16-20.[69]HuYꎬYuanZSꎬKeplerCKꎬetal.DeviationanalysisofC1 ̄C2transarticularscrewplacementassistedbyanovelrapidproto ̄typingdrilltemplate:acadavericstudy[J].JSpinalDisordTechꎬ2014ꎬ27(5):E181-E186.[70]JiangLꎬDongLꎬTanMꎬetal.Amodifiedpersonalizedimage ̄baseddrillguidetemplateforatlantoaxialpediclescrewplacement:aclinicalstudy[J].MedSciMonitꎬ2017ꎬ23:1325-1333.[71]GaoFꎬWangQꎬLiuCꎬetal.Individualized3Dprintedmodel ̄assistedposteriorscrewfixationforthetreatmentofcranio ̄vertebraljunctionabnormality:aretrospectivestudy[J].JNeurosurgSpineꎬ2017ꎬ27(1):29-34.(收稿日期:2019-04-07㊀修回日期:2019-06-10)。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与脱位
【 关键词 】 寰枢பைடு நூலகம்不稳; 寰枢椎 ; 弓 椎 根螺钉
d i1 .99 j in 1 0 o:0 3 6 /. s .06—15 .0 10 .3 s 9 9 2 1 .9 59 文 章 编 号 :0 6—15 ( 0 1 10 9 9 2 1 )一o 4 8 9— 6 9—0 2
7 。5提高 到 1 。术后功 能优 1 ( 3分 8例 改善率 > 5 ) 良2例( 7% , 改善率 5 % 0 7 %) 可 1例( 4 , 改善率 2 % 一5 %) 差 0例 ( 5 0 , 改善率 <2 %) 无 加重患 5 , 者。x光片 、T复查内固定位置 良好 , C 无松 动、 断钉、 断夹。 3 典 型病 例 . 病例 : 】【女,4岁 , 李 。, 4 因类风湿 2 0年 , 四肢麻木乏力渐重 8月 , 伴胸 闷、 呼吸困难半 月入 院。查体 : ( 12 后部压痛 , 颈椎 颈 、 ) 左侧弯 , 凸强迫位 , 前 四 肢肌张力 高 , 双上肢肌力 Ⅲ 一Ⅳ级 , 双下肢肌力 2一Ⅲ级 , 双侧头 皮感觉过 敏, 四肢 、 干感觉减退 3 4 %, 躯 O一 0 双侧 Ho a in f nSg (+) B bnk Sg (+) , aisi i n 。 x线片、 T及 MR 检查显示: C I 枢椎椎体 及齿状 突上部结 构紊乱 , 边缘不清 , 寰椎向前下方移位 , 达寰椎下缘 , 相应颈髓受压。入院诊断 : 寰枢椎脱位 ( 发 育不 良性 ) 。人院完善检查 , 先行颅骨 牵引 , 牵引重量 3 s 1 K ,0天 后。 在全麻 下行寰椎后 弓切 除, 部分复 位, 寰枢 椎椎 弓根螺 钉 固定 自体髂 骨植 骨融合 术 。术后第 2 天四肢麻木 、 乏力感明显减轻 , 闷消失 。四肢肌力 恢复至 Ⅳ 胸 和 高度 , 为 术 中参 考 。 作 V级 , 3 第 d复 查 x 片 , 12复 位 良好 ,xs固 定 位 置 理 想 。 带 围 领 下 线 颈 、 Ai 1 3 手术方法 : 麻后俯 卧位 , . 全 颅骨牵 引维持重量 3—5 g K 。后正 中切 地活动。术后 3月复查 , 片显示 , 1 2植骨融合 良好 , 再发生脱位。 x线 颈 、 未 口, 枕骨至 c 3骨膜下剥 离椎 旁肌 , 显露枕骨下缘 , 椎后弓及枢椎椎板 。切 病人 活动 自如 , 肢 体 肌力 、 觉 等 异 常 改 变 , 图片 见 后 ) 寰 无 感 ( 。 除枕 一 一 寰 枢椎间软组织 , 暴露 硬膜外 间隙 , 磨钻 打磨寰椎 后 弓、 枢椎椎 板 4 讨 论 . 棘 突皮 质 备 植 骨 。c型 臂 x光 机 下 观 察 复 位 情 况 , 旧 性 寰 枢 椎 脱 位 不 强 陈 衰 枢 椎 不 稳 与 脱 位在 采 用 传 统 后 路 Bok ,p f , ai 钢 丝 和 柱 状 植 rosA o x G le i l 求解剖复位。复位满意后 , 预弯钢板到合适曲度 , 首先在寰椎两 侧侧块 打钉 骨来 治疗 的过程 中钢丝或椎板夹穿过 椎管时 , 别是在衰 枢椎半脱 位未复 特 孔 ,l螺钉进钉点位于 C c l后弓和 C 2侧块 后下方 中点 的交 汇处 , 螺钉轨 迹 位 的情况下有损伤脊髓的危险 , 并要 求有完 整寰椎后 弓结构存 在。虽然结 与 c 后 弓在矢状 面方向的平面相平行 , l 螺钉尖端指向 C 的前结节 , 孔攻 合经关节螺钉 固定能提高 固定的稳定 性 , 1 螺 但螺钉植 入前 先要在枢椎 上行寰 丝后在 c 侧块植入 3 5 m直径 、 l .m 长度适合的螺钉 。然后 , 枢椎椎弓根打孔 . 椎复位 , 并且要求植入螺钉位置恰 当和避免损 伤颈 动脉。与 以往 的 内固定 调整钢板位置、 植钉、 透视 复位 、 紧固螺钉 固定 。C 2椎 弓根螺钉 的进钉点 在 相 比, 我们使用寰枢椎 椎 弓根螺钉 固定技 术经 临床研究 表 明, 具有操 作方 c 侧块的头、 2 内侧的四分之一象 限内, 螺钉 轨迹 向头侧 、 内侧 各约 2 2 。 便 , O一 5 , 安全性好 , 稳定可靠 , 骨融合率 高等优 点。较好 的达到颈椎 内固定 的 植 通常使用 4 0 m直径和 1 r .m 6 m长 的螺钉。如需要 , a 可通过重新定 位病人 的 目的 , 即恢复 阶段的稳定性 , 矫正寰枢椎脱位 畸形, 进骨性愈合 , 促 摆脱笨重 头部或直接操作螺钉来对 c 、 2进行复 位 , lc 然后将 之固定到预弯 好 的钛板 的外固定 等。c 1侧块、 2椎 弓根螺钉固定 , C 不需椎板 , 不要求寰椎后 弓的完 上来维持对线。融合时 , 去除寰枢椎后 方的皮质 , 取髂骨松质 骨置于除 去皮 整性, 状面矫形能力强大 , 矢 从后 方稳定 寰枢椎 , 能够提 供足够 的生物力学 质 的寰 枢 椎 表 面 , 注 意 去 除 关节 面 皮质 行 关 节 间 融 合 。 并 稳定性 , 钢板节段螺孔间距 ( l1 1 、3及 1 r 的可选择范 围大 , 5 m) a 每个 节段有 14 术后处理 : . 去除颅骨牵引 , 常规应用抗菌素 3—7 对术 中脊髓有 扰 两种螺钉可供选�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在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中的临床价值及疗效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在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中的临床价值及疗效摘要:目的将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运用于寰枢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治疗中,并对其价值及治疗效果进行深入研究。
方法任意选择于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50名寰枢椎骨折脱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上述患者实施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并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和对比。
结果通过研究发现术后患者颈椎关节活动度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手术前评分,并且存在不同状况脊髓压迫的患者在术后均得到不同层次改善,且为发现断钉及再次移位现象。
结论针对寰枢椎骨折脱位患者予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可以促使患者颈椎活动功能不断恢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其神经功能,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为此有着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椎弓根螺钉;固定;寰枢椎;骨折脱位引言寰枢椎骨折脱位就是外力造成寰椎、枢椎及其椎间关节和韧带发生损伤,椎体向前或向后移动,出现脱位,进而对上颈髓产生较重的压迫力,如若头颈位置出现轻微伤或者颈椎屈伸过大则会出现硬瘫,一旦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会由于呼吸肌瘫痪而导致死亡,对患者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巍峨。
1.研究对象及方法1.1研究对象任意选择于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50名寰枢椎骨折脱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经相应检查后上述患者均于寰枢椎骨折脱位诊断标准相一致,并且存在颈部僵及疼痛等临床症状,其中男性患者28名,女性患者22名,年龄在25-74岁之间。
1.2方法上述患者均实施全麻,随后采取俯卧卧位,同时使用头颅牵引架将其头部固定牢靠,并且应该注意,在手术过程中颅骨牵引应依旧保持,从中选取颈椎或先过屈后功能位,确保手术床始终保持头高脚低的状态,最后对需要进行手术的位置进行常规消毒和铺巾。
手术时由枕外隆突位置沿着正中线一路向下切出长约7公分的纵向切口,并依照相应顺序层层切开相应组织后剥离,将患者的寰椎后弓、枢椎椎板、椎弓根以及峡部完全暴露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带寰椎暴露之后,剥离后弓2公分最佳,面对对椎动脉以及两边的静脉窦产生不必要的损伤。
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定位技术的解剖与临床研究概要
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定位技术的解剖与临床研究510010 广州,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马向阳、尹庆水、吴增晖、夏虹、刘景发);第一军医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钟世镇、徐达传)【摘要】目的研究寰椎椎弓根与枢椎侧块的位置关系,建立以枢椎侧块为解剖标志的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定位技术,并通过临床应用评价其可靠性。
方法取50套干燥寰枢椎标本,测量寰椎椎弓根和枢椎侧块的内缘、中点、外缘与正中矢状线的垂直距离,通过分析测量值间的关系,建立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定位技术。
对10例存在寰枢椎不稳的患者,应用该定位技术进行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
结果寰椎椎弓根的内缘、中点、外缘分别在枢椎侧块的内缘、中点、外缘的内侧(1.37±0.51)mm、(1.60±0.61)mm、(2.15±0.60)mm处。
10例患者共放置寰椎椎弓根螺钉20枚,无脊髓和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术后X线及CT扫描显示螺钉位置均良好。
结论枢椎侧块与寰椎椎弓根间存在较恒定的解剖位置关系,枢椎侧块可作为术中确定寰椎后弓显露范围和判断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解剖学标志,可简化术中繁琐的定位操作。
【关键词】寰椎;枢椎;椎弓根螺钉;解剖学Anatomic and clinical evaluation of the location relation between C1 pedicle and C2 lateral mass MA Xiang-yang, YIN Qing-shui, WU Zeng-hui, et al.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Guangzhou General Hospital of Guangzhou Military Command, Guangzhou 51001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evant position of atlas pedicle to axis lateral mass, set up a technique of C1 pedicle screw placement with the lateral mass of axis as an anatomic landmark, and evaluat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present screw placement technique by clinical use. Methods Fifty paired dry atlas and axis specimens were used to measure the distance from the saggital midline to the medial border, the midpoint and the lateral border of C1 pedicle or C2 lateral mass; the anatomic relation between the measurements data of C1 pedicle and that of C2 lateral mass were analyzed, and the technique of C1 pedicle screw fixation was established. In 10 patients with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C1 pedicle screws were placed using the present technique. Results The medial border, the midpoint and lateral border of C1 pedicle was averaged 1.37±0.51mm, 1.60±0.61mm and 2.15±0.60mm medial to that of C2 lateral mass, respectively. Twenty C1 pedicle screws were placed exactly in all six patients, and no neural or vascular injury was observed. The postoperative radiographs and CT scans verified all of C1 screws had a good position. Conclusion There is a steady anatomic relation between C1 pedicle and C2 lateral mass, the C2 lateral mass could be as a convenient anatomic landmark to determine the location of C1 pedicle and the position of C1 pedicle screw entry point, and it could make these process easy and simple.【Key words】Atlas; Axis; Pedicle screw; Anatomy后路经寰枢椎侧块关节螺钉(Magerl螺钉)联合Gallie钢丝或联合Brooks钢丝构成的三点固定是目前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最佳后路术式,其生物力学强度明显优于此前的其他固定方式,而且植骨融合率高达95%以上[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高 危 状 态 , 需通 过 固定 、 骨 、 多 植 融合 重建 寰枢 椎 三 维稳 定性 。近 年 随 着 寰枢 椎 解 剖 及 生 物 力 学研 究 的
深 入 , 枢椎 椎 弓根 螺 钉 内 固定技 术在 临床 上得 到 广 泛 应 用 , 为 治 疗上 颈椎 疾病 的 热 门4 术之 一 。 该 寰 成 t .
2 手 术方 法
寰枢椎椎 弓根螺 钉 内固定 手术前 , 常规摄 颈椎正侧 位、 过伸位过 屈位 、 口位 X线 片 , 颈椎 C 张 作 T平 扫加 三 维重建及 MR 检 查 , 测评 患 者寰 枢椎 与 螺钉 毗 邻关 I 并 系。Mo ahr f k a 等口 研究认 为椎动脉 大小及行 走轨迹 无 t 法预测 , 建议为 了排除潜在 的椎 动脉变异 , 术前有必要 行 C T血管造影 ( 1 ; C A) 对有些 寰枢椎 不稳 患者 , 术前 2周 应行颅骨牵引 , 待寰枢椎复位 后再行椎 弓根 螺钉 内固定 ; 对难复位或不可复位者 , 可先行前路松解术 。 手术在全身麻醉下 进行 。作 颈后正 中纵切 口, 显露 椎后 弓及枢椎椎板 ; 神经剥 离子在寰 椎后 弓上方 及 内 用 侧作小范 围剥离 , 以能探明寰椎椎 弓根 为准 ; 枢椎下关 经 节突中心点 的纵垂线 、 寰椎后弓上缘下方 3r n 为进钉 r处 n 点, 确定进钉点 与矢状 面成角方 向, 与横 断面成 角 ( 向头 倾斜)。向内斜 1。将枢椎进 钉点选在 椎 弓根 内侧缘外 5, 0; 侧 7n-, n 距椎板上缘 5Tn处 , A n l 1l 直视下确定椎 弓根螺钉进 钉方 向( 一般为 向内 2 。 O, 5~3 。向上 2 。 5) 0~2 。 并进钉 ; 用磨 钻将寰椎后 弓表 面和枢椎 椎板 表面骨 质适 当打磨 , 连接 钛棒及 横连接 , 最后取 自体髂骨修建后植骨_ 。 1 ]
技 术 与 众 多 内固 定技 术 相 比 , 可提 供 坚强 的 寰 枢椎 三 维 稳 定 性 , 既 又极 大地 提 高 了植 骨 融 合 率 。 寰枢 椎
椎 弓根 螺钉 内固 定技 术 涉 及 寰枢 椎 解 剖 、 物 力 学研 究 , 固定 置 入 技 术 及 其 在 儿 童 患 者 中 的应 用 。 该 生 内
皮质螺钉 内固定 , 导致舌下神经损伤的病例 。 寰枢段 的稳定性包括前 后稳定 性 、 向稳 定性及 轴 侧 向稳定性 。S 等口 、 i 8 i e r ]L 等[ 研究表 明 , 就前后稳定 性来 说, 单纯双侧 G~ 椎 弓根螺钉 固定 的强度 与双侧 B ok : ro s 钢丝固定接近 , Bo k 钢丝 固定强度已足够 , 明双侧 而 ro s 说 G~椎 弓根螺钉 固定可满 足前后稳定性 的要求 。C~ 椎 : 1:
文 就 寰 枢椎 椎 弓根 螺 钉 内 固定技 术 研 究 现 状 作 一 简要 综 述 。 关 键词 寰枢 关 节 ; 弓根 螺 钉 ; 折 内 固定 椎 骨
D0I1 . 9 9 jis. 6 37 8 . 0 2 0 . 1 :0 3 6 /.sn 1 7 —0 3 2 1 . 3 0 1
寰椎连接颅与颈椎 , 是生命 中枢 的对应部位 , 解剖位 置险要 。一旦寰枢椎脱位 或寰 枕部 不稳 , 直接压 迫延 可 髓, 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 , 寰椎部位切实有效 的 固定至关 重要 。目前对寰枢椎骨折脱位等损伤 的手术 治疗术式 主 要包括 G l 钢丝 固定 、 ro s ai l e Bo k 钢丝 固定 、 la Haf ix椎板夹 固定融合 、 gr寰椎侧块螺钉 固定等 , Mael 但这些术式在生 物力学稳定 性 、 伸屈移位 等方 面各有优缺 点 。R si 抗 en k c 等_ 于 20 】 02年报道应用 C 椎 弓根螺钉 内固定技术 治疗 1 寰枢椎损伤 。该技术采 纳 了上述术 式 的优 点 , 并很 好地 解决 了其弊端 , 从而 广泛运 用于 临床 。本文 就寰枢 椎椎 弓根螺钉 内固定技术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1 寰枢椎解 剖学应用及 生物力学分析 根据文献报道 中诸位学 者 的研 究 , 寰枢椎椎 弓根 螺 钉置人过程 中最关键 的部位系椎动脉沟 。椎动脉沟底 骨 质最薄 , 上方有椎动脉横行穿过 , 下方有 C 神经节及神 经 2 后根 ( 枕大神经) 通过 , 外侧 为椎静脉丛 , 内侧为延髓生命 中枢 。椎动脉沟常有解剖变异 , 外加患者个体 差异性 , 这 些无形 中增 加 了手 术置钉 的操作 难度 。Jau 等 经 og i m ] 解剖学研究发现 , 在寰 枢关节 后方 的寰椎后 弓下方 与枢 椎峡部上方 之间 , 丰富的呈怒 张 、 团状 的静脉丛 ( 有 球 枕 骨下静脉 、 颈静 脉、 脊柱静脉 , 乙状窦 静脉 )该 部位静 脉 , 丛血管壁薄 , 分离 时易 出现破裂 出血 。G e等 曾报道在 ol 钢板螺钉 内固定治疗寰枢椎损伤手术中因该部位静脉丛 出 血过多而改换术式。因此 , 正确处理该部位静脉丛, 是手术 顺利进行和成功的关键 因素之一 。此外 , I C 侧块 前方 与之 紧密贴近的是颈 内动脉和舌下神经, 如果放置双层骨皮 质 螺钉 , 有 损 伤 颈 内 动 脉 和 舌 下 神 经 的 风 险 。 就 C rt sn等_报道显示 , hi e e sn 5 颈内动脉 6 位于 C 侧块正前 5 I 方 , 9位于 C 侧块 中外三分之一 , 3/ 56 I 尚未发现颈 内动脉 位 于 中内三分之一 ; 内动脉与寰椎侧快 的距离 , 颈 经测量 为 43i n . l , . f ±14ir 故术 中如果使用双皮质螺钉 , T Tn 就有损 伤 颈内动脉的可能 。Hog等[报道 1 n 6 ] 例经寰椎侧块双层 骨
弓根螺钉 固定 在抗旋钉 固定技术等效[ 。Mael 9 ] gr 寰椎侧块螺钉 固定 在置入 螺钉时需外露 69 7mm, .~1 这就增加 了螺钉一 骨的 接触压力 , 对钉 口骨皮质的应力集 中 , 能造 成寰椎侧块 可 的爆裂 、 螺钉 断裂 、 松动 、 骨不融 合等 并发 症 。C~ 植 1: 椎 弓根螺钉 固定 的生物力学 , 足可 达到 Ma el gr 寰椎侧块 螺钉 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L 1 。
・
14 8 ・
国 量型堂盘查
生 月 第 3 卷 第 3 3 期 It r o , y 5 2 1, o 3 N . n J t p Ma , 02 V 1 , o3 O h 2 .3
寰枢椎椎 弓根螺钉 内固定技术研究进展
陈敬 煌
摘要
徐 杰
寰枢 椎 解 剖 形 态复 杂 , 紧邻 延 髓 及 脊 髓 交界 处 , 折 脱 位 等 损 伤 后 使 相 邻 颈 髓 、 动 脉 等 处 骨 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