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机十九条新解

合集下载

病机十九条新解

病机十九条新解

病机十九条新解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作为把握病势的依据,列为十九条;十九病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很重要,务必掌握,更要进一步从新认识;这是从中医的源头与现代认识融合的一次新理解;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fen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maozhi,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li;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li,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以原文顺序,并归纳为:五脏病机五条;上下病机二条;风、寒、湿病机三条;火病机五条;热病机四条;为了便于记忆;其口诀是:五脏上下风寒湿,火五热四要记清;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所谓风,是古人对于临床上一些有抽动、痉挛、动摇、摆动、眩晕等一类现象疾病给予的称呼;比如癫痫、舞蹈病、面神经麻痹、破伤风、美尼尔综合症等等;也是古代医家取类比像的认识;治病要以事实为依据,生命的真实反应为准则;据以上有风症的疾病,哪一种疾病治疗肝也不能完全回复;这一类的疾病一定和神经本能系统、运动本能系统、循环本能系统、病毒感染、代谢中毒、一氧化碳中毒、水液代谢障碍等有密切关系;具体疾病要具体分析、具体认识、具体对待;二.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本节致病之因为“寒”,出现的症状是“收引”,古人认为病在五脏之“肾”;肾主北,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同时还认为肾阳温暖经脉、温暖全身;什么是寒寒是自然界的寒气直接进入四肢人体吗那么这个寒怎么会偏偏中你呢为什么不中别人所以这个寒只是一个外在的条件,内因才是根本;血盛耐寒的人,无论什么样的寒冷环境都不会中寒;这样说,这个寒字就落实在富含热量、富含营养的血液中了;谁主血脉是心阳;寒是心阳的不足,心阳的不足又受患者整体功能低下的制约;人体正常的温度是生命过程中细胞与组织器官的运动产生的;所以提高患者的整体运动功能,患者的心阳强壮起来就不会再出现中寒及收引的疾病了;中寒收引的疾病有:寒冷状态下的全身血管收缩、肌肉收缩、寒战、腓肠肌痉挛、腹痛、关节痛等;三.诸气膹fèn郁,皆属于肺贲,喘急也;郁,痞闷也;”肺主气,司呼吸,主肃降,因多种不同的原因造成肃降无权,肺气上逆,气结胸中,则出现胸部憋闷、呼吸急促的病症,故曰其病在肺;本节症状类似以胸闷气急为主症的喘证,若兼有咳嗽痰多则为肺胀,伴以胸痛则与胸痹相近,兼有汗出肢冷脉微即为虚喘重证;临床所见如肺气大虚,气无所主,或如痰浊壅肺,气降受阻,均可出现呼吸失常,胸闷喘息的临床症状,皆属病在于肺之例;喘咳在外源性疾病中是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感染;在内源性疾病中是老慢支、哮喘、肺心病、心衰、冠心病、气胸、心肌炎、心包积液等;病位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可理解,但引起喘咳痞闷的疾病还要具体斟酌,不同对待;四.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本节症状是湿引起的“肿满”,“肿”在全身皮肤四肢,“满”为腹内胀满,肿者现于外而医者可见,满者病于内唯患者自知;古代医家把脾脏认为是运化水湿的主要脏器;“湿”即人体细胞组织间代谢的液体,是人体不在利用的物质,如果不祛除,就会成为致病因素;中医见病治因,兼顾治标;我们要看湿气是怎样形成的;湿气的原因是患者的排异系统能力低下,自身没有能力把形成的湿邪排异出体外;湿重的表现:患者晨起眼睑虚胖沉重,面胖发胀,舌苔胖大,边有齿痕,水滑舌苔,咳吐清稀,四肢寒,腹寒口吐清水,下肢水肿,小便清长,白带,拉稀等人体代谢湿气的通路与器官是:鼻腔的呼吸、皮肤上的汗腺、小便、大便、肾脏、肺脏、等通路;满是胃的动力较差,是胃的分泌,消化,分解功能不足;此组症状受循环胃肠血流量的制约;脾也可以理解为,古人整个对消化系统的认识;诸湿肿满皆属于泌尿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代谢系统;五.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炎症的具体表现是红、肿、热、痛、发烧与功能障碍;这属于外源性疾病,属于阳性病;诸痛痒疮就是排异反应的表现;为什么红、肿、热、痛与心脏有关呢心脏循环系统,是生命的总司令,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是供给全身各脏腑组织营养的活水源头,是保护生命的最重要系统,更是外源性疾病排异反应的最大保障;如果全身免疫本能系统,没有心脏供血的积极营养,这个排异反应是不会有的,那就属于内源性疾病了;所以诸痛痒疮皆属于循环系统做后盾的排异反应;治疗方法是清热,化瘀,利湿,解毒排异;六.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这里所讲的痿喘呕指的是病位在上焦;是上焦吗我们诸症看看:痿症;痿疾身体某部分萎缩或失去机能的病;也特指阳痿;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喘者在上在肺,一切喘咳皆与肺有关;呕与上也有关比如,脑压增高、神经系统性疾病、脑血管病均可见呕;呕也见于各种胃病;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本节涉及的症状有“厥”、“固”、“泄”,病变所在为“下”;即“下焦”;下焦为肾所主;肾阳不足肾上腺功能低下就会出现双下肢、双足寒冷不温;固是前后不通,泄为二阴不固;肾主二阴,前后二阴之不约或不利,与肾的关系密切,亦系“皆属于下”之例;八.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热指高热,阳性病,外源性疾病;瞀,音茂mao,目眩、神识昏糊;瘛,音翅chi,四肢抽搐;多由于火热上扰心神,或高热,引起的抽搐惊厥;各种外源性疾病引起的高烧,或是毒血症,造成的神经系统的疾病的症状;皆属于火,火就是阳性疾病的排异反应;治疗方法,比如通过结肠排异的白虎汤、透表排异的银翘透表汤、凉血排异的犀角地黄汤等;九.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禁”、“鼓”、“栗”、“如丧神守”,病因是“火”;禁与噤通口噤,失语,不出声也;鼓者鼓颔,战齿也;栗为身体抖动,即寒战;如丧神守,即神不守舍;当外感热病发病多日,高热不退,邪热炽盛,一则里热难以外达,阳郁不伸,出现真热假寒,寒战、战齿之假象,若兼见四肢厥冷,即为热深厥深,二则热伤心神,表现为失语及神不守舍;皆属于火;火指的是阳性病,外源性疾病,有排异反应的疾病;十.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痉”、“项强”病因为湿;痉为肢体强直,项强是颈项强直不能转侧;以症推因,古人对此节的病因认为是以湿为患,是不妥的;湿的表现是舌苔胖大,边有齿痕,水滑舌苔,咳吐清稀,身体沉重,或下肢水肿等;“痉”、“项强”的病因与湿不符;痉与项强的病相当于今天的破伤风,高热惊厥,癫痫,狂犬病等;十一、诸逆冲上,皆属于火“逆”、“冲上”,病因是“火”;逆为上逆,应降而反升为之逆,冲上即逆上,突然而较剧的逆上也;临床中突然出现而相对较重的逆上症状如外风引动内风,风气上逆,升而不降的中风;外感风热,挟痰迫肺,肺气上逆的咳喘,暑热犯胃,胃气逆上之呕吐等;暴病多实,李士材曰:“阳邪急速,其病必暴;”以上病证发病骤急,证情相对较重,属热属实,热之极谓之火,故曰“皆属于火”;十二、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腹胀腹大”,病因为“热”;腹胀又兼腹大者,为臌,即现代医学的腹水;河间解释“阳热气盛,则肿胀也;”李中梓曰:“大抵阳证必热,热者多实;”它含有阳证、实证与热证的意思,但毕竟热证与实证、阳证不同,因此把它作阳证与热证解释也许更为恰当;不论气臌、水臌、血臌、虫蛊,多属于有余之阳证与实证,有表现为热证的,也有表现为寒证的;十三、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躁”、“狂越”,病因为“火”;躁与狂越均由心神失治;躁者自觉烦躁不安;狂越者,昏狂无制,或登高而歌,或弃衣而走;躁与狂越皆系热扰心神,神明失治所致;临床中常见外感热病出现躁狂越症状者,躁证多见于气分无形热盛与阳明实热证中,为热扰心神之轻者,表现为神情烦躁,躁动不安,有时谵语而问之能答,应用辛凉重剂以清热,或投通腑泻实以泄热,热清则神安,自然告愈;十四、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暴”、“强直”,病因为“风”;暴,形容发病之突然与病势之危重;强直,即颈项强直,四肢僵硬,角弓反张;对于四肢强直,角弓反张症状,在外感之痉,起病急骤,内伤之痉,发展稍缓,但证情同样严重,而且具备风的特征;本节证候起病骤急,当属外感所致,由外邪袭伤而骤发强直症状者如小儿脐风破伤风,亦包括热病邪犯营血,病入厥少之热极生风而致的痉搐者;“风性动”、“风者善行而数变”,正由于本证发病骤急、病情进展迅速、症状变化多端,具有动的特征,因此曰“皆属于风;十五、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以手鼓之有声,声如鼓音,病因为热;人体各部以手鼓之有声者,唯有胸腹;中医在诊断臌胀证时也采用以手扣腹的诊法,听其声音,响亮如鼓声者为无形气滞,属气臌,音低而沉闷者乃有形邪积,为水臌、血臌、蛊臌之类;本节症状为扣之有声,声如鼓音,系中空无物之特征,常见于气臌;气臌由肝失疏泄,气滞失运,胃肠蠕动功能不足,结于腹中,引起腹胀,甚者腹大,病邪为郁结之气,其证为实,但未必都属热,要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十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胕肿”、“疼酸”、“惊骇”,病因为“火”;医经精义胕肿为跗肿,跗者足跗,即足背浮肿;临床中出现足部浮肿,伴有酸痛,同时因此而出现惊骇不安之状者,如丹毒急性淋巴管炎,热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等,这些证候除了足部局部肿痛以外,往往兼有患处皮肤焮红,抚之灼热,由于疼痛烈剧,怕按怕碰,往往会出现惊骇不安之状;上述证候,属于阳证、实证,且为热之甚者,热之极便是火,故曰“皆属于火;十七、诸转反戾li,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转”、“反戾”与“水液浑浊”,病因为“热”;转为扭转,反为角弓反张,戾为曲,即曲身,水液指小便;凡出现肢体扭曲,角弓反张而尿黄混浊者,由热邪所引发;本节是指在热性病过程中出现的一组症状;应该是在多种热性病中出现,有一症便是;十八、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水液澄澈清冷”,病因为“寒”;水液,泛指人体所有的排泄物,澄澈清冷即透明稀薄;寒热对比容易理解,例如:痰热咳嗽者痰稠厚,风寒咳嗽者痰稀白;痈毒的脓液稠黄,阴疽的脓液清稀;经血色淡而稀多虚寒,稠厚色深为实热;腹泻之大便清稀多水为虚寒,稠厚恶臭属实热;外感鼻塞涕出稠厚者属风热,涕出清稀者多风寒;小便量多清澈为寒,量少混黄属热;带下清稀如水为虚寒,浓稠色黄为实热;呕吐物完谷不化为寒,腐浊酸臭属热;口吐清水为寒,下肢水肿为寒等;十九、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呕”、“吐酸”、“暴注下迫”,病因为“热”;呕是呕吐;吐酸即呕酸,或曰泛酸;暴者形容起病急重;“一泻如注,”形容泻势之甚;暴注即严重的急性腹泻即热利;下迫,肛门的窘迫症状,如里急后重;急性腹泻,一泻如注,伴有里急后重,以及呕吐,泛酸者,属于实热证,如急性胃炎、急性肠炎之类;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今热邪与宿食互结,壅积在胃,胃气不降而反上逆,遂致呕吐,吐酸;热壅肠道,小肠不能受承,大肠无以化物,传导失其常度而腹泻,暴注下迫;凡此皆为实热之证,故曰皆属于热;小贝儿歌歌手:兔小贝分享友谊地久天长怎能忘记旧日朋友心中能不怀想旧日朋友岂能相忘友谊地久天长友谊万岁友谊万颂举杯痛饮同声歌颂友谊地久天长我们往日情意相投让我们紧握手让我们来举杯畅饮友谊地久天长友谊万岁友谊万岁举杯痛饮同声歌颂友谊地久天长怎能忘记旧日朋友心中能不怀想旧日朋友岂能相忘友谊地久天长友谊万岁友谊万颂举杯痛饮同声歌颂友谊地久天长我们往日情意相投让我们紧握手让我们来举杯畅饮友谊地久天长友谊万岁友谊万岁举杯痛饮同声歌颂友谊地久天长。

病机十九条详解

病机十九条详解

“病机十九条”详解★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条所讲到的是因“风”所至的“掉眩”病,所谓的掉眩,就是指眩晕病。

并且把病位所在落实到肝脏。

肝属木,五气属风。

风性动摇无定,所以中医上把一些动摇无定的病,都称为风病。

但临床上来看,动摇不定的眩晕病,不全是在于肝,但说到肝,主要指的是以肝风内动等病情而论。

如:肝热生风,肝阳化风,郁怒生风等等。

从病机上来说,主要是肝失所养,以至于肝中相火上冲为病,比如现在一些高血压病人。

乙癸同源,乙指木,是肝;癸指水,是肾。

指的是肝肾同源。

肝藏血,但肝中之血得有肾精所化生,肾精不足,肝血必不足。

有的人说枸杞子补眼睛,枸杞子是一味滋肾养精的药,肾精足了,肝血才能足,肝有血所养才能制约相火,相火潜于下,不上冲,才不会有肝风内动等病情发生。

掉眩病在其它方面的,《内经》就有“有上气不足,头为之苦晕,目为之眩”,这咱眩晕病的病因就是在于中气不足了。

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虚则中气不能上升,清阳不升,头不能得养,所以眩晕。

所以对于这种中气不足的眩晕病治疗,就不能以清肝潜阳来治了,得用相反的方向的治疗,可用补中益气汤来治临床上还有一种眩晕病的病机是因为湿,在《金匮要略》有“泽泻汤”利湿治晕的方法。

本人治疗过好些“美尼尔综合症”的病人,从病机上来看,主要也是因为痰湿为患,以六君子汤重用茯苓200克,再加牛膝等药为治,一般服药后一小时就可以缓解。

对于上述眩晕病的病机上来说,不仅仅是肝的问题。

所以治疗时得辨别出那种病机至关重要。

肝阳化风、肝风内动等肝脏所引起的眩晕病,临床上必还存在有心烦易怒等症状;而对于中气不足所至的眩晕,病人同时还会有气短、神疲无力、眩晕的感觉,是头里空空的等等鉴别;而对于因痰湿所至的,这种眩晕,头必重,是头上重重的晕。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寒是病之因,“收引”,是指人的筋脉关节活动不利索的感觉。

冬天寒冷了,我们会觉得人会笨起来,活动也不方便,这都是因为寒的原因。

本条指出病位在于肾。

病机十九条解读

病机十九条解读

病机十九条解读病机是中医学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等方面的规律。

病机被认为是中医治疗的重要依据之一。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本内科经典,其中“病机十九条”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这十九条进行详细解读,供读者参考。

1. 伤寒之始,得之易愈。

“伤寒”指的是一类急性传染病,如感冒、流感、登革热等。

这条规律意味着,若在疾病初期及时治疗,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容易治愈。

2. 有汗不解则为风,解而後愈。

风热感冒等病因多由外邪入侵,致使人体阳气失于固摄,发汗可以通过开窍发散,温通经络,利于驱邪,但治疗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因汗出过多,正气受损的情况,造成病情加重。

病人出现汗后仍未见好转,则需要加强药物的治疗。

3. 而呕不止,去其热者亦可愈。

这条规律指的是,对于有呕吐不止的病人,应该去除体内的热邪,以调和胃气。

常用的方法包括清热解毒,或通过调整饮食、休息等,使病人得以恢复。

4. 脉浮者,病在外;脉沉者,病在内。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这条规律指出,如果病人的脉象较浮,那么疾病可能在人体的表层;反之,如果脉象较沉,则表明疾病可能存在于人体的内部。

5. 大热病者三日可治;若过三日,即为难治。

大热病是指高热不退、口渴、汗出等表现突出的急性热病。

这条规律意味着,对于大热病患者,必须在疾病早期予以有效治疗,否则后果可能很严重,甚至不易治愈。

6. 不可多食,令胃气并逆。

对于病人而言,饮食是恢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条规律指出,病人在进食时,应该避免过度饮食、暴饮暴食等行为,以免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

7. 空洞不可捏,弦者为石。

这条规律指的是病人的脉象。

若脉象空虚,不能随意按压;如果脉象弦硬,就像石头一样,说明疾病的发展已经非常严重。

8. 无根之草,不可久留。

这条规律强调了及时治疗的重要性。

一个有根的草才有可能生长得健康,同样,一个病人也需要及早地接受有效的治疗,而不是拖延时间或自行调节。

9. 邪在分肉之间,当痛当痒。

病机19条白话讲解

病机19条白话讲解

病机19条白话讲解摘要:1.病机的概念2.病机的分类3.十九条病机的具体内容3.1 诸风掉眩3.2 诸痛痒疮疡3.3 诸疟3.4 诸寒热3.5 诸气膹郁3.6 诸呕吐3.7 诸症瘕3.8 诸痞3.9 诸满3.10 诸痿3.11 诸痹3.12 诸痉3.13 诸厥3.14 诸逆3.15 诸癃3.16 诸淋3.17 诸砂3.18 诸劳3.19 诸损4.病机的应用和意义正文:病机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种器官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当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从而引发疾病。

病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疾病的成因和发展规律,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病机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十九条病机。

这十九条病机涵盖了中医临床常见的各种疾病,为我们分析病情、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这十九条病机。

1.诸风掉眩:风邪侵犯人体,使气血运行失常,导致头晕、眩晕等症状。

2.诸痛痒疮疡:疮疡、皮肤病等疼痛、瘙痒症状,多由火热邪气所致。

3.诸疟:疟疾的发病与疟邪侵入人体有关。

4.诸寒热:外邪入侵,导致人体出现寒热症状。

5.诸气膹郁:气的郁结,可导致呼吸急促、胸闷等症状。

6.诸呕吐:胃失和降,导致食物反流而出的症状。

7.诸症瘕:瘕是指腹中结块,症瘕是指妇女的月经病。

8.诸痞:痞块是指腹内结块,痞是指胸腹部胀满不适的症状。

9.诸满:满是指腹内充实,常见于水湿停滞、痰饮等症状。

10.诸痿:痿是指肌肉失去弹性,痿弱无力。

11.诸痹:痹是指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的症状。

12.诸痉:痉是指肌肉痉挛、抽搐等症状。

13.诸厥:厥是指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昏厥等症状。

14.诸逆:逆是指气机上逆,如呃逆、呕吐等症状。

15.诸癃:癃是指小便不利,常见于水肿、淋证等症状。

16.诸淋: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疼痛等症状。

17.诸砂:砂是指结石,如胆结石、肾结石等。

病机19条白话讲解

病机19条白话讲解

病机19条白话讲解病机十九条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理论,主要阐述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下面是对病机十九条的白话讲解:1.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所有表现为风症、头晕目眩的症状,大多与肝脏有关。

因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如果肝疏泄功能异常,就会导致气机紊乱,进而引发风症、头晕目眩等症状。

2.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寒性收引,表现为拘挛、引急等症状,大多与肾脏有关。

因为肾主藏精,主骨生髓,如果肾精不足或肾阳虚衰,就会导致筋骨失养,出现拘挛、引急等症状。

3.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各种气机郁滞的症状,大多与肺脏有关。

因为肺主气,司呼吸,如果肺气郁滞,就会导致气机不畅,出现胸闷、气喘等症状。

4.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各种表现为水肿、腹胀满的症状,大多与脾胃有关。

因为脾主运化水湿,如果脾运化水湿功能异常,就会导致水湿内停,出现水肿、腹胀满等症状。

5.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各种表现为疼痛、瘙痒、疮疡等症状,大多与心脏有关。

因为心主血脉,如果心脉不畅或心火旺盛,就会导致气血瘀滞或热毒内生,出现疼痛、瘙痒、疮疡等症状。

6. 诸痿喘呕,皆属于肺:各种表现为痿症、喘息、呕吐等症状,大多与肺脏有关。

因为肺主宣发肃降,如果肺气不足或肺气上逆,就会导致痿症、喘息、呕吐等症状。

7.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各种表现为厥证、便秘、泄泻等症状,大多与下焦有关。

因为下焦主排泄糟粕,如果下焦功能异常,就会导致便秘、泄泻等症状的出现。

8.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各种表现为高热、神昏、抽搐等症状,大多与火邪有关。

火性炎上,易扰乱心神,出现高热、神昏等症状。

热邪煎熬阴液,易导致筋脉失养而出现抽搐等症状。

9.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各种表现为禁锢、寒战、高热等症状,大多与火邪有关。

火邪易耗伤阴液,导致阴虚火旺或阳盛火炽等证候,出现禁锢、寒战、高热等症状。

10.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各种表现为气逆、呕逆、头痛等症状,大多与火邪有关。

病机19条白话讲解 -回复

病机19条白话讲解 -回复

病机19条白话讲解-回复病机19条是中医理论中的基础知识之一,指的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这些病机可以帮助医生分析疾病的病因、发展过程和病理变化,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以病机19条为主题,逐条进行白话讲解,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和原理。

1. 阴阳失调:中医认为,人体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阴阳是这个平衡的两个方面,如果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 气滞血瘀:气是人体的运动力量,如果气滞不畅,就会导致血液循环受阻,出现血瘀的情况。

3. 湿热蕴结:湿热是指体内的湿气和热气积聚,如果湿热蕴结,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病症。

4. 痰湿内蕴:痰湿是指体内湿气和痰液的积累,如果痰湿内蕴,就会导致气血不足,引发多种疾病。

5. 肝郁气滞:肝是人体的调节器官,如果肝郁气滞,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全身的生理功能。

6. 脾虚湿困:脾是人体的消化吸收器官,如果脾虚湿困,就会导致消化功能下降,湿气停留在体内。

7. 肾阳虚亏:肾是人体的生命之源,如果肾阳虚亏,就会导致体内阳气不足,出现各种虚寒症状。

8. 肺失宣降: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如果肺失宣降,就会导致气机运行不畅,引发呼吸系统的疾病。

9. 心火亢盛:心是人体的主宰器官,如果心火亢盛,就会导致心气失调,出现心悸、失眠等症状。

10. 胆虚胆热:胆是人体的消化液分泌器官,如果胆虚胆热,就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胃痛、口苦等症状。

11. 蛛网积滞:蛛网积滞是指经络阻塞,影响气血运行,导致疾病的发生。

12. 寒凝瘀滞:寒凝是指体内寒气过重,瘀滞是血液运行不畅,如果寒凝瘀滞,会引起气血不足,出现多种疾病。

13. 湿热下注:湿热下注是指湿气和热气下降至下焦,引发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疾病。

14. 气血两虚: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气血两虚,就会导致全身机能下降,出现疲乏、无力等症状。

15. 血瘀络阻:血瘀络阻是指血液在经络中循环不畅,导致气血运行障碍,引发病症。

"病机十九条"诠释及针方

"病机十九条"诠释及针方

"病机十九条"诠释及针方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五脏上下风寒湿,火五热四要记清”五脏病机: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3、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5、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上下病机:1、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2、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风寒湿病机:1、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2、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3、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火病机五:1、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

2、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3、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4、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5、诸燥狂越,皆属于火。

热病机四:1、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2、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3、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4、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这十九条病机归纳起来:五脏病机五条;上、下病机各一条;属于火者五条;热者四条;风、寒、湿的病机各一条。

以下按此顺序进行针灸处方并简要析之。

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转动,指猝倒痉痫抽搐震颤之类;眩,目眩,视物发黑缭乱,此指眩晕。

肝为风木之脏,凡风病皆属于肝。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舒畅。

肝开窍于目,足厥阴肝经上连目系、通脑与督脉会于颠,故眩晕从肝论治。

若情志不遂,郁而化火,火盛生风,灼津伤血,则见肢体震颤抽搐,猝然昏仆。

治则:息风清热,平降肝阳。

针灸处方:百会、风池、外关、足临泣、合谷、太冲。

释义:风为阳邪,头为诸阳之会,肝风内动之证最易上犯清阳而头晕目眩;且肝经上连目系与督脉会于颠顶,故针刺百会,息风宁神以清上、平降肝阳而治眩晕;风池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之会,针刺既疏散外风而清热,又降少阳胆火而息内风;外关、足临泣属八脉交会穴,交叉取之针用泻法,同经同气一以贯之,疏泄少阳而清头目;取手阳明经原穴合谷泻头面之热,针对肝阳上亢取太冲足厥阴肝经原穴直折其火,且两穴配合谓之开四关,开闭通窍,对头晕目眩、阳亢面赤者效果显著。

中医病机十九条解释

中医病机十九条解释

黄帝内经之病机十九条本唐容川《医经精义?诸病所属》诸病归属:属者,所统属也。

知其所属,则纲领既得,而其条目,可例求矣。

五行(五脏自病正病):○0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肝为风脏,凡病皆属于肝。

诸风,谓中风伤风惊风疠风之类,所该之证多矣。

掉,谓转动,凡猝倒痉痫抽掣摇战之类皆是。

肝主筋,此皆筋之为病也。

眩,是昏晕,凡昏花妄见头目旋转皆是。

肝开窍于目,故有此病也。

西医谓目眩惑昏花痉痫抽掣,皆脑髓筋为病,谓目系通脑,故昏眩。

脑气用力太过,则肉缩伸抽掣。

究问脑气何故病此,则西医茫然。

岂知肝脉通于脉,开窍于目,而主筋。

凡西医所谓脑气皆肝脉所司,而脉筋所以致病,则又肝风为政也。

故凡掉眩,皆属于风,而诸风为病,总属于肝。

○02诸痛疮痒,皆属于心。

此言诸疮或血分凝结,阻碍其气,气与血争则痛。

或血虚生热,兼动风气,风火相扇则痒。

皆属心经血分为病,治宜和血。

又凡病不干血分,皆不发痛,故痞臌肿等,均不见痛。

凡是腹痛肢体痛,盖无不关于血分,故皆属心。

○03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肿在皮肤四肢,满在腹内胀塞,皆湿气壅滞,水不下行,停走于膈膜中也。

然则湿证尚不止此,故曰诸湿。

或头目晕沉,或疟暑泄痢,或周身痹痛,或痰饮痃癖,皆脾土不制水所致。

盖脾生油膜之上,膜是三焦,主水道。

油是脾之物,油不沾水,此脾之所以利水也。

若脾之油失其令,则湿气乃得藏匿,故治湿责之于脾。

○04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五脏六腑之你,无不总统于肺,以肺为气之总管也。

故凡治气,皆当治肺。

肺主皮毛,膹是气之乖于皮毛者,膹膗也。

《说文》谓形恶如紫瘢斑瘤黑痣疱鼻之类。

西医言毛孔下有油核,其管直通皮肤,若面生黑刺,即管塞之故。

此《内经》膹膗之说也。

郁是气遏于内,不得舒发也。

见病如气逆痰滞血结便闭之类,是气之乖于腹内者。

郁与畅反,肺气不畅故郁,宜降散之。

○05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肾司寒气,故凡寒证,皆属之肾。

肾又主骨,肾阳四达,则骨体舒展,举动轻便。

若肢骨拘急而曲,或亸缓而引长,皆骨不为用也。

病机十九条原文解析

病机十九条原文解析

病机十九条原文解析《病机十九条》是中医临床经验总结的重要文献之一,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原文如下:1. 天人合一,形神兼备,精气神三者合一,才能达到健康状态。

2. 五志不调,内伤五脏,五脏病变后,可影响情志。

3. 气滞则痛,痛则气滞,疼痛是气机不畅的表现。

4. 寒凝则痛,痛则寒凝,寒邪易于凝聚,导致经络气血不畅。

5. 阳盛则热,热则阳盛,阳气过盛会引起发热、口渴等症状。

6. 阴盛则寒,寒则阴盛,阴气过盛会引起肢体冰冷、恶寒等症状。

7. 血虚则痿,痿则血虚,血液是身体的营养物质,血虚会导致肌肉无力、四肢不舒服等症状。

8. 火旺则燥,燥则火旺,火旺会引起口干、咽喉燥痒等症状。

9. 水盛则肿,肿则水盛,水液过多会导致水肿、浮肿等症状。

10. 痰湿内生,痰湿外感,痰湿是体内湿气过多所致,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

11. 风邪乘虚,易于入侵人体,引起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12. 寒邪乘虚,也易于入侵人体,引起寒战、发热等症状。

13. 湿邪乘虚,可导致身体沉重、四肢不舒服等症状。

14. 热邪乘虚,可引起口渴、汗出等症状。

15. 内伤外感,内伤和外感都会影响人体健康。

16. 扁平中空,扁平是指形态扁平,中空是指内部有空间,比如血管、胆管等。

17. 虚实相生,虚实往往相互转化,如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18. 运行失常,人体经络气血运行失常会导致各种疾病。

19. 九窍通调,人体的九个孔窍(两眼、两耳、一口、一鼻、一肛门、一阴道)通畅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病机十九条》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原文可以了解到中医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因和规律,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病机19条白话讲解

病机19条白话讲解

病机19条白话讲解《病机19条白话讲解》病机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分析疾病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理论基础。

在中医学中,有一部分经典病机理论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它们被称为“病机19条”。

第一条:致病因素有内外之分。

这意味着疾病的发生与外在环境、内部因素密切相关。

外界的寒、暑、湿、燥、风等因素与内部的饮食、情绪、体质等因素都可能成为疾病的诱因。

第二条:正气与邪气的相互作用。

人体内有着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抵抗力,称为“正气”,而外界的病理因素则是“邪气”。

当正气充足时,可以抵御外邪,疾病得以防御;当正气不足时,邪气侵入人体,疾病就可能产生。

第三条:邪正之间的斗争。

当邪气入侵人体时,会与正气展开激烈的斗争。

如果正气胜过邪气,疾病会逐渐好转;反之,则病情会进一步加重。

第四条:气机升降运动不畅引发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气机运动可以理解为气血的流通,如果气机运动受阻,气血滞留,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第五条:四时阴阳变化引发疾病。

中医非常注重四时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的天气、环境、生活方式都会对人体产生相应的影响,如果无法适应这些变化,则易患疾病。

第六条:喜怒思虑等情志因素引发疾病。

情志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大,过度的喜悦、愤怒、思虑等情绪会导致气机紊乱,从而诱发疾病。

第七条:饮食不节引发疾病。

中医强调饮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过食辛辣、油腻的食物,或者饮食不规律都会对消化系统造成负担,引发各类疾病。

第八条:病因常常来自于脏腑。

脏腑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是人体内部各个重要器官的总称。

脏腑功能失调会引发疾病,而疾病也会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

第九条:经络气血的运行异常引发疾病。

中医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如果经络受阻或气血不畅,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第十条:病因病机多种多样。

疾病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的人在同一病因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病机。

第十一条:病机的阶段性变化。

疾病的发展通常经历初起、扩散、筹邪、外出四个阶段,通过了解病机的变化,可以更好地判断病情。

中医病机十九条内容

中医病机十九条内容

中医病机十九条内容
中医病机十九条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涉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等方面的规律。

以下为中医病机十九条的内容:
1. 阴阳失调: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阴阳失调有关。

2. 寒热失调:体内寒热失调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3. 气机不畅: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疾病的发生。

4. 湿邪侵袭:湿邪侵袭人体会引起疾病。

5. 痰湿阻滞:痰湿阻滞体内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6. 血瘀阻滞:血瘀阻滞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7. 脾胃失调:脾胃失调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8. 肝郁气滞:肝郁气滞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9. 肺失宣降:肺失宣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10. 肾精亏损:肾精亏损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11. 心火上炎:心火上炎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12. 肝胆失调:肝胆失调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13. 脑髓损伤:脑髓损伤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14. 脉络阻塞:脉络阻塞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15. 气血不足:气血不足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16. 气虚血瘀:气虚血瘀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17.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18. 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19. 肝肾不足:肝肾不足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这些内容涉及到了中医病机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规律,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倪海厦病机十九条解析

倪海厦病机十九条解析

倪海厦-病机十九条解析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①,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②,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③,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④,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⑤,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⑥,如丧神守↑⑦,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⑧,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⑨,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⑩,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11),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12),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13),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14),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15),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此之谓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解析】本段原文在中医文献中首先提出“病机”一词,并以病机十九条为示范,论述了临床分析病机的方法,强调了分析病机的重要性,对后世中医病机与辨证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掌握病机的重要性人体疾病大多由六气的异常变化所致,在性质上可分为亢盛和衰退两大类,治疗上相应的有“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两大法。

一般医生也懂得依据寒热虚实,采用温清补泻的方法来治疗疾病,但“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或出现“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的局面,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未掌握病机。

病机,张介宾注:“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

”要”,表明病机不是着眼于局部的、微观的病理变化,而是从整体、宏观角度去把握疾病本质的要领,如王冰注言:“得其机要,则动小而功大,用浅而功深也。

”“变”,提示病机不是静态的,而具有不断运动、变化的特征。

“病变所由出”,是言病机即病证产生的缘由、机制。

总之,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是疾病外观症状的内在联系。

从横向看,病机综合了病因、病性、病位、病势诸要素;从纵向看,它以正邪斗争为基轴,勾画了疾病从发生、发展到传变、结局的整个病程的变化规律。

中医病机十九条内容

中医病机十九条内容

中医病机十九条中医作为中国专门研究人体健康的一门学科,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总结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

中医病机十九条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详细阐述了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认识和解释。

本文将全面详细地解读中医病机十九条,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

一、中医病机的概念中医病机是指中医对于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机理的认识和归纳总结。

中医病机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外感病机、内伤病机、六淫病机和情志病机。

二、外感病机1.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是外感病机的主要表现形式。

2.外感病机与人体的抵抗力有关,抵抗力强的人不易受外邪侵袭。

3.外感病机与季节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不同季节和气候对人体的影响不同。

三、内伤病机1.内伤病机主要是指由于内部因素引起的疾病,如饮食不规律、劳累过度、情绪波动等。

2.内伤病机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脏腑功能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内伤病机的诊断主要通过问诊、望诊、闻诊、切诊等方法进行。

四、阴阳病机1.阴阳病机是中医病机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之一。

2.阴阳病机是指人体阴阳平衡失调导致的疾病,3.阴阳病机的调理主要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

五、六淫病机1.六淫病机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素引起的疾病。

2.六淫病机主要与气候和环境因素有关。

3.六淫病机的治疗主要通过药物、针灸、艾灸等方法进行。

六、情志病机1.情志病机是指由情绪变化引起的疾病。

2.情志病机主要与心理因素和精神因素有关。

3.情志病机的调理主要通过调节情绪、心理疏导等方法进行。

七、病机的发展过程1.病机的发展过程主要包括发病、发展和转归三个阶段。

2.发病阶段是指疾病从潜伏期到临床症状出现的过程。

3.发展阶段是指疾病逐渐加重和恶化的过程。

4.转归阶段是指疾病的康复或恶化过程。

八、病机的分类1.病机的分类主要有实病机、虚病机、寒病机、热病机、气滞病机、血瘀病机、痰湿病机、湿热病机、痰热病机等。

病机十九条原文解析

病机十九条原文解析

病机十九条原文解析病机十九条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它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这些规律是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总结得出的,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病机十九条的原文解析如下:1. 天人相应:中医认为人体和自然环境是相互关联的,当人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时,会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

2. 阴阳失调:中医理论中的阴阳观念认为,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都是在阴阳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的。

当阴阳失调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3. 寒热失调:中医认为,人体的机体活动需要一定的温度支持,当寒热失调时,就会导致机体功能障碍,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

4. 湿邪侵袭:湿邪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致病因素,当湿邪侵袭人体时,会导致湿气在体内蓄积,从而引发相应的病理变化。

5. 痰浊内生:痰浊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物质,当痰浊内生时,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如咳嗽、痰多等。

6. 血瘀内阻:中医认为,血液在人体内循环不畅时,就会形成血瘀,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引发相应的病理变化。

7. 气滞血瘀:气滞是指气血在经络中流通不畅,当气滞血瘀时,就会导致相应的病理变化,如胸闷、气短等。

8. 脾胃失调: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当脾胃失调时,就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引发相应的病理变化。

9. 肝肾不足:肝肾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脏腑,当肝肾功能不足时,就会导致相应的病理变化,如头晕、腰痛等。

10. 气虚血瘀:气虚是指气血不足,当气虚血瘀时,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相应的病理变化。

11. 气血两虚: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当气血两虚时,就会导致机体功能减退,引发相应的病理变化。

12. 脏腑经络功能失调:中医认为,脏腑和经络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时,就会导致相应的病理变化。

13. 气血津液亏虚:中医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当气血津液亏虚时,就会导致相应的病理变化。

病机十九条解读(最新)

病机十九条解读(最新)

病机十九条解读《素问·至真要大论》:“愿闻病机如何?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病机十九条是指《素问·至真要大论》对病机的十九条论述。

前人从实践中把某些类同的证候,归纳于某一病因或某一脏的范围内,作为辨证求因的依据,列为十九条。

其中,有五条谈脏的病机,有九条谈炽热病机,有三条分别谈风湿寒病机,有两条分别上下病机。

病机是病能中的一部分,病机二字的意思,王冰解释为“病之机要”,谢利恒解释为“病之机括”,我们可以把它解释为引起疾病发生、症状出现与变化以及病情发展的原因与机理,与现代医学的“病理”有所近似。

病机十九条载于《内经·素问》二十二卷七十四篇的“至真要大论”。

病机十九条的内容广泛,意义十分重要,它涉及病因〔外感与内伤〕、出现各种症状的机理、众多症状之间内在联系、辨证方法等,还通过一种病因能够引发几种不同症状与不同病因也能引发相同症状的现象,说明治疗疾病不能采用见症治症的简单方法,强调对于病因病机的了解分析,应该“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做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才能到达“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的治疗目的。

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本条涉及的症状为“掉眩”,病因为“风”,病位所在的脏腑是“肝”。

肝属木,木生风,肝为风脏,风气通于肝,肝病可以生风,发生以动为特征的证候。

本条所论属于内伤,所指乃肝病生风引发的掉眩症状,属于内风范畴,如:肝热生风,肝阳化风,郁勃生风,此为肝脏本身的病证,又肾者水脏,主水藏精,真阴所寄,阴即水也,木赖水涵,精化为血,血能养肝,假设肾阴内虚,水不涵木则木燥而生风,精虚血少,血不养肝则血虚而生风,此乃病在肾而证在肝,乙癸同源,肾病及肝。

内经病机十九条原文及注解

内经病机十九条原文及注解

内经病机十九条原文及注解《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原文如下:1.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2.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3.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4.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5.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心)。

6.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7.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8.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9.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10.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11.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12.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13. 诸燥狂越,皆属于火。

14.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15.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16.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17.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18.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19.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注解:1. “掉”指肢体不自主地抖动。

“眩”为头晕目眩。

“肝”指肝的功能活动,肝主疏泄、主筋脉,筋脉约束骨骼使人能屈能伸、肢体活动自如;肝藏魂,魂为“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即人的精神意识活动。

故“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即肢体不自主的抖动、头晕目眩与肝的功能活动有关。

2. “收引”指肌肉收缩、关节拘急。

“肾”指肾的功能活动。

“肾主骨生髓”,骨髓充盈于骨中使骨骼强健有力;肾藏精,“精之所系者曰筋骨”,筋骨依靠精气以维持其正常功能。

故“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即肌肉收缩、关节拘急与肾的功能活动有关。

3. “膹郁”指气机郁滞、呼吸喘促。

“肺”指肺的功能活动。

“肺主气司呼吸”,肺有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等作用。

故“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即气机郁滞、呼吸喘促与肺的功能活动有关。

4. “湿”指体内水液停滞。

“脾”指脾的功能活动。

“脾主运化”,脾有运化水谷和水液的作用;“脾主肌肉四肢”,水湿停滞于肌肉四肢则引起肢体浮肿、沉重疼痛等症。

故“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即体内水液停滞与脾的功能活动有关。

5-6. “瞀”指神志昏乱;“瘛”指肢体抽搐。

“心”指心火旺盛。

“心藏神”,“神明出焉”,即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生理活动和主司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完整word版)病机十九条解读

(完整word版)病机十九条解读

病機十九條【文獻出處】:【課本參考】:【解釋】: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

前人把疾病某些類同的症候,歸納於某一病因或某一肺的範圍內,作為辨証求因依據,列為十九條,其中屬於六淫的十三條,屬於五臟的六條。

掌握這些病機,對一些比較複雜的症狀起有執簡馭繁的作用,但它只是一種粗略的分類歸納,臨証必須聯系具體病情,全面分析,才能切合實際.病機十九條是:1.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意指一般的內風疾患,出現頭目昏花,肢體動搖等症狀,多用肝的病變。

2。

諸寒收引,皆屬於腎.意指一般的陰寒內盛,出現筋脈攣急,關節屈伸不利(兼見面色[白光]白,形寒肢冷,小便清等),多屬腎的病變.3。

諸氣[月賁]鬱,皆屬於肺。

意指一般因上焦氣機不利而出現呼吸迫促,胸部痞塞的症狀,多屬肺的病變.4.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意指一般水濕瀦留而出現浮腫脹滿的症狀,多屬脾的病變.5.諸熱“瞀瘛”,皆屬於火.意指一般熱病出現神志昏迷,抽搐症狀,多屬火証.6。

諸痛癢瘡,皆屬於心。

意指一般皮膚瘡瘍,出現睄鰩k痛瘙癢的症狀,多屬心火熾盛,血分有熱所致.7。

諸厥“固泄”,皆屬於下。

意指一般的厥逆、便秘,泄瀉等症候,多用下焦的病變。

8。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

意指一般的痿症、氣喘、嘔吐等症候,多屬上部肺胃的病變。

9.諸痙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意指一般熱病出現口噤、寒戰鼓慄,神志失常等,多屬火証。

10。

諸痙項強,皆屬於濕。

意指一般身體強直或頸項強硬,轉動障礙,多屬濕証(濕濁傷於筋脈肌膜)。

11.諸腹脹大,皆屬於熱。

意指一般腹部堅硬脹滿(兼見便秘、尿澀、煩熱、口苦等),多屬熱証.12.諸逆衝上,皆屬於火。

意指一般氣逆上衝,如連聲響亮的呃逆、噴射狀嘔吐等,多屬火証.13。

諸躁狂越,皆屬於火.意指一般出現煩躁發狂,舉動失常的症狀,多屬火証。

14.諸暴強直,皆屬於風.意指一般突然出現筋脈強直拘攣的症狀,多屬風証。

15。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

意指一般出現腹脹腸鳴,叩之有鼓音,多屬於熱.16。

病机19条白话讲解

病机19条白话讲解

病机19条白话讲解疾病是人体受到外界因素的侵袭或内部功能失调导致的不适或异常状况。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产生与人体的病机密切相关。

病机是中医学术中的重要概念,意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本文将以白话的方式解释病机的19条原则,希望对读者理解中医理论有所帮助。

1. 外感病:指由外界的病邪(如风、寒、暑、湿、燥等)侵袭体内,引起发病。

外感病的特点是发作突然,病程短暂,常伴有寒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2. 内伤病:指由内部因素(如情志、饮食、劳累等)导致的疾病。

它的特点是发展缓慢,病程较长,常伴有消化不良、脾虚、气滞等症状。

3. 寒热病:指疾病的病机与寒热密切相关。

寒热病的病因可分为寒邪致病和热邪致病两类。

寒病以寒凉为主,病程较长,寒冷感明显;热病以热燥为主,病程较短,发热感明显。

4. 其它邪气致病:指除寒热外,还包括风、湿、燥、火、湿热等病邪。

这些邪气是引起不同疾病的重要因素,如风邪引发头痛、风湿关节痛等。

5. 腑实腑虚疾病:中医将人体的脏腑分为实腑和虚腑两类。

实腑疾病是指脏腑功能亢进,表现为气滞、血瘀、痰饮等;虚腑疾病则是脏腑功能减退,表现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等。

6. 气滞血瘀疾病:气滞血瘀是一种很常见的病机,多见于外伤、痛经、瘀血等疾病。

气滞血瘀会造成经络阻塞,引发疼痛、肿胀等症状。

7. 痰湿病:指体内湿气聚集、痰液滞积,导致胸闷、咳嗽、痰多等症状的疾病。

痰湿病多与脾胃湿热、肺热痰火等病机有关。

8. 气虚病:气虚是指体内气血不足,导致机体功能减退。

气虚病的特点是气短懒言、畏寒肢冷、乏力等。

9. 血虚病:血虚是指体内气血不足,导致血液供应不足。

血虚病的表现是面色苍白、眩晕头晕、月经不调等。

10. 阳虚病:阳虚是指体内阳气不足,阳气是人体的生命之火。

阳虚病的常见症状是畏寒怕冷、肢体不温、腰膝酸软等。

11. 阴虚病:阴虚是指体内阴精亏损,阴虚病常见于长期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情况下。

阴虚的主要表现是五心烦热、口干舌燥、盗汗等。

《黄帝内经》之病机十九条解

《黄帝内经》之病机十九条解

黄帝内经》之病机十九条解简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凡病风而致颤抖、眩晕等病,是肝的原因。

属于肾。

凡病冷而致经脉拘急,是肾的原因。

诸气膹(fen) 郁,皆属于肺。

烦满郁闷,是肺的原因。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凡病湿而致浮肿胀满,是正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凡病风而致颤抖、眩晕等病,是肝的原因。

诸冷收引,皆属于肾。

凡病冷而致经脉拘急,是肾的原因。

诸气膹(fen) 郁,皆属于肺。

凡病气而致烦满郁闷,是肺的原因。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凡病湿而致浮肿胀满,是脾的原因。

诸热瞀(mao) 瘛(chi) ,皆属于火。

凡热病而致视物昏花、肢体抽搐,是火的原因。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凡疼痛、瘙痒、仺疡,是心的原因。

诸尽固泄,皆属于下。

凡厥逆、二便不通或失禁,病在下焦。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凡患喘逆呕吐,病在上焦。

诸冷收引,皆凡病气而致诸禁鼓粟,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凡口噤不开、冷战、口齿叩击,是火的原因。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凡痉病,颈项强急,是湿的原因。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凡气逆上冲,是火的原因。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凡胀满腹大,是火的原因。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凡躁动不安、发狂而举动*** ,是火的原因。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凡忽然发生强直的症状,是风的原因。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凡病而有声如肠叫,在叩诊时如敲鼓声,是热的原因。

诸病胕肿疼酸恐惧,皆属于火。

凡浮肿、疼痛、酸楚、恐惧不安,是火的原因。

诸转反戾(li ),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凡转筋挛急,排除的水液浑浊,是热的原因。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冷。

凡排出的水液清亮、严冷,是冷的原因。

诸呕吐酸,暴住下迫,皆属于热。

凡呕吐酸水,或忽然急泄而有窘迫的感觉,是热引起的。

《黄帝内经》中至真要大论七十四中有关病机的描叙如上。

虽说前人总结的并不是十分全面,但是在治疗很多疑难病症的时候,用前人的这些观点往考虑,你会豁然开朗。

综合以上十九条病机于临床,可以说明如下几个种别的症状的诊断标准:一、五脏病机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病机十九条归纳总结

病机十九条归纳总结

病机十九条归纳总结在中医理论中,病机是指疾病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

通过对病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记载了众多的病机理论。

现将其中的十九条病机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气机失调气机失调是指人体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机体失去平衡状态,从而引发疾病。

常见的气机失调病机有气滞、气郁、气逆等。

对于气机失调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调整人体气血运行来恢复平衡,如针灸、按摩、调理饮食等方法。

二、寒邪侵袭寒邪侵袭是指寒冷的气候或寒冷食物等外界寒气进入人体,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出现病理变化。

常见的寒邪侵袭病机有寒凝、寒邪束表等。

治疗寒邪侵袭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温补、祛寒的方法来驱散寒气,恢复正常气血运行。

三、瘀血停滞瘀血停滞是指血液在人体内滞留,无法正常流通,导致病理状态的出现。

常见的瘀血停滞病机有瘀滞、血淤等。

治疗瘀血停滞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病机。

四、湿邪困阻湿邪困阻是指湿气积聚在人体内,引起机体功能受损,从而发生疾病。

常见的湿邪困阻病机有湿困、湿浊等。

治疗湿邪困阻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祛湿的方法来清除湿气,恢复机体的正常状态。

五、燥邪炽盛燥邪炽盛是指干燥的气候或口干舌燥等因素导致体内津液不足,引起病理变化。

常见的燥邪炽盛病机有津亏、津伤等。

治疗燥邪炽盛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滋阴润燥的方法来补充津液,纠正病机。

六、火热炽盛火热炽盛是指内外因素导致机体火气过盛,引发疾病。

常见的火热炽盛病机有火旺、火邪蓄结等。

治疗火热炽盛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清热解毒的方法来调节体内的火气,达到治疗的目的。

七、肝郁气滞肝郁气滞是指情绪压抑、不畅等原因导致肝脏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病理变化。

常见的肝郁气滞病机有肝气郁结、肝火旺盛等。

治疗肝郁气滞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疏肝理气的方法来调节肝脏的功能,改善疾病症状。

八、脾胃失调脾胃失调是指饮食不当、情绪波动等因素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引发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机十九条新解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

作为把握病势的依据,列为十九条。

十九病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

很重要,务必掌握,更要进一步从新认识。

这是从中医的源头与现代认识融合的一次新理解。

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fen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maozhi,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li。

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li,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以原文顺序,并归纳为:五脏病机五条;上下病机二条;风、寒、湿病机三条;火病机五条;热病机四条。

为了便于记忆。

其口诀是:五脏上下风寒湿,火五热四要记清。

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所谓风,是古人对于临床上一些有抽动、痉挛、动摇、摆动、眩晕等一类现象疾病给予的称呼。

比如癫痫、舞蹈病、面神经麻痹、破伤风、美尼尔综合症等等。

也是古代医家取类比像的认识。

治病要以事实为依据,生命的真实反应为准则。

据以上有风症的疾病,哪一种疾病治疗肝也不能完全回复。

这一类的疾病一定和神经本能系统、运动本能系统、循环本能系统、病毒感染、代谢中毒、一氧化碳中毒、水液代谢障碍等有密切关系。

具体疾病要具体分析、具体认识、具体对待。

二.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本节致病之因为“寒”,出现的症状是“收引”,古人认为病在五脏之“肾”。

肾主北,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同时还认为肾阳温暖经脉、温暖全身。

什么是寒?寒是自然界的寒气直接进入四肢人体吗?那么这个寒怎么会偏偏中你呢?为什么不中别人?所以这个寒只是一个外在的条件,内因才是根本。

血盛耐寒的人,无论什么样的寒冷环境都不会中寒。

这样说,这个寒字就落实在富含热量、富含营养的血液中了。

谁主血脉?是心阳。

寒是心阳的不足,心阳的不足又受患者整体功能低下的制约。

人体正常的温度是生命过程中细胞与组织器官的运动产生的。

所以提高患者的整体运动功能,患者的心阳强壮起来就不会再出现中寒及收引的疾病了。

中寒收引的疾病有:寒冷状态下的全身血管收缩、肌肉收缩、寒战、腓肠肌痉挛、腹痛、关节痛等。

三.诸气膹(fèn)郁,皆属于肺贲,喘急也。

郁,痞闷也。

”肺主气,司呼吸,主肃降,因多种不同的原因造成肃降无权,肺气上逆,气结胸中,则出现胸部憋闷、呼吸急促的病症,故曰其病在肺。

本节症状类似以胸闷气急为主症的喘证,若兼有咳嗽痰多则为肺胀,伴以胸痛则与胸痹相近,兼有汗出肢冷脉微即为虚喘重证。

临床所见如肺气大虚,气无所主,或如痰浊壅肺,气降受阻,均可出现呼吸失常,胸闷喘息的临床症状,皆属病在于肺之例。

喘咳在外源性疾病中是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感染。

在内源性疾病中是老慢支、哮喘、肺心病、心衰、冠心病、气胸、心肌炎、心包积液等。

病位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可理解,但引起喘咳痞闷的疾病还要具体斟酌,不同对待。

四.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本节症状是湿引起的“肿满”,“肿”在全身皮肤四肢,“满”为腹内胀满,肿者现于外而医者可见,满者病于内唯患者自知。

古代医家把脾脏认为是运化水湿的主要脏器。

“湿”即人体细胞组织间代谢的液体,是人体不在利用的物质,如果不祛除,就会成为致病因素。

中医见病治因,兼顾治标。

我们要看湿气是怎样形成的。

湿气的原因是患者的排异系统能力低下,自身没有能力把形成的湿邪排异出体外。

湿重的表现:患者晨起眼睑虚胖沉重,面胖发胀,舌苔胖大,边有齿痕,水滑舌苔,咳吐清稀,四肢寒,腹寒口吐清水,下肢水肿,小便清长,白带,拉稀等人体代谢湿气的通路与器官是:鼻腔的呼吸、皮肤上的汗腺、小便、大便、肾脏、肺脏、等通路。

满是胃的动力较差,是胃的分泌,消化,分解功能不足。

此组症状受循环胃肠血流量的制约。

脾也可以理解为,古人整个对消化系统的认识。

诸湿肿满皆属于泌尿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代谢系统。

五.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炎症的具体表现是红、肿、热、痛、发烧与功能障碍。

这属于外源性疾病,属于阳性病。

诸痛痒疮就是排异反应的表现。

为什么红、肿、热、痛与心脏有关呢?心脏循环系统,是生命的总司令,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是供给全身各脏腑组织营养的活水源头,是保护生命的最重要系统,更是外源性疾病排异反应的最大保障。

如果全身免疫本能系统,没有心脏供血的积极营养,这个排异反应是不会有的,那就属于内源性疾病了。

所以诸痛痒疮皆属于循环系统做后盾的排异反应。

治疗方法是清热,化瘀,利湿,解毒排异。

六.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这里所讲的痿喘呕指的是病位在上焦。

是上焦吗?我们诸症看看:痿症;痿疾身体某部分萎缩或失去机能的病。

也特指阳痿。

《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喘者在上在肺,一切喘咳皆与肺有关。

呕与上也有关比如,脑压增高、神经系统性疾病、脑血管病均可见呕。

呕也见于各种胃病。

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本节涉及的症状有“厥”、“固”、“泄”,病变所在为“下”。

即“下焦”。

下焦为肾所主。

肾阳不足(肾上腺功能低下)就会出现双下肢、双足寒冷不温。

固是前后不通,泄为二阴不固。

肾主二阴,前后二阴之不约或不利,与肾的关系密切,亦系“皆属于下”之例。

八.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热指高热,阳性病,外源性疾病。

瞀,音茂(mao),目眩、神识昏糊。

瘛,音翅(chi),四肢抽搐。

多由于火热上扰心神,或高热,引起的抽搐惊厥。

各种外源性疾病引起的高烧,或是毒血症,造成的神经系统的疾病的症状。

皆属于火,火就是阳性疾病的排异反应。

治疗方法,比如通过结肠排异的白虎汤、透表排异的银翘透表汤、凉血排异的犀角地黄汤等。

九.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禁”、“鼓”、“栗”、“如丧神守”,病因是“火”。

禁与噤通口噤,失语,不出声也;鼓者鼓颔,战齿也;栗为身体抖动,即寒战;如丧神守,即神不守舍。

当外感热病发病多日,高热不退,邪热炽盛,一则里热难以外达,阳郁不伸,出现真热假寒,寒战、战齿之假象,若兼见四肢厥冷,即为热深厥深,二则热伤心神,表现为失语及神不守舍。

皆属于火。

火指的是阳性病,外源性疾病,有排异反应的疾病。

十.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痉”、“项强”病因为湿。

痉为肢体强直,项强是颈项强直不能转侧。

以症推因,古人对此节的病因认为是以湿为患,是不妥的。

湿的表现是舌苔胖大,边有齿痕,水滑舌苔,咳吐清稀,身体沉重,或下肢水肿等。

“痉”、“项强”的病因与湿不符。

痉与项强的病相当于今天的破伤风,高热惊厥,癫痫,狂犬病等。

十一、诸逆冲上,皆属于火“逆”、“冲上”,病因是“火”。

逆为上逆,应降而反升为之逆,冲上即逆上,突然而较剧的逆上也。

临床中突然出现而相对较重的逆上症状如外风引动内风,风气上逆,升而不降的中风;外感风热,挟痰迫肺,肺气上逆的咳喘,暑热犯胃,胃气逆上之呕吐等。

暴病多实,李士材曰:“阳邪急速,其病必暴。

”以上病证发病骤急,证情相对较重,属热属实,热之极谓之火,故曰“皆属于火”。

十二、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腹胀腹大”,病因为“热”。

腹胀又兼腹大者,为臌,即现代医学的腹水。

河间解释“阳热气盛,则肿胀也。

”李中梓曰:“大抵阳证必热,热者多实。

”它含有阳证、实证与热证的意思,但毕竟热证与实证、阳证不同,因此把它作阳证与热证解释也许更为恰当。

不论气臌、水臌、血臌、虫蛊,多属于有余之阳证与实证,有表现为热证的,也有表现为寒证的。

十三、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躁”、“狂越”,病因为“火”。

躁与狂越均由心神失治。

躁者自觉烦躁不安;狂越者,昏狂无制,或登高而歌,或弃衣而走。

躁与狂越皆系热扰心神,神明失治所致。

临床中常见外感热病出现躁狂越症状者,躁证多见于气分无形热盛与阳明实热证中,为热扰心神之轻者,表现为神情烦躁,躁动不安,有时谵语而问之能答,应用辛凉重剂以清热,或投通腑泻实以泄热,热清则神安,自然告愈。

十四、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暴”、“强直”,病因为“风”。

暴,形容发病之突然与病势之危重;强直,即颈项强直,四肢僵硬,角弓反张。

对于四肢强直,角弓反张症状,在外感之痉,起病急骤,内伤之痉,发展稍缓,但证情同样严重,而且具备风的特征。

本节证候起病骤急,当属外感所致,由外邪袭伤而骤发强直症状者如小儿脐风(破伤风),亦包括热病邪犯营血,病入厥少之热极生风而致的痉搐者。

“风性动”、“风者善行而数变”,正由于本证发病骤急、病情进展迅速、症状变化多端,具有动的特征,因此曰“皆属于风。

十五、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以手鼓之有声,声如鼓音,病因为热。

人体各部以手鼓之有声者,唯有胸腹。

中医在诊断臌胀证时也采用以手扣腹的诊法,听其声音,响亮如鼓声者为无形气滞,属气臌,音低而沉闷者乃有形邪积,为水臌、血臌、蛊臌之类。

本节症状为扣之有声,声如鼓音,系中空无物之特征,常见于气臌。

气臌由肝失疏泄,气滞失运,胃肠蠕动功能不足,结于腹中,引起腹胀,甚者腹大,病邪为郁结之气,其证为实,但未必都属热,要具体分析具体对待。

十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胕肿”、“疼酸”、“惊骇”,病因为“火”。

《医经精义》胕肿为跗肿,跗者足跗,即足背浮肿。

临床中出现足部浮肿,伴有酸痛,同时因此而出现惊骇不安之状者,如丹毒(急性淋巴管炎),热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等,这些证候除了足部局部肿痛以外,往往兼有患处皮肤焮红,抚之灼热,由于疼痛烈剧,怕按怕碰,往往会出现惊骇不安之状。

上述证候,属于阳证、实证,且为热之甚者,热之极便是火,故曰“皆属于火。

十七、诸转反戾li,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转”、“反戾”与“水液浑浊”,病因为“热”。

转为扭转,反为角弓反张,戾为曲,即曲身,水液指小便。

凡出现肢体扭曲,角弓反张而尿黄混浊者,由热邪所引发。

本节是指在热性病过程中出现的一组症状。

应该是在多种热性病中出现,有一症便是。

十八、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水液澄澈清冷”,病因为“寒”。

水液,泛指人体所有的排泄物,澄澈清冷即透明稀薄。

寒热对比容易理解,例如:痰热咳嗽者痰稠厚,风寒咳嗽者痰稀白;痈毒的脓液稠黄,阴疽的脓液清稀;经血色淡而稀多虚寒,稠厚色深为实热;腹泻之大便清稀多水为虚寒,稠厚恶臭属实热;外感鼻塞涕出稠厚者属风热,涕出清稀者多风寒;小便量多清澈为寒,量少混黄属热;带下清稀如水为虚寒,浓稠色黄为实热;呕吐物完谷不化为寒,腐浊酸臭属热;口吐清水为寒,下肢水肿为寒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