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发展轨迹

合集下载

中国诗发展史

中国诗发展史

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上古神话、甲骨卜辞孕育诗的雏形。

中国的诗歌
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
起来的。

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
承担者是巫现,传为神农时的《蜡辞》,就是上古流传下来的驱祸
祈福的咒语歌谣。

此外,甲骨卜辞、《易》卦爻辞中有些作品,句
法简单整齐,偶尔协韵,是早期诗歌创作的萌芽。

2. 第二阶段:《诗经》《楚辞》奠定传统诗歌的风骚精神。

西
周时期学在官府,贵族成了文学主要创作者,比如《诗经》中的三颂、大雅和小雅。

民间歌谣经专人采集后演奏给天子听。

“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楚辞》和《诗经》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3. 第三阶段:汉代乐府诗及魏晋南北朝民歌时期。

诗歌在汉代
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
歌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景象,尤其是南朝民歌,其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唐代咏桃诗歌的发展轨迹 诗歌的发展轨迹

唐代咏桃诗歌的发展轨迹 诗歌的发展轨迹

《唐代咏桃诗歌的发展轨迹诗歌的发展轨迹》摘要:韩愈《题百叶桃花》、张籍《新桃行》、杨凭《千叶桃花》、施肩吾《玩新桃花》等是这方面的作品,”诗歌以“坐”、“重”、“送”、“繁”、“啼”、“舞”字眼,对桃花进行拟人情趣化的描写,突出了桃花的纤弱与柔美,温庭筠《敷水小桃盛开因作》则以“敷水小桥东,娟娟照露丛”中的“敷”、“娟娟”突出了桃花美丽的情态,又以“二月艳阳节,一枝惆怅红”中的“惆怅”表达了小桃花因非处于胜地无人欣赏而失望的情态桃是中国文学中重要的植物意象和文学题材,历来是文人习于描写和歌咏的对象。

咏桃诗歌是中国咏物文学中的重要门类,滥觞于南朝。

然而,由于社会审美等文化因素的影响,南朝咏桃诗尚处于萌芽期。

之后,似乎一直在等待着文学转变的春风,这个转变在享祚短暂的隋朝并没有到来,虽然出现了孔绍安的《应诏咏夭桃》诗,但由于孔绍安由陈入隋,其诗仍有齐梁文风的遗响,所以,隋代还是咏桃诗歌发展的过渡期。

文学发展的各种内、外部因素的结合,终于在唐代迎来了万般红遍的咏桃诗的春天。

唐代的咏桃诗呈现出这样两个方面的特征:1.桃花题材作品的数量多,且集中在中、晚唐。

2.桃花的审美意趣和艺术表达范式也取得了突破和演进。

下面,本文将以此为纲,阐释这些特征的形成和表现。

一、桃花咏桃诗歌作品数量唐代咏桃文学的兴盛一个最直观、有力的表现是专门咏桃的作品较前代大幅增加。

据笔者统计,《全唐诗》五万多首诗歌中,内容中包含“桃”的诗歌约有1600首,而其中有161首专题咏桃诗歌,其中初唐18首,盛唐12首,中唐66首,晚唐65首。

不仅如此,咏桃诗人的队伍也是庞大的,唐代有83位诗人写过专题咏桃诗歌,其中,白居易就写了9首专题咏桃诗,是唐代咏桃最多的诗人,李商隐8首,顾况8首,刘禹锡7首,杜甫6首,韩�5首,韩愈、张籍、韦庄、刘长卿分别4首,元稹、杜牧、温庭筠、释皎然分别3首。

这些作品的数量绝对数字虽然不大,但较之唐前的寥若晨星般的5首咏桃诗、甚至4篇文和赋,数量上已呈增加之势自不待言。

两汉五言诗的演化轨迹怎样?当时五言诗与非五言诗的并行说明了什么?

两汉五言诗的演化轨迹怎样?当时五言诗与非五言诗的并行说明了什么?

两汉五言诗的演化轨迹怎样?当时五言诗与非五言诗
的并行说明了什么?
两汉时期,五言诗的演化经历了一定的轨迹。

虽然没有完整的线性发展,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其演化轨迹:
1.延续先秦文学传统:在西汉初期,五言诗仍然延续着先秦
文学传统的影响,特别是《诗经》和楚辞的诗歌形式和题材。

同时,对于五言古文的崇尚也对五言诗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2.增加音乐元素:在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五言诗开始增加
了更多的音乐元素,融入了乐府民歌的风格和艺术表达方式。

这样的改变使得五言诗更加富有韵律和声韵的魅力。

3.临摹古文:在东汉中期,五言诗的发展呈现出对先秦诗歌
的临摹和模仿的趋势,尤其是对《诗经》的雅乐和风格的模仿。

这种临摹古文的风潮使得五言诗在诗歌形式和内容上更加保守和古典。

当时五言诗与非五言诗的并行体现了诗歌创作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五言诗的流行并不意味着非五言诗的消失,它们在当时存在并行的关系。

非五言诗的创作形式如七言诗、乐府诗和绝句等仍然受到文人的欢迎和重视。

这表明当时的文人在诗歌创作中保持了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选择和运用不同的形式和风格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追求。

两汉时期的五言诗与非五言诗的并行体现了当时文学发展
的多元性和创作追求的丰富性。

不同的诗歌形式和风格在不同的文人中都有所突出和发展,为中国古代诗歌积累了丰富的艺术资源和创作经验,为后来的文艺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和启示。

古体诗发展轨迹

古体诗发展轨迹

古体诗发展轨迹《古体诗发展轨迹》一、原文:《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二、衍生注释:“关关”:拟声词,鸟叫声。

“雎鸠”:一种水鸟。

传说这种鸟雌雄情意专一。

“窈窕”:美好的样子,主要侧重于女子内心的文静与善良。

“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

“君子”:先秦时对贵族男子的通称,这里指年轻的未婚男子。

“好逑”:好的配偶。

“荇菜”:一种水生植物,可以食用。

“寤寐”:指日夜,“寤”醒着,“寐”睡着。

“思服”:思念。

“芼”:挑选。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男子对一位淑女的追求过程。

情感方面,充满了纯真的爱慕之情。

表现手法多样,首先采用了兴的手法。

由雎鸠鸟在河洲上和谐的鸣叫声起兴,引出君子对淑女的追求。

在结构上,回环往复,如“参差荇菜”等语句多次出现,些许变化的中间穿插着男子对女子求爱的不同情节发展,从深深思念到想要以琴瑟钟鼓来取悦女子,层次清晰,让短短的篇幅涵盖丰富的情感和故事内容,而且音节和谐,朗朗上口,充满了质朴的生活气息。

四、作者介绍:《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从内容上来看,是当时的劳动人民、下层贵族以及宫廷乐师等共同创作的结晶,这些创作者们通过诗歌来记录生活、抒发感情。

五、运用片段:例一:在一个大学的古代文学课堂上,老师正在讲解爱情诗的起源。

老师激情澎湃地说:“同学们啊,要说这爱情诗,咱们的老祖宗可是早就玩得溜转了。

就像《诗经》中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一、先秦时期:1.《诗经》: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 305 篇,也被称为“诗三百”。

《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2.《楚辞》: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

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

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

“骚”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

《离骚》是其代表作。

《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

其作品还有《九歌》(九为虚数,共十一篇)《天问》《九章》(九为实指)等。

二、两汉时期:1.汉乐府诗歌: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为乐府诗。

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

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

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

代表作《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

它与北朝的民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木兰辞》选自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

2.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的姓名。

《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萧统编纂的《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古体诗?律诗?绝句?词?曲?

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古体诗?律诗?绝句?词?曲?

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古体诗?律诗?绝句?词?曲?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唐朝以后的人仿照古诗的形式所写的诗歌也叫古体诗,一般称为“古风”。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举个例子: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典型的古体诗。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人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

小律对偶要求较宽。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

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举个例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经典的五言律诗。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

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

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

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

“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

梁、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其押韵平仄都较自由,或称古绝句。

古代诗歌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发展脉络

古代诗歌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发展脉络

古代诗歌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两种不同的诗歌风格,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

下面分别来梳理一下它们的脉络:一、现实主义萌芽阶段:在《诗经》和《楚辞》中,现实主义开始萌芽。

其中,《诗经》中的作品反映了周朝早期的社会生活,包括农耕、战争、爱情等方面,表现了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

而《楚辞》则通过屈原的笔触,反映了楚国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苦难。

发展阶段:汉乐府和唐诗中的现实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汉乐府民歌直接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各种现象,如《孔雀东南飞》等作品,表现了人民的喜怒哀乐。

唐诗则通过各种题材,如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描绘了唐朝的壮丽景象和人民的生活。

巅峰阶段:明清小说和戏曲中的现实主义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小说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描绘,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种种矛盾。

二、浪漫主义萌芽阶段:在《诗经》和《楚辞》中,浪漫主义也开始萌芽。

例如,《诗经》中的爱情诗篇表现了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而《楚辞》则通过瑰丽的想象和浓郁的抒情,表现了作者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发展阶段:汉赋和唐诗中的浪漫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汉赋以华丽的文采和丰富的想象著称,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等作品,表现了汉代文人的豪情壮志。

唐诗中的李白则以独特的个性和豪放的气质,开创了浪漫主义的新局面,他的作品如《将进酒》、《庐山谣》等,表现了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豪放不羁的精神风貌。

巅峰阶段:明清小说和戏曲中的浪漫主义也在不断发展。

这一时期,小说的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如《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等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了对人性的独特理解和人生的多样面貌。

总的来说,古代诗歌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各自的发展轨迹。

现实主义着重于描绘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而浪漫主义则更注重表现个性和情感,两种风格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丰富多样性。

中国古体诗的发展轨迹

中国古体诗的发展轨迹

中国古体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它的发展轨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诗经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包括了305篇诗歌,主要记录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历史和风俗。

这一时期的古体诗以韵律严格、辞章简练为特点,语言朴实,以三言、四言、五言为主。

先秦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的古体诗主要有《楚辞》和《国风》。

《楚辞》是楚国文化的代表作品,其中的诗歌以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而著名;《国风》记录了中国各地的民间歌谣,这些诗歌大多描绘了农民的生活和各地方的景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这一时期的古体诗主要有《乐府诗集》和《文选》。

《乐府诗集》是收集了各地民间歌谣和舞曲的文集,其内容丰富多样,既有爱情和田园诗,也有战争和政治抒发的诗歌;《文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官修的文学总集,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古体诗作品。

唐宋元明时期(618年-1644年):这一时期是古体诗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顶峰。

唐代的古体诗以杜甫、李白等为代表,其中既有关于政治、社会的抒发,也有关于自然、爱情的描写;宋代的古体诗则更加追求意境和审美,以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他们的诗作多以豪放派和婉约派为主。

总的来说,中国古体诗的发展轨迹可以概括为从诗经到先秦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再到唐宋元明时期的发展过程。

古体诗以其简练、纯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深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体裁的分类

诗体裁的分类

诗体裁的分类
古诗体裁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新乐府。

2、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包括:“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唐诗五首.野望》

《唐诗五首.野望》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 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意而归的诗句是: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2019/9/26
课堂达标
2.下列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 A.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感受。 • C.颈联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牧归的生动场影。 • D.尾联表现诗人找到了知心朋友的兴奋之情。
传 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
说 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
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
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
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 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 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 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 2019/9鹤/26 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019/9/26
课堂达标
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本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诗风华 靡艳丽,缺乏朴素之美。 B、尾联运用典故,表现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抑郁之情 C、颔联互文见义,写薄暮中所见景物在余晖中越发 显得萧瑟。 D、颈联中“驱”“返”“带“归“这几个词,出秋 日晚景的安详宁静。
2019/9/26
知识链接
古体诗
诗歌形式:四言体、五言体、
六言体、七言体、杂言体
古 (唐以前) 代 诗 歌
发展轨迹:《诗经》 楚辞
汉赋 汉乐府 魏晋 南北朝民歌 建安诗歌 陶 诗等文人五言诗 唐代的古风 、新乐府。
近体诗
(唐和唐以后)
五言绝句
近 体
绝句

新诗的发展历程

新诗的发展历程

新诗的发展历程
新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它是现代汉语诗歌的一种形式。

以下是新诗的主要发展历程:
1. 新文化运动(1915年-1923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中国的文化启蒙和变革。

在这一时期,诗人们开始追求个人表达和自由创作,摒弃了传统古诗的格律和题材限制。

胡适、郭沫若等人提倡自由诗,探索新的诗歌形式和主题。

2. 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运动,也对新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一时期,大量诗人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运动,并通过诗歌表达对旧体制的批判和对自由、民主的向往。

五四运动后期,以艾青、徐志摩等为代表的新诗派崛起,强调诗人的个人体验和情感表达。

3.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在抗日战争时期,新诗成为了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诗人通过诗歌宣扬抗战精神,表达对敌人的愤怒和对祖国的热爱。

这一时期,郁达夫、闻一多等人的抒情诗、抗战诗广泛流传。

4. 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对新诗发展造成了重大冲击。

在这一时期,诗歌创作受到严格限制,很多作品被批判和禁止发表。

然而,一些诗人仍然通过秘密地创作和传播诗歌,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这段时期的新诗多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呈现。

5. 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迎来了一系列的变革,对新诗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诗人们开始拥抱自由主义和个体主义的思潮,表达对现代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此时期的新诗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和主题,包括抒情诗、社会诗、自然诗等。

乐府诗发展轨迹

乐府诗发展轨迹

乐府诗发展轨迹
乐府诗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诗歌形式,其发展轨迹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起源阶段:
- 起源于汉朝初期,最初是民间歌谣的一种形式。

这些歌谣多是由民间吟唱、流传而来,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爱情、生活、社会民情等。

2. 鼎盛阶段:
- 在南北朝至唐代,乐府诗进入了鼎盛期。

这一时期,乐府诗成为官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宫廷乐舞之中。

其中最有名的是《长恨歌》和《白头吟》等。

3. 衰落阶段:
- 唐朝后期至宋代,乐府诗逐渐式微。

它的衰落与唐代后期社会政治变革、文学风格变化以及文人诗的兴起等因素密切相关。

此时期的乐府诗已不再是主要的文学形式。

4. 文学影响:
- 尽管乐府诗本身的创作和流行逐渐减少,但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仍然深远。

乐府诗的体裁、风格和表现手法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尤其是宋代词和元曲的发展。

乐府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它既是古代民间艺术的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民情。

尽管其在历史发展中有兴衰起伏,但其文学影响却历久不衰,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色诗歌的发展历程

红色诗歌的发展历程

红色诗歌的发展历程红色诗歌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这一派诗歌以表现革命斗争、歌颂革命英雄和揭示社会现实为主题,同时注重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理想社会的追求。

下面将为您述说红色诗歌的发展历程。

红色诗歌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早期的革命斗争时期。

当时的中国社会深陷民族危机和社会动荡,人民群众的痛苦和不满迫使一批文人墨客以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呼声。

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红色诗人是郁达夫、徐志摩等人。

他们以刻画社会现实为主题,呼吁民族独立和民主解放,激发人们内心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进入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红色诗歌开始扮演着重要的思想和宣传工具。

这时的红色诗人们以进步理念和革命斗争为主题,在诗中呼吁民众起来反抗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

红色诗人艾青、毛泽东等人的作品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他们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人民群众的痛苦和革命斗争的火热场景。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经历了更加严酷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动荡。

此时的红色诗人将目光聚焦于乡村的土地革命和农民的解放。

他们以理想化的乡村生活为主题,呼吁农民起来反抗封建地主的剥削和压迫。

陈毅、贺敬之等人的作品在这一时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们的诗歌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斗志和革命热情。

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和红军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取得了1949年的胜利,中国红色政权建立。

这一时期的红色诗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红色诗人们以歌颂革命英雄、夸大人民群众的壮丽景象为主题,呼吁人们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这一时期黄杨、董必武等人的作品充满了豪情壮志和革命旗帜,他们的诗歌引导着人们为实现共产社会的理想而奋斗。

进入改革开放以后,红色诗歌逐渐退潮。

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以诗歌的形式表达政治意愿逐渐淡出。

然而,红色诗歌的发展历程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红色诗歌的题材和精神内核在中国诗歌的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红色诗歌的优秀传统在当代诗歌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诗歌发展轨迹

诗歌发展轨迹

1.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泌之扬扬,可以乐饥。

《诗经·陈风·衡门》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4.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国风·郑风·风雨》5.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国风·卫风·淇奥》6.心之忧矣,如匪浣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诗经.国风.邶风.柏舟》7.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诗经.小雅.白驹》8.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9..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

不我以,其后也悔。

《诗经.召南.江有汜》10.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11.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旻》12.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诗经·国风·陈风·月出》13.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

鸿雁。

斯干》楚辞1.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2.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3.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

4.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5.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6.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7.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8.灵怀其不吾知兮,灵怀其不吾闻。

9.就灵怀之皇祖兮,愬灵怀之鬼神。

10.灵怀曾不吾与兮,即听夫人之谀辞。

11.余辞上参於天坠兮,旁引之於四时。

12.指日月使延照兮,抚招摇以质正。

13.立师旷俾端辞兮,命咎繇使并听。

汉赋1.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

2. 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

3.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

4..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

5.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轨迹

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轨迹

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轨迹汉语102 孟影 10185215摘要: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影响很大。

循着其发展轨迹,我们可以追溯到最早出现景物描写诗的《诗经》和《楚辞》时期,这一时期可谓是山水田园诗发展的源头。

陶渊明、谢灵运等诗人形成东晋、南朝山水田园诗派,奠定了我国山水田园诗发展的基础。

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使我国的山水田园诗发展到新的高峰。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宋代以后,山水田园诗趋于衰落,虽没有盛唐的风采但仍有一些传世的佳作。

关键词:中国山水田园诗发展轨迹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中最灿烂夺目的乐章,而山水田园诗则是这恢宏华章中清新淡雅的一页,如一缕清风带给我们心灵的宁静与休憩。

可是,由于受到社会实践条件和文化价值取向的制约,把自然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的诗篇,没能在诗歌发展的最初阶段产生,而是在诗歌经历了长期发展才出现。

本文追溯山水田园诗的发展源头,跟寻其发展的脚步探讨中国古代以描写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以及山水之景、游涉之情的山水田园诗的发展。

进入正文之前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问题。

田园诗和山水诗往往并称,但这是两类不同的题材。

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题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

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在一起。

(一) 孕育萌生的表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从题材范围来看,这其中已经有不少对山水田园的赞美之辞。

这种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直接记录是简单的,但同样质朴感人。

如:《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薇》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桃夭》里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些我们今天还烂熟于心的名句就是因为对自然界景物的真实刻画,渲染了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文字描绘往往只是点到为止,不作更深入细致的描述,它们只是诗人借以引发烘托情绪的媒介和载体。

【精品】十七、现实主义诗歌63

【精品】十七、现实主义诗歌63

十七、现实主义诗歌1.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概貌新中国成立以后,现实主义诗歌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曲折发展的历程。

70年代中期以来,现实主义诗歌既恢复了受到严重破坏的诗的传统,又对传统作出了超越性的变革与创新,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它的发展,大致可分为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期(1976年到1978年)、反思期(1978年到80年代中期)和多样化发展期(80年代中期以后)三个阶段。

1976年清明前后的天安门诗歌运动,有力地批判了文化专制主义,拉开了新时期现实主义诗歌复甦的序幕。

粉碎“四人帮”后,在时代的召唤下,出现了一批以揭露和批判“四人帮”、缅怀和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主要内容的现实主义诗作。

如贺敬之的《中国的十月》、艾青的《在浪尖上》、李瑛的《一月的哀思》、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张志民的《怀陈总》、白桦的《群山耸立盼贺龙》、邵燕祥的《中国又有了诗歌》,以及赵朴初以散曲形式写成的《反听曲》和《故宫惊梦》、刘征的《揭丑四咏》、池北偶的《“四人帮”终于上了“台”》等政治讽刺诗,都激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

不过,这一时期的诗歌在艺术上还比较粗糙,无论是批判与揭露,还是怀念与歌颂,都还存在比较严重的公式化、概念化、标语口号化的倾向。

随着欢呼的落潮和揭批的深入,诗歌开始了深沉的思考。

1979年前后,出现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全面恢复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诗歌逐步摆脱单纯解释生活的旧有套式,开始寻求对社会生活感受、思考的自觉。

一批“归来”诗人以特有的情感方式和思想穿透力,丰富和深化了现实主义诗歌的反思主题。

他们或表达在历史错位时期人们的复杂感受,或对历史进行双重反思,或在对现实进行批判思考的同时,对民族文化及社会发展进程进行解剖。

1985年前后,现实主义诗歌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即多样化发展阶段。

1985年以来,文学理论界空前活跃,各种西方现代文艺理论和创作技巧对小说、散文、戏剧、文学、诗歌创作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宋词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宋代,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革,形成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轨迹。

下面将详细介绍宋词的发展脉络。

一、初唐时期的骈文诗初唐时期,由于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提升,文学创作逐渐兴起。

这个时期的诗歌以骈文诗为主,以其形式严谨、语言华丽的特点而闻名。

骈文诗追求对偶和平仄的完美结合,注重修辞和形式的繁复,表达了士人的风雅情怀和社会观念。

代表作品有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二、盛唐时期的豪放诗盛唐时期,唐朝达到了繁荣的巅峰,社会风气开放,文化艺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这个时期的诗歌以豪放诗为主,以其奔放豪迈、气势磅礴的特点而著名。

豪放诗追求真实、直接的表达,注重情感的激烈和形象的生动。

代表作品有杜甫的《登高》和李白的《静夜思》。

三、晚唐时期的婉约诗晚唐时期,唐朝开始走向衰落,社会动荡不安,文化氛围逐渐转变。

这个时期的诗歌以婉约诗为主,以其柔婉委婉、涵蓄深沉的特点而闻名。

婉约诗追求意境的抒发和情感的细腻,注重形象的蜿蜒和意象的独特。

代表作品有李商隐的《无题》和李清照的《如梦令》。

四、北宋时期的新乐府诗北宋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文化艺术也迎来了新的变革。

这个时期的诗歌以新乐府诗为主,以其音乐性强、情感真挚的特点而著名。

新乐府诗追求音韵的和谐和情感的真实,注重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感慨。

代表作品有苏轼的《水调歌头》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五、南宋时期的词南宋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文化艺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这个时期的诗歌以词为主,以其音乐性强、艺术性高的特点而闻名。

词追求音韵的和谐和意境的抒发,注重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情感的追求。

代表作品有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

六、晚期的词坛变革晚期的词坛,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词的创作也发生了一些变革。

《中国文学史》简答论述题整理(四)——隋唐五代文学部分(1)

《中国文学史》简答论述题整理(四)——隋唐五代文学部分(1)

《中国文学史》简答论述题整理(四)——隋唐五代文学部分(1)展开全文1.简述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及表现。

答: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首先,从客观条件来说,唐代多样多彩的生活,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富的土壤。

唐代曾经是我同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一百多年的开拓发展,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文化上的中外融合,创造了对文化发展极为有利的环境,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也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创造了被后代一再称道的盛唐气象。

同时,它也经历过安史之乱这样一场空前战祸,在士人面前展开了杀戮破坏、颠沛流离、灾难深重的生活。

这样丰富的生活并不是每一个朝代都有的,这为文学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扩大了他们的视野。

其次,从文学发展自身说,唐文学的繁荣乃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已经朝着独立成科的道路迅速发展,骈体文把散文美的形式推向极致,同时也暴露了它的弱点。

诗歌的声律形式已具雏形,将要影响我国千余年的一种新的诗歌体式已经呼之欲出。

原有的多种文体的写作目的与写作规范正在发生变化,新的文体不断出现。

这些都说明,魏晋南北朝文学已经为我国文学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做好了一切准备。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唐人创造了全面繁荣的一代文学。

唐代文学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表现在诗、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上。

诗的发展最早,在唐文学中也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

当诗发展到它的高峰时,散文开始了它的文体文风改革,就文体文风改革的规模和影响说,前此还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它相比。

小说也开始走向繁荣,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的成熟。

而当散文、小说、诗相继进入低潮时,诗的另一种体式——词,又登上文坛,焕发光彩。

终有唐一代,几乎找不到一个文学沉寂的时期。

其次,唐文学的繁荣,还表现在作者众多而大师辈出上。

《全唐文》收作者三千余人,《全唐诗》收作者二千二百多人,据不完全统计,唐人小说今天可以找到的还有二百二三十种。

唐代诗歌自注发展轨迹探赜

唐代诗歌自注发展轨迹探赜

唐代诗歌自注发展轨迹探赜唐代诗歌自注发展轨迹探赜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时期,诗歌艺术成为了当时文人雅士追求的最高境界。

而自注诗更是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成为了唐代诗歌发展的一条重要轨迹。

自注诗的发展既受到了前人的影响,又融入了时代的风貌,呈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自注诗,顾名思义,就是在诗的作品中加上注释,解释诗句的含义和背景。

自注诗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唐代初期,也即盛唐时期。

盛唐时期的文人学士不仅才华出众,广泛涉猎文化,而且对于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非常重视。

他们常常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上注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自注诗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前人的影响。

在北朝时期,辞章和骈文的流行为自注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辞章的特点是朴素质朴,骈文则强调固定的格律和词形。

这两种文体都在一定程度上注释了文辞的用法和含义,为自注诗的出现提供了先决条件。

盛唐时期的自注诗还受到了汉赋的影响。

汉赋以辞章洁白、用典丰富而闻名,唐代的文人对赋的学习和研究可谓是井然有序。

而自注诗借鉴了赋的形式和韵律规范,使得诗词的表达更加准确,娓娓动人。

盛唐时期的自注诗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即古体诗。

古体诗以其古朴、庄重的风格而著称,多为七言和五言律诗,注释丰富精致。

自注诗在古体诗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注释部分常常是作者对于情感、思考的直接表达,使得作品更具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

盛唐时期的自注诗还享受了大唐帝国的繁荣和和平时期的安定环境的影响。

在这个黄金时代里,文人雅士不再受到世俗的压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诗歌创作中。

自注诗不仅体现了书院教育的成果,也反映了文人的个性和情感的表达。

盛唐时期的自注诗也需要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相结合来理解。

唐代社会政治比较稳定,封建制度健全,文人雅士在此背景下才得以安居乐业,追求文化和艺术的真谛。

自注诗中的注释部分恰恰体现了文人的社会观念、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唐代诗歌自注是诗歌发展中的一条重要轨迹。

自注诗的出现既得益于前人的影响,又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呈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千年诗歌大合唱——谈建安诗至元曲中国诗歌发展的轨迹

千年诗歌大合唱——谈建安诗至元曲中国诗歌发展的轨迹

作者: 金启华
出版物刊名: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34-36页
主题词: 中国诗歌 建安诗 诗歌形式 汉赋 永明声律论 乐府诗 山水诗 宫体诗 新体诗 周邦彦
摘要: 中国有诗国之誉,是世界所公认的了。

其发展的概况,是值得我们反复论述的。

中国诗歌以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的五百年歌唱的诗经,作为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屈原的离骚作为最长的抒情讨而擅誉,以汉赋熔韵、散文于一炉而大展鸿图,其特点是具有图画美,为汉代的代表文体。

自从建安以来五言诗昌盛、七言诗萌芽。

五言诗这一新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泌之扬扬,可以乐饥。

《诗经·陈风·衡门》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4.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5.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6.心之忧矣,如匪浣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7.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诗经.小雅.白驹》
8.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9..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

不我以,其后也悔。

《诗经.召南.江有汜》
10.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11.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旻》
12.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诗经·国风·陈风·月出》
13.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

鸿雁。

斯干》
楚辞
1.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2.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3.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

4.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5.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6.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7.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8.灵怀其不吾知兮,灵怀其不吾闻。

9.就灵怀之皇祖兮,愬灵怀之鬼神。

10.灵怀曾不吾与兮,即听夫人之谀辞。

11.余辞上参於天坠兮,旁引之於四时。

12.指日月使延照兮,抚招摇以质正。

13.立师旷俾端辞兮,命咎繇使并听。

汉赋
1.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

2. 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

3.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

4..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

5.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6.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

7.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

8. 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鯋鰡。

9.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

10. 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

11.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12.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

1.《古歌》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2.《白头吟》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3.《孔雀东南飞》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4.《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5.《城中谣》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6.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7.《箜篌谣》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

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9.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0.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魏晋南北朝民歌
1. 在北朝民歌中,描写游牧生活的,以《敕勒歌》为代表作: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 反映游子飘零的,如《陇头歌》: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

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发欣域,暮宿陇头。

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3. 男子负心,另有所欢,封建社会恋爱不自由而造成的爱情悲剧的:
郎为旁人取,负攸非一事。

缡门不安横,无复相关意。

(《子夜歌》)
我与欢相怜,约誓底言者?常叹负情人,郎今果成诈。

(《懊侬歌》)
4. 有描写因失恋而产生的悲愁和痛苦的,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女子之口说出她们的焦的甚至绝望的情绪。

如《子夜歌》: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5. 南朝民歌也善于利用景物传达出深婉的情思,如“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子夜四时歌·冬歌》)
建安诗歌
1. 苦寒行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众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重重苇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2. 蒿里行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3.燕歌行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唐诗
古风
1.《感遇·其一》作者: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2.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作者: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3. 《月下独酌》作者: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4. 《赠卫八处士》作者: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新乐府
1.《长干行·其一》作者: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2.《玉阶怨》作者: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 《渭城曲》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 《古从军行》作者: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5《桃源行》作者: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视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