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员工揭秘公司内幕
起底人人公司内乱内幕:一个月内4位高管出走
起底人人公司内乱内幕:一个月内4位高管出走人人风波主角关系图谱新浪科技张楠崔西一封令人匪夷所思的邮件,揭开了人人公司(3.32, -0.01, -0.30%)高管内乱的冰山一角。
副总裁突然宣布离职并指责老板做人“非常负面”,这在中国互联网界极其罕见的一幕,上周在人人公司上演。
人人公司负责战略发展事务的副总裁杜悦在内部邮件中称,“在人人做了3年副总裁,虽然有很多机会可以对你说,虽然我不想说,但是我不得不说你无论是做为领导还是做人都‘非常负面’。
我希望立即离职。
”内部人士透露,杜悦这封邮件不但发给了人人董事长陈一舟,还抄送了所有高管、董事、投资圈知名人士以及合作伙伴。
杜悦的这封邮件在人人公司内外引起了一片哗然。
正在外出差的陈一舟和公司COO刘健立即结束手头工作赶回北京,一下飞机,刘健就立即发信安抚员工,陈一舟也在第二天向全体员工解释事件原委。
“这是我工作以来收到的最意外的一封邮件。
”陈一舟称,公司最近投资了一个技术创业公司,杜悦在对该公司尽职调查的过程中,深深的被该公司的技术和前景所吸引,非常坚持要去这个公司担任CEO职位。
不过,他认为杜悦并非最佳CEO人选,因此才发生了上述事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杜悦在与新浪科技连线时表示,离职原因涉及商业机密不愿多说,但是事情不止这么简单。
内部冲突不断杨慕涵:我冤死了!就在杜悦事件发生前2天,陈一舟还与公司的另一高管杨慕涵发生冲突。
陈一舟在杨慕涵的人人网页面下留言,称其“家人做的产品全是和人人公司竞争的,自己所带的团队整个就是个人的子弟兵,人员向你个人效忠,不向公司效忠,口蜜腹剑,说的比唱的好听。
做人需要这么累吗?”杨慕涵是人人公司校园渠道负责人,同时还有另一身份——啪啪网创始人、人人前高管许朝军的妻子。
本月,许朝军的公司发布了一款匿名社交软件“乌鸦”,同时人人也有一款相似功能的软件“哔哔”发布。
陈一舟无意中看到一则帖子,称人人网校园大使在发状态推广“乌鸦”,这引发了他的不满。
卖保险为什么不香了-内幕曝光简直太意外了
卖保险为什么不香了-内幕曝光简直太意外了干了3年保险代理人的王强(化名),在2023年初选择离职,这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个特别难下的决定。
“疫情来了,不能外出拜访客户,单子越来越难谈。
”王强告诉中新经纬,如今他成为了一名网约车司机,每月赚1万元左右,虽然一天跑12个小时很辛苦,但胜在稳定。
王强仅仅是保险代理人离职的一个缩影。
银保监会9月19日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全国保险公司在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执业登记的销售人员(下称保险营销员)为570.7万人。
从销售人员合同类型看,代理制销售人员521.7万人。
而2023年底,全国保险公司共有销售人员973万人,其中代理制销售人员912万人。
也就是说,两年半时间里,保险销售人员少了402.3万人。
代理人渠道清除虚假人力(下称清虚)的动作还在持续,这种状态也令业界担忧。
正如新华保险副总裁于志刚在业绩发布会上提到“寿险行业的灵魂拷问”:到底行业转型还要持续多久?人海战术下的行业内卷2023年,家住深圳的张思琪(化名)在亲戚介绍下来到了一家保险公司,一干就是9年。
回忆起自己刚进入保险行业时,她仍然为自己的业绩感到自豪。
“我入司高峰排名是全市第七,营业区第一,公司还奖励我去意大利旅游。
”张思琪对中新经纬表示。
“前几年,我都不太需要主动拓展客户,老客户会主动给我转介绍客户。
在入司后几年,我的业绩基本上保持在营业区前十。
”正因为业绩好,在没有做增员的情况下,张思琪的平均年收入也能达到四五十万。
而张思琪进入行业不久,就见证了保险业的大力扩招。
2023年8月,保险营销员资格考试取消,使保险成为一个几乎0门槛的职业,各保险公司高举“人海战术”,保险营销员人数也迎来井喷。
数据显示, 2023年底,保险营销员为325万人,到了2023年底攀升至471万人, 2023年达到了顶峰973万人,与5年前相比翻了近2倍。
为了“拉人头”增员,有的支公司甚至打着招聘内勤的幌子招代理人。
员工漫谈半导体代工企业内幕(转载)
SMIC员工漫谈半导体代工企业内幕(转载)最近有不少的弟兄谈到半导体行业,以及SMIC、Grace等企业的相关信息。
在许多弟兄迈进或者想要迈进这个行业之前,我想有许多知识和信息还是需要了解的。
正在半导体制造业刚刚全面兴起的时候,我加入了SMIC,在它的Fab里做了四年多。
历经SMIC生产线建立的全部过程,认识了许许多多的朋友,也和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客户打过交道。
也算有一些小小的经验。
就着工作的间隙,把这些东西慢慢的写出来和大家共享。
阅读下文之前可以先参看后面的词汇表,便于理解本文内容。
从什么地方开始讲呢?就从产业链开始吧。
有需求就有生产就有市场。
市场需求(或者潜在的市场需求)的变化是非常快的,尤其是消费类电子产品。
这类产品不同于DRAM,在市场上总是会有大量的需求。
也正是这种变化多端的市场需求,催生了两个种特别的半导体行业——Fab和Fab Less Design House。
我这一系列的帖子主要会讲Fab,但是在一开头会让大家对Fab周围的东西有个基本的了解。
像Intel、Toshiba这样的公司,它既有Design的部分,也有生产的部分。
这样的庞然大物在半导体界拥有极强的实力。
同样,像英飞凌这样专注于DRAM的公司,活得也很滋润。
至于韩国三星那是个什么都搞的怪物。
这些公司,他们通常都有自己的设计部门,自己生产自己的产品。
有些业界人士把这一类的企业称之为IDM。
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要把更多的晶体管集成到更小的Chip上去,Silicon Process的前期投资变得非常的大。
一条8英寸的生产线,需要投资7~8亿美金;而一条12英寸的生产线,需要的投资达12~15亿美金。
能够负担这样投资的全世界来看也没有几家企业,这样一来就限制了芯片行业的发展。
准入的高门槛,使许多试图进入设计行业的人望洋兴叹。
这个时候台湾半导体教父张忠谋开创了一个新的行业——foundry。
他离开TI,在台湾创立了TSMC,TSMC不做Design,它只为做 Design的人生产Wafer。
富士康残酷用工内幕:普通员工有三怕
“涨薪看上去很美,但实际执行难度不小。”一名在深圳富士康工作了多年的富士康生产线储备干部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涨薪有两个前提:公司在经营困难、效益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可不安排增加员工工资;另外是绩效考核需要符合要求。由于绩效考核直接掌握在线长、组长等公司管理层手中,因此有很多办法可使涨薪落空,甚至明升暗降。”
“老实,甚至别人打他都不会还手”的马向前在这种情况下,最初被分到前加工的“研磨”组,但因为没什么工作经验,马向前工作中弄坏了两个钻头,而遭到线长的呵斥;2009年12月6日,他又被调至“后加工”,专门从事“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教养)工作,主要是打扫厕所、运送垃圾等。
“大锅饭”制度
2009年,富士康遭遇了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挑战。
2010年1月25日,富士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2038.HK,富士康旗下手机业务分析上市子公司)发布盈利警告称,虽然公司在“2009年下半年营运出现了令人鼓舞的改善”,但预期2009年度之综合纯利同比“显著下跌”。而富士康国际2009年半年报则显示,2009年上半年该公司亏损1787.9万美元,为富士康历史上首度出现亏损。
“MP3/MP4部门有一道焊接工序,共5个焊接点,科研部门会将这5个焊点总时长设计控制为13秒,并分解为4、3、2、2、2秒。稽核部门稽核该工序时也主要是看你操作的秒数。”前述知情储备干部称。
在这样精细的流程下,熟练工往往也不会干得太快。因为,自己做得快,干完了分解到自己头上的业务数量,并不能提前下班。“这个考核是一个团队绩效,只要线里还有其他人没有干完,就都不能下班。线长则是必须清点完所有半成品,才可能下班。”
十多列求职者队伍,哪一列能进入小院,其随机性不亚于“抓阄”。肖军说:“哪条队能放行,就看保安的心情了。排队不整齐的,说不定被晾在广场站很久。”
bd私企内幕:一个职业经理人的亲身经历
bd私企内幕:一个职业经理人的亲身经历中国私企内幕:一个职业经理人的亲身经历作者:李华刚前言随着上海、江浙一带经济的迅猛发展,从2000年开始,国内人才市场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潮流——“孔雀由南向东飞”。
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外企和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及管理人才向上海、浙江和江苏等地大量流动。
同时,大量上海、浙江和江苏的企业纷纷到深圳、东莞和广州高薪招聘人才。
徐刚就是这个历史大潮中的一员。
2003年6月,徐刚从深圳来到浙江温州成雄电器有限公司,随即强力推行改革,整个过程惊心动魄,使一个粗放型管理模式的家族企业转变为一个按现代企业模式运作的企业。
但是,企业的整体文化氛围没有改变,它原有的根深蒂固的农耕文化并没有得到彻底地改变,企业最高决策人的思维方式及工作方式没有改变。
一方面来讲,徐刚是成功者;但从另一方面讲,徐刚也是一个失败者。
2004年底,在进入这家公司整整18个月的时候,徐刚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带着疲惫的身躯离开了这家公司,回到了深圳。
当代中国民营企业面临两道鬼门关,一个是“五千万”,一个是“一亿元”。
企业从小型规模发展到中型规模时,凡是年营业额接近五千万元时,企业在管理、机制、人才、企业文化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面临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如果能改善企业管理、优化内部机制,企业就能跨过这道门槛。
而如果无法改善内部管理,就永远在五千万以下徘徊或面临破产倒闭的命运。
当企业成功跨越了这道门槛,成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型企业后,它就会面临从中型企业走向大型企业的第二道门槛——“一亿元”。
如果一亿元门槛也过去了,那么,再往高处发展就会十分顺利。
这一规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反复地被无数家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所验证,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逃出这一规律。
有关中国企业管理类图书,要么是从纯理论的角度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论述,要么就是讲述海尔、联想、TCL等明星企业的经营发展之道,却很少讲述普通民营企业从粗放型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型的过程。
一个前富士康员工眼中的公司战略经营
一个前富士康员工眼中的公司战略经营(内幕大起底)2009-09-20 09:34:25| 分类:富士康专题|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一,制造行业的战略投资者。
1,选行业:电子制造业。
郭台铭曾说,一个好的人才,要学会“三选”,即是选好行业,选对公司,跟对上级主管。
而我个人认为,一家好公司同样有“三选”,即要选对行业,选好厂址地区,选好高层职业经理人。
由此可见富士康为什么会选择电子行业,并在这个行业兢兢业业深耕30余年。
因为21世纪是一个信息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电子产品不但市场蛋糕大,而且竞争激烈,其制造手段(机器模具生产)自然的很容易生成象富士康这样的行业“鲨鱼”。
而郭台铭当初怀藏巨款(30年前的数十万台币),远离新婚燕尔的娇妻,远离台湾故土,让孩子没有奶粉吃,如此卧薪偿胆,就是立志将来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而电子制造业是最好的平台。
2,选投资地区:中国大陆。
富士康为什么将投资地押宝大陆(个人估计富士康的全球资产至少有70%在中国大陆)?除了因为郭台铭是大陆人(祖籍应该是山西晋城),有故土情结之外。
更因大陆在最近30年里是全球人力资源丰富地区,用工成本低;大陆初级技工非常多,且勤勉,并配合加班;大陆矿产资源丰富,工业配套齐全;大陆物价低;国家支持外商投资,有出口补贴(因此富士康大多落脚出口加工区)等等。
3,全球布局。
制造业的特性就是讲究成本,所以制造业产业全球转移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富士康在中国大陆也经历了自南向北,自东向西的转移,预计未来,位于华中的武汉将成为富士康的主要基地。
但内陆在物流方面的相对劣势是无法根本改变的,同时,为了更接近消费市场,富士康必然加强全球布局。
在欧洲,就是选择成本相对较低的中东欧(如捷克)作为投资地进入欧洲市场;在美洲,同理则是选择更接近美国的墨西哥作为投资地进入美国市场。
4,立志做第一。
郭台铭是一个有帝王面相的人物,他骨骼粗大,相貌堂堂;其行为处事便可见其人决非庸庸之辈。
解开努力与回报之谜,公司鞭打快牛的阴谋揭秘
为什么在公司里你越努力工作,反而越吃亏?这就是所谓的“鞭打快牛”。
我要教大家一个真正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叫做“一段二眼三不管”。
我在之前进入一家大公司工作的时候,就曾因为不了解这个原则而吃过大亏。
当时我的领导是一个有强势但心胸狭窄的人。
刚开始我负责一些小客户,大概有七八十家。
其他的老员工负责的客户最多也就二三十家。
但是不管客户的大小,我们公司的工作量基本上都差不多。
由于我效率较高,每天七点准时下班。
我经常觉得自己很闲,但是看到其他同事每天加班到十一二点,我始终不明白他们在忙什么。
结果有一次,跟我一起入职的一个男同事被解雇了。
原因是他下班的时候跟其他同事打招呼,特别嬉皮笑脸。
这个哥们儿效率也很高,也是七八点下班,比我晚一些。
他被解雇之后,领导专门找我谈了一次,问我知不知道为什么他被解雇,但是我没被解雇。
我当时不懂,回答不知道。
领导告诉我,你去想想吧,你们俩唯一的区别就是他走的时候跟大家打招呼,你走的时候不打招呼。
你好好想想你以后的工作怎么办。
我当时一下就明白了,因为大家都在加班,而我下班后只剩下我一个人,压力很大,所以我一般都趁领导上厕所或者人少的时候,偷偷走。
这个哥们儿是个北京人,讲究面子,每天下班背着包给每个同事道别。
我们领导这么小心眼肯定不爽,大家都不走,他走了还这么招摇,所以后来我走的时候就更加低调了。
但是没过多久,领导又找我谈话,说小孙,大家都加班,这么多事情怎么就你下班就走了?我当时也没心眼,就说我那个领导我都忙完了啊。
当时我们领导也没跟我争论,但是从那以后,他就开始安排各种工作给我,把被解雇的那个哥们儿的客户都交给我接手,看我能不能按时下班。
他还给我安排各种杂事,尤其是每天下班前就临时给我安排工作。
当时我年轻,没经验,所以就这样了。
我真的没有想到领导不爽的原因,最后加的工作真的超出我的加班能力,领导也不管,一直给我增加。
其实这就是不懂职场隐规则的结果,不懂这些规矩真的会吃亏。
我还特意总结了一份经验,分享在评论区给大家看看。
宁波精达上会前遭举报十大内幕揭露公司乱象
自4月19日宁波精达成形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波精达”)在证监会网站预披露招股说明书后,距今已时隔4个月的时间,但公司却迟迟没有迎来上会的进程。
事实上,自5月开始,关于宁波精达资深离职老员工深度揭露、检举公司的网帖开始在互联网上流传,其举报的内容包括宁波精达为谋求私利和上市圈钱而进行的造假、压榨员工等重大违法违纪问题。
宁波精达IPO的引而不发,有知名券商保代认为,“可能与公司受到举报有关。
”据记者调查了解发现,作为一家典型的家族式企业,宁波精达一股独大的现状确实给公司治理带来诸多弊端,公司弃用职业经理人、董事经理层搅为一团的现状给企业的经营决策带来风险因素。
此外,在目前产品产销率较低的情况下,公司募投项目还面临着新增产能的消化问题。
举报涉及十大内幕5月25日,一封属名为“资深离职老员工”的举报贴惊现某知名网站。
检举帖称,“为响应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号召,也为合情合理讨还尊严公道,现在如实地深度揭露、检举宁波精达”。
这封长达几千字的检举函内容涉及到10个方面,包括公司压榨员工、治理混乱、专利侵权、造假等,情节相当严重。
发帖者还称,已陆续打过证监会、宁波证监局等举报热线,并“正逐步递交实名制检举材料”。
据记者调查发现,检举函中部分内容属实,如公司弃用职业经理人、高管变动频繁、内控混乱等。
宁波精达是一家专业生产高速精密压力机、胀管机、弯管机等装备的公司。
公司前身为2002年8月成立的宁波精达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实际控制人郑良才及其配偶徐俭芬、儿子郑功合计控制72.79%的股份。
很明显,这是一家持股高度集中的家族企业。
在公司成立至今的10年时间里,员工变动频繁,这从公司对“干股”相关情况说明中可见一斑。
在公司给予“干股”作为奖励的65名员工里,有28名员工离职,占比近五成。
此外,截至今年1月31日,包括王兵、李见锋等人在内的10位业务骨干也纷纷离职。
在2011年8月,公司董事、高管等更是出现不正常的集中离职。
企业内部欺诈案例
企业内部欺诈案例标题:企业内部欺诈案例——阳光公司的财务内幕交易事件时间:2008年至2009年事件背景:阳光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以制造和销售电子产品为主的公司。
在2008年至2009年期间,公司的财务部门发生了一系列内部欺诈事件,揭开了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违规操作的黑暗面。
事件概述:2008年11月,公司财务部门的首席财务官李明成收到了一个匿名举报信,称公司某高层管理人员正在进行财务内幕交易。
李明成深感事态严重,决定展开内部调查。
调查过程:1. 2008年12月:李明成开始对财务部门的账目进行仔细审查,并发现了一笔高达200万元(人民币,下同)的异常交易。
经过进一步核实,这笔交易涉及公司首席执行官张华和一家名为“友和投资”的公司。
2. 2009年1月:李明成设法获取了有关该笔交易的更多信息。
通过查阅公司的财务记录和相关合同,他发现这笔交易是一起以“软广告”为名义的内幕交易,旨在让张华非法获得与“友和投资”有关的特权利益。
3. 2009年2月:李明成与公司法务部门取得联系,并全面汇报了他的调查结果。
公司法务部门随即向有关部门报案,请求立案调查以及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
立案调查及审理:1. 2009年3月:公安机关接到公司法务部门的报案后,立即展开了针对阳光公司的调查。
调查组成员前往公司,并对相关文件和证据进行了调取和查验。
2. 2009年7月:调查结果清楚地显示,张华和他的合伙人涉嫌在财务内幕交易中非法获利。
公安机关决定对两人立案起诉。
3. 2009年10月:阳光公司的案件移交至法院。
经过多轮庭审,法庭对张华和他的合伙人判处有期徒刑,同时责令其退还非法所得。
律师点评:这起企业内部欺诈案例充分体现了企业内部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李明成作为一名慎重负责的财务部门负责人,敏锐地察觉到问题并果断采取了行动。
他的举报和调查展示了内部员工保护企业利益的职业操守和责任心。
公司法务部门和公安机关及时介入,并最终成功将违法者绳之以法。
保险公司员工自曝内幕买什么都别买保险
保险公司员工自曝内幕买什么都别买保险我可是知道这里边的内幕,要没卖过保险我还真不知道。
保险这东西我开始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不过听人家老骂保险。
我也不觉得它好我也不觉得它坏。
后来我才知道,保险这东西最没谱了,保险它最大的弊端就是,你出了事了,该不该赔,是保险公司说了算,就好比说,我开车给你撞了,我赔不赔你我说了算,你说我能赔你吗?他保险公司他赔了他就得掏钱,谁他妈吃饱了撑的愿意给你掏钱啊!他要是不想赔你他怎么着都能找到茬。
保险公司是什么呀,就是大家出钱养活了一大爷!就比方说这个意外险吧,首先必须是意外造成的,什么算意外呀,保险公司说了算。
过年的时候有好多鞭炮炸伤的呢,好多保险公司公开声明不给赔(多嚣张阿),人说你这叫故意参与高危活动,不算意外。
就说哪家保险公司心肠好算作以外,你又在事发当天及时通知保险公司了,那你有没有经保险公司认可的医师鉴定呢?(你出得起那鉴定费吗)?,你够人家的伤残等级吗?那得是四支缺失眼球摘除(不摘不给赔)脏器功能极度障碍。
总之,要想达到他那伤残等级,你非得死了不成。
就好比说你眼球炸伤了,医生说你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把眼球摘了保险公司管赔,一种是做个修补手术能保住眼睛,但保险公司不管赔。
你说你想不想让保险公司赔你?再说这意外医疗险,就好比说,你投保三年了,累计也花了三千了吧,你“叭”一下脚崴了,你去医院治化花了82,除去80元免赔额,剩下那两块,嘿,人家还真给赔,不过得按伤残等级折算,你这顶多折5%,就是一毛钱!。
你说你要不要吧,你要吧,你还得送一趟单子,你打车钱得花个40吧。
合着你里外里花3040块钱外加在家歇俩礼拜,最后给你赔了一毛钱。
再说这寿险吧,你们家人拿到的那点死亡赔偿金里外里都是你自己交的,为什么这么说啊?你交二十年的钱,过了四十年你们家人拿到那笔钱,比你这二十年交的多不了多少,那四十年利息还多少呢,合着这钱不是保险公司赔你的,是他妈你自己赔你自己的!再说这养老险,你说是保险公司给你养老还是你养活保险公司呀,我给您算笔帐:您年交10000,交二十年,共交200000,您活到75总共拿到养老金100000,外加身故赔偿10000元,您在35年间陆续交了200000,可是您知道这钱做一个保守投资能赚多少钱吗?200000*15*7%+100000*20*7%+200000=550000,您明白了吗,等于您送了保险公司35万,养了保险公司35年。
公司绝不会告诉你的20大秘密
公司绝不会告诉你的20大秘密职场如战场,这句话可能大家都知道,而且大多数时候其实这句话是正确的。
在职场里面都会有一些潜规则,都有一些“千万不能做的事情LIST”,这些可能大家都知道,但是还有一些大家不知道的事情,对于这些事情公司不会明说,但是这将会成为你晋升、涨工资的一个标准。
以下是酷啡生活总结的一些工作经验,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首先,说明一下我不是HR,但是由于我的工作性质,我了解到很多老总或领导们的真实想法。
而且的时候读过一本叫做“公司绝不会告诉你的50大秘密”(韩文版),今天发现中文版也出版了,当时看的时候这本书真是写出了公司不会告诉你的一些内部潜规则,下面我要跟大家共享的“公司绝不会告诉你的20大秘密”是根据这本书的内容还有加上我个人工作经验的感受总结出来的,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直接去卓越购买这本书。
1.入职时的工资高低不重要,只要你努力工作你会得到相应待遇的我估计几乎找过工作的人都听过这句话,当我们确定被聘用跟公司谈工资时,他们都会说“如果以后你业绩突出、努力工作,你的报酬也会相应增加的”,特别是当第一次找工作的时候大多数人会相信这些话,但是千万~~别相信。
刚入职时,你的工资就是你的全部(当然有一些岗位,比如销售或弹性工资的岗位除外),而且你入职以后大部分待遇都会跟着你的工资而浮动,工资调整也是按你目前的工资乘于一定的百分比,保险、公积金也跟工资有关系,当你的基本工资低的时候你今后的报酬增长空间也不大。
所以,找工作时千万不要心软,多争取一些基本工资,因为这是你的所有。
我第一次找工作时就是犯了这个错误,当时心软没要求更高的工资,当时觉得基本工资比别人低几百块钱无所谓,但是后来才发现它有一个杠杆作用,尽管以后每年你工资涨幅比别人大,但是工资还是比别人低。
比如你入职时的基本工资为4000,第二年涨幅为20% (一般的企业极少数人能涨20%),那第二年工资为4800;如果你的同事入职时基本工资为4500,第二年涨幅为10%(一般涨幅),那他第二年工资为4950。
没落的爱立信
没落的爱立信--爱立信内部员工辞职后续写内幕一切都源于四年前,爱立信中国总裁杨迈的猝死。
非常慈祥,敬业的一个瑞典老头由于过劳死匆匆的离开了他用毕生心血培养的中国市场。
在我的记忆中他是爱立信最早在中国开拓市场的一批老外当中最了解中国市场,与客户关系最融洽的高层。
虽然老头在的时候销售额没有这一两年大,但是目前的丰收都缘于他当年的辛苦耕耘。
看看今天爱立信的市场份额,尽管号称在移动有35%,但很多业内人士,包括很多爱立信自己的员工都知道这是骗爱立信自己骗自己。
来了一匹马,一匹种马。
在我外企近20年的职业生涯里,从来没有象爱立信这位新任总裁有这么多绯闻。
马志鸿先生的中文名确实取的比较有水平,真的要感谢发明这名字的人,最起码不拗口。
老马也是瑞典人,但他在来中国前在亚洲呆了一二十年,什么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不明白为什么老是一些岛国,据说这种岛国意识很害人的),还取了个台湾老婆。
在02年爱立信全球的业务大滑坡,搞的前任CEO 柯德川被董事会赶下去,从外面空降了一位锁匠来临危救难。
当时爱立信现金流不会,据说那时微软想收购,股价只有几美元。
这位锁匠果真出手不凡,没几年爱立信就缓过劲了。
但不知为什么,偏偏就是这位帅哥把当时在马来西亚守着那一亩三分地的老马给调过来,从此开始了老马在中国区精彩之旅。
记得“天下无贼”中黎叔曾说过,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
爱立信中国似乎从来不缺人才,当年北有张醒生,刘持金,南有杨国雄,黄智仁,凭借他们当时的人脉,胆识,硬生生把爱立信这么一个来自北欧小国的供应商做得与当时有老美撑腰的巨无霸摩托罗拉不相上下。
那时的Nokia,西门,北电还只是一爬虫。
后来北方区的李湘平,管移动的冯印夺,中区的李鸿明等都是可圈可点的人物。
但爱立信的致命伤就是死活不本地化。
这么多年来,公司没一个中国人当过中国区老大,哪怕是一个外籍华人。
于是爱立信就开始自己搞自己,把这些天才们一个一个搞走。
爱立信每年都要开一个全国性的销售大会(Sales Conference),到去年有十几届。
酸奶可以喝,鲜奶不可以喝,花色奶更不可以喝。。(一个奶业工人的良心揭发内幕!!
我不想再忍了,我所知道的奶业内幕!——一个奶业工人的良心话我所学的专业是乳品工艺,刚毕业曾在某国内老大级乳业集团工作。
职位——收奶员。
之前的三鹿事件,沸沸扬扬。
其实在我看来,没什么奇怪的,事情总是要被揭穿的,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以及是哪一家企业成为那个撞上枪口的倒霉蛋。
三聚氰胺——冰山的一角。
也许这个事件就要告下一个段落,也许仅仅是个序幕的开始……离职的员工到处去说原来公司的“坏话”,这个员工一定个没有道德的人。
曾经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可最近我的想法变了,一个知道内情而不去告诉别人,眼看着别人吃亏上当的人,那才是个彻底道德败坏的人。
离职后,我没喝过一滴奶!我先讲一下,收奶的过程。
奶农的牛奶由当地附近村镇的奶站化验收集,按品质高低,分等级付给奶农钱。
品质的指标不外乎PH值,蛋白质,干物质这几项。
然后由奶站(当然了奶站是私人老板的)用罐装车混装后运到工厂,然后由工厂取样化验,测算指标同样按品质高低,分等级付给奶站钱。
不知道大家看没看出来,想没想到这种操作模式会出现什么问题?有人说了,不是“天然牧场”“工业化收集吗”?有,的确有。
但是我只能说:兄弟,你很傻,很天真!奶农想多赚钱怎么办呢?简单啊,掺水啊。
那掺水指标降低就卖不上好价了怎么办?简单啊掺****啊。
奶站想多赚钱怎么办呢?简单啊……。
奶站的奶,是从各个散户收来混装到罐车的,有一家的突然变质了,怎么办啊,全车都倒了吗?几十吨一罐的奶,蛋白质低了怎么办?干物质低了怎么办?PH值低了怎么办?有的牛病了,用过抗生素怎么办?有的牛用了催奶激素怎么办?话说回来了,奶农那点小伎俩能瞒奶站吗?奶站那点小九九能瞒工厂吗?如果我说,奶站不知情,工厂不知情。
都是“不法奶农”干的坏事,全国人要把矛头指向他们批判。
那我可就真的,很傻,很天真。
我们从来不拒收奶,因为我们知道,一件东西是要充分利用的,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价值,获得最大的利润。
我们分罐储。
最好的奶,供到车间做酸奶(发酵型酸奶或搅拌型酸奶),因为不是好奶做不出来。
业内人士揭露家政行业内幕---太“黑暗”了!之欧阳美创编
我敢断定家政行业绝对是纠纷最多的行业。
我是家政公司的,所以我知道家政行业的内幕,有人说家政公司都很黑,可是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下面我来告诉你。
其实很简单,家政行业没有遮阳伞,被晒得,当然黑了。
我说这话可能许多人都不相信,看完我的解释你就信了。
我在家政公司做了有几个年头了,时间虽然不算很长但对这个行业的内幕了解的还是很透的。
黑暗之一:暴利行业。
许多人认为家政行业是暴利行业,用半个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介绍一个保姆就收取数百元的利润,真是暴利。
他们这样计算是因为没有把保姆当人看待,而是把保姆当做商品看待,介绍成功了,就好像是把商品卖出去了,利润就到手了,其实远远没有结束,虽然家政公司多数实行的是中介制,可是往往承担的是员工制的责任。
如果把保姆当工厂里的工人一样看待,家政公司每月在每个阿姨身上赚到的毛利润连工厂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所以员工制在家政公司中难以推行,因为家政公司无力为员工买社保,工厂就有这个实力。
如果和同属于中介的房产中介行业相比,就更不能比了,买卖房屋国家的收费标准是双方各收1.2%,出租房是双方各收50%,利润从几百到几万不等,而且成交后事情就算结束了。
但是家政中介比房产中介要难做的多,家政中介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房产中介处理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
黑暗之二:新手冒充老手。
现在这年头农村也不缺吃不缺穿的,谁想背井离乡来到城里当保姆啊,在雇主家辛苦不说有些保姆还有要受雇主的气,加上现在对保姆的需求又越来越大,所以,家政行业始终都缺保姆,虽然工资已经比较高了,许多人干不了多长时间,就坚持不下来了,能够长期做保姆的不多。
作为家政公司,要想有业务做就要不断培养新的保姆,于是就说服刚进城的保姆到培训学校培训,许多人怕花钱,不愿意培训,有的人愿意参加培训了,可是培训的结果如何呢,多数培训机构培训的时间很短,甚至不培训,收了费,发个证书了事(证书是真的,过程是假的)。
雇主来找保姆,尤其是找带孩子的保姆都要有经验的,谁想拿自己家的孩子做实验啊。
海尔员工自曝企业管理内幕.doc
海尔员工自曝企业管理内幕说到在海尔工作的3年,是很有收获的3年,也是让人困惑和迷茫的3年,我认清了毕业后接纳我的第一家公司、将来的500强企业海尔,需要的不光是赞颂和崇拜,还需要理性的思辩和清理。
新员工入职我于1998年毕业,怀着对中国家电前10名企业以及对张瑞敏的崇拜,走进了海尔的大门。
这一次与我一起进入海尔的有一百多位同样怀揣美好远大理想的同学,因为当时住的是集体宿舍,所以大家晚上经常聚在一起指点江山,那时候的愿望相当美好,可是现在的我不得不丈量着想象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新员工一入职,首先接受的是海尔企业文化培训(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洗脑)。
而洗脑的形式和方法却是如此的落后和呆板。
什么木桶理论,斜体小球理论,80/20原则,赛马不相马……我们一个一个的背诵,然后一个一个的写感想,写得好的感想会在一种叫《海尔人》的内部刊物上发表——以表大学生的决心。
然后就有专门搞宣传的和培训的进行案例讲解,当然了,他们所选取的案例都是激励型的——以后才知道这些案例要么是编的,要么是夸大其词。
我们于是一遍一遍的再写感想,我那时候一直很老实自觉的完成各种感想,于是就被培训老师列入了一级培养目录中——这是后来我辞职的时候人事主管找我谈话时泄漏的……军训完了以后就是进工厂劳动,学习冰箱、洗衣机、空调的生产流程。
进工厂劳动之前,培训老师就告诉我们要多向工人师傅学习,多写合理化建议,多写宣传稿,要勇于表现自己;特别是要对自己严格要求,8小时工作时间,除了吃饭,其他时间哪怕是累得不行了,也不要坐下;要听车间主任和各个班长的分配,对工作不挑不拣,不怕脏不怕累……我们也是满怀着下基层锻炼的理想到车间里去了。
我去的是一个冰箱厂,一到车间,车间主任就笑了,说:“以后我们车间的宣传稿和合理化建议就靠你们了!”于是我们被下放到各个班组,一进班组,班长便拍着我们的肩膀说:“这个月4篇宣传稿就靠你了,记得有一篇要中稿哟,合理化建议你要分担两条……至于劳动么,你们就在旁边看着吧,长得白白嫩嫩的,哪是干活的料?”以后这半个月,他们真的是一点活都不让我沾,班长也不怎么管我,满以为这是对我的关照,怕我累着。
一位保险业务员自曝行业内幕
一位保险业务员自曝行业内幕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采访白小芳女士是在武昌区某律师事务所。
4月5日,白小芳约见记者,她想用自己从事保险业务的经历,让所有的人都来了解目前某些国内保险企业的内幕。
骗了父母骗朋友1999年我下岗了,为了养家糊口,我自费参加了保险公司的短期培训班。
之后,我便成了一名寿险业务代理人。
我的第一笔保单业务来自我的父母,他们知道我成了一名寿险业务代理人后很支持我的工作,当我要求他们投保时,他们二话没说就投了钱。
接着我就把目标盯向老同学、老朋友和老邻居等,凡是扯得上关系的我都会厚着脸皮去拉保单。
第一个月我的业绩十分出色,不仅拿到了公司的300元底薪,而且还有佣鸷徒蛱鹊取!?br/>熟人的生意做完了,我便开始做生人的生意。
听先入行的同行们讲,医院里病人的保单最好拉。
于是,我从第三个月开始便每天都往武汉的各大医院跑,与病人和他们的家属套近乎。
在他们犹豫时,我便举出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例子来打动他们的心。
几个月下来,人虽然累了点,但我的业绩在公司相当出色,自己的收入也直线上升,收入高时每月超过了6000元。
我们的高薪来自哪里保险业务员的主要收入是“底薪+佣金”(业务回扣),虽然底薪少得可怜,但佣金相当可观。
每笔业务的佣金是业务量的20-30%,也就是说,如果拉了一笔1万元的保险业务,业务员最高可获得3000元的佣金。
如此高额的佣金,保户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连我自己都表示怀疑。
以投资分红险种为例,如果保户投了1万元,其中有3000元被业务员“佣金”掉了,然后再经主任、经理和各部门的层层“佣金”,所剩便不到一半了。
公司的另一批高薪人员大都拥有固定的团体订单,这批业务员每月都可坐在家里收“佣金”,月收入最高可过万元。
这批业务员与团体订单的经手人有着一种微妙的关系,说穿了就是利益均沾、分成共享。
欺瞒是我们追求业绩的手段我们的欺瞒手段是在入行前的岗前培训和每个星期的早会上被公司“洗脑”洗出来的。
公司要求业务员把欺瞒保户当成一种善意的职业。
内部录音,听完惊出一身冷汗
内部录音,听完惊出一身冷汗一年前的今天,一名记者从某知名公司的内部获得了一份秘密文件,标题为“内部录音”,听完内部录音之后,记者惊出一身冷汗,因为内部录音中揭露了这家公司操纵市场、虚假宣传和其他违法行为,涉及包括该公司的危害社会公共利益,损害投资者权益,对消费者的损害,以及其他相关的欺诈行为。
内部录音的内容揭露了公司高层的经营权力被滥用,他们无情地介入公司的市场活动,将自己的目的性和利益最大化作为经营的基础,他们指示公司的集体成员,要将公司的某些产品宣传为销售收益高、技术性强的产品,把政府对公司的一些有利条款作为营运资源,充当金融实体,使股东获利,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占据市场利益,利用高科技研发专利技术,以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这种行为正是公司内部违反了法律法规的原因之一。
此外,内部录音中还揭露了公司高层经营领域中存在的腐败行为。
他们有意地操纵公司的市场,为所欲为,以谋取私利。
他们以公司的名义购买了大量的贵重物品,如钻石、高档手表、古董,这些物品都是公司高层的私人收藏,但是是以公司的名义购买的,给公司造成了巨大的财务损失。
此外,内部录音中也提供了公司内部职员大肆挥霍公款、把公司当作私人财产挥霍,私自拨款给他人等方面,贪赃枉法、破坏公司发展的证据,事实上,这些行为不仅严重损害公司的声誉,也给股东和投资者带来财务损失。
内部录音的听完,让记者惊出一身冷汗,随后,他赶紧将这份秘密文件上报当局,事件很快就引发了轩然大波,当局立即对公司进行了调查,发现公司存在上述问题:操纵市场、虚假宣传和其他违法行为、腐败行为、挥霍公款、把公司当作私人财产挥霍等等,随后,当局依法对公司负责人作出处理,追究其刑事责任,让这家公司彻底改变过去的不良形象,为投资者带来安全保障,为消费者带来便利服务。
一年后的今天,这座公司山穷水尽,不仅被当局处以重罚,公司的股票也直线跌倒,记者又再次听到了“内部录音”做事必须恪守法律法规,否则会有严重的后果,只有这样才能使股东和投资者安心,为市场提供一份健康的环境,让企业以及消费者都受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员工揭秘公司内幕很多的朋友现在都在使用360杀毒,因为它提供的是终生免费。
在此转发朋友的一个贴。
仅供参考。
1. 360为什么每10分钟联网上传数据?绝大部分360的用户都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360安全卫士每十分钟联一次网,每次上传6KB左右数据,一天上传约1MB数据(不包含下载数据),一年约350MB数据。
风雨无阻,永不间断。
一个安全软件为什么要如此频繁的上传数据呢(注意不是下载,给系统下载补丁包的流量不是上传流量)?查询是否有新的补丁包一来不需要这么频繁,二来不需要这么大的数据量。
秘密就是我们搜集用户的隐私数据,并上传到服务器。
当然,我们做了精心的设计,为了避免一次上传过多信息,容易引起用户警觉,采用了高频度、小流量的策略,并对数据进行压缩和加密处理,以防用户警觉。
周总最近又在吹嘘“云查杀”,其实就是为了掩盖这个问题。
2. 360为什么要获取用户隐私呢?360是免费的,靠什么养活公司、养活我们这个团队呢?360对外号称的,靠代理卡巴斯基杀毒软件的收入、靠软件推广的收入,其实根本无法支撑如此庞大的奇虎团队和服务器开销。
周总花掉了大笔VC的钱,一次次不能兑现对VC的承诺,奇虎再融资难上加难。
面临VC业绩的压力,铤而走险,周总也是没有别的办法。
免费产品放广告是互联网的模式,但是,安全软件不像新浪拥有广告时间(用户上新浪总要看10分钟),安全软件的广告机会不多(这是周总非常痛苦的一点,所以360为什么经常提醒用户什么补丁,安全新闻,等等,主要是吸引用户,争取广告时间),广告时间很短,要做广告就要精准,要精准,就必须了解用户信息。
有了这些用户隐私,广告才够精准,就像此前的分众无线一样。
用户隐私数据的商用价值我们已经不必怀疑了,手机上用户的隐私更多,更值钱,无数垃圾信息的群发公司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周总做3721的时候,什么“***”、“***”的关键词都卖,赚钱是根本。
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对自己隐私不在意的人,用隐私换取免费服务也还划算。
不过,手机上的对隐私在意的用户可能多一些。
理解了这些,有许多和360有关的事件迷局也就迎刃而解。
3.360真正的收入来源是什么?360对外声称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卖卡巴斯基。
但是,360是代销卡巴斯基,代销的毛利率很低,15-20%左右,这点收入对于360而言是杯水车薪。
360最大的收入是“互联网**”,收保护费;交了钱的程序有点问题也可以放过,还帮助推广,网评自然很好;不交钱的,网评就很差,还加入黑名单**。
当然,最初依托奇虎社区上的“擦边球”内容给网站带流量,也为360带来一些收入。
有了360大量获取的用户隐私信息为基础,有了360保险箱的帐号关联,360的浏览器在精准广告上也就往前走了一大步。
这一点对于广告主有价值,对用户也许会是个“灾难”。
前段360宣传了自己的一个案例,协助**部门破了一个案,但是,没有用户信息作为基础,怎么协助呢?4. 周总为什么到处宣传的所谓“云查杀”?周总最近宣传的,所谓的360 “云查杀”(把查杀工作放到360服务器上),实质是为了掩饰360每10分钟频繁联网,掩盖其上传用户隐私的问题。
周总号称扫描速度是传统杀毒软件的10倍,扫描快的原因是采用文件名匹配来进行最简单的模式匹配(叫一样文件名的文件的就是木马?这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误杀。
难道在中国叫陈**的都是浑蛋?)。
360所谓的“查杀10万木马”,是因为360根据文件名来判断病毒,病毒传播者只要改一下名字,奇虎360就得重新加入木马病毒库,所以一个病毒文件要是有10个名字,360就要加载10次木马姓名库,别人要查一次就够了,可360要加载10次。
所以360才会费力去“查杀10万木马”。
网上有篇帖子,说周总最新在手机上推出的扣费克星,也采用了同样的匹配文件名的简陋技术。
tompda上有人反编译了代码,发文说明了这点,也许一场新的闹剧又要上演。
5. 为什么360只靠文件名查杀也能杀出木马,还号称比专业杀毒软件更好?周总**出走雅虎之前,曾经利用3721干过一件大事:他通过遍布全国的3721客户端,在用户机器上种下了后门,包括dll和驱动。
而打开这个后门的秘密,只有周总和几个核心人员知晓。
这也就是为什么360一推出,就能让用户感觉到特别好用的最大原因,因为它查杀的木马,都是此前用3721客户端自己种下的,自己种,自己杀,效果当然顶呱呱。
为了维持奇虎360的口碑,周总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情:不断制造新木马和***,再不断进行查杀。
6. 为什么绿霸受阻?前一段,政府推动的绿霸计划,希望解决青少年的上网**内容过滤问题。
但是,绿霸和360的预装策略冲突,一旦装了绿霸,就占领了360在PC上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就可能发现360的上传用户隐私的问题,那对360是很大的危机。
因此,360成了在幕后攻击绿霸的推手。
7. 为什么360表面上口碑很好呢?周总逢人就说,360没有花一分钱的推广费,完全靠口碑传播发展的。
其实,以我跟随他多年的经验,基本说什么,就不是什么,随时可以变卦,说话就是放水。
与其360说是安全软件,不如说是管理软件,最初定位就是帮助用户管理补丁、卸载程序、提供软件下载,很多功能是超级兔子做的事情。
当然,360做得更深入全面。
360在产品体验设计得不错,动不动弹出来告诉你帮你做了这个,做了那个,让用户感觉干了很多事情。
因此,360吸引了很多草根的用户。
但是,装了360,该出问题还是会出问题,该中毒还是中毒,该中木马还是中木马。
真正的业内人士,金融、电信、政府的人员担心“偷东西”,都不太敢用360。
360的媒体控制力很强,周总在市场营销上很有天分,360在PC预装上下足了大功夫、大价钱,对外声称,很多中关村装机器的人推荐用户用360,不花钱,谁会帮你推荐。
强有力的媒体控制,强有力的市场预装推广,一些不错的功能体验,掩盖了360许多本质的问题8.360为什么要进入手机?360的收入增长将以打扰用户、获取用户隐私为主要手段,因此收入基本不具备成长性。
360的收入对于投资人来说还是个故事。
360在互联网能够拓展的领域基本差不多了。
手机是下一个增长点。
PC上隐私有限,手机上用户的隐私更多,更值钱,无数短信群发公司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360要进入手机领域,成为移动互联网“**”老大,总领手机软件公司生杀予夺的大权。
9. 为什么做扣费克星?从扣费克星的查杀列表可以看出周总在手机上沿用了互联网上的思路痕迹:实施焦土战略,先扫清手机上的常用小软件;然后,开始收保护费,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扣费克星”这么响亮,当然要加入恶意扣费软件。
但是,手机大头、千尺、来电秀、许多无线SP公司的商用收费软件大都被加入列表。
想在手机上发展又没有很强靠山的公司,要注意了。
周总一般先不会得罪大的公司,有不少大公司的软件一样是收费的,但是名单中并没有。
联合少量大的,打击小的,这是做流氓的高级策略。
当然,大公司也别着急,周总最厉害的就是各个击破,先解决小的,然后逐个收拾大的。
因此,扣费克星对于用户很有吸引力的。
也许周总早就在手机上布局了不少***,然后自己杀自己。
拿着打流氓的旗号,打造一个更大的***公司,和360在PC上的思路完全一致。
10. 为什么要以个人名义发布扣费克星而不是360?很多人会问,扣费克星是个人做的,和360有什么关系呢?360为什么用个人名义发布扣费克星,估计原因有三:周总在PC上干得黑事太多,在手机上不想得罪太多人,所以找了个个人作者来顶缸(手机上的SP公司,如果知道是360挡他们的路,个个都不是好惹的);用个人作者发布,容易骗取草根网民的认同感和同情心。
你看我是一个网民,被扣钱了,所以做了个软件,帮大家解决问题,外表看起来多感人啊。
用个人作者发布,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很多SP和无线领域的公司,肯定会认为个人作者的产品,不会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不太关注。
而360已经在暗渡陈仓,大规模推广扣费克星,等到扣费克星控制局面后,再变身为360。
360官方还象模象样的发表申明说“360只发布了手机卫士(垃圾信息过滤)这一个产品,其他产品与360无关”,太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360自己发布了一个进行垃圾信息过滤的产品,从第一个版本看还比较一般,和信安易等比还有很大距离。
当然,360官方说法就是,这是实验室流传出去的beta产品。
据说,这几天又推出了一个安全管家,对软件的评论基本一样,估计也是360的,手机上即将开始一场腥风血雨。
11. 奇虎社区今后怎么发展?答案就是不发展。
奇虎的发展,基本完全靠**擦边球内容来充流量,社区不作了,原有的人走的走,没有走的,就帮周总做宣传,打口水仗,帮周总打压瑞星、金山。
说到金山,前一段网上有争论“在手机有没有病毒?”,居然有所谓金山的工程师出来说明没有病毒,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金山员工?还是金山前员工?是代表金山,还是代表个人?也很可能是360雇佣的写手断章取义,扭曲了人家的发言。
我个人认为,手机病毒是事实,这是任何一个安全工程师都知道的基本问题。
手机病毒还没有象PC病毒那样大规模爆发,不像一些手机安全公司宣传得那么严重,也是事实。
当然,善于打擦边球,断章取义,混淆视听是周总及其雇佣枪手擅长的事情。
12.为什么周总对媒体控制力强?周总身边有人上可达政府,下可控制媒体。
从3721开始,周总最擅长的就是口水仗,到雅虎,可以说周总的势力范围更是遍天下,据说为周总服务的记者不下千人,各地临时调拨的枪手可达万人。
奇虎最初要做论坛搜索,Discuzz!和一大批互联网论坛都是周总投资的。
一些媒体朋友不服气,周总甚至设计将其投入监狱。
如此的手段,媒体哪能不服气?扫黄期间,其他网站都被关了,奇虎没事。
但是,最近奇虎常常被点名批评涉黄,前一段又被处罚了。
涉黄这种事情发生多了,渐渐也没有人敢帮了。
也许验证了那句话“夜路走多了,总会见到鬼”。
13.为什么表面上360如此成功,而最初的核心骨干却一个个都离开了360?今天360的团队早已不再是360最初的那批团队,最初的核心团队早被周总逐个换掉了,360产品的方向也偏离了最初的目标。
我们(360最初团队)原本的目标是打造一款伟大的产品,但是360后续发展的方向已经不是我们能够把控的。
为了商业利益,360中加入了太多的、标称为“安全软件”不应该做的功能。
离开奇虎,实属无奈。
我们不愿意自己精心付出心血打造的360产品(最初的360)又一次成为人人唾弃的***。
如果公司真的好,真的是为了用户,我们为什么要离开?现在360已经成为周总收黑钱、打压对手的工具,和3761***有过之、无不及,实际上,今天的360已经成为互联网最大的***,控制了数千万台PC,比3721最为鼎盛的时候还要大,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据以前的同事透露,目前360每天搜集的用户数据量高达TB量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