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际边界区域中心城市定位研究——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

合集下载

加快江苏省徐州中心城市发展与推进城乡一体化路径思考

加快江苏省徐州中心城市发展与推进城乡一体化路径思考

加快江苏省徐州中心城市发展与推进城乡一体化路径思考【内容摘要】随着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发展逐步趋向于在特定区域内、以1个或2个中心城市为核心、聚集三产高端资本、形成覆盖半径120公里、面积4.5万平方公里的都市圈。

徐州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具备了上述各项物理特征。

本文分析了徐州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优势,探索了加快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的路径,提出了加快徐州中心城市发展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六项对策:借助政策导向,市场驱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植主导产业,加速关联效应,提升整体经济实力;优化物流业规划布局,畅通渠道,加快徐州物流中心建设;加强经济协作,消除区域利益冲突,实现“共赢”;以中心镇建设为“节点”,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统筹城乡规划布局结构;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础,完善投入机制,促进健康发展。

相信徐州市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以加快徐州中心城市建设,带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就会变成现实。

关键词:中心城市发展城乡一体化路径思考徐州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东靠江苏沿海开发区,南北连接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潜在优势日益突出。

所以,加快徐州中心城市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在徐州取得成功实践的历史机遇。

随着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发展逐步趋向于在特定区域内、以1个或2个中心城市为核心、聚集三产高端资本、形成覆盖半径120公里、面积4.5万平方公里的都市圈。

徐州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东靠江苏沿海开发区,南北连接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潜在优势日益突出。

所以,加快徐州中心城市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在徐州取得成功实践的历史机遇。

一、徐州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优势1.区位优势日益突出。

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位居淮海经济区“枣庄、济宁、宿迁、宿州、淮北、商丘、连云港”7市核心。

徐州自然地理概貌与在江苏经济地位

徐州自然地理概貌与在江苏经济地位

徐州自然概貌位置徐州市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东经116°22′~118°40′、北纬33°43′~34°58′之间,东西长约210公里,南北宽约140公里,土地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为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上海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

“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贯穿徐州南北,京沪高铁联系我国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公路四通八达,北通京津,南达沪宁,西接兰新,东抵海滨,为全国重要水路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

地貌徐州市地貌,根据成因和区域特征自西向东大致可分为丰、沛黄泛冲击平原,铜、邳、睢低山剥蚀平原,沂、沭河洪冲积平原三个地貌。

地形由平原和山丘岗地两部分组成,以平原为主,约占全市总面积的90%,属黄淮平原的一部分,地势低平,海拔高度在20~50米之间,大致由西北向东南降低,系黄河、淮河的支流长期合力冲积而成。

丘陵岗地约占10%,为鲁中南低山丘陵向南延续部分,海拔高度大都在100~300米之前,多属顶平坡缓的侵蚀残丘。

水系徐州位于淮河流域,分属三个水系,废黄河水系、沂沭泗水系、濉安河水系。

废黄河是历史上的黄河故道,自成独立水系,是沂沭泗水系和濉安河水系的分水岭,徐州境内长196公里,流域面积885平方公里。

废黄河以北为沂沭泗水系,境内面积8479平方公里,流域内主要骨干河道有沂河、沭河、中运河及邳苍分洪道,并有南四湖及骆马湖两座湖泊调蓄洪水。

废黄河以南为濉安河水系,境内面积2020平方公里,分为安河和濉河,均直接排入洪泽湖。

主要支流有龙河、潼河、徐沙河、闸河、奎河、灌沟河、琅河、阎河、看溪河、运料河等。

徐州境内有两座湖泊,五座中型水库及六十九座小型水库,总库容3亿立方米。

各水系河网密布,河、湖、库相互沟通,已初步形成具有防洪、除涝、供水、灌溉、降渍等功能水利工程体系。

空间句法与网络分析相结合的城市服务边界界定研究_以徐州主城区为例_秦萧(1)

空间句法与网络分析相结合的城市服务边界界定研究_以徐州主城区为例_秦萧(1)

空间句法与网络分析相结合的城市服务边界 界定研究——以徐州主城区为例□ 秦 萧,沈 山,石春艳[ 摘 要] 城市服务边界界定是城市增长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研究采用空间句法和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划定徐州主城 区的研究区域并使其公共设施服务半径标准化,并模拟出商贸设施服务区,将城市服务边界与城市增长边界进行对比分析, 从而界定其城市服务边界。

这一研究过程为公共设施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利于城市空间增长规划调控体系的建立。

[ 关键词] 城市服务边界;空间句法;网络分析;徐州 [文章编号] 1006-0022(2012)03-0080-06 [中图分类号] TU981 [文献标识码] ASpace Syntax And Network Analysis Based Urban Service Boundary Research: Xuzhou Example/Qin Xiao, Shen Shan, Shi Chunyan[Abstract] Urban service boundary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of urban growth management. Xuzhou central city research uses space syntax and network analysis methodologies, normalizes its service radius, compares urban service boundary and urban growth boundary, and defines urban service boundary. The approach sets scientific bases for public facilities planning, and helps urban growth planning system establishment. [Key words] Urban service boundary, Space syntax, Network analysis, Xuzhou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 大城市出现了一种密度低、开发无序和过度依赖交通工 具的“城市蔓延型”发展模式:城市土地的开发速度远 远超过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低密度的土地开发和严格 的土地功能分区导致了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和城市 中心区衰退等。

城市边缘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探索——以徐州市大学路西侧地块为例

城市边缘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探索——以徐州市大学路西侧地块为例

城市地理012城市规划·FORUM城市边缘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探索——以徐州市大学路西侧地块为例刘春华(徐州市规划设计院,江苏 徐州 221008)摘要: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城市逐步扩张,在城市建设用地和外围农用地的交界地带,产生了“城市边缘区”的概念,这个区域的合理规划控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发展质量。

本文以徐州市大学路西侧控规修编为例,从功能布局、用地复合、城市形象设计等角度探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策略,希望对未来的控规修编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1、引言城市边缘区的概念是德国地理学家赫伯特在1936年提出的,一般被理解为“一种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地带,连片建成区、郊区以及纯农业用地之间的土地转换区”(刘悦德,2014)。

这块区域是城市与乡村的交叉地带,兼具两者的特征。

徐州市是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区域中心城市,近年发展迅速。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划分为金山桥片区、坝山片区、徐州新区、铜山片区、翟山片区、老城片区、九里山片区、城东新区八个片区。

大学路西侧地块位于铜山片区的西侧边缘,面积约为14.4平方公里,是铜山片区未来的重点拓展区域,铜山规划局希望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明确该地块的功能定位,增强规划管理的可操作性,同时提升城市形象。

图1 铜山片区在徐州市中心城区的位置图2 大学路西侧地块在铜山片区的位置2、城市边缘区的现状特征2.1用地混杂缺乏管理规划范围内北部有中国矿业大学,南部主要为山体、农田、村庄和部分商业工业用地。

范围内涉及9个自然村,共计约7900人,除了皇姑窝村进行过环境整治外,其他村庄建设情况一般。

由于缺乏规划控制,地块内工业、居住和商业用地混杂,还有不少违规建设,甚至有个别农田和水域被用来倾倒垃圾。

2.2交通网络不完善地块西侧有西绕城高速,南侧有连霍高速,对外交通主要依靠东西向的快速路珠江路和南北向的主干路大学路。

湖南省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选择与培育

湖南省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选择与培育

的 条件 开放能力 外贸口岸出口额占 GDP 比重 /%
外贸口岸进口额占 GDP 比重 /%

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 / 元 / 人

发展环境 每万人高校在校学生数 / 人 / 万人
与潜力
普通高校数量 / 个)
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 GDP 比重 /%
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 / 人 / 千人
注:交通干线影响度参照文献[27]中设定的计算方法。
个评价值;n、p 分别为城市数和评价指标数;xmin(j)、 xmax(j)分别为第 j 个指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1.2.2 构造投影目标函数 Q(a)。设 a=(a1,a2,…,ap) 为各指标在投影方向的一维投影值,则第 i 个城市
在一维线性空间的投影值 z(i)为:
n
Σ z(i) = ajxij i=1
佳投影方向 a*,即:
max Q(a)=SzDz
(7)
约束条件:
p
Σa2(j)=1,a(j)≥0 j=1
(8)
1.2.4 评价。将 a* 代入式(3),得各评估城市的投影
值 z(i),z(i)越大,城市的整体实力就越高。在此基础
上,运用聚类分析法,则可对各城市建设边界中心
城市的整体实力进行分类。
1.3 选择过程及结果
收稿时间:2011 - 06 - 18;修回时间:2011 - 09 - 03 基金项目:湖南省长株潭领导协调委员会智力办公室 2010 年度重点研究课题“湖南省边界中心城市发展策略研究”资助。 作者简介:朱翔(1955—)男,北京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E- mail:zhuxiang882000@。
根据省际边界中心城市选择的前提条件,目前

空间句法与网络分析相结合的城市服务边界界定研究——以徐州主城区为例

空间句法与网络分析相结合的城市服务边界界定研究——以徐州主城区为例
Sh nSh h Sh u y n e a. i Ch n a
L s a t Ur n e c o n a y s a m p r n a p o c f r a r w h n g me t X z o c n r l i s a c s s s a e 4 t c ] b  ̄i b u d r i ni o t t p r a h u b n g o t ma a e n u h u e t c y r e r h e p c b l a s e a o a t e u
【 美键词] 城市服 务边界;空间句法;网络分析;徐 州 [ 文章壤号]0 6 0 2 (0 2 0 — 0 00 【 1 0 — 0 2 2 1) 3 0 8 — 6 中图分类剐 T g 1 [ U 8 文献标识码] A Sp c n a d Newo k al i B e b n S  ̄ c ou d  ̄ R s a c Xu h uEx a e Sy t x An t r An y s as d Ura e e B n a e e rh: z o ampe Qi a s l/ nXio,
s t xan new o k a lsi e h olgis. or yn a d t r nay s m t od o e n mal e i s vie r dis. om p esur n er ie bo da yan ba o t i s s er c a u c z t ar ba s vc un r d ur n grw h b nd y an f s u ba e ̄i un r T pp o ch s t i t cba s frpu i a lis pan n an ls ba ou ar . d dei r n s ne cebo da y he a r a e ssceni se o bl f ci e l nig. d hep ur n i f c t i grw t a ig s stm st l hmen o hplnnn y e e ab nI

徐州都市圈中心城市优先发展战略探讨

徐州都市圈中心城市优先发展战略探讨

供信 息交 流场所 , 供 中介 咨 询 、 提 会务 展示 、 化娱 文 乐、 教育 、 医疗卫 生 等服务 。三为示 范功 能 : 心城 核 市是 整个都 市 圈经 济和社 会发 展 的“ 头” 各 方面 龙 ,
的建 设 与发展 均快 于或优 于都 市 圈 内的其他 县市 ,
圈 的 中心 城市 徐州 市经 济实 力 、 争力 远不 如南京 竞 和 苏锡 常 , 引 辐射 范 围 小 , 吸 与周 边 城 市联 系 不 够 紧 密 。在 今后 的很 长一 段 时间 内 , 应大 力提 高 中心 城 市 综 合 经 济 实 力 , 化 对 周 边 地 区 的集 聚 和 辐 强
年随着 我 国城市 化进 程 的加快 , 在我 国经 济发 达 的 东部 地 区 , 已形 成 以上 海 为 中心 的长 三 角都 市 圈 , 以北京 、 津为 中心 的京津 冀都 市 圈 , 天 以香 港 、 广州 为 中心 的泛 珠三 角都 市 圈 , 以沈 阳和大连 为 中心 的
都 市 圈 是指 以一 个或 几 个 经 济实 力 强大 的大 城市 为核 心 所 形 成 的规 模 等 级 协 调 、 能 分 工 明 功 确 、 问分 布有 序 、 空 内部联 系 紧 密并 呈 圈 层结 构 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 0 8年 1 2月
徐 州都 市圈中心城市优先发展战略探讨
顾 晓 波 ,安 宇
( 州 师 范 大 学 城 市 与 环 境 学 院 ,江 苏 徐 州 2 1 1 ) 徐 2 1 6
摘 要 : 州 都 市 圈 是 江 苏 省及 中 国沿 海 地 区城 镇 空 间布 局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为 中心 城 市 的徐 州其 综 合 徐 作
辽 中南 都 市圈等 。同时在 中西 部地 区 , 些 区域性 一

省际边缘型都市圈交通发展的SWOT分析——以徐州都市圈为例

省际边缘型都市圈交通发展的SWOT分析——以徐州都市圈为例
— —
以徐 州 都 市 圈为例
葛 珩 朱传耿 韩 浩 , ,
(.宿迁 学院 五系,江苏 宿迁 2 30 1 2 80;2 .徐州 师范大学 城 市与环境 学院 ,江苏 徐州 2 1 1 ) 2 16
摘 要:为准确分析典型的省际边 缘型都市圈—— 徐州都 市圈交通发展 的内外部影 响因素 ,将层次 分析 法 ( HP A ) 应用到徐州都市圈交通发展的优势 、劣势 、机会和挑 战 ( WO )分析中。得出了 当前 徐州都市圈交通 发展的优 S T 势大于劣势 、机会大于挑 战的结论 ,并 运用 战略地位评估对其进行战略定位 ,结果为开拓型战略中的优势型 ,战 略强度较大 。最后 ,提出了徐 州都 市圈交 通发展 的 3个战略选择 。 关键词 :徐州都市圈 ;交通发 展 ;层次 分析 法
第2 2卷第 1期
21 00年 2月
云 南 地 理 环 境 研

Vo. 2. No 12 .1
YUNNAN G E OG R P C EN RoNM ENT S A HI VI RE EARCH
Fb e ..20 0 1
省 际边 缘 型 都 市 圈交通 发 展 的 S OT分 析 W
基 金项 目 :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金 资助 项 f “ 际 边 缘 区 的 空 间结 构 演 化 及 优 化 调控 研 究 : 以淮 海 经 济 区 为 例 ” (0 7 0 3 | 省 4 6 t5 )
作者简介:葛珩 (9 3一) 18 ,男 ,江苏省宿迁市泗 阳县人 ,助教 ,硕:研究生 ,主要从事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研究 . 仁

相 结 合 的 A P分 析方 法 ,对 典 型 的省 际 边 缘 型 都 H
市 圈—— 徐 州 都 市 圈 的 交 通 发 展 影 响 因 素 进 行 S T分 析 ,为徐州 都 市 圈交 通 发 展 战 略 的制 定 提 WO 供 了具有 相对 客观性 和科 学性 决策依 据 。

省际边界区域中心城市定位研究——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

省际边界区域中心城市定位研究——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

1 研 究 区域概 况
苏 、 、 、 四省交 界地 区的 2 鲁 豫 皖 0个地 级市 , 由于 在 自然 环境 、 史 文化 、 会 经济 等 方 面有较 紧密 历 社
的联 系 , 为协 调整 个区域 的发展 , 18 于 9 6年成立 了民间 区域性 经济 区—— 淮海经 济 区 . 海经 济 区东 濒 淮 黄海 、 西临 中原 、 接齐鲁 、 北 南连 江淮 , 于我 国沿海 中心 位 置 , 有得 天 独厚 的 区位 优 势 和 自然 资源 条 处 具
收 稿 日期 :20 .21 071.2 基 金 项 目 :江苏 省 教 育 厅 哲学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资助 项 目 (6 J70 1 ) oSD 905
作者简介 :尚正永(98) 男, 16 ., 江苏淮阴人, 副教授 , 硕士 主要研究方 向为区域发展与区域管理
维普资讯
0 引言
2 世 纪是城 市的世 纪 , 建设好 、 l 要 管理好 城市 , 首先 要规 划好 、 定位 好 城 市 . 市定 位就 是 对城 市未 城 来 的发展 方 向 、 发展 目标的拟 定 , 是城市 规划与建 设 的重要 内容 . 市定 位研究 受到 了许多 学者 的重视 , 城
陈风新研 究 了秦皇岛 市的发展 定位 问题 u , 伟研究 了南京 都市 圈功 能定位 问题 , 荣增 对 苏州 的城 张 J J刘
市发展进 行过定 位研究 , 白永平 对 以上 海为 中心 的长 江三 角 洲大 都 市 圈外 围城 市 南通 和 苏州 的定 位
问题 研究 了研 究 一 , 述研究 都 对相 应 城 市 的规 划 和 发展 起 到 了 积极 的 推动 作 用 . 州 市地 处 苏 、 、 上 徐 鲁 豫 、 四省交界处 , 皖 是省 际边界 区域 的中心 城市 . 州 城市 未来 发展 的基 础 工作 是 要做 好 城 市发 展 的定 徐 位研 究 , 是 目前 关于徐 州城市 定位研 究 的报道 还不多见 , 但 因此 本文 重点研 究徐 州城市 的定 位 问题 .

徐州主城区城市服务边界界定

徐州主城区城市服务边界界定

徐州主城区城市服务边界界定秦萧;沈山;甄峰【期刊名称】《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4)001【摘要】运用空间句法和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标准化的基础上,模拟徐州主城区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域,并根据主城区调研的商贸、教育、医疗以及市政设施实际服务边界对设施模拟服务边界进行修正和补充,界定主城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服务边界和城市综合服务边界,以期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空间增长调控提供指导。

%Based o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service radius of public facilities,the service area of public facilities in Xuzhou main city is simulated by using space syntax and network analysis.Amending and adding simulative service boundaries according to practical service boundaries of commerce,education,medicine and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in the edge of Xuzhou main city,it defines service boundaries of various public facilities and urban integrated service boundary in order to provide instruction to construction of urban public facilities and growth regulation of urban space.【总页数】6页(P6-11)【作者】秦萧;沈山;甄峰【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 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乌特勒支 3584 CS;江苏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徐州211116;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相关文献】1.空间句法与网络分析相结合的城市服务边界界定研究——以徐州主城区为例 [J], 秦萧;沈山;石春艳2.徐州主城区城市服务边界界定 [J], 秦萧;沈山;甄峰;3.走进徐州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徐州主城区古井使用现状与水质的调查研究 [J],4.基于POI数据的城市服务业空间分布与集聚特征研究——以南京主城区为例 [J], 翟青; 郭素萍; 魏宗财; 胡玲茜5.基于城市服务边界的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 [J], 叶剑锋;赵林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强弱型省际交界地带城市化模式研究——以苏北徐州、皖北宿州为例

强弱型省际交界地带城市化模式研究——以苏北徐州、皖北宿州为例

73. 4 2 5万 61 4 0万 96 8 I. 5万 533 9 . 3万
的宿州 两市的 城市化发 展为例来 探讨 一下省 际接壤
地 带的 区域协调 发展 问题 , 对缩 小省际 发展差距 、 提
资 料 来 源 : 苏 统 计年 鉴 , 0 5 安 徽 统计 年 鉴 , 0 5 江 20 } 20.
维普资讯
薨 2 2卷薨 2期 2007年 4月
宿 州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u h uC le e o r a fS z o o g l
VO . 2。 1 2 NO. 2 Apr. 2 0 0 7
强 弱型 省际 交 界地 带城 市化 模 式研 究
市化发展 道路上 仍沿袭 政府 主导 下的“ 自上 而 下” 的 城 市化模 式 , 徐州 市 是按 照 江 苏 省的发 展 战 略把 自
经济 发 展 水平 来 看 , 州市 GD 徐 P总 量达 9 5 7 0 . 9亿 元 , 州 市 G P总量 为 2 9 9 宿 D 1 . 3亿元 , 者 是 后 者 前
— —
以苏 北徐 州 、 北宿 州 为例 皖
潘 水
( 州 师范大 学 城 市与环 境学 院 , 徐 江苏 徐州 2 1 1 ) 2 1 6
摘 要 : 强 弱型 省 际 交界 地 带 局 部 区域 入 手 , 分 析 双 方 城 市 化 发 展 务 件 的 基础 上 , 出 了适 合 边 界 双 方 互 惠共 赢 从 在 提
的 41 . 2倍 , 就人 均 GD P而 言 , 州市 9 9 徐 9 2元 , 宿州
征。
安徽 是经 济弱 省 , 二者构成 了典 型的强 弱态势 , 在统 筹 区域 协调 发展 的大背 景 下 , 何缩 小 地 区发 展差 如

省际边界区域中心城市定位研究——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

省际边界区域中心城市定位研究——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
1 研究区域概况
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的 20 个地级市, 由于在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有较紧密 的联系, 为协调整个区域的发展, 于 1986 年成立了民间区域性经济区 ) ) ) 淮海经济区. 淮海经济区东濒 黄海、西临中原、北接齐鲁、南连江淮, 处于我国沿海中心位置, 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条 件, 在我国的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 但是这个成立时间比浦东开发区还要早的大经济区, 其发展水 平至今还相当落后, 成了我国沿海经济的软肋. 经济区总面积 1718 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面积的 1186% , 人口 112 亿, 占全国的 913% . 淮海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名城密度高, 历史名人多, 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 地, 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由于该地区习俗相似、商品相通, 自古以来区域之间就保持和延续的人际交 往、经济贸易、文化往来和社会联系, 加上它南接长三角、北连环渤海湾、面向大海、背靠华中经济区, 所 以本身就具大规模市场.
12121 15 4551 97 3861 95 3121 98 2091 00 6321 87 12661 19 5571 19
第一产业 增加值/ 亿元
1691 96 931 36 991 02 1261 86 221 70 601 68 1731 57 1881 00
第二产业 增加值/ 亿元
613192 201152 174114 75102 117190 404144 696140 217148
2 徐州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211 经济实力不强, 在省际边界区域的影响力比较弱 从表 1 可以看出, 省际边界区域中心城市徐州的经济水平与区内其他城市的差异不明显, 而山东省
表 1 省际边界区域主要城市经济指标( 2005 年)

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提升研究——以江苏徐州为例

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提升研究——以江苏徐州为例

Re e r h o m p o i g t e F n to fRe in n r lCiis s a c n I r v n h u c i n o go a Ce t a te l
—nJa gu P o ic C s td fXu h u i in s rvn e
o e r go a c n my a d s ca e eo me t s o r a i nf a c ra c mp i i g t e c o d n td d v l ft e i n e o o n o ild v l p n fg e ts i c n e f c o l h n h o r i a e e e— h l i g i o s o me ti h r a n u a r a n h v r l o s u t n o a mo i u o i it o it .Xu h u a e p n n t e u b n a d r r ae sa d t e o e a n t c i f h r n o ss c a s s c ey l l c r o a l z o st h
Ab ta t oi rv efn t no go a e ta i e n n a c eog nz t n a d me h ns c nrl sr c :T mpo et ci f e in l nrl t sa de h n et ra i i n c a im o t h u o r c ci h ao o
c ne fHu ia c n mi o ei in s rvn eh sav r otn u cind rn ec u eo e eo — e tro ah i o o cz n nJa gu P ic a ey i ra t n t u gt o r fd v lp e o mp f o i h s

浅议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发展研究

浅议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发展研究

浅议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发展研究论文关键词:省际边缘区城市徐州商贸业发展论文摘要:文章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分析了交通、经济、商贸业活动等因素对商贸业发展的影响,得出省际边缘区城市商贸业发展的合理途径,以期对省际边缘区城市的商贸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省际边缘区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省级行政区域在交接处所构成的特定的地理空间,它在地理区位、资源条件、文化背景、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同质性(仇方道, 2009)。

由于行政边界因素的影响,边缘区一般具有对基础设施、经济要素、产业扩张和市场等的“切变”作用,从而这些地区产生“边界效应”。

从发展特征讲,省际交界地带一般具有经济的不发达共性和相对差异性等特征。

关于边缘城市的发展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服务业作为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商贸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对城市的发展作用日趋明显,而关于边缘城市的商贸业发展研究却甚少。

徐州地处江苏省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远离省会,是典型的省际边缘城市。

徐州商贸业发展研究对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发展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徐州商贸业发展概况徐州地处苏、鲁、豫、皖交界处,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由于远离省会城市,商贸业受省会城市辐射作用较小。

本文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联系较强的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区域,来研究徐州的商贸业发展。

(一)淮海经济区概况淮海经济区成立于 1986年3月,是中国最早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它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脐部,由苏鲁豫皖4省接壤地区的20个市组成。

淮海经济区各城市在自然资源、发展历史、经济水平及文化习惯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相似性,产业联系较强,分析徐州商贸业在淮海经济区内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实现对徐州商贸业发展的较为准确的定位。

徐州是江苏省要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之一和徐州都市圈的特大核心城市,同时又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和国家主要枢纽城市。

徐州商贸业的发展更是领先于周边县市,特别是近年来徐州发展大交通、大商贸、大物流的政策,使商贸业的发展充满活力,已成为区域商贸中心。

徐州市在苏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徐州市在苏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徐州市在苏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少于1000字徐州市地处苏北黄淮平原,是江苏省的一个优秀的区域中心城市。

自古以来,徐州就是一座以农业为主的城市。

随着经济的发展,徐州在农业、工业、交通、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成为苏北地区的经济中心。

农业方面,徐州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是国家粮食储备的主要来源地之一。

2019年,徐州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907.65万吨,其中小麦、玉米和大豆分别产量为197.8万吨、356.84万吨和204.97万吨。

此外,徐州的现代农业发展形势非常喜人,农业科技含量高、机械化程度高,市场化程度高,让徐州的农业在苏北地区独占鳌头。

工业方面,随着市政府的定位和工业结构的调整,徐州政府重点支持了以钢铁、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交通物流、现代商贸等为主的诸多领域发展,并且坚持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

200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了9280.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559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25.5%和23%。

在城市产业发展方面,徐州是江苏省中部的“经济引擎”,同时也是中国东部地区综合性能源基地之一。

正是得益于徐州市的经济优势,使得整个苏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交通方面,徐州位于华北、华中、华东地区交通要道上,连通了长江以北的苏北、水运、公路、铁路、航空交通枢纽的位置,有着特殊的地理优势。

目前,徐州市正处于“八纵八横”铁路干线中心的位置,是中国北方铁路交通的重要枢纽和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区域的交通枢纽。

文化方面,徐州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底蕴。

徐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三种宝刀(青釭剑、雁翎刀、虎头刀)的故乡之一,也是一个深受古人文化熏陶的城市。

早在战国时期,古徐州已经是中原文化与东北草原文化的结合地带。

在这之后,又有唐宋时期的四十八座名城,取名于“古徐州良渚之光”而兴建,标志着文化水平的高超及社会的繁荣富强。

综上所述,徐州市作为苏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在经济、农业、工业、交通、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进展,并且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徐州:创建智慧型区域中心城市

徐州:创建智慧型区域中心城市

徐州:创建智慧型区域中心城市邓传奇;袁浩茗【摘要】徐州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拥有承东接西、沟通南北、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战略区位优势,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

"智慧徐州"是徐州市"十二五"末和"十三五"信息化发展的新主题,其总体建设目标是,围绕徐州作为新亚欧大陆桥重要节点城市、淮海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城市的总体定位,【期刊名称】《中国建设信息化》【年(卷),期】2016(000)017【总页数】8页(P44-51)【关键词】区域中心;淮海经济区;三大都市圈;总体建设目标;亚欧大陆桥;梯度推进;接壤地区;信息资源库;信息系统整合;智能制造【作者】邓传奇;袁浩茗【作者单位】徐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2“智慧徐州”构建了“一把手挂帅、标准先行、规划引领、创新融资、市县考核”5大保障体系。

徐州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拥有承东接西、沟通南北、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战略区位优势,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

“智慧徐州”是徐州市“十二五”末和“十三五”信息化发展的新主题,其总体建设目标是,围绕徐州作为新亚欧大陆桥重要节点城市、淮海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城市的总体定位,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为抓手,迅速抢占“互联网+智慧城市”的“风口”。

计划到2015年,“智慧徐州”框架基本建成,“一枢纽、三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信息基础设施完善集约、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基础网络泛在融合,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城市管理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建成协同办公等政务协同平台、物流公共信息服务等产业促进平台、市民融合服务等民生服务平台、智慧交通等城市管理平台。

信息化助力全面推进各项改革,积极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约束。

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后发超越。

计划到2020年,“一枢纽、三中心”全面建成,形成信息化与城市经济社会各方面深度融合的城市发展态势,信息技术引领企业创新变革,智能应用渗透城市管理全过程,信息服务深入公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基础能级跃升,效能明显。

“广域徐州城市群”“3+4”发展模式及其对策分析

“广域徐州城市群”“3+4”发展模式及其对策分析

孟 祥林
(华 北 电 力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河 北 保 定 071003)
摘 要 :徐州 位 于苏鲁 豫 皖 四省交 界处 ,在 向区域 中心 城 市发 展 进 程 中,已经 遇 到 了行 政 区划 的瓶 颈 。在“广域 徐 州城 市群”构建 过 程 中 ,需 要依 托 区位 优势 、产 业 优 势和 环境 优势 ,按 照“3+4” 的方 式构 建徐 州城 市群 ,其 中“3”指 三 层城 市环 ,以徐 州 为 中心构 建 C 、C。、C。三 个城 市 环 ,构 建跨 省域 的城 市 组 团,强 化徐 州 的凝 聚 力 ,其 中 C 城 市环 中,铜 山区包 围着徐 州 ,束 缚 了徐 州 的发 展 ,将 铜 山 区“一分 为二”是妥 善处 理 铜 山 区与徐 州 间行政 关 系 的理 性选 择 ;“4”指 四条 发展 线,分 别 以新 沂市 、铜 山 区、睢 宁县 和 贾汪 区为核 心 ,向外 围空 间扩 展 ,与 曲阜 、郑 州 、蚌 埠 、连 云港 、南京等城 市 互 动 ,使徐 州 城 市群在 中原城 市群 、山东半 岛城 市群 、长 三角城 市群 中更好地 发挥 桥梁 作用 。
(一 )徐州 的 区域 中心 城市 发展 定位 在 江 苏 省 的城镇 体 系规 划 中 ,设 计 了未来 江 苏 省 要形 成 三个 城 市 圈 :南 京 圈 、苏 锡 常 圈和 徐 州 圈 。 三 个城 市 圈 中 ,南 京 圈 和 苏 锡 常 圈实 际上 最 终 会 发 展 成 为一个 城 市 圈 ,在 这个 城市 圈中有 两个 核心 :其 一 是南 京 ;其二 是 上 海 。苏南 城 市 圈在 构 建 过 程 中 不 能离 开上 海 的影 响 ,苏州 、无 锡 、常州 、镇 江 、扬 州 、 泰 州 、南 通 、嘉兴 、湖 州 、杭州 等 城市 的发 展都 与上 海 有 关 系 ,在 大都 市 的发 展进 程 中 ,上 海 已经进 入到 辐 射式 发展 阶段 ,上海 的充 分 发 展 能够 带 动 周 边更 多 城 市 的发展 。这 与其 他 地 区的 以吸 收为 主要 发展 方 式 的大 都市 的发 展过 程形 成 鲜 明的对 比。徐州 在 江 苏省 的北 部 ,处 在河 南 、安 徽 、山东 和 江 苏 的 四省 交 界处 。以徐 州 为 中心 发 展 江 苏 省 北 部 的 城市 圈 ,对 于江 苏省 全 省 的均衡 发展 是非 常 重要 的 。徐州 的 发 展 目标是 区域性 中心 城 市 ,在 区域经 济发 展进 程 中 , 发挥 集散 中心和 交 通 枢 纽 中 心 的作 用 ,通 过创 新 经 济发 展模 式 ,扩 大 徐 州 与 周边 城 市 间 的联 系 。按 照 徐 州 的发 展规 划 ,徐州 将 打入 长三 角城 市 圈 ,成 为长 三角 城市 群 的成 员城 市 。徐州 是世 界 上最 大 的太 阳

“一带一路”建设下门户城市发展研究

“一带一路”建设下门户城市发展研究

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 2019年1月183DOI:10.19699/ki.issn2096-0298.2019.01.183“一带一路”建设下门户城市发展研究①—— 以徐州市为例徐州工程学院 马淑娟 安徽科技学院 李书慧摘 要: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徐州要立足自身 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开放思想为先导、设施联 通为抓手、‘互联网+’为关键、生态城市为依托、民富市强为目标”为发展思路,强化区域合作、完善交通枢纽、融合产业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发展特色乡镇,增强徐州竞争优势和区位吸引力及辐射带动力,使徐州成为江苏经济增长极、进而使包括江苏在内的沿东陇海经济区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增长极。

关键词:“一带一路” 门户城市 发展策略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9)01(a)-183-031 文献综述门户城市的概念最早由Mckenzie 提出,指某个地域出入与内外交往的中心城市(Mckenzie ,1933[1])。

Krugman(1993)认为门户城市的第一属性就是具备基本的地理空间以及交通运输的优势,并通过自我强化达到第二个属性,即通过人口和环境建设优势来建立自己的商业和金融中心[2]。

Short 等(2000)从全球化视角研究了门户城市,认为门户城市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种“流”的汇集地,是连接区域/世界的节点和经济体系的控制中心[3]。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门户城市具有相对地理、交通优势(郭建科等,2015[4]),作为其周边城市参与资源交换的枢纽(赵梓渝等,2017[5]),发挥着对外连接全球经济网络和对内辐射区域腹地的角色(唐子来和李涛,2014[6])。

综上所述,城市的门户功能包含以下含义:基于水陆空云的区域或城市交通功能,以及除此之外的商业门户功能、信息功能等(蒋自然等,2017[7])。

门户城市是推动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传导全球辐射、促进地区参与分工的主导力量(郑文晖,2011[8])。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省际交界区域统筹规划研究———以徐萧段交界区域为例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省际交界区域统筹规划研究———以徐萧段交界区域为例

R E A LE S T A T EG U I D E |149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省际交界区域统筹规划研究以徐萧段交界区域为例张㊀宁㊀(徐州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㊀江苏㊀徐州㊀221000)作者简介:张宁,男,1980年1月9日,汉族,江苏徐州,工程硕士,副院长,高级规划师,研究方向国土空间规划.[摘㊀要]㊀本文研究了省际交界地区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融合发展问题.通过分析淮海经济区的定位和挑战,强调了区域要素外流㊁产业同质化㊁交通不畅等问题.为解决这些挑战,提出了以区域一体化为目标的发展策略,包括明确生态保护空间㊁优化产业结构㊁构建交通体系.以徐萧段地区为案例,探讨了统筹发展㊁生态保护㊁产业优化和交通融通的实践策略.文章强调了加强省际合作㊁创新机制和优化城市群内部结构的重要性.最终,总结了加强省际交流㊁推动新型功能区建设㊁优化城市群结构布局等关键要素,以促进省际交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关键词]㊀省际交界区;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规划研究;规划策略[中图分类号]F 323.24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4563(2024)02-149-031㊀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㊁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优势互补㊁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的发展以城市群为主要载体,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主要空间载体和构成国土空间格局的主框架.自2021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先后批复了南京㊁重庆和杭州等3个跨省行政区的国家级都市圈,跨省级行政区划规划建设都市圈,是 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的举措之一.淮海经济区处于联接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经济板块的中间位置,也是 一带一路 战略和东部沿海经济带的交汇点.2023年发布的«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着力提升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发展能级,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圈层发展,引领淮海经济区快速崛起.创新省际交界地区协同发展长效机制,支持有条件的跨省产业共建园区发展.省际交界区域在统筹发展方面临着挑战[1].由于边缘性区位和行政界线[2]的分割影响,导致区域协调不足㊁经济要素流动性差[3]㊁产业结构同质化[4]㊁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同时,城市群往往重视中心城市的发展,发展策略着重于优化和提升核心区域的功能,以推动整个城市或地域的发展,边缘区域往往面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区域统筹发展是指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渐加深,各区域在资源㊁产业等生产要素方面关联互动,区域分工日趋合理,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共同提高,发展差距逐步缩小的过程[5].伴随着区域中心城市的快速城镇化,省际交界区域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学者的重视,在交界区域协调发展[6]㊁空间发展格局[7]㊁协同发展机制设计[8]㊁区域中心城市培育[9]㊁可持续发展措施[10]等进行大量研究.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呈现为区域与要素相互协调的统筹格局[11],主体清晰㊁分工明确具有有效的衔接机制,构建了 五级三类 规划体系.本文以徐州㊁淮北㊁宿州两省三市交界区域为研究对象,对区域内主要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旨在研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省际交界区域统筹规划的关键因素.2㊀区域发展面临的问题2 1㊀区域要素外流区域的发展水平和经济要素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徐州作为中心城市,拥有更多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吸引了大量的经济要素流入,中心城市虹吸效应[12]大于辐射溢出效应.而边缘地区则面临经济要素外流的压力.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加剧了经济要素流动.2 2㊀产业类别同质化园区产业同质化现象主要是指不同类型或相同类型园区在功能定位㊁产业方向㊁政策设计等方面趋同的现象[13].由于围绕中心城市,区域内各产业园主要承接徐州主城区外溢产业,存在承接产业转移类型的同质化.目前该区域的经济增长是以传统的工业增长模式为主,分布较广的产业为机械加工㊁纺织服装㊁农副食品加工业等.2 3㊀交通联系不够紧密交通基础设施作为一种社会先行资本,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之一,而交通衔接不畅是制约该区域发展的重要原因.从交通路网密度看,徐州市交通路网密度最高,其次是萧县,段园交通路网密度最低.区域内虽然有铁路㊁公路两种运输方式,但公路在综合交通运输网中占主导地位,铁路运输占的比重较少.东西向公路交通比较完善,南北向公路交通联系相对较弱,除国道和少量路段水平较高外,绝大部分公路等级较低.3㊀基于区域统筹发展理念规划设计实践徐萧段地区地处苏皖两省三市结合部,与徐州市区相距7 8公里,距离淮北市区30多公里,距离宿州市区80公里.萧县曾是徐州老八县之一,段园镇隶属安徽淮北市,缘煤而立㊁因煤而兴的工矿型城镇.三地地缘相近㊁人缘相150㊀|R E A LE S T A T EG U I D E亲㊁文缘相通㊁业缘相融,该区域具有建设跨行政区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区位优势.3 1㊀统筹发展策略以区域一体化为发展目标,强化资源特色,突破省际㊁市际行政壁垒,实现从行政区向功能区转变,建设跨行政区协同发展的省际交界新型功能区.全力融入徐州西南片区,统筹协调空间规划,优化一体化发展格局.建立在产业承接合作㊁生态协同保育㊁交通互联互通㊁基础设施共建等方面与徐州一体化发展机制.3 2㊀优先确定生态保护空间(1)明确生态保护空间区域内生态资源丰富,总体呈 三山间布㊁河湖萦绕 的分布格局.在明确核心生态保护空间的基础上,通过组团式布局,有选择性地将对生态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的区域用于城乡建设,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核心生态区的干扰和破坏.在用地功能布局方面,将对于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的工业㊁仓储物流用地布置在距离生态保护范围较远的圣泉乡北部片区和东部区域,有效提升生态空间价值与城乡人居品质,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2)构建山水生态格局区域内拥有云龙山㊁九顶莲花山㊁老虎山等山体要素资源,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山体资源,保护 三脉镶嵌㊁群山环绕 的山体生态格局.三脉即北部 九里山-义安山-凤山山脉系统 ,中部 家后山-锦屏山山脉系统 山脉系统,南部 云龙山-泉山-皇藏峪山脉系统 .形成山城相融的区域空间发展格局.强化流域统筹,重视重大流域的一体化和统筹协作[14].流域不仅是相对封闭的水文和自然地理单元,更是经济社会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整体性体现的地理基础,有利于统筹不同子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类生态要素和生态系统类型.规划形成以黄河故道㊁燎原河㊁岱河㊁龙河-闸河-玉带河㊁倒流河㊁运粮和-灌沟河为骨架,祥龙湖㊁岱湖㊁南湖㊁孤山湖为节点的流域生态体系.3 3㊀优化产业空间结构围绕产业协调这一省际交界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梳理产业链条的配套短缺环节,加快产业承接联动,与徐州主城区加强产业合作和要素流动,利用徐州传统产业向外圈层转移的趋势吸纳徐州地区产业转移.(1)延伸产业链条,引导产业差异化发展在整体空间结构上,现状零散分布的工业用地向各园区集中,形成聚集效益,采取存量空间更新与递进式空间增长相结合的模式,着力培育新技术㊁新产业㊁新业态㊁新模式,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主要工业类型为徐州产业梯度转移的机械加工与制造业.(2)梳理特色农业,推动乡村振兴段园镇西部交界徐州重点打造的汉王拔剑泉汉文化小镇,规划利用群山环绕良好的生态环境,汉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段园特色葡萄产业,打造特色休闲度假功能区,布置楚王山汉墓文化游览区㊁生态观光农业区等功能.(3)利用环境优势,培育新经济业态区域内存在采煤塌陷区,生态敏感,通过分类分区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开发利用,转变传统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以更大的力度推动发展方式向绿色转型.加强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环境品质.借鉴徐州市塌陷地治理经验,通过生态修复和塌陷区治理,塑造优美宜居的高品质环境,谋划新经济空间,融入新经济走廊,联合徐州高新区培育科创孵化,落地新经济产业,促进产业链与科创链融合发展.提升萧县商贸功能,加速现代物流业崛起,在农产品主要产区增设物流基地,依托各产业园区㊁核心优势企业,建设科技产业园㊁产业研发基地,发展以 旅游+养生+运动 为特色的健康产业,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尤其是乡村电子商务发展,通过 产城融合㊁科创研发㊁文旅康养 ,借助产业提档升级,引领创新驱动高地,建设成为交界区域的现代服务业高地.圣泉㊁段园紧密对接联系徐州淮海新城以及徐州淮海国际陆港,发展现代商贸物流㊁高新技术㊁研发经济产业.官桥片区发展科创研发㊁产业孵化㊁商贸物流为主的高新科技产业.4㊀融通共建交通体系(1)优化轨道网络,加速徐萧轨道交通一体化优化萧徐客运专线㊁客货普通铁路㊁城际铁路网络,增加萧徐区域快轨,构分层次㊁一体化的轨道交通系统,以轨道交通为驱动,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引导徐萧段一体化发展重点片区城镇空间集约化发展.(2)健全公路体系,构建纵横交错的通道网络在现有高速公路㊁国省干线构成的骨架路网基础上,构建徐萧段直达快速通道,优化各片区内城市结构性干道,强化萧县㊁段园与徐州城区的交通衔接.协调加强徐阜铁路㊁徐蚌宁铁路等客专通道预控,保障区域性交通设施跨界顺畅衔接.联合开展跨界区域快轨网络和通道选址研究,加快实施徐砀快轨㊁徐萧淮快轨.加快推进徐淮㊁徐萧快速通道建设.优先基于既有县乡道路改造,协同推进徐皇㊁徐埇等快速通道建设.建设淮北经宿州至观音机场的快速通道,提高皖北居民至观音机场对外出行的便捷性.5㊀结论本文重点研究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省际交界区域融合发展的关键要素.提出应加强省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减少行政边界对省际交界地区发展的不利影响.同时,积极进行机制和体制创新,变行政交界区为新型功能区,激发交界地区内部的发展潜力.还应统筹规划省际交界地区的重要设施,通过生态协同治理㊁产业协作发展㊁设施协调衔接和重大项目的统筹推进,弥补省际交界地区发展的短板.优化省际交界区域的城市体系结构和布局,加快推进城市群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下转第153页)R E A LE S T A T EG U I D E |153㊀方式执行至关重要.这包括选择适当的降水系统,如井点降水或深井降水,并严格控制降水速率和范围.同时,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以适时调整降水策略,也是确保整个开挖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3 3㊀组合支护组合支护是深基坑工程中的一个先进技术,它结合多种支护方法,以适应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工程需求.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利用不同支护技术的各自优势,形成一个综合的㊁更加稳固的支护系统.例如,可以将土钉墙技术与深层水泥搅拌桩技术相结合,前者提供强大的侧向支撑,而后者则增强土体的整体稳定性.又或者,钢板桩和土层锚杆可以联合使用,钢板桩提供坚固的物理障碍,而锚杆则增加额外的拉力,以抵抗土壤压力.组合支护的设计需要基于详细的工程分析和精密计算,以确保各种技术协同工作,达到最佳的支护效果.此外,考虑到不同支护技术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精确的设计和施工顺序规划也是必不可少的[5].3 4㊀动态监测动态监测在深基坑支护工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过程涉及到实时监控基坑的稳定性,包括土壤压力㊁地下水位㊁位移和变形等关键指标的连续测量.动态监测系统通常包括地质雷达㊁倾斜计㊁应变计㊁水位计等高精度监测设备.这些设备能够提供实时数据,帮助工程师及时了解基坑的状态,预测潜在的风险.例如,通过监测土壤压力和位移数据,可以及时发现坑壁滑移或沉降的迹象.如果监测到异常,可以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如加固支护结构或调整施工计划.动态监测不仅能提高工程安全,还能够为工程决策提供重要数据支持.随着技术的发展,动态监测系统越来越智能化和自动化,能够实现更高效和精准的监测.此外,动态监测数据的长期积累对于优化未来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也具有重要价值.4㊀结语总而言之,深基坑支护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分析了各种深基坑支护技术的细节和应用,如钢板桩㊁深层水泥搅拌桩㊁土钉墙㊁护坡桩以及土层锚杆等,每种技术都在确保工程安全和效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此外,现场勘察㊁协调前期开挖和降水作业㊁组合支护技术的应用,以及实施动态监测等策略,均对优化深基坑支护工程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技术和策略的综合应用,不仅提高了工程的安全性,也为处理复杂的地质条件和环境挑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工程需求的多样化,对深基坑支护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应用将持续在建筑工程领域扮演着核心角色.参考文献[1]㊀尹学亮.建筑工程施工中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2(24):76-78 [2]㊀柳洪强.建筑工程施工中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重要性及应用实践[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2(13):121-123[3]㊀韦丽明.建筑工程施工中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管理[J ].建材发展导向,2022,20(12):130-132 [4]㊀刘国华.建筑工程中的深基坑支护施工关键技术分析[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0(9):118-119+126 [5]㊀王凯乐.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J ].建筑工人,2020,41(9):39-42 (上接第150页)㊀参考文献[1]㊀吉新峰,安树伟. 十二五 时期我国区域政策调整方向研究.西北大学学报2011(03):17-21[2]㊀陈钊.行政边界区刍论[J ].人文地理,1996(04):45-48[3]㊀安树伟,黄艳,王慧英.中国省际交界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新态势和新特点[J ].区域经济评论,2022(01):82-91.[4]㊀刘宁宁,沈正平,施同兵,等.省际边缘区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苏鲁豫皖交界地带为例[J ].现代经济探讨,2007(08):39-43.[5]㊀杜黎明,邓玲.论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客观基础.开发研究.2005(04):71-73[6]㊀朱传耿,仇方道,孟召宜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6-11[7]㊀陈永林,谢炳庚,杨贤房,等.多引力作用下的省际边界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及发展思路:以赣粤闽客家聚居区为例[J ].经济地理,2018(01):46-51+141.[8]㊀滕飞,申红艳.基于多区域中心城市的省际交界地区区域合作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7(06):81-88.[9]㊀李培鑫,张学良.长三角空间结构特征及空间一体化发展研究[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2):148-156.[10]㊀张学良,韩慧敏,许基兰.新型区域合作背景下省际交界区域跨越式发展研究.经济纵横,2023(06):37-46.[11]㊀潘海霞;赵民.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历程㊁基本内涵及主要特点.城乡规划,2019(5):4-10[12]㊀柳卸林,王宁,吉晓慧,杨博旭.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与区域协调发展.中国软科学.2022(04):76-86[13]㊀张剑,玉周雪,刁彦心,岳卓若.公共管理视野下成渝地区产业结构同质化问题及对策研究.决策咨询.2021(04):86-90[14]㊀曹卫东,曾刚,朱晟君,曹有挥,孙斌栋,曹炳汝,崔璨,段学军,张京祥,孙伟,杨山,陈明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问题与出路.自然资源学报.2022,37(06):1385-1402。

济宁徐州 争做区域中心城市

济宁徐州 争做区域中心城市

济宁徐州争做区域中心城市佚名【期刊名称】《大陆桥视野》【年(卷),期】2005(000)010【摘要】实际上,日照和连云港是“冤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小题目。

据说,同位于淮海经济区的“兄弟城市”,鲁南对江苏实施的“一对一”的“盯防战术”,“捉对”的“冤家”分别是:济宁、枣庄对徐州,临沂对新沂(徐州市下属的一个经济相对发达的县级市),临沂、日照对连云港;策略当然是:产品打过去,投资(项目)抢过来。

2003年上半年,山东省就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城市锁定了学习和追赶的目标。

济南——南京,青岛——苏州,烟台——无锡,龙口——昆山,文登——张家港,荣成——江阴等。

徐州地处四省交界,是淮海经济区的一个中心城市。

2004年,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实现了GDP超千亿、财政收入超百亿的“双超”目标,经济社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但是,在徐州实现“双超”的同时,与徐州毗邻的山东济宁等市也实现了“双超”,在一些经济指标上互有前后,与徐州在淮海经济区形成了竞争的态势。

【总页数】1页(P26)【作者】佚名【作者单位】无【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9.27【相关文献】1.徐州外经贸局、徐州海关等有关部门赴济宁、日照学习考察快速通关工作 [J], 按晨2.徐州区域中心城市r建设的优势、差距和发展建议r——基于与淮海经济区以及国家部分重点城市的比较分析 [J], 徐州市统计局课题组3.努力大发展,争做江北领头羊——徐州争做江北“两个率先”领头羊之议 [J], 董明灿4.新时代推进区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建设的路径——以淮海经济区徐州市为例 [J], 彭明唱5.新时代推进徐州区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 [J], 彭明唱;李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3
比其他沿海区域落后. 曾经有学者提议设立/ 淮海省0以避免 20 地市分属 4 省的尴尬, 但这个提议至今 未得到中央的认可. 在 2007 年的/ 两会0期间有人提出应将淮海经济区的发展列入国家/ 十一五0计划.
在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区域, 徐州是个中心城市. 2005 年徐州市总人口 179188 万 人, 土地面积 1160 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 1551 人/ 平方公里, 徐州市区生产总值 636188 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 11122 亿元, 第二产业生产总值 366169 亿元,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 258196 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 31 755 元. 中 心城市徐州市铁路、公路、航空、水运、输油管道五通汇流, 具有良好的地理、交通综合优势. 徐州市按照 中心区、主城区、郊区三个层次和市区四面八方的出口, 新建和拓宽城市主干道, 整治城市对外出入口, 加强与国道、省道的连接, 形成/ 三环十二射0的城市交通网络格局, 搭好城市骨架, 通畅了城市的内外联 系. 在徐州市已发现的 20 多种矿产资源中, 以煤炭储量最多, 占江苏省的 93% , 产量 2000 万吨/ 年, 占江 苏省的 94% . 徐州有 6 座火力发电厂, 装机总容量达 18314 万千瓦, 是华东电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徐 州市工业经过 40 多年的发展, 形成了机械、电子、化工、建材四大主导产业和冶金、食品、丝绸、轻工、能 源、皮革等产值超过 10 亿元的支柱行业. 徐州市的工程机械、天宝电子、轮胎、大东印务、北方氯碱、维维 等 10 个企业已形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其中 5 家企业跨入全国工业 500 强行 列; 全市有 50 多个产品分别居全国或全省同行业第一位, 徐州已成为全国的工程机械基地、华东地区的 能源基地、江苏省的建材工业基地和化工工业基地.
0 引言
21 世纪是城市的世纪, 要建设好、管理好城市, 首先要规划好、定位好城市. 城市定位就是对城市未 来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拟定, 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内容. 城市定位研究受到了许多学者的重视, 陈凤新研究了秦皇岛市的发展定位问题[1] , 张伟研究了南京都市圈功能定位问题[ 2] , 刘荣增对苏州的城 市发展进行过定位研究[ 3] , 白永平对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外围城市南通和苏州的定位 问题研究了研究[4] , 上述研究都对相应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徐州市地处苏、鲁、 豫、皖四省交界处, 是省际边界区域的中心城市. 徐州城市未来发展的基础工作是要做好城市发展的定 位研究, 但是目前关于徐州城市定位研究的报道还不多见, 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徐州城市的定位问题.
3 徐州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
311 中心城市空间定位 徐州市在未来发展中要加快建设徐州都市圈, 并在都市圈中担当起中心城市的角色. 徐州市所在的
省际边界区域中的城市群落只有加快实施都市圈或都市连绵区战略, 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 有一席之地. 徐州作为这个区域实力最强、拥有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 无论从自身发展的需要, 还是 从整个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都应当在加快构建徐州都市圈的过程中担负起更多的责任, 发挥 更大的作用. 依据区域经济理论和对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相关城市群的综合分析, 徐州都市圈的范围大致 可以划定为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枣庄、济宁、临沂、商丘、淮北、宿县( 地区) 、亳州等 11 个地市 所辖的区域, 这个区域拥有 25 个市辖区、9 个县级市、43 个县、646 个建制镇, 幅员面积 9157 万平方公 里. 将以上 11 个地市界定为徐州都市圈的范围, 主要是因为这 11 个城市具有基本相同的地理人文环境 和历史文化渊源, 徐州与周围 10 个城市多年来在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协作; 这些城市同 各自省会平均距离在 250 公里以上, 而距离徐州平均为 120 公里, 最近的相距只有 50 公里[ 6] . 从空间布 局上看是科学合理的, 从运输通勤及人流物流上看是经济的、高效的. 加快构建徐州经济都市圈, 营造新 的发展极, 一方面, 对于提高全省经济总量, 提高全省经济素质, 支撑江苏长久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具有
收稿日期: 2007-12-12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06SJD790015) 作者简介: 尚正永( 1968- ) , 男, 江苏淮阴人, 副教授, 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区域管理.
第1期
尚正永等: 省际边界区域中心城市定位研究 ) )) 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
第 7 卷第 1 期 2008 年 2 月
淮阴 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UAIYIN TEACHERS COLLEGE ( NATU RAL SCIENCE EDITION )
Vol17 No1 1 Feb. 2008
省际边界区域中心城市定位研究
) ) ) 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
近几年, 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使中西部地区发展明显加快, 新亚欧大陆桥和京九经济带已具 规模. 它们和沿海及沿江经济带构成/ 井0字形框架, 而淮海经济区是东西结合与南北交流的经济枢纽及 沿海与亚欧两经济带的交汇区. 是/ 井0字的中心点, 承南启北、连东带西, 对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具有很强 的牵引作用. 由于这个区域主要依靠 4 省 20 地市行政推动合作, 缺乏市场依存度、活力不够, 所以经济
的济宁市经济实力甚至比徐州市还略强一些. 省际边界区域的中心城市首先应当是该区域的经济中心, 从表 1 来看, 徐州市的中心性还不显著. 从产业结构的构成上看徐州还处于二、三、一的阶段, 虽然近年 来农业比重有所下降, 但是从事农业人员比重仍较大. 徐州的工业支柱产业以重工业为主, 又多为资源 加工型, 技术水平也比较落后, 率先进行改革和技术创新的大型企业缺乏, 对区域内的其他城市带动能 力弱. 第三产业发展比较缓慢, 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服务业也比较落后, 徐州 作为一个特大城市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
第二产业 GDP/ 亿元
366169 1107153 1017165 918122 620151
第三产业 GDP/ 亿元
2581 96 10711 72 5941 21 6841 02 3331 91
人均 GDP/ 元
31755 44058 59518 71589 34874
资料来源: 江苏统计年鉴 2006.
尚正永, 蒋 伟
( 淮阴师范学院 地理系, 江苏 淮安 223300)
摘 要: 城市定位研究对城市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分析了徐州城市发展现状的 基础上, 根据徐州市目前的城市规模、发展水平、经济实力及影响力, 遵循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 规律和共性, 结合徐州自身的特点, 对徐州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定位、产业定位和特色定位提 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 省际边界区域; 中心城市; 空间定位; 产业定位; 特色定位; 徐州 中图分类号: K9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6876( 2008) 01- 0082- 05
表 2 徐州市与省内其他中心城市经济水平比较( 2005 年)
城市名称
徐州市区 南京市区 苏州市区 无锡市区 常州市区
GDP/ 亿元
6361 88 22351 07 16301 49 16181 12 9811 45
第一产业 GDP/ 亿元
111 22 551 82 181 63 151 88 271 03
1 研究区域概况
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的 20 个地级市, 由于在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有较紧密 的联系, 为协调整个区域的发展, 于 1986 年成立了民间区域性经济区 ) ) ) 淮海经济区. 淮海经济区东濒 黄海、西临中原、北接齐鲁、南连江淮, 处于我国沿海中心位置, 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条 件, 在我国的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 但是这个成立时间比浦东开发区还要早的大经济区, 其发展水 平至今还相当落后, 成了我国沿海经济的软肋. 经济区总面积 1718 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面积的 1186% , 人口 112 亿, 占全国的 913% . 淮海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名城密度高, 历史名人多, 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 地, 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由于该地区习俗相似、商品相通, 自古以来区域之间就保持和延续的人际交 往、经济贸易、文化往来和社会联系, 加上它南接长三角、北连环渤海湾、面向大海、背靠华中经济区, 所 以本身就具大规模市场.
12121 15 4551 97 3861 95 3121 98 2091 00 6321 87 12661 19 5571 19
第一产业 增加值/ 亿元
1691 96 931 36 991 02 1261 86 221 70 601 68 1731 57 1881 00
第二产业 增加值/ 亿元
613192 201152 174114 75102 117190 404144 696140 217148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北部, 省际边界区域内其他各城市也基本位于各省边缘地带. 行政区划的阻隔, 对于中心城市 ) ) ) 徐州市的生产要素的积聚和扩散也是一个障碍. 现行的行政区划体制阻碍了区域内 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分工协作, 不同省属的几个地级市之间相互竞争, 配置重复, 区内生产要素难 以自由流动以及合理组合, 难以形成整体优势促进中心城市徐州市的发展. 在整个省际边界区域的各个 地级市中, 工业结构大多以煤炭、机械、纺织、化学、食品等为主, 而且在新一轮产业发展规划中, 不少又 都将商贸、旅游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列为支柱产业. 产业结构上存在的这种同构问题, 既会导致低效率的 资源配置, 同时又可能使各地之间在原料、市场、人才、投资和出口等方面产生不规范竞争, 甚至出现所 谓的各种/ 区域大战0, 而这种愈演愈烈的不规范竞争或大战又将反过来进一步助长不规范的行政垄断, 从而不利于实行合理的区域分工与合作. 而且, 徐州市由于本身地域范围狭小以及特殊的行政区划格局 ( 贾汪区与市区被铜山县相分离, 无疑增加了市县、县区之间的各种矛盾) , 市县同城( 徐州市和铜山县) , 各种矛盾尖锐, 城市难以合理布局, 成熟产业难以扩散, 经济发展, 城市建设处处受限, 中心城市的优势 难以发挥, 长期下去, 将影响徐州在省际边界区域中中心城市的地位, 对整个省际边界区域也是极为不 利的. 从市场经济意义上看, 整个省际边界区域客观存在着的统一市场被不同的行政利益主体所分割, 既加大了行政管理成本, 又损害了其整体利益, 结果使各地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不断离散, 区域内单元 越划越小, 并最终削弱了区域整体的综合效益与竞争能力. 213 城市竞争激烈, 中心城市的地位面临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