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学第一章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言

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形式,是伴随着商品交换、商品生产和市场体系的发展而发达起来的,是发生在社会整个表面上的交换总和,一个经济运行的过程,是商品由生产领域通过流通进入消费领域的过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经济产业。

商品流通学是流通领域原理性的经济学科。是研究商品流通领域的经济关系、经济活动规律和运行机制的学科。

商品流通学的研究对象是从商品流通过程的剖析入手研究商品流通运行的基本规律,探索商品流通运行的基本规则的学科,其逻辑主线是商品流通运行。商品流通学的基本体系包括理论与实务两个知识模块。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既提高商品流通理论水平,又对商品流通实践有一个系统的整体上的了解和把握,掌握学以致用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方法,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

第1章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

1.1 交换与商业

1.1.1 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

1.社会分工

1)定义:社会分工就是指人类社会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

2)产生原因:是人类需求多样化和为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必然结果。

3)分工的历史:三次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手工业与农业、畜牧业的分离;商业与手工业、农业、畜牧业的分离。

4)分工达到的效果:一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二是加深了不同部门、行业间的相互依赖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商品交换

1)定义:

交换:是指人们在社会分工条件下相互提供劳动产品,以满足各自需要的经济行为

商品:是用于交换并可满足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交换:是指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2)商品交换产生原因:

①.社会分工产生了进行商品交换的必要性;

②.明晰的产权制度为商品交换提供了可能性。

③.交换是解决分工者之间供需矛盾的最公平、最稳定、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3.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的关系

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前提和原因;商品交换维持、促进和深化社会分工。

1.1.2 商品交换的发展和商业的产生

1.商品交换的发展

(1)物物交换(W-W)

①.发生时间: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

②.产生条件: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③.特点:为买而卖,卖出商品的目的是要买回另一些商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两极的商

品是不同质的使用价值。

(2)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W-G-W,简单商品流通)

①.发生时间: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

②.产生条件: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

③.特点:商品交换分离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即卖和买。买与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

不一致的。这两个阶段的统一,就是为买而卖,即商品--货币--商品。

(3)商业(人)为媒介的商品交换(G-W-G,发达商品流通)

①.发生时间: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

②.产生条件: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从生产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经济事业

③.特点:交换的目的不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直接需要,而是为卖而买,从中牟利。货币的

投入是为了收回更多的货币,即为资本形式的货币。

注:商人资本是历史最早出现的资本形态。

2.商业的产生

产生根源是生产过程与交换过程的矛盾。包括时间上、空间上和技能上的矛盾。

1.1.3 商业的概念与分类

1.商业的概念

①.广义:所有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

②.狭义: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并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

③.准确理解商业概念应注意:

a)商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

b)事业内容是组织之间的商品交换;

c)是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商品交换;

d)主体是法人(商业企业)和自然人(个体经营者)两部分。

④.商业活动的构成要素:以营利为目的;有独立的组织;从事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商品交

换活动

2.商业的分类

①.按业种(即商品种类)分类:生产资料商业和消费品商业;

②.按业态(即经营或销售方式)分类,常用于零售商业的分类;

③.按流通阶段分类:批发商业和零售商业;

④.按流通范围分类:国内企业和国际企业。

除此以外,还可按商业的组织化程度、商业交易的电子化程度、商业组织的所有制形式对商业进行分类。

补充:区别几个概念

1.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连续不断的商品交换,是商品或服务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

1)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完成由商品到货币和货币到商品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涉及到商品价值形态的转换、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即商流),又涉及到商品实体的位置移动(即物流)。这两个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信息传递和反馈的过程称为信息流。商品的流通过程,实际上是商流、物流和信息流三者的统一。

2)相对于商业的概念而言,商品流通的概念有了很大延展,将其由过去的行业的概念上升为产业的概念。商品流通产业由批发业、零售业、仓储业、饮食业、服务业、租赁业、加工业等构成。本书主要讨论的是批发业和零售业。

2.商业指专业化与社会化的商品流通,仅是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流通的全部内容。一个个商业经营组织,构成商流与物流的主体,促进商流与物流的顺利完成。如果从纵向商品流通的角度来看,这些商业经营组织形成一个个的商品流通环节,环节与环节之间,形成商品流通渠道。

3.营销研究的是微观经济组织为实现、促进商品流通而进行的经营活动的总和,包括产品、定价、分销、促销等。而商品流通重在从宏观的角度研究商品或服务的转移过程和流通体系。

1.2 商业的特征与贡献

1.2.1 商业的特征

1.对劳动力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具有就业机器的功能

以日本为例,日本1955年,商业的就业比重为13.9%,到了1991年,这个比重已经上升到22.5%,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并且在1991年日本的农业、制造业与商业的就业比重分别是6.7%、33.9%和22.5%。由此看出在商业的就业人数正在不断的增加。

商业之所以对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附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消费者对流通部门所提供的“服务”的“最终需求”不断增长,这就要求流通产业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增强“服务”能力。

2)其他产业部门对流通部门的“中间服务需求”不断增长,这也要求流通部门扩大就业规模。

①.中间需求反映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一个国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之间

相互提供中间产品或服务的一种依存和交易关系。

②.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各产业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从而使越来

越多的中间需求性产品与服务加入流通过程,这样就要求流通部门投入更多的人

力、物力资源,快速、高效率地组织好这些中间性商品和服务的流通。

3)商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低于其他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

①.相对于制造业而言,商业的许多劳动以手工劳动为主,如卖包子的、卖炒饭的都是

手工劳动者。由于商业特别是零售业,要扩大规模时,很难实行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为目的的流水作业。

②.因此,商业要扩大经营规模就必须扩大劳动力的规模。仍以卖包子为例,包子卖得

好只需要增加人手即可,不需要批量生产。

4)与制造业相比,商业并不特别需要体力和高度专业化技术的劳动力,从而会有更多的人特别是女性劳动力比较容易在流通产业部门就业。

①.商业的进入门槛相对制造业来说,还是比较低的,因为其不需要太严格的资本与技

术条件的限制,所以会有更多的人选择在流通产业部门就业。

②.女性就业性别歧视严重。

5)商业中,相当多的行业存在着明显的工作“个人化”和“家庭化”的倾向,从而使商业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