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黏菌素临床应用国际及中国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2019年多粘菌素最佳使用方法的国际共识指南

2019年多粘菌素最佳使用方法的国际共识指南

2019年多粘菌素最佳使用方法的国际共识指南前言本临床指南的目的在于为多粘菌素类抗生素(包括多粘菌素E和多粘菌素B)的临床应用提供专家共识和推荐意见。

多粘菌素类抗生素在上世纪50年的就已面世,因而没有经历过现代药物开发应该经历的流程。

多粘菌素的独特作用机制在于它可破坏革兰阴性杆菌的外膜的完整性,除此之外还具有快速的杀菌活性,并和其他类抗生素具有协同作用。

它们的临床价值在近些年又重新被予以重视,并认为在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挽救性治疗方案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主要针对多重耐药细菌(MDR)和泛耐药细菌(XDR)如:假单胞菌属、鲍曼不动杆菌、肠杆菌属。

从1980年代开始重新进入到临床,直到现在,由于剂型的问题,多粘菌素的使用一直存在着相当的困惑。

粘菌素本身为一种不具备活性的前体药物,然而多粘菌素B则具有药物活性。

除此之外,多粘菌素类药物的剂量也存在多种不同的使用习惯,尤其是粘菌素,产品信息已经过时,而且其敏感性的测试仍存在不确定性。

因此,粘菌素和多粘菌素B最佳使用方法仍不太清楚。

不幸的是,多粘菌素存在严重的肾毒性,传统的使用方法容易诱发AKI。

鉴于目前多粘菌素治疗窗较窄(低治疗指数),因此本篇指南将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使用多粘菌治疗多重耐药或泛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造成的感染的实践框架。

方法共识指定组成人员包含各国际专家,他们代表的组织包括美国临床药学院(ACCP),欧洲临床微生物学及感染性疾病学会(ESCMID),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国际抗感染病药理学会(ISAP),美国重症医学会(SCCM)和感染性疾病药剂师协会(SIDP)。

评价过程是根据建议评价的等级划分进行开发和评估(GRADE),部分话题由于涉及非临床证据,无法采用GRADE分级。

临床问题和推荐意见敏感性和药代动力学/药效学1.如何测定敏感性和指导多粘菌素治疗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折点是多少?推荐意见1:欧洲抗菌素敏感性试验联合委员会(EUCAST)和临床及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的多粘菌素敏感性折点联合工作小组推荐使用标准的肉稀微量释法ISO-74 20776作为粘菌素MIC测定的参考方法,并在经阳离子校对的穆勒辛顿(Mueller Hinton)肉汤中完成,且必须在无添加剂(例如聚山梨醇酯-80)的普通聚苯乙烯托盘中添加硫酸盐粘菌素。

多粘菌素的临床应用

多粘菌素的临床应用
《多粘菌素的临床应用》
目录
背景介绍
多粘菌素的 临床应用
多粘菌素B 和E的区别
小结
1 背景介绍
LOGO
➢ 多粘菌素(又称粘菌素)类抗生素是从多黏芽孢杆菌培养液中分离出的一类多肽类抗生素, 有多粘菌素A、B、C、D、E5种,获准临床应用的是多粘菌素B和E的硫酸盐和甲磺酸盐。
➢ 多粘菌素类抗生素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被开发上市,主要用于革兰阴性菌、尤其是铜绿假单 胞菌所致感染的治疗。
多粘菌素通过与细胞膜磷脂结合并破坏细胞膜结 构而达到抗菌作用
——袁莹,等.多粘菌素B和E:如何选择[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7.
多粘菌素类抗生素的抗菌谱窄,仅对革兰阴性需氧菌(除变形杆菌外)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且临床上出现的这些细菌的大部分耐药菌株也对其高度敏感,但革兰阳性菌、真菌、革兰阴性 球菌对多粘菌素类抗生素耐药。
——2019年多粘菌素最佳使用方法的国际共识指南
LOGO
➢ 碳青霉烯耐药绿脓杆菌(CRPA)感染 1. 对于侵袭性CRPA感染,应该选择多粘菌素B或粘菌素联合一种或多种药物,且该药MIC对
病原菌易感(最佳实践建议)。 2. 如果CRPA感染,当第二种MIC显示敏感的药物不可获得时,我们推荐使用粘菌素或多粘菌
(~4.1 mg 粘菌素活性),而多粘菌素B的成人推荐剂量为5万IU。 4. 根据《热病(第46版)》,多粘菌素B脑膜炎鞘内注射剂量为5mg/d×3~4d,然后
qod×2W以上;多粘菌素E脑膜炎鞘内或脑室内剂量为10mg/d。
——2019年多粘菌素最佳使用方法的国际共识指南
LOGO
1. 肾毒性和神经毒性是多粘菌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也是限制多粘菌素临床应用剂量的主要因 素。

多黏菌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多黏菌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多黏菌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多黏菌素是多肽类抗生素,由于其肾毒性大被其他更安全的抗菌药物取代;但近年来随着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等细菌耐药形势日益严峻,可选择药物有限,临床重新启用多黏菌素。

我国常用的有多黏菌素B(polymyxin B, PMB)和多黏菌素E,但尚无多黏菌素的临床应用规范和指南,故组织全国相关领域专家对多黏菌素的临床应用问题进行探讨,制定“多黏菌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一、多粘菌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学特性多黏菌素是一组碱性多肽类抗生素的总称,主要有A、B、C、D 和E 5 种。

多黏菌素B、E 仅有一个氨基酸的差异(见图1)。

多黏菌素B 常用剂型为硫酸多黏菌素B,多黏菌素E 常用剂型是硫酸黏菌素和黏菌素甲磺酸盐(colistin methanesulfonate,CMS)。

药物代谢动力学:多黏菌素B 主要通过非肾途径清除(图2A),尿中的原型药物<1%,肾功能不会影响多黏菌素B 血浆浓度。

CMS 主要通过肾脏清除,而多黏菌素E 主要通过肾脏以外的途径清除(图2B)。

CMS 在体内转换成多黏菌素E 起效。

硫酸黏菌素为多黏菌素E。

研究显示70% 的CMS以原型经肾脏排出,肾清除率为103mL/min,多黏菌素E 肾清除率仅为1.9 mL/min。

危重病患者、肾功能异常、间歇性血液透析和持续肾脏替代治疗对CMS 的药代动力学有显著影响,且CMS 和多黏菌素E 均可被肾脏替代治疗清除。

药效学:目前认为多黏菌素的抗菌作用机制为:(1)其分子中的聚阳离子环与革兰阴性杆菌细胞膜上的磷酸基结合,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内的嘌呤、嘧啶等小分子物质外漏,细菌膨胀、溶解死亡;(2)可经囊泡接触途径,使细胞内外膜之间的成分交叉,引起渗透不平衡,导致细菌膨胀、溶解;(3)氧化应激反应导致羟自由基的积累,破坏细菌的DNA;(4)具有中和内毒素作用。

多黏菌素B 和E 在抗菌谱上基本保持一致,属窄谱抗菌药物,对绝大多数革兰阴性杆菌有较好的活性,如对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气单胞菌属、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枸橼酸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杆菌、嗜肺军团菌、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抗菌活性欠佳;而所有革兰阳性菌、厌氧菌以及部分革兰阴性球菌(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支原体、衣原体、变形杆菌、摩根菌属、沙雷氏菌属、伯克菌属、寄生虫等对多黏菌素耐药。

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ppt课件

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ppt课件

4.汪复等.2008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9;9(5):321-329 5.汪复等.2009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0;10(5):325-334 6.汪复等.2010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未发表)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危险因素
长时间住院 入住监护室 接受机械通气 侵入性操作 抗菌药物暴露 严重基础疾病
Munoz-Price LS, Robert AW. Acinetobacter Infection. N Engl J Med. 2008, 358:1271-81
耐药率(%)
2010年14家医院5523株不动杆菌属(鲍曼不动89.6%) 细菌的耐药率(%)
• 其他不动杆菌鉴定的研究进展包括:通过检测blaOXA51基因鉴定鲍曼不动杆菌、PCR质谱联用、gyrB测序鉴别鲍曼不动杆菌和不动杆菌基因组13TU型
2011年《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草案
鲍曼不动杆菌药敏
不动杆菌属菌种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可采用K-B纸片扩散法或MIC 法
对于XDRAB或PDRAB菌株建议采用MIC法测定药物敏感性,给 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用药参考
2010年CHINET提示不动杆菌占所有呼吸道分离菌的19.4%、 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占17.5%
高危因素:机械通气
鲍曼不动CAP特点
1. 病原体通常在口咽部有定植 2. 肺炎进展迅速,死亡率高 3. 与酗酒和肿瘤的病史相关 4. 多发生在夏季,与高温和潮湿环境有关
定植or感染
1. 与肺炎相符合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改变 2. 宿主因素,包括基础疾病、免疫状态、其他与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
PDR

2021年中国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全文)

2021年中国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全文)

2021年中国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全文) 2021年中国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全文)2021年4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中国药学会药物临床评价研究专业委员会、全球华人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会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发表了《中国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

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问世于20世纪50年代末,后来因同样有效但更安全的新药不断问世而逐渐淡出临床。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的增多,此类药物重新受到重视而重返临床。

但由于其上市时间早,至今仍有许多问题给临床造成困惑。

因此,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牵头,联合多学科相关领域著名专家与权学术组织共同编写本共识,全文以问答的方式展示,分为11个部分,37个问题,10条推荐意见,希望为临床医生合理应用多黏菌素类药物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多黏菌素(polymyxins)是由多黏类芽孢杆菌产生的一组环肽类抗菌药物,至少有十种不同的结构,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有多黏菌素B(polymyxinB)和多黏菌素E(polymyxinE;又称黏菌素,Colistin),二者仅在分子结构式肽环上第6位氨基酸不同(多黏菌素B为苯丙氨酸,多黏菌素E为亮氨酸)。

国内外已上市注射用多黏菌素类药物有3种,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注射用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注射用黏菌素甲磺酸钠)和注射用硫酸黏菌素(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E),后者目前只在我国临床应用。

在疗效方面:硫酸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的体外抗菌活性非常接近,因此两种药物的PK/PD指数和靶值可以相互参考。

硫酸多黏菌素B与硫酸多黏菌素E均为药物活性形式,进入体内后直接发挥药效,主要经非肾途径消除。

黏菌素甲磺酸钠是一种非活性的前体药物,在溶液中缓慢分解。

多粘菌素的临床应用PPT参考幻灯片

多粘菌素的临床应用PPT参考幻灯片
• 多粘菌素是一组碱性多肽类抗菌药物的总称,最早于1947 年在多粘芽孢杆菌的二次代谢产物中提取得到,并于1959 年开始应用于临床抗革兰阴性菌的治疗。但由于严重的肾 毒性,而逐渐被新晋抗菌药物取代。
4
化学结构
多粘菌素B
苯丙氨酸
多粘菌素E
亮氨酸
5
化学结构
多粘菌素E多甲粘磺菌酸素盐B (CMS)
多粘菌素E
甲磺酸盐(CMS),相当于多粘菌素E 100万IU。
7
杀菌机制
• “自发摄取”理论: • 多粘菌素是两性化合物,通过与细菌细胞膜的接触,多 粘菌素分子中聚阳离子环与革兰阴性菌细胞膜上的脂蛋 白游离带负电荷的磷酸基通过电作用结合,导致外膜的 通透性增加,胞内物质外漏,细菌菌膨胀、溶解死亡。
• “中和内毒素”作用: • 多粘菌素阳离子环形肽通过电作用与内毒素活性中心的 硫酸根离子结合,使内毒素失去活性。有研究显示多粘 菌素可以显著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
多粘菌素的临床 应用
周口市中心医院 李晨
1
目录
CONTENTS
背景介绍
化学结构 杀菌机制 抗菌谱与药敏折点
耐药性
药代/药动学研究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小结ຫໍສະໝຸດ 2背景介绍• 多重耐药菌,特别是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已经成为当前人类生命 健康的主要威胁。
• 医院获得性感染是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的重灾区,多重耐药的鲍曼 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主要是肺克)是这些医院获得性 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 多粘菌素 B 药代动力学的相关研究较少。 • 多粘菌素 B 给药形式是活性的药物,在体内可以直接发挥
抗菌作用。 • 多粘菌素 B 主要经非肾脏途径排泄, 在尿中的浓度相对较
低(~4%),不应该用于治疗下尿道感染。

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CMS)吸入治疗肺炎的研究进展

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CMS)吸入治疗肺炎的研究进展

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CMS)吸入治疗肺炎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01-01T06:26:17.866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9月17期作者:廖国平胡建华周水艳陈艳尹新生[导读]廖国平胡建华周水艳陈艳尹新生*(湖南省常宁市中医医院;湖南常宁421500)[摘要] 研究表明多黏菌素雾化吸入治疗肺炎的靶向性好,疗效显著,肾毒性小,多个国内外指南将其作为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MDR-GNB)所致肺炎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

从目前文献来看,这一治疗方式的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CMS)的临床实践。

本文CMS吸入治疗肺炎的最新临床应用指南拓展到现有研究状况,并结合临床实际应用情况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制定合理给药方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肺炎;研究进展肺炎是全世界感染性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细菌耐药形势日益严峻以及新型治疗药物研发的滞后,肺炎的治疗变得更为棘手。

鉴于此种情况,多黏菌素被重新启用,成为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multidrug-resistant gram negetive bacteria, MDR-GRN)所致肺炎的最后一道防线。

多黏菌素是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但是多黏菌素全身给药治疗窗窄,肺部穿透力差,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肺组织浓度[1]。

雾化吸入法则可以显著提高多黏菌素肺组织浓度的同时降低药物全身暴露水平,从而达到提高疗效、减少全身性不良反应的目的[2]。

目前多个国内外指南和共识[3,4]推荐雾化吸入多黏菌素作为MDR-GNB所致肺炎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

然而,这种治疗方式的临床前和临床药动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PK/PD)研究较少,且主要来源于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colistin methanesulfonate,CMS)的临床应用实践。

本文从吸入CMS治疗肺炎的最新临床应用指南拓展到现有研究状况,并结合临床实际应用情况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制定合理给药方案提供参考。

XDR-GNB诊治共识

XDR-GNB诊治共识

XDR-GNB诊治共识⼴泛耐药⾰兰阴性菌感染抗菌治疗专家共识⼀、前⾔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影响⼈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1]。

⼴泛耐药(extensively drug resistant, XDR)是指除1、2类抗菌药敏感外,细菌对⼏乎所有抗菌药耐药的现象。

XDR主要发⽣于⾰兰阴性杆菌(下⾯简称为XDR-GNB),常见细菌有:肠杆菌科细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嗜麦芽窄⾷单胞菌。

XDR细菌感染尚缺少有效的治疗药物,缺乏⼤系列的临床研究资料,抗菌药单药(包括⽼药多粘菌素及新药替加环素)治疗的疗效往往不能令⼈满意,多需要联合⽤药。

因为XDR 感染多发⽣于有严重基础疾病、免疫缺陷及/或长期反复使⽤⼴谱抗菌药患者,临床预后差,因此已成为当前细菌感染领域最为棘⼿的问题。

临床标本特别是痰标本分离到XDR-GNB,⾸先应区分感染与定植,定植患者⽆指证使⽤抗菌药,本共识适⽤于XDR-GNB感染患者。

本共识是经国内感染相关临床专家、微⽣物专家及临床药理学专家的反复讨论、修改⽽形成的,期望对提⾼我国XDR细菌感染的临床治疗⽔平有所帮助。

⼆、MDR、XDR、PDR的定义2012年由欧洲与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发起,欧美多国专家参与制定了⼀个MDR、XDR及PDR定义的共识[2],⽬前国内外多参照此专家共识对细菌耐药进⾏定义。

耐药是指获得性耐药,不包括天然耐药(如铜绿假单胞菌及嗜麦芽窄⾷单胞菌对头孢噻肟为天然耐药)。

耐药的定义如下:多重耐药(multidrug-resistant, MDR):对在抗菌谱范围内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不敏感(包括耐药和中介)。

在推荐进⾏药敏测定的每类抗菌药中,⾄少1种不敏感,即认为此类抗菌药耐药。

⼴泛耐药(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XDR):除1~2类抗菌药(主要指多粘菌素和替加环素)外,⼏乎对所有类别抗菌药物不敏感(抗菌药类别耐药的确定同MDR)。

全耐药(pandrug-resisitant, PDR):对⽬前临床应⽤的所有类别抗菌药物中的所有品种均不敏感。

多黏菌素类与替加环素及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药敏方法和报告【专家共识】

多黏菌素类与替加环素及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药敏方法和报告【专家共识】

多黏菌素类与替加环素及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药敏方法和报告【专家共识】摘要多黏菌素类、替加环素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是目前多重耐药和泛耐药革兰阴性菌等感染的治疗选择,业界对其敏感性检测方法操作的标准化、折点和结果的判读、报告等有困惑。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分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组织专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撰写了专家共识,对一些关键问题给出了推荐意见和处理方法,希望能为临床处置、实验室工作提供合理、实用的帮助。

近年来,多重耐药特别是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率逐渐增加,而可供选择的药物有限。

一些新抗菌药物陆续在国内外上市,准确可靠的药物敏感性检测和报告对临床合理用药至关重要。

目前,检测人员对这些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操作的标准化、折点的选择、结果判读以及药敏报告屡有困惑。

本共识汇集了国内临床微生物学、呼吸病学、感染病学、重症医学、血液病学和临床药学等专家的专业意见和建议,结合国内外文献、国内耐药状况和国内药敏方法的可及性,对目前上市的最后防线类药物——多黏菌素类、替加环素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药敏检测方法和折点选择等问题提出了推荐建议。

一、多黏菌素类(一)药物特点和国内上市情况多黏菌素类是一类聚阳离子多肽。

主要杀菌机制是药物所带的正电荷与细菌细胞膜上的负电荷脂多糖结合,进而破坏细胞膜发挥杀菌作用[1]。

多黏菌素类抗菌谱窄,主要对肠杆菌目、气单胞菌属和一些非发酵菌(如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具有体外活性,而革兰阳性菌、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变形杆菌属、摩根菌属、沙雷菌属等对其天然耐药[2, 3]。

获得性耐药机制主要包括染色体介导phoPQ、pmrAB、mgrB等突变和质粒介导的可移动黏菌素耐药基因mcr 导致。

用于临床抗感染治疗的药物主要有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即黏菌素)两类。

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硫酸黏菌素分别于2017年9月和2018年3月在我国大陆地区上市。

126例患者使用多粘菌素的用药合理性分析

126例患者使用多粘菌素的用药合理性分析

【摘要】目的:评价临床使用多粘菌素的合理性,为加强多粘菌素使用的规范化管理,促进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和参考。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抽取某院2018~2019年出院患者病历,收集使用多粘菌素的病历126份,对患者的感染部位、病原学检查、多粘菌素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禁忌症及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某院近2年来使用多粘菌素抗感染治疗的126例患者病原学送检率达100%,病原学阳性结果159例次(95.7%)。

其中检出率较高的病原菌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在使用多粘菌素进行针对性抗感染治疗中,存在无适应症用药、未给予负荷剂量、重复用药等问题。

结论:药师应通过药学服务帮助临床提高多粘菌素的合理用药水平,优化多粘菌素给药方案。

近年来,多重耐药(MDR)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治疗已经成为临床实践的一部分,尤其是耐碳青霉烯类的肺炎克雷伯菌(KPN)、铜绿假单胞菌(PA)及鲍曼不动杆菌(AB),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的挑战。

本文通过对本院2018~2019年间应用过多粘菌素的12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关注的问题有多粘菌素的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禁忌症及不良反应等。

1.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2019年间多粘菌素的住院病历126例。

使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录入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病适应症、病原学检查、多粘菌素的用法用量、联合用药、不良反应等。

2.结果2.1病原学检查在开始使用多粘菌素前,126例患者均进行了病原学检查,送检标本来源于患者的痰液164次、咽拭子13次、分泌物8次及血液1次。

其中有4例患者病原学结果为阴性,122例患者获得159例次(95.7%)病原学阳性结果。

部分患者合并感染2种或2种以上的病原菌,检出率较高的病原菌是AB、KPN和PA,具体的病原学检查结果见表1。

表1 病原学检查结果分布病原菌计数占比%鲍曼不动杆菌7044.03%肺炎克雷伯菌3421.38%铜绿假单胞菌3220.1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59.43%产气肠杆菌5 3.14%洋葱伯克霍尔德菌2 1.26%奇异变形杆菌10.63%总计159100%2.2药物使用情况2.2.1适应症126例患者中,126例患者中120例病原学结果为阳性,6例无明确病理学依据。

最新:中国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

最新:中国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

最新:中国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多黏菌素类药物主要用于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CRO)引起的血流感染、尿路感染、下呼吸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中国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以问答的方式展示,分为11个部分,37个问题,10条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一览【推荐意见1】多黏菌素类药物包括: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注射用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注射用黏菌素甲磺酸钠)和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E(注射用硫酸黏菌素).,通常的剂量换算方法:硫酸多黏菌素B,1 mg= 1万u;多黏菌素E甲磺酸讷CMS)100万U� 80 mg C MS � 33 mg CB A ;硫酸多黏菌素E,1 mg � 227万U。

硫酸多黏菌素B、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和硫酸多黏菌素E三者剂量,均应按各自药品说明书或者本指南推荐意见应用。

【推荐意见2】多黏菌素类药物敏感试验国际通用标准微量肉汤稀释法(BMD),根据我国的临床实际,多黏菌素E(黏菌素)肉汤纸片洗脱(CBDE入多黏菌素E(黏菌素)琼脂试验(CAT)和目前一些商品化的肉汤稀释法也是可以接受的,结果仅做参考;但不推荐药物梯度扩散法。

本共识推荐的多黏菌素类药物敏感试验临床折点为:敏感(s):�2 mg/L;耐药(R):�4 mg/L。

多黏菌素E和多黏菌素B的药敏结果可以相互替代,测试—种药物可预测另—种药物的敏感性。

【推荐意见3】我国临床分离革兰阴性菌株对多黏菌素类药物的耐药率仍很低,质粒介导的mer耐药是其重要的耐药机制之一;推荐以多黏菌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治疗,可以降低异质性耐药的风险,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推荐意见4】硫酸多黏菌素B与硫酸多黏菌素E均为药物活性形式,进入体内后直接发挥药效,主要经非肾途径消除。

多黏菌素B静脉输注结束即可达到血药峰浓度,更适用千血流感染的治疗。

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为前体药物本身无活性,需要在体内转化为多黏菌素E后才能发挥药效,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60%~70%经肾排出,在尿液中转化为多黏菌素E而适用千尿路感染的治疗。

2020年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2020年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2020年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出处: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近一个世纪以来,抗菌药物在人类战胜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日益突出的多重耐药菌问题已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严峻挑战。

如何有效减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阻断多重耐药菌传播,已引起医学界、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产生和传播,保障患者的安全,由中国感染控制杂志组织,58位国内知名专家共同发起,邀请全国165位专家参与,历时10个月,召开了9场专题讨论会,在充分收集意见和讨论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共识荟萃了国内外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的最新进展,总结了我国大多数权威专家防控方面的宝贵经验,旨在规范和指导我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防控,提高我国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水平。

1概述1.1定义及临床常见类型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ce bacteria,MDRO)指对通常敏感的常用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多重耐药也包括泛耐药(extensive drug resistance,XDR)和全耐药(pan-drug resistance,PDR)。

临床常见MDRO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等。

1.2流行病学不同监测网、地区、医院以及同一医院不同科室、不同时期MDRO的监测结果均可能存在差异。

CHINET三级甲等医院监测结果显示:MRSA检出率在2008年之前持续上升,最高达73.6%,随后开始下降,2010年为51.7%,2013年为45.2%;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2010年检出率分别为0.6%、3.6%,2013年分别为0.2%、3.0%;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2010年检出率分别为56.3%、43.6%,2013年分别为54.0%、31.8%;XDR铜绿假单胞菌(MDR-PA)和XDR鲍曼不动杆菌(MDR-AB)2010年检出率分别为1.7%、21.4%,2013年分别为2.0%、14.6%。

多黏菌素B联合比阿培南治疗鲍曼不动杆菌重症肺炎临床疗效观察

多黏菌素B联合比阿培南治疗鲍曼不动杆菌重症肺炎临床疗效观察

多黏菌素B联合比阿培南治疗鲍曼不动杆菌重症肺炎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究多黏菌素B联合比阿培南治疗鲍曼不动杆菌重症肺炎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重症医学科接受治疗的90例鲍曼不动杆菌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各45例。

对照组给予比阿培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多黏菌素B。

比较两组患者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消退时间、细菌清除效果。

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症状消退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

结论多黏菌素B联合比阿培南可有效缩短鲍曼不动杆菌重症肺炎患者的症状消退时间,提升细菌清除率,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重症肺炎;多黏菌素B;比阿培南;细菌清除率肺炎是由多种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外界致病微生物侵袭患者的呼吸道并蔓延至肺部,引起的患者肺部出现的感染性疾病。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属于医院感染中的主要致病菌,俗称AB菌,会对人体呼吸系统造成严重损伤,一旦感染就会出现肺炎,甚至产生致死性疾病[1]。

临床中由于抗生素的滥用,造成鲍曼不动杆菌对大量抗生素的敏感度越来越低[2]。

比阿培南是新型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对革兰阳性、革兰阴性的需氧和厌氧菌有广谱抗菌活性[3]。

革兰阴性菌中鲍曼不动杆菌占比为9.5%,对美罗培南、米诺环素的敏感性分别为43.8%、63.9%,而对多粘菌素B的敏感性高达98.1%,耐药性仅为1.9%[4]。

本研究将多黏菌素B联合比阿培南应用于鲍曼不动杆菌重症肺炎治疗中,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鲍曼不动杆菌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各45例。

多黏菌素的临床应用

多黏菌素的临床应用

单药治疗、联合治疗
疾病改善治愈率,存活率,联合用药 均是优于单独用药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4;58(4):2322-8. doi: 10.1128/AAC.02166-13. Epub 2014 Feb 10.
英国Jim O’Neill爵士2016年5月发表《全球抗菌素耐药回顾》报告 及建议,提出一个全面行动计划,呼吁不仅是一个国家、而是 全世界合力预防耐药感染,战胜日益严重的抗菌素耐药威胁。
全球行动方案:五大策略性目标
• To improve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治疗药物与联合抗菌策略进展,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年第26卷第9期2152-2456 Tumbarelli M.ECCMID 10-13 May 2014 Barcelona Clin Microbiol Rev. 2012 Oct;25(4):682-707. doi: 10.1128/CMR.05035-11.
各种抗生素对产耐碳青霉烯酶的作用
A:≥2种抗菌药联合包括碳青霉烯类 B:≥2种抗菌药联合不包括碳青霉烯类 C:单用氨基糖苷类 D:单用碳青霉烯类 E:单用替加环素 F:单用黏菌素 G:无有效治疗药物
Clin Microbiol Rev. 2012 Oct;25(4):682-707. doi: 10.1128/CMR.05035-11.
我国 G- 菌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常见发生耐碳青霉烯的病原菌:
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科细菌、克雷伯菌
耐碳青霉烯的肠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为产碳青霉烯酶 即CPE(carbapenamase-producing enterobacteriaca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述
多黏菌素的化学结构式
多黏菌素B:R1=H,R2=D-Phe,常用剂型为硫酸多黏菌素B; 多黏菌素E:R1=H,R2=D-Leu,常用剂型是硫酸黏菌素和黏菌素甲磺酸盐(CMS); 黏菌素甲磺酸盐:R1=-CH2-SO3H,R2= D-Le
多黏菌素B和E
1、多黏菌素B常见为硫酸盐制剂,可直接使用,起效快速,疗效稳定,基本不经过肾脏 排泄,适用于严重感染的治疗,有更优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更低的肾毒性风险。
二、多黏菌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学特性
5、多黏菌素MIC折点:
二、多黏菌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学特性
6、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的对比
三、多黏菌素的剂量、用法
1、由于多黏菌素制剂产品来自不同国家,各国剂量描述方式均不同,因此,理解剂量换 算是合理使用多黏菌素的基础。
2、欧洲、印度是以国际单位(InternationalUnit,IU)来描述剂量,美洲、东南亚、 澳洲以多黏菌素碱基活性(CBA)的mg来计算剂量。
二、多黏菌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学特性
(三)药效学
3、多黏菌素的抗菌作用机制: (1)其分子中的聚阳离子环与革兰阴性杆菌细胞膜上的磷酸基结合,致细胞膜通透性增 加,细胞内的嘌呤、嘧啶等小分子物质外漏,细菌膨胀、溶解死亡; (2)可经囊泡接触途径,使细胞内外膜之间的成分交叉,引起渗透不平衡,导致细菌膨 胀、溶解; (3)氧化应激反应导致羟自由基的积累,破坏细菌的DNA; (4)具有中和内毒素作用
IU剂量 100万IU 125万IU 150万IU IU剂量 120万IU 150万IU 180万IU IU剂量 140万IU 175万IU 210万IU IU剂量 160万IU 200万IU 240万IU
q12h用法
62.5万IU 75万IU q12h用法
75万IU 90万IU q12h用法
87.5万IU 105万IU q12h用法
二、多黏菌素的药、多黏菌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学特性
(三)药效学
1、多黏菌素是浓度依赖性抗生素,有一定的抗生素后效应(PAE),但PAE较短,浓度降低 后细菌快速重新生长。其抗菌活性与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和最低抑菌浓度的比值 (AUC/MIC)相关。 2、是一种快速杀菌药,对生长繁殖期和静止期细菌均有杀菌作用。
3、硫酸多黏菌素B制剂:1 mg=1万 IU 多黏菌素E制剂:1 mg CBA=2.4/2.7mg CMS 1 mg CMS=12500单位CMS 100万 IU=30/33mgCBA=80mg CMS
三、多黏菌素的剂量、用法
多粘菌素B 1 万U=1mg 50万U/瓶=50mg/瓶
多黏菌素B的负荷剂量为2.0~2.5 mg/kg(kg·d) 在12~24 h后给予维持剂量1.25~2mg/kg,q12h 不需要根据肾功能调整给药剂量。
2、多黏菌素E常以甲磺酸钠盐(colistin methanesulphonate,CMS)的制剂存在, 它是一个非活性前药,需在体内转化成活性成分多黏菌素E(colistin)而发挥药效,因此, 其转化过程慢且不稳定,个体差异大,与肾功能相关性高,患者肌酐清除率>80 mL/min ,多黏菌素E浓度难以达标,但CMS在尿液中浓度较高,适用于尿路感染的治疗。
二、多黏菌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学特性
4、多黏菌素的抗菌谱:
(1)多黏菌素B和E在抗菌谱上基本保持一致,属窄谱抗菌药物;
(2)对绝大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气单胞菌属、大肠埃希菌、 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枸橼酸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3)对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杆菌、嗜肺军团菌、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抗菌活性欠佳; 而所有革兰阳性菌、厌氧菌以及部分革兰阴性球菌(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支原 体、衣原体、变形杆菌、摩根菌属、沙雷氏菌属、伯克菌属、寄生虫固有耐药。
3、危重病患者、肾功能异常、间歇性血液透析和持续肾脏替代治疗对CMS的药代动力 学有显著影响,且CMS和多黏菌素E均可被肾脏替代治疗清除。
二、多黏菌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学特性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
1、分子量相对较大,且为亲水性,故口服很少吸收,不易渗入胸腔、关节腔和感染灶内, 也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表观分布容积小(约1.39L/kg)。 2、多黏菌素B主要通过非肾途径清除,尿中的原型药物 < 1%,肾功能不会影响多黏菌素 B血浆浓度。
二、多黏菌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学特性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
3、硫酸黏菌素为多黏菌素E,主要通过肾脏以外的途径清除。研究显示,肾清除率为 103 mL/min,多黏菌素E肾清除率仅为1.9 mL/min; 4、CMS在体内转换成多黏菌素E起效,70%的CMS以原型经肾脏排出,主要通过肾脏 清除; 5、危重病患者、肾功能异常、血液透析和CRRT对CMS的药代动力学有显著影响,且 CMS和多黏菌素E均可被肾脏替代治疗清除。
多黏菌素临床应用国际及中国专家共识
瞿长春 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广州市老年医院
一、多黏菌素概述 二、多黏菌素PK/PD与药效学特性 三、多黏菌素剂量、用法 四、多黏菌素的临床应用 五、多黏菌素的异质性耐药 六、 多黏菌素的禁忌证及相对禁忌证 七、 多黏菌素的不良反应
一、概述
1、多黏菌素是碱性多肽类抗生素,近年来随着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铜绿 假单胞菌、肠杆菌等细菌耐药形势日益严峻,临床重新启用。 2、我国常用的有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
多黏菌素B用法:5%GS 500ml+50mg 稀释后滴入输注时间1 h以上
50kg 2.0mg 2.5mg 3.0mg 60kg 2.0mg 2.5mg 3.0mg 多黏菌素B不同体重所用剂量 70kg 2.0mg 2.5mg 3.0mg 80kg 2.0mg 2.5mg 3.0mg
mg剂量 100mg 125mg 150mg mg剂量 120mg 150mg 180mg mg剂量 140mg 175mg 210mg mg剂量 160mg 200mg 240m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