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 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娄澜
【期刊名称】《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2(31)2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吸引了许多国外学者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分析梳理他们的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对于我们研究国有企业改革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从对国外近40年来的关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主题的研究文献的归纳和梳理结果来看,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为中国国有企业的地位、效率、改革路径、成效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五个方面。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深刻、准确地理解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推动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但也需要看到,国外学者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既有学术动机,更有其不同的现实需求和政治意向;既有客观公正的观点,也不排除片面偏激的歪曲,这需要我们注意甄别和加以批判。

【总页数】8页(P98-105)
【作者】娄澜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6.1
【相关文献】
1.传播学视野中的南海问题研究现状与展望——中国有关南海问题的新闻舆论和话语研究文献综述
2.国外口袋公园研究前沿及对中国的启示——2007—2017 Web of Science相关文献综述
3.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前沿论坛综述
4.国外学者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综述
5.国外学者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有经济改革的文献综述

国有经济改革的文献综述
锦文 , 2 0 1 0 ) 等。
本, 国有企业可 以最大 限度 地创造就业 机会 , 使得人 人获得 劳动权 力在这一所 有制经济 的内部能够 最大限度地 理性实 现 。宁向东 、 吴晓亮( 2 0 1 0 ) t , 黄秋容 、 徐鹏( 2 0 1 1 ) [ 2 0 1 等认为 , 国有企业有 助于政府公共 职能 的行使 , 以及作 为执政党 的执
2 0 1 3 年第 1 0 期 总第 1 9 2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 0N0MI C RES E ARCH GUI D E
No. 1 0, 2 01 3
S e r i a l No . 1 9 2
国 有 经 济 改 革 的 文 献 综 述
寇 垠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 武汉 4 3 0 0 7 4 )
重 要 的支 柱 性 产 业 旧。
国有经济 的功能该如何演化 ?钱津 ( 2 0 0 7 ) 认 为, 应淡化
国有企业的政治 功能 , 强 化 国有 企 业 的社 会 公 益 功 能 , 弱化

国有 经 济的定 义 及功 能研 究
国有企 业的营利功能 , 摒弃将 国有企业作 为普通 商事 主体的 做法 , 强化其作为 特殊企业 的社 会公益功 能 , 承担着实 现国 家政治经济 战略 目标 的使命 _ 1 8 1 。国有企业在根本上不同于私
有 重 要 的 理论 意 义 。

产业 分布等都不断地调整和变化 。 二是 国有经济的规模 与国
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关 。全球经验来看 , 国有 经济 占国民经济 的 比重 呈 现 “ 先上升 , 后下降” 的抛 物线 规 律 。 = 三 是 国 有 资 本 具有产业功能导 向。全球规律来看 , 国有资本主要分布在高 垄 断性 、 高 资本 技术密集度 和高社会 效益 的行业 , 以及 一些

【国企改革】无偿划拨国有股权及资产的可能性研究报告--附协议

【国企改革】无偿划拨国有股权及资产的可能性研究报告--附协议

【国企改革】无偿划拨国有股权及资产的可能性研究报告--附协议
研究背景
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无偿划拨国有股权及资产的可能性是国企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报告旨在研究这一可能性,并提供相关协议作为参考。

研究目的
1. 探讨无偿划拨国有股权及资产的法律可行性。

2. 分析无偿划拨国有股权及资产的经济效益和风险。

3. 提供相关协议模板,以便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研究方法
1. 文献综述:对相关法律法规和实践案例进行梳理和分析。

2. 调查研究:通过问卷和面谈等方式,了解各方对无偿划拨国有股权及资产的看法和态度。

3. 案例分析:选取几个已经实施无偿划拨的国有企业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研究结果
1. 法律可行性: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无偿划拨国有股权及资产是可能的,但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和程序。

2. 经济效益:无偿划拨国有股权及资产可以促进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3. 风险分析:无偿划拨可能存在一些风险,如资产流失、利益冲突等,需要在实践中加以防范和解决。

相关协议
本报告附带以下协议模板,供参考:
1. 无偿划拨国有股权及资产协议模板
2. 合作协议模板
3. 监管协议模板
结论
无偿划拨国有股权及资产是国企改革中的一种可行方式,但需要在法律、经济和风险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本报告提供的研究结果和协议模板可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国有企业改革研究综述

国有企业改革研究综述

• 1988年4月七届人大一次通过同年8月1日实 行《企业法》。承包制和租赁制、企业自 主权、厂长负责制、政企关系以法律方式 确定。
• 经济学界关于“两权分离”的理论主张对 政府政策的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1984年10月实行以税代利的第二步“利改 税”,目的是将国家和企业之间的隶属式 分配关系改为税收关系,为企业创造平等 竞争的机会。
• 1993年底通过《公司法》确立法律依据, 1994年百户企业制度试点,国有小企业大 规模以公司制、出售产权、股份合作制以 及过渡(租赁、托管、兼并、破产)形式 进行改革。
• 国有大中型企业如何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 革,理论界形成了两种倾向:
• 1、产权改革为核心
• 2、政企分开为核心
• 产权论者的主张:
• 在将政府的双重身份与职能分离的基础上 构筑新的公有产权主体,即不同形式的国 有资产持股公司,解决国有企业所有者缺 位问题;
• 1、股份制企业集团
• 2、各种基金组织
• 3、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 (1)上海模式
• (2)武汉模式
• (3)深圳模式
1997——
• 1997年十五大报告:“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 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 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 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 1988年国家实行双紧政策治理通货膨胀, 企业竞相通过股份制形式向社会发行股票 筹集资金,全国掀起第二次“股份热”。
• 1989年治理整顿,清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 潮,股份热骤然降温,一些地区甚至要求 退出股份制试点。
• 1990年国务院提出《关于治理整顿,深化 改革的意见》,1990年11月和1992年4月 上海和深圳两市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

国有企业改革理论文献综述

国有企业改革理论文献综述

国有企业改革理论文献综述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议题。

作为国家的经济支柱,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也面临着效率低下、管理不善等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

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来探讨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以期为今后的国有企业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转型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

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是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效率低下、管理混乱、负债累累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在于,通过改革能够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也有利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府职能优化和市场监管的完善,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框架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了所有制变革、治理结构优化、激励机制建立等方面的理论。

下面将分别对这些理论进行综述。

1. 所有制变革所有制变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

在早期的国有企业改革中,重点是通过产权的明晰和界定,改善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并逐步引入非国有资本。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改变产权关系还不足以解决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问题,更需要改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

2. 治理结构优化治理结构优化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资产的代表,其治理结构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效益。

优化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

在理论上,治理结构优化主要包括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内部审计制度等内容。

3. 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建立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又一重要方面。

党组织参与国企公司治理综述与过度投资

党组织参与国企公司治理综述与过度投资

党组织参与国企公司治理综述与过度投资作者:丁玟文来源:《现代企业》2022年第04期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是我国国企改革的特色,弥补了现有监督管理机制的不足。

过度投资是一种降低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投资方式,在企业中较为常见,往往是由于委托代理问题而引发管理者的自利行为,为了构筑自己的商业帝国或者是为了获取相应的利益和企业所有权,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特别是在股权高度集中和现金流充裕的情况下更为严重,不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

而现有研究指出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有利于缓解代理成本,制约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王元芳和马连福,2014),提高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崔九九,2021),并提高企业的绩效。

那么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是否能够降低代理成本,有效缓解国有企业过度投资行为,进一步提高企业投资效率呢?一、文献综述1.过度投资。

当前对于过度投资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传统的管理者自利行为,二是管理者过度自信,即理性和非理性决策。

当企业有充足的资金时,加之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管理者不会选择分红,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企业所有权、掌握更多的资源与利益而采取自利行为,开展过度投资活动,为其谋取私利,而公司自由现金流将加剧这一行为(Jensen,1986)。

也有部分管理者是为了进行科学投资,获得利益最大化,但是其特殊的人格特征造成了行为偏差,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会高估投资项目成功和获利的概率,进而导致进行过度投资,扭曲企业的投资行为(Malmendier and Tate,2005;章细贞和张欣,2014)。

如何降低企业过度投资,现有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黄乾富和沈红波(2009)发现企业的债务比例越高,企业的过度投资越少,短期债务相对于长期债务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强。

俞红海等(2010)发现提高现金流权水平和改善外部治理环境能够起到抑制企业过度投资的作用;负债融资可以抑制企业过度投资,而市场竞争强度对二者的关系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黎来芳等,2013)。

关于转轨过程中公司治理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转轨过程中公司治理问题的文献综述

暨南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关于转轨过程中公司治理问题的文献综述学院:经济学院学系:经济学系专业:经济学专业课程名称:比较经济学学生姓名:吴晓隆学号:2009050165指导教师:朱鸿伟2011年10 月25 日关于转轨过程中公司治理问题的文献综述引言:自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渐进式改革以来,转轨过程中的公司治理引起了人们的密切关注。

公司治理作为解决现代公司中各类关联人的经济利益关系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其目的是保证公司的持续高速发展。

然而,国有企业改革中很多国企没有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呈现出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及出现国企亏损加剧、国有资产流失等许多问题。

本文将着重分析转轨过程中的公司治理的变化以及面临的问题,从多角度提出我国转轨过程中公司治理的对策。

一、公司治理理论的简述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公司治理理论主要有两种。

一是委托代理理论。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发现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做法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于是提出“委托代理理论”,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

“委托代理理论”早已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逻辑起点。

其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护股东的利益,确保股东的投资能够获得有效的回报。

二是利益相关者理论。

1984年,弗里曼出版了《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

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的压力集团,甚至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

)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

二、公司治理模式的分析公司治理模式主要有三种:英美模式、日德模式和家族模式。

第一,英美模式。

公司内部的权力分配是通过公司的基本章程来限定公司不同机构的权利并规范它们之间的关系的。

国有企业改革理论文献综述

国有企业改革理论文献综述

国有企业改革理论文献综述国有企业改革是指对国有企业的所有制、组织、经营方式进行改革,旨在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竞争力和绩效。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多次重要的阶段和政策调整。

本文将对相关的国内外学术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和实践。

国内学者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所有制形式、管理体制和市场化等方面。

王书福(2006)在其文献综述中指出,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包括产权制度的改革、公司制度的建立和市场化改革三个方面。

产权制度改革主要包括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企业法人制度改革。

公司制度的建立主要是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董事会和经营管理的分离。

市场化改革则包括市场导向的经营、市场竞争、市场准入和退出等方面的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经验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国内学者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进行了大量的案例研究,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教训。

罗长海(2018)通过对广东国有企业改革的案例分析,得出了多重所有制并存、市场导向、市场竞争和创新驱动是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要素。

赵特龙(2009)通过对中国电力行业国有企业改革的案例研究,发现了市场竞争、创新、提高效率和质量是电力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

国外文献中,对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权理论、公司治理和经济转型等方面。

齐飞飞(2003)对不同国家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进行了横向比较,发现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

张勇(2010)通过对东欧国家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提出了塑造市场规则、健全法制、加强产权保护和改进政府监管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要素。

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非常丰富。

学者们追求的是通过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竞争力和绩效,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有企业改革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推动国有企业健康发展。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文献综述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文献综述

1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涵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并存的经济模式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

杨建君指出,早在1997年十五大官方文件中混合所有制的说法就已出现,而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就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1]。

倡导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路径不是新的提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企业都不是最近才提出来的。

正确的把握“混合所有制”的内涵能更好地把握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向。

混合所有制并非等同于股份制,而是保持公有制的基本属性的同时,又允许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存在,它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在企业内部的最好结合。

正如胡峰所说,国企改革是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进一步完善,通过改革以求达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共生的效果[2]。

2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原因和动机2.1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原因研究国有企业之所以改革是因为其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Hong Yu 提出国企迅速发展所导致国企和非国企不公平的竞争地位以及国有经济市场化改革方向的矛盾已经影响到了中国经济、社会和政治[3]。

因此,学者们提出,政府加大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是为了改变当前国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现有文献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企定位布局和国企内部治理。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主要观点:国资委制定策略集中程度过高、政府企业两者界限不清、权责利三项分布不明等问题日益突出;自身监督力度不够,“裁判员和运动员”双重身份的现象屡见不鲜。

国企定位布局的主要观点:荣兆梓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最大障碍是不清晰的企业功能界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十分困难,政府与企业分开的改革目标落实不到位[4]。

国企内部治理的主要观点:卢俊认为,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往往被国有股东兼顾,以至于企业常常被经营目标多元化的局面困扰,公司治理工作的复杂程度在无形之中加大;董事会的组成结构存在问题,使得大股东左右高层的策略制定,同时,侵犯小股东既得利益,缺少相应且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使企业常常陷入“内部人控制”的困境之中,无法抽身[5]。

国有企业有关绩效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有企业有关绩效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自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逐步走向成熟,绩效管理成为国有企业的管理手段之一。

但是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存在了很多问题,如:绩效管理体系不完善、将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缺乏沟通,绩效考核反馈不积极等众多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国的很多学者提出了很多的解决办法,使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的效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关键词】:绩效管理国有企业考核沟通引言上世纪70年代绩效管理在美国兴起,90年代传入中国,它被人们称为是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管理的有效工具。

因为绩效管理是企业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部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它能够有效地挖掘员工的潜能,进而实现公司未来发展与员工理想目标的一致。

在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关键在于人员的管理,它是提高国有企业效益的最重要的途径,而绩效管理是国有企业有效管理员工的主要手段之一。

然而当前许多国有企业在绩效管理实施中存在了很多的问题,使得国有企业的战略目标难以实现。

对于这个问题,我国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并且得出了很多的结论。

一、绩效管理的概述1、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通过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潜力,持续提高企业与个人的绩效水平,达成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

主要包括:对员工工作结果的管理和对影响员工工作结果的行为、表现及素质等的管理。

李志勇、陆珂(2008)[14]提出绩效管理不是仅仅停留在“结果考核”水平上的事后管理,而是一个以员工为中心的一系列干预活动的过程管理。

绩效管理不仅针对员工以往的业绩进行考核,还包括绩效目标的设定与分解、绩效跟踪、考核与反馈、指导辅助、绩效改善计划制定等环节。

2、绩效管理的重要性首先,绩效管理有助于优化整体的管理流程。

徐刚、郭文林(2011)[1]认为企业管理中包含对人的激励约束和事的流程管理两大问题。

流程就是应该怎样去做一件工作或完成一项业务,包括为什么做,让谁去做、怎样去做、完成后由谁负责几个方面。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文献综述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文献综述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文献综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引进竞争机制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旨在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近年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研究热点,众多学者和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

本文将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其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和背景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存在着产权不清晰、治理结构不完善、效率低下等问题,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益不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开始推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即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于优化国有资产配置、提升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研究领域,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性质、特点和运行机制。

有学者从产权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混合所有制企业中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和合作关系;也有学者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

除了理论探讨,学者们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探讨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际效果和运行情况。

他们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经营成果、公司治理结构、产权安排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了一些成功的改革经验和有效的管理模式。

这些实证研究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除了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学者们还提出了许多政策建议,以指导和促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顺利推进。

这些政策建议涉及到产权制度改革、制度环境优化、公司治理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建立等方面,为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措施。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文献综述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文献综述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文献综述近年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混合所有制改革旨在通过引入民间资本,改善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提高其投资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从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转型升级,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关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意义与现状。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和意义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管理不合理、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开始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在保持“国有”的基础上,引入“非国有”的股东,以达到优化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促进其转型升级、提高效益的目的。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引入民间资本可以丰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资源和资本,改善其绩效状况。

另一方面,混合所有制改革还有助于推进国有企业从“手握大产业”的经营方式向“独角兽”模式的经营管理方式转变,构建基于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型国有企业体系,从而助推中国经济发展。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增资扩股,即通过发行股票或向社会募集资金,引入私人股东入股,以扩大股份公司的股权比例。

二是引进战略投资者,即将与国有企业相关产业链、市场以及技术等领域的优质资源与股权捆绑,引入战略投资者对企业进行管理和服务。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主要以一些代表性的国企改革为例。

例如,2015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的路径、时间表、实施机制等进行了规范和明确。

此后,一些大型国企相继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例如中国平安、中国联通等。

混合所有制改革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例如:1.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施方式和路径不够完备,流程不够规范,导致实施过程中存在困难和阻力。

国有企业改革理论文献综述

国有企业改革理论文献综述

国有企业改革理论文献综述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理论研究的积累和总结对于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其主要观点、方法和结论,以期为实际改革提供理论指导。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理论框架1.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国有企业改革应着力于改革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治理结构,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北大荒集团的改革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研究者通过对不同产权结构下企业绩效的比较,总结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建议。

2. 管理学视角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关注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些研究者提出,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应引入市场化、法治化和专业化的管理理念,加强内部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著名学者王石的碧桂园案例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政治经济学认为国有企业改革不能只从经济角度出发,还要考虑政治、社会等因素。

一些学者指出,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重大的社会变革,需要政府在宏观政策层面提供支持和保障。

正是在政府的有效引导下,国有企业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以上三个理论框架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但也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

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理论视角,分析和解决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探索1. 国外经验借鉴国有企业改革不仅可以借鉴国内成功的案例,还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可以从国外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为国内的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2. 不同地区实践经验在国内,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经验也非常丰富。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国有企业改革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成功之处。

比如上海国有企业改革可以借鉴非常多的经验,可以分析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改革的得失,总结规律和经验。

国企混改文献综述范文

国企混改文献综述范文

国企混改文献综述范文
国企混改,是指国有企业引入私人资本,并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混合所有制的改革。

这一改革自2013年提出以来,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

国企混改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国有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益,还可以促进国有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在国企混改的实践中,政府引导和市场化改革同样重要。

政府应该制定出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混改的实施,同时应加强对混改过程中的监管,保障国有资产安全。

市场化改革则是混改的内在动力,市场化运作可以有效地吸引优秀的股东加入企业,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目前,国企混改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银行、电力、石油、航空等行业,国企混改已经实现了重要的突破,推动了企业的转型升级。

未来,国企混改仍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努力,促进企业创新和发展,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 1 -。

《国有企业混合制改革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800字》

《国有企业混合制改革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800字》

国有企业混合制改革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文献综述Ubaidillah N,.T(2017)认为,企业的所有者并不是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每个股东的目标都是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就导致了股东之间存在严重的利益分歧,这种情况下,大股东因为存在权力和财力上的优势,会通过这些优势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此过程中,中小股东的利益可能会受到侵害,当股东利益不均衡时,企业的发展会放缓,盈利能力会减弱,不利于绩效的提升。

Matthews M,.R (2017)认为,从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方面总结出国企混改的两点动因:一是国有企业的部分年收益来源于政府补贴,企业自身的收益水平低;二是国有企业的高管存在寻租行为且以公谋私现象严重,从而导致国有企业存在腐败问题。

Nancy K,.L(2019)认为,大股东对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有正面影响,大股东拥有相对集中的股权,权力和实力都要高于中小股东,从企业发展中获得的收益也就更多;大股东获得的收益要高于对管理层进行监管和控制时所付出的成本,同时,对管理层进行监管和控制有利于大股东获得更多的收益。

Christopher S,.D (2019)用中国826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国有企业的股价与国有股的比例呈U型关系,当国有股的持股比例低于40%时,企业的股价随国有股的比例增加而下降,当国有股的比例超过40%时,企业的股价随国有股的比例增加而增加,这充分说明,私有化与企业的绩效之间并不呈现正相关关系。

2.国内文献综述綦好东等(2017)研究分析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的阻力与实现的具体路径认为,受到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较大的阻力,要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应重点从明晰产权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拓宽改革的路径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刘汉民等(2018)针对混合所有制改革中企业控制权安排的问题,采用我国央属具有混合所有制性质上市公司的数据,在控制行业分类的前提下,通过研究董事会结构和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论证了控制权和股权非对等配置的逻辑合理性。

关于中国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文献综述作者:李卉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24期摘要:对于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改革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标志是1979年英国保守党执政后,推行货币主义政策,开始大刀阔斧的国有企业改革。

这项改革在短时间内就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改革的影响也迅速波及整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西方学者对于民营化提出了很多独有见地的思想,并在改革的进程中总结出了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经验。

而我国学者的研究表明,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解决我国国有企业高度国有化和垄断等问题,实行民营化改革是变革现有经济体制的有效出路,要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政府也应给予高度配合。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民营化必要性重要性中图分类号:F276.1一、西方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必要性关于西方国有企业改革,目前学术界内有以下集中观点:王俊豪认为英国从国有化到私有化的政策转移的原因,可以追溯到70 年代中期所发生的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这两大并发症,它打破了人们对传统凯恩斯主义实行宏观调控,能达到供需总量平衡的信念。

在70 年代末,英国的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了变化,而政府为增强供给效能的战略思路是使经济适应市场规律,这就要求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强化竞争机制。

毛锐在其《撒切尔政府私有化政策研究》一书中认为,私有化主要针对国有企业的弊端,成本高、低效率导致英国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和工业关系极度紧张与失衡。

可以看出,由于凯恩斯主义的失效,给经济、社会带来了大量的、严重的问题,货币主义应运而生,能够有效解决凯恩斯困境。

但是,还有学者提出了除此以外的观点:赵雪梅在《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探析》一文还提到了私有化是英国财政上的需要,是工党与保守党斗争的产物。

侯珺然在其《试论英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一文中还强调了缺乏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政企不分,企业缺乏足够的经营自主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高度国有化的弊端使得政府必须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但是同时财政需要、政治斗争等原因也不可忽视。

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新时代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新时代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新时代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目录1. 内容概要 (3)1.1 背景与意义 (4)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4)1.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5)1.4 报告结构安排 (6)2. 国有企业改革回顾与现状 (7)2.1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8)2.2 国有企业当前改革成效分析 (10)2.3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11)3. 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 (12)3.1 国有企业改革的时代内涵 (13)3.2 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 (15)3.3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的紧迫性 (16)4. 深化提升行动的基本原则与总体目标 (16)4.1 深化提升行动的基本原则 (18)4.1.1 坚持党的领导 (18)4.1.2 坚持市场导向 (19)4.1.3 坚持问题导向 (21)4.1.4 坚持改革创新 (22)4.2 深化提升行动的总体目标 (23)4.2.1 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4)4.2.2 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 (25)4.2.3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27)4.2.4 强化国有资产监管 (28)5. 深化提升行动的主要任务 (29)5.1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30)5.2 优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布局 (31)5.3 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32)5.4 加强国有企业和企业家队伍建设 (33)5.5 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 (35)5.6 强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36)6. 深化提升行动的实施路径与策略 (37)6.1 政策措施与保障机制 (39)6.2 试点先行,模式创新 (40)6.3 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改革实效 (42)7. 推动新时代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43)7.1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建议 (44)7.2 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的政策建议 (46)7.3 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政策建议 (48)7.4 提升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49)1. 内容概要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深化提升行动,是推动新时代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

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正文:---------------------------------------------------------------------------------------------------------------------------------------------------- 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2012年10月24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王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情况,请审议。

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基本情况截至2011年底,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以下简称全国国有企业)14.47万户,资产总额85.37万亿元,所有者权益29.17万亿元,在册职工3672.4万人,离退休职工1655.3万人。

2011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9.25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58万亿元,上缴税金3.45万亿元,分别约占全社会工商企业的35%、43%和40%。

其中,纳入国资委系统监管的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上缴税金分别占全国国有企业的71.2%、87.3%、80.7%和75.8%。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不断深入推进,走过了艰难的历程。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十四届三中全会,大体上用了15年时间,通过扩权让利、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措施,把国有企业引入市场。

之后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抓大放小”、困难企业退出、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一系列措施,着力解决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后暴露出来的结构不合理、机制不适应、社会负担重、历史包袱多、企业冗员严重等问题。

特别是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阐述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主要目标和指导方针,1998年开始实施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的“三年攻坚”,为新世纪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国有企业改革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摘要所谓国企改制,是指将国有企业改制为企业法人,即有独立的董事、监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国企改制的目的是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公司为主要形态,以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前提的新型企业制度。

企业改制是当前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

在三十年的国企改革过程中,大部分国有企业经过改制都提高了效率,焕发了新的活力。

但与此同时,国企改革也存在着一些不规范、不完善的地方。

本文拟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整理,总结我国国企改革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作者的思考,以期对今后的国企改革工作有所借鉴。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制法律问题文献综述:国有企业改革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我国的国企改制开始于1978年,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

但是国企改制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的复杂过程,其中存在着各种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例如:在资产评估方面,由于存在着不规范操作和监管不严等,出现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在产权交易方面,缺乏透明度;在法律适用方面,改制依据主要是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法院审理相关案件存在困难;除此之外,还存在着由于利益关系调整而引起的劳动纠纷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国企改革的进程和效果,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在对改制企业的资产评估方面,由于操作不规范、监管不力等原因,导致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

资产评估是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涉及国家出资企业的资产流转、交易等过程中,合理评估相关资产的价值,是国有资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促进公平交易、防止国有资产损失的重要手段。

然而,当前国企改制评估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对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有些企业聘请的资产评估机构没有资质;或虽有资质但迁就被评估企业,进行高值低估;资产评估的范围包括改制企业的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

但是在评估过程往往存在如下几种情况:只注重对房产、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评估,而对专利权、非专用技术、商标权、特许经营权和商誉等极具价值和增值潜力的无形资产按极低的价格评估或不评估也不说明理由。

而意图从事改制企业经营的人往往从个人私利出发,将企业多年积累的无形资产,试图从企业的资产总额中除去,以达到降低购买股权成本的目的,从而侵占国有资产,将国有资产据为己有。

还有的从事改制企业经营的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投机钻营,虚增债务或虚减资产,并通过拉关系、托人情等方式,尽量降低所评估的资产价值导致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要想解决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制定和完善资产评估法律法规,建立规范的行业准则和标准。

目前,我国尚无部完善的有关资产评估方面的法律法规。

1991年,国务院发布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是目前有关国有资产评估的最高法规,其他关于资产评估的规定,往往具有明显的部门特征,不能全面调整和规范资产评估市场行为。

因此,尽快制定一部完整系统的资产评估法律,就显得尤其重要和必要。

2、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机制,加强行政监管和行业协会监管工作的力度。

对于改制企业中的国有资产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政府对改制企业的国有资产进行统管理,通过市场运作,增加产权交易市场透明度,最大限度地盘活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企业改制的良性循环,切实维护国家、集体和广大职工的利益。

通过立法方面的完善,使企业改制获得完善、清晰的法律支持,规范政府的行为,淡化政府在企业改制中的行政管理色彩,使其充分发挥监督、协调职能,由单一的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为企业改制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软环境。

二、在产权交易方面,国有企业改革不规范,缺乏透明度1、缺乏相应法规和监督,产权交易不规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产流动、产权交易已经成为企业通过市场进行资本运营的客观需要,虽然国家已经颁布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资委也据此出台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对产权交易程序及主体等作了规定,但仍然不尽完善,其中的评估程序仍是按照上个世纪90年代颁布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进行,没有更明确具体的规定,另外,现行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也存在令出不行,流于形式问题,虽然有约束机制,但未见于实效,严重制约了国企改制的规范化运行。

2、产权转让主体不清影响国企改制产权交易在企业产权交易过程中,产权转让主体问题一直是个较为模糊的问题。

从所有权人对其资产拥有法律上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角度讲,国企产权转让主体理所当然地应该是国企资产的所有者,但在实践中,由于产权主体的不明确致使企业产权交易不能正常开展的情况屡屡发生。

根据国资委的有关规定,产权转让导致国有控股地位丧失的,由该企业的资产经营公司或授权集团公司作为转让主体来进行,否则,仍是该国有企业自己本身作为转让主体来进行,这就存在一个界限,由于一件问题的动态性,国有控股地位是否绝对的丧失并不是交易主体事先就能够约定的,因此,具体到操作上,就存在企业自己卖自己的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到企业产权交易的具体运作及资产交易的市场价值体现。

3、产权交易价格随意化,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虽然法律规定了资产评估部门应独立自主地进行评估,不受任何外界影响,但这是不现实的,一是资产评估相关文件规定的不是很具体,评估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非常大,同一评估对象,不同的评估单位进行评估,评估价值会存在很大的差异,二是由于现在要求评估机构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只对重大项目的评估进行审核,一般情况下只是备案制,因此,在无人追究或追究很难的情况下,评估机构根据企业有关人员的授意,价格可高可低,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另外,国有企业有些无形资产也没有评估进来,如商标、商誉、企业自主开发或受让的专利、各项许可权利等,也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4、产权市场发育不完善,产权交易行政化随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产权交易的步伐加快,人们自然要求建立一个有形的产权市场,为企业资产重组、产权转让提供一个客观、公正、公平的场所,为产权交易各方提供全方位的产权购并信息和中介服务。

但目前存在的产权交易市场发育仍不健全,不能完全进行市场化管理,达到市场化运作,企业产权转让虽然形式上进入了市场,但也只是进入了市场,没有真正发挥产权交易市场的“市场”作用,致使企业产权交易行为过分行政化,体现在挂牌几年无人问禁,只有私下或通过政府行政干预来进行。

要解决上述问题,应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1、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能动性,促进国企改制市场化运行。

通过新闻媒体、各类传媒机构广泛宣传,建立产权交易网络系统,让社会了解欲进行产权转让的国企,让欲投资的人能够很快的知道并了解该国有企业,只有受让方人数众多,才能“货比三家”,也才可以竞价方式转让国有产权,如果市场前景较好,达到了卖方市场,对国有资产处理更加有利,这里不仅包括价格因素还包括其他因素,同时对于整合各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都有很大好处。

2、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市场网络体系,逐步形成全局统一、纵横结合的格局。

一要建立全国性产权交易中心,形成一体化格局;二要在纵向层次上,可以在市场便利、工业发达的地区建立几个大型的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负责组织一定区域范围内产权交易的运作;三要在实现纵向层次化的同时,根据产权交易对象的性质建立各种不同类别的专业性交易市场,以实现交易市场的横向专业化。

3、科学规范评估程序,合理确定交易价格。

产权交易最终的成交价格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产权交易双方的地位、产权交易市场的供求状况、产权转让标的市场情况等,但产权交易的底价,作为国有企业,必须是经资产评估机构评估后的结果。

因此,必须严格规范资产评估机构的行为,对资产的价值,特别是无形资产的价值要得出合乎实际的结果,从而使资产产权的价格切实反映其真实价值。

同时我们要切实保证资产评估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国家行政机关不应对其工作进行过多的干预,以保证其评估结果的真实性。

同时,资产评估机构行业协会或相关部门应当制订科学规范的评估方法及可量化的评估程序,不使评估数值依评估人员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以合理地确定交易价格。

4、充分发挥政府行政职能,既要加强管理,又要规范操作。

政府应加强对企业产权交易的政策引导,使产权交易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长远发展规划,引导企业向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方向发展。

政府要严格规范产权交易主体的行为,国有资产产权的出售,必须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禁将国有企业产权低价折股、低价出售,甚至无偿分给个人。

同时,对于现有法律应当进行细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不但在产权交易的程序上具有可操作性,在对产权交易违法行为监督惩治方面也有要可操作性,并应当严格执行,令出必行,不能有令不行。

三、国有企业改制后的债务承担问题由于有些改制行为不够规范,改制过程中存在对企业债务未做清理或清理不彻底而遗漏债务,或者漠视债权人利益,擅自转让债务,使得债权人对被改制企业改制前所欠的债务追索,因企业的改制而难于实现自己债权的困境。

出现问题后当事人纷纷起诉至人民法院。

又由于各种形式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在实施后所产生的法律后果不尽相同,加之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各地人民法院在具体处理时做法不一的尴尬局面。

解决债务承担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正确确定债务的承担主体, 是处理企业改制后原有债务承担问题的关键。

根据法律和法规以及当前国有企业改制的客观实际情况,除了当事人另有约定外, 被改制企业改制前的债务, 原则上应当由改制后接受被改制企业资产的企业法人承担。

不论企业改制采取何种形式, 从法律上看, 无非是企业法人的终止, 变更和重新设立, 原企业的资产包括债权债务, 总有新的继承者。

由接受被改制企业资产的企业法人承担被改制企业的债务, 是法人独立财产制度的客观要求, 有利于维护市场交易信用和最大限度地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

2、解决企业改制中的债务问题, 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首先是贷改投。

所谓贷改投就是将贷款改为投资的行为。

企业向银行或者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形成的债务, 可以由债权人将其一部分或者全部转为投资, 以增加企业的净资产, 减少债务, 从而达到净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高于30%的要求, 以符合股票发行的条件。

其次是引资还债。

如果银行或者非银行金融机构不愿意将贷款改为投资, 那么还可以向境内非法人或者自然人寻求投资, 并用投资资金偿还债务, 以减少债务比例, 提高企业净资产比例, 从而达到发行股票的条件。

再次是债务转移。

可以在征得出贷人同意的情况下, 先对企业进行分离, 将使用着大量资金的项目分离出来, 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