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工夫茶具的现状和发展战略(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 论 SPEECH
溪陶瓷城设立八邑匠人壶艺坊,柯敏在牌坊街郑 厝巷设立柏荫精舍壶艺工坊,这为朱泥壶爱好者 参观、学习手拉壶技艺提供了条件,对传播潮州 朱泥壶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4年,潮州枫溪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被列 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 项目名录(共153项)》。潮州手拉朱泥壶在政府 重视、媒体推广、壶艺师们的共同努力下,越发 彰显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广为人知, 从事朱泥壶创作的人数越来越多,作品艺术水平 有所提高。
(接上期)
另方面,潮州手拉朱泥壶异军突起,成独领 风骚、薪火相传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 体的潮州朱泥壶从众多茶具产品中脱颖而出,独 放异彩,受到海内外人士的热捧。销往中国台湾 及东南亚地区的产品中,尤以朱泥壶最为热销。
这一时期朱泥壶作品主要以仿制古代名壶为 主,或客户来样制作。款识主要有孟臣、逸公、 萼圊、袁义和、清德堂等仿款,较为知名的作坊 有源兴、安顺、俊合、亮合等。源兴号的吴锦 河、吴瑞全,源兴炳记的吴瑞深、吴培镇、吴培 鑫,安顺号的章永添、章永杰、章燕明,俊合号 的谢仲和、谢锦和、谢华,亮合祥记的吴维祥, 便是这一时期较为知名的壶艺师。随着市场竞争 与品牌意识的日渐强烈,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同 时,也不断探索新的工艺特色,并逐渐形成了薄 胎朱泥和厚胎调砂朱泥为主的两大工艺特色,前 者以吴培歆、章燕明为代表;后者以吴瑞全为代 表,这两大特色逐渐成为潮州朱泥壶的主流风 格,引领着这一阶段潮州朱泥壶的艺术走向。
2009年,潮州手拉朱泥壶入选第三批广东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潮州手拉朱泥壶因浓郁的 地方特色、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越发得到茶客的推 崇。特别是各式茶艺馆的兴起,将饮茶从满足生 理需求的大众饮品提升到传承中国茶文化的精神 层面,他们推出的工夫茶艺表演,成为推广正统 工夫茶道、普及工夫茶精神文化的最佳载体。朱 泥壶作为传统工夫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各 式中高档茶艺馆,受到国内外茶壶商人的热捧, 纷纷来单订造。
在此背景下,当代潮州朱泥壶在技艺传承方 面也跟着时代的脚步悄然发生了质的变化。主要 体现在开放性、规模化、科学性这三个方面。
从封闭走向开放。过去朱泥壶从业者大多将 朱泥壶制作工艺作为谋生技能,各家泥料配比、 制壶手法都是秘而不宣,出现了“传内不传外, 传男不传女”的祖训家规,只有少部分人掌握朱 泥壶制作工艺,呈封闭性;当代,在新的社会思 潮影响及专业陶瓷技术学校的推动下,一些掌握 传统制壶工艺的师傅开始对外进行技艺交流,学 习先进的制壶工艺,有的甚至还打破陈规,招收 学徒传授技艺。其中不少学徒受过专业的陶瓷学 校教育,故能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集百家所 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潮州朱泥壶的发展注 入了新的力量。
从家庭作坊到专业化壶艺工作室。近代潮州 朱泥壶的生产区域主要集中于枫溪的官后、石桥 头、西塘一带,以家庭小作2-6主,一般为前店后 坊经营模式,从业人员多为冢庭成员,人数多为 2-6人 , 根 据 客 户 来 单 定 做 产 品 , 产 量 低 , 规 模 小;当代潮州朱泥壶制作场地已从上述几个村落 发展至枫溪区、湘桥区,地域更为广阔。据统计 目前潮州至少有300位专业人士从事朱泥壶制作工 作,人数较以往不断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这 一时期已出现专业的壶艺工作室,特别是国家及 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纷纷设立集产品研发、造型设 计、规模生产于一体的工作室。从业人员是来自 四面八方的专业人才或学徒,一般为几十到上百人 不等。生产上分初级班和熟练班,以组为单位,采 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进行细致的分工合作,出现 了男女老少共壶的新局面。订单来源一般为客户来 单定做或专业的市场营销人员拓展业务、推销所研 发的产品,呈主动性,产量高,规模大。
SPEECH言 论
潮州工夫茶具的现状和发展战略(二)
陈辉
【摘 要】素有“中国茶道的活化石”美誉的潮州工夫茶,现已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而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潮州工 夫茶具是潮州工夫茶道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潮州工夫茶具的历史源流、发展情况和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战 略作一个比较全面的梳理和论述,以期为推动潮州工夫茶具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潮州工夫茶具;现状;发展战略
10 CERAMICS SCIENCE & ART
随着用壶、爱壶、赏壶蔚然成风,人们对朱 泥壶的欣赏水平日益提高,并不满足于传统的工 艺特色。这一时期,壶艺师经不断研制,摸索出 明针压光调砂和绞泥的新技法,前者以谢华为代 表,后者以吴瑞全、佘楚和为代表。
传统手拉朱泥壶技艺虽得刭政府部门的重视 和保护,但由于长期以来手拉壶技艺只在家族内 传承,形成了单打独斗、独自发展的传统模式, 在大量的市场需求下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快 速发展和变化。有感于此,为培养更多的传承 者,让潮州手拉朱泥壶技艺发扬光大,当代壶艺 师 打 破 了 家 族 技 艺 相 承 的 传 统 。 2011年 , 谢 华 在 枫溪人家前设立专业的手拉壶工作室,招收爱好 者传艺授技,沈森鸿(1970-)担任助教。次年, 为扩大规模,工作室迁移到潮州大道北片工业区 的厂房,并在此基础上成立谢华陶艺中心。中心 借鉴专业技校的管理模式免费教学,以组为单 位,学员10-12人为一组,组员间进行细致的分工 合 作 , 资 源 共 享 。 每 组 中 1人 负 责 拉 坯 , 2人 训的目标是让每个 学员能精攻某一工序,最终独立完成整个制壶过 程。这种开放式的传统技艺培训吸引很多学生和 海内外朱泥壶爱好者慕名前来学习,如来自四川 成 都 的 廖 奥 ( 1982-)、 美 国 德 克 萨 斯 州 的 玛 丽 ( 1988-)。 2016年 上 半 年 , 工 作 室 已 拥 有 五 个 组的学员,五大组的组长分别为林湘禹(1988)、赖通发(1973-)、罗文锐(1987-)、柯敏 (1971-)、吴佩姬(1970-)。2016年,谢华在 牌坊街的明德园投入使用,成为潮州古城一处集 壶艺制作、展示的重要窗口。之后,赖通发在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