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第1课 鸦片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章第1课 【教案】

第1课《鸦片战争》本课是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之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和分水岭。
鸦片战争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
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三条线索都可以在本课找到源头,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是本册书中的重要单元。
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理论要求较高。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2、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评价林则徐,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2、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
【教学重点】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关于虎门硝烟、鸦片战争的视频、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2、教师课前可按照学生的兴趣,将其分为中国组和英国组,分别研究鸦片战争前的中英概况。
各组搜集相关资料,着眼于中英双方国情的综合性比较。
课堂上两组陈述两国概况,大家讨论中英两国情况说明了什么?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个这样的问题: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
这一观点正确吗?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为什么?这一设计是由于它是本节课的启动环节主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激起同学们的兴趣;而且由于本节课的思辨性很强,这个问题的设计正是围绕着教学的重点、难点,一开始就使学生把思维集中在这两点上,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学生掌握知识,深化思维,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过程。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鸦片战争》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以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鸦片战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对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把握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难点: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以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巩固知识,提高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网络资源,如相关历史论文、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鸦片战争吗?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呈现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在此过程中,教师简要讲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如清朝的衰落、英国的殖民扩张等。
鸦片战争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课题:鸦片战争探究新知(讲授新课)【教师补充】综上所述,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是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结合示意图在给学生梳理鸦片战争的背景,强调英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侵华战争的!多媒体展示《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提出问题】结合教材内容,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请一位同学为大家展示一下鸦片战争的经过。
【教师总结】在同学的展示中,我们看到了鸦片战争中中国爱国官兵和人民为了民族尊严所进行的殊死搏斗,但是由于清政府统治腐朽、经济落后,最终没能战胜使用洋枪洋炮的英国。
同时我们通过英国侵华路线也发现,英军并不是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而其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战争有更多的政治谈判的权力,以更好地打开中国市场。
【教师过渡】战败的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三、折戟沉沙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提出问题】《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教材上对其性质的定义?接着再提出问题,丧权辱国丧失了哪些权力?展示领土主权等概念解释。
合作探究:展示《南京条约》内容及损害的权力,让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完成知识连线。
完成连线后,带领学生探讨该条约每一条款对中国的影响。
自主研习:时间:1840年6月至1842年6月。
经过:英军封锁珠江口→攻陷浙江定海,直趋天津→道光帝派琦善与英军谈判→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攻虎门、广州→占厦门、定海、宁波→1842年进犯吴淞→占镇江→8月初,英军到达南京下关。
民族英雄:关天培等战死虎门,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结果:战争最终以中国的失败结束。
学生预期回答:1842年,中国近代史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领土主权等。
合作探究:开放五口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赔偿加重人民负担;协定关税的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本课教材共分为三部分:战争前的中英关系、鸦片战争的经过、鸦片战争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鸦片战争这样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深化。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鸦片战争,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图片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案例分析法:以鸦片战争为例,分析战争的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历史教训。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资料。
2.历史资料:收集与鸦片战争相关的书籍、论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3.课堂讨论:提前准备与鸦片战争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提问:“你们知道鸦片战争吗?它对中国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鸦片战争的经过,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实际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
八年级历史上册《鸦片战争》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鸦片战争》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 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的道德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鸦片战争的道德问题。
2.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鸦片战争中的道德问题。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新人教版。
2. 参考资料:关于鸦片战争的论文、书籍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六、课时安排:本节课共需45分钟。
七、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20分钟):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3. 案例分析(10分钟):分析鸦片战争中的道德问题,如鸦片贸易、战争侵略等。
4. 讨论(5分钟):引导学生探讨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
八、课后作业:2. 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的道德问题,如鸦片贸易、战争侵略等。
九、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讨论,评价学生对鸦片战争的理解程度。
十、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如有需要,可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六、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
2.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
七、教学重点:1. 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2.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
八、教学难点:1. 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2.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九、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优秀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优秀教案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目标:基础目标:一、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二、掌握林则徐保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能力训练进程方式:一、探索分析鸦片战争暴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二、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
3、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原因、通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销烟、保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掉队挨打”的历史教训,培育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
教学重点: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转变,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一、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二、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讨新课:(一)、林则徐虎门销烟: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和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罂粟到毒品”,讨论回答问题:一、英国为何要向中国走私鸦片?(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人负担;c.侵蚀统治机构,清政府加倍腐败;d.迫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减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如何的办法?(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缉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保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招架外来侵略的顽强意志。
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1.1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1.1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1鸦片战争》是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开始。
教材通过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是对于鸦片战争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详细讲解、实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学习,更注重的是对于事件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激发学生反抗外来侵略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故事讲解等方式,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鸦片战争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历史故事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准备好笔记本,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战争吗?它对中国有什么影响?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和分析,深入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从而形成全面的认识。
此外,学生需要学会运用史料分析问题,提高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运用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真实情况。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2.史料资料:关于鸦片战争的文献、图片等资料3.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展示相关史料,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鸦片战争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史料了解战争的经过。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鸦片战争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外形势、林则徐禁烟运动,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南京条约》的内容,简单分析其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观看影片《林则徐》的片段,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引导学生利用地图讲述鸦片战争的过程;理解《南京条约》的危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林则徐敢于反抗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虎门销烟的过程及意义,鸦片战争的结果;中英《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炮子谣》(节选)
清·陈澧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
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同学们,这首《炮子谣》反映了鸦片输入中国后,造成民众体质下降、倾家荡产、社会风气败坏等后果,进一步说明鸦片之害甚于杀人的武器炮和火箭。
那么,鸦片是如何进入中国的?又是谁把鸦片输入进来的?其目的是什么?鸦片进入中国后给社会带来哪些危害?清朝统治者态度如何?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一)鸦片走私
1.材料和图片展示: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从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开始,以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以19世纪三四十年代机器大生产的基本实现为完成标志。
资料图:1851年世博会展示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绩
2.问题思考:结合教材和上述材料图片试着比较这一时期的中外形势并思考,英国为什么会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项目中国英国总体状况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危机四伏迅速崛起
具体
表现
经济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
地位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
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廉价原材
料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
顶峰
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外交
闭关自守对外扩张,加紧殖民侵略中英贸易
状况(正当贸易)
贸易顺差(出超) 贸易逆差(入超)
开始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5.材料引入:
材料一:(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魏源材料二:现今直省地方,俱有食鸦片烟之人,而各衙门尤甚,约计督抚以下,文武衙门上下人等,绝无食鸦片烟者,甚属寥寥。
6.教师归纳:鸦片危害——大量白银外流,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摧残吸食者的体质;导致政治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
(二)林则徐禁烟
1.材料展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指出林则徐禁烟的决心)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虎门销烟
虎门广场烟枪雕塑
3.教师小结: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4.问题探究: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
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提示:不对。
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目标导学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鸦片战争
2.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其实当时英国派往中国作战的士兵前后不过万人,而清朝派往南方作战的兵力超过10万人,但却打了败仗,其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
3.教师归纳:从英国和清政府两方面作答。
(1)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鸦片战争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发达,政治制度先进,军备优良,战争准备充分。
(2)清政府腐朽落后。
鸦片战争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指挥不力。
目标导学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教师讲述:清朝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清廷代表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英国代表璞鼎查在英军旗舰“皋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场景(绘画)
2.学生归纳思考:根据《南京条约》及附件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危害。
提示:
《南京条约》及附件
项目内容危害
《南京条约》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
宁波、上海
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
权
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严重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2100万银元
不但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也加重了中
国人民的负担
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
税款,双方协议
这表明关税规则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中
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同时,其他资本主
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尤
附件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
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破坏司法主权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3.教师强调:《南京条约》的危害应明确两点,一是《南京条约》本身给中国在政治、经济领域造成的危害;二是《南京条约》开创了列强通过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蚕食中国的恶例,此后又出现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4.教师讲述:1844年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美法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略权益。
5.教师归纳: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教学补充: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
三、课堂总结
号称“世界工厂”和“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绝对的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是鸦片战争留给国人最深刻的历史教训。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是新学期历史教学的第一课,也是后面课程学习的重要铺垫。
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本课中,我把学习目标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视频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分组讨论学习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