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官制度的发展与科举制度的利与弊[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天人三策称圣意 ,董生一举天下 知。”
• 察举除被荐之外,也可以自荐。比 如,东方朔就是跟董仲舒同一次靠 自荐上来的。
• 征辟,就是由皇帝和官府直接聘请 有名望的人才做官。“征”是由皇 帝聘请,“辟”是由官府来聘请。
• 汉代还实行“任子”制度,即担任 “二千石(汉代官员级别)”以上 的官员,任期满三年以后,可以保 举自己的子弟一个任“郎官”。
原始社会中实行“选贤授能”。
禅让
一、科举制以前选官制的演变
• (一)夏、商、周时期(“世卿世 禄制”和“举贤才”)
• “世卿世禄制”,即奴隶主贵族凭 借血统关系,子孙世代做官,国君 不能随意任免。
• “举贤才” • 商汤举伊尹。
• 武丁举傅说。
• (二)春秋战国时期
• 实行客卿制,即将相重臣往往从下 层军士或平民中选拔,只要他们有 一技之长,能够解决君主或其他统 治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就 可以登上政治舞台一展才干。
• (二)科举制产生及发展
1、科举制度的形成——隋唐
隋:系统的科举制创设于隋,以分科取
士而得名: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废九 品中正制,规定采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吏, 并于开皇八年设立志行修谨(有德)、清 平干济(有才)二科以选拔人才;隋炀帝 大业二年(606)设立进士科, 以考试策 问取人。这就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 (五)魏
• 曹操提倡“唯才是举”,并直接颁 布了“求贤令”。到了魏文帝曹丕 当政,采用礼部尚书陈群的建议, 制定 “九品中正制”。
• 九品中正制有三方面内容, 一是由朝廷 任命的中央官员任中正; 二是由中正按 德行、才能、门第分九品品评人物,将 被选者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 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 三年一调; 三是按品授官。
• 燕昭王筑黄金台广招贤才。
• 战国四君子“孟尝君、信陵君、春 申君、平原君”。
• 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 或术士以及食客等)。
• (三)秦代
• 秦代主要实行军功爵制度, 这是 战争的需要与结果。
• (四)汉代 • 察举和征辟为主要方式。
• 察举,就是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 守等高级官员经过考察把所谓品德 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 由朝廷授予他们官职。
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 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饴
• 学好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神童诗》宋。汪洙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
学习与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究之一
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 一、科举制以前选官制的演变 • 二、科举制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过程 • 三、学生辩论赛: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 四、总结科举制度的影响
一、科举制以前选官制的演变
• ②政治条件:士族势力虽然渐趋衰落,但他们由 于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 着隋唐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隋唐统治者为了进 一步抑制士族势力,削弱地主割据势力而采取科 举制,以加强中央集权,扩大政权的阶级基础。
• ③阶级关系:隋唐时期随着士族和庶族力量对比 的变化,原先以门第高低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 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条件。隋唐统治者让庶族 参与政权,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也是科举 制采用的一个因素。
• 1、察举对象主要是官府的属吏和地方 学校的学生。
• 2、察举的科目有“贤良方正(能直言 极谏者)”、“秀才(才能优秀 者)”、“孝廉(孝敬廉洁者)”、 “明经(通晓经义者)”。
• 3、对被举荐的人员,朝廷有时也要进 行考试。 考试分两种方式进行,一是 对策;二是射策。
• 比如,董仲舒,就在在汉武帝即位 那年(公元前140年)察举的百余 名贤良方正之一,以古今治道对策 被录用。
唐承隋制,除进士科外,增设秀才、明经、明法、 明书、明算诸科。
• 考试合格被录取称为“及第”、 “登第”、“登科”,考不上就叫 “落第”。进士及第就叫“进士 第”,第一名叫“状元”或“状 头”。
• 考中进士之后,会举行一系列的欢庆 活动。首先,新进士都要到杏园去举行宴 会,由两名年少英俊的进士去采集名花点 缀盛宴,称为“探花使”,宴会称为探花 宴。宴会以后,还要到长安城南的曲江亭 聚会庆贺,称为“曲江会”。随后到慈恩 寺的大雁塔下题名,求流芳百世,所以把 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
主考诗赋,亲自面试
• 唐代的考试方式主要分作两类: 一是常科,二是制科。
(1)制科是皇上临时设立的科目,也叫 “特科”,其内容相当庞杂,是朝廷特选 人才的一种办法。
• (2)常科就是每年举行的考试,设立 的科目不下几十科,常见的有秀才、 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史 科等,其中又以进士、明经两科最受重 视。
•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 鬼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回顾: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
先秦:世卿世禄制(出身) 秦朝:军功爵制(军功) 两汉:征辟制与察举制(社会知名度)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出身与地位) 隋以后:科举制(个人学识)
二、科举制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过程
• (一)科举制产生的原因 科举制的产生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经
• 唐:唐承隋制,使科举制度进一步走向成
熟。其基本做法是设立科目,以考试举士, 故称“科举”。
唐承隋制,除进士科外,增设秀才、明经、明法、 明书、明算诸科。
考试内容
明经科:帖经、墨义(重记忆背诵) 进士科:策论、帖经、诗赋(重文章) 身、言、书、判(吏部铨试)。
• • 唐朝 •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明经 武则天始创武举与殿试,增加录取人数 玄宗命高官主考,提高了地位
济发展的需要。南朝末年,士族衰落,伴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阶级经济 实力不断增强,他们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参与封建政权。 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
实质: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 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一)科举制产生的原因
• ①经济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 经济势力也得以增强,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要 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