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人物年表概述
心理学著名人物简介(时间顺序)..

(最后一页为顺序排列)古斯塔夫·西奥多·费希纳德国GustavTheodorFechner1801---1887德国物理学家,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
费希纳借用物理学的方式,创立了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三种研究方法,第一次对感觉能力进行了划分,并发现了韦伯—费希纳定律。
费希纳的研究为心理学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着有《心理物理学纲要》、《论心理物理学》等。
赫尔曼·赫尔姆霍茨德国HermannvonHelmholtz1821-1894德国生理学家、物理学家,研究涉及多个领域,是19世纪大科学家之一。
赫尔姆霍兹在心理学发展历程上,首创反应时法对神经传导速率进行了测量,提出三色色觉理论形成了着名的杨-赫三色论和听觉共鸣说。
他在生理学方面的成就为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着有《生理光学手册》、《作为音乐理论的生理学基础的声觉学说》等。
威廉·冯特德国WilhelmWundt1832---1920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之父。
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成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冯特主张运用实验内省法研究个体的直接经验,奠定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的基础,并且提出了感情三度说。
他一生培养了众多的着名心理学家,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心理学巨擘。
着有《生理心理学原理》、《心理学大纲》等。
赫尔曼·艾宾浩斯德国HermannEbbinghaus1850-1909德国心理学家。
艾宾浩斯虽然没有建立正式的理论体系,但他在心理学上却拥有重要地位。
他提出了着名的“艾宾浩斯曲线”和无意义音节的研究方法,他对记忆的研究突破了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障碍,开创了一个新领域。
着有《记忆》、《心理学原理》等。
弗朗兹·布伦塔诺德国FranzClemensBrentano1838---1917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意动心理学派的创始人。
布伦塔诺开创了与冯特不同的心理学研究取向,提出心理学要研究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的内容。
心理学各个流派人物简介

此文档整理于百度贴吧落雁戏飞鸿的帖子1.心理学诞生时期的重要实验家,他们的学术定位也许并不是心理学,但是他们为心理学科学方法和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物理即心理——费希纳。
心理物理学创始人,认为身体和心灵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并提出了计算公式:S=K*logR,即感觉量算数级增加,刺激量几何级增加,刺激强度的增加不一定伴随着感觉强度的增加。
名言:身体和灵魂只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达形式而已。
叩开心理学的大门——赫尔姆霍茨。
赫尔姆霍茨是冯特的导师,德国杰出的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可以说他已经一只脚踏入了心理学领域,他是生理心理学的创建者,也是既费希纳之后最杰出的心理物理学家。
他提出的感知觉理论至今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名言:在感官的知觉之内,凡是在知觉得意向内,因经验的成分而破灭、而转变为相反之物的,都不能视为感觉。
误打误撞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
俄国生理学家,在对狗的消化液分泌研究中,偶然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并因此建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为行为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名言:只要心理学是为了探讨人的主观世界,自然就有理由存在下去2.冯特内容流派的思想传承。
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开了一个研究心理内容的先河,而他同时期以及稍晚一些的研究者们秉承这一传统,在对于心理内容的研究中,建构起了理论体系。
心理学界的泰坦——冯特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从此脱离了哲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冯特也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其独特的地位来源于使用饰演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
名言:从联想到严格的智慧这一步无疑是心理进化中花费时间最长的。
任何低于人的高等动物由于其生理物理组织的一般特性而不可能跨过这极其重要的一步。
心灵元素的舞者——铁钦钠将冯特的“内容心理学”发展为“构造心理学”,将人的心理分为感觉、表象和感情三种元素,关心心理的构造,较少研究整体功能。
名言:科学处理的不是价值,而是事实。
在科学里不存在好与坏、有病的或健康的、有用的或无用的。
【思想】心理学大事年表

【思想】心理学大事年表公元前 4 世纪至 16 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一书,被视为最早的心理学著作之一。
他对感觉、记忆、想象等心理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17 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发表了《人类理解论》,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最初像一张白纸,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的经验。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强调了人的认知能力在经验形成中的主动性。
19 世纪1879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
这一时期,心理学的各个流派开始逐渐形成。
结构主义心理学由冯特的学生铁钦纳发展,强调通过内省法来分析心理的结构。
机能主义心理学以詹姆斯和杜威为代表,关注心理的功能和适应性。
20 世纪初精神分析学派由弗洛伊德创立,他提出了潜意识、人格结构等重要概念,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提供了全新的解释。
行为主义心理学兴起,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而不是内在的心理过程。
20 世纪 30 年代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心理的整体性,反对将心理现象分解为元素。
20 世纪 50 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诞生,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认知心理学逐渐发展,关注人的认知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等。
20 世纪 60 年代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开始蓬勃发展,将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相结合,探索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20 世纪 80 年代积极心理学兴起,关注人类的积极情感、优秀品质和幸福生活。
近年来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加深,如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产生了人工智能心理学,与医学结合在心理健康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例如利用脑成像技术(如fMRI、EEG 等)更直接地观察大脑活动与心理现象的关系。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日益广泛,在教育、临床治疗、组织管理、体育运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教育领域,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被用于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学著名人物简介(时间顺序)

(最后一页为顺序排列)古斯塔夫·西奥多·费希纳德国Gustav Theodor Fechner 1801---1887德国物理学家,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
费希纳借用物理学的方式,创立了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三种研究方法,第一次对感觉能力进行了划分,并发现了韦伯—费希纳定律。
费希纳的研究为心理学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著有《心理物理学纲要》、《论心理物理学》等。
赫尔曼·赫尔姆霍茨德国Hermann von Helmholtz 1821-1894德国生理学家、物理学家,研究涉及多个领域,是19世纪大科学家之一。
赫尔姆霍兹在心理学发展历程上,首创反应时法对神经传导速率进行了测量,提出三色色觉理论形成了著名的杨- 赫三色论和听觉共鸣说。
他在生理学方面的成就为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著有《生理光学手册》、《作为音乐理论的生理学基础的声觉学说》等。
威廉·冯特德国Wilhelm Wundt 1832---1920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之父。
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成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冯特主张运用实验内省法研究个体的直接经验,奠定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的基础,并且提出了感情三度说。
他一生培养了众多的著名心理学家,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心理学巨擘。
著有《生理心理学原理》、《心理学大纲》等。
赫尔曼·艾宾浩斯德国Hermann Ebbinghaus 1850-1909德国心理学家。
艾宾浩斯虽然没有建立正式的理论体系,但他在心理学上却拥有重要地位。
他提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曲线”和无意义音节的研究方法,他对记忆的研究突破了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障碍,开创了一个新领域。
著有《记忆》、《心理学原理》等。
弗朗兹·布伦塔诺德国Franz Clemens Brentano 1838---1917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意动心理学派的创始人。
心理学派主要年代图示

序号 学派
人物
1 内容心理学
冯特
2 构造主义心理学
铁钦纳
3 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斯
4 机能主义心理学
霍尔
5 机能主义心理学
卡特尔
6 芝加哥机能主义心理学 杜威
7 芝加哥机能主义心理学 安吉尔
8 芝加哥机能主义心理学 卡尔
9 哥伦比亚机能主义心理学 桑代克
10 哥伦比亚机能主义心理学 伍德沃斯
24 社会认知心理学
费斯汀格析学
阿德勒
28 精神分析学
荣格
29 新精神分析学派
霍尼
30 新精神分析学派
沙利文
31 新精神分析学派
卡丁纳
32 新精神分析学派
埃里克森
33 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
34 人本主义心理学
罗杰斯
35 人本主义心理学
罗洛.梅
36 皮亚杰学派
皮亚杰
1832
1845
1860
1875
1890
1905
内容、构造主义:
机能主义:
1920
1935
1950
1965
1980
机能主义:
行为主义:20世纪初
新行为主义:20世纪30年 代后
格式塔:1912年到20世纪40 年代
精神分析:20世纪20年代
新精神分析:20世纪 30-40年代
人本主义:20世纪 50-60年代
生 1832 1867 1842 1844 1860 1859 1867 1873 1874 1869 1878 1879 1889 1890 1886 1884 1904 1925 1880 1886 1887 1890 1896 1919 1856 1870 1875 1885 1892 1891 1902 1908 1902 1909 1896
心理学概论人物年表

第 2 页,共 2 页
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概论》人物年表
姓名 埃里克森 艾森克 艾森克 奥尔波特 奥斯本 奥苏贝尔 巴普洛夫 柏尔曼 班杜拉 比纳、西蒙 布卢姆 布卢姆 布鲁纳 戴斯 冯特 冯特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 格林伯格 海德 华生 霍兰德 加德纳 加涅 卡特尔 凯尔曼 凯勒 凯利 苛勒 理论或事迹 个性发展阶段理论 人格二维模型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特质理论 头脑风暴法 有意义学习理论 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气质激素理论 观察学习理论 比纳-西蒙智力测验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掌握学习法 发现教学法 智力的PASS模型 1879年在莱比锡建立第一 个心理实验室 《生理心理学原理》 《潜意识》《梦的解析》 《泛性论》 《本能学说》《人格理论 》 精神分析理论 职业压力模式 朴素心理学 《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 》 霍兰德类型论 特质:共同特质、个人特质 集体激励的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强而不平衡型、强、平衡、灵活型、强、平衡、不灵活型 、弱型 甲状腺、肾上腺、脑下垂体、副甲状腺、性腺型 观察学习、自我调节 每道题为2个月智龄、比纳首创“智龄”概念、推孟修订并 提出“智力商数”IQ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备注 人格发展分为8个阶段 抑郁质、胆汁质、粘液质、多血质
10个临床量表 向群体成员提问题
学习:1、知识的学习2、技能与熟练的学习 3、心智的、 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 4、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学习
认知发展论、结构-建构论 认知发展阶段:力说 里比多 荣格类型论 学习风格 联结-试误说 《学习心理学》(《教育 心理学》概论第二卷 迷笼对猫的试验研究 群因素论 设计教学机器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智力二因素论 智力三元理论 认知地图 威特金类型论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二维度成败归因理论 谢尔顿类型论 Y-G性格测验 “斯金纳箱”、习得反应、条件强化、泛化作用、消退学 说 G因素(普通因素)、S因素(特殊因素) 经验、情境、成分 S-O-R、符号学习理论、中介变量、认知地图、潜伏学习 场依存型、场独立型 废弃智龄、保留智商 稳定的内在的原因、不稳定的内在的原因、稳定的外在原 因、不稳定的外在原因 内胚叶、中胚叶、外胚叶型 12个人格特质 人格:意识、个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内向型、外向型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具有独特性和 稳定性 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学习心理学的创始人 学习规律问题 行为分解为:R-S、效过滤、练习律、准备率 智力因素:七种平等的基本能力构成 1、自我中心 2、权威阶段 3、可逆性阶段 4、公正阶段
认知心理学创始人:奈瑟人物简介

• 奈瑟的理论为人工智能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 有助于提高人工智能的性能,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04
奈瑟的贡献与影响
奈瑟对认知心理学的贡献
01 创立认知科学实验室
• 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 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认知心理学研究者
02 提出信息加工理论
• 为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1978年成为美国科学 院(NAS)院士
1982年担任美国心理 学会(APA)主席
• 这是对奈瑟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的 杰出贡献的认可 • 奈瑟成为认知心理学领域的领军 人物
• 这是对奈瑟在心理学领域的卓越 成就的认可 • 奈瑟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 这是对奈瑟在心理学领域的领导 地位的认可 • 奈瑟对心理学领域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DOCS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奈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提高人类认知水平
• 奈瑟的理论为人类认知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 有助于提高人类的认知水平,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 奈瑟的理论为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 支持 • 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人类的生产力水平
CREATE TOGETHER
1949年获得哈佛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
• 本科期间,表现出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 • 参加了格拉泽的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研究视觉心理学
奈瑟的学术生涯与成就
1952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IT)工作
• 担任心理学讲师,开始教学和研究生涯 • 创立了认知科学实验室,致力于研究认知心理学
1956年出版《认知心理学》一书
许波版《心理学史》 认知心理学

(一)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早期实验心理学把主体的直接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提倡实验 加内省的方法。认知心理学在批判和改造的基础上,继承了冯特的内 省法,提出了“口语报告分析法”或“出声思考法”,即要求被试通 过原始性的口头陈述来报告思考时的内部信息加工,特别是短时记忆 的内容。
2.米勒(George A. Miller,1920-)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是以信息处理为基础的认知心理学 的先驱,也是因研究短期记忆提出“神秘七加减二”理论 而闻名的心理学家。
米勒(George A. Miller,1920-)
3.奈瑟(Ulric Neisser,1928- )
20世纪德国出生的美国心理学家,是以信息处理论为基础的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先驱,也是因开创性著作而被誉为“认知 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继承和发展了行为主义研究的客观
化原则,在新行为主义的刺激-中间变量-反应的研究模式的 基础上提出了输入-内部信息加工-输出这样一个与计算机的 操作相似的研究模式,从而尽可能地使心理过程的探讨保持 操作性,以期体现出客观性。
(四)皮亚杰学派的影响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认知心理学都不赞成行为主义,但又都表现出对
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现代认知心理学有时与其他 流行的心理学思潮是对立的:与行为主义的对立,反对它 只研究可观察的外部行为,强调研究人的内部认知结构; 与精神分析的对立,反对它过分关注潜意识,强调意识的 主导地位;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对立,反对它只关注个人 成长和人际关系,强调应以认知过程为研究对象。
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加涅

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加涅加涅(Gagne,Robert M,1916-),美国当代教育心Array理学家,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北安多弗。
1933年,加涅就读于耶鲁大学,主修心理学,1937年获学士学位。
1939年和1940年先后获布朗大学理科硕士和实验心理学博士学位,旋即在康涅狄格大学任教两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航空心理学家在部队从事空勤人员的运动和知觉功能测试工作,选拔学员,施行训练。
战后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康涅狄格大学教授。
1949年起,加涅担任美国两个空军实验技术主任达8年之久。
1958~1962年,加涅任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开展关于知识获得、学习层次以及数学学习的一系列研究。
1962-1965年他任美国科研工作协会研究主任,研究人类行为、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程序的设计与评价。
1966年受聘为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育心理学教授,负责建立地区的教育实验室,管理教育方面的研究生培养计划,且继续研究学校的学科教学。
1969年后一直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任教授,完成了学习层次、学习结果的种类以及成人电视学习的研究。
加涅在心理学方面的成就,以对学校学习和教学领域的贡献最为突出。
加涅提出累积学习的模式,一般称之为学习的层次理论。
他认为,人类学习的复杂程度不一,由简单到复杂可以分为 8 个阶层:1.信号学习:指经由经典条件作用学到的一些反应。
2.“刺激-反应”联结学习:指经由操作条件作用学到的一些条件反应。
此类学习将是动作学习与语文学习的基础。
3.连锁化:指将数个“刺激-反应”联结成较为复杂行为的历程。
4.语文联结:指将多个单字联结成语句表达完整意义的历程。
5.多重辨别:指对相异的刺激能够辨别,对不同刺激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6.概念学习:指对不同事物能够根据自己的标准予以分类处理,并给予各类别不同名称。
7.规则学习:指能够理解由数个概念构成的规则(如四边四角相等者为正方形)。
8.问题解决:指能灵活运用概念与原则解决问题的历程。
认知心理学五位大神介绍

认知心理学五位大神介绍首当其冲的就是我们著名的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乌尔里克·奈塞尔了,他当选的理由之一是他的历史地位,他是是认知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其二是作为创始人的他在认知心理学发展上的贡献,他整合了零散的认知研究为完整的学科框架,他花费了两年的时间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认知心理学专著—《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作为一名学科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这本书展现了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概貌并对相关研究进行整合,赋予了不同的研究范式以合法地位,掀起了认知革命的浪潮,并为自己赢得“认知心理学之父”的雅誉。
此外,他的另一部著作《认知与现实:认知心理学的原理与含义》还引领了认知心理学的生态学转向。
其三就是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构成了认知心理学理论的核心。
比如,他创造性的提出视觉搜索范式,他在认知理论家塞尔弗里奇的机器模式识别研究的启发下,开展了人类模式识别的实证研究,并创造性地提出著名的视觉搜索范式。
奈塞尔在二者之间达成了共识,即在强调人性的前提下,运用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观点来说明人的认知过程:知觉和模式识别是输入,回忆是输出,二者之间是某种心理加工。
第二,他对“认知”作出明确定义,即“认知”是“感觉输入凭其被转化、简约、精加工、储存、恢复和应用的全过程等。
诸如感觉、知觉、想象、保持、回忆、解决问题和思维等术语。
指的都是认知的假设阶段或方面。
”这个定义一直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所广泛认同和采用接下来为大家介绍第二位非常厉害的认知心理学家,迈克尔·葛詹尼加(Michael Gazzaniga)。
他当选为第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在认知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以研究脑为主的认知神经科学是当代心理学的主要取向,而他正是全球著名的脑科学家之一,而且被誉为“认知神经科学之父”,这个雅誉的获得来源于他通过对裂脑人所进行的大量研究,促进了我们对人类大脑功能偏侧性以及大脑两半球之间关系的认识。
1985年,他出版了《社会性大脑:发现心智的网络》一书,对大脑功能偏侧性的特征以及大脑两半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成果丰硕;1988年,他出版了《心智问题》(Mind Matters)一书,成为心智紊乱问题研究的入门作品;1992年,他出版了《自然界的心智:思维、情绪、性别、语言以及智能的生物学根源》(Nature’s Mind: The Biological Roots of Thinking, Emotions, Sexuality, Language, and Intelligence),纽约时报评价说:“对脑科学研究来说,此书所做的研究堪比斯蒂芬·霍金的研究之于宇宙论”;1995年,Michael Gazzaniga通过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了里程碑式的着作《认知神经科学》(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s),对九十多位科学家的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被誉为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资料库,目前已经出至第三版;2005年,他又出版了《伦理性的大脑》(The Ethical Brain)一书,对大脑发展与人类伦理形成的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
心理学历史年表

心理学历史年表公元前387年柏拉图支持先天观,认为脑是心理过程的场所。
335年亚里士多德反对先天观,认为心脏是心理过程的场所。
公元1604年约翰尼斯·开普勒指出视网膜上的成像是倒像。
1605年弗朗西斯·培根的《学术的进展》一书出版。
1636年哈佛学院成立。
1637年莱恩·笛卡尔,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心身交感论与固有观念(或天赋观念)的提出者,出版《方法谈》。
1690年约翰·洛克,英国哲学家,反对笛卡尔的固有观念(或天赋观念),坚持心灵的“白板说”,出版《人类理智论》一书,强调经验主义甚于思辨。
1774年奥地利内科医生弗朗兹·梅斯梅尔首次利用动物磁性感应(后来被称为通磁术和催眠术)进行治疗。
1777年被驱逐出维也纳医学界。
1793年菲利普·皮奈尔从法国比赛特尔精神病院的枷锁中释放出首批精神病人,并主张以更人道的治疗方式对待精神病人。
1802年托马斯·杨的《色觉论》在英国出版(他的理论后来被称为三色论)。
1808年德国内科医生弗朗兹·约瑟夫·高尔提出颅相学,认为人的颅骨形状可以揭示其心理能力和性格特征。
1834年恩斯特·海因里希·韦伯出版《触觉》,书中讨论了最小可觉差与韦伯定律。
1848年菲尼亚斯·盖奇由于被一根粗铁棒意外刺穿了大脑而遭受严重的脑损伤,他的智力和记忆未受损,但人格发生了变化。
1859年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综合了有关进化论的大量前期研究,包括发明“适者生存”一词的赫伯特·斯宾塞的研究。
1861年法国医师保尔·布罗卡在大脑左侧额叶发现负责口语生成的重要区域(现在称为布罗卡区)。
路易斯·巴斯德提出细菌理论。
1869年达尔文的表弟弗朗西斯·高尔顿出版《遗传天长》,宣称智力是遗传的。
1874年德国神经病和精神病学家卡尔·韦尼克证明,损伤左侧颞叶的一个特定部位会破坏理解或生成口头语或书面语的能力(现在称韦尼克区)。
奈赛尔认知心理学开拓者读书摘录学习笔记

《奈赛尔认知心理学开拓者》读书笔记奈塞尔大事年表1965—1967 年在马丁·奥恩的实验精神病学研究中心度公休长假,其间撰写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认知心理学》,于1967 年付梓出版。
该书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第一部专门著作,标志着认知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诞生,为其赢得了“认知心理学之父” 的雅誉。
1967—1983 年任职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夫妇所在的康奈尔大学,开始了对认知生态学研究的探索。
1976 年出版《认知与现实》一书,阐述了其认知研究的生态学观点,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知觉环” 理论。
该书的出版不仅标志着他由传统的信息加工研究范式转向了生态学研究范式,而且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在20 世纪70 时代的一个重大变化——生态论认知心理学初露端倪。
1978 年为在英国威尔士卡迪夫举行的关于“记忆实用方面” 的国际研讨会作了题为《记忆:重要的问题是什么》的演讲报告,阐明了对记忆进行生态学研究的基本观点。
1992 年与威诺格拉德共同主编出版了《埃默里认知论文集》第四卷《情感和回忆的准确性:“闪光灯” 记忆研究》。
1994 年与罗宾·菲伍什共同主编出版了《埃默里认知论文集》第六卷《回忆的自我:自我叙事的建构与准确性》。
1996 年 2 月主持完成了一份高质量的智力研究报告《智师力:已知与未知》,发表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第一章辗转流离的早年时光1928 年12 月8 日在德国基尔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出生。
为逃避纳粹迫害,随父母移民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斯沃斯莫尔镇定居。
法西斯反犹主义所留下的创伤是难以磨灭的,奈塞尔对自己的犹太人身份有一种潜意识的排斥,以致他把自己小时丛候在德国生活的一切都忘得一干二净,而对美国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在高中即将毕业那年,奈塞尔终于迎来了他渴望已久的第一个女朋友。
相对于他的同龄人来说,这已算得上是一份“迟来的爱”!前面已经提及,一方面,由于奈塞尔先前排斥成年人文化,因而耽误了恋爱;另一方面,由于他自幼就是一个腼腆、羞涩而不善交往的人,因而恋爱对于他似乎并不比打棒球简单多少。
皮亚杰认知心理学

皮亚杰于1918年在纳沙特尔大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 年在纳沙特尔大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 皮亚杰于 年在纳沙特尔大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 对生物学、哲学和逻辑学有兴趣。 对生物学、哲学和逻辑学有兴趣。在研究了生物学和认识 论后, 论后,发现在认识论和生物学之间有一条可以连接起来的 纽带——心理学。 心理学。 纽带 心理学 • 皮亚杰从建立发生认识论--关于科学知识发生发展的科 皮亚杰从建立发生认识论 关于科学知识发生发展的科 的目标出发, 学--的目标出发,将认识论的传统问题移植到儿童心理学中 的目标出发 着手通过实验加以解决。 来,着手通过实验加以解决。 • 1955年他建立了著名的“发生认识论国际中心”,这 年他建立了著名的“ 年他建立了著名的 发生认识论国际中心” 个机构集合了各国的心理学家、生物学家、逻辑学家、 个机构集合了各国的心理学家、生物学家、逻辑学家、哲 学家和控制论学者,共同研究发生认识论。 学家和控制论学者,共同研究发生认识论。
• 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 要经过四个时期 •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二岁),个体靠感觉与动 作认识世界; (2)前运算阶段(二至七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 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 逆性; (3)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出现了逻辑思 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 象进行运算; (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至十四五岁),能在头脑 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 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
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
• • • • (一)心理发展的因素 在皮亚杰的著作中,如《儿童逻辑的早期形式》、《儿童心理学》等,对于 制约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1、成 熟;2、物理因素;3、社会环境;4、平衡。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机构问题。他首先认 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在四个概念中,皮亚杰把 图式作为一个核心的概念提出来。什么是图式?皮亚杰认为,图式就是动作 的结构和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得到迁移或概括 。主体为什么会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题的图 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 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 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 新的图式。同化与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而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 又是彼此联系的。皮亚杰认为,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 变和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平 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 机能的平衡。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 衡成为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 心理的发展过程。
心理学家汇总介绍(44)

波利斯:(Robert C.Bolles,1928—1994)美国心理学家。
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1956年获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曾任职于普林斯顿大学、霍林斯大学和华盛顿大学。
早期研究动物的动机、进食、饮水、探究行为和生物钟等,后期主要研究回避行为。
其研究采用经典条件范式,倾向于自然主义和进化论。
坚持用自然界中动物解决问题的广泛联系来解释和理解实验室中有关学习和条件反射的结果。
主要著作有《动机理论》(1975年)、《生命的三部曲》(1978年)、《学习理论》(1979年)。
阿贝尔逊:(Robert Paul Abelson,1928—2005)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生于纽约。
1953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任耶鲁大学和尤金·希金斯心理学与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
198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
受海德认知平衡理论传统的影响,与罗森伯格(Milton J.Rosenberg,1925—)共同提出态度改变的认知-感情相符理论。
该理论认为当个体对某一特定对象形成肯定或否定的稳定的情感反应倾向时,就会同时形成一种个体关于自己是否拥有获得或阻止对象的价值实现的潜力的信念所构成的认知结构。
其中个体对对象的情感反应倾向与其相应的认知结构具有的情感内容是一致的。
故态度的改变可归因于某种平衡过程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感情与认知不平衡引起进一步的符号活动,可导致内部平衡的恢复。
主要著作有《认知一致性理论》(1968年)《认知结构》(1986年)。
奈瑟尔:((Ulric Neisser,1928—2012)心理学家。
认知心理学创始人之一。
生于德国,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
1956年获哈佛大学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7年在布兰迪斯大学心理学系从事教学工作。
后在康奈尔大学、亚特兰大大学、佐治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艾姆力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
1984年当选为美国全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范围从早年的视知觉、注意、记忆、语言、自我概念等转移到晚年的智力测量。
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

让·皮亚杰您检索的皮亚杰,一般指让·皮亚杰,其他释义请点击此处。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
皮亚杰早年接受生物学的训练,大学时期学习哲学。
但他在大学读书时就已经开始对心理学有兴趣,共曾涉猎心理学早期发展的各个学派,如病理心理学、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
从1929年到1975年,皮亚杰在日内瓦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
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
简介让·皮亚杰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他先是一位生物学家,之后成为发生认知论的哲学家,更是一位以儿童心理学之研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
皮亚杰身份的顺序代表了皮亚杰一生从事智慧活动的历程。
自1936年起,皮亚杰一共荣获了三十多个全球各地的大学及学术团体所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更负责主持多项重要国际联合的会议、组织与团体,他一生中所得到的大大小小奖项不计其数,更于1969年获颁美国心理学会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7年获得了心理学界殊荣——爱德华·李·桑代克奖。
而皮亚杰一生的贡献并不止于心理学,他的理论对于现今的哲学、教育学、人工智能的发展……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
[1]皮亚杰(1896一l980)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家。
出生于瑞士。
父亲是位有自由思想的大学教授,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两人常因见解不同而发生争执。
他对生理学具有浓厚兴趣和突出才能,10岁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1918年获博士学位。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对“人是怎样获得对于世界的认识”的哲学问题产生兴趣。
由于纯熟的生物学知识及方法对解决此类问题无能为力,他便试图通过其他途径来作研究,因此对心理学也产生兴趣。
心理学著名人物介绍时间顺序

(最后一页为顺序排列)古斯塔夫·西奥多·费希纳德国18011887德国物理学家,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
费希纳借用物理学的方式,创立了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三种研究方法,第一次对感觉能力进行了划分,并发现了韦伯—费希纳定律。
费希纳的研究为心理学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著有《心理物理学纲要》、《论心理物理学》等。
赫尔曼·赫尔姆霍茨德国1821-1894德国生理学家、物理学家,研究涉及多个领域,是19世纪大科学家之一。
赫尔姆霍兹在心理学发展历程上,首创反应时法对神经传导速率进行了测量,提出三色色觉理论形成了著名的杨- 赫三色论和听觉共鸣说。
他在生理学方面的成就为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著有《生理光学手册》、《作为音乐理论的生理学基础的声觉学说》等。
威廉·冯特德国18321920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之父。
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成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冯特主张运用实验内省法研究个体的直接经验,奠定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的基础,并且提出了感情三度说。
他一生培养了众多的著名心理学家,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心理学巨擘。
著有《生理心理学原理》、《心理学大纲》等。
赫尔曼·艾宾浩斯德国1850-1909德国心理学家。
艾宾浩斯虽然没有建立正式的理论体系,但他在心理学上却拥有重要地位。
他提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曲线”和无意义音节的研究方法,他对记忆的研究突破了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障碍,开创了一个新领域。
著有《记忆》、《心理学原理》等。
弗朗兹·布伦塔诺德国18381917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意动心理学派的创始人。
布伦塔诺开创了及冯特不同的心理学研究取向,提出心理学要研究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的内容。
他的研究观点是心理学中人文主义的渊薮,并且培养了大批的心理学人才,是科学心理学早期缔造者之一。
著有《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心理现象分类》、《感觉心理学》等。
心理学大事记(时间、人物、事件汇总表)

时间、人物、事件汇总表名句赏析!!!!!不限主题不限抒情四季山水天气人物人生生活节日动物植物食物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____佚名《越人歌》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____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____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____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____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新添声杨柳枝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____元稹《离思五首·其四》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____卓文君《白头吟》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____崔护《题都城南庄》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____徐再思《折桂令·春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____李白《三五七言/ 秋风词》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____佚名《上邪》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____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____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____佚名《击鼓》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____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____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迈陂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____司马相如《凤求凰/ 琴歌》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____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____高蟾《金陵晚望》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____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心理学大事年表

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认为脑是心理的器官。他将恩培多克勒的人体四 约公元前400年 根说发展为人体四液说。在《论人的本性》一书中认为正是这四种体 液形成了人的性质。他将心理疾病分为狂躁、忧郁和痴呆三类。
古希腊的柏拉图承认物与观念两种现象,观念除生而具有者外,皆为 约公元前380年 感官观察的结果。这是心物二元论的基础。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5种感觉的理论和3条联想律。误认为心脏是 约公元前350年 心理的器官。著有《论灵魂》。
孟子主张“性善论”,重视环境和教育在人性发展中的作用。在情意 约公元前320年 心理方面提出“寡欲”、“尚志”等。
荀子认为:“形具而神生”,主张“性恶沦”,注重“化性起伪”, 约公元前260年 所著《劝学》、《解蔽》、《正名》等专篇,对学习、认识人性和思 维等心理问题有较全面、系统的论述。
缪勒的《论心理物理学的基础》出版。
心理学大事年表
年代 公元1879年 的诞生。 纪事 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现代心理学
公元1881年
冯特主编世界上第一种实验心理学杂志《哲学研究》。
普赖尔的《儿童心灵》出版,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用观察和实验方法 公元1882年 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较系统的著作。
公元1838年
法国精神病学创始人埃斯基罗尔创术语“幻觉”。
公元1840年
达尔文发表自然选择学说。
公元1843年
布雷德的《神经病学》出版,创术语“催眠术”。
公元1844年
洛采提出动的视觉的部位标记说。
心理学大事年表
年代 公元1850年 实验。 纪事 赫尔姆霍茨首创测量神经冲动传导速率的方法。他最早进行反应时的
华生发表《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建 公元1913年 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ey concept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当一个外界的刺激(例如文字、声音、影像)经由感觉器官输入,经由一连串的处理后,你做出了对对刺激的反应。
「一连串的处理」,可分成二层次的问题
一方面,知识是如何被储存,以及储存为怎样的形式,也就是结构的问题。
一方面,知识是如何地被运作,也就是历程的问题。
而结构和历程就综合成一个整体的认知系统。
人物概述
George Miller (乔治米勒)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George Miller 于1956年,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神奇数字7加减2〉,估计了工作记忆(心智的便条纸)的极限。
米勒指出,人们一次只能思考5~9个项目。
人类的专注能力最多为7±2 chunks (quanta of information)。
也就是说短期记忆限制为7±2。
Donald Broadbent (布罗本特)
英国心理学家,于1958年出版的《知觉与传播》一书提出过滤论则为认知心理学取向立下了重要基础。
过滤论是说明个体筛选讯息的历程。
人类处理外界讯息是单一信道,所有的讯息会一起先到暂存区,再由过滤论筛选须要的讯息,以进入思考,其余的讯息则丢弃。
此后,认知心理取向的重点便在Broadbent 所指出的认知的讯息处理模式来思考与推理的模式。
Ulric Neisser (奈瑟)
康乃尔大学的学者,认知心理学,正式定名于1967年,Ulric 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一书。
Jean Piaget (皮亚杰)
的认知心理学研究,被称为「认知观的革命」。
由生物学转到心理学,起因于哲学的中介,哲学上知识论的理念,引起以生物学的科学方法探究人类求知历程研究的兴趣。
1974年,认知发展理论,有二大要点:
◆个体自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
(1)感觉运动期(sensorimotor stage, 出生至2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以认识
世界。
(2)前运思期(preoperational stage, 2~7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文符号,
从事思考。
(3)具体运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7~11岁),个体能按照具体事例,从
事推理思考。
(4)形式运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11岁以上),个体可摆脱具体事例的
限制,能作抽象的思考与推理。
◆在认知发展的每个时期,个体的基模或认知结构,均因成熟与学习两因素
的交互影响,而逐渐分化与精化。
在基模分化与精化的历程中,同化与调适两种作用交替进行;而两种统合而生的功能,则称为适应(adaptation)。
认知年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