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八、审证求因与分析病机的方法
病因病机总论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三十分。
apply
⒉从喘、汗谈《内经》据因断病位 《内经》判断病位的方法有多种。
据证测位:《素问·痹论》“淫气喘息,痹聚在肺; 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 ,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
本篇提出根据发病原因以测病位:如“夜行则喘出于
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总之《内经》病因涉及到:外感时气、疫病、情志
失常、饮食失宜、劳逸失度、起居不节,及外伤诸多方面 。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三十分。
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㈡病因认识论
主要来自对患者病吏的询问,对发病时患者所表 现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其它资料的分析,归纳为一种 综合性推论,称为“审证求因”。
②晋·陶弘景《补闕肘后百一方·三因论》提出疾病的
发生:“一为内疾,二为外疾,三为他犯”。 ③宋·陈言明确提出“三因学说” :
“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 于脏腑,为外所因;
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 ,为内所因;
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 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
Assum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③形成不同:就发病而言,热多外感,火多内生; ④概念有异:
热:归属于邪气,属病理概念。 火:生理之火——少火:具有温煦生化作用的阳气
“少火生气”
病理之火——壮火:火热之邪 “壮火食气” 3.火热邪:
外感:
内生:脏腑气血阴阳怪气失调,阳热亢盛,炎热内扰, 机能亢奋病理.
②若具体分析七情致病,则可有怒伤肝、喜伤心、悲 伤肺等。如“忿怒伤肝”。
中医的病因
如外伤受风---四肢抽搐、角弓反张. (4)风为百病之长:
长,首也。风为百病之长是指风邪致病极为广泛。 ①风邪有兼邪同病的特点.
②风邪致病广泛.
第十三页,共127页。
(二)寒邪
1、寒邪的概念 寒——冷也,指气温的下降,---冬季主气.
寒邪——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外寒病——感受外界的寒邪为病。
多汗
耗伤津液 气随津脱
津气两虚
口渴喜饮
尿赤短少
气短乏力
甚则昏倒 不省人事
第三十七页,共127页。
(3)暑多挟湿:
暑季炎热多 雨潮湿热蒸 湿动湿气弥
漫
暑热证:发热、烦渴 湿阻证:四肢困倦、胸闷呕吐、
大便溏而不爽
寒————阴邪 热————阳邪 六淫属性归类 风、燥————阳中之阴邪 湿————阴中之阳邪 暑————
第十六页,共127页。
(3)寒性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
寒性收引是指寒邪具有收缩,牵引样的特性。
感受寒邪---“寒则气收”---气机收敛闭塞
病在肌表---腠理收缩,汗孔不开---无汗
病在经络---筋脉收引,气血不通---关节屈伸
不利,拘挛作痛
伤阳 伤阳---加重寒凝.收引
凝滞 寒凝 寒邪致收病引 收引
第三十五页,共127页。
2、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为夏季火热所化,具酷热之性,火热属阳--暑为阳邪。
暑邪伤人
其性炎热---高热、面赤、
目红、脉洪大
易扰心神---
心烦不宁、甚则 突然昏倒、不省
人事
第三十六页,共127页。
《中医学》试题及答案(一)
《中医学基础》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A.手厥阴经B.足少阳经C.足厥阴经D.手少阴经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A.寒与热B.上与下C.动与静D.邪与正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A.木为水之子B.水为火之所不胜C.火为土之母D.金为木之所胜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A.五脏B.六腑C.奇恒之腑D.脏腑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肺主气,司呼吸B.肺主升清C.肺主通调水道D.肺主治节6.脾统血的含义是()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A.心阳B.肺气C.脾气D.肾阳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A.脉B.筋C.髓D.骨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风邪B.寒邪C.暑邪D.燥邪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A.阴盛慎用寒药B.阳虚慎用寒药C.冬季慎用寒药D.假寒慎用寒药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A.水谷精微B.肾精C.冲任气血D.命门之火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A.生发、柔和B.阳热、上炎C.长养、化育D.清静、收杀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A.肝的疏泄作用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C.膀胱的气化作用D.肾的气化作用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A.气滞B.气逆C.气不降D.气脱15.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A.足阳明胃经B.足少阳胆经C.手少阳三焦经D.手太阳小肠经16.湿邪致病往往缠绵难愈,是由于()A.湿为阴邪B.湿性重浊C.湿性粘滞D.湿性趋下17.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其中最清稀的是()A.痰B.饮C.水D.湿18.对津液不具有直接固摄作用的是()A.肝B.肺C.脾D.肾19.孙络是指()A.十五别络B.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C.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D.十二皮部的络脉20.由于暑性升散,故致病可见()A.易伤人体上部及肌表B.易生风动血C.易耗气伤津D.易为阳热症状21.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主生殖功能的经脉是()A.督脉B.带脉C.任脉D.冲脉22.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多由下列何种因素引起? ()A.喜伤心B.怒伤肝C.思伤脾D.悲伤肺23.形成阴疽流注的病因多为()A.暑邪B.热邪C.痰饮D.瘀血24.脾病面色黄,见何种脉时为逆()A.浮脉B.洪脉C.弦脉D.缓脉25.肺的生理特性是()A.喜润恶燥B.不耐寒热C.体阴用阳D.喜燥恶湿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是。
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竞赛题库
全区第二届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竞赛题库试题及答案汇总第一部分中医专业基本理论(1500题)中国医学史 30题一、单项选择题(答题说明:每一道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只许从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作为正确答案。
)1.导引疗法是在什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B)A.体育活动 B.原始舞蹈 C.绘画 D.五禽戏2.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早期医学中的专职人员:(C)A.史 B.府 C.医士 D.医师3.最早的中医杂志是:(B)A.西医新报 B.吴医汇讲 C.博医会报 D.益文月刊4.“方书之祖”是指:(A)A.《伤寒杂病论》B.《五十二病方》C.《治百病方》D.《神农本草经》5.我国历史上所记载的最早的妇科医生是:(B)A.张仲景 B.秦越人 C.华佗 D.淳于意6. 我国最早的原始医疗工具是:(B)A.艾条 B.砭石 C.刀针 D.骨针7.“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出自于:(B)A.苏东坡 B.范仲淹 C.沈括 D.陈修园8.中国医药输入朝鲜大约在( B)A.晋 B.南北朝 C.隋唐 D.宋9. 五行的记载始于:(B)A.《周易》B.《尚书》C.《春秋》D.《礼记》E.《论语》10、我国发明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是在:(E)A.隋代B.唐代C.宋代D.元代E.明代11、药物炮制方法最早见于:(B)A.《神农本草经》 B.《伤寒杂病论》 C.《雷公炮炙论》 D.《千金要方》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2.中医学何时出现了“推拿”一词:(D)A.唐代 B.宋代 C.清代 D.明代13.最早中国翻译西医西药书籍的作者是:(D)A.利玛窦 B.嘉约翰 C.伯驾 D.合信二、填空题1. 火的使用和发明,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2. 酒在医疗上的应用是医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它具有兴奋作用,麻醉作用、杀菌作用。
3. 扁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学家。
4.“辨证论治”一词最早见于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方法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方法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方法是中医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是通过对疾病的病因和病机进行系统分析,以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法和方案。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病机分析、六经辨证、病因辨证等内容。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方法的应用与研究。
一、望、闻、问、切四诊法望、闻、问、切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础方法。
其中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目赤、舌苔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病因病机;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等症状来进行初步诊断;问诊是通过与患者沟通,了解病情、病史,进一步掌握病因病机;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进一步确定病因病机。
这四种诊法相互结合,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后续分析提供必要的资料。
二、病机分析病机分析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环节。
病机分析是指通过病因的影响,导致人体失调,从而产生疾病的机理。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主要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因素。
通过对这些病因的分析,可以确定患者具体的病机,为中医治疗提供依据。
三、六经辨证六经辨证是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方法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医学认为,人体经络系统是人体内外联系的桥梁,与脏腑组织相互联系,协调人体生理功能。
病变导致经络失调,进而影响脏腑功能,最终发展为疾病。
通过对六经辨证的分析,可以确定患者的病因病机,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病因辨证病因辨证是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方法中的关键环节。
病因辨证是指通过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确定患者的病因病机。
中医学将病因分为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主要包括外感、饮食不当等,内因主要包括情志、饮食等。
通过对病因的辨析,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因,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结语: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方法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病机分析、六经辨证和病因辨证等方法,可以全面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合理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病因病机ppt课件
12
6、火(热):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为热之极,升腾上炎,
多见胸膈头面症状 火易扰心神——心烦、惊悸、神昏。 火易灼伤津液—炎热蒸腾,灼津耗液。口干、便秘 火易生风动血—燔灼肝经,肝风内动,灼伤脉
络,迫血妄行。中风、惊厥、出血 火易至疮疡——红肿热痛、疮疖
调,导致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失常所引起的病理变化。 气机失常:气滞 :是指气运行不畅而郁滞的病理变化。
气逆:指气的升降运动失常,当降不降或不降反升或升之 太过,使脏腑气机上逆的病理状态。
气陷:指在气虚的基础上,表现以气的上升不及和升举 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
气闭:指气机郁闭,气不外达,结聚于内,出现的突然 闭厥的病理状态
气脱: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逸脱,从而导致全身性严重气 虚不足,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30
耗伤气血 肾精
过劳—劳力、劳神、房劳 过逸
17
三、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
(一)痰饮 1.定义—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津停为湿,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聚成痰 湿为水气弥散浸渍于人体组织中的状态, 清澈澄明为水,清稀为饮,稠浊为痰。 有形之痰饮-可见;无形之痰饮-不可视
18
2.痰饮的形成
7
3、六淫的性质与各自致病特点 1、风: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升发、向上、
外的特性,易使腠理疏松而开泄, 多见头面、肌表、肩背等部位病症。 风性善行而数变—病位无定处,游走不定;变化
无常,发病迅速。 风为百病之长—寒湿燥热多依附风邪侵犯人体 风性主动—症状多见动摇、震颤、抽搐
中医学病因的分类有哪些? 六气的概念。六淫的概念和共同的致病特点。六
淫各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简述七情的致病特点。 痰饮、概念以及致病的特点,瘀血的形成原因有
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
概述
一、病因辨证:是在中医理论尤其是中医病因 学的指导下,根据临床所收集的病情资料,进 行分析、归纳、以确定引起疾病具体原因的一 种辨证方法,也称为“审证求因”。
二、病因学所说的病因与辨证学所说的病因的 关系,病因学所说的病因,重在讨论原始致病 因素的致病作用;而辨证学所说的病因,主要 是对当前病变本质所作的结论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无汗、
畏寒肢冷等
头身疼痛、鼻塞、流清涕、
微咳、苔薄白脉浮紧。
4、辨证要点:外寒证以风寒表证为辨证要点,内寒证儿畏寒喜暖、神疲为辨
证要点。
(三)暑淫证候
1、含义:外感暑邪引发的证候。 2、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3、暑淫证的分类:
伤暑 病机:暑热内盛,耗气伤津。 冒暑 病机:暑热湿邪侵袭肺卫。 中暑 病机:暑热内闭心神,引动
食滞胃脘证和食滞肠道证的症状表现。 4、辨证要点:
以脘腹胀满或痛、嗳腐吞酸、纳呆厌食,排便臭 如败卵、舌苔垢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感谢你们的到来
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受益终生
On the principle of all things. Benefit for life! To everyone who is doing it, I hope you can chase the result you want
②以伤脏腑气血为主。 ③多虚证。 3、主要证侯:劳力过度 过逸少动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4、辨证要点:①有过劳或过逸的经历。 ②起病缓慢而症状逐渐显现。 ③各不同劳伤的证候重点不同。
第四节 食积与虫积辨证
—、食积辨证:
1、含义:通过辨证以确定食积的病因与病机。 2、致病特点:
①导致胃的通降失和 ②食积不化产生异常气味 ③饮食久停,可进而损伤脾等 3、临床表现:
病因病机_精品文档
六邪——暑
病因学说
暑邪的基本概念
暑邪的概念:
夏至以后,立秋以前,自然界中致病具有炎 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
暑邪为夏季的主气,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
暑邪致病
六淫——燥
病因学说
燥邪的概念:
自然界中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
燥为秋季的主气,由于兼邪不同可分为 凉燥——由燥与寒合所致 温燥——由燥与热合所致
六邪——燥邪
病因学说
温燥与凉燥的区别表
时间 气候 证候
温燥 初秋 夏热之余气,燥与热结合 燥而偏热(温燥证)
凉燥 深秋 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结合 燥而偏寒(凉燥证)
致病特点 伤及人体下部
重浊 粘滞 为阴邪
周身困重 分泌物秽浊不清
症状的 粘滞性 病程的缠绵性 阻遏气机 损伤阳气
主要病症 淋浊、带下、泄泻、痢疾、下肢水肿、下肢 溃疡 头重身困,四肢发沉,关节重着疼痛
小便混浊、大便溏泻、粘液脓血、面垢多眵
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而不畅,苔腻 湿痹、湿温、湿疹的病程长、反复发作 阻遏脾胃气机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脾阳 不振见腹泻、水肿
性质 寒为阴邪 凝滞
收引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表
致病特点 寒证 伤阳气
气血运行迟滞主痛
腠理汗孔收缩 筋脉牵引拘急
主要病症
伤寒:恶寒、无汗 中寒:脘腹冷痛、吐泻、形寒肢冷
寒痹:关节冷痛 伤寒:头身疼痛 中寒:脘腹冷痛
恶寒、无汗、发热、四肢拘急、屈 伸不利
六淫——湿
病因学说
湿邪的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风
• 风邪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它邪多依附于 风邪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寒
湿、风燥、风痰等。
邪
• 风邪致病广泛
侵犯部位较广,引起多种疾病。如伤风、漏 风、肠风、白殿风、油风
病案1
男,13岁。2002-10-07初诊。
初诊:全身浮肿10d,发热2d,抽搐3次。患儿10d
前因受凉出现发热,咳嗽,咽痛,此后患儿自颜面开始
六气太过或不及
六
或非其时而有其气
淫
b.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如:暴寒暴热
c.人体正气虚弱,不能适应气候 变化
导致发病 即为六淫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1.外感性
六
2.季节性
3.地域性
淫
4.相兼性 ①依风相合 ②同类相兼
5.转化性
概念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 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风
邪
性质及致病特点
2、病程的缠绵性——如湿温、湿疹、湿痹 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性质及致病特点
四、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
湿邪为病,多侵袭人体的下部。如水肿、湿疹等 病以下肢多见。另常见二便异常,女子带下异常。
邪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素问·太阴阳明论》
湿邪性质
致病特征
阻遏气机 气机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身困胸闷,
燥 便干结等。
邪
性质及致病特点
《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胜则干”
艽 12g,木瓜 15g,五加皮 15g,忍冬
藤 15g,土茯苓20g,防己 10g,萆薢
15g,7剂。
病案2
主症:大便脓血、肛门灼热。次症:身热腹痛、
大便臭垢、里急后重、口苦口臭、纳呆胃
中药学理论中的病因病机如何分析
中药学理论中的病因病机如何分析在中药学的领域中,病因病机的分析是理解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关键环节。
它不仅为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为中药的合理运用指明了方向。
那么,如何进行病因病机的分析呢?病因,指的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中医认为,病因大致可以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以及其他病因等几大类。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和疠气。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风邪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开泄,善行而数变,比如常见的感冒,很多时候就是风邪侵袭人体所致。
寒邪则易伤阳气,具有凝滞、收引的特性。
比如寒邪侵袭关节,会导致关节疼痛、拘挛等症状。
暑邪有明显的季节性,其性炎热升散,多挟湿邪,容易耗气伤津。
湿邪重浊、黏滞,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像湿疹、腹泻等病症,往往与湿邪有关。
燥邪干涩,易伤津液,比如秋季气候干燥,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干咳少痰等燥证。
火邪炎热燔灼,易扰心神,易生风动血,比如高热、抽搐等症状,可能就是火邪致病。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其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易于流行。
内伤病因主要有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正常情况下,七情不会致病,但如果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就会导致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引发疾病。
比如大怒伤肝,导致肝气上逆,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思虑过度伤脾,导致脾失健运,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
饮食不节,如暴饮暴食或过度饥饿,都会损伤脾胃。
饮食不洁,容易引起胃肠道疾病。
饮食偏嗜,比如长期偏食生冷或辛辣食物,可能会导致体内阴阳失衡。
劳逸失度,包括过劳和过逸。
过劳又分为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
劳力过度会损伤筋骨肌肉;劳神过度则耗伤心血、脾气;房劳过度易伤肾精。
过逸则会使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减弱。
病理产物性病因包括痰饮、瘀血和结石。
中医中的病因与病机分析
中医中的病因与病机分析中医学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其对疾病的病因与病机分析方法。
相较于西医学以病理学为核心,中医学注重疾病的整体性和个体化,通过综合考虑人体的内外环境及其对应的病因、病机,从而进行疾病的分析与治疗。
一、中医的病因理论中医学认为,疾病的产生与人体的内外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其中,内因主要指人体内部的各种因素,如情志、饮食、作息等;外因主要是指周围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如气候季节、病毒、细菌等。
中医学把这些病因划分为病邪。
情志方面,中医将七情六欲作为情志的主要表现形式。
七情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欲为饮食、居住、穿着、行乐、安逸、安眠。
中医认为,七情六欲的不平衡或过度刺激会导致脏腑失调,进而引发各种疾病的发生。
饮食方面,中医注重食疗的概念。
不同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对五脏六腑有着不同的影响。
中医认为,饮食不当、暴饮暴食、偏食偏好等因素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从而产生相应的疾病。
作息方面,中医强调合理的作息时间和规律。
不良的作息习惯,如夜晚熬夜、起居无常等,会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导致病理反应的发生。
二、中医的病机理论中医学通过病机理论来解释疾病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体对疾病的反应。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病因作用于人体,引起人体的生理、病理反应,形成病机。
根据病机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
中医将病机划分为三个层次:表里、寒热、虚实。
表里属于人体表面与深层的病机,表现为发热、恶寒、汗出或不出等,治疗方法主要以表里调和为主;寒热属于机体内外的病机,表现为寒性疾病如寒热征象或热性疾病如高热等,治疗方法主要以温经散寒或清热解毒为主;虚实属于机体阴阳虚实的病机,表现为虚症如气血不足或实症如痰湿内蕴,治疗方法主要以补益虚、祛除实为主。
三、病因与病机的关系中医学中的病因与病机密不可分,相互影响。
病机是作为病因作用于人体后,人体对疾病产生的反应。
它既是病因的结果,也可以作为病因影响人体的发展过程。
中医诊断学如何辨识病因病机
中医诊断学如何辨识病因病机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准确辨识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是导致人体生病的原因和内在的病理机制,只有清晰地把握这些,才能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准确的方向。
病因,简单来说,就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中医认为,病因可以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以及其他病因等几大类。
外感病因,主要包括六淫和疠气。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风邪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开泄,善行而数变,比如常见的感冒,很多就是风邪侵袭人体所致。
寒邪易伤阳气,凝滞收引,像冬天容易出现的冻疮,往往就是寒邪的作用。
暑邪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的特点,中暑就是暑邪致病的典型例子。
湿邪重浊、黏滞,容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很多关节疼痛、肢体沉重的病症都与湿邪有关。
燥邪干涩,易伤津液,秋天的时候,很多人会出现口鼻干燥、皮肤干裂,这多是燥邪的影响。
火邪炎热燔灼,易扰心神,生风动血,比如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等,常常是火邪作祟。
疠气则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因素,比如古代的瘟疫。
内伤病因,主要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正常情况下,七情不会致病,但如果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的生理调节范围,就会导致脏腑气血功能紊乱。
比如过度的愤怒会伤肝,过度的喜悦会伤心。
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
暴饮暴食、饥饱无常会损伤脾胃;食用不洁食物容易引发肠道疾病;长期偏好某种食物,可能会导致营养不均衡,甚至引发疾病。
劳逸失度,过度劳累会耗伤气血,过度安逸则会使气血运行不畅。
病理产物性病因,是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反过来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等。
痰饮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它可以随气流行,停滞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引起多种病症。
瘀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停滞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很多疼痛、肿块、出血等病症都与瘀血有关。
中医护理学之病因病机
–气机郁滞、日久不愈,而为瘀血,或郁而化火生热, 或津聚为痰等。
• 七情不仅可以引起许多疾病的发生,而且对疾病的 演变也有重要的影响。
– 豁达乐观,可使五脏安和。 – 气机调畅,则促进疾病向愈。 – 忧思郁怒,损伤五脏,影响气机,可使病情恶化。
四、饮食、劳逸
• 寒邪束表,则头痛身痛。 • 寒伤中阳,则脘腹冷痛。 • 寒邪阻滞经络,则肢体关节冷痛。
• 寒性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
–寒邪侵袭人体,易使气机收敛,筋脉肌腠 收缩挛急。
• 寒侵肌表,可使腠理毛窍闭塞,证见恶寒、无 汗、战栗。
• 寒客经络关节,可见经脉拘急,肢体屈伸不利。
(三)暑
暑是夏天的主气,有明显的季节性。
• 在一般情况下,七情并不是致病因素。
• 突然、剧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超过了人体生理所 能调节的范围,引起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便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 因七情致病直接影响内脏,故属内伤病因。
• 七情致病有直接选择性伤及五脏和影响气机的特点。
• 七情致病损伤五脏。不同的情志变化,对人体内脏 有不同的影响。
• 常见胸闷脘痞,小便短赤,大便不爽等。
–湿邪阻遏脾阳,则脾失健运。
• 水湿泛于肌肤,则为水肿。 • 脾不升清,水湿渗于肠间则为泻泄。 • 湿邪流注经脉,经络阻滞,则肢节疼痛沉重。
(五)燥
• 燥是秋天的主气,故又称秋燥。 • 燥邪致病,有温燥、凉燥之分。
–初秋尚热,挟有火之余气,多为温燥。 –深秋已凉,近于冬寒之凉气,多为凉燥。
(一)痰饮
• 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稠厚的叫痰。 –清稀的叫饮。 –因二者同出一源,故常并称痰饮。
医门8法19病机!(最实战的讲解篇)
医门8法19病机!(最实战的讲解篇)一、医门8法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盖一法之中,八法备焉。
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病变虽多,而法归于一。
此予数十年来,心领神会,历试而不谬者,尽见于八篇中矣。
学人诚熟读而精思之,于以救济苍生,亦未必无小补论汗法汗者,散也。
经云∶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是也。
又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是也。
然有当汗不汗误人者,有不当汗而汗误人者。
有当汗不可汗,而妄汗之误人者。
有当汗不可汗,而又不可以不汗,汗之不得其道以误人者。
有当汗而汗之不中其经,不辨其药,知发而不知敛以误人者。
是不可以不审也。
何则?风寒初客于人也,头痛发热而恶寒,鼻塞声重而体痛,此皮毛受病,法当汗之,若失时不汗,或汗不如法,以致腠理闭塞,荣卫不通,病邪深入,流传经络者有之,此当汗亦有头痛发热与伤寒同,而其人倦怠无力,鼻不塞,声不重,脉来虚弱,此内伤元气不足之证;又有劳心好色,真阴亏损,内热、晡热,脉细数而无力者;又有伤食病,胸膈满闷吞酸嗳腐,日晡潮热,气口脉紧者;又有寒痰厥逆,湿淫香港脚,内痈、外痈,瘀血凝积,以及风温、湿温,中暑自汗诸症,皆有寒热,与外感风寒似同而实异,若误汗之,变症百出矣。
所谓不当汗而汗者此也。
若夫症在外感应汗之例,而其人脐之左右上下,或有动气,则不可以汗。
经云∶动气在右,不可发汗,汗则衄而渴、心烦、饮水即吐。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汗则气上冲,正在心中。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汗则无汗,心大烦、骨节疼、目运、食入则吐、舌不得前。
又脉沉咽燥,病已入里,汗之则津液越出,大便难而谵语。
又少阴证,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则动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耳目或从口鼻出者,此为下厥上竭,为难治。
又少阴中寒,不可发汗,汗则厥逆蜷卧,不能自温也。
又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
中医基础理论之病因病机学
病因病机学病因一、概念:引起疾病的原因二、探寻病因的方法:审证求因三、分类: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六气六淫相对性四、发展史黄帝内经:病因十九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五、内容1、外因:六淫,疠气2、内因:七情内伤饮食劳逸3、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痰饮瘀血4、其他外来病因一、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界气候变化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外感病邪二、治病特点1、外感性2、地域性3、季节性4、相兼性5、转化性三、与内生五邪的区别内风:肝风、中风肝郁气滞气郁郁而化火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肝火内动蝉衣驱风内寒:阳气不足桂圆、鹿茸、附子内湿:内脏功能减退内燥:体内津液不足内火:体内脏腑功能失调四、六淫各自的治病特点(一)风1、风为阴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2、善行而数变寻麻疹3、风性主动破伤风4、风为百病之长1、病种多样性2、风邪带它邪治病寒邪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淡、稀、润、静伤寒、中寒2、寒性凝滞瘀血不通则痛失笑散3、寒主收引经脉拘急吊阴痛紧脉:如绞绳索感受寒邪无汗:汗孔收缩湿邪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易阻气机有形之邪,阻碍交通湿聚为水,水散为湿2、湿性重浊:困重、秽浊头重如裹、腰重如缠白带黄臭:白芷、蛇舌草、苦参、春根皮、虱休3、湿性粘滞症状粘滞热结旁流病程的缠绵性燥邪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火热之邪a、程度火为热之甚热为火之渐b、症状:上部、头面部集中弥散c、形成原因:火多内生、热多外感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2、易扰心神易出现狂症3、伤津耗气煎熬津液壮火食气少火生气4、生风动血血在体内妄行5、易致疮疡疔、痈、疽、疮、疖药线引流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高热、大汗出、口大渴、脉洪大季节性强白虎汤:梗米、甘草、石膏、知母暑性升散,易伤筋耗气治暑湿的药味道腥香暑多挟湿:身热不扬、大便唐薄、舌苔黄腻外感病因疠气一、概念:具有强烈传染性致病性的外感病邪称为疠气二、致病特点:病情危笃、发病急骤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三、影响因素1、气候变化2、环境卫生3、安定、动荡4、内伤病因一、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绪变化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作为致病因素导致病情产生或者使原有病情加重二、七情致病条件:情绪刺激的质和量突然的强烈刺激长期的抑郁个体反映差异性三、七情的生理基础1、由脏腑功能所派生心喜、肝怒、脾思、肾恐、肺悲2、五脏的气血是神志活动基础五脏中心、肝、脾易受七情影响,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四、内伤七情的致病特点1、直接损伤内脏心为先导2、导致脏腑气机的紊乱: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涣散)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3、引发情志病4、情绪波动可导致疾病加重饮食失宜1、饥饱失宜:过饥过饱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寒热偏嗜异物嗜嗜酒红酒保健软化血管白酒伤肝助生湿热五味偏嗜过咸伤肾劳逸失宜过劳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过逸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碍滞第三节继发病因一、水湿痰饮1、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2、水、湿、痰、饮、的区别有形之痰,无形之痰痰为津液凝聚团块状瘰疬痰核(小叶增生的包块)肥人多痰湿3、形成原因外感六淫肺失宣降,内伤七情脾失运化饮食失宜肾主水功能减退水诗痰饮劳逸肝失输泻膀胱气化不利三焦气化不利痰阻于络迁正散痰迷心窍致病特点1、致病广泛病症多端2、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运行3、易扰神明4、滑腻苔,弦滑脉5、病逝缠绵,病程较长(三个月打底)瘀血一、概念:指体内血液运行不畅,停滞积聚或离经之血溢于脉外的病理产物称为瘀血注意和血瘀,淤血的区别二、形成原因:外感六淫1、气虚推动内伤七情固摄饮食失宜2、气滞则血瘀劳逸3、血寒血瘀4、血热迫血妄行煎熬津液5、外伤三、致病特点1、疼痛:刺痛、通常固定不移、拒按(喜按一般为虚性病)、入夜由甚2、容易出现肿块:质地坚硬、推之不移,边界不清(有些恶性肿瘤被看为瘀血)3、导致出血(专指女性月经病、子宫积瘤)4、望诊青紫色;口唇青紫(心血瘀),青紫舌,5、脉诊:脉涩(其它脏腑)、结代脉(心血管)失笑散、藏红花(活血,养血,对心血管很好)久病有瘀血结石(了解)蛇六谷(毒,先煎一个小时)远志(心一定要抽掉)量医过话不能乱说,字不能乱(黄芩、黄芪)天龙+蜂房发病一、概念疾病过程中,机体处于邪气损害和正气抗损害的矛盾斗争过程正气:人体机能的高度概括,包括防御、抵抗、康复能力高热正气强,低热正气弱驱邪扶正二、发病原理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主导因素(内在根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病因病机
外感致病因素-六淫 外感致病因素 六淫
( 3) 地域性 : 六淫致病常与生活地区和环境 ) 地域性: 密切相关, 如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燥病; 密切相关 , 如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 、 燥病 ; 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温病。 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 、 温病 。 久居潮湿环境 多湿邪为病,高温环境作业者又常因燥热或 多湿邪为病 , 火邪致病等。 火邪致病等。 ( 4)相兼性 : 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 ) 相兼性: 致病, 致病 , 又可两种以上兼挟同时侵犯人体而致 如风寒感冒、 风热感冒、湿热泄泻、 病 , 如风寒感冒 、 风热感冒 、 湿热泄泻 、 风 寒湿痹等等。 寒湿痹等等。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燥邪 燥为秋季主气。大凡自然界具有干燥、 燥为秋季主气。大凡自然界具有干燥、 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人感受燥邪 而出现一系列干燥症状者,其病便是燥病。 而出现一系列干燥症状者,其病便是燥病。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表
性质 燥性 干涩 致病特点 易伤津液, 易伤津液,出 现各种干燥症 状 燥易伤肺, 燥易伤肺,肺 失宣降 主要病症(举例) 主要病症(举例) 口干唇燥、鼻咽干燥、 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皮肤干 燥皲裂、小便短少、 燥皲裂、小便短少、大便干结 等症 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 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或痰 中带血运行迟滞, 寒袭肌表,头身疼痛 凝结不通产生 寒中于里, 寒中于里,脘腹冷痛 疼痛 寒痹的关节疼痛剧烈, 寒痹的关节疼痛剧烈,遇寒痛甚 腠理收缩汗孔 闭塞 筋脉收缩挛急 寒袭肌表,恶寒、 寒袭肌表,恶寒、发热而无汗 寒客经络关节,四肢拘急,屈伸不利 寒客经络关节,四肢拘急, 鼻流清涕,咯痰清晰,泛吐清水、冷涎, 鼻流清涕,咯痰清晰,泛吐清水、冷涎,答辩澄 澈清冷, 澈清冷,小便清长
病因病机分析
一、中医辨证论治思维的关键点(中医最基础的概念点):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对疾病粗略的认识(感性的对立统一)五脏-肝-心-脾-肺-肾:内在五大生理系统(脏腑辨证)精-气-血-津液:运行不息的生理物质(病性辨证)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病因病性的判断(病因辨证)有形实邪:瘀血、痰(浊)、食积、结石等(病因辨证)二、最常见的四大虚证:辨证要点:病久体弱,以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晄白、舌淡胖。
病机分析:畏冷,肢凉,面色晄白,神疲,乏力,气短,脉沉迟无力:阳气亏虚,温养推动无力。
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阳气亏虚,蒸腾、气化无力。
辨证要点:病久体弱,以五心烦热、尿黄便结、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病机分析: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阴液亏少,阴不制阳,虚阳内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小便短黄,大便干结:阴液亏少,失其滋润、濡养辨证要点:神疲、乏力、气短、脉虚、动则加重。
病机分析: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作用减退,或脏器功能减退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头晕目眩:气虚不能上荣自汗: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肌表动则诸症加重:劳则耗气,所以活动劳累时诸症加重。
舌质淡嫩:营气虚不能上荣于舌脉虚/弱/无力:气能行血,气虚血行无力辨证要点:病体虚弱,面部、口唇、爪甲、肌肤粘膜的颜色淡白,脉细。
病机分析:头晕眼花,唇、舌色淡,面色淡白或萎黄:血液亏虚,血不荣于上,头面官窍失养。
心悸,多梦,健忘:血液亏虚,血不养心/养神。
手足发麻、肤涩、指甲色淡:血液亏虚,肌肤失养。
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经迟或经闭:血液亏虚,冲任失养。
脉细:血液亏虚,脉道失充。
三、表里寒热:辨证要点:主症: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兼症: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气喘。
病机分析:恶寒发热:外邪侵袭肌表,卫气奋而抵抗,正邪相争鼻塞流涕:肺开窍于鼻,肺气失宣咳嗽气喘:肺肃降不利,肺气上逆头身疼痛:邪气郁滞体表经脉,气血不畅辨证要点:恶寒喜暖,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口淡不渴,安静少言,痰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八、审证求因与分析病机的方法
由于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极其复杂,致病原因多种多样,疾病表
现千差万别,因而产生的病证也就复杂繁多。
当我们在临床上
为患者诊治疾病的时候,首先面对的是患者提供的这些众多的
甚至是杂乱的症状和体征。
如果不能透过症状(表象)进行全面
的分析病因与病机,就不会做出正确的治疗。
因为正确的治疗
取决于正确的诊断,正确的诊断又取决于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的正确分析。
所以审证求因、分析病机是正确诊断与
治疗的先决条件。
这就需要我们把学过的病因病机学说正确地
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
在这里,我们根据前面学过的理论知识,简要的介绍下在临床上审证求因与分析病机的基本方法。
(一)掌握季节、气候特点
(1)六淫、疫疠之邪具有明显的季节与气候特点
(2)不同季节可有不同的流行疫疠。
如麻疹、百日咳、痢疾、湿温、霍乱等;
(3)慢性疾病可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出现急性发作或轻重的转化,如哮喘、痹证等。
(二)研究患者情志变化
(1)七情是重要的发病因素。
注意了解患者情志变化的原因及其与发病的关系
(2)区别不同情志的致病特点y
(3)疾病发生后对患者的情志也会产生重要影响,这些情志变化对疾病的发展往往又起着不良作用。
(三)分析个体差异
(1)年龄差异:儿童时期正值“稚阴稚阳”阶段,发病易虚易实;老年“阴气自半”容易出现盱肾虚损之证。
(2)性别差异:男女不同,气血盛衰各异。
同时妇科又有经、带、胎、产等特异病证。
(3)体质差异:先天禀赋不一,后天调养有别,因此人有肥瘦壮衰之分。
同时,职业特点、生活习惯、居住环境对体质差异又有直接影响,需要详加审视。
(四)抓住主要证候
(1)全力抓住主证,再根据“四诊合参”全面分析,是执简驭繁,避免茫然无措的分析方法
(2)在分析主证时,要辨别出合并证或二三病同时发病的可能
(3)如果二三病同时发病时,要找出他们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五)了解病程转化
(1)新病多在表,久病多在里新病多为实证,久病多为虚证。
(2)把握住病程中的邪正进退,阴阳转化。
(六)联系既往病史
(1)联系既往病史,可以确认是否慢性病证的急性发作。
(2)联系既往病史,可以分辨宿疾旧证与新病的关系。
(3)通过了解既往疾病,可以洞察素体脏腑气血功能然盛衰。
(七)辨别真伪
(1)辨别寒热真假:常见的有真寒假热(阴证似阳)证,真热假寒(阳证似阴)证;
(2)辨别虚实真假:常见的有真实假虚证(大实有羸状)、真虚假实证(至虚有盛候);
(3)除以上两点外,还应全面学会透过症状的表象,认真分析疾病本质的方法。
(八)预测转归
(1)正气来复,邪气衰减,疾病向愈;
(2)正气衰败,邪气亢盛,疾病恶化;
(3)熟悉脏腑之间,经络之间的生理功能与病势转化的规律,以预测疾病的转归。
以上八条只不过是撮举大略,概括地介绍了审证求因,分析病机的基本方法,做为学习、运用病因病机学说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