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病因病机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外感性 季节性 转化性 相兼性
地域性
1.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为阳邪 其性开泄 易袭阳位
风性善动不居; 开泄腠理;袭上 部、阳经、体表
风性善行 而数变
病位游走不定; 发病急,变化 快
风性主动
风邪致病, 动摇不定
风为百病之 长
致病易兼夹 为患,最常 见的外感致 病因素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气虚无力推动血液 气虚无力固摄血液
3.瘀血的致病特点
易阻滞 气机
阻碍血 脉运行
影响新 血生成
4.瘀血的病证特点
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昼轻夜重。 肿块: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局部青紫肿胀,在体内多癥积,质硬。 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有块状。 四诊:色紫暗(面色、口唇、爪甲、舌质)肌肤甲错,脉涩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骨科 ——xx
概述
一、概念:病因,又称致病因素,就是引起疾病的原因。 二、分类: 1、文献:《内经》两分法(阴阳);《金匮》、陈氏三分法(内、外、不内外) 2、现今 (1)外感:六淫、疠气 (2)内伤: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3)病理产物:痰饮、淤血、结石 (4)其他:外伤、虫兽伤、寄生虫、医源、先天
病因分类
外感 病因
内伤 病因
病理性 产物
第一节 外感病因

第五章 病因病机

第五章 病因病机
(一)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实,“邪气盛则实”,是指以 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病理反 映。临床上出现比较剧烈的、 有余的证候。
虚,“精气夺则虚”, 是指以正气虚损为矛盾 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 临床上表现虚弱,衰退 的证侯。
另外,在邪正盛衰中 还有虚实错杂,虚实真 假及虚实转化等病理变化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
(二)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 多与季节、居处、环境有关。 2) 可单独致病,亦可杂合致病。 3) 六淫在发病过程中可以互相转化。
4) 受邪途径为肌表或口鼻。
(三) 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
(1)风邪的概念:春天主气,其 它季节也有。“贼风”。
(2)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具有向上、向外、 开泄的特性,故侵袭机体常从头面部、肌表、阳经开始,且 易出现出汗、恶风、头痛等症状。 ②风善行而数变: 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这 是善行的特点;数变则是指发病迅速、症状变幻无常的特点。 ③风性主动: 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如眩晕、 震颤、四肢抽搐等。 ④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是外感病的先导;其他五邪往往依 附于风而侵袭机体;古代常把风邪当作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
2.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 气下、惊 则气乱、思则气结。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 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第5章、病因病机中医护理学

第5章、病因病机中医护理学
劳逸失度
饮食不节
过劳
饮食不洁
过逸
饮食偏嗜
痰饮、瘀血、结石
13
19:46
第2节 病机
病机的概念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与 转归的机理。
14
病机
19:46
正邪相争
阴阳失调 气血津液失常
正邪相争与发病 正邪盛衰的变化
阴阳偏盛 阴阳偏衰 阴阳互损 阴阳格拒 阴阳亡失
亏损不足 运行失常 功能失调
15
二、寒邪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主痛 寒性收引
三、暑邪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伤津耗气。 暑多夹湿
19:46
7
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四、湿邪
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五、燥邪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19:46
8
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六、火(热)邪
特异性强,症状相似 。
10
七情内伤
19:46
七情的概念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 内外界环境变化产生的情志反应。
七情致病的特点
直接伤及内脏
影响脏腑气机
11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19:46
悲则气消

[中医中药]病因病机.ppt

[中医中药]病因病机.ppt

疫疠的致病原因是疠气,疫疠的发生与流行,除 与人群的正气强弱有关,也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1.气候因素 自然界气候急骤或持久的反常变化。 2.环境和饮食因素 如水源、食物、污染等。 3.预防因素 疏忽预防、隔离。 4.社会因素 如社会动荡不安、战乱不停、天灾、
贫穷落后等。
三、七情
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 变化,是人体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七种不同的情志 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发病。只有突然强烈 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生理活动的范围和耐 受能力,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 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故称为“内伤七情”。
(三)暑邪 暑乃夏季主气,为火热所化。暑邪致病有
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之后,立秋之前。暑 邪纯属外邪。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暑
邪侵犯人体迅速出现壮热、面赤、目红、心烦、脉洪 数等一派热象。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暑为阳热之邪,常致汗出
过多,则伤津耗液,津液亏损,则口渴喜饮、心烦闷 乱、小便短赤。如津气耗伤太过,可使人猝然昏倒, 不省人事,冷汗自出,手足厥冷,是为中暑。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性属水,水性下行故
湿 邪有下趋的特性。湿邪致病每易伤及人体下部。
例如,湿邪所致水肿多以下肢较为明显。此外淋病、

第五章病因 中医理论

第五章病因 中医理论

(3)暑易挟湿
暑邪多挟湿邪为患。其临床表现除发热、烦渴 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身热不扬、四肢困倦、胸闷 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滞症状。
(四) 湿邪
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 湿邪。 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 2.湿性重浊; 3.湿性黏滞,易阻遏气机;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如何理解“湿性重浊”? “重” ——沉重、
如何理解“湿性趋下”?
湿邪类水属阴而有趋下之势,易袭阴位。 人体下部亦属阴,同类相求,故湿邪为病,多 易伤及人体下部。如水肿、湿疹等病以下肢较 为多见,故亦有“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的说 法。
(五)燥邪
燥为秋季的主气,秋季天气收敛,其气清肃, 气候干燥,人体容易失于水分滋润。
燥邪
凉燥 温燥
口鼻
肺卫
《金匮要略》中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的 说法。
(一)痰饮的形成因素

外感 内伤 病理产物 都可以影响脏腑功能,引起水液停聚。
(二)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血运行:
痰饮为有形之邪,可随气流行,或停滞于经脉,或留滞于脏腑, 阻滞气机,妨碍血行。
2.影响水液代谢:
痰饮本为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但是痰饮一旦形成之后, 可作为一种继发性致病因素反过来作用于人体,进一步影响肺、 脾、肾等脏腑的功能活动,影响水液代谢。
第一节 六淫

0500第五章病因病机

0500第五章病因病机

2020/11/17
第三节 病机
48
二、升降失常
– 脾气下陷···泄泻,脏器脱垂 – 胃气上逆···呕吐
2020/11/17
第三节 病机
49
三、阴阳失调
• 疾病发生
–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2020/11/17
50
• 疾病转归
– 阴阳趋于平衡 – 阴阳平衡破坏加重
2020/11/17
2020/11/17
第二节 病因
39
2.饮 – 脾、肾阳虚引起,常见于胸腹四肢
2020/11/17
第二节 病因
40
(五)瘀血
– 全身血液运行不畅,局部血液停滞,或体内离 经之血瘀滞一定部位。
2020/11/17
第二节 病因
41
– 瘀血致病
• 疼痛拒按,痛有定处;瘀血肿块、斑点;伴 有出血,血色暗紫。
2020/11/17
第二节 病因
19
(2)性质与致病特征 ①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易损阳气
2020/11/17
第二节 病因
20
②湿性重浊,其性趋下
2020/11/17
第二节 病因
21
③湿性黏滞,缠绵难退
2020/11/17
22
5.燥邪
(1)燥邪
– 秋季
温燥 初秋,燥与热合侵

中医眼科学重点笔记

中医眼科学重点笔记

中医眼科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萌芽时期(南北朝以前):《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医书,最早论述眼解剖、生理与病机等。

●奠基时期(隋朝一唐朝):《外台秘要》论述眼产生辨色视物之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黑白分明,肝管无滞”,即眼的组织结构须正常;

二是“外托三光”,即须有光线照明;三是“内因神识”,即须大脑的整合。

●独立发展时期(宋朝一元朝)

●兴盛时期(明朝一清朝鸦片战争以前):元末明初,倪维德著《原机启微》。明末傅仁宇撰成《审视瑶函》。

清代,黄庭镜著《目经大成》。清代还有顾锡著《银海指南》。

第二章眼的解剖与生理功能

第一节眼球的解剖与生理

1、眼为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眼附属器。

2、成人眼球前后径约为24mm,垂直径23mm,横径(水平)约23.5mm。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两部分组成。

3、眼球壁分为3层:外层纤维膜,中层葡萄膜,内层视网膜。

4、外层纤维膜由纤维组织构成,前1/6为透明的角膜,后5/6为瓷白色的巩膜,二者相交区域为角巩膜缘,共同构成完整封闭的眼球外壁,具有保护眼内组织和维持眼球形状的作用。

5、成人角膜横径为11.5-12mm,垂直径为10.5-11mm。

6、角膜的组织结构从外到内分为5层: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层。

7、胸膜表面有一层泪膜,称角膜前泪膜。泪膜分为3层:表面为脂质层,中间为水液层,底部为黏蛋白层。

8、组织学上巩膜由表层巩膜、巩膜实质层及棕黑板层构成。

9、角巩膜缘前界起于前弹力层止端,后缘为角膜后弹力层止端。角膜、巩膜和结膜三者在此处汇合。

中兽医学-第五章病因病机

中兽医学-第五章病因病机
正胜邪退 好转
邪去正虚 正虚邪恋
相持 邪正相持 邪盛正虚 恶化
二、升降失常
即气的升降出入运 动失调。是指疾病 在其发展过程中, 由于致病因素的影 响,进而导致气机 运行不畅或升降出 入功能失去平衡协 调的病理变化。
1、气机升降失调具体表现
(1)、气滞 (2)、气逆 (3)、气陷 (4)、气闭 (5)、气脱
④、热邪易致疮痈
火热之邪侵犯人体 血分,可聚于局部, 腐蚀血肉而发为疮 疡痈肿。“大热不 止,热盛则肉腐, 肉腐则为脓 … … 故名为痈。”“痈 疽原是火毒生。”
(二)、疠气
概念:具有强烈 传染性的外邪。
1、疠气的致病特点
(1)、传染性强:“此气之来,无论老少 强弱,触之者即病。” (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瓜瓤瘟、 疙瘩瘟,缓者朝发夕死,重者顷刻而亡。”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39
38 37 36 35 31
中医学导论
第三节 病机
概念
利用中医学理论 阐明各种致病因 素作用于机体引 起异常变化的发 生、发展与转归 的规律。
基本形式
一、邪正消长 二、升降失常 三、阴阳失调
一、邪正消长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 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 抗病能力之间的损伤和 抗损伤的斗争中所发生 的消长变化。
第五章 病因病机
主讲 王德海
第一节 病因病机的基本概念

第五章病因病机学说

第五章病因病机学说
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称为“辨症求因”, 又称“审症求因”。
一、外感病因
•概念: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 侵入人体而发病的病因称为外感病因。 •特点:发病急骤,疾病初起多有恶寒、发 热、头身疼痛等表证。 •分类: 六淫
疠气
一、六淫
●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又称“六邪”。
燥易伤肺 而入,而最易伤及于 痰中带血,喘息作痛,大便秘
肺,清肃失司。
结等。
6、火邪
火邪: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特性的外邪。
火热之邪的性质及致病特征
致病临床表现
热为阳邪 阳胜则热 其性燔灼 阳胜则阴病 易伤津耗气 壮火食气(如气随津耗)
高热、恶热、面赤、脉数; 喜饮,咽干口燥,小便短赤; 体倦乏力少气。
暑邪性质与致病特征
致病临床表现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阳热亢盛
实热证: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 热盛为特征。
暑性升散 最易耗气
伤津
暑为阳邪 主上升 主发散
故易上犯头目, 内扰心神, 耗气伤津
上犯头目:头昏,目眩; 暑邪易入心经:猝然昏倒,不省人事; 热胜则津伤阴病:身热汗多,口渴喜饮, 尿少短赤,舌红少津等。 气随津泄:气短,倦怠,甚气随津脱。
5、燥邪
燥邪:致病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

中医病因病机ppt课件

中医病因病机ppt课件
消长盛衰变化,导致疾病发展趋势变化: 1、表邪入里——指外邪侵入人体,停留于肌肤卫表而引发
表证,而后由表入里,影响脏腑气血的病理演变过程。 邪气过盛,或因失治、误治,则表邪不解。 机体正气受损,抗病能力减弱,正不胜邪。
如外感风温 2、里邪出表——指病邪原本在脏腑较深的层次,由于邪正
斗争,病邪由里透达于表的病理过程。 正气渐复,邪气日衰,正气驱邪外出,邪气由里出表 病势好转和向愈。
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
26
2、虚实变化: 实中夹虚
1、虚实夹杂 (或错杂) 虚中夹实 由实转虚
2、虚实转化 由虚转实 实中夹虚
3、虚实真假 虚中夹实
27
(四)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是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面转归的一种结局。 2、邪胜正衰:疾病向恶化甚至死亡方面转归的一种趋势。 3、正虚邪恋:邪正双方势均力敌,则出现邪正相持或正虚邪
气脱: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逸脱,从而导致全身性严重气 虚不足,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30
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2、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在正气相对不足的前提下, 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有时甚至可能起主导作用。 如疠气 如烧伤、冻伤、疫疠、毒蛇咬伤、食物中毒等
24
(二)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 疾病发展变化过程中,正邪相争,发生着力量对比上的

病因病理学说

病因病理学说
第一节 病因病机的主要概念 作业思考
【课后作业】
病因、病机、邪气、正气
【问题思考】
正邪与发病的关系
提示:“下面的课程内容 第二节 病因 ” 精品课程教学课件
第五章 病因病理学说
第二节 病因 大纲要求
【教学目的】
掌握外感、六气、六淫、瘀血、 痰饮、致病七情等概念
重点掌握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 致病特点、以及常见的临床病证
学校精品课程教学课件
第五章 病因病理学说
第二节 病因
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及常见病证
“邪气”,指一切致病因素
精品课程教学课件
第五章 病因病理学说
第一节 病因病机的基本概念
中兽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正气” 机体正常的结构及其功能 四时正常的气候
“邪气” 异常的气候变化 一切致病因素
精品课程教学课件
第五章 病因病理学说
第一节 病因病机的基本概念
中兽医对发病的认识
正邪与发病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原因 致病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特性,更重要的是研究病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疾病的特性, 从而将其作为临床辨证和确定治疗原则的依据之一。
学校精品课程
第五章 病因病理学说
第二节 病因
病因的含义
“随证求因”,根据疾病所表现出的症状特征, 就可以推断其发生的原因
“审因施治”,根据病因来确定治疗原则

7第五章 病因病机

7第五章  病因病机

悲伤、恐惧,强烈的精神刺激,
均可影响 神经内分泌系统,而导致月经不 调、流产、难产等疾病。
4.营养因素
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糖 类、矿物质、维生素及纤维素等。营养物质的缺
乏可引起子宫发育不良、不孕、流产等疾病。
5.免疫因素 免疫功能异常可引起母体对胚胎的排斥,而 导致
习惯性流产、妊娠期高血压疾 病、新生儿溶血症等。
气血失调;冲任督带损伤。
其核心机理为冲任(督带)的损伤, 只有在损伤冲任(督带)的功能时,才能导致 经、带、胎、产、杂诸病的发生。
1.脏腑功能失常
脏腑功能活动是人体生命的根本。 因此,脏腑功能活动的失常,会导致疾病的 发生。
由于女性的解剖特点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妇 产科疾病的发生,主要与肾、肝、脾的关系 更为密切。
否发病,以及发病后的表现形式、程度与转归如 何,是由
体质强弱的因素来决定的,
具体的说是由脏腑、气血、冲任督带和胞 宫功能盛衰来决定的。
一、淫邪因素
淫邪因素(六淫)皆能导致妇产科疾病,但
其因妇女以血为本,故寒、热、湿邪更易与
血相搏导致妇产科诸证。
(1)寒
寒为阴邪,收引凝涩,易伤阳气,影
响气血运行。
四、体质因素
人体受先天禀赋和后天条件的影响,可形成
不同类型的体质,人体的体质因素明显地
表现出抗病能力的强弱。

病因病机学说

病因病机学说
“审因施治”,根据病因来确定治疗原则
第七页,共87页。
第五章 病因病机学说
第二节 病因
中兽医病因的分类
外感:外感六淫、疫疠
内伤:内伤(饥饱劳役逸)、七情 其他:中毒、寄生虫、外伤、痰饮
第八页,共87页。
第五章 病因病机学说
第二节 病因
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气,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热 )六种正常气候
火邪 火为热极,其性炎上 火邪致病:高热,口渴,骚动不安,舌红苔黄,尿赤,
脉洪数等热象
炎上,多表现在机体上部,如心火上炎,口舌生疮;胃火上 炎,齿龈红肿;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第四十四页,共87页。
粘滞性,表现为粪便粘滞不爽,尿涩滞不畅
病程,表现病变过程较长,缠绵难退,或反复发作,不易治愈, 如风湿症
第三十四页,共87页。
第五章 病因病机学说
第二节 病因 常见湿证 ①外湿证 Ⅰ、湿滞经络:四肢沉重,关节屈伸不利,跛行。 治疗:祛风除湿。方用“独活寄生汤”。
Ⅱ、湿困脾土:治则为健脾化湿,方用“五苓散”。
第三十八页,共87页。
第五章 病因病机学说
第二节 病因
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及常见病证
燥邪 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 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 燥邪易伤肺 燥邪 肺阴受损,宣降失司 肺燥津亏 鼻咽干燥,干咳无痰
肺与大肠相表里,可出现粪便干燥难下症状

第五章:病因、发病与病机

第五章:病因、发病与病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三)劳逸失度
1.过劳 过劳 ⑴劳力过度:伤气 劳力过度: ⑵劳神过度:伤心脾 劳神过度: ⑶房劳过度:耗伤肾精 房劳过度: 过逸: 气机不畅, 2.过逸:体力 气机不畅,脾胃功能呆滞不振 过逸 阳气不振, 正气虚弱, 阳气不振 , 正气虚弱 , 脏腑功 能减弱, 能减弱,抵抗力下降 脑力: 脑力:
血 瘀 发 展
热入血脉
瘀血的致病特点示意图
血脉 心肝
影响 血行
胸痹心痛 口唇青紫 皮肤瘀斑 舌有瘀点 脉涩不畅 出血暗红 局部青紫 肿胀疼痛
脏腑 血脉
阻滞 气机 新血 不生
瘀血
脏腑 失养
肌肤甲错 毛发不荣
脏腑 组织
病位固定 病证繁多
局部刺痛 固定不移 癥积肿块
第二节 发 病
一、正邪与发病
(一)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三)正邪相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二、内外环境的影响
(一)外环境与发病 1、气候 、 2、地域 、 3、生活工作环境 、 (二)内环境与发病 1、体质因素 、 2、精神状态 、
第三节 病机
返回目录
一、邪正盛衰
概念 1.正气:人体的功能活动和抗病、康复的能力 正气:人体的功能活动和抗病、 2.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邪气:
人体疾病的影响因素: 人体疾病的影响因素: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正气存内、 邪之所凑,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正邪斗争的胜负, ⑴正胜邪却则不发病 ⑵邪胜正负则发病

第五章 病机

第五章 病机
(尿少,口渴,尿色深) C重阳必阴(热极生寒):阳气亢盛至极,病变性质由阳
(热)转化为阴(寒)。如:高烧过久突然出现体温 下降,四肢厥冷,冷汗淋漓等寒象。
第五章 病机
2、阴偏盛: 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
热不足,以及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病因:A感受阴寒邪气
B过食生冷之物 C阴寒性病理产物 积聚 病理变化: A阴胜则寒,出现寒、静、湿象。 B阴盛则阳病,阴邪伤阳气, C重阴必阳(寒极生热): 阴寒邪气亢盛至极,病变性质由阴(寒)转阳(热)。 如: 受寒生病,初起恶寒,无汗,口不渴,头身痛等寒 冷表现,因素体阳盛或失治或寒邪郁滞日久等原因,
B真虚假实:疾病本质虚而出现了实性的假象。
如:脾失“运化” (虚) →腹胀(实)
——“大实有羸状”
——“至虚有盛候”
第五章 病机
(三)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邪正盛衰决定了疾病的转归。
1、正胜邪褪:患者正气盛,抗邪能力强或经治疗后,正胜邪, 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向发展。
2、邪胜正衰:疾病向恶化或死亡方向发展。 正气衰,邪气盛,正不胜邪。
①单纯虚:见上述内容。 ②单纯实:见上述内容。 ③虚实夹杂(错杂):
凡邪气过盛而损及正气,或正气本虚而致邪实内生或 复感邪气所致的病变。 A 实中夹虚:邪实为主,兼有正气不足。 B虚中夹实:正气虚为主,夹杂有实邪。 C根据病邪所在部位,层次不同,正气亏虚程度不同而分。 表虚里实,表实里虚,上实下虚,上虚下实等四种类型。

病因病机 医学课件

病因病机       医学课件
为主要特征。 病因:素体虚弱、病久耗伤、思虑劳倦损伤。 常见中气下陷。
(四)气闭 指气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甚则出现闭厥。 病因:多由情志刺激气郁至极,或痰浊、外邪、
秽浊之气阻闭。
(五)气脱 指气不内守,大量外逸,严重气虚,功能衰竭
者。 病因:正不胜邪,正气骤伤;正气长期耗伤;
惊则气乱:受惊致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气机郁结,脾运失职,致纳差、脘腹胀满、便溏
3、影响疾病的发展与转归:
(二) 饮食(Diet) :
1、饮食不节(Improper Diet) : 2、饮食不洁(Unhygienic Diet) : 3、饮食偏嗜(Food Preference) :
壮热、汗出、面赤、 舌红、脉数。

阳胜则阴病: 口渴、尿赤、便干。
(2)阴偏胜
阴寒之邪偏胜 → 阴胜则寒: 恶寒、肢冷、脘腹冷痛、 下利、脉迟
阴胜则阳病: 畏寒、喜暖

2、阴阳偏衰
(1)阳偏衰:
先天不足 后天失养 久病耗伤
畏寒肢冷、 → 阳气不足 → 阳虚则寒: 面色恍白、
舌淡脉迟
(2)阴偏衰:
㈡ 瘀血(Blood Stasis) : 1、定义: 凡血液运行不畅,或血行受阻,滞留于经脉、组 织之中,或体内存留离经之血未能消散者,都称 为瘀血。
2、形成:
气虚、气滞、血寒、血热——血行不畅而凝滞 瘀 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有程度上的差异,常有“火为热之极,热为
火之渐”之说。
火邪的特性和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上炎。火热证可见高热,口渴,
骚动不安,目赤肿痛,尿赤,脉数等。火性上炎,故又多 见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等。
2)耗伤阴津--临症除有热象外,常伴有口渴,舌干
津少,粪便干燥等症。
3)生风动血。生风,指“热极生风”,表现为高热所 致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火热之邪可使血流加快,甚
方向转化,以至痊愈。 正气不弱,但邪气过盛,则相争有力--实证、热 证;反之正气虚弱,抗病无力--虚证、寒证。

二、升降失常

气机的升降出入是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运动形式,是脏腑 功能活动的特点。机体的各脏腑的机能活动都有一定的形 式。例如脾主升,胃主降,是机体升降运动的枢纽。升则 上输心肺,降则下归于肝肾。只有脾胃健运,才能维持,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出腠理,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升降运动。 六淫性质不同,侵入部位亦有差异,从而影响不同脏腑的 相应功能,但机体的病机表现却是气机的升降失常。如:
内生五邪:由于脏腑功能失调而引发类似于风、 寒、燥、湿、火的病理现象,如内风、内寒、内
湿、内燥、内火。
六淫—风(wind)

风(邪):春季主气--百病之长或六淫之首 内风:相对于外风而言,风从内生者,多为心、 肝、肾,特别与肝功能失调有关也叫肝风。

《素问· 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湿特点与致病

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易损阳气(脾)
• 脾阳受阻,水湿不运 溢于皮肤—水肿 流溢胃肠—泄泻或肚腹涨满、痛、里急后重等

湿性重浊、趋下 • 重--行走如负重物 • 浊--分泌物及排泄物秽浊不清 粘滞、缠绵难退 • 粘--粪便粘滞不爽,尿涩不畅

• 滞--病程长,缠绵难退,或反复发作
第五章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etiology and pathology)
• 病因:致病因素,引起动物发生疾病的原因
• 病机:病因作用于机体,引起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
的机理
整体观念告诉我们: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动物 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其正常状 态为相对平衡状态--生理状态;反之其平衡的破坏 --病理状态
体疼痛,出现跛行。寒邪直中肠胃,则肚腹冷痛,起卧不安。
3)寒性收引--拘急。“收引”即收缩牵引的意思。因寒 邪侵犯,常见肢体屈伸不利、拘急疼痛、恶寒、无汗、脉迟、
沉、紧等症。
寒邪(cold)

性质:阴邪--清冷,凝滞、收引 致病特点
• 易伤阳气, • 易致疼痛,阻碍气血运行 • 使气机收敛闭塞
肠--肠鸣、腹满、食少
(五)瘀血
凡血液运行不畅,或体内离经之血未能消 散者,都可形成瘀血,瘀血形成之后,反过来 又能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引 起许多疾病。因此,瘀血也属于一种致病因素。
形成瘀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气滞、气虚、
血寒等,使血行不畅而凝滞;或外伤及其它原
因造成的内伤出血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所致。
七情——喜

“喜伤心”、“喜则气缓”,过度喜乐伤损心神 证候:心神无安,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或 语无伦次,哭笑无常,精神错乱,举止失常,甚 至痴狂等。
如范进中举
七情—怒

“怒伤肝”,“怒则气上”,过于愤怒而致肝的疏泄功能 失常而呈亢进状态 证候: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眩晕,呃逆呕血,腹胀飧泄, 甚或神昏暴厥等 “三气周瑜”
脾气虚--肚腹虚胀、肢体浮肿、粪稀
七情—思

“思伤脾”、“思则气结”,思虑太过,气机郁滞 而致脾主运化的功能失常。 其证候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形体消瘦,或睡眠不佳,多梦健忘,心悸怔忡等Biblioteka Baidu

清照思夫,作《醉花荫》词...莫道不消魂,帘卷 西风,人比黄花瘦。
七情——悲

“悲伤肺”,“悲则气消”,过度悲哀,忧愁不解 耗伤肺气。

受到剧烈惊恐之时,会出现大小便失禁
食积证

食积证:因饮食不节--食物停滞胃肠而反映的证候
病位在胃肠,主要有食积胃肠证、脾虚食积证等 症候:脘腹痞胀疼痛,纳呆厌食,吞酸嗳腐,呕 吐酸馊,大便腐臭,舌苔厚腻,脉滑有力等症为 主要表现。

饮食不慎常是辨证的依据之一
虫积证

中医学对肠虫致病的认识较为具体 辨证 • 虫积肠道证 • 虫积肝胆证
疾病的发生和变化不外乎动物体的内因和外界环
境的外因所决定,中医或中兽医称这两种因素分别
为“正气”和“邪气”。也就是说:疾病的发生与
发展是“正邪相争”的结果。 正气--动物体各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及其对 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对致病因素的抵抗力; 邪气--一切致病因素。
第二节 病因(Etiology)
争过程。虽然疾病的发生、发展错综复杂,千变万
化,但就病机过程来讲,总不外乎邪正消长,阴阳 失调,升降失常等几个方面。
一、邪正消长

疾病的过程,尤其是外感病的过程,就是邪正斗争 的过程,邪正的消长则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与
转归。

正气虚弱或邪气强盛,则促进病情发展,趋向恶化 .
正气得到恢复充实,邪气退却,则疾病往往向好的
瘀血致病的共同特点:
1)刺痛拒按,痛有定处
2)肿块固定,坚硬压痛
3)出血紫暗,或混有血块
瘀血部位不同,产生的症状亦有差异:如瘀阻于
胃肠,可出现便血、腹泻;瘀阻于肢体局部,可 见局部肿痛;瘀血阻塞脉道,血流不通,轻则疼 痛、麻痹,重则脉管破裂,血溢脉外等。
(五)七情
西方谚语: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
A 恶寒、发热,无汗
证候
B 头项强痛,肢体关节疼痛脘腹冷痛,呕 吐清水,肠鸣腹泻 C 手足拘急,关节屈伸不利
六淫—暑邪(summer heat)
• 暑:夏季主气,严格的季节性,独见于夏令。
• 暑邪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

性质与致病特点
1.暑性炎热—高热、口渴、多汗 2.暑性升散 —易耗气伤津,精神倦怠、
四肢无力、呼吸浅快
神志昏迷。
3.暑多夹湿—与湿相伴为病,除暑热表现
外,常多见:汗出不畅、渴不多饮、身
重倦怠、便溏泄泻等湿困之症。 如:日射病、中暑
六淫—湿邪(damp)
• 湿:长夏主气。
– 外湿:气候环境潮湿 – 内湿:脾失健运,水湿停聚 相互影响
• 外湿困脾阳,脾失健运,则湿从内生 • 脾阳虚损,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导致外湿易于 侵袭
二、内伤致病因素

内伤,主要是由于饲养失宜和管理不当所引起,
可概括为饥、饱、劳、役四种。如饲喂没有节制,
过饱、过饥,或劳逸没有一定的适度,过劳、过
逸等都会降低机体抵抗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此 外,公畜的交配过度,家畜缺乏运动,长期休闲 (逸)也能引起内伤。
三、其他致病因素
外伤:创伤、挫伤、烫火伤、虫兽伤等
说明有许多病通过调节情绪就能治好
中医讲七情致病,不良情绪是健康的内贼
“喜伤心,怒伤肝,忧思伤脾,悲伤肺,惊恐伤肾” 西医则强调情绪的波动导致人体神经内分泌的紊乱 作用于靶器官而出现一系列的疾病 如心血管病、溃疡病等
•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精神剌激 过于强烈或持续过久,超正常范围,导致情志内伤 七情病证,常与患者个性有关,而人事环境,则为动因。 • 因五脏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情志所伤亦 可相互影响,故临床见证亦颇复杂
其 他 致 病 因 素
寄生虫:内寄生虫、外寄生虫 中毒:毒物侵入体内,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及组织损伤 痰饮:粘稠而浊者称“痰”,清稀如水者称“饮” 瘀血: 七情:伤及内脏和影响气机运行
(四)痰饮
痰和饮,本是体内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性产物,但又 是致病因素,并能引起更复杂的病理变化。其在体内以 “有形之痰”、“无形之痰”两种形式存在。痰的形成主 要因脾、肺、肾等功能失调,不能运化和输布水液,或邪 热郁炎煎熬津液所致;饮多由脾、肾阳虚所致。
六淫—燥(dryness)
燥秋之主气 燥邪的特性和致病特点:
1)燥性干燥、易伤津液。故燥邪致病,均以缺乏津 液为特征。如鼻干燥,皮毛干枯,眼干不润,粪便 干结,尿短少,口干欲饮,干咳无痰等。即“燥胜 则干” 。
2)燥易伤肺。肺喜清肃濡润,既不耐湿,更不耐燥, 湿则停饮、燥则津伤。燥伤于肺常出现干咳少痰等 症。

其证候主要表现为:面色惨淡,吁叹饮泣,神气 不足,萎靡不振,烦热躁乱,情绪抑郁,神疲乏 力等。
悲极则可出现咳嗽,气促等症状(如林带玉)
七情—恐

“恐伤肾”、“恐则气下”,恐惧、惊骇伤及人之 肾气
其证候主要表现为:下焦胀满,遗精滑精,二便 失禁,或怵惕不安,常欲闭户独处,如人将捕之, 或情绪不安,甚至神志错乱,语言举止失常等症 状。
• 虫体搏结阻塞可形成虫结肠闭证
• 蛔虫窜扰胆膈可形成虫扰胆膈证等
第二节 病 机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机理。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与机体的抵抗力
大小,致病因素的强弱、性质、传入途径、致病部
位以及外界环境中其他因素的影响等都有一定的联 系。但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根本原因,不在 机体的外部,而在机体的内部。也就是说,各种致 病因素是通过机体内部起作用,是正气与邪气的斗
六淫---寒邪(cold)
• 外寒:冬天主气,气温低,保暖不够,淋 雨涉水,汗出当风,冰冻饮食
– 伤寒: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 – 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 内寒:寒从内生—机体机能衰退,阳气不 足
寒邪的特性和致病特点:
1)寒性阴冷,易伤阳气--寒象。寒邪外来,卫阳受损, 则出现恶寒怕冷,皮紧毛乍等表寒症状;若寒邪中里,直伤 脾胃或肺肾之阳,则出现肢体寒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 口吐清涎等症。 2)寒性凝滞--疼痛。“凝滞”即凝闭不通之意。当寒邪 侵犯肌体,可使气血凝结阻滞,不能通畅流行,往往发生疼 痛,即所谓“不通则痛”。如寒邪伤表,卫营凝涩,则使肢
六淫—火(fire)
火与热性质相同,但同中有异。热多属于
外淫,如风热、暑热、湿热之类;火则常由内
生,如心火上炎,肝火亢胜等。火热也有内外
之分,属外感者,多是直接感受温热邪气所致
(一般属实火);属内生者,则常由脏腑阴阳 气血失调而成(一般属虚火)。《素问· 调经论》
所说:“阴虚生内热,阳盛生外热”。火与热
至迫血妄行,而致各种热性出血。
4)火邪易致疮痈--火热侵犯血分,聚于局部,腐蚀 血肉而发为疮疡痈肿。
(二)疫疠
“疫”是就瘟疫,“疠”是天地间的一种 不正之气。 疫疠致病:具有发病急骤,病情重笃,症 状相似,传染性强的特点。正如《三农记· 卷八》
中说:“人疫染人,畜疫染畜,染其形似者,
豕疫可传牛,牛疫可传豕……”。又宋代《陈敷 农书》中说:“…又已死之肉,经过村里,其 气尚能相染也”。
poisoning
一、外感因素(the exogenous factors)

外感致病因素:来源于自然界,多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
而引发疾病的因素,包括 六淫和疫疠
(一)六淫:淫—太过、浸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 种气候异常,急骤的变化或畜体的适应能力降低时,成为 引起机体发病的病因。 • 致病特点: 外感性、季节性、兼挟性、转化性
病因:1 外感 致病因素 2 内伤 致病因素 3 其它 致病因素 病因学说:即研究病因性质及其致病特性的学说
• 风寒暑湿伤于外,饥饱劳役扰于内
外感
其它 外伤
Traumatic injury
内伤
瘀血
Stagnant blood
中毒 寄生虫
Invasion of parasites
痰饮
Phlegm& retained liquid
痰饮为病共同的临床特征:
1)咳痰量多,喉中痰鸣
2)胀满水肿,肠鸣食减
3)胸闷、呕恶、眩晕、心悸
4)苔厚腻,脉弦滑
痰饮侵袭不同部位所致病症的特点:
肺--咳喘、痰多
心--心悸、神昏、癫狂、失眠
痰 四肢--麻木、疼痛
经络、筋骨--瘰疠、痰核
胃--恶心呕吐、脘闷烦满 肌肤--水肿(溢饮)

胸肋--咳喘、胸肋胀痛、呼吸引痛、胸水 腹--腹水
风邪性与致病特点
1)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即风邪致病,其病变化
无常,病位无定处。如风邪为主的风湿症,常表现四肢 交替疼痛。“数变”是指风邪致病的病证变化较多,传 变亦迅速,如:某些外感病(荨麻疹)。 2)风性主动。“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 临症常见如肌肉震颤、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等。
3)风性轻扬开泄。由于风具有升发、向上、向外开泄 的特点,因而风邪所伤,容易侵犯畜体的上部和肌表, 使皮毛腠理疏泄开张,表现出汗、恶风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