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合集下载

关联理论和顺应论中的语境比较(图文)

关联理论和顺应论中的语境比较(图文)

关联理论和顺应论中的语境比较(图文)论文导读:关联理论(relevancetheory)从认知的高度阐释了话语产生和理解的机制,将语境看作是在互动过程中为了正确了解话语而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即语境假设(contextualassumption)。

其中认知语境对语义的影响最大,对语义理解起制约作用。

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adaptabilitytheory)与关联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语境关系顺应也与认知语境存在着区别。

顺应论中的语境关系顺应(contextualcorrelatesofadaptability)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

关键词:关联理论,顺应论,认知语境,语境关系顺应1.引言关联理论(relevancetheory)从认知的高度阐释了话语产生和理解的机制,将语境看作是在互动过程中为了正确了解话语而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即语境假设(contextual assumption)。

其中认知语境对语义的影响最大,对语义理解起制约作用。

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adaptability theory)与关联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语境关系顺应也与认知语境存在着区别。

本文以两种理论对语境的不同解释为基础,分析语境在两种理论中的异同点。

2.简介两个理论2.1关联理论:Sperber&Wilson(1986,1995)的关联理论是一个以认知科学为理论基础的有关言语交际的认知与语用基础理论。

他们认为,交际活动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一种,而话语的关联性是交际成功与否的基础。

关联理论提出了交际中的明示-推理模式(ostensive-inferential model),明示-推理模式是针对代码模式和Grice的推理模式的不足而提出来的新的交际理论,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本质就是明示和推理。

明示行为是相对于说话人而言的,明示涉及两个层面上的意图,即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第七章关联理论

第七章关联理论
斯珀伯和威尔逊不承认质准则,认为关联才是交 际中最基本的一条原则。不是因为说话人必须遵 守这条准则,而是因为关联是认知的基础。 • 第二,格赖斯又过于强调违反准则的作用。斯珀 伯和威尔逊更认为,反语等语言现象纯粹是语体 学上的形象表达,与违反准则无关。 • 第三,格赖斯只强调交际话语中的“隐含”信息, 而忽略话语中的“明说”,但斯珀伯和威尔逊却 对明说给予同样的注意。
• 7.1.2语用处理的非模块性
• 模块是乔姆斯基和福德尔等提出的。模块论 认为人的大脑中存在着语音模块、词汇模块、 语法模块、语义模块等。这些模块受大脑中 枢系统的控制与调节。不少学者试图探讨模 块论对语言使用和理解的解释。比如语码观 就是模块论对交际过程的一种常规性解释, 它认为交际过程是一种编码与解码的过程。
• ①A:简在大学第一年感觉怎样? • B: 她没有足够的上课时量(计算学分的学习量)
而不能继续读了。 • 该例中,B的回答可能使听话人A产生如下理解: • ②简没有足够的大学课程上课时量而没有资格进
入第二年学习,因此,简不能继续大学学习。简 为此而感到不开心。 • 在这个理解中,“简不开心”不是明说,因此 是含意。但在格赖斯看来,“没有资格进入第二 年学习”以及“简不能继续大学学习”也应该是 含意,因为它们不是语言表面意义。
• 一种模块系统的话,那就等于说存在一种语用代码。 有学者认为语用处理是模块式的,是语法的延伸与 扩展。于是便会形成这样的结论:交际必须与代码 的运用有关。威尔逊和斯珀伯从以下三方面对语用 模块说进行了反驳。
• A.语用处理是高度依赖语境的信息处理过程。
• B.语用模块说无法解决话语理解中的不确定性问题。

• 相反,根据关联理论,②其实是听话人理 解话语①时所进行的一种信息扩充,它同 确定指称意义、排除歧义一样,都属于话 语的明说或显性内容。此外,确定指称意 义、排除歧义以及对显性内容的扩充这三 个过程都是获取隐含信息时使用的相同过 程。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课堂PPT)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课堂PPT)
However, Sperber and Wilson believe that although language can be used for communicative purpose, its communicative function has not revealed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language.
2020/4/27

7
2. Relevance Theory: its communicative view
As for the definition of language, most linguists tend to regard language as a grammar-governed representational system used for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language is to express and explain meaning, and the basic function of language is to communicate.
2
Brief Introduction to Relevance Theory
Formally proposed by Dan Sperber and Deirdre Wilson in their book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in 1986, Relevance Theory, intended to improve Gricean maxims by reducing redundant maxims to one single principle, has arisen heated discussions for years since it was first proposed.

国内关联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关联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关联理论研究综述本文回顾总结了二十多年来国内关联理论研究特点、进展与现状,认为其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在语用学、翻译、二语教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然而研究仍然存在局限性,有待学者继续完善和发展创新。

标签:关联理论;研究评述;特点;研究进展;局限性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由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首次在《关联: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提出的。

1995年又出版了第二版对该理论进行修正,主要涉及认知关联原则(最大关联)和交际关联原则(最佳关联)。

该理论弥补了Grice会话含义理论的缺陷,将认知科学与语用学结合,使其重点从话语产出转移到话语理解上来,可用以解决诸多领域的现象和问题,影响深远。

一、国内关联理论研究进展与现状1、国内研究特点国内对关联理论的研究从理论引进介绍逐渐发展到应用创新阶段,其研究涉及多方面,大致可分为如下领域:语用学,翻译,第二语言教学以及其他学科领域。

虽然我国对关联理论的研究比国外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国内研究思路日益丰富,研究领域更加宽广,研究成果更加丰富。

2、国内研究成果进展与现状关联理论自提出就受到国内外语言学者的广泛关注,国际知名刊物和互联网站都可以找到关联理论相关文献。

中国学者也陆续对该理论进行探讨和深入研究,姜望琪将关联理论的发展归为成长期、成熟期和修订期三阶段。

本文据此并结合当今现状,将其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理论引入阶段(1988-1993),发展成熟阶段(1993-1997),修正完善阶段(1997-2005),创新繁荣阶段(2005-)。

(1)理论引入阶段。

在我国,沈家煊最早对关联理论中“交际”,“关联性”等问题做了介绍。

另外,张亚非、曲卫国也相继较为全面的对该理论做了相关评述,此后,该理论研究开始受到国内学者重视。

(2)发展成熟阶段。

这期间,学者对关联理论基本内容和关键性术语研究较为熟悉,并作了多方面论述。

11-Relevance-Theory-(1)-关联理论

11-Relevance-Theory-(1)-关联理论

11.2 Communication: the inferential model
◦In Grice’s view, the central goal of pragmatics is to explain how speaker’s implied messages or implicatures are inferred by the hearers.
11.2 Communication: the inferential model
◦Flaw: adequate in the case of purely 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But elevating it to capture all forms of communication, including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Grice would have to interpret encoding and decoding in inferential terms.
◦Grice’s conceptualization of communication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model to the code model. The recognition of intention is not just necessary but also sufficient for communication to the extent that communication is possible even when no linguistic code is used. More often than not, the recognition of an intention may lead to its fulfillment for competent communicators.

Relevance_Theory504

Relevance_Theory504
Older Maid: Well Ma’am, I haven’t done any singing for years, but if you insiselweiss”.
Thank you
Example 5
1) X:We need your written report now. Y: I’ve been very busy recently. Implicating: I haven’t written the report yet.
There is also a range of pragmatic tasks involved in determining the proposition explicitly expressed, including disambiguation, assignment of referents to indexicals and filling in massing constituents, as in 2), and various other enrichments or adjustments of encoded content, as indicated in 3).
Example 4
Peter感觉身体不舒服,于是就去看医生。当医生对他作了检查以后, 可能会说: (1) You are ill. (2) You have flu. (3) You have flu or 29 is the square root of 82. 以上三个话语可能都与Peter有关。然而,在该语境条件下, 话语(2)却比话语(3)更具关联性,因为它能产生较多的认知效 果:Peter可根据(2)引出(1),甚至其他可能推得的全部结果。 话语(2)也比(3)更具关联性,因为它只须付出较少的努力。虽 然(2)和(3)两者都可以推导出相同的结论,但它从(2)那里 比从(3)那里更容易推导出来,因为理解(2)要进行某些逻辑与 数学的推理。 可见,只有话语(2)是最大关联、也是最佳关联的话语,因 为对它的理解只须付出较少的努力就能获得最大的效果,而且在该 条件下它的语境效果比话语(1)都更充分,话语(3)包含了不必 要的多余信息,理解时自然需要付出不必要的认知努力。

认知语境(1)

认知语境(1)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科学进入语言 学领域并产生了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 的重要内容就是语言在交际中的认知研究, 于是产生了认知语境。认知语境的基本理 论基础就是斯珀泊和威尔逊提出的与交际 和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斯珀泊和威尔逊 认为,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涉及两种模式,即 代码模式(code model)和推理模式 (inferential model)。
18
认知语境的诸多因素中,尤以社会表征最具 说明性。社会表征的形成并不依赖人的直接经验, 语言本身就起着重要的作用, R. Scollon所做的实 验很有趣并能支持上述观点:他给美国小朋友看 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条大道,两边种上了密密的 树,然后问他们:“这是美国,树后是什么东西啊?”答 曰:“是农庄。”再把同样的照片给另一组小朋友 看,问:“这是苏联,树后是什么东西啊?”小朋友回 答:“是军事基地。”小朋友的不同回答体现了他 们社会表征内知识单元联接性的变化。社会心理 表征左右语言使用的过程也就是这种心理表征作 为认知语境的一部分影响语用推理的过程。
16
二、认知语境是心理结构体
斯珀泊和威尔逊认为:“语境是心理产 物, 是听话者对世界的一系列假定中的一 组……正是这些假设, 而非实际的客观世界, 制约着对话语的理解” 。他们所提及的语 境为区别于传统的语境, 被称为“认知语境” (cognitive context) , 在交际过程中形成 的各种假设称为“认知语境假设”。在言 语交际中, 对话语理解起主要作用的就是构 成听话人认知语境的一系列假设, 而不是具 体的情景因素。
23
四、语境是心理产物 斯珀泊和威尔逊将语境定义为:语境是 心理产物,是听话者对世界的一系列假 定中的一组,并且指出正是这些假定,而 非实际的客观世界,制约着人们对话语 的理解。他们将关于物理外界的信息、 先前话语、对未来的期盼、科学假设、 宗教信仰、逸事记忆、文化观念、对说 话者心理状态的固有看法等都包括在语 境的范围内。

(7)关联理论

(7)关联理论

(4) Informative intention A communicator produces a stimulus intending thereby Informative intention: to make manifest or more manifest to the audience a set of assumptions I.
关联理论 (Relevance Theory)
liuhui709@
1. Introduction
Relevance theory (RT), as a general theory of cognitive pragmatics, is first proposed in the book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Sperber &Wilson, 1986). It introduces us its unique ideas about relevance, recommends its famous 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model, and establishes a general principle of interpreting the inner mechanism of human communication.
(3) Mutual cognitive environment Any shared cognitive environment in which it is manifest which people share it is what we will call a mutual cognitive environment.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英汉广告互译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英汉广告互译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英汉广告互译一、关联理论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由法国学者斯伯泊(sperber)和英国学者威尔逊(wilson)基于格莱斯(grice)的关联准则(maxim of relevance )而提出的认知语用学理论。

他们在1986年合作出版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

关联理论是反映人类认知的基本规律的理论,它认为语言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ostensive-referential process),而不是传统理论认为的交际是一种编码-解码过程(encoding-decoding process)。

关联理论的核心是寻求最佳关联原则(the principle of optimal relevance),即人类的交际行为都会产生一个最佳相关性的期待,接受者要确定交际者的交际意图,就必须在交际双方共知的认知环境中找到对方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的暗含意义,从而获取语境效果,达到交际的目的。

二、广告广告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广告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

广义的广告,就是广而告之,即广泛地告知公众某种事物的宣传活动。

狭义的广告指的是企业以推销产品和服务为目的,用付酬方式通过大众媒介向人们提供信息和劝服群众购买的传播活动。

广告具有信息功能,美感功能,诱导功能等。

其中诱导功能是最主要的,其他各种功能都是为诱导功能服务,都在努力使广告起到最大的诱导说服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告效应。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一则广告能否吸引广告受众的注意和认识是导致广告成败的关键。

三、关联理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策略1、直译当源语和目的语受众的认知语境几乎没有差异, 并且对商品的认知角度、消费观念、价值取向等趋于一致时, 译者可以采用直译。

直译主要用来处理一些原文意义较明确, 句法结构较简单、完整, 按字面意思直接翻译便能将广告的意图传递给目的语接受者的广告。

12 Relevance Theory (2)关联理论

12 Relevance Theory (2)关联理论

12.2 Types of cognitive effects
A cognitive
effect is a resul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new and old information:
Recall that a deduction based on the union of new information P and old information C is a contextualization of P in C. Such a contextualization may give rise to what we call contextual effects. (Sperber & Wilson 1986: 108)
Unit 12 Relevance Theory (2)
Contents
12.1
Relevance: two principles
of cognitive effects
12.2 Types 12.3 12.4
Calculating cognitive effects
Explicatures vs. implicatures
The
12.1 Relevance: two principles
Cognitive
resources tend to be allocated to the processing of the most relevant inputs available, whether from internal or external sources, so as to achieve maximal cognitive efficiency.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

是更明白一系列的假想。
2. a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to make the informative intention mutually manifest to audience and communicator that the communicator has this informative intention. 使听话人和交际者相互明白交际者有该信

第四,关联理论使得话语的解释结果从理论到 实践都成为必然。“必然”是人说的,因而是 个相对的概念,现在必然的东西,今后会成为 偶然,此处是必然的东西,到了彼处就成为偶 然。例如,学生在食堂把碗递给工友时,无须 说话便可以打到饭菜,可是,在去教室的路上, 甲学生把碗递给乙学生时,他不会打到饭和菜, 因为时间和地点变了,同样的言和行,却收不 到同样的效果。因而,绝对必然是不存在的, 是强加于交际者的要求,是企图把交际者理想 化的做法。有人认为,关联理论太笼统,我们 说,这不能怪关联理论,因为语言本身就存在 许多含糊不清,何况交际中需要含糊的场合也 是客观存在的。关联理论正是顺应了语言表达 实际的需要,其解释可以是准确的,也可以是 含糊的,但是不论如何,对听话人来说,他觉 得自己的理解总是明了准确的。

关联理论首先是一种认知理论,它不是为语用 学所专有;其次,关联理论是在语言哲学历史 上发展起来的理论,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 有坚实基础的。它批判了旧语用学和符号学的 不足,继承和发扬了其精华,这是关联理论的 历史基础;此外,关联理论还承袭了当代科学 的研究方法,跨面的、跨学科的交际研究使得 涉及多学科的交际活动能够通过多学科、多视 角,而不是单一的学科理论和方法得以解释。 从而,关联理论的解释更加可信。
Ostensive-inferential

Relevance_Theory

Relevance_Theory

Sperber和Wilson进而把明示推理交际定义为:
说话人发出一种刺激信号,使之对交际双方“互相显 映”,通过这种刺激信号,说话人意欲向听话人显映或更 加清楚地显映一系列的命题{I}。 The communicator produces a stimulus which makes it mutually manifest to communicator and audience that the communicator intends, by means of stimulus, to make manifest or more manifest to the audience a set of assumptions I. (Sperber, D &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1986:63)
提出。关联理论从认知科学的角 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对古典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在有 度对语言交际进行了尝试性的探 些方面作了补充和修正,最有影响的是: 讨, 给“认知科学打下了一个统一
※ Levinson ※ Sperber & Wilson 的会话关联理论
的理论基础”,在西方又被称为 的会话含义三原则 “认知语用学”。
1.2.明示推理交际 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结合语码模式和推理模式,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 明示推理交际的概念。 “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 从说话人的角度来说,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明示是 通过某种使听话人“显映的”(manifest)方式进行编码, 把信息意图明白地展现出来。 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说,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推理 就是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比如话语),结合语境假设, 求得语境效果,获知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

1.1 认知理论

所以,Seperber和Wilson认为语言交际的研究应着眼于 根据信号所进行的推理运算过程。

关联理论认为每个个体的主体认知结构由逻辑、词汇 和百科知识组成,形成了主体认知环境。由于各主体 的知识结构不同,推理的结果也必然不一样。 Fodor认为各主体的推理过程应该是相同的。

Relevance Theory 关联理论
陈丹
Content
一 二 三 关联理论的理论背景 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 关联理论对Grice理论的修正和补充
四 关联理论的优点
五 关联理论的不足 六
关联理论与翻译
一. 理论背景

Relevance Theory was put forward by Dan Sperber and Deirdre Wilson, and was showed in the book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关联性: 交际与认知》for the first time in 1986. 关联理论是对Grice的会话原则的批判和发展,并 综合当代认知科学,语言哲学,人类行为科学的 研究成果,因而其理论背景是多源性的。
四. 关联理论的优点



Grice之后的语用学有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第一:转义句因语法或语义不连贯,违反了会话准则,结 果触发了推理过程,使话语得到语用解释。但是是否意味 着,直义句因没有违反会话准则且语法或语义连贯,就无 需经过推理便能得到解释呢? 第二: Grice 提出的海华准则界限并不分明,所以常常显 得过于宽泛,甚至在解释同一话语时可能出现重叠。 关联理论正好恰当的较好的解决的上述问题。试图以关联 原则统一以往语用学中的诸多准则,对加强语用理论的严 谨性和系统性,克服其原有的笼统性和任意性是一种有益 的尝试。对话语理解与人类认知的关联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语言交际的推理思维。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

评价
• • • • 关联理论对语用学有三条贡献: (1)它对Grice的语用学理论作了修正和补充。 (2)它为交际的语用阐释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 (3)它拓展了旧语用学的研究范围,使得语用学成为一门开 放型的交际解释科学。
• 其不足也有三条: • (1)关联理论没有说清楚话语解释结果的必然与或然问题。 • (2)过分强调交际主体的能动性作用,大有把主体理想化和 交际形式化的倾向。 • (3)关于交际的概括虽然有道理,却也存在笼统的问题。从 宏观上来讲交际问题,大大增强了概括力和指导性,却欠 缺具体的语用规则。
关联理论的两个原则
• 第一个原则(认知原则):认为人们的认知倾向于 同最大关联相吻合。 • 第二个原则(交际原则):交际行为都应该设想为 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 • 这两个原则都突显了语境的重要性。
• 认知作为一个心理术语,涉及人对信息的选择、接 收、处理、理解和储存的能力和过程,关联 (relevance)则牵涉到一个省力问题,就语言交 际而言,处理最关联的信息是一个自动倾向,语用 者总是能够或自然地在所得信息和此间支出的努力 两者之间取得最佳平衡,从而获得最佳信息效益。 她们提出的关联理论就是基于这种生物心理性质的 “经济原则”,把关联定义为认知关联,(人的认 知倾向于最大程度地增加关联)和交际关联(交际 行为所传递的是最佳关联的假设)
• 严格地说,关联理论只适用于明 示—推理交际(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际, 按照Sperber 和Wilson 的定义,就是:交际者发出一个刺 激,使得交际意图在交际者和受 体之间互明,并通过这个刺激使 得受体明确或者更明确假设集合 (a set of assumptions) 。对于受 体而言,明确假设集合是通过在 语境中推理实现的。而这种推理 是通过对关联性的考虑来指导进 行的。这就涉及到了关联理论的 一个重要理论基点:关联性和关 联原则。

关联理论与英语翻译.doc

关联理论与英语翻译.doc

关联理论与英语翻译ﻭﻭﻭ文体的翻译,关键是看能否达到的预期目的和功能,这就决定了的翻译必须要抓住受众的认知心理。

使受众以最小的认知努力来获取最佳的语境效果。

本文在分析现代商业的目的及其主要功能的基础上,结合西方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 on对关联理论的研究,探讨商业翻译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商业翻译策略最佳关联一、商业的定义甚多,到目前为止,各国学者给所下的定义都不尽相同,主协会的定义是:“是付费的大众传播,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变人们对商品的态度,诱发其行动而使主获得利益。

”根据这一定义,笔者认为,应具备信息的信息功能,诱发受众在获取信息后做出所期望的反应的诱导功能,以及对商品进行粉饰美化的美感功能和表情功能。

其中诱导功能是最主要的功能,其他各种功能都是为诱导功能服务,都在努力使起到最大的诱导说服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的商业效应。

ﻭ由于文体是一种具有极高商业价值的实用文体,有些学者指出,一则成功的应该符合ACCA原则,即认识(awareness)、理解(prehensive)、说服(conviction)、行动(action) 。

这是因为,在当今的信息里一则能否吸引受众的注意和认识是导致成败的关键。

同时,必须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否则就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ﻭ二、关联理论ﻭ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西方语言学家Sperbe r和Wilson基于Grice的关联准则而提出的认知语用学理论.Sperber和Wilson(1986)认为,语言的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而不是传统交际理论的编码——解码过程。

关联理论的核心就是寻求最佳关联性原则,即人类的交际行为都会产生一个最佳相关性的期待,接受者要确定交际者的交际意图,就必须在交际双方共知的认知环境中找到对方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的暗含意义,从而获取语境效果,达到交际的目的。

关联理论中的关联并不是一个绝对值,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Sperber & Wilson)(以下简称RT)的两条原则:认知原则(人类倾向于认知的最大关联性)和交际原则(任何一种明示,交际行为都应该假定其本身就具有最佳关联性)。

关联理论把人与人之间的交际看作是一种有意图,目的的活动,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认知过程。

语境假设的过程要进行推理,而推理是一种思辨过程。

大脑中的演绎系统就是大脑的中心加工系统本身,它根据不同的输入手段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也就是综合获得的新、旧信息以及关联信息(即把新旧信息联系在一起的信息),作出推理;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通过明示(ostensive)1行为向听话人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为推理提供必要的理据;听话人就根据对方的明示行为进行推理,而推理就是寻找关联。

Sperber和Wilson (1986: 158)提出的关联原则是:/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

0最佳的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

因此,人们对话语和语境的假设、思辨、推理越成功,话语内在的关联就越清楚,就可以无须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取得较好的语境效果,从而正确地理解话语,获得交际的成功。

概念复合理论(Concept Blending Theory,以下简称为CB),就是关于对言语交际过程中各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并产生互动作用的系统性阐述,其宗旨就是试图揭示言语意义在线构建(on-line construction)空间复合理论是由Fauconnier & Turner (1994) (以下简称F &T)在心理空间(Fauconnier, 1985/1994)理论的基础上共同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认为人类在进行认知操作时,总是在不停地构建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s)、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一个复合空间或合成空间(blended space)。

Relevance_Theory锐

Relevance_Theory锐

1.1.语码模式和推理模式 Code Model & Inferential Model From Aristotle through to modern semiotics, all theories of communication were based on a single model, which we will call the code model. According to the code model, communication is achieved by encoding and decoding messages. Recently, several philosophers, notably Paul Grice and David Lewis, have proposed a quite different model, which we will call the inferential model. According to the inferential model, communication is achieved by producing and interpreting evidence.
提出。关联理论从认知科学的角 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对古典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在有 度对语言交际进行了尝试性的探 些方面作了补充和修正,最有影响的是: 讨, 给“认知科学打下了一个统一
※ Levinson ※ Sperber & Wilson 的会话关联理论
的理论基础”,在西方又被称为 的会话含义三原则 “认知语用学”。
非论证性的推理----按一定的思维规律集语言和非语 言知识于一体的过程,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作的比较随意 的推理,这个推理所得到的结论不具有确定性,在某个语 境中这个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但换一个语境,它可能就不 正确或被取消。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来源:《逻辑学大辞典》资料时间:2004年12月第1版详细内容:(relevance theory)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

由斯珀伯(Sperber)与威尔逊(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

以关联性概念与关联原则为基础分析言语交际中的话语理论。

关联原则包括:认知原则,即人类的认知倾向于与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交际原则,即每一个话语(或推理交际的其他行为)都应设想为话语或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

在关联理论中,关联性被看作是输入到认知过程中的话语、思想、行为、情景等的一种特性。

当输入内容值得人们加工处理时,它就具有关联性。

是否值得加工处理取决于认知效果与处理时付出的努力。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在接收和理解话语时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语境基础上处理新信息的。

新信息可以增加或加强原有的假设,也可以否定原有的假设。

假设的增加、加强和否定就是“语境效果”或“认知效果”。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某一输入内所取得的认知效果越大,其关联性就越强,反之越弱;为进行加工处理而付出的努力越少,其关联性就越强,反之越弱。

根据关联理论,为理解话语所需要的语境不再被当成预先确定的推导前提,即不是先确定语境,然后判定关联度,而是先设定有待处理的新信息是关联的,然后选择适当的语境来证实这种假设。

在关联理论中,语境假设就是认知假设。

听话人凭借认知语境中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作出语境假设。

找到对方话语与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最终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成功。

关联理论对格赖斯会话理论提出挑战。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不是以合作准则为基础的,为使交际成功,说话人与听话人唯一的共同目标就是要理解对方与被对方理解。

因此,关联理论将语用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生成转移到话语理解,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

关联推理是非论证性的、或然性的。

话语理解是一种认知活动。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理解过程,应以最小的努力推算出认知效果:(a)按处理的先后顺序审视理解时的假设(包括消除歧义、确定指称、语境假设、隐含等);(b)一旦达到期待的关联度,理解过程就终止。

Relevance Theory,关联理论

Relevance Theory,关联理论

Relevance: two principles
• I. The cognitive principle: Human cognition tends to be geared to the maximization of relevance. • II. The communicative principle: Every act of ostensive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es a presumption of its own optimal relevance. • 关联的第一(或认知)原则: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 联性相吻合 • 关联的第二(或交际)原则: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 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
• 其中,前者与认知有关,后者与交际有关。关联的第 二原则以第一原则为基础,而第一原则却可预测人 们的认知行为,足以对交际产生导向作用。
• 最大关联性就是话语理解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 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the greatest possible effects for the smallest possible effort);而最佳关联 性就是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 足够的语境效果(adequate effects for no unjustifiable effort)。人类认知往往与最大关联性 相吻合,因而,交际只期待产生一个最佳关联性
Very Relevant
Weakly Relevant
(4) 5 May 1881 was a sunny day in Kabul. You are now reading a book. You are fast asleep.
• Presumption of optimal relevance: • (a) The set of assumptions I which the communicator intends to make manifest to the addressee is relevant enough to make it worth the addressee’s while to process the ostensive stimulus. • (b) The ostensive stimulus is the most relevant one the communicator could have used to communicate I

关联理论和顺应论中的语境比较(图文)

关联理论和顺应论中的语境比较(图文)

关联理论和顺应论中的语境⽐较(图⽂)关联理论和顺应论中的语境⽐较(图⽂)论⽂导读:关联理论(relevancetheory)从认知的⾼度阐释了话语产⽣和理解的机制,将语境看作是在互动过程中为了正确了解话语⽽存在于⼈们⼤脑中的⼀系列假设,即语境假设(contextualassumption)。

其中认知语境对语义的影响最⼤,对语义理解起制约作⽤。

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adaptabilitytheory)与关联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语境关系顺应也与认知语境存在着区别。

顺应论中的语境关系顺应(contextualcorrelatesofadaptability)是指语⾔使⽤过程中语⾔的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

关键词:关联理论,顺应论,认知语境,语境关系顺应1.引⾔关联理论(relevancetheory)从认知的⾼度阐释了话语产⽣和理解的机制,将语境看作是在互动过程中为了正确了解话语⽽存在于⼈们⼤脑中的⼀系列假设,即语境假设(contextual assumption)。

其中认知语境对语义的影响最⼤,对语义理解起制约作⽤。

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adaptability theory)与关联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语境关系顺应也与认知语境存在着区别。

本⽂以两种理论对语境的不同解释为基础,分析语境在两种理论中的异同点。

2.简介两个理论2.1关联理论:Sperber&Wilson(1986,1995)的关联理论是⼀个以认知科学为理论基础的有关⾔语交际的认知与语⽤基础理论。

他们认为,交际活动是⼈类认知活动的⼀种,⽽话语的关联性是交际成功与否的基础。

关联理论提出了交际中的明⽰-推理模式(ostensive-inferential model),明⽰-推理模式是针对代码模式和Grice的推理模式的不⾜⽽提出来的新的交际理论,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本质就是明⽰和推理。

明⽰⾏为是相对于说话⼈⽽⾔的,明⽰涉及两个层⾯上的意图,即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Sperber & Wilson)(以下简称RT)的两条原则:认知原则(人类倾向于认知的最大关联性)和交际原则(任何一种明示,交际行为都应该假定其本身就具有最佳关联性)。

关联理论把人与人之间的交际看作是一种有意图,目的的活动,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认知过程。

语境假设的过程要进行推理,而推理是一种思辨过程。

大脑中的演绎系统就是大脑的中心加工系统本身,它根据不同的输入手段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也就是综合获得的新、旧信息以及关联信息(即把新旧信息联系在一起的信息),作出推理;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通过明示(ostensive)1行为向听话人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为推理提供必要的理据;听话人就根据对方的明示行
为进行推理,而推理就是寻找关联。

Sperber和Wilson (1986: 158)提出的关联原则是:/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
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

0最佳的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

因此,人们对话语和语境的假
设、思辨、推理越成功,话语内在的关联就越清楚,就可以无须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取得较好的语
境效果,从而正确地理解话语,获得交际的成功。

概念复合理论(Concept Blending Theory,以下简称为CB),就是关于对言语交际过程中各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并产生互动作用的系统性阐述,其宗旨就是试图揭示言语意义在线构建(on-line construction)空间复合理论是由Fauconnier & Turner (1994) (以下简称F &T)在心理空间(Fauconnier, 1985/1994)理论的基础上共同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认为人类在进行认知操作时,总是在不停地构建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s)、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一个复合空间或合成空间(blended space)。

这四个心理空间之间存在着互相映射的关系,它们通过射链彼此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conceptual Immigration Net world)。

两个输入空间.里的共有结构及共有信息被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类属空间里;与此同时,通过跨空间(cross—mapping)的部分映射,两个心理输入空间的结构彼此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合成空间。

合成空间中的信息经过组合(combination)、完善(completion)和拓展(elaboration)三种整合运作过程形成一种新的概念结构——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

合成空间中产生出来的推理、论点和观念可映射回到网络的其它空间中去,实现向任意一个心理空间的推理迁移,以此来修正和补充原来的输入空间,并改变对相关情况和事件的看法(Fauconnier & Turner ,2002)。

两论的互补性
1 CB对RT的补充
RT只提供了语用推理的总体原则。

s&w除了用演绎推理模型外,没有具体演示概念的映
射和复合过程。

RT仅停留在阐释抽象的语用推理原则和规律上,不能给出一套具体分析概念聚合的理论方法,更不适应较长语篇分析的展开。

F&T用多个心理空间的概念的映射和复合来具体分析语用推理步骤,给RT的可形式化操作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RT主要阐释听话人的语用推理过程,很少探讨讲话人的言语策略。

SB能弥补RT在这方面的不足。

2 RT对SB的补充
如果仅从言语明示的数个显性输入空间的复合来讨论概念的跨空间复合,那么SB的解释模式仅能解释个别言语案例,对广泛的言语现象的阐释不具有普适性。

尽管F&T等给出了很多种例子,但是数个显性输入空间相复合的情况毕竟只是言语交际的个别现象。

F&T的理论仅具有局部的阐释力,而RT具有普遍的阐释力。

要将SB用于解释人们的在线语义复合能力,则必须将它纳入RT的系统中进行拓展,从显性空间信息和隐性空间信息的复合来看待语用推理过程。

F&T有时很难仅凭代表数个显性心理空间的言语信号就能证明理解者进
行了空间复合的运算。

王文斌教授认为: CB 与RT 这两个理论既有相似之处又互为补充。

RT 试图为语用推理提供一条普遍性的指导原则,即言语交际的前提是关联。

无论是明示还是推理,都是交际双方在关联指导下的普遍心理过程,而互显则是寻求最佳关联的心理过程。

但是这对言语交际的解释似乎过于笼统和简单,无法揭示交际方在语用推理过程中概念整合和意义析出的具体心理操作过程。

而CB 对于心理空间的构建包括新显结构的生成,似乎缺乏一种有力的规律性的东西作为其指导原则。

关于这一点,我们认为RT恰好能弥补其不足。

( 王文斌,林波,2003)
例如:语境:某人出狱后仍不思改过自新,其妻非常生气。

妻子对他说:“如果我是你,我早就跳到大河里去淹死了!”根据语境知识和我们的语感判断,其妻这句话的含义是指责她的丈夫厚颜无耻. 我们根据CBT的映射论和复合论来模拟认知者理解此句话时所作出的推理过程.
如图1所示,从讲话人的角度来看,讲话人想挖苦听话人,所以编织了一个对比性的虚拟复合空间(图中下边圆圈),将关于她的心理空间中(图中左边圆圈)她的性格和关于她丈夫的心理空间中(图中右边圆圈)的情势分别投射到复合空间中。

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如果我是你”是虚拟空间建造语,它引导听话人把讲话人置于听话人的情势下,使听话人进行概念的初次组合。

然后用初次组合的已知前提条件(“我在你的情形下”)与结果(“我早就跳到大河里去淹死”)进行第二次复合运算,同时引导听话人作出语境假设,对虚拟空间中讲话人在听话人的情势下要投河自尽的原因作出推测。

通常人们在遇到羞愧难当的局面时往往会感到内疚,在极端情况下还会采取自罚、自裁等行动,于是听话人从结果推知原因,这为虚拟空间接收从关于讲话人的空间中投射过来的命题“我有廉耻之心”准备了条件。

然后再通过虚拟复合空间与关于听话人的心理空间的对比映射,将“我早就跳到大河里去淹死”与“你还没跳到大河里去淹死”进行匹配。

最后在虚拟复合空间中进行第三次复合运算,同时,将虚拟空间与关于听话人的空间进行对比映射,得出结论:“原来你在你的情势下没有投河自尽是因为你无廉耻之心。

”讲话人运用的是以虚代实、以果代因的语用策略。

当然,听话人在推测讲话人的意图时,他的语用经验也起着引导概念进行复合的作用,要不然他就不一定能很快地推知讲话人骂他脸皮厚的含义。

CBT的映射论和复合论比RT所使用的演绎推理模型对推理过程的描述显得更加详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