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摸鱼儿》比兴手法的运用研究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辛弃疾《摸鱼儿》原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辛弃疾《摸鱼儿》原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辛弃疾《摸鱼儿》原文及赏析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赏析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

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

然而,事与愿违。

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

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

这一调转,并非奔赴他日夜向往的国防前线,而是照样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

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远了。

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者见景生情,借这首词抒写了他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情。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

词中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

上片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

词以'更能消'三字起笔,在读者心头提出了'春事将阑',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摧残这样一个大问题。

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发,实际上却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

本来,宋室南渡以后,曾多次出现过有利于爱国抗金、恢复中原的大好形势,但是,由于朝廷的昏庸腐败,投降派的猖狂破坏,使抗战派失意受压,结果抗金的大好时机白白丧失了。

这中间虽有几次北伐,结果均以签订屈膝投降的'和?quot;而告终。

北伐的失败,反过来又成为投降派贩卖妥协投降路线的口实。

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匆匆春又归去',就是这一形势的形象化写照,抗金复国的大好春天已经化为乌有了。

这是第一层。

但是,作者是怎样留恋着这大好春光呵!'惜春长怕花开早'。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赏析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赏析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赏析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宋代: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怕一作:恨)(无归路一作:迷归路)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句意更能消、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

晚春时节,百花凋零,风雨常至,难免令人伤春。

词人对这一切更是敏感。

他牵挂着那美丽的春花,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他心绪不宁,为春的匆匆离去惋惜,却又无可奈何。

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花是春天的象征。

花开得早,自然落得早,春就去得早。

词人对春天是这般珍惜,连花儿开早了都会感到遗憾,又怎能忍受落花无数呢。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

花儿既然无法迟开晚放,那么就留住春天离去的脚步吧。

“春天啊,听说海角天涯并没有你的归处,你就留在这里吧!”情至深处,词人仿佛一个天真任性的孩子。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春天没有理会词人的挽留,她依旧悄然离去。

词人只能轻轻埋怨春的无言自去,只能四处寻找一些春的痕迹,给自己一丝慰藉。

他找了又找,最终发现,只有屋檐上的蛛网,沾满了飘飞的柳絮,还留有少许春色。

五彩缤纷的春过后,是绿意盎然的夏。

按说生性豪放的词人应该看到这一点。

然而,他深深地陷在春逝的伤感中,难以自拔。

这是因为触景伤情,落红无数的暗淡让情绪低落的他更加黯然伤神。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蛾眉”,形容女子眉如飞蛾触须,代指美人。

据《文选·长门赋序》,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先得宠幸,后来失宠被废,贬居长门宫。

陈氏听说司马相如的文章天下最工,便送去百斤黄金,求得一篇《长门赋》。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原文、注释、译文、赏析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一说“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一说“迷”)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⑴同官王正之:据楼钥《攻媿集》卷九十九《王正之墓志铭》,王正之淳熙六年任湖北转运判官,故称“同官”。

⑵消:经受⑶落红:落花⑷算只有殷勤:想来只有檐下蛛网还殷勤地沾惹飞絮,留住春色。

⑸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陈皇后,时得幸,颇妒。

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万,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

”⑹脉脉:绵长深厚貌。

⑺君:指善妒之人。

⑻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

⑼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背景】淳熙六年(1179),辛弃疾南渡之后的第十七年,被朝廷支来支去的他再次由湖北转运副使改调湖南转运副使。

他的同事王正之在小山亭为他设宴饯行,他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

【句意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晚春时节,百花凋零,风雨常至,难免令人伤春。

词人对这一切更是敏感。

他牵挂着那美丽的春花,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他心绪不宁,为春的匆匆离去惋惜,却又无可奈何。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花是春天的象征。

花开得早,自然落得早,春就去得早。

词人对春天是这般珍惜,连花儿开早了都会感到遗憾,又怎能忍受落花无数呢。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花儿既然无法迟开晚放,那么就留住春天离去的脚步吧。

“春天啊,听说海角天涯并没有你的归处,你就留在这里吧!”情至深处,词人仿佛一个天真任性的孩子。

摸鱼儿赏析,盛唐边塞诗歌包括反映各族人民渴望和平的心

摸鱼儿赏析,盛唐边塞诗歌包括反映各族人民渴望和平的心

摸鱼儿赏析,盛唐边塞诗歌包括反映各族人民渴望和
平的心
《摸鱼儿》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婉约派。

它完全运用比、兴的手法来表达词的内容,而不直接说明词的内容。

这说明,辛弃疾虽然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但是一个大作家,他的词风是多种多样的。

尽管《摸鱼儿》词采用婉约的表达形式,并未完全掩盖它的内容。

读这首《摸鱼儿》时,读者会感觉到在那一层婉约含蓄的外衣之内,有一颗火热的心在跳动,这就是辛弃疾学蜘蛛那样,为国家殷勤织网的一颗耿耿忠心。

辛弃疾《摸鱼儿》

辛弃疾《摸鱼儿》

艺术特色
抒情手法上
《摸鱼儿》以婉约含蓄见长,通篇采用比 兴,不直抒己见,而是因物起兴,借景抒情, 托儿女之情,写君臣之事。拟人化的手法和典 故运用恰到好处。
艺术特色 风格上
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在芬芳悱恻 之中,露磊落不平之气。其手法较近婉 约,与其它豪放词篇迥然有别,可谓柔 中有刚。
梁启超: “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春意阑珊实指国家大事,并非词家个人闲愁。作 者个人遭遇的感慨也是溶入国事之中,主要是对 国家前途暗淡的担忧。 “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匆匆归 去,是对南 宋 朝廷不思振作的哀怨。
怨春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紧承上句,春沉默不语,一片苦心遭冷淡, 故而“怨”之,暗示忠言逆耳,不被理解的困 窘。
小结: 上片以“春去”为喻,一番春意阑珊的 描写,借喻朝政昏暗,国事日非的局面 已难挽回。惜春又怨春的复杂感情,正 表现他对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矛 盾心理。词人对偏安一隅的南宋一再贻 误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表示婉惜,抒发 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感慨。
下片:写自身遭遇。
从古代后妃失宠被 废的故事写起,以娥眉 遭妒表现他对自身遭遇 的不平和权奸当道的痛 心。最后以伤春结束。
“殷勤”点出蜘蛛情殷意苦,为沾飞絮而忙 碌的情景;也暗含词人要象蜘蛛般辛勤顽强 地挽救南宋危局,无奈官卑职小,心有余力 不足,在政治上不能发挥重大作用——体现 了词人对国事的一片赤诚,交织着作者的一 番苦心,抒发了诗人复杂而矛盾的感情。 也表示出:词人挽救危局的举动不也如蜘蛛 挽留春天一样,难有作为。
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 烟柳断肠处。
斜阳、烟柳象征衰败的国势和 王朝的昏暗,认为这是最感痛心 之处。表达出词人对国势颓危, 江河日下,不忍闻见的心理,哀 怨沉痛,凄怆欲绝。同时,此景 回应上片,借暮春晚景,暗示南 宋的没落命运,寄托了作者对国 事的无限哀伤。

辛弃疾《摸鱼儿》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辛弃疾《摸鱼儿》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辛弃疾《摸鱼儿》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辛弃疾《摸鱼儿》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摸鱼儿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侍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

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

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

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1.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________。

2.词的上阙,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A.设问借代B.设问比拟C.夸张比拟D.夸张借代3.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

4.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

“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答案:1.稼轩2.B3.和派没有好下场4.“愁”指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

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

【赏析】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

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

然而,事与愿违。

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

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

这一调转,并非奔赴他日夜向往的国防前线,而是照样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

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远了。

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者见景生情,借这首词抒写了他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情。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

小学六年级-宋词《摸鱼儿雁丘词》加赏析 精品

小学六年级-宋词《摸鱼儿雁丘词》加赏析 精品

宋词《摸鱼儿雁丘词》加赏析摸鱼儿雁丘词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赏析这首词委婉曲折,一变辛词常见的豪放,反映出辛弃疾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来讲,含蓄的追求是一大特点。

作者忌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正面道出,而读者也当力弃作品的表象,而去深入体味。

这种艺术的形成大概与传统思想中的儒道影响不无关系。

儒家倡礼,主张以礼节制人的情志,否则,过激的言行便会扰乱社会秩序。

因此在表达的方式上,反对露己直言,反映到文学创作中,就提出了温柔敦厚的标准。

道家倡无为,主张摆脱一切束缚、包括语言文字。

只要体道自然,则天下大治。

因此在表达方式上,有无言之教一条,否定言语的交流功能。

而它反映在文学上,就产生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

我们看到,尽管儒道两家思想各异,但有趣的是,它们却殊途同归,促进了古典诗词含蓄美的艺术追求。

意在言外、玩味不已。

辛弃疾此篇《摸鱼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值得一读。

它表面看来,是作者在伤春吊古,但实际上是作者将自己的忧国之情隐藏在春残花落,蛾眉遭妒的描写之中。

笔法前片全用比兴,后片化用典故。

比兴之法可以暗喻象征,化用典故可以借古讽今。

委屈读来,意思层层深入,摧人泪下。

山东菏泽牡丹区山东省菏泽市实验小学(南)六年级七班六年级:李易洋。

辛弃疾《摸鱼儿》比兴手法的运用研究

辛弃疾《摸鱼儿》比兴手法的运用研究

标题:辛弃疾《摸鱼儿》比兴手法的运用研究在我国文学史上,辛弃疾是一位备受推崇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以其奇妙的人物塑造和独特的比兴手法而闻名于世。

其中,辛弃疾《摸鱼儿》一词中所运用的比兴手法,不仅展现出了诗人的艺术魅力,也启示了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深度解读。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对辛弃疾《摸鱼儿》中比兴手法的运用进行全面评估,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作品。

一、对比兴手法的概念理解比兴,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便表达出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深刻思考。

比兴又分为直接比兴和间接比兴,其中直接比兴是将两种不同事物直接相提并论,而间接比兴则是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进行类比表达。

在辛弃疾的《摸鱼儿》中,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而巧妙,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二、辛弃疾《摸鱼儿》中的比兴手法分析1. 直接比兴的运用在《摸鱼儿》中,辛弃疾通过直接对鱼儿的描写,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诗中“意如何,游如何,儿女情如何?”一句,直接将人物的心情与鱼儿游动相提并论,生动地描绘了人物的内心挣扎和情感起伏。

这种直接的比兴手法,将诗中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令读者更易于产生共鸣。

2. 间接比兴的巧妙运用除了直接比兴,辛弃疾在《摸鱼儿》中还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进行间接比兴,以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中人物的情感。

比如“藏红丸,忌白粉,杀人凶?”一句,通过对红丸和白粉的隐喻,暗示了人物内心对感情的犹豫和矛盾。

这种巧妙的比兴手法,使诗中的意境更加丰富,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

三、总结与回顾通过对辛弃疾《摸鱼儿》中比兴手法的全面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通过直接比兴和间接比兴的运用,使诗中情感更加立体和丰富,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中,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提升自己的文学艺术修养。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在阅读并研究辛弃疾《摸鱼儿》时,我深深地被诗人的比兴手法所震撼。

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喻和类比,辛弃疾在诗中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境界,使作品更加生动、深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摸鱼儿》比兴手法的运用研究
《摸鱼儿》是中国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代表作,其以婉约细腻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深刻思考。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比兴手法,使词意更加深刻,生动。

本文将针对《摸鱼儿》中的比兴手法进行研究,探索辛弃疾在词中的巧妙运用,以期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

我们来分析《摸鱼儿》中的第一个比兴,那就是“看取眉心印脉分”。

这句词通过将人的眉心与鲤鱼的印脉相联系,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眉心是人体的一部分,而鲤鱼印脉则是鱼类特有的标志,辛弃疾将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了对心爱之人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通过这样的比兴手法,词意在细腻中迸发出深情的内涵,使其更加生动。

我们来看另一句词:“满船星辰欲下扬。

”这里辛弃疾通过比喻的手法,将繁星比作繁杂的思绪,而自己则是在船上驾驭这些星辰。

这不仅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纷乱和迷茫,更寄寓了对理想追求和未来前途的执着。

这种象征意义的比兴手法,使词语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将复杂的感情与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来探究《摸鱼儿》中的“信步江头一尺帆”。

这句词中,辛弃疾将行走的步伐比作一尺长的帆,将江头比作人生的旅途。

这一比喻在词语间展开了恢弘的想象,在短短几个字中营造了浩瀚宽广的意境。

通过这种比兴手法,辛弃疾将行走的轨迹与人生的旅途相联结,表现出对人生奋斗的豪情和决心。

我们来分析《摸鱼儿》中的“昔岁蕲州常记得”。

这句词中,辛弃疾通过比兴手法,将过往美好的回忆与蕲州的景色相联系,表达了对故土的眷恋和怀念。

这种比兴手法巧妙地将情感寄托在特定的地域记忆之中,使词语充满了浓厚的故土情怀,令人感受到词人的深情厚意。

通过对《摸鱼儿》中的比兴手法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辛弃疾的艺术才情,更可以领略到宋词艺术的魅力。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通过丰富多彩的比兴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使词语具有更加生动、深刻的内涵。

正是这些巧妙的比兴手法,赋予了《摸鱼儿》以深刻的艺术内涵,使其成为了中国古典词作中的经典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