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抗战
川军著名抗日将领
四川抗战 - 四川川军抗战将领杨森杨森【 杨森】 (1884年2月20日-1977年5月15日) ,字子惠,原名淑泽,又名伯坚,四川 广安县人。
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和水晶猴子邓锡侯、巴壁虎刘湘、多宝道人刘文辉,王灵 官王陵基并称川军五行、一生追求洋气和新潮,他还是民间秘密组织袍哥会的一名舵主。
川军将领杨森 ,在内战中恶名在外的20军杨森部,是抗战中第一支出川抗战的川军, 从淞沪会战开始,无役不从,是三次长沙会战的骨干兵团,曾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珠影山战斗 中全歼日军第九混成旅加藤大队。
是川军二十六师,参加淞沪会战,是战绩最好的五个师之 一,全师四千余官兵,到撤离战场时仅存六百多人,伤亡85%以上。
杨森曾经说了这样一段 话,“我们过去打内战,对不起国家民族,是极其耻辱的。
今天的抗日战争是保土卫国,流 血牺牲,这是我们军人应尽的天职,我们川军决不能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要洒尽热血,为 国争光。
”,这段话可谓代表了广大川军将士的心声。
这位杨森虽然也是一名军阀,但很有 民族气节,当年驻防川东门户万县,就曾率部与英国海军血战(事件缘起于英国兵舰在川江 上肆意横行,撞毁我渔船、残杀我平民,详情请查阅万县“九五惨案”有关史料----与“五卅运 动”同时期) ,杨森可谓川军中的代表人物。
当时蒋介石需要兵源、另一说称其也有“借刀杀 人”之意,遂同意调川军出川抗日。
刘湘刘湘【刘湘】 (1888——1938)中华民国时期四川军阀。
又名元勋,字甫澄,法号玉宪,汉 族,四川大邑人,一级陆军上将。
生于1888年7月1日。
老家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
祖父刘 公敬,系前清武举。
父亲刘文刚,字鉴堂,家有水田四十余亩,另还与两户亲戚合营水碾一 座。
母亲乐氏,生有三子,刘湘居长。
妻子刘周书是大邑县苏场的一个农村女子,生了三子 (其中两个夭折)一女。
他是当时四川近代一世枭雄,在战事中勇猛,外号“巴壁虎”,又名 “刘莽子”,他与蒋介石虚与委蛇,生前始终保持四川的半独立状态,军事才能与政治才能均 甚老辣,但他极为迷信。
川军抗战纪实 川军抗战中总共伤亡64万余将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川军抗战纪实川军抗战中总共伤亡64万余将士导语:日本军队武器精良及其残暴的“武士道”,当时是“威震世界”。
但川军中从将军到小兵,无数人出川前都预立遗嘱,誓死报国。
1937年10月15日日本军队武器精良及其残暴的“武士道”,当时是“威震世界”。
但川军中从将军到小兵,无数人出川前都预立遗嘱,誓死报国。
1937年10月15日,刘湘被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任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为副总司令;邓锡侯为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孙震为副总司令。
省政府秘书长邓汉祥等人,劝多病的刘湘不必亲征,留在四川。
刘湘说:“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带病出征的刘湘,在抗战前线吐血病发,于11月28日转至湖北汉口万国医院。
他自知病已不支,曾在纸上含恨书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两句杜诗……1938年1月20日,刘湘去世,终年仅48岁。
死前他留有遣嘱,语不及私,全是激勉川川军将士的话:“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刘湘这一遗嘱,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前线川军中每天升旗,官兵必同声诵读一遍,以示抗战到底的决心!1939年9月19日在成都为刘湘举行极隆重国葬典礼。
刘湘力主抗日、抱病出征的壮举,为他晚年写下最光彩的一笔。
打内战时的川军,很多人是“吊儿郎当双枪将”(破枪加鸦片烟枪),被认为是当时中国“最糟的军队”、“不堪一击”……但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却在“抗日救国”感召下,出川后军纪严明,沿途鸡犬不惊,深受各地民众欢迎。
抗战八年中,川军担任的前线战场,约占全国十分之二,打了无数恶仗、付出最惨烈的牺牲!川军出川后,最先抗敌的是川军第43军第26师和川军第20军在淞沪战场的血战。
据何聘儒先生回忆:26师装备可怜,“一个连仅有士生活常识分享。
铁血川军抗日故事
铁血川军抗日故事作者:张凌云来源:《新西部》2015年第09期八年抗战,350余万名川渝将士,前赴后继出川参战,共伤亡64万多人。
川军参战人数之多、作战之勇猛、牺牲之壮烈,居全国之首。
在川军老兵杨应全的记忆中,草鞋川军作战全不靠武器,而是用整个肉体来打,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卫国防线。
在成都市档案馆里,至今留存着一批没有发出去的川籍将士抗日阵亡通知书。
抗战八年,近30万份阵亡失踪将士通知书陆续从前方发回四川,送达遗属手中。
但因为战时混乱,很多都没能送达。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无名英雄。
据统计,八年中共有350余万川军先后充实到抗战队伍中。
也就是说,大约每15个四川人中,就有1人上了抗日的前线;全国抗日军人中,每5个中就有1个是四川人。
川军伤亡总人数约64万,这意味着在八年中,川军每天牺牲200人。
冬天里只有草鞋穿的川军,曾被称为最糟糕的军队。
但八年抗战中,他们几乎无役不战,付出了最惨烈的牺牲,最终赢得了“无川不军”的称号。
肉搏南京光华门1937年11月13日,悲壮的淞沪会战以中国军队失利宣告结束。
从11月8日开始,中国军队分两路向南京撤退。
12月初,南京保卫战打响。
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率第二十三集团军及时赶到支援友军。
这支川中精锐不但阻挡了进攻南京日军的主力部队,还掩护了南京守城部队的撤退,为中国军队西撤和再部署赢得了时间。
川军第二十二集团军一二四师七四〇团团长何煋荣的儿子何允中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上世纪90年代初,他停薪留职,开始研究川军抗战史。
历时十年完成了《抗日战争中的川军》一书。
何允中说,川军是以血肉之躯,以“每牺牲一人,拖延一分钟”的惨痛代价,来拱卫南京城的。
浙江泗安、安徽广德是通往南京的咽喉,奉命阵守此地的川军第二十一军第一四五师师长饶国华深知责任重大。
在此和一四五师遭遇的是日军侵华主力部队牛岛增雄的第18师团,拥有4000多步兵,30多架飞机和上百辆坦克。
由于武器装备的巨大悬殊,只有川造和汉阳造步枪的“草鞋军”川军只能使用“人海战术”。
告诉你真实的川人大抗战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日卢沟桥事成都大1937年9成都少城公园内人山人海、四川省各界欢送出川抗战邓锡侯等将领莅会讲话,几岁小学生也流泪上川军七个集团余万人,此后四川每一二二师师长王日军主力矶谷师王铭章在县城中心指挥残腹部中弹部下扶他,不要管老子死在这里痛日军怪叫冲来要周身血糊啊!”他用枪口对准自己脑门一声枪响……官兵,不愿被俘受辱日本必亡!”的中国军人烟雾中……仁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一战,川军以寡敌众阻敌南下,完成了战斗任务川军抗战史上最光荣的一页。
”“八年抗战功,殊不可没此去,为国而战辞!”日军发起总攻的炮弹、炸弹。
极惨重。
饶国华说过‘以城为殉’,11月30日晚慨成仁,年仅饶国华忠烈殉国后令褒扬,追赠为陆军上将1938年3月发表讲话王铭章饶国华刘湘惨烈伤亡在抗日正面战场上,日军高级将领酒井直次中将被川军炸伤毙命的重要史实,长期少为人知……2010年清明节,成都万年场“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前。
几位八旬以上的老川军战士神情庄严地敬献花圈、长时间地低头默哀……当年,中国抗日军队中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四川人,故有“无川不成军”之说。
出川抗战的350多万川军,有64万多人伤亡(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占全国抗日军队总数的1/5。
川军贡献伟大!已89岁的黄士伟老先生久久地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四川人民鲜血浸透的抗战史,如今许多人根本不清楚了……你写的《川人大抗战》全面描述了四川人民的伟大历史贡献,做了件很有意义的工作!”1937年7月后,在成都蜀华中学高中毕业的黄士伟热血沸腾,考入川军第二十一军。
1938年9月10日,武汉大会战。
黄士伟及独立工兵十八营,潜入梅埂地区敷设地雷,扫荡日军死伤不少……但工兵排张排长及士兵50余人,先后英勇阵亡,无一人生还!黄士伟和另一个见习参谋张代福子弹打尽跳入湖中,在芦苇丛中潜伏三昼夜,靠野菱充饥。
川军抗战简介 川军是何时由谁带领下出川抗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川军抗战简介川军是何时由谁带领下出川抗日?导语:二刘大战结束后,刘湘即在成都宣誓就任四川“剿匪”总司令,奉蒋介石之命,先后对付入川的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
10月,刘湘将川中各军编为二刘大战结束后,刘湘即在成都宣誓就任四川“剿匪”总司令,奉蒋介石之命,先后对付入川的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
10月,刘湘将川中各军编为六路,分别以邓锡侯、田颂尧、李家钰、杨森、王陵基、刘存厚出任一至六路总指挥,对红军各方面军展开围攻,然而,却遭到失败,刘湘先后将刘存厚、王陵基撤职查办。
1934年间,刘湘又在南充设立四川“剿匪”总部前方军事委员会,推出“神仙”军师刘从云为委员长。
结果被红军击溃二十多个旅。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蒋介石想趁此机会派出中央军十个师到四川“援助”刘湘,电邀刘湘到南京面商机宜。
刘湘到汉口时,即与从上海约来的邓汉祥密商,决定无论如何,要阻蒋介石派兵入川。
10月20日,刘湘抵达南京。
经过反复磋商努力,取消了蒋介石派兵入川的提议,达成了三项决定:一、仍由刘湘担任四川“剿匪”总司令,负计划、指挥全责,中央尽量补助饷款弹药;二、改组四川省政府,以刘湘为主席;三、组成南昌行营驻川参谋团,任命贺国光、杨吉辉为该团正副主任。
12月10日,刘湘返加四川。
1935年间,刘湘在蒋介石派去的参谋团的监督之下,积极参与了对红军的堵截和围追。
1935年5月,蒋介石主力部队进入四川,形成了中央军控制四川的局面。
6月,参谋团着手整顿川军,规定各军、师一律按现额缩减三分之一,军费减发三分之一。
8月,参谋团又成立点验委员会,点验川军,核实名额。
11月1日,蒋介石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四川和西南各省的控制,改设军委会委员长重庆行营,以顾祝同为主任,贺国光为参谋长,参谋团即行撤销。
生活常识分享。
川军抗战故事演讲稿
川军抗战故事演讲稿1937年日本策划了“卢沟桥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击日本法西斯侵略、全民抗战的序幕。
对于中国来说,那是一段血泪史,一部沉重的灾难”,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今天,我将要演讲的是有关于川军抗战的故事。
战争之始,也就是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在川军第41军军长的带领下,中央军校的学员们主动请缨加入抗日战争。
尽管伤亡人数为之全国之首,但他们一直承受着各种超负荷的负担,也毫无怨言。
经过几次大会战后,军队兵额需求愈来愈多,四川成为最大的兵源基地。
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台儿庄战役中,第二十二集团军122师师长王铭章奉命苦守滕县。
日军主力矶谷师团以重炮飞机猛攻。
弹尽粮绝,王铭章在县城中心指挥残部顽强抵抗,腹部中弹踉跄倒地。
部下扶他,王铭章叫道:“不要管我,老子死在这里痛快!”。
周身血糊糊的王铭章,挣扎着高呼“杀敌,抗战到底啊!”他用枪口对准自己脑门,“砰”一声枪响……受重伤的300多川军官兵,不愿被俘受辱,他们大叫:“小日本必亡!”这些战衣破裂、伤痕累累的中国军人,以手榴弹爆炸,消失在烟雾中……指挥“徐州会战”的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写道:“若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滕县一战,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敌南下,完成了战斗任务,写出了川军抗战史上最光荣的一页。
“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毛泽东挥毫写挽联哀悼王铭章:“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川军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一种忠诚、信念坚定的时代精神。
是一种不畏艰难,一往无前的奉献精神。
战争硝烟已经散去,川军英魂千古,抗战精神永放光芒。
我们回首战争,因为珍爱和平。
在无数英烈用鲜血浇灌的土地上,在战士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中,让我们缅怀,让我们反思。
好在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却是光明的。
我们中华民族在未来将再次崛起于世界的东方。
成都川军抗战纪念碑红领巾宣讲内容
成都川军抗战纪念碑红领巾宣讲内容
摘要:
一、成都川军抗战纪念碑简介
1.纪念碑的建立背景
2.纪念碑的象征意义
二、红领巾宣讲内容概述
1.宣讲主题:纪念川军抗战精神
2.宣讲内容:介绍川军抗战历史及英雄事迹
三、红领巾宣讲详细内容
1.川军抗战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川军抗战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
3.传承和发扬川军抗战精神
正文:
成都川军抗战纪念碑位于我国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人民公园内,是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抗敌的川军将士而建立的。
纪念碑于1944 年7 月7 日竣工,高约10 米,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呈尖顶方柱状。
碑身正面镌刻着“川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字样,两侧刻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标语,背面则刻有“民族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纪念碑不仅是对川军抗战的纪念,更是对川军抗战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红领巾宣讲内容主要围绕纪念川军抗战精神展开,旨在让人们了解川军抗战的背景、历史意义以及其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川军抗战
精神。
宣讲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川军抗战的背景和历史意义:介绍抗日战争爆发后,川军坚决拥护抗日救国,积极参加抗日战争的情况。
川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2.川军抗战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介绍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抗敌、视死如归的川军将士,如杨靖宇、张自忠、赵一曼等。
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发了川军的抗战决心,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3.传承和发扬川军抗战精神:强调在和平年代,我们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川军抗战精神,将这种精神融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937年800壮士出川抗日抗战胜利唯1人幸存
1937年800壮士出川抗日抗战胜利唯1人幸存川军抗日纪念碑资料图出征:抗日热潮涌动山乡1937年10月1日,西充县集中了抗日义勇队伍856人,李宏毅是“西充县抗敌后援会”欢送的第一批战士。
10月2日,856名西充人分编为8个连队,浩浩荡荡地列队从西充出发。
李宏毅1917年出生,出征那年才20出头。
李汝江听母亲及后来团聚的父亲说,因为参军时个头小,李宏毅差点被“退回”,他对征兵的说:“抗日不分男女老幼!我抗日决心已定,不要我上战场,当勤务兵也要跟着你们!”1937年“七七事变”后,西充县成立了“西充各界人士抗敌后援会”,“800壮士”经战前动员齐齐入伍。
1937年9月23日,占山乡逢场。
联保主任办公室门前和戏楼台上,贴上了红纸告示:“有志抗日的知识青年,参加义勇壮丁队出川抗日!凡18岁以上的青年,身体健康,有一定文化,愿意参加者,请到联保办公室登记。
出发日期另候通知。
”当时,占山乡小学老师杨益滋(后得知是中共地下党员)等人在戏楼边搭了个台子,大声呼唤:“同胞们,青年们,日本鬼子占我东北,杀我父老,奸我姊妹,抢我财物……我们不当亡国奴!参加义勇壮丁队,出川抗日光荣!”这天,占山乡人山人海。
人们赶场买卖都不做了,把杨益滋的演讲台围得水泄不通,地下党还带领学生上街演文明戏……李宏毅看得热血沸腾,当即报名参军抗日。
一周后,乡上通知报名的集合。
占山乡一共有18个年轻人报名,在鞭炮声中,他们胸戴大红光荣花进城集中。
连日来背地流泪的李妻只对李宏毅说了一句话:“要写信回来啊!”见妻子满脸的泪花,李宏毅扭头就走。
李汝江说:“母亲后来告诉我,当时她已怀起我,身体不好,还抱着姐姐,悄悄去公路看父亲。
”公路两边站满了送行的人,妻送夫,父送子,兄送弟,场面壮观,还有送水果、送熟鸡蛋的,一群缝纫工人抬了几笼热包子,热情得给义勇队分送,还说:“你们先走一步,我们随后就来!”前线:西充壮士一去不复返抗战惨烈,“800壮士”相继牺牲。
川军在山西抗战简述
川 军 在 山西 抗 战 简 述
周 昌理
( 川 大 学历 史 文化 学 院 6 0 6 ) 四 1 0 苦 卓 绝的 民族 抗 日战 争 中 . 在 山西 省 作 为最 重 要 的 前 线 之 而 四 川 省 是 最 大 的后 方 省份 , 省 都 为 抗 战 的 胜 利 做 出 了不 可磨 灭 的 两
者 也 在 婀 千 人 以 f。
抗 日战争燃起 _ 中华 民族 【 结 的 火焰 , r 4 I f 中华 民臌 阶 层 、 地 域 各 的人 民都投 入反 侵略 战争 中 。在 抗 日战争 前后 , 由于 闺 民党 当局 的妥 协和军 队 的败退 下 , 山西 很快 丽 为抗 H前线 。打 厌 内战 的川 车 为 了洗 涮 多年 混战 之罪过 , 纷纷 要 求 E 前线 抗 战 。 由f 山 西 战 事 吃 紧 , 上 北 川 军二 十二集 团军 三个 军 柑续 开赴 山 西 前线 ,j f 军 民一 起 , 中 Lf 西 J 为 国抗战 和山西 抗战 做 出了贡 献 。 1 7 8 6日,I 第 二 次 整 编 完成 , 术 实 现 了军 队 的 罔家 9 年 月 3 川军 基 化 。最终 到 山西的第 二 十二集 团军 在总 刮令 邓锡 候 率领 下J 出 q 。 七 川 而且 在途 中有 很多 变故 , 集结 地变 了 两次 , 是抗 战形 势变化 使 然 。 如 都 第二 十二集 团军 先头部 队旧 _ 军 第 ~ 二二 师 第 ! 四旅 二 忐 卜 一 + 六 E
旅 李 克源部 守备 东 西镇 治 驻 东 阳关 川 军 的重 点 任务 是 保 卫 东 阳关 , 阻击 口 从邯 郸 、 安 、 县 向L 婀 黎城 、 武 涉 【 1 长治袭 击 。 18 2 , 9 年 日军 一路 (一 八 师 团 下元 熊 弥 部 主力 及 伪 军 王 英 3 零
在抗战中川军牺牲了多少
川军在抗战中牺牲了多少2012-04-07 21:40出川抗战的350多万川军,有64万多人伤亡(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占全国抗日军队总数的五分之一。
其他回答共2条2012-04-07 22:09asd1479009|四级1937年10月,刘湘被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率七个集团军,另一军一师一旅共40万人开赴抗日前线。
川军出川时,被其他友军视为最烂的部队,低劣的装备,涣散的军纪,个个都像游勇散兵似的。
然而就是这支烂部队,打出了中国的军威,打出了中国军魂,更是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日军武士道精神。
川军没有精良的武器,没有严明的纪律,没有充足的补给,但他们有一条条敢于自杀式进攻的鲜活的生命,他们有一颗颗滚烫的爱国之心。
川军视死如归的精神令日军的武士道精神望而生畏。
川军可以说自8.13淞沪会战后,几乎参加了所有对日的大型战役,他们是真正的在用血肉之躯在抵挡日军的现代化武器。
8年抗战,川军前后出川300多万人奔赴前线,为前线提供了大量的兵源,其供兵源总量居全国之首,占全国总供给兵源五分之一以上。
300多万衣衫褴褛的川军,有64万埋骨中华大地,川军——一支永垂青史的队伍。
每每想到川军,不得不提四川王刘湘临终前告慰川军的那句话“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不还乡。
”刘湘的这句话川军是切切实实的做到了。
一支值得敬佩的军队我来帮他解答满意回答2011-11-15 16:14川军出川时,各界普遍认为这是当时中国“最糟的军队”,装备不足,缺乏弹药、给养和医疗设备,冬天在山西打仗时,士兵脚上穿的还是草鞋。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却在抗战中进行了无数次最艰苦、最惨烈的牺牲,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内战中恶名在外的20军杨森部,是抗战中第一支出川抗战的川军,从淞沪会战开始,无役不从,是三次长沙会战的骨干兵团,曾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珠影山战斗中全歼日军第九混成旅加藤大队。
300万川军出川抗战,悲壮的历史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成都台儿庄报捷:川军消灭日寇1.2万余名抗日战争是第二次国共合作下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英勇悲壮的民族解放战争。
300万川军出川抗战,64多万人伤亡,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川军同全国同胞一起以血肉之躯筑成一道国防长城!以.为首的.中央曾对川军抗战和牺牲的川军将领曾作过高度评价。
四川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必将成为四川有史以来最光辉灿灿的一段历史……谨以此文纪念“七·七抗战”67周年!惊人数字:300万川军出川抗战“号外!号外!买号外!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军借口演习中一军曹失踪,侵入宛平县城,我卢沟桥守军吉星文团当即奋起抗战,抗战爆发了!”1937年7月8日午后,成都大街小巷响起极为罕见的急促吼卖声……原来只在两小时前,成都《新民报》主编李有伦匆匆从省政府跑回春熙路报社,一上阶沿便气喘吁吁叫道:“卢沟桥昨天打燃了,赶快出号外!”李有伦摊开手中的中央通讯社所发电稿,心急火燎地组版、校样、开印……总计不到40分钟,《抗战爆发了》的号外即出来了。
报馆人员全部出动上街叫卖,半小时之后,便撒遍了市区的主要街道。
一批报童还甩开光脚板师跑二十里,把“号外”卖到华阳县、中和场等乡下。
“号外”只比巴掌大一点,但它及时传播了石破天惊的新闻,把成都震动了!一群群的人拿着“号外”奔走相告,群情激愤,“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立刻响遍城乡……1935年5月后,蒋介石主力部队进入四川,试图吃掉四川省主席刘湘为首的川军。
看似“面带憨相”的四川省主席刘湘,其实极懂纵横捭阖之术,他想尽办法对抗老蒋,组织武德学友会(励进会)稳固部属,联络各色反蒋势力。
.人郭秉毅、张曙时、田一平、罗世文、李一氓等先后到刘湘部工作,对刘湘产生很大影响。
.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这深合刘湘之意。
“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后的第二天,刘湘即电呈蒋介石,同时通电全国,吁请全国总动员、一致抗日。
抗战史抗日战争中为何川军伤亡人数最多?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抗战史抗日战争中为何川军伤亡人数最多?
导语: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立即向中央和全国通电请缨抗战:“和平果已绝望,除全民抗战外,别无自存之道,要求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立即向中央和全国通电请缨抗战:“和平果已绝望,除全民抗战外,别无自存之道,要求当局早决大计,甫澄愿率川军供驱遣抗敌!”不久,在南京召开的国防会议及党政联席会议上,刘湘慷慨激昂,再次声明:“四川为国家后防要地,今后长期抗战,四川即应负长期支撑之巨责。
四川竭力抗战,所有人力、物力,无一不可贡献国家……”刘湘又发表《告川康军民书》,对全省作出动员:“……中华民族为巩固自己之生存,对日本之侵略暴行,不能不积极抵抗!凡我国人,必须历尽艰辛,从尸山血海中以求得最后之胜利!……四川为国人期望之复兴民族根据地与战时后防重地,山川之险要,人口之众多,物产之丰富,四川7000万人民所应负担之责任,较其他各省尤为重大!……”
8月,各路川军将领集议抗战事宜,决心放弃前嫌,统兵14个师,开赴抗日前线。
为抗日,川军执行了蒋介石“军队国家化”的指令,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整编。
而一心想插手四川的蒋介石以几道军令,把刚出川的川军分得个七零八落。
从此,川军的足迹遍布了全国的抗日战场,几乎所有的对日大会战中,都有川军将士的身影。
民族危亡之际,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忍辱负重,慷慨赴死,以劣势武器,无数次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殊死决战。
根据国民政府统计,川军在抗战时期的伤亡人数约为全国抗日军队伤亡总数的1/5,居全国之冠!
川军前脚出川抗日,国民政府后脚迁都到了重庆。
到国民政府还都生活常识分享。
川军为抗战做了多少贡献
川军为抗战做了多少贡献?川军抗战概况抗战八年,共有40余万川军出川抗战,他们转战大江南北,几乎参加了抗战中的所有大型战役,数十万人战死沙场。
但其装备、补给乃至医疗条件,比中央军和其他地方实力派军队要差得多。
为避免嫡系部队遭裁减,且为民族前途计,刘湘积极申请出川抗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时,何应钦正奉命在川康整军,裁减川军。
一者,为避免其嫡系部队被裁减,二者,为抗日之民族大计,刘湘主动致电蒋介石请缨出川杀敌。
1937年7月底,国民政府在南京筹备召开国防会议。
刘湘发言明确反对蒋介石以消灭地方势力为目的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公开宣布:“要抗战才能救亡图存,才能深得民心;要攘外才能安内。
……抗战,四川可出兵30万,供给壮丁500万,供给粮食若千万石。
……四川所有人力财力,均可贡献于国家。
”(郭汝瑰《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为调川军出川作战,刘湘召集高级幕僚筹商多日,决定将川军编成两个集团军,由刘湘统一指挥:第22集团军,司令邓锡侯、副司令孙震,辖41、45、47三个军(均非刘系部队);第23集团军,司令刘湘自兼,以唐式遵为副司令,辖21、23两个军和三个独立旅〔全属刘湘嫡系)。
为避免川军被分散瓦解,出川前刘湘向蒋介石提出三点要求:“不分割川军建制,并由自己整个的统一指挥;各留三分之一的部队驻守原防;对出川抗战部队的装备、武器要作必需的补充。
”蒋一一承诺。
因为担心“我的部队已大半开赴前方,我自己不去看照,恐将会被蒋慢慢吃光”,刘湘胃肠病此时虽已很严重,但仍然坚持亲赴前线指挥。
第二十二集团军出发前,刘湘还特别叮咛邓、孙:“川军出去,一定不让分割建制。
北上后,必待全军和全集团军集中才渡河;必待川军全部集中才参加作战。
”川军出川后即被分散处置;出川前所承诺的武器、装备,也未能到位但事情并不如刘湘所愿,川军出川后,迅速被打散:41、45军调归第二战区阎锡山指挥,李家钰的第47军调归第一战区程潜指挥,杨森的第20军则调往淞沪战场。
川军抗战纪实 川军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多少贡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川军抗战纪实川军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多少贡献?
导语:川军抗战八年,共有40余万川军出川抗战,他们转战大江南北,几乎参加了抗战中的所有大型战役,数十万人战死沙场。
但其装备、补给乃至医疗条
川军抗战八年,共有40余万川军出川抗战,他们转战大江南北,几乎参加了抗战中的所有大型战役,数十万人战死沙场。
但其装备、补给乃至医疗条件,比中央军和其他地方实力派军队要差得多。
为避免嫡系部队遭裁减,且为民族前途大计,刘湘积极申请出川抗日
卢沟桥事变爆发时,何应钦正奉命在川康整军,裁减川军。
一者,为避免其嫡系部队被裁减,二者,为抗日之民族大计,刘湘主动致电蒋介石请缨出川杀敌。
为调川军出川作战,刘湘召集高级幕僚筹商多日,决定将川军编成两个集团军,由刘湘统一指挥。
川军出川后即被分散处置;出川前所承诺的武器、装备,也未能到位
事情并不如刘湘所愿,川军出川后,迅速被打散:41、45军调归第二战区阎锡山指挥,李家钰的第47军调归第一战区程潜指挥,杨森的第20军则调往淞沪战场。
刘湘的“必待川军全部集中才参加作战”的计划未能实现。
刘湘出川前所要求的武器、装备补充,也未能到位。
而川军薪晌待遇仅及“中央军“的一半。
川军在山西:被分割成以营为单位投入战场;后勤不足伤兵大量遗弃战场
川军第22集团军进入山西后的情况,与刘湘设想的“必待川军全部集中才参加作战”完全不同。
川军搭乘同蒲路的火车(窄轨),其装载情况,与陇海路完全两样。
原来一列车(准轨)至少可以装载一个团
生活常识分享。
成都川军抗战纪念碑红领巾宣讲内容(一)
成都川军抗战纪念碑红领巾宣讲内容(一)成都川军抗战纪念碑红领巾宣讲内容1. 介绍成都川军抗战纪念碑•成都川军抗战纪念碑是位于成都市的一座重要纪念碑,用于纪念川军在抗战时期的英勇表现。
•该纪念碑由年开始筹建,年正式落成,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
•纪念碑上刻有众多川军将士的名字,展示了他们在战争中的牺牲和奉献。
•成都川军抗战纪念碑是成都市的一个重要历史遗迹,也是向川军的英雄们致敬的地方。
2. 川军在抗战中的作战贡献•川军是中国国民革命军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在抗战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战作用。
•川军在战争初期便奋起抵抗,积极参与对抗日作战,为抵挡日军的侵略起到了重要的阻击作用。
•川军在战争中进行了众多艰苦的战斗,为国家的解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川军的英勇表现和顽强战斗精神,成为了抗战的一大亮点,也赢得了人民的敬佩和尊重。
3. 纪念碑上红领巾的寓意•纪念碑上的红领巾寓意着革命的光辉和热血,象征着川军将士的革命精神和忠诚。
•红领巾是青少年团体中的标志,也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象征,代表着年轻一代的力量和希望。
•在成都川军抗战纪念碑上,红领巾的存在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传承川军将士的崇高精神。
4. 红领巾宣讲内容•红领巾宣讲内容主要围绕成都川军抗战纪念碑展开,介绍纪念碑的背景和意义。
•宣讲内容可以从成都川军抗战纪念碑的历史背景、川军的抗战贡献、红领巾的象征意义等方面展开。
•通过宣讲,可以向听众传达川军将士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唤起大家对历史的记忆和对英雄的敬意。
•同时,宣讲也可以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引导他们志存高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5. 结语•成都川军抗战纪念碑是一座重要的纪念碑,通过红领巾宣讲可以向人们介绍其背后的历史和意义。
•红领巾宣讲内容应注重事实真相,同时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红领巾宣讲,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川军的抗战贡献,激发人们对历史的敬意和对英雄的怀念。
•我们应该铭记历史,传承川军将士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
研究性学习—浅议川军抗战
“死”字的左右两侧写着这样的几行小字: 右边,“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 左边,“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 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太原会战
太原会战中, 川军22集团军 先后驰援娘子 关保卫战和太 原保卫战,在 武器装备极差, 缺粮,无情报 无援军的情况 下阻击敌军, 伤亡惨重
广德,泗安之战
川军第23集团军参与保卫南京战斗,付出了惨痛代价,饶国华将军在战斗中殉职
徐州会战
台儿庄战役中,122师师长王铭章奉命苦守滕县。 日军主力矶谷师团以重炮飞机猛攻。弹尽粮绝, 王铭章在县城中心指挥残部顽强抵抗,腹部中弹 踉跄倒地。部下扶他,王铭章叫道:“不要管我, 老子死在这里痛快!”日军怪叫冲来要抓“大俘 虏”。周身血糊糊的王铭章,挣扎着高呼“杀敌, 抗战到底啊!”他用枪口对准自己脑门,“砰” 一声枪响……受重伤的300多川军官兵,不愿被俘 受辱,他们大叫:“小日本必亡!”这些战衣破 裂、伤痕累累的中国军人,以手榴弹爆炸,消失 在烟雾中……指挥“徐州会战”的李宗仁后来在回 忆录中写道:“若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 大捷!”“滕县一战,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 牺牲,阻敌南下,完成了战斗任务,写出了川军 抗战史上最光荣的一页。”
• 抗战期间,全川新建、扩建空军基地33 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配合国际反 法西斯战争的需要,国民政府决定在川 西地区紧急修建和扩建4个战略轰炸机场, 即新津、邛崃、彭山、广汉机场,及5个 驱逐机场,分布在成都、温江、德阳等 地。工程浩大,质量要求高,时间紧迫, 任务特别艰巨。从1943年12月开工至 1944年5月完成,共动员29个县50余万民 工,经半年艰辛劳动,如期完成任务
抗日的川军为什么被嘲笑为最糟的杂牌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抗日的川军为什么被嘲笑为最糟的杂牌军?导语:川军崩溃了,一路上只要能弄到粮食、衣物,便连买带抢,遇到军械库也砸开大锁,擅自补给。
阎锡山告到武汉军委会,请川军立刻走人。
军委会下川军崩溃了,一路上只要能弄到粮食、衣物,便连买带抢,遇到军械库也砸开大锁,擅自补给。
阎锡山告到武汉军委会,请川军立刻走人。
军委会下令调往河北河南的第一战区,但与四川颇有渊源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也不要,说川军是“烂部队”。
蒋介石一气之下声称...王铭章,1893年7月4日出生于四川新都县泰兴场。
参加川军后,因作战勇敢,他由排长逐级晋升为师长。
1935年,王铭章任国民革命军第41军122师师长,授陆军少将,不久晋升为中将。
袍哥将军率草鞋兵开赴山西王铭章以其禀性正直、骁勇善战而享誉军旅。
王铭章及手下很多士兵参加了袍哥,特别讲义气,敢作敢为。
因此,他的身后总是跟着一群忠勇的袍哥壮汉。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王铭章等川军爱国将领纷纷请缨抗战。
八一三事变后,川军各部编为第二路预备军,下辖两个纵队,出川抗战。
王铭章所在的41军与45军、47军编为第一纵队(后改称22集团军。
47军抵达山西长治后改隶14集团军),徒步千里经川陕公路开赴抗日前线。
王铭章离家之时立下遗嘱,如果他战死沙场,就将他历年俸薪积蓄,连同抚恤金在内,酌情留下部分养家和子女教育所需,其余的全部拿出来开办学校。
全家人闻言当场大哭。
10月上旬,22集团军到达宝鸡,因晋北忻口与晋东娘子关受日军猛攻,战况紧急,西安行营奉转蒋介石命令,要22集团军立即由宝鸡乘火车直开潼关渡河,驰援晋东,归第二战区阎锡山指挥。
当他们进生活常识分享。
橡树 川军抗战:淞沪会战,屹立如山
橡树川军抗战:淞沪会战,屹立如山1937年8月13日,继卢沟桥事变、南口会战爆发,在中国上海,中日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
历来,七七卢沟桥事变被认为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
然而,就中日两国全局政略、战略及对后来抗日战争进程、结果的影响而言,真正拉开中国全面抗战序幕的标志性事件,应该是淞沪会战。
(我在去年写的抗战战史中,多有淞沪会战分析,可查阅历史消息参考)淞沪会战,是近现代史上中国军队结束分裂、内耗,为保卫国家与民族不受外地侵犯,在中国国军统一军队番号、作战序列下,与侵略者的一场殊死作战。
同时,这也是一次典型的平面化近代军队和海陆空立体化的现代军队的血战。
回顾八年抗战,其战事残酷、血腥和国军抗日之坚决,牺牲之惨重,淞沪会战都应该为今天人们了解。
今天,就聊一下川军在淞沪会战的故事吧。
早在西安事变爆发之前,南京政府就抗战一旦爆发,可能迁都入川事宜,便得到了四川各路军阀事实上的默认和拥护。
关于南京政府“追剿”红军长征,顺势入川,清洗异己的说法,可能与历史相去甚远——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
第一时间,四川军阀纷纷通电声援南京。
四川军阀对张杨叛乱的态度,就非常直观证明,当时的四川军阀已经幡然向国家军人转变。
否则,他们也绝对不会在南京政府陷入危机时刻,不思割据,反而拥护中央。
西安事变之后,中日局势继续紧张。
1937年3月,根据南京政府通令,南京军政部召集四川大大小小各路军阀召开了川康整军会议,开始会商“川军出川抗日”的大事。
“九一八”事变和淞沪抗战之后,南京政府其实就开始全面布局应对可能发生的中日全面战争。
早在1935年,南京中央政府在重庆设置军委会委员长行营(类似现在战区、大军区),两次以点验川军,核实名额为主,较大规模地整顿川军。
家国危机在即,这些相互杀红眼的四川兄弟伙们终于放下旧怨——整个川康整军会议不仅进行非常顺利,川军各部根据整军决议,进行缩编、整编整军,也是非常顺利。
其中,在1936年完成整军之后的川军杨森第20军,也接受了第二次压缩、整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抗战中,350万川军出川抗战,其中64万多人伤亡。
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八年抗战中,四川还提供了全中国近三分之一的财政粮赋……四川人民这段英勇悲壮的岁月,是四川有史以来最光辉灿烂的一段历史。
无名英雄铜像曾经远去笔者小时家住成都东门,城门洞外有座巍然矗立的“川军抗日将士阵亡纪念碑”,但市民通常称为“无名英雄铜像”。
铜像造型是一国民**军人,着短裤、绑腿、草鞋,手握步枪,身背大刀、斗笠、背包,俯身跨步仰视前方,冒着敌人炮火欲出征冲锋……铜像由中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设计,在抗战硝烟弥漫的1944年7月7日落成。
幼时常听父辈讲:抗战高潮的一年,寒冬腊月沉沉深夜,有个衣衫破烂、又冷又饿的穷军人走到城门洞边卖汤圆的小摊子前,埋头呼呼呼地只顾吃汤圆……眨眼间穷当兵的却不见了。
卖汤圆的小贩恍然大悟:当年出川抗战的川军苦啊,是赴国难牺牲的“无名英雄”从阴间来吃汤圆啰!消息传开,附近市民们都哭了:“天冷了,他又冷又饿,莫让他在阴间受苦呀!”于是一家又一家,流泪端来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到铜像前祭奠……1963年,电影《抓壮丁》拍制完成,风靡全国。
电影主要剧情是:抗战中的1942年前后,四川天天在抓壮丁。
地主李老栓一家人和王保长、县上管兵役的卢队长之间,相互“狗咬狗”,卢队长勒索王保长,王保长诈骗李老栓、调戏三嫂子……卢队长说:“难怪下江人都骂四川人是‘川耗子’!”王保长说:“出征军人是打中国人的,”“出征军人看哪个不顺眼就打哪个”……剧情滑稽可笑、演员演技高超、夸张的四川方言……电影院笑声不断。
记得青年宫电影院外的海报和报纸评论,说《抓壮丁》影响很大,使中外人士认识了“抗战时期四川的黑暗”。
这部电影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后经典方言喜剧,称其“展示了一个时代真实、鲜明的生活图画。
”后来每当放学走过铜像前,同学们大做怪像,模仿王保长滑稽的自贡腔调:“抓、给老子抓龟儿子壮丁啊!”这时,成都抗战铜像大都早被拆毁,这是仅存的一尊。
抗战时期,一些地方确实存在各级官吏、党棍横行霸道抓壮丁的局部现象。
但不能一叶障目,把抗战中的四川说得一团漆黑。
电影《抓壮丁》是极左年代的产物。
电影以抗日战争为时代大背景,却丝毫看不到四川人民参与抗战的任何爱国行动,始终在描述老百姓逃瘟疫般躲避上前线……20世纪90年代后,“荒诞”味更足的《哈儿军长》《哈儿司令》等电视片出现,忠勇川军被演得洋相百出……这是真实的川军形象吗?我写作《川人大抗战》前,问过一些小青年,有些还是大学生,我问:“你们晓不晓得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四川人为抗战作过啥子事情?”许多人茫茫然,一些人则嘻嘻哈哈:“抓壮丁嘛,王保长调戏三嫂子嘛。
啊,还有那个疯疯癫癫哈儿军长、司令,歪戴帽子斜穿衣乱跳街舞,朝大炮头屙尿嘛。
”听到这些叫人哭笑不得的话,实在很悲哀。
影视作品的“戏说”在误导后代:抗战军人是被“抓”去强迫上前线的壮丁,大后方的四川看不到一点爱国行动……鲜血浸透的抗日爱国历史,就这样在滑稽搞笑中被漠视、淡化、扭曲了。
历史上真实的川人大抗战,是怎么一回事呢?浴血杀敌抗战爆发后,四川每年向前方输送的青壮军人,人数令人震撼:一共有350万川军出川抗战,占全国同期实征1405万余人的五分之—还强!“号外!号外!7月7日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8日午后,成都大街小巷响起急促吼卖声。
1937年9月5日,成都少城公园内人山人海、战旗飘扬。
四川省各界欢送出川抗战将士,刘湘、邓锡侯等将领莅会讲话,表示抗战决心。
几岁小学生也流泪上场致词……抗战全面爆发后,川军七个集团军,另有一军一师一旅共40余万人,先后开赴前线浴血奋战,此后四川每年向前方输送青壮军人,人数令人震撼:抗战8年中,四川提供了近350万兵源,占全国同期实征1405万余人的五分之—还强!安县农民王者成,赠给儿子王建堂的竟是一面“死”字旗:白布旗正中写了个大大的“死”字,旗上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
国家兴亡,匹夫有分。
本欲服役,奈过年龄。
幸吾有子,自觉请缨。
赐旗一面,时刻随身。
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勇往直前,勿忘本分!”台儿庄战役中,122师师长王铭章奉命苦守滕县。
日军主力矶谷师团以重炮飞机猛攻。
弹尽粮绝,王铭章在县城中心指挥残部顽强抵抗,腹部中弹踉跄倒地。
部下扶他,王铭章叫道:“不要管我,老子死在这里痛快!”日军怪叫冲来要抓“大俘虏”。
周身血糊糊的王铭章,挣扎着高呼“杀敌,抗战到底啊!”他用枪口对准自己脑门,“砰”一声枪响……受重伤的300多川军官兵,不愿被俘受辱,他们大叫:“小日本必亡!”这些战衣破裂、伤痕累累的中国军人,以手榴弹爆炸,消失在烟雾中……指挥“徐州会战”的李宗仁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若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滕县一战,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敌南下,完成了战斗任务,写出了川军抗战史上最光荣的一页。
”“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腊肉挥毫写挽联哀悼王铭章:“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1937年10月后,淞沪战役广德战场,23集团军145师中将师长饶国华的部队,战斗尤为惨烈。
饶国华离川时对家里人说:“我此去,为国而战,义无反顾,我万死不辞!”日军发起总攻,倾泻成千上万吨的炮弹、炸弹。
饶部苦战三昼夜、伤亡极惨重。
饶国华说:“前人史可法曾说过‘以城为殉’,我誓与广德共存亡!”11月30日晚,饶国华举枪自杀、慷慨成仁,年仅44岁。
饶国华忠烈殉国后,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追赠为陆军上将。
腊肉在1938年3月发表讲话:“从郝梦麟、佟麟阁、赵登禹、饶国华……诸将领到每一个战士,无不给了全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1983年9月,四川省政府追认饶国华将军为**烈士。
1938年1月20日,汉口“万国医院”。
中将参赞黄罔走进病房,凑在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耳边汇报:“甫公,川军按你命令反攻,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收复芜湖指日可待了!”刘湘睁眼喃喃说:“打、打得好……”但马上昏过去了。
1月20日刘湘与世长辞,年仅48岁。
清理遗物时,发现刘湘曾在一张纸条上写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刘湘还留有遗嘱:“余此次奉命出川抗日,志在躬赴前敌,为民族争生存,为四川争光荣,以尽军人之天职。
不意宿病复发,未竟所愿……”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 net/]腊肉发来唁电:“国家失一栋梁,川军失一主帅”,对刘湘作了高度评价。
川军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1944年5月在战场上悲壮殉国。
李家钰是在战场上牺牲的川军最高级将领。
1984年4月25日,将军夫人王明德率三子李克林,受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的**烈士证书。
成都政府拨款重新修整李家钰上将陵寝……惨烈伤亡出川抗战的350多万川军,有64万多人伤亡(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
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
在抗日正面战场上,日军高级将领酒井直次中将被川军炸伤毙命的重要史实,长期少为人知……2010年清明节,成都万年场“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前。
几位八旬以上的老川军战士神情庄严地敬献花圈、长时间地低头默哀……当年,中国抗日军队中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四川人,故有“无川不成军”之说。
出川抗战的350多万川军,有64万多人伤亡(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占全国抗日军队总数的五分之一。
川军贡献伟大!已89岁的黄士伟老先生久久地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四川人民鲜血浸透的抗战史,如今许多人根本不清楚了……你写的《川人大抗战》全面描述了四川人民的伟大历史贡献,做了件很有意义的工作!”?61937年7月后,在成都蜀华中学高中毕业的黄士伟热血沸腾,考入川军第21军。
1938年9月10日,武汉大会战。
黄士伟及独立工兵18营,潜入梅埂地区敷设地雷,扫荡日军死伤不少……但工兵排张排长及士兵50余人,先后英勇阵亡,无一人生还!黄士伟和另一个见习参谋张代福子弹打尽跳入湖中,在芦苇丛中潜伏三昼夜,靠野菱充饥。
黄士伟背着重伤的张代福,在江边找到一个渔民。
一叶扁舟,冒着敌艇探照灯光和时时射来的枪弹,终于回到川军据点。
梁泽民旅长奖赏渔民10元钱。
渔民说:“你们川军千里之外来到皖南打鬼子,成千上万的官兵都牺牲了……我不是为了钱来的!”黄士伟老人向我讲述重大史实:1942年5月28日凌晨,他们在兰溪巧设地雷阵。
酒井直次中将率第15师团经此,酒井被炸死……日军战史后来称:“现任师团长阵亡,自陆军创建以来还是首次!”抗战八年,川军担任的前线战场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川军牺牲更多的是“无名英雄”,即普通战士。
川军第43军26师老战士何聘儒回忆淞沪会战时:“一个连仅有士兵八九十人,只有一挺轻机枪和五六十支步枪。
有少数步枪机柄用麻绳系着以防失落,武器之窳劣,可以想见……”26师官兵顽强鏖战七昼夜,是参加淞沪抗战的70多个师中成绩最好的五个师之一。
26师付出的代价极惨重:全师4个团长,两个阵亡。
14个营长,伤亡13个,连、排长伤亡250余名。
每连留存士兵仅三五人,最多不过八九人……全师4000多人,这场仗打后仅剩下600多人!350万川军将士,如果不是精忠报国,能那样义无反顾地浴血奋战吗?说他们是被强拉上前线的,那些血洒疆场的川军将士,九泉下也会死不瞑目!共赴国难抗战最困难时期,四川负担了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0%以上;1941年至1945年,四川征收稻谷8228.6万市石,占全国征收稻谷总量的38.75%;四川献金总额则达5亿多元。
八年抗战,中国的钱粮支撑,主要靠四川。
抗战最困难时,四川负担了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 0%以上。
四川出粮最多,仅1941年至1945年,四川共征收稻谷8228.6万市石,占全国征收稻谷总量的38.75%……这么多粮食,是四川百姓勒紧裤腰带奉献的!1941年,省田赋管理处长甘绩镛行经南、潼道上,他问一个老农:“你们自己都填不饱肚子,还有啥余粮缴公呢?”老农流泪说:“军队去打仗没粮食,就是有条命也不能拼啊……我们吃苕藤树叶也要交足公粮!” [ 转自铁血社区/]战时粮食奇缺,全川物价暴涨。
成都1942年12月至1943年1月,一月之内米价上涨3倍以上,粮、糖、盐、火柴等,都曾限量供应。
几千万四川普通民众都挣扎在饥寒线上。
万般困苦艰难,四川百姓们仍加紧耕种,支援前方。
抗战军队的军火枪械,穿的军衣等,当时主要靠待遇菲薄的四川工人日以继夜加班加点生产出来。
川江上赤裸上身的船工,吼着悲壮的川江号子,积极运输部队、军粮、难民和军需、民用物资……抗战中后期,国家财政困难万分,全川又掀起了献金高潮。
1944年春,冯玉祥将军到川中各地推动“献金运动”。
这年1月17日,“成都市各界民众献金救国大会”在少城公园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