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万川军出川抗战,悲壮的历史
铁血川军抗日故事

铁血川军抗日故事作者:张凌云来源:《新西部》2015年第09期八年抗战,350余万名川渝将士,前赴后继出川参战,共伤亡64万多人。
川军参战人数之多、作战之勇猛、牺牲之壮烈,居全国之首。
在川军老兵杨应全的记忆中,草鞋川军作战全不靠武器,而是用整个肉体来打,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卫国防线。
在成都市档案馆里,至今留存着一批没有发出去的川籍将士抗日阵亡通知书。
抗战八年,近30万份阵亡失踪将士通知书陆续从前方发回四川,送达遗属手中。
但因为战时混乱,很多都没能送达。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无名英雄。
据统计,八年中共有350余万川军先后充实到抗战队伍中。
也就是说,大约每15个四川人中,就有1人上了抗日的前线;全国抗日军人中,每5个中就有1个是四川人。
川军伤亡总人数约64万,这意味着在八年中,川军每天牺牲200人。
冬天里只有草鞋穿的川军,曾被称为最糟糕的军队。
但八年抗战中,他们几乎无役不战,付出了最惨烈的牺牲,最终赢得了“无川不军”的称号。
肉搏南京光华门1937年11月13日,悲壮的淞沪会战以中国军队失利宣告结束。
从11月8日开始,中国军队分两路向南京撤退。
12月初,南京保卫战打响。
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率第二十三集团军及时赶到支援友军。
这支川中精锐不但阻挡了进攻南京日军的主力部队,还掩护了南京守城部队的撤退,为中国军队西撤和再部署赢得了时间。
川军第二十二集团军一二四师七四〇团团长何煋荣的儿子何允中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上世纪90年代初,他停薪留职,开始研究川军抗战史。
历时十年完成了《抗日战争中的川军》一书。
何允中说,川军是以血肉之躯,以“每牺牲一人,拖延一分钟”的惨痛代价,来拱卫南京城的。
浙江泗安、安徽广德是通往南京的咽喉,奉命阵守此地的川军第二十一军第一四五师师长饶国华深知责任重大。
在此和一四五师遭遇的是日军侵华主力部队牛岛增雄的第18师团,拥有4000多步兵,30多架飞机和上百辆坦克。
由于武器装备的巨大悬殊,只有川造和汉阳造步枪的“草鞋军”川军只能使用“人海战术”。
没有四川就没有中国

抗日战争(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二战的主战场之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历史不应被忘记。
在60多年前的那场可歌可泣的民族大抗战中,四川人民做出了自己最大的贡献和牺牲:直到抗战胜利,四川的征兵额达到302万5千多人;为完成抗战军用机场的修建,川人服工役的民工总数达300万以上;粮食是抗战的主要物质条件之一,而四川供给的粮食总数在8000万石以上,四川供献于抗战的粮食占全国征粮总额的三分之一,而后“征购”与“征借”亦自四川始;此外各种捐税贡献,其最大的一部分也是为四川人民所负担。
仅从这些简略的统计,就可以知道四川人民为正面战场贡献了多少血肉、多少血汗、多少血泪!在八年抗战中,350万川军出川抗战,64万多人伤亡,人数令人震撼,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谨以此文纪念在抗日战争中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四川人。
抗战八年,川军担任的前线战场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川军牺牲更多的是“无名英雄”,即普通战士。
川军第43军26师老战士何聘儒回忆淞沪会战时:“一个连仅有士兵八九十人,只有一挺轻机枪和五六十支步枪。
有少数步枪机柄用麻绳系着以防失落,武器之窳劣,可以想见……”26师官兵顽强鏖战七昼夜,是参加淞沪抗战的70多个师中成绩最好的五个师之一。
26师付出的代价极惨重:全师4个团长,两个阵亡。
14个营长,伤亡13个,连、排长伤亡250余名。
每连留存士兵仅三五人,最多不过八九人……全师4000多人,这场仗打后仅剩下600多人!1938年1月20日,带病的刘湘,于1938年1月20日在汉口去世。
告诉你一个真正的“川军团”

告诉你一个真正的“川军团”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提到了“川军团”的概念。
不少观众不甚了解,“川军团”这一含混的代名词到底是指抗战时期成建制的川军的团级部队,还是指由川籍士兵编成的战斗团呢?这一疑问将我们的视线从炮火漫天的滇缅战场拉回到抗日战争的大后方一四川。
在位于四川安仁古镇的国内唯一一座纪念川军抗战的博物馆――建川博物馆中,依然保留有川军这个悲壮群体在民族存亡时刻的豪情。
活着的“川军团”2008年4月18日,40余位当年中国远征军老战士在建川博物馆中国老兵手印广场整齐列队,同声高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他们都是四川籍的远征军老战士,是“川军团”的活化石,1943年,在“陪都重庆面临威胁,政府打算必要时迁都西康”的情况下,蒋介石发出“战争总动员”,提出“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号召知识青年从军,并成立“知识青年从军征集委员会”。
现年已84岁的远征军老兵黄绍甫,就是这批川籍抗战远征军的典型。
1943年的黄绍甫还在石室中学读书,投笔从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的主流价值观。
黄老深情地回忆,他参军时满含着赶走日本侵略者的激情:“当时我们在新一军,是孙立人将军的部队。
在缅甸北部重镇密支那受训,教官基本都是中国军官,受训内容主要是步兵作战。
虽然当时新一军的机械化程度很高了,但步兵依然是作战胜利的关键。
”在中国老兵手印广场上,这些“川军团”老兵的右手手印,姓名,抗战时期的部队番号都将永久留存,供后人瞻仰。
在建川博物馆川军抗战馆的展柜中,还陈列着中国远征军二?一师纪念册,二?三师六?八团三营七连当年的“全家福”。
他们都见证着真实存在的“川军团”。
“川军团”,300万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在《一个人的抗战》中写道:我这儿讲的川军,是大川军的概念,即抗战初成建制出川抗敌的30万士兵和8年中四川各地应征入伍补充到各个抗日战区的260万川籍士兵。
300万!这个数字绝非臆造。
1945年10月8日,《新华日报》发表题为“感谢四川人民”的社论。
洛川会议吹响全面抗战的号角

洛川会议吹响全面抗战的号角抗战,一段始终让中国人肝肠寸断而又壮怀激烈的民族记忆即使经过了七十年,那曾经的苦难、曾经的牺牲、曾经的失败和胜利,依然那么清晰地在人们的脑海中闪现。
即使是在当年被称为大后方的西部,也依然有那么多催人泪下的悲壮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着七十八年前的那个八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延安南下关中,摘下八角帽,接受改编,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八年抗战,八路军浴血奋战,英勇抗敌,就连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八路军“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1944年7月7日,著名雕塑家刘开渠设计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在成都建立。
八年时间,三百多万壮士出川抗日,经历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长沙会战等几乎所有重大战役,伤亡64万人,谱写下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1944年的滇西反攻,是在最无名的地方发生的最有名的战争。
从松山到腾冲,再到龙陵,三场战役,成千上万名远征军战士壮烈牺牲。
通往松山的一条1000米长的山路,被当地人称为“白骨大道”,仅牺牲在这里的战士就超过2000名!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民对那段历史的认识越来越完整,越来越客观。
于是,从政府到民间,一场关爱抗战老兵的全国行动拉开大幕2008年,著名媒体人孙春龙转身公益事业,发起“老兵回家”公益行动,致力于为战争中的个体士兵提供人性关怀,目前扶助的抗战老兵人数已超过7000人。
2015年,孙春龙又发起了寻找在缅甸阵亡的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的工作。
“我希望找到所有长眠在缅甸的远征军烈士,哪怕十年、二十年,一个都不能少,把他们都带回家。
”孙春龙说抗战胜利七十年,我们为英雄、为历史做了很多,但还有更多没有去做。
让老兵回家,说到底是让历史回家,让人性回家。
2015年9月3日,当北京天安门广场阅兵方阵出现抗战老兵的身影,我们或许就可以这么说:这一天已经到来!陕西省洛川县冯家村的两孔窑洞,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全面爆发这一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此次会议通过的文件以及发布的命令,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崭新局面。
川军抗战简介 川军是何时由谁带领下出川抗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川军抗战简介川军是何时由谁带领下出川抗日?导语:二刘大战结束后,刘湘即在成都宣誓就任四川“剿匪”总司令,奉蒋介石之命,先后对付入川的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
10月,刘湘将川中各军编为二刘大战结束后,刘湘即在成都宣誓就任四川“剿匪”总司令,奉蒋介石之命,先后对付入川的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
10月,刘湘将川中各军编为六路,分别以邓锡侯、田颂尧、李家钰、杨森、王陵基、刘存厚出任一至六路总指挥,对红军各方面军展开围攻,然而,却遭到失败,刘湘先后将刘存厚、王陵基撤职查办。
1934年间,刘湘又在南充设立四川“剿匪”总部前方军事委员会,推出“神仙”军师刘从云为委员长。
结果被红军击溃二十多个旅。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蒋介石想趁此机会派出中央军十个师到四川“援助”刘湘,电邀刘湘到南京面商机宜。
刘湘到汉口时,即与从上海约来的邓汉祥密商,决定无论如何,要阻蒋介石派兵入川。
10月20日,刘湘抵达南京。
经过反复磋商努力,取消了蒋介石派兵入川的提议,达成了三项决定:一、仍由刘湘担任四川“剿匪”总司令,负计划、指挥全责,中央尽量补助饷款弹药;二、改组四川省政府,以刘湘为主席;三、组成南昌行营驻川参谋团,任命贺国光、杨吉辉为该团正副主任。
12月10日,刘湘返加四川。
1935年间,刘湘在蒋介石派去的参谋团的监督之下,积极参与了对红军的堵截和围追。
1935年5月,蒋介石主力部队进入四川,形成了中央军控制四川的局面。
6月,参谋团着手整顿川军,规定各军、师一律按现额缩减三分之一,军费减发三分之一。
8月,参谋团又成立点验委员会,点验川军,核实名额。
11月1日,蒋介石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四川和西南各省的控制,改设军委会委员长重庆行营,以顾祝同为主任,贺国光为参谋长,参谋团即行撤销。
生活常识分享。
川军悲壮抗日史

川军悲壮抗日史作者:衡元庆来源:《人民文摘》2014年第08期发生在1937年至1945年之间的抗日战争,是100年来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者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战争。
在这场历时八年拯救民族危亡的保卫战中,300余万川渝将士义无反顾地走上抗日战争的第一线,奋勇抗战,浴血沙场,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
国难当头请缨出川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迅速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
在延安,中共中央发表《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呼吁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出路!在四川,“重庆救国会”“重庆各界抗敌后援会”“重庆市文化界救亡协会”“四川青年救国会”“成都学生救国联合会”等抗日团体纷纷成立,自发宣誓不买日货,与日本绝交。
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6周年,成都数万民众集会强烈要求国民政府“立即武装全国民众”“严惩党国汉奸”。
抗战爆发后,四川军人更是群情激愤,纷纷请缨杀敌。
就在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二天,川军第41军军长孙震在重庆表态,愿率所部出川,参加对日作战。
7月16日,国民党中央军校成都分校陈执功等23名学员联名请缨参战。
“学员等身为军人,痛亡国之无日,欲请缨而无路,今以最大之决心,宁愿为收复失地之抗战而惨死,不愿为带兵升官之军人而幸生”。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著名的“最后关头”的讲话,明确表示,只要还有一线希望仍会争取和平,只应战而不求战。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有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此时,在丰台(今北京市丰台区)进行战地报道的新闻记者范长江看到的是一列列车皮,正在加紧运送日本兵。
他无不激愤地写道:“中国的头二等客车,中国的司机,开着中国人民血汗钱买来的火车头,载着日本的军队,经过中国的领土,开到中国的卢沟桥附近去打我们中国人!”7月23日,中国政府获得情报,除关东军外,日本陆续开往华北的增援部队已经达到10多万人,侵入华北的日军人数全面超过华北守军。
1937年800壮士出川抗日抗战胜利唯1人幸存

1937年800壮士出川抗日抗战胜利唯1人幸存川军抗日纪念碑资料图出征:抗日热潮涌动山乡1937年10月1日,西充县集中了抗日义勇队伍856人,李宏毅是“西充县抗敌后援会”欢送的第一批战士。
10月2日,856名西充人分编为8个连队,浩浩荡荡地列队从西充出发。
李宏毅1917年出生,出征那年才20出头。
李汝江听母亲及后来团聚的父亲说,因为参军时个头小,李宏毅差点被“退回”,他对征兵的说:“抗日不分男女老幼!我抗日决心已定,不要我上战场,当勤务兵也要跟着你们!”1937年“七七事变”后,西充县成立了“西充各界人士抗敌后援会”,“800壮士”经战前动员齐齐入伍。
1937年9月23日,占山乡逢场。
联保主任办公室门前和戏楼台上,贴上了红纸告示:“有志抗日的知识青年,参加义勇壮丁队出川抗日!凡18岁以上的青年,身体健康,有一定文化,愿意参加者,请到联保办公室登记。
出发日期另候通知。
”当时,占山乡小学老师杨益滋(后得知是中共地下党员)等人在戏楼边搭了个台子,大声呼唤:“同胞们,青年们,日本鬼子占我东北,杀我父老,奸我姊妹,抢我财物……我们不当亡国奴!参加义勇壮丁队,出川抗日光荣!”这天,占山乡人山人海。
人们赶场买卖都不做了,把杨益滋的演讲台围得水泄不通,地下党还带领学生上街演文明戏……李宏毅看得热血沸腾,当即报名参军抗日。
一周后,乡上通知报名的集合。
占山乡一共有18个年轻人报名,在鞭炮声中,他们胸戴大红光荣花进城集中。
连日来背地流泪的李妻只对李宏毅说了一句话:“要写信回来啊!”见妻子满脸的泪花,李宏毅扭头就走。
李汝江说:“母亲后来告诉我,当时她已怀起我,身体不好,还抱着姐姐,悄悄去公路看父亲。
”公路两边站满了送行的人,妻送夫,父送子,兄送弟,场面壮观,还有送水果、送熟鸡蛋的,一群缝纫工人抬了几笼热包子,热情得给义勇队分送,还说:“你们先走一步,我们随后就来!”前线:西充壮士一去不复返抗战惨烈,“800壮士”相继牺牲。
他们身披死字旗出征抗战,这便是视死如归的川军

他们身披死字旗出征抗战,这便是视死如归的川军当年300万川军,穿一双草鞋、扛一支"老套筒",带了川中父老的嘱托,一步一步走向生死未卜的前线。
数十万四川袍泽慷慨赴死,舍身救国。
1943年,连续6年遭受到日本的轰炸,整个四川省已经是满目疮痍。
天地一片灰色。
这是8年抗战最为艰苦的一段岁月,此时也是抗日前线极度缺乏兵源的紧张关头。
在四川安县,老父王者成伸出自己颤微微的双手,为即将出征的儿子王建堂披上了“死”字旗。
在那个大大的“死”字旁边,写着下面这短话:“死”字旗出川“国难当头,日寇狰狞。
国家兴亡。
本欲服役,奈过年龄。
幸吾有子,自觉请缨。
赐旗一面,时刻随身。
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勇往直前,勿忘本分!”同年,82岁的高尚奇,将自己的三个儿子都送到了前线。
这种事情,在那个年代很常见。
正是如此,在8年之间,遭受重创的四川竟然奇迹般地涌现出一支共计近300万人的川军队伍,令人吃惊不已。
“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尸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1937年少城公园,川军纵队司令唐式遵立下这样一番誓言,激励了多少的视死如归的川军。
在淞沪会战时,“一个连只有一挺轻机枪和五六十支步枪”,这样的川军26师通过七日七夜的激烈战斗,依旧是战绩最辉煌的五个队伍之一,灭敌5000余人,虽然自身也损失3000余人。
川军20军804团恶战一夜,终于收复失掉的阵地。
但是全团官兵仅剩营长1人,排长4人,士兵120余人,不可谓不惨烈!台儿庄战役时,川军122师与日军在滕县展开巷战,师长壮烈殉国,士兵们更是战至最后一人,受伤的士兵们更是互相以手榴弹自炸,全部壮烈牺牲。
滕县死守为我军完成战略合围赢得了宝贵时间,也使日军第十师团受到极大损失,最终才使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得以实现。
八年抗战,作为大后方的四川省,为抗战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
川军出川达300万之众,伤亡64万!参战人数、伤亡人数居全国之冠!川军是这样炼成的脚蹬破烂的草鞋,身着破旧的军装,肩背土制步枪,胸挂四川土造“麻花手榴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成都台儿庄报捷:川军消灭日寇1.2万余名抗日战争是第二次国共合作下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英勇悲壮的民族解放战争。
300万川军出川抗战,64多万人伤亡,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川军同全国同胞一起以血肉之躯筑成一道国防长城!以.为首的.中央曾对川军抗战和牺牲的川军将领曾作过高度评价。
四川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必将成为四川有史以来最光辉灿灿的一段历史……谨以此文纪念“七·七抗战”67周年!惊人数字:300万川军出川抗战“号外!号外!买号外!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军借口演习中一军曹失踪,侵入宛平县城,我卢沟桥守军吉星文团当即奋起抗战,抗战爆发了!”1937年7月8日午后,成都大街小巷响起极为罕见的急促吼卖声……原来只在两小时前,成都《新民报》主编李有伦匆匆从省政府跑回春熙路报社,一上阶沿便气喘吁吁叫道:“卢沟桥昨天打燃了,赶快出号外!”李有伦摊开手中的中央通讯社所发电稿,心急火燎地组版、校样、开印……总计不到40分钟,《抗战爆发了》的号外即出来了。
报馆人员全部出动上街叫卖,半小时之后,便撒遍了市区的主要街道。
一批报童还甩开光脚板师跑二十里,把“号外”卖到华阳县、中和场等乡下。
“号外”只比巴掌大一点,但它及时传播了石破天惊的新闻,把成都震动了!一群群的人拿着“号外”奔走相告,群情激愤,“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立刻响遍城乡……1935年5月后,蒋介石主力部队进入四川,试图吃掉四川省主席刘湘为首的川军。
看似“面带憨相”的四川省主席刘湘,其实极懂纵横捭阖之术,他想尽办法对抗老蒋,组织武德学友会(励进会)稳固部属,联络各色反蒋势力。
.人郭秉毅、张曙时、田一平、罗世文、李一氓等先后到刘湘部工作,对刘湘产生很大影响。
.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这深合刘湘之意。
“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后的第二天,刘湘即电呈蒋介石,同时通电全国,吁请全国总动员、一致抗日。
8月7日,刘湘飞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
据杨续云先生回忆:会上各方主战主和犹豫不决,刘湘慷慨陈辞近2小时:“抗战,四川可出兵三十万,供给壮丁五百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会后,.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亲临刘湘寓所访问,赞誉他积极抗战的决心。
他回成都后,8月25日发布《告川康军民书》,号召四川军民为抗战作巨大牺牲:“全国抗战已经发动时期,四川人民所应负担之责任,较其他各省尤为重大!”川军各将领纷纷请缨抗战。
1937年9月5日,成都少城公园内人山人海、战旗飘扬。
四川省各界在欢送出川抗敌将士,刘湘、邓锡侯等将领莅会讲话,表示抗战决心。
几岁小学生也留着泪水上场致词;四川大学师生赠送16面“抗敌先锋”锦旗和除赠旗毛巾2000张;妇女会赠手巾250打……纵队司令唐式遵此时一把推开麦克风,走向台前激昂慷慨陈词,吼声响彻全场:“此行决心为国雪耻,为民族争光,不成功,便成仁,失地不复,誓不回川!”他朗诵了才写不久的一首诗以明其志:“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打内战时唐式遵被人骂为“唐瘟猪”。
但此时的唐司令官悲歌慷慨,颇有易水送别之慨,少城公园内数万军民泪如雨下、掌声如雷……抗战全面爆发后,川军七个集团军,另有一军一师一旅共40余万人,先后开赴抗战前线浴血奋战,此后四川每年向前方输送青壮军人,人数居全国之冠。
曾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的何应钦曾写过《八年抗日之经过》一书,书中记载川军出川人数令人震撼:抗战8年中,四川(包括西康省及特种部队和军事学校征的10万余人)提供了近300万人的兵源充实前线部队,占全国同期实征壮丁1405万余人的五分之—还强!由此想到以抓壮丁为题材的电影及近年来什么“王保长”之类电视剧。
当时国民党统治腐败,各级官吏、党棍横行霸道,鱼肉百姓。
一些官吏豪绅的纨绔子弟,贪生怕死不愿当兵上前线,出钱买人顶替,“卢队长”、“王保长”之类人物趁机捣鬼的情况确实不少……但必须认识到:老百姓反对的,只是各级恶势力国难当头,却趁机乱搞抓壮丁的“买卖”吃黑钱。
实际上,这种“抓去”的壮丁只占出川军人的少数,大敌当前,四川广大民众不甘当亡国奴,无数热血青年都是自愿应征参军奔赴前线的。
当时也制订有《出征军人家属优抚条例》,有安家费、免征免税、保护军婚等内容。
因此,四川各地热血青年踊跃从军的高潮从未间断过,“妻子送郎上战场”、“父母送儿上前方”的事例甚多。
如.主办的重庆《新华日报》1943年11月21日第3版上刊登:新津县的爱国模范、72岁高龄的高尚奇,十分痛恨日本侵略者,他将4个儿子中的3个先后动员去参军抗日,仅留老三高光田在家做小生意维持一家六口人的生活……又如曾被誉为“模范父亲”的安县王者成,送其自动请缨出征的儿子王建堂时场景更催人泪下:他赠送给儿子的竟是一面“死”字旗!他在白布旗正中写了个大大的“死”字,旗子左方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
国家兴亡,匹夫有分。
本欲服役,奈过年龄。
幸吾有子,自觉请缨。
赐旗一面,时刻随身。
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往勇直前,勿忘本分!”(见《绵阳文史资料选刊》第1辑)1943年是抗战最艰苦的阶段,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令四川在1个月内征4万五千名优秀知识分子当兵,飞印缅补充远征军。
四川无数大中学生和公教人员群情激昂“泣请从军”,很快就有4万多人奔赴前线……如被某些“戏说”误导,以为出川军人都是不愿上战场被强“拉”去的壮丁,这实在把严肃的抗战历史庸俗化。
300万川军将士,如果不是出于精忠报国的愿望,他们能那样义无反顾地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吗?那些血洒疆场的川军将士九泉下也会不平的!惨烈牺牲:川军伤亡64万余日本军队武器精良及其残暴的“武士道”,当时是“威震世界”。
但川军中从将军到小兵,无数人出川前都预立遗嘱,誓死报国。
1937年10月15日,刘湘被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任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为副总司令;邓锡侯为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孙震为副总司令。
省政府秘书长邓汉祥等人,劝多病的刘湘不必亲征,留在四川。
刘湘说:“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带病出征的刘湘,在抗战前线吐血病发,于11月28日转至湖北汉口万国医院。
他自知病已不支,曾在纸上含恨书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两句杜诗……1938年1月20日,刘湘去世,终年仅48岁。
死前他留有遣嘱,语不及私,全是激勉川川军将士的话:“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刘湘这一遗嘱,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前线川军中每天升旗,官兵必同声诵读一遍,以示抗战到底的决心!1939年9月19日在成都为刘湘举行极隆重国葬典礼。
刘湘力主抗日、抱病出征的壮举,为他晚年写下最光彩的一笔。
打内战时的川军,很多人是“吊儿郎当双枪将”(破枪加鸦片烟枪),被认为是当时中国“最糟的军队”、“不堪一击”……但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却在“抗日救国”感召下,出川后军纪严明,沿途鸡犬不惊,深受各地民众欢迎。
抗战八年中,川军担任的前线战场,占全国十分之二,打了无数恶仗、付出最惨烈的牺牲!川军出川后,最先抗敌的是川军第43军第26师和川军第20军在淞沪战场的血战。
据何聘儒先生回忆:26师装备可怜,“一个连仅有士兵八九十人,只有一挺轻机枪和五六十支步枪。
有的枪使用过久,来复线都没有了,还有少数步枪机柄用麻绳系着以防失落,武器之窳劣,可以想见……”日军飞机大炮狂轰滥炸,伤亡惨重,战士誓与阵地共存亡,前仆后继、毫无惧色。
军士“刘芳第二次重伤时还在说:…为抗日牺牲,死而无憾!‟”255团中校营长,代理团长强兆馥左腿被敌弹打穿、颈部中流弹,仍坚持指挥……该师官兵就是英勇顽强地鏖战了七昼夜,多次击退日军进攻,被誉为参加淞护抗战的七十多个师中成绩最好的五个师之一。
该师付出的代价也极为惨重:全师4个团长,两个阵亡。
14个营长,伤亡13个,连、排长共伤亡250余名。
每个连留存下来的士兵仅三、五人,最多不过八、九人……全师四千多人,这场仗打后仅剩下六百多人!在内战中恶名在外的20军杨森部,这次也在淞沪抗日前线也立下大战功。
10月15日,804团奉命收复失掉的阵地。
团长向文彬率部当夜恶战,夺回了阵地,但全团官兵,营长只剩彭焕文1人,连排长非伤即死,无一幸免,排长剩下4个,士兵只剩120余人!向文彬在“一天中的三小时内,由中校升上校,由上校晋升少将”,被认为是川军勇于临危受命,誓死卫国的突出代表……122师师长王铭章,奉命驻守滕县,日军主力板垣师团猛攻滕县不下,以重炮飞机猛轰,炸毁城墙,王师长亲自指挥巷战,不幸遭机枪扫射壮烈牺牲。
王师长殉国后,所部官兵逐屋抵抗,战至最后一人,城内伤兵不愿做俘虏,以手榴弹与冲进来的敌人同归于尽……腾县一役,122师五千余人几乎全部伤亡,但也毙日军四千余人。
腾县以北的界河、龙山带布防之131师陈离部也伤亡四五千人……川军的巨大牺牲才换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极感慨地说:“如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川军以寡敌众,写成川军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我查阅繁多史料,川军中广大川军“不把日寇驱出国境,誓不生还”,催人泪下动人事例举不胜举。
抗战八年中,川军为挽救国家危亡与日寇鏖战,牺牲巨大。
据何应钦的统计:四川出川将士伤亡人数约为全国抗日军队的十分之二,即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共计64万余人,这又居全国之冠!艰难困苦:后方人民共赴国难八年抗战岁月漫漫,整个中国的钱粮支撑,就主要靠“陪都”所在地的四川这个“大后方”来负担了。
抗战最困难时期,估计四川负担了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0%以上。
以八年抗战总计,国家支出14640亿元(法币),四川就负担了约4400亿元。
四川出粮也最多,仅1941 年至1945年,四川共征收稻谷8228.6万市石,占全国征收稻谷总量的38.75%、稻麦总量的31.63%。
这么多粮食,是四川百姓勒紧裤腰带奉献出来的!1941年四川省田赋管理处长甘绩镛行经南、潼道上,在一处茅草房前歇脚休憩,问一个老农民:“今年收成和生活情形咋样?”老农回答说:“老天爷不作美,我们经常以苕藤菜叶和杂粮充饥。
”甘绩镛又问:“粮食不够,还给国家纳粮吗?”老农民说:“我应缴的粮食都缴了,左邻右舍都是这样的!”甘绩镛问:“你们自己都填不饱肚子,还有啥余粮缴公呢?”老农慨然说:“军队去前方打仗,没粮食就吃不饱,就是有条命也不能拼啊……只要能打胜仗,赶走日本鬼子,能过太平日子,我们老百姓暂时吃苕藤树叶,也有想头,比起日本人来抢我们好多了!”还有一个农妇,儿子出川抗战,她孤身一人无余粮交公,把陪伴自己的一只猫儿卖了买粮交公,说:“我儿子爱国,我也要爱国啊!”当我读到这些史料时不觉眼湿欲泪,四川普通民众,与“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贪官污吏对比,天壤之别!为平息民愤,当局曾严惩囤居奇者,前成都市长杨全宇因囤积大量粮食,1940年12月23日在重庆被“最高当局”敲了“沙罐”(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