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持续改进措施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持续改进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e30762a1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4e.png)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持续改进措施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不合理应用导致药物耐药性的出现。
为了有效管理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与措施,旨在持续改进抗菌药物的应用。
以下将介绍一些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措施。
1. 加强监管与管理为了遏制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需要完善监管机制,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医务人员、药品生产企业及患者进行严格监管,规范抗菌药物的开具与销售,限制其过度使用。
同时,建立药物使用档案,定期进行审查与评估,从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 提倡合理使用原则医生在开具抗菌药物时应坚持合理使用原则,严格按照标准指南和治疗方案进行用药,杜绝滥用和不当使用。
同时,加强医生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其对药物的认识和使用准确性,降低误诊误用的发生率。
3. 宣传教育与科普加强公众对抗菌药物的认知,提高其对药物的正确使用意识。
政府可以通过各类媒体、社区宣传、学校教育等途径,普及抗菌药物的知识,引导患者正确理解药物的作用和使用方法,避免盲目使用和滥用。
4. 加强药品研发与创新为了有效应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问题,需要加大药品研发与创新力度,开发新型抗菌药物,并且不断优化现有药物,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同时,注重多学科的合作研究,提升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5.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建立抗菌药物使用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疾控中心等单位之间的信息互通和数据交流,及时了解各地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耐药性状况。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监测,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制定更加有效的管理措施。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改进措施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医疗机构、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保护抗菌药物的有效性,降低耐药菌株的传播风险,保障人类健康。
希望各方能够认真执行上述措施,共同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为构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价管理制度与流程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价管理制度与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5836ff81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5e.png)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价管理制度与流程一、目的为了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条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1. 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由医务科、药剂科、感染科、临床科室等相关专家组成,负责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价工作。
2. 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职责:(1)制定和修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价管理制度。
(2)组织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和考核。
(3)监督和指导临床科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4)定期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
(5)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6)建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
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1. 监测内容:(1)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包括药物名称、规格、剂量、用法、用量等。
(2)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包括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程度、处理措施等。
(3)细菌耐药情况:包括耐药菌株的分布、耐药率等。
(1)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抗菌药物使用数据。
(2)定期查阅临床病历,了解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3)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及时掌握耐药动态。
(4)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进行报告和分析。
四、抗菌药物评价与改进1. 评价指标:(1)抗菌药物使用率:用于衡量抗菌药物的普及程度。
(2)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用于衡量抗菌药物的用量。
(3)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用于衡量抗菌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4)细菌耐药率:用于衡量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1)定期收集和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数据,评估使用率、使用强度等指标。
(2)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评估不良反应发生率。
(3)开展细菌耐药监测,评估细菌耐药率。
3. 改进措施:(1)对指标异常的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查找原因。
(2)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3)加强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医师合理用药意识。
(4)调整抗菌药物采购供应目录,促进药物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6be79d05804d2b160a4ec02c.png)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一 :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卫生部 38 号文件”,特制定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是指以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为目的,对医院抗菌药物的采购供应、处方开具、药品调剂、临床应用和监测等全过程所开展的各种监督管理、教育培训、技术支持与持续改进工作。
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3.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对临床应用的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
临床医师应用抗菌药物时需按《上饶市立医院抗菌药物分线及分级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严格按照处方权限应用抗菌药物。
4. 抓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学科的建设,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和考核制度,充分发挥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5.建立并完善抗菌药物管理组织。
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由医务、药学、感染性疾病、临床微生物、护理、医院感染管理等部门负责人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组成。
日常工作由医务科负责。
6. 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38号文件”等有关规定,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7. 按照卫生部及省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有关要求,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分析本院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
对本院抗菌药物使用的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应当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8. 按照卫生部及省级细菌耐药监测网有关要求,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公布细菌耐药信息,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9. 按照《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制度》对抗菌药物用量进行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长期不合理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跟踪检查评价,发现异常并采取干预措施。
抗菌药物专项检查及持续改进记录内容
![抗菌药物专项检查及持续改进记录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b83a7c5b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ea.png)
抗菌药物专项检查及持续改进记录内容1. 概述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的药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不断增加,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挑战。
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专项检查及持续改进至关重要。
2. 专项检查的内容在进行抗菌药物专项检查时,需要关注以下内容:-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包括使用频率、使用的范围、药物的类型等; - 抗菌药物选择及使用指征:确保医生在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时遵循相关的指引和临床指征,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抗菌药物配合使用情况:如果存在联合用药情况,需要评估用药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对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及时监测和干预;- 抗菌药物相关知识培训和教育:定期对临床医生和护士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正确使用。
3. 持续改进的记录内容在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的持续改进时,需要将改进的过程和成果进行记录,包括:- 改进目标和计划:明确改进的目标和计划,比如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当使用率、减少抗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率等;- 改进措施和实施:记录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情况,比如制定了相关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引、开展了抗菌药物知识培训等;- 改进效果评估:评价改进措施的效果,比如通过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和分析,对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估等;- 改进经验总结:总结改进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持续改进提供借鉴。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文章写手,我对抗菌药物专项检查及持续改进的重要性深有感触。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全面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改进效果,持续改进的记录内容可以帮助临床单位更好地把握抗菌药物使用的实际情况,并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措施。
只有不断地进行专项检查和持续改进,才能更好地保护患者的用药安全,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发展。
5. 结语抗菌药物专项检查及持续改进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评价、干预及整改管理制度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评价、干预及整改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34c3e39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19.png)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评价、干预及整改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强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下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2)32号)《处方管理办法》及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2012年版)》等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要求,特制订本制度。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药学部、感染控制管理科和检验科作为抗菌药物管理日常监测工作的职能部门,应指定专人,按要求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并做好相应记录。
1.药学部对抗菌药物用量实施动态监测,每月对医院各科室各类抗菌药物使用量进行统计分析并报告管理小组,管理小组每月公布一次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每月对抗菌药物使用量前10名医师和前3名科室进行排名,并对其合理用药情况进行检查、考评和公示。
药学部每月监测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临床医师抗菌药物使用率、三联药物使用情况,并报告管理小组。
2.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科每月检查各科室细菌耐药监测情况,督促临床各级医师按病情需要及早送验细菌培养及药敏,检查结果计入科室绩效考核。
每半年公布一次医院耐药菌监测报告、医院感染监测报告。
每月统计I类切口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使用合理性,并报告管理小组。
3.检验科负责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
每年总结分析病原耐药性监测数据并在院网公示,根据全国和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临床各科室。
(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考虑经验性用药。
(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干预与改进措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干预与改进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e070c264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90.png)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干预与改进措施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了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本文将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干预和改进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干预1. 加强抗菌药物使用培训医院应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使用培训,提高他们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
培训内容包括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特性、适应症、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以及细菌耐药性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培训,使医护人员充分了解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提高他们的临床用药水平。
2. 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根据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特性、临床疗效和细菌耐药情况,将抗菌药物分为限制使用、谨慎使用和一般使用三个等级。
限制使用和谨慎使用的抗菌药物需经过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批后方可使用。
通过分级管理,控制抗菌药物的滥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3. 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使用监测体系,对抗菌药物的处方、使用、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全程监控。
通过监测,及时发现抗菌药物使用中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
同时,定期发布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细菌耐药信息,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4. 实施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医院应定期组织药师对临床处方进行点评,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进行干预。
处方点评内容包括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剂量、用药时间、联合用药等方面。
对存在问题的处方,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提出改进措施。
5. 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医院应加强感染控制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
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消毒、无菌操作、合理使用防护用品等。
通过感染控制,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需求,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改进措施1. 优化抗菌药物采购供应目录医院应根据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细菌耐药情况和患者需求,定期调整抗菌药物采购供应目录。
优先采购疗效确切、细菌耐药率低、不良反应小的抗菌药物,逐步淘汰疗效不佳、细菌耐药率高、不良反应大的品种。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daa000f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ac.png)
遵循医学伦理原则
尊重患者的人权和尊严,遵循医学伦理规范。
持续改进措施
评估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适应症、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
定期评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践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使用策略,优化治疗方案。
及时调整抗菌药物使用策略
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参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
负责制定和监督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确保制度的顺利实施。
03
实施责任人
02
01
实施流程
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细节。
定期对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改进措施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临床医生和临床药师根据患者病情和抗菌药物使用指南,评估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对感染病原体进行微生物学检测,了解病原菌的耐药性情况,为抗菌药物选择提供依据。
对医院内抗菌药物使用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和趋势。
评估流程
2. 抗菌药物专家进行评审,根据评估原则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耐药性进行分析。
3. 根据专家评审结果,提出抗菌药物使用的改进建议,包括更换药物、调整剂量、改变给药途径等。
CHAPTER
06
总结与展望
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01
通过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医疗机构能够更好地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不合理使用现象,提高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
总结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的成果和经验
降低耐药菌感染风险
02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的实施有助于降低耐药菌感染的风险。通过对抗菌药物使用的评估和监测,医疗机构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合理使用现象,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抗菌药物临床规章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规章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7d9fd63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4a.png)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规章制度第一条总则为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定义本制度所称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病原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
第三条组织管理医疗机构应当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对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第四条抗菌药物采购和供应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抗菌药物采购和供应管理制度,确保抗菌药物的质量和供应。
采购品种应当根据临床需求、细菌耐药情况和药物经济学评价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
第五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医疗机构应当对纳入采购供应目录的抗菌药物进行临床评价,由临床医师、药师填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表,反馈意见。
内容包括该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结果,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临床用量等情况。
第六条细菌耐药管理与预警机制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对耐药率较高的抗菌药物,根据抗菌药物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进行效价评估,采取相应措施。
第七条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基本原则1. 病毒性疾病或估计为病毒性疾病者不宜使用抗菌素。
2. 对病情严重的细菌感染患者,在初步选用抗菌药物后,应尽早分离出病原菌并做药敏试验,再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或调整抗生素。
3.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尽可能先查清病原学诊断,根据疾病情况,考虑在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完成后再使用抗生素。
4. 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应尽量避免,因易引起过敏反应和耐药菌株的产生,有碍于这些抗菌药物日后的全身性应用。
5. 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要严格控制,应避免无针对性地以广谱抗菌药物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持续改进措施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持续改进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be6f3d2f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bc.png)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持续改进措施
为了持续改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培训,加强医师和药师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
这包括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培训,以及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授予医师、药师相应的处方权和调剂权。
其次,积极开展临床药学,建立临床药师下临床查房制度,临床药师定期下临床并参与合理用药。
临床药师每月进行抗菌药物双十检查,对按金额排名前十的抗菌药物对应的前十名医生的用药进行跟踪调查。
第三,临床药师每月负责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用药评价,对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合理现象进行分析汇总,以告知、通报、集中培训的形式反馈给临床,使医生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在以后的诊疗活动中避免出现类似不合理现象,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第四,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限制医生的处方权限,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优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减少细菌耐药。
第五,加强抗菌药物专项点评工作,提高处方质量,减少不合理用药。
临床药师针对处方、医嘱中出现的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进行分析汇总,以告知、通报、集中培训的形式反馈给临床,使医生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在以后的诊疗活动中避免出现类似不合理现象,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第六,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信息化建设,从源头上通过医生工作站对其处方、医嘱中各种超常规用药进行有效提示,并及时控制。
通过制定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评价标准,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量化,将合理用药纳入医疗质量整体管理规范,从而规范医师的用药,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7b9a521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ac.png)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工具,然而过度和不正确的应用导致了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增加,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护公众健康并减少耐药性的发展,制定和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1.临床用药指南的制定:医疗机构应根据疾病特点、抗菌药物特点和最新的治疗指南,制定相应的临床用药指南。
此指南应明确推荐的首选和备选药物,并规定抗菌药物的使用适应症、剂量和疗程等。
2.抗菌药物使用评估: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评估系统,跟踪和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通过对每个病例的抗菌药物使用进行审核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不恰当的使用行为。
3.临床用药监测和反馈:医疗机构应建立临床用药监测系统,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
定期反馈监测结果给临床医生和相关医务人员,增加他们对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的认识和意识。
4.医师培训和教育:医疗机构应加强对临床医师和相关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培训和教育。
培训内容包括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耐药性的形成机制以及感染预防和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提高医师和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意识,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
5.多学科协作:医疗机构应建立多学科的协作机制,包括感染科、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药学部门等。
这些部门应定期举行会议,共同制定和评估临床用药指南,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和耐药性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反馈和建议。
6.强调预防控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应强调预防控制的重要性。
医疗机构应加强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细菌感染的发生率,从根源上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需求。
7.药物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该制度应包括抗菌药物的采购、储存、配发和退还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抗菌药物的质量和安全。
通过建立和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保护公众健康,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这需要医疗机构中各个部门的协作和共同努力,也需要医务人员的积极参与和持续的培训。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71377698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ce.png)
3.药学部门应定期对库存抗菌药物进行清理,避免过期、失效药物流入临床。
四、抗菌药物处方与使用
1.临床医师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患者病情需要,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2.处方抗菌药物应遵循以下原则:
(1)明确诊断,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1.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政策宣传,提高医务人员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认识,营造良好的用药氛围。
2.临床科室应开展患者抗菌药物知识教育,提高患者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认知,促进患者依从性。
3.医院可通过宣传栏、健康教育处方等形式,普及抗菌药物知识,提高公众合理用药意识。
十五、抗菌药物管理制度落实与监督
1.医院应确保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加强对各临床科室执行情况的监督。
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应定期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3.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对违反规定的行为承担相应责任。
十六、抗菌药物使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1.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使用数据收集系统,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
2.药学部门应定期收集和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数据,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2.临床科室应定期对本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药学部门应加强对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指导,定期发布抗菌药物使用相关信息。
4.医院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责任人,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五、抗菌药物培训与教育
1.医院应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全院医务人员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认识和能力。
2.药学部门应结合临床需求和药物经济学数据,制定抗菌药物使用目录,引导临床选择性价比高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监测与评价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监测与评价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5b5fe8b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c7.png)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监测与评价制度一、目的和原则1.1 目的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控制细菌耐药,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旨在通过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与评价体系,促进抗菌药物安全、有效、经济使用,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
1.2 原则(1)依法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2)科学评估:基于临床实际,充分运用科学方法和技术,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监测与评价。
(3)持续改进:通过监测与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制定并实施改进措施,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
(4)信息共享: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价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二、组织与管理2.1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1)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由医务、药学、感染性疾病、临床微生物、护理、医院感染管理等部门负责人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组成。
(2)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对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2.2 抗菌药物专业人才培养和考核(1)建立抗菌药物专业人才培养和考核制度,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队伍建设。
(2)对从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三、监测与评价内容3.1 抗菌药物采购供应监测(1)对抗菌药物采购供应情况进行监测,确保采购品种的临床需求和合理使用。
(2)对采购的抗菌药物品种进行临床评价,包括不良反应监测结果、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临床用量等情况。
3.2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1)对临床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监测,包括处方开具、药品调剂、患者使用等情况。
(2)收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数据,如用药适应证、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等。
3.3 细菌耐药监测(1)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精神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精神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eb9777a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5b.png)
精神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一、背景与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精神科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抗菌药物在精神科疾病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过度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菌群失调、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
为了规范精神科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精神科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精神科、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三、组织机构与职责1. 医疗机构应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监测、评估和指导工作。
2. 医疗机构应设立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对医师的处方权进行分级管理。
3.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药师的管理,确保药师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监督和指导作用。
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1. 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原菌种类、药物敏感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2. 优先使用非限制级抗菌药物,避免使用限制级抗菌药物。
3. 避免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控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4.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抗菌药物。
五、抗菌药物处方权限管理1. 医疗机构应根据医师的职称、专业背景、临床经验等因素,设定不同的抗菌药物处方权限。
2. 医师应根据自身处方权限,合理开具抗菌药物处方。
3. 医师在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时,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六、抗菌药物使用监测与评估1. 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定期收集、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数据,评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
2. 医疗机构应根据监测与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处方权限、用药指南等。
3.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时处理相关问题。
七、培训与教育1. 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提高医师、药师等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
2.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八、监督管理1.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督管理制度,对违反本管理制度的行为进行查处。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baea779e45c3b3567ec8bf1.png)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2011版)》的有关规定精神,制订本制度。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领导下,由处方点评专家组负责执行。
㈠处方点评的实施:1.处方点评抽样率:门急诊抽样量:总处方量的>1‰,点评总处方数>100张/月病区抽样量:按出院患者病历数,抽医嘱单>1%,点评病例数>30份病历。
2.具体抽样方案:重点抽查以下情形抗菌药物的使用处方和医嘱:检查限制级及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连续使用超过2周和术后使用超过24小时的抗菌药物;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半年来使用量排名,始终居于本机构异常前列的抗菌药物;临床经常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药物严重不良反应频繁发生的抗菌药物;门诊患者静脉输注使用抗菌药物。
如以上情形的处方和医嘱数量未达目标,则按以下标准抽查:⑴从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中按比例随机抽查;⑵从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病人医嘱中按比例随机抽查;⑶从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手术病人医嘱中按比例随机抽查。
3.处方点评具体实施办法:⑴点评小组按已确定的抽样办法抽取处方或病历;⑵门急诊处方点评结果填写“处方点评工作表”;⑶病房(区)以每位患者病历为依据对用药医嘱进行综合点评;⑷病房(区)点评工作表,可根据本科实际情况,借用“处方点评工作表”;⑸处方点评与填写的“处方点评工作表”应当真实反应本医院临床用药的实际情况;4.处方点评工作应坚持的基本原则:⑴坚持科学、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⑵处方点评要有完整的书面记录,并要坚持客观、准确的原则;⑶每次处方点评后应有小结,每年进行一次较全面的总结。
㈡处方点评结果分析:处方点评结果分为合理与不合理处方。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47fc9417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22.png)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工作显得愈发重要。
为了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变得尤为必要。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1.抗菌药物使用委员会的成立在医院内设立抗菌药物使用委员会,由医院领导、感染科专家、药剂师等组成。
该委员会负责制定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引、临床路径和监督机制,并定期审查和更新。
同时,委员会还应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耐药性数据,为医院的抗菌药物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2.抗菌药物使用指引和临床路径的制定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引和临床路径,详细规定了各类感染的抗菌药物选择、使用方法、治疗时间等内容。
医生在临床操作中,应按照指引和临床路径要求进行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3.抗菌药物的使用审核与指导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审核制度,对每一位医生开具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审查。
由医院药学部的药剂师参与审核,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4.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监测与报告建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报告制度,定期收集各科室抗菌药物的使用数据,包括用药量、疗效评价、不良反应等信息。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发出报告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指导更加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
5.抗菌药物管理教育与培训针对医生、护士、药剂师等相关人员,开展抗菌药物管理的教育与培训工作。
包括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合理用药、耐药性的形成和防控等内容,加强相关人员的抗菌药物管理意识,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1.审计和监测系统的建立建立全院性的审计和监测系统,监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效果评价。
通过数据分析和定期报告,发现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2.药物管理委员会的监管由医院药学部等相关部门联合组成药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
通过制度的完善和监督机制的建立,遏制抗菌药物滥用现象,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方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c20822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22.png)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方案一、背景与目的抗菌药物是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然而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菌株的出现,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方案是必要的。
本方案旨在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意识,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
二、抗菌药物管理的主要内容1.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临床应用指南:根据国际和国内相关的抗菌药物治疗指南,结合本院具体情况,编制临床应用指南,明确抗菌药物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推荐方案等内容。
(2)抗菌药物选择原则:根据菌株的药物敏感性及患者的感染类型、严重程度等因素,明确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合理指导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
2.强化医师抗菌药物使用培训(1)开展抗菌药物使用的培训课程,包括抗菌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常见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等知识。
(2)加强医师对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他们对抗菌药物选择的准确性。
3.实施抗菌药物审查制度(1)在电子病历系统中设置抗菌药物审查模块,检查医师开具的抗菌药物处方是否符合临床应用指南和患者的实际情况。
(2)设立专门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团队,对病例进行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估和审查,指导医务人员进行必要的调整。
4.建立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1)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系统,纳入医院的质量管理体系,定期分析和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耐药菌株的监测结果等。
(2)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推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5.强化患者信息宣教(1)向患者和家属宣传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他们对抗菌药物的知晓率。
(2)通过院刊、宣传栏等形式,定期发布有关抗菌药物的信息,加强患者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
三、工作方案实施与监督1.工作方案实施(1)成立专门的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具体的工作细则、组织培训和宣教活动,监督方案实施的效果。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5e1783bf111f18583d05a61.png)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为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精神,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结合医院实际,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是指以促进抗菌药物安全、有效、经济使用为目的,对医院抗菌药物的采购供应、处方开具、药品调剂、临床应用和监测等全过程所开展的各种监督管理、教育培训、技术支持与持续改进工作。
二、医院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负责对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科室成立由科室第一负责人为组长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负责备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情况。
三、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对纳入抗菌药物采购供应目录的采购品种要进行临床评价,由临床医师、临床药师定期进行分析并反馈意见,内容包括该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结果,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临床用量等情况。
四、医院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简历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对耐药率较高的抗菌药物,根据抗菌药物动态监测及超长预警制度,进行效价评估,采取相应措施。
五、违规使用抗菌药物,如超适应症、超剂量等使用的抗菌药物,除按规定处理外,还应在全员通报警示,以防止再次发生。
六、医院应定期组织医务、药学、院感、临床检验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汇总、评估,同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级管理经验提出适合本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持续改进意见,并在全员推广实施。
七、定期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报、信息、共享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知识。
八、各部门职责(一)医务处1、负责并组织专家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会诊指导与监督管理工作。
2、组织对全员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和考核3、组织检查和评价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定期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1ea4d7a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72.png)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是指通过对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持续改进,以提高临床应用的效果和安全性。
下面将从评估内容和方法、持续改进措施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加深对该制度的理解。
一、评估内容和方法(一)评估内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主要包括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监测等内容。
1.治疗效果评估:评估患者病情的变化,以确定抗菌治疗是否有效。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临床疗效评价、微生物学疗效评价和生化指标监测等。
2.不良反应评估:评估抗菌治疗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及时发现并处理。
评估方法包括不良反应报告、临床症状观察和实验室检测等。
3.耐药性监测:评估患者是否产生了耐药性,以及病原菌的耐药情况。
评估方法包括微生物学检测、耐药基因检测和药敏试验等。
(二)评估方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
1.临床病例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和疗效,评估抗菌治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统计分析:通过统计患者的治疗结果和不良反应情况,评估抗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耐药性的变化趋势。
3.系统评估:利用系统评估方法,综合评价抗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二、持续改进措施(一)培训和教育:通过定期组织抗菌药物使用规范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应用水平,并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监测和评估意识。
(二)制定和实施指南:及时制定和修订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明确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和使用原则,减少不必要的使用和滥用,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程度。
(三)加强监测和反馈:建立抗菌药物的监测与反馈系统,定期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改进。
(四)制定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务人员给予奖励和表扬,对滥用和不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进行惩罚和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为加强抗菌药物安全、规范、合理使用特制订本制度一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对医院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二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对纳入《抗菌药物采购供应目录》的采购品种要进行临床评价,由临床医师、药师填写抗菌药物临应用床评估表,反馈意见。
内容包括该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结果,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临床用量等情况。
三不良反应发生率频繁高、安全性低、效价低的品种,根据临床医师或临床药师填写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表,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药事管理委员会经调查评估,决定是否继续使用。
四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对耐药率较高的抗菌药物,根据抗菌药物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进行效价评估,采取相应措施。
五违规使用抗菌药物,如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等,除按规定处理外,还应在全院通报警示,以防止再次发生。
六医院应定期组织感染性疾病专业医师、感染专业临床药师、临床微生物技术人员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汇总、评估,同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经验,提出适合本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持续改进意见,并在全院推广实施。
七定期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报、信息。
共享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理论知识。
八利用信息化手段,系统及合理用药软件,不断地促进和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
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为规范抗菌药物的遴选采购和临床的合理使用,特制定本制度:一医院抗菌药物应当由药学部门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不得在临床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二医院应当按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抗菌药物,优先选用《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
三医院购进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35种;同一通用名称杭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
具有相似或相同药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采购。
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得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得超过8 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得超过3 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得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得超过5个品规。
四医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剂型和规格)应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五医院确因临床工作需要,需采购的抗菌药物品种、规格超过上述规定,应向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详细说明理由。
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核准其申请抗菌药物的品种、规格的数量和种类。
六医疗机构新引进抗菌药物品种,应当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经药学部门提出意见后,报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议。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2/3 以上成员审议同意后,提交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核,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2/3 以上委员审核同意后方可列入采购供应目录。
对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或者违规促销使用等情况的抗菌药物品种,临床科室、药学部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和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可以提出清退或者更换意见。
清退或者更换获得抗菌药物管理组1/2 以上成员同意后执行,并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备案。
清退或者更换的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6个月内不得进入本机构药物采购供应目录。
七因特殊感染患者治疗需求,未列入本机构药品处方集和基本药品供应目录的抗菌药物,医疗机构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
临时采购应当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说明申请购入药品名称、规格、剂型、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核同意后由药学部门一次性购入使用。
医院应当严格控制临时采购抗菌药物品种和数量,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不得超过5 次。
如果超过5 次,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应当进行调查,决定是否同意继续临时采购或者列入常规药品采购程序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和考核制度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学科建设,充分发挥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特制订本制度:一学科的建设:医院按规定设置感染性疾病科,配备相应数量的感染性疾病专业医师,负责对医院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参与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医院按规定配备感染专业临床药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指导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参与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医院按规定建立临床微生物室,开展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等工作,为病原学诊断提供技术支持,负责医院常见致病菌分布和耐药监测工作,参与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根据医院人才培养计划,定期选派感染性疾病专业医师、感染专业临床药师、临床微生物技术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进修、培训。
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内外先进的抗菌药物知识理论、临床实践等。
提高自身合理用药知识水平和能力,并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向科室的同志采取讲述,传授等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全院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三人员考核对培养的医师、药师、临床微生物技术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考核内容当包括:各种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制度;细菌耐药与抗菌药物相互作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等。
考核合格的,方给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使用、调配及管理权限。
不合格的,取消其相应资格。
抗菌药物采购供应目录(卫生部初稿)分类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特殊使用级四环素类四环素米诺环素*替加环素多西环素土霉素氯霉素类氯霉素广谱青霉素类阿莫西林阿洛西林氨苄西林美洛西林哌拉西林磺苄西林替卡西林对青霉素酶不稳定的青霉素类青霉素青霉素V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对青霉素酶稳定的青霉素类苯唑西林氟氯西林氯唑西林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青霉素复方制剂(β-内酰胺酶抑制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阿莫西林/舒巴坦美洛西林/舒巴坦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头孢硫脒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第二代头孢菌素类头孢呋辛(酯)头孢丙烯头孢克洛头孢替安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类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克肟头孢匹罗头孢他啶头孢地尼头孢唑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泊肟酯头孢哌酮其他β内酰胺类头孢美唑氨曲南头孢西丁法罗培南(注射)头孢米诺拉氧头孢法罗培南(口服)碳青霉烯类厄他培南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比阿培南磺胺类和甲氧苄啶复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磺胺嘧啶联磺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阿奇霉素(注射)阿奇霉素(口服)地红霉素琥乙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林可酰胺类克林霉素林可霉素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依替米星链霉素奈替米星新霉素异帕米星大观霉素喹诺酮类环丙沙星莫西沙星*洛美沙星诺氟沙星安妥沙星*氟罗沙星左氧氟沙星吉米沙星氧氟沙星吡哌酸糖肽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多粘菌素类粘菌素(口服)*粘菌素(注射)*多粘菌素B咪唑衍生物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左旋奥硝唑硝基呋喃衍生物呋喃妥因呋喃唑酮其它抗菌药物磷霉素利福平夫西地酸利福昔明*利奈唑胺利福霉素*达托霉素抗真菌药制霉菌素氟康唑(注射)两性霉素B 氟康唑(口服)伏立康唑(口服)*伏立康唑(注射)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口服液)*伊曲康唑(注射)伊曲康唑(口服胶囊)*卡泊芬净特比萘芬*米卡芬净克霉唑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一医院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级。
(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与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级药物使用。
(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新上市不足 5 年的抗菌药物,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不优于现用药物的抗菌药物;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由卫生部制定。
二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敏感时,可以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
三医院应当对本机构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
医师经考核合格后获得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考核合格后获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四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门诊医师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和感染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五紧急情况下,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量应当限于1 天用量。
如果需要继续使用,必须经过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医师和感染专业临床药师会诊,会诊同意使用该级别级抗菌药物后,授予治疗时间段范围内的使用权(包括使用药品名称、使用数量等)。
六医院当严格控制门诊患者静脉输注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 %)。
七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1 如抗菌药物使用人员权限(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有相应资格的医师才能开具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级的抗菌药物经会诊后,要使用的,根据会诊结论,给予限期内的使用权限,包括品种、数量,过期自动取消)2 处方审核系统(自动识别处方的合理性、提示处方医师药品的配伍禁忌、药品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3 I类清洁切口(特别是4类代表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管理,对I类切口使用抗菌药物(预防)作严格限制,卫生部规定预防用药不超过30%。
更不允许治疗性使用抗生素(权限),凡是I类切口需要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时,须会诊后,根据会诊结论,给予使用品种、使用期限的权限。
超品种、超期限不能使用(权限限制)。
4 门诊医师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
抗菌药物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一医院按规定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分析本机构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