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5.4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 (新版)教科版
第四节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水的三种物态.2.了解水的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3.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4.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实验探究、查询资料,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3.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多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和物态变化.4.能用物态和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一些简单物理现象.5.尝试对环境问题(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奇妙现象.2.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水的三态变化的模拟情景.【教学难点】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教学突破】从生活现象入手,从感性认识出发,引导学生设计好模拟云和雨的小实验,并认真观察水的物态变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与体会,根据物质的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来确定水所发生的物态变化,从而认识物态变化的名称.【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图片等.学生准备:预习新课.┃教学过程设计┃生: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冰冻的衣服变干.生: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霜、雪的形成.用图5—4—1的形式小结,便于学生直观地认识水的物态变化.(4)问题:水循环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得到补充地球上的淡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5)阅读教材,并让学生列举产生水资源危机的种种原因,如:①地球上的水97.2%是海洋咸水接利用的淡水不到0.03%;②人类对水资源的过量使用超过了水资源自然更新的速度;③生产、生活对水体的【板书设计】第四节地球上的水循环1.多姿多态的水2.地球上的水循环3.来自极地的报告【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属于了解的内容,因此教学是主要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有些知识学生并没有接触到,因此主要采取向学生介绍的方式.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从而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态变化第4节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新版教科版(含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新版教科版: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2.知道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3.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介绍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的意识.三、素养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2.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大自然中水循环时的物态变化过程及吸、放热情况,能正确说出云、冰、霜、雪等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准确区别六种物态变化,理解保护水资源的意义.【教具准备】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水循环挂图、热水等.【教学课时】1课时【新课引入】师我们知道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那么物质吸热后能不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呢?请同学们积极思考并发言.学生回答:应该可以吧,比如固态空气清新剂过一段时间后变小了,甚至消失了.这就是固态的空气清新剂直接变成了气态,并飘到空气中去了.师同学们说得很正确,固态物质是可以直接变成气态的,那么气态物质是否也可以直接变成固态呢?请大家举例说明.生:气态物质也可以直接变成固态,比如深秋时出现的霜就是水蒸气直接变成了固体小冰晶.师同学们真棒!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升华和凝华.【进行新课】一、升华与凝华教师向学生演示“人造雪景”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演示实验(人造雪景):在一个烧瓶内放入少许樟脑丸粉末,然后加热,樟脑丸消失,再将一枯树枝放入烧瓶内,这时便可以看到气态的樟脑丸在枯树枝上变成雪花状.学生仔细观察后,提出疑问:这个实验真神奇,樟脑丸粉末是如何跑到枯树枝上的?师同学们问得很好,这个实验涉及了两个物态变化,首先是固态的樟脑丸粉末在受热后,直接由固态变成了气态,这个过程就是升华,然后是气态的樟脑丸遇到冷的枯树枝又凝结成了固态樟脑丸,这个过程叫做凝华,我们一会再学.师请同学们注意,并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发生升华现象,它仅限于某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下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过的升华现象.生1:冬天,放在外面的结冰的衣服,过一段时间后衣服干了(冰没有熔化).在衣服干了的过程中,衣服上的冰直接变成了水蒸气.生2:用久了的灯泡会变暗,仔细观察发现钨丝变细了.钨丝变细的原因是钨丝由固态直接变成了钨蒸气.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如下的实验: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热水中(注:装有碘的试管一定要塞紧盖子,以防碘蒸气外泄),立即可见碘固体消失了,产生了紫色蒸气;再将该试管放入凉水中,紫色蒸气立即消失,碘蒸气变成了固体碘.师请同学们试着分析这个实验的过程.生1:放入热水中时,固体碘不见了,试管内看到有紫色蒸气产生,这说明固态碘受热升华成碘蒸气.生2:放入冷水中时,紫色碘蒸气消失了,试管壁上有黑色固体产生,这说明气态碘蒸气遇冷变成了固态碘.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固态物质直接变成了气态物质是升华现象,它的逆过程气态物质直接变成固态物质是凝华现象.归纳:1.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2.识别凝华现象时要抓住“两个状态,一个关键词”.初状态末状态关键词气态固态直接:不经历液态师并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发生凝华现象,它也仅限于某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下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过的凝华现象.生1: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粒.生2:冬天寒冷的早晨,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凝华成固态冰,形成冰花.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过程的总结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过程的总结”,并讲解.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过程的总结(多媒体课件)例题1(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将盛有少量冷水的烧瓶放在装有少量碘颗粒的烧杯杯口处,并将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水槽中.不久会观察到烧杯内固态碘减少且出现紫色的碘蒸气,这是现象;过一会儿还可以观察到烧瓶底部附有少量针状的碘晶体,这是现象,同时烧瓶内水的温度会有明显升高,在此物态变化中热量 .解析:烧杯内固态的碘直接变成气态的碘蒸气,这是升华现象;烧瓶底部附有少量针状的碘晶体,这是碘蒸气直接变成了固态碘,属于凝华现象.烧瓶内水的温度有明显升高,说明凝华过程放热.答案:升华凝华放出二、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08页“水循环”,让学生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同时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状况,认识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水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自然界中水的循环”,并讲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多媒体课件)师请同学们课后查找有关“水资源”的相关资料,并思考和讨论4个问题:①水为何珍贵?②水能为人类做些什么?③破坏水资源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④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节约用水?课堂演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教师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升华和凝华两个概念,并通过实验知道了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我们还进一步学习了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知道了云、雾、雨、露、霜、雪、雹等的成因及它们和人类生活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谢谢!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1.升华和凝华现象是学生容易忽略的两种物态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罕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他们总认为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必须经过液态阶段,因此教学中应对其足够重视,以切实帮助学生澄清模糊的认识.2.我在教学中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出发,让学生在进行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感知什么是升华,什么是凝华,在实验中用对碘加热来揭示固态升华是需要吸热的,其逆过程凝华则可通过分析推断其需要放热,由于升华、凝华现象不是学生学习重点,因此我在这里没有过多讲解实验设计.3.对于课本第107页“地球上的水循环”,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情况,进而引出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话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新)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5.4地球上的水循环》一等奖(教案)
5.4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教材了解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及意义。
2.能用“物态变化〞知识分析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的相关现象。
3.知道水是珍贵的资源,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经验以及观看录像资料,了解水循环与水资源。
2.组织小组讨论,尝试用的科学知识解释具体的合理用水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领略大自然中的美妙与和谐,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勇于探究自然界中的物理学道理;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成因,增强学生环境的意识和节水意识。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并合理解释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成因。
课前准备课件制作、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情境1: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当他醒来开口说话时,第一个字一般会说什么呢?。
情境2: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呢?学生阅读课本、分析插图、进行讨论:〔1〕地球上的水通过哪些渠道进入大气层?〔2〕大气中的水通过哪些渠道又回到地球?〔3〕如果自然界没有水循环将会出现哪些后果?二、新课教学〔一〕水循环: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外表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进人大气的水是纯洁的水。
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通过降水又回到陆地和海洋。
2.水循环的意义:水的这种循环过程不仅是水的气态、液态、固态之间的物态变化,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的得到补充。
3.自然界中的水在循环时出现的一些景象〔1〕云、雨、雹、雪、雾、露、霜。
〔2〕用所学知识解释上述现象。
练习:据报载2001年5月10日,在新疆罗布泊沙漠的沙丘上覆盖着约5~10cm厚的积雪。
阴天,气温约为–15℃。
中午大约过了20min,雪不见了,而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4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在设计这个教学方案时,我希望能够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地球上的水循环这一概念。
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让孩子们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水循环的过程,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知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增强孩子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和意义。
2. 教学重点: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水循环模型、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贴纸等。
四、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播放地球上的水循环的视频,让孩子们直观地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2. 小组讨论:让孩子们分成小组,观察地球仪上的水循环模型,讨论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3. 分享成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
4. 实践操作: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水循环模型,亲身体验水循环的过程。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和意义。
2. 活动重点: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水资源保护的实践活动,如节水比赛、水质检测等,让孩子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通过这个教学方案,我希望能够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地球上的水循环这一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这个教学活动,培养观察力、思考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个教学方案时,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水循环模型,亲身参与讨论和分享,是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水循环概念的关键。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八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物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升华和凝华两种物态变化过程,会判断自然现象的物态变化;会根据学过的六种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态变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实验观察体验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掌握升华凝华的的初状态和末状态,理解直接这个过程。
通过教室自制霜和降雪,让学生真正理解自然界中的露、霜、雪形成的原因。
通过体验和经验积累,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水的循环过程,认识到水资源的现状,从而让学生体会浪费水资源的可耻和懂得节约用水,保护环境,让人类和动物能和谐相处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升华、凝华的物态变化过程以及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分组讨论,观察法【教学过程】5.4 地球上的水循环一、升华与凝华1、升华:物质从态直接变成态的现象,热2、凝华:物质从态直接变成态的现象,热二、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1、用久了的白炽灯变黑,灯丝变细,这是为什么?2、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卫生球)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樟脑丸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3、哈尔滨的冬天气温通常在-10℃,冰雕为什么变小了?在寒冷哈尔滨的冬天(-10℃),湿衣服晾在室外会怎样?会干吗?三、干冰升华的应用1、观察干冰由什么状态变成了什么状态?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它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2、瓶子周围的温度为什么会降低?3、观察瓶口有什么现象?白雾的形成:干冰,使周围空气温度,空气中的遇冷发生的物态变化,变成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白雾。
4、观察瓶底有什么现象?白霜的形成:干冰,使周围空气温度,空气中的遇到很冷的瓶底,发生的物态变化,变成附着在瓶底形成的。
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冰窗花:哈尔滨的冬天,温度在-10℃,窗户玻璃温度极低。
室(内/外)的遇到很冷的窗玻璃,发生的物态变化,变成附着在室(内/外)的玻璃上形成的。
四、小结。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八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物态变化教学设计地球上的水循环
分析实验现 象,归纳实
尽可能让 学生总结
实验结 论,培养
总结归纳: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过程 验结论。
学生的语
中物质需要吸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
言表达能
华过程中物质需要放热。
力。
【演示实验】
将干冰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想想产生 的原因?
(二)干冰的 升华
凝华的定义:物质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的现象。
表面现象, 思考成因。
利用实验 将不易见
思考:凝华过程吸热还是放热? 【分组实验】
到的现象 呈现在学 生眼前,增
实验操作:把碘锤放入热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取出放入凉 观察了解碘 加 了 学 习
水中又会有什么现象?
的颜色和形 的趣味性。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状。
(6min)
【观察与思考】 白气和霜形成条件的区别是什么?水蒸气凝华和液化的区别? 温度计测量结霜易拉罐的温度。
【结论】水蒸气在低于零摄氏度的条件下凝华,高于零摄氏度
液化。
(回忆黄河水过程中的发生的物态变化:水蒸气在不同地区的
解释干冰周 围形成白气 从实验入 的原理。 手,现场
制作霜, 观察实验, 激发学生 分析造成霜 学习兴 和白气的形 趣。 成原因。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要 吸热,凝华要放热。 2.进一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3.能用物态和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一些简单物理现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地球上的水循环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地球上的水循环一、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节为《物态变化》一章的最后一节内容,教学内容包含对“升华”、“凝华”两种物态变化过程的认识,以及对自然界的常见降水过程:“云”、“雨”、“雾”、“露”、“霜”、“雪”的物态变化成因的分析和认识。
由于学生从小生活在南方地区,对冰的升华现象和水蒸汽的凝华现象缺乏直观感受,生活中关于物质升华和凝华的典型现象相对较少。
另外,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涉及所有六种物态变化过程,某些水循环过程同时涉及多个物态变化,头绪繁多,现象庞杂,学生在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困难。
教材编写者在编制本节教材内容时,是以地球上的水循环中所涉及的各种物态变化现象为主线索,教学设计也应当遵循这一思路展开。
二、教学目标知道物质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的升华现象和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凝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知道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升华现象和凝华现象;知道干冰升华吸热的应用;知道水在自然界循环的过程;了解云、雨、雾、露、霜、雪产生的道理和原因。
三、教学内容1、认识物质的升华和凝华现象2、探究升华和凝华的吸热和放热3、研究地球上水循环过程中的典型物态变化现象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物质从固态(气态)不经过液态直接变为气态(固态)的升华(凝华)现象;探究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认识地球上水循环过程中的物态变化。
难点:正确认识物质的升华和凝华;准确区分地球上水循环过程中的不同物态变化。
五、教学设计六、作业设计1、书面作业:完成《育才金典》本课时作业2、实验作业:在家中“自制霜冻”附:《自制霜冻》活动细节。
器材:黑色金属饮料罐一只、冰块(250克)、食盐(120克)、筷子1支、湿毛巾1块方法:将冰块倒入饮料罐中,再将盐倒入冰块,用筷子搅匀后将饮料罐放在湿毛巾上,几分钟后将在饮料罐外壁上观察到细小的白色冰晶形成,这就是空气中水蒸汽在罐体外表面凝华成的霜。
七、本设计的特色或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深度学习)的突破点本课程设计尊重初中学生的认知习惯,设置较多的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重视学生的感知、体验,重视在做中学,思而后得,力求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态变化5.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新版)教科版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地球上的水循环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地球上的水循环学习状态。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为本节内容的理解奠定了基础。此外,学生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能够理解地球上的水分布和循环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教科书的内容,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模型演示,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掌握水循环的相关概念。同时,利用实验和观察,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水循环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水循环的意义,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
③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实施: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按照制定的改进措施进行实施,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我也会不断反思和评估教学效果,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他们对水循环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等。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地球上的水循环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地球上的水循环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了关于地球上水循环的拓展阅读材料,包括相关的科普文章、研究论文和案例分析等,以便学生深入了解地球上水循环的原理、过程及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202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态变化第4节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新版)教科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水循环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如何保护水资源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如蒸发和降水过程。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在不同形态间不断转化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环节。水循环对于维持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水循环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例如,通过人工降雨技术,我们可以解决某些地区干旱的问题。
-学生可以结合课堂所学,尝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水循环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学生可以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学生如果有疑问或遇到困难,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和指导。
1.回顾前几章学过的物态变化知识,如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化,以及吸热和放热的过程。
2.引导学生联系自然界中水的存在形式,如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3.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探讨水循环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如降雨、蒸发、灌溉等。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运用已学的物态变化知识进行解释和分析。
为了确保学生在本节课《地球上的水循环》中掌握核心知识点,我将设计一个课堂小结和当堂检测环节。这个环节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提高他们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地球上的水循环》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地球上的水循环》一、活动目标1.让幼儿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知道水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
2.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二、活动重难点重点:了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难点:理解水在不同状态下变化的原理。
三、活动准备1.教具:地球仪、水循环图、水、冰块、锅、水蒸气图片等。
2.分组材料:每组一个水盆、一个塑料瓶、一个漏斗、一张白纸、彩笔等。
四、活动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幼儿观察地球上的蓝色部分,提问:“这是什么?地球上为什么有这么多蓝色?”2.教学活动教师展示水循环图,讲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水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a.将水加热至沸腾,让幼儿观察水蒸气的产生。
b.将水蒸气冷凝成水滴,让幼儿观察水的凝结过程。
c.将水滴收集起来,让幼儿观察水的径流过程。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水为什么会从液态变成气态?为什么会从气态变成液态?”3.动手操作将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准备水盆、塑料瓶、漏斗、白纸、彩笔等材料。
教师演示如何制作水循环模型,并指导幼儿动手操作:a.将塑料瓶剪成漏斗形状,插入水盆中。
b.将白纸铺在漏斗下面,用彩笔描绘出水的循环过程。
c.将水倒入水盆,观察水在模型中的循环过程。
教师提问:“我们知道了水循环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如何保护水资源呢?”5.活动延伸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水资源保护”主题绘画活动,让幼儿用画笔表达对水资源的热爱和保护。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水循环知识竞赛”,让幼儿在竞赛中巩固所学知识。
五、活动评价1.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情况。
2.观察幼儿在动手操作中的表现,评价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幼儿能够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培养珍惜水资源的意识,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难点补充:一、活动重点补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互动问答,让幼儿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水循环的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四个阶段。
八年级物理上册《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阶段,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强调水循环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作用,了解到水循环对水资源分布和变化的影响。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关注水资源问题,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出贡献。”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培养其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开展水资源保护主题活动,如节水宣传、环保志愿活动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5.教学评价与反馈:
-设计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阶段,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水循环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教师提出以下讨论话题:
1.水循环过程中,哪个环节对水资源分布和变化影响最大?
2.请举例说明水循环在生活中的应用。
3.如何从水循环的角度来看待和保护水资源?
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接着,教师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地球上的水循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作用,以及它对水资源分布和变化的影响。”
202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态变化第4节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新版)教科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 物态变化第4节 地球上的水循环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物理
3.授课时间: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4.教学时数:2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水循环相关技能。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水循环的知识点,掌握相关技能。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七、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 课堂小结
(1)知识梳理:
-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吸热和放热特点。
- 概括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环节。
- 总结生活中常见的与水循环相关的现象,如露水、霜、雪等。
(2)能力总结:
- 回顾本节课所培养的能力,如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等。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水的三态变化、吸热和放热特点,以及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教学设计5.5 跨学科实践:地球上的水循环
第5节跨学科实践: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本节首先介绍了多姿多态的水,然后介绍了地球上的水循环,最后通过水循环总结各种各样的物态变化。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是物态变化的最后一节,以水为例,认识各种各样的物态变化,告诉我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学情分析学生学完整个章节,根据生活当中的各个现象,对应着学习三种状态之间的六种变化,通过介绍地球上的水循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
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
2.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
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水的循环过程。
难点: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地的1.自然界中水的循环。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物态变化实现的。
地面上的水汽化形成水蒸气升入高空,遇冷放热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形成云,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雨、雪、冰、雹、露、雾、霜。
一部分水、雪、冰、雹、雾、霜吸热后发生汽化或升华,变成水蒸气,升入到空中,另一部分吸热后熔化为水,重新回到湖泊或大海,或者被土壤或植物吸收,然后经过蒸发重新散发到空气中,完成循环过程。
由此可知,水循环的三个基本环节是蒸发、液化或凝华、降水。
2.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二:地球上的水循环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
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状况,认识到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
教学反思。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5.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
-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水循环的相关习题,巩固对水循环概念、过程及环节的理解。
-结合本地实际,分析水循环对本地区水资源的影响,并撰写一篇短文,提出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建议。
2.实践作业:
-家长协助,观察并记录家庭日常用水情况,了解家庭成员的节水意识,讨论并制定家庭节水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水资源的情感,树立保护水环境的意识。
2.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3.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
1.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及其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与水循环相关的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让学生当堂完成。
-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解答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目的:
-检验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
2.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影响因素,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水资源问题,强化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化的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掌握各个环节及其相互作用。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xx 市实验学校第二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设计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参赛组别高中理科组课程名称自然界的水循环指导教师何红参赛队成员朱杰飞、胡成相、黄启芬、杨桃、张兴兰目录1................................................... 教案. 1-152................................................... 学案. 16-213.选用教材封面复印件 (22)1、课标原文: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课程标准解读:本标准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
它旨在认识自然界中 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解读本标准,重点 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课堂学习应落实在示意图上,能够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 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第二,“标准”不要求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 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第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
第四,本标准把落脚点放在陆地上,因此,对陆地各水体之间的 相互关系 (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 、水资源及其更新, 水循环对气候、 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予以适当关注。
学科时间 年级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动力:太阳辐射、重力等环节:蒸发蒸腾、水气输送、凝结降类型:海陆循环、陆地循环、海上循环更新水资源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调节全球热量的动态平衡塑造地表形态图1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3、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确定依据:“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旨在让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深化对“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循环”的理解。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第一篇: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自然界的水循【学习目标】1.了解水圈的特点及水体组成。
2.掌握水循环的过程、环节、意义及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3.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预习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从形态上看(1)水在地理环境中以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
(2)气态水:数量______,分布______;液态水:数量______,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______、______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2.从空间分布上看(1)海洋水:占全球水储量的______%,是地球水的主体。
(2)大气水:数量虽少,但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陆地水:包括________、________、沼泽水、土壤水、________、________、生物水等,数量虽不多,但在自然环境中作用巨大。
3.陆地水体相互联系: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特别提醒)河流有哪些补给类型?1、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雨水)。
2、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是相互补给关系,①河流水与湖泊水的相互补给关系: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水,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②河流水、湖泊水与地下水间的相互补给关系:当河流、湖泊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河流水、湖泊水补给地下水。
反之,地下水补给河流水、湖泊水。
★特例:黄河下游为“地上悬河”,河水补给地下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概念:指自然界的水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1)海陆间循环:发生在___________之间,使陆地水得到______,水资源得以再生。
(2)陆地内循环:发生在___________之间,对陆地水资源补充量很少。
(3)海上内循环:发生在___________之间,对陆地水资源没有补充作用。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5.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课题:地球上的水循环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水的多种状态变化。
2、能用物态和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一些简单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尝试对环境问题和水资源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
教学难点:建立“水循环”的大图景,并把它与各种物态变化联系起来。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看是不是像李白说的这样。
二、新课教学(一)多姿多彩的水1、复习引入复习水的三态和四种物态变化:汽化、液化、熔化、凝固。
本环节可以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
2、升华和凝华(1)理论推演(猜想)水可以从固态变为液态,从液态变为气态,应该也可以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逆过程同理。
(2)实验验证。
水的凝华实验可以在课堂完成。
(3)实例分析讨论。
通过对“冬天,晾在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为什么南极的空气很湿润”两个问题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升华现象。
3、总结水的六种物态变化。
4、拓展。
将水的物态变化推广到整个物质世界,补充一些实例,如:(1)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取一试管,里面放少量的碘,用胶塞盖紧试管口,对试管微微加热,注意观察碘的状态有什么变化。
停止加热,仍注意试管中碘的状态变化。
(2)演示高压锅上的易熔片或焊丝的熔化与凝固。
(二)地球上的水循环本板块实施过程需借助有关地球上水循环的模型、图片、课件、网上资源等,展示丰富多彩的水的物态变化的信息,使学生确认水的三种状态不断地相互转化的过程关乎万物生存和人类的发展。
(三)来自极地的报告本段以考察报告的形式,警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新)教科版物理八上《4.地球上的水循环》公开课(教案)
4.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水的三种物态。
2.了解水的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
3.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
4.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实验探究、查询资料,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妙斧神工。
2.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升华凝华及水的三态变化。
二、教学难点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吉林雾凇、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和长江三峡同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每当雾凇来临,吉林市松花江岸十里长堤“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柳树结银花,松树绽银菊,把人们带进如诗如画的仙境。
它美丽皎洁,晶莹闪烁,像盎然怒放的花儿;它在凛冽寒流席卷大地、万物失去生机之时,像高山上的雪莲,凌寒傲雪,在严寒中盛开,韵味浓郁,成为北国风光之最。
雾凇,这件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究竟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学习了本节知识,你便可知其中奥秘。
教学活动本节安排三个教学模块:〔1〕多姿多态的水;〔2〕地球上的水循环;〔3〕来自极地的报告。
一、多姿多态的水1.学生对水的固,液,气三种物态虽不陌生,但并未认真研究和系统观察。
所以采用复习旧知识导入课题2.播放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视频并答复以下问题:〔1〕加热过程中有无液态碘出现?〔2〕碘的状态如何转换的?〔3〕转换过程如何吸〔放〕热量吗?思考,讨论要求举出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适当提示补充.生活中常见升华:冬天的衣服变干;用久的电灯泡钨丝变细;固态空气清新剂变少;常见的凝华:霜的形成;用久的电灯泡变黑;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棒上面有层霜。
二、地球上的水循环本板块实施过程需借助有关地球上的模型,图片,课件,网上资源等,展示丰富多彩的水的五条变化信息,使学生确认水的三种状态不断地相互转化的过程关乎万物生存和人类的开展。
水循环教案新部编本设计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课题: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一课时课型:新课讲授
授课人:
班级:高一(20)班
授课时间:2012年11月22日
【教学反思】
本节教材无论是讲述陆地水体类型,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还是陆地水的更新,始终围绕着水资源以及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这一主线展开,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也应对此有充足的体现,通过对三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水资源的危机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对于本节教材中原理性内容或知识间相互关联性的内容,教学中力图通过动画、课件、示意图等形式使学生易于理解。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注重了对学生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认定、提取、加工分析能力的培养。
【板书设计】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圈的特点:连续但不规则
相互联系水圈的组成:
的水体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
自然界的
水循环概念
水循环的过主要类型、环节
程和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地理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二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设计
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参赛组别高中理科组
课程名称自然界的水循环
指导教师何红
参赛队成员朱杰飞、胡成相、黄启芬、杨桃、张兴兰
目录
1.教案.................................................... 1-15
2.学案................................................... 16-21
3.选用教材封面复印件 (22)
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地理环境整体性意识有一定难度,讲授时要加入学生感兴趣实例,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将难学内容跟学生一步一步拉近,变难为易。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素材和典型案例资料,制作《水循环》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预习
板书设计第二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新课讲授[讲述]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
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
那么,地球上
的水是如何运动的呢?
[课件显示]水循环示意图
[讲述]从课件中我们可以看到自
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
运动。
请大家阅读教材55页第一自然段
文字结合课件“水循环示意图”,观察图
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提问]1.水循环发生在哪几个圈层?
2.什么是水循环?
[总结]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
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
过各个环节联系运动的过程。
[提问]阅读P55图3.3,水循环有哪些
基本环节呢?
阅读教材
55页第一自然
段文字结合课
件“水循环示意
图”,观察图中
每一个箭头的
含义。
思考教师
提出的问题。
[回答]略
[回答]
蒸发、水汽输
送、降水、地表
径流、下渗、地
下径流等。
培养学生
自学的能
力、阅读的
能力和语
言表达能
力。
【播放视频】黄河断流
【问题探究】
1、黄河断流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2、黄河断流可能与那些自然因素、人文因素有关?
3、人类能够干预和控制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4、我们可以采取一些什么措施尽量解决或减轻黄河断流问题?
5、所提的措施中,分别影响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承转]人类从古至今一直梦想着风调雨顺,希望得到大自然的馈赠,自然界的水也毫不吝啬,给人类带来福音,在享用“生命之源”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水循环有哪些地理意义呢?
[播放视频]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提问]是什么力量使黄土高原形成今天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印证水循环对地表环境的塑造)
[讲解]地壳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以及陆地表面上高山、河谷、盆地、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
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作用、搬运与堆积作用,以及水的溶蚀作用,在地质构造的基础上重新塑造了全球的地貌。
请大家举例说明。
【课件展示】“奔腾不息的长江”[提问]水循环除了能够塑造地表形态之外,还有什么地理意义?
(教师做必要提示,鼓励发言,教师最后用课件展示结论)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促进水资源更新,维持水量平衡;的地表径流对
高原面的长期
侵蚀形成了今
天黄土高原的
地表特征。
[回答]冰川
地貌,海岸地
貌,河流冲积、
堆积地貌、岩溶
地貌。
学生积极讨论
后发言
调动学生
“眼、嘴、
手、脑”等
感知器官
2、促进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3、塑造地表形态;
4、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提问]水循环促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得到不断的更新,因此有人说: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请大家讨论以上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后发言情况,纠偏持正)
[总结]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以水资源开发利用后能获得补充、更新为条件的。
一旦水循环的开发强度超过地区水循环更新速度或者遭受严重的污染,那么就会面临水资源不足,甚至枯竭的严重局面。
所以对于特定的地区来说,水循环的数量是有限的,必须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只有在开发利用强度不超过地区水循环更新速度以及控制水污染的条件下,水资源才能不断获得更新,才能永续利用。
贵州师范大学第二届教学技能大赛
课堂教学学案
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
读图分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学习过程:
一、水循环的过程
【倾听独白】跟水质点做一次循环旅行,入情入理。
【活动探究】
观看水循环动画,并结合书本55页第一自然段,分析、思考
1. 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了起来?
2. 什么是水循环?
【活动探究】
简要画出海洋和陆地之间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问题探究】人类能够干预和控制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问题探究】
1、黄河断流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2、黄河断流可能与那些自然因素、人文因素有关?
3、我们可以采取一些什么措施尽量解决或减轻黄河断流问题?
4、所提的措施中,分别影响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二、水循环的意义
【活动探究】
1、观看视频:“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思考:是什么力量使黄土高原形成今天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2、观看视频: “奔腾不息的长江”,在老师指导下学习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技能训练:
一、选择题 1、水循环最主要的动力是 ( ) A 太阳能 B 重
力能
C 大气运动
D 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引力 3.下列地理事物中,直接参与海陆间循环的有( )
A .塔里木河
B .天山冰雪融水
C .长江
D .未登陆的台风
4.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是( )
A.大气环流 B.水循环 C.地壳物质循环 D. 洋流的运动
2、在下列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跨流域调水、修水库能够直接对其局部产生较大影响的是( )
A 地表径流
B 地下径流
C 水汽输送
D 水分蒸发
3、对于水循环重要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不娈
B 使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能量交换
C 使地表径流增多,海洋蒸发减少
D 使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但不能持续利用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